虚构安娜

Inventing Anna,假造安娜,创造安娜

主演:朱莉娅·加纳,安娜·克拉姆斯基,拉弗恩·考克斯,凯蒂·洛斯,Alexis Floyd,Arian Moayed,安德雷斯·霍尔姆,杰夫·帕里,特里·金尼,安娜·迪佛·史密斯,马里卡·多米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虚构安娜》剧照

虚构安娜 剧照 NO.1虚构安娜 剧照 NO.2虚构安娜 剧照 NO.3虚构安娜 剧照 NO.4虚构安娜 剧照 NO.5虚构安娜 剧照 NO.6虚构安娜 剧照 NO.13虚构安娜 剧照 NO.14虚构安娜 剧照 NO.15虚构安娜 剧照 NO.16虚构安娜 剧照 NO.17虚构安娜 剧照 NO.18虚构安娜 剧照 NO.19虚构安娜 剧照 NO.20

《虚构安娜》剧情介绍

虚构安娜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创造安娜》围绕一位调查安娜·德尔维一案、迫切想证明自己的记者展开。安娜·德尔维是 Instagram 上传奇的德国女继承人,她赢得了纽约社交圈的欢心,还偷走了他们的金钱。安娜是纽约最大的女骗子,亦或仅仅是美国梦的新写照?在等待自己审讯的同时,安娜和这位记者结成了一种黑暗又有趣、爱恨交织的关系,而后者也在争分夺秒地为纽约市的一个最大疑问寻找答案:谁是安娜·德尔维?该剧的灵感来自《纽约》杂志上杰西卡·普雷斯勒的一篇文章《How Anna Delvey Tricked New York’s Party People》。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脉传奇青山不墨绝佳的解决师替代者2混沌梦魇香火鬼乱5杀手的童贞难以忘怀的爱情雪地天使真情母子鬼吹灯之黄皮子坟青春未央之舞·梦人到四十死灵屋八仙传之钟离戏土豪美国之星危险关系末日逼近干物妹!小埋OAD把关者们农村人闯上海恐慌熟女镇第一季邻家兄弟单身宿舍连环炮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2谁说我不靠谱风流才子纪晓岚少年好莱坞第一季地面师

《虚构安娜》长篇影评

 1 ) 都市虚荣女性群像

还不错的爽剧,剧本故事矛盾线充足,一集刻画一个关键人物,推进的节奏到后几集反而更精彩。

安娜和女记者分析已经很多,想探讨一下剧里其他女配的角色。

女友Rachael: 律师Todd质询她前,我多少对她是同情的,Todd和Kacy的质询后,她仓惶出逃,才知道眼泪都是假装,看似弱者受害方,早就将自己故事卖了好价钱,她是演艺圈和网红圈 精致利己的多数女性形象,为了流量而经营标签,日子久了 自己也分不清是非真假;女友Kacy: 她的职业病一直让她扮演人生导师,时不时冒出鸡汤句,但从受牵连结果来看,这些鸡汤确实也是都市浮躁的速效药,锻炼冥想 划清界限 不要圣母,你就是人间清醒;女友Naff: 单纯机灵小聪明,她很适合去做网红经纪人或直播运营,她的视野格局和不够努力的性格,做导演还是差很多;富婆Norah: 应该是白手起家的暴发户,貌似热情好客,帮助有理想的年轻人找到资源;实则是填补自己被需求被认同的欲望,被自身的空虚反噬;Todd妻:嫁给凤凰男的真白富美,对伴侣有极大的涵养和包容,忍受伴侣的阶层嘲讽,别的女人费尽心机去要的地位,她与生俱来,然而爱心捂不热凤凰男的执着,门当户对确实必要。

 2 ) 刷不了卡大呼小叫的女骗子请不要碰瓷女权主义

我看到的安娜就是一个不高明的骗子,不管电视剧多么努力地想去把这个姑娘塑造成一个劫富济贫的复杂人物,她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而且骗得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这和男女无关。

一直强调男女之间的区别,让我作为女权都觉得扯淡。

男人犯了错不需要负责吗?

不是的,那是因为安娜并没有骗大批资金,二十万美元对于这些公司来说只是小数目,艾伦也只不过付出了一些工时而已。

事务所让艾伦升职把这事儿遮过去也不是为了他个人,而是为了事务所的声誉,这也和男女没什么关系。

安娜是男的就能成功了吗?

是,电视剧里面有个银行家要性骚扰安娜,当然对她出手是那个银行家的错,但是这是私德问题啊,安娜被银行卡着不给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她的信托基金审核不通过。

就我看来,安娜只不过就是混圈子的一个小女生而已,她所谓的工作,所谓的努力,就是不停地见有钱人,忽悠有钱人,宣传她那个非常高大上但同时也很模糊的idea,实在看不到她的努力,至少编剧要让我看到她熬夜写ppt吧。

更何况她身边最亲近的不是势利眼就是骗子,根本没什么干实在事儿的人,要艺术家没艺术家,要技术骨干没技术骨干,最后卡在银行这里,让人感觉她真是该啊,这不卡你卡谁。

那些曼哈顿杂志的记者还对安娜骗了一架飞机大呼小叫的,感觉真的没必要啊,行业资深记者什么大阵仗没见过,一群老头老太还这么惊讶,感觉就是编剧在那儿硬捧安娜,看着挺无力的。

 3 ) 骗子在哪?你的朋友圈有吗?

看完美剧《虚构安娜》(Inventing Anna),故事改编自真实事件,震惊了!

咁都得?!

故事讲述一个假扮德国贵族,亿万身家继承人的女骗徒,假装创业,成立基金会,骗取纽约市,众多上流社会名人、银行家,律师,记者的信任,住最好的酒店的总统套房,偷私人飞机,坐别人的私人游船游玩…不用付一分钱!

震惊的是,这些都是高智商,高收入的名流,专业人士,是什么让他们不知不觉上钩的?

Anna用的策略,是否有你觉得似曾相识?

全身名牌时尚搭配,让人感觉有钱…奢华的挥霍,让人感觉有钱…虚构自己是贵族继承人,让人感觉有钱…她会讲虚构故事,说富豪爸爸跟自己关系不好,断了自己的经济来源,扮抑郁自杀,扮真诚流露,说哭就哭,扮可怜博同情……她貌似拥有高尚的梦想,立志成为独立的年轻女性创业家,让人感觉自信,积极进取,让很多人爱上自己,甚至成为脑残粉!

她会跟你说,你有能力,我让你入我的董事会…她会跟你说,一个人的梦只是梦,一个团队才能把梦实现…她会跟你说,我已经汇款给你了,银行系统太烂,超级慢……(“我已经在解决问题了,由于XXX太烂(暗示不关我事),慢点而已,又不是不解决”…)她会跟你说,(我没有衣服穿出庭),这是你要解决的问题,你解决不到是你能力有问题,You're fired!

……她会让人产生一系列的幻想,产生认知偏差…她有一种操控别人的能力,运用人的情绪弱点,用爱与内疚去操控!

银行家的女儿,面临社会独立又毫无目标的困境…困扰着银行家,Anna运用父亲对女儿的爱与内疚,用自己25岁年轻女创业家艰辛而积极上进的表现获取银行家的信任,银行家把自己对女儿的爱,投射到Anna身上…瑞秋,《名利场》记者,贪慕虚荣,跟Anna一起去旅游,住最高级的酒店及套房,结果把自己的公司的银行卡也砸进去了,她是输了官司的那个…人的业力,很可怕,报道出来以后,名流们都有很强烈的羞耻感,不愿意再提起此人,不愿意告诉大家“我被骗”了,“Anna是好人,Anna是我爱的闺蜜,Anna入狱我很内疚”其实,都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被骗”的事实!

最常见的认知偏差,会让人容易上当受骗…疏忽事实,容易相信别人的故事…以偏概全,看到小小的事件就以为是真相…缺乏逻辑,受情绪左右,激动失去理智…思想肤浅,无知的代价很大…贪慕虚荣,贪恋所谓的头衔,贪钱的欲望,最容易被利用受骗…逃避亏损,不想亏损,就不止损,像赌徒一样继续「赌博」…太急怕烦,懒,期待有人帮自己搞掂一切,最后亏损的是自己…你看到自己的业力吗?

我看到了,继续修炼,踏实做人做事…

 4 ) 深度剖析安娜的角色核心及剧中事件的冲突动机

昨晚看完的,今早醒来的时候,剧情都不能挥散而去。

清晨的冥想中也常常走神,跳进剧里那些吵闹的人物里,好几次几乎要睡着或陷入混沌的意识了。

先评价一下这部剧,配乐很赞,拍摄的方式和叙述时间线也还行,但是演员令我很不适。

Viv的演员表情太夸张了,把情绪失控演得太过火,每次看她演生气或无措,我都想把自己戳瞎。

Anna的演员总体来说演技还行,但也令人不舒服。

比如眼睛忽然反复快速闭合,再配合过度的断句障碍,以显示自己的慌张,这样的动作并不自然。

慌张的表现形式可以有很多种,但她的表达还是有些拙劣。

Rachel的演员,不知道为什么,长得就是很让人讨厌,我甚至觉得她并不适合演这个角色。

Kathy和Val是其中为数不多的我挺喜欢的演员和角色。

当然这些比较具有个人色彩的偏好,不再赘述。

我们再谈一下剧情部分。

整个故事的发展只有刚开头到Val的故事线结束前还有些意思,但后面就越来越烂,没有展现出Anna的聪明才智,反而更凸显她的奢侈无节制、小聪明、Pua等。

Anna的人物设定是很棒的:business woman, smart, art taste, talented and beautiful…但问题就是,剧里在这些地方的塑造不够深刻立体,更流于肤浅。

然而,在其它方面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Anna父母这条线很重要。

她的母亲说Anna is like a stranger to us, she always beyond us. sometimes you have to accept you might have a child who is not your soul.而她的父亲谢绝出席Trail,这里才能更完整地展示给大家为什么Anna是我们看到的Delvey(假名),而不是索罗金(真名)。

她很擅长让别人关心她,其实她身上不仅有那种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与奋斗精神,还有无数人可以与之共情的底层身份。

一次次跨越需要的是极大的勇气和智慧,这让大家想到自己,或是与之共情,或是真心欣赏。

当然,她的名媛人设立不住脚时,一定会遭到上流社会的唾弃和排挤。

上层接受不了这种屈辱,尤其是被一个25岁的年轻lady玩弄于股掌之间。

他们是讲究血脉和尊严的,即资产需要共识的通行证。

Anna身上诸多矛盾的特质实在不能单一来判断。

她的很多行为包括言语和骗子毫无二异,她把世界真正当作一个游戏舞台,靠信念支撑。

你可以说她是传销头目、PUA大师,但标签容易把人简化。

我们同样需要注意到的是,她从小的生活环境无法满足她,带着梦想离开德国来到美国时,她初尝了名利场的甜味,那里有她享受的一切,并且她的确很擅长斡旋其间、绽放其间。

不管是男友为她买单还是其它上流为她买单,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她的生活方式的确一直很奢侈,甚至带有挥霍的味道。

为什么需要挥霍?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含义。

她喜欢把自己丢进一个曾经无法企及的世界里尽情狂欢,却又没有任何理财能力,这时候商业头脑哪里去了?

破绽还有很多。

真正的名媛往往是低调的,不会炫耀。

为什么?

她们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这对她们来说是自然而然,像吃喝拉撒一样,没什么好强调的或昭告天下的。

Anna却反复强调自己要继承的信托基金。

人越是匮乏什么,越是要一遍遍强调它,不仅是说给别人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更是用来说服自己的。

当她收到Alan的短信说银行明天会去德国亲自跟她父亲交谈相关事宜的时候,就在那一刻是彻底崩塌的起点。

她意识到这一切都不可能了。

她在构建的新世界、新身份都基于她力图让别人相信的信念——我的父亲很富有。

在新身份里待久了,她太沉迷于这场游戏,很难说服自己“这个游戏结束了,你现在需要出来”。

她不愿意认输,她极度渴望成功、权力、金钱,她想通过这些再重塑游戏规则,全部投入到艺术领域进行游戏,她坚信自己会大放异彩。

重点是,其他人也信了,那么多人都信了,这些对此深信的人物里不乏大咖和名流们。

可是,现在Anna要告诉自己游戏结束了,她能接受吗?

人坚持一件事情太久,就会变为执念,甚至偏执。

她当然不接受这样的惨败,毕竟只欠东风,但此时此刻她无能为力。

于是她堕落、她更甚一步。

这之后发生的种种,开始成为真正的行骗。

在此之前,还不能完全单一的评价。

剧情的漏洞有很多,诸如在Anna身上有那么多破绽和谜团的时候,为何名流们依然轻易相信Anna等等,即使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故事的细节没有达到足够的合理性。

这些也不再深究。

总之,在消沉了一段时间以后,Anna仍不放弃,先是跑到LA,后是为了拖延签证到期想办法把自己送进康复酒店等等,这表明她依然存有梦想成真的幻想。

即使到这种时候,她还是没有放弃。

这种精神大家可以自行解读,我不做评判。

你可以说她对梦想充满热忱,你也可以说她就是一个自大的偏执狂。

Anyway, 我最痴迷的是她和Rachel不同的身份视角。

你可以说Rachel具有普通人的某种“特权”,这让她看起来好像受害者。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至少在摩洛哥,Anna的确骗了她,一开始是抱持着自己的loan会获批的心情在骗,虽然有些疑惑和不安,但此时她并不真的觉得自己会失去支付能力。

那时候,她仍然以为自己最终会支付的。

但是Alan的消息彻底破灭了她的期待和信念,她明知道自己无法支付账单的时候,还在继续嘴硬地圆谎,不肯告诉任何人实情,这之后她对Rachel索要汇款的行为总是忽视、冷漠和嘲讽,而且一面利用自己可能自杀的理由想赖在Kathy家,一面又无比自私、丑恶地对待Kathy在乎的男人。

她对Rachel好还是不好呢?

毕竟做朋友的两年多,全是Anna买单,不管是衣服、鞋子、造型、桑拿、健身还是美食等等。

Rachel要离开摩洛哥的时候,她是有些害怕的,她那时很清楚自己什么也没有。

看着正在收拾行李的Rachel,Anna歇斯底里地说,他们应该派私人飞机来送你回去,别担心,我会安排这一切。

不知道是真打电话还是假的,她一边哭一边说,“为什么不行,你必须派私人飞机.....”话还没说完,Rachel就离开了。

Anna和chase分开的时候,说过:“I like being alone." 但后面的故事线恰恰证明了她其实很需要别人,她很需要关心。

Anna通过近乎挥霍的方式在给予,试图以这种方式来获取关心、获取欣赏和崇拜。

她享受并且喜欢那种无所不能的感觉。

在给予的过程中,Anna觉得自己可以实现任何事情,这也赋予她做梦的快感。

一个人庆祝梦境是孤独的、冷清的、不够真实的,一群人庆祝梦境则是热闹的、更加具体的、确切的,仿佛可以掌控的。

但狂欢的本质,依然是孤独,是担心不被认同,是深层的自卑。

从她和律师的对话,她和记者的对话中,我们都可以看见认同对于她的重要意义。

她宁愿坐牢也不肯让全世界认为她只是一个愚蠢的拜金女。

但恐怕Anna自己都没认清自己到底是什么,真正需要什么。

出名真的是她想要的吗?

不,她需要强烈的认同。

你可以说她是自恋,需要别人像奴隶一样无条件崇拜她。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她的家庭彻底”驱逐“了她,拒绝承认她的存在。

即使在拘留期间,她依然肆无忌惮地索取,这次要杂志,下次要名牌内裤。

除了显而易见的贪得无厌以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她不会表达内心深处的诉求。

她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心。

不在意、不在乎是她的自我保护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存活。

其实,从她接到Rachel电话的欣喜和含泪对Viv说“pls say you will visit",甚至第一次改掉防御的动作,主动把手伸出去够Viv的手心,都在表明她很在乎也很需要爱。

人都是复杂的。

Rachel打电话给Anna,并且和警察联手逮捕了她,这很令人不耻对吗?

可是,她几个月以来的持续煎熬,甚至在老板提出Anna是在诈骗她的时候,她断然否认并拒绝报警。

除了的确相信安娜具备偿还能力之外,她难道对Anna没有任何友谊的在乎吗?

不是的。

她是在乎Anna,并且真心想关心她,在摄像师提议离开摩洛哥时,她首先想到的是”我不能把安娜一个人丢下“,但她是一个世俗的普通人,她无法爬到道德的高峰。

真正开始下定决心不再在意Anna,是从Anna穷尽恶毒词汇相向,并且以去洗手间为借口逃跑开始的。

世界上有多少纯正的圣人呢?

这世界都不是非黑即白,更不用说复杂的人性了。

 5 ) 谁创造了安娜?

评判安娜索沃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评判任何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或者说,上天从未赋予过我们这种权利。

我们可以因为安娜伪造了她的身份而很轻易地将她的所作所为定义为诈骗,但是这样的评价同样可以被很轻易地推翻。

因为“身份”本来就是被创造的:父母构造了它,家族构造了它,我们出生的地方,我们的教育背景,我们居住的街道,我们所处的社会,他人对我们的认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而当安娜自己完成了这一切时:她用语言塑造了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父亲,构造了一个神秘富有、来自异国的家族,重新加工美化了她年少的移民经历和居住环境,运用从时尚杂志里接触到的艺术知识包装自己的教育背景,然后利用这些建立了那些名流们对她的认知,从而不断加固她对自己“构造”的新“身份”的认同。

可以说,安娜构造了一个社会,一个只属于她自己,只关于她自己的社会,就像她那位“科技家”男友说的那样:when a person dream, it’s a dream ,when people dream, it’s the reality. 这位男友并没有将他的构想变成事实,但有趣的是,安娜记住了这句话并且make it come true. 安娜把她脑海里对自己的构想变成了所有人认识并承认的事实,她个人传奇的经历完全可以成为这句话的完美注解。

我们不可能不对此感到惊奇,没有人能够在听到这些之后不提出那个问题:“她是怎么做到的!

” 我们无法真正探寻他人的内心世界,但我们可以通过剧中给出的信息猜测,那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信念。

“信念”这个词在现在这个社会已经逐渐和“成功”捆绑在了一起,就像那些富商在他们的演讲里说的那样,强大的信念会引导人们最终走向成功。

安娜也不例外。

我们如果想解读安娜,就必须先理解她对“成功”的渴望。

剧中的安娜一直有一个痛点,是她绝不承认和妥协的,那就是将她的所作所为定义为诈骗。

她说她宁可死在监狱里也拒绝向公众承认自己是个为了奢华生活而骗取他人钱财的骗子。

她始终坚信自己的AFD会是全世界最顶尖的艺术俱乐部,她会成为一个建造全球艺术顶峰殿堂的女企业家,她注定与众不同,注定要让她的名字成为纽约的传奇。

或许的确如此,她天生不同,拥有非凡的眼光和使他人信任的能力,她的话语仿佛具有某种令人眩晕的魔力,令她周围的人无一不陷入她所构建的美梦漩涡里。

不论男女,无论老少。

人人都曾认为自己生而不凡,但我们并不具备那种支撑自己这种想法的能力。

然而安娜不同,她的能力就是她相信自己与众不同的佐证,并且一直被佐证。

她想到什么,她就去实施它,可巧的是,她总能得到她想要的结果,仿佛世界听命于她。

这种能力与幸运交织的错觉好像一只无形的推手,推动她一步步逼近幻梦崩塌的那一天。

那么安娜想要的成功是什么呢?

ADF俱乐部究竟是什么呢?

她为什么会觉得这个俱乐部的建成就是她想要的成功?

即便安娜不断否认她利用他人钱财维持自己奢华享受的指控,她对奢侈生活的迷恋和追求也是无可回避的事实,这也是她最初踏上这条浮华的原因。

对于一个自命不凡的人来说,区别于普通人的奢靡生活是最好也是最简单的证明。

剧里安娜第一次见到薇薇安时,她不断强调她需要一个正式的媒体探访,一个区别于其他人的探视方式,一间单独房子,一张不设隔板的桌子。

这一切都是为了彰显她的特别。

她告诉薇薇安,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隐形的VIP通道,找到它们就可以到达任何想去的地方。

精致的打扮,设计好的谈吐,都是进入这个通道的凭证。

她可以为这份凭证随时做好准备,即便身处牢狱,也能保证每天的衣着搭配和发型。

安娜窥见到了这个世界得以运转的另一面,一个隐藏在规则之下的规则,她找到了开启这个秘密世界的钥匙,这就是她征战这个世界的秘密武器,在我们看来,她从此所向披靡,无往不利。

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她费尽一切想要到达目的地时,我们还是会感到困惑。

安娜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成功地建造她梦想中的顶尖俱乐部:ADF,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消费殿堂。

安娜用了很多精美的图片和雄阔的语言去描绘这个她无比渴望的作品,但事实上,这就是一个高端的消费的场所。

先锋意义的艺术品,花费无数工时的华服,汇聚世界食材的高档餐厅,豪华泳池和休闲设施,安娜把这些称为“艺术”。

而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大把金钱流动和蒸发的地方,这是一个用无尽物欲填补内心空虚的巴比伦花园。

而安娜把这一切认为是,成功。

她在不断追寻这样的生活,她认识了需要这种生活的人群,然后她找到了会支持这种生活的人群。

因此安娜一定会出现,安娜一定要成功,安娜一定会成功。

打入上流社会对于安娜这样出身普通的人群来说是她实现成功最快捷的方法,而变得“有名”对于安娜来说又是融入上流社会最快速的方法。

因此“有名”就成了安娜最执着的方向。

在她混迹于名流社交活动时,她伪造神秘的富二代身份并用具有技巧性的谈话吸引目标人物的注意力,而当她锒铛入狱时,她又需要媒体对她的无限度曝光来达到在普通人中人尽皆知的目的。

她清醒地知道,只有赢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才是维持奢华生活的长久保障,所以她既不会轻易地投入任何一个富商的怀抱使那些合作方就此轻视她,也绝对不会承认自己的事业是一个虚幻的骗局以至于失去大众对她的支持和好奇。

回观安娜的每一步,她大胆又谨慎,执着又冒险,她几乎具备一个创业家所必备的特质。

她有最能适应现在这个社会的品质,像这个时代教导我们的那样,野心勃勃,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敏锐地感知圈层的流动,聪慧地洞悉那些人心和规则的空隙,在这个惊险的地雷游戏里活跃地如鱼得水。

最重要的,她始终铭记社会教给她的最重要的一点:成功。

当薇薇安作为一个记者,刨根问底地想要找出造就安娜的人物、经历和转折点时,她找不到答案。

安娜说,她一直如此。

薇薇安曾经以为,或许是流言里安娜背景非凡的父母造就了她,或许是校园里不知名的霸凌事件造就了她,或许是潜藏在资料里被人忽略的某个细节造就了她,甚至怀疑过是自己的报道让安娜在媒体的推动下变成了一个可怕又冷漠的怪物。

但是她最终找到的答案是那样苍白无力、普通寻常:没有人,没有事件,安娜生而如此。

在当下的社会,人的成长不再只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海量的信息把我们包围,往往我们还未来得及分辨这波浪潮,下一轮浪潮就已经到来。

有的人也许还在吃力地挣扎在海面上,企望获得一瞬间的喘息,有的人已经放弃了呼吸,就此下潜,顺着最深的洋流,沉溺在信息的海洋里。

安娜就是不断下潜的那个人,她比大多数下潜者都更有力量,更有毅力,她接近了那个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却在看清这个骗局的前一刻耗尽了最后一口氧气。

同处于这片浩瀚的海洋,不难理解为什么安娜的辩护律师会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安娜。

没有人能说自己不向往成功,但是当我们像追问安娜的追求那样去追问自己时,很难说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不是和安娜追求的ADF俱乐部一样虚无。

 6 ) 关于艾伦·里德在美术馆里看的那幅画

艾伦第一次出场,坐在美术馆里面对的那幅画,跟机械姬里的那幅画很像,都是滴画,应该是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被称为无意识绘画。

此时的艾伦已经知道自己被骗了,而且沦为安娜的工具,对于自己在工作上表现出的无意识应该是无比懊恼。

艾伦认识安娜之前只是个无聊的律师,按部就班,生活像上了发条一样准确无误,此时的艾伦在工作上是清醒的,但是在生活上是无意识的。

在安娜举办的第一次派对上,他把维特鲁威人说成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应该是从没有关心过艺术吧。

而之后的艾伦重焕新生,即便知道自己被骗之后,依然会去逛美术馆,安娜虽然骗了他,但是也赋予了他新的生活意识。

从这一点上来看,安娜的确对周围的人有巨大的影响力。

 7 ) 浅谈Anna和她的姐妹团

Anna典型Psychopath,骗人不心虚,谎言信手拈来。

有的评论说她还是格局太小了,没有去调查清楚这个这么大的局该怎么骗,被抓包只会气急败坏地骂人。

这看似不合理,但的确是很教科书式的psychopath作风。

这类人不会去细想骗局的细节,怎么去完善骗局。

因为他们蜜汁自信,觉得自己只要这么说了,对方就一定会相信。

如果不信也没关系,下一个会信,总有人会信。

抓包后发疯似地骂人也是很典型的。

因为他们无法接受自己被抓包,于是故技重施,想通过骂人来pua对方。

而且这列人不会与人建立什么长久关系。

像剧里的Nora(虽说这角色是虚构的),正常人如果是一心想上位的,碰到Nora这种不会做出什么出格到让她跟自己断绝关系的事。

而是会尽量跟她搞好关系,通过她去认识更多的豪。

虽然Anna也这么做了,但刷了Nora 40万刀这种事实在太不明智,非正常理性思维人所为。

只能说这也是非常符合psychopath作风了。

Kacy姐妹团里最喜欢的就是Kacy。

可能也是因为Kacy年龄比较大,所以比较成熟。

Kacy一直很拎得清。

她眼里Anna就是一个客户,所以她好生伺候着。

包括一起去摩洛哥,她也是抱着一个出差的心态,不会真的当Anna是个朋友。

后来Anna找她求救,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也帮忙了,Anna来到她家楼下求借宿,她也心软了。

感觉是一个成熟善良的妹子。

虽然经常说些很禅的话,但她说的那些你又是无法反驳,而且她也的确live by those words。

Rachel虽然看到后面她被欠钱时的压力山大也是可怜,但她的吃相真的从头到尾都很难看。

一开始跟Anna做朋友是因为以为她豪,跟在她旁边像个跟屁虫一样,什么都Anna说好就好。

整个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的样子。

Anna花钱如流水,Rachel也是脸皮厚各种蹭,简直把Anna当作ATM,吃饭能吃贵的绝对不挑便宜的,酒店房间也要往贵的挑。

朋友之间就算对方有钱+大方,也不该这样理直气壮地花人家的钱啊。

早期的吃相真的太难看了。

后来发现被骗了,在Vanity Fair跟上司开会那段也是噁心。

不停说it's not my fault。

这怎么就不是你的fault了?

退一万步说,你也是bad judgment了,怎么可以那么坚定地拒绝任何责任?

真的很Karen,很娇生惯养的美式白妞,错都是别人,自己永远是白莲花。

再到后期,借这件事炒作还成功了,继续噁心。

各种上节目说this is the worst thing ever happened to me. Gimme a break!

明明这件事对Rachel来说就是一个blessing in disguise,她借这件事出名了,原来是个照片编辑,结果Vanity Fair让她写了篇文章(文风也是超Karen),然后还出书继续讲这件事,上节目说这件事。

就像Todd结尾说的,她的个人财产+事业都因为这件事peak了,还在这里装什么受害者。

Anna最近在IG上怼她了,也是看得爽。

Neff无法理解Neff的脑回路,不分是非黑白,只强调loyalty的圣母。

早期Anna的小恩小惠收买了她。

中途发现被骗时,她的反应也是正常人的反应。

对Anna态度强硬,坚决要Anna还钱。

Anna真还她钱后,她有整个人软了倒向Anna了。

Rachel被Anna骗了6万多后,Neff的反应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Anna欠酒店钱时,她可是另一般嘴脸。

到后期Anna已经入狱在等待庭审,Neff跟女记者老公聊天也还是坚信Anna是真的。

你是脑残吗?

根本就是一个拒绝接受现实的人。

我是很反对loyalty这个概念的,如果你是对的话,你为什么会在乎loyalty,loyal与否你都是对的啊。

什么人最强调loyalty?

懂*王就最强调loyalty,要的就是在明明错的情况下,都还给予支持撑腰。

我觉得loyalty只适用于无关是非对错的时候。

你朋友明明是个诈骗犯,你还loyal to her?

你脑子里装了个太平洋吗?

Vivian她不算Anna的姐妹团吧,但这个人物槽点实在太多了,不吐不快。

你一个孕妇,这么辛苦工作干嘛???

别说什么事业心重敬业乐业的,你就是在带动内*卷!

拒绝内*卷!

怀孕过程中各种身体不适,但依旧坚持高强度工作,那别的同事眼里这是什么?

这是压力啊。

你没Vivian努力工作你还好意思要求加薪升职吗?

你没怀孕你怎么还不如人家努力工作?

你怀孕了那人家怀孕了也是可以很努力工作啊?

你就是娇气。

有个这样的同事,真的是整个办公室都要卷得飞了好吗?

老板倒是乐呵呵,最喜欢这种拿着一份工资干着几个人的活的员工,来大家像她学习!

Vivian就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孕妇啊!

别说什么她不是一个生育机器,她事业心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

这些都是屁话。

她可以不怀孕,她可以选择堕-胎,她可以专注事业。

但她要决定怀孕,决定要生孩子了,那就要负责任,不能不顾宝宝的生长发育啊。

产·检什么的放了医生鸽子这些也都算了,毕竟只是检查。

但她把自己搞得那么压力山大,高强度工作的,这些真的会影响胎儿发育。

我承认,这是不公平。

为什么准爸爸可以继续高强度工作,熬夜,喝酒?

为什么对准妈妈诸多要求?

但没办法,事实就是胎长在准妈妈身上。

准爸爸喝酒对胎儿发育0影响,准妈妈喝酒胎儿发育就严重障碍了。

准爸爸可以各种出差坐飞机,但准妈妈到了一定月份就不得不考虑坐飞机的高空辐射问题。

所以对准妈妈的要求是不公平。

但没办法,要么不生,要生就得负责。

生*育方面的两·性偏差是永远会存在的。

社会能做的只是尽量减少,比如把paternity leave变成常态,让爸爸们可以担当多些责任,减轻妈妈的负担。

 8 ) 空手套白狼的极致————sometimes in order to achieve success,you have to fake it first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中学课堂上英语老师放的《百万英镑》,主人公亨利拿着一张不能兑现的百万支票,无需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分现钱,就过上了奢侈的生活,跻身上流社会,拥有了自己的产业,最后甚至抱得美人归。

这和安娜很像。

区别在于,格里高利尚且有一张实打实的支票,而安娜什么都没有(除了早年受过的艺校熏陶和过人的艺术天赋)。

她的信托基金是假的,她的德国巨头老爹是假的,甚至连Delvey这个透着贵族气息的德国姓氏也是假的。

这是空手套白狼的极致。

金钱的作用通常是驱使他人为自己服务,而安娜更上一个台阶,用金钱营造出“信心”。

 9 ) 罪与罚

故事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是各方权益挤压下产生的剧本,它基本顾及到了每个人的尊严,包括世俗道德层面有罪的人。

安娜的罪映射了每个人的罪,幻想是罪,但它帮助个人僭越自己的局限,甚至是人赖以存活的东西,你也说不好一个本分做事为生存苦苦挣扎的人是否不拥有那一点幻想。

那幻想就是“我是独一无二的,我与他人不同”,不好的经历可能会导致有的人拼命杀死自己的幻想试图活成一个模子用来寻求安全感,但是若我们能够走进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角落,一定能发现他人生的那一点佐料或者说眼眸暗处矿石般的闪光。

另外一点就是关于阶层之罪,安娜有罪是被定论的事实。

也是一种情况的极致版,这种情况适用于大多数人,如果你出身普通或者贫穷,那么追求财富一定是人生之路无法避免的部分,也就是说,你需要去追求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这是命中注定的“罪”,而“生来就有”是无辜的,被搬到台面上的,往往都是无辜的,人们不需要挣扎就可以轻易接受。

而这种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需要一些途径,一些手段,不管是哪种手段,本质上逃脱不了“窃取”“掠夺”资源的嫌疑。

然而,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女性,在真实世界里,有“力量”的主体获取资源的行为,能更好听一些,就是“掠夺”它展示了一种力量,在社会中,男性就是这样的群体,而女性,这部分不鼓励展示欲望和野心的群体,在做这件事时,往往就带有一层“羞于示人”的意味。

这部剧还揭示了,人人都能从这种窃取行为中获得快感,不仅是实际效益,更多是精神振奋,但是,嘴上还会说“这是犯罪”.个人看来,这个特点非常能够解释艺术规则,而如果在艺术中,这种“僭越”是无罪的。

因此这整个事件与艺术圈的关系实在让这个剧本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10 ) 不是PUA,只是Narcissus

看完《虚构安娜》的最后两集,我还是觉得精彩的。

安娜并不在乎自己被判了多少年,只在乎自己是否真的成功——成功销售了自己的商业理想,离融资一步之遥。

即使要在监狱里呆一辈子,她也需要告诉世界she made it.看到最后一集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安娜这种行为真的可以被称之为gaslighting或者我们所熟悉的PUA吗?

一般意义上来说,PUA应该是对受害者施加的情感虐待和操控,让受害者逐渐丧失自尊,产生自我怀疑,无法逃脱。

但是本剧中,我认为安娜对朋友、女记者、律师都doesn't give a shit,她真的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去PUA别人,她在非常认真的创造自己臆想中的王国,她是极度自恋的Narcissus,而这些人只是恰好经过她建造的虚拟世界,被她制造出的幻象、她的胆量、她的真实身份所吸引,从而心甘情愿为她付出,为她着迷而已。

换句话来说,PUA是有意为之,但是从旁观者来看,安娜并不是有意操控这些人帮她,反而是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接近安娜,利用安娜的故事使自己成名获利,他们都在安娜创造的谎言里分了一杯羹。

最典型的就是瑞秋,前期与安娜做朋友的两年时间里,她白嫖了无数的晚餐奢侈品,最后因为不得不自己支付度假的六万美金,所以崩溃了,联合警察把安娜抓了,大卖受害者人设,通过卖这个受害者视角的故事狠狠赚了六十万美元。

事实证明,陪审团都讨厌这样的伪君子,以至于最后安娜对瑞秋的诈骗这一罪名并不成立——考虑到她前期的获利或许都不止度假的这六万美元。

在我看来女记者,律师,安娜的朋友都和瑞秋大同小异,是自愿参与到这场骗局中的,没有人是真正的PUA受害者,大家都在参与这场狂欢。

非要挑毛病,安娜女主演的演技略显拙略, 我没有看出她的人格魅力,反而更像一个精神病患者。

《虚构安娜》短评

喜欢这种讲故事的方式

4分钟前
  • 林微云
  • 推荐

“She saw something others didn’t. Anna looked at the soul of New York and recognized that if you distract people with shiny objects, with large wads of cash, with the indicia of wealth, if you show them the money, they will be virtually unable to see anything else. And the thing was: It was so easy.”Jessica Pressler

9分钟前
  • Erdbeeren
  • 力荐

好看的就是中间几集, 为什么要安排记者的戏份?NBCS

10分钟前
  • KennyHaynes
  • 较差

3.5 其实我看到一半就有点看不下去了……最后两集还算有点高潮……记者的表现有点太歇斯底里了 老公又太稳重 老公反应太轻微 有点不太现实把……女主的演出很不错 有钱人真的就吃这一套么? …话说alan不是被提升了么 那怎么还从VIP场掉到了最里面的12号场?…女主前男友最后怎样了?就那样在迪拜继续骗人?…

11分钟前
  • tankdream
  • 推荐

如何让富人心甘情愿被骗钱?Anna 找准了痛点:利用他们的贪婪(因为她的创业计划有利可图被吸引)和体面(被骗了也不好意思说)。当然,还有用轻蔑嚣张的语气挑起体面名流的兴趣—或许是伪装异域“贵族”风范?她还会讲故事,对症下药,知道什么样的故事打动什么样的人(对筹钱的banker打起了亲情牌)。整个过程中她从未利用过自己的姿色(虽说姿色对于骗术不是没有帮助),但她反复强调,想要被看作是一个business woman。和她交情浅或深的人,不论是记者还是律师都投入得越来越多,她好像一个黑洞、磁铁、你无法坐视不理的人。Anna的案子里,名誉受损的记者想用这篇故事为自己翻盘,public defender想有所作为。看似在帮她的人都为了自己,但对他们,Anna也只是一个25岁一不小心太迷恋时尚和名利的女孩(看来搞定时尚就可以搞定富人圈的门票..

12分钟前
  • 荷西厌饮
  • 推荐

根本就是女性励志片,到最后我不经去想。Anna一定是有欺骗行为的。这个毋庸置疑。特别是对于偷飞机和住酒店不付钱这块。但当她在面对Rachel 或者是 Alan的时候,其实他们不也是在想要从她身上获取利益吗?当我们回到利益的等价交换的时候, 明确自己的boundary,相信这一点才不会被有可乘之机吧。

15分钟前
  • 带马头的猫
  • 推荐

前面八集看得算是精彩叠出,除了安娜的惊慌失措戏和哭戏太差之外,最后一集看得我???每个人都是为了一己私利才做采访,做辩护,最后都变成圣母了??你们不顾家庭obsessed在安娜身上是不是有点大病?说实话还是安娜看的清楚,都是一笔交易,没有利可图就不会驱动人们干事。安娜可能作为骗子是很牛逼,但我永远也不会支持和喜欢这样的人。还是那句话,没有利可图,你就永远也不会受骗。

19分钟前
  • icier
  • 还行

稀稀拉拉居然看了一个月。剧情真的挺不错的,剧里面所有主要人物都有讨人厌的一面。因为太真实了,我也没办法评价什么,编剧很轻松,因为现实很离谱。我非常不理解律师为什么最后要放弃和老婆度假,而去给案子做收尾工作,但律师的嘴炮是真的让我佩服,把anna骂的服服帖帖的。

20分钟前
  • Kannimeia
  • 推荐

从安娜(茱莉娅·加纳 饰)的外在行为表现来看,我觉得她不是骗子,而是精神病(躁郁症或妄想症那种):她每次明知卡刷不过.却不会事先安排退路溜走(比较像是吃霸王餐丶赖帐这种等级)丶被诈骗的瑞秋(凯蒂·洛斯 饰)在电话中想用“友谊”之名为诱饵,竟成功钓出安娜赴约,并在这过程中,没有封锁任何受害者的赖丶电话等联系方式,从种种迹象故可得知:她沉浸在自己建构名为「安娜·德尔维」的身分,且深深不可自拔。有一个细思极恐之处:若她真有个富爸爸的话,差一步即可贷款成功,荒唐彰显上流阶级徒有身分地位,而非实力判定。三星半★★★☆

25分钟前
  • 摇 滚 泡 沫
  • 还行

对这套underdog dream的美国叙事越来越麻木。

28分钟前
  • IIJM-IDNM
  • 较差

go die bitch.... 两位女主演的浮夸演技令人头疼 几乎所有角色都令人讨厌。。 最后一集圣母在干嘛????? 当然最恶心的还是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

31分钟前
  • 運·命
  • 较差

不写华尔街metoo是因为她们会丢工作,天呐,那娱乐圈站出来的那些女孩不怕吗?有病吧,一群男权社会造出来的神经病,不仅没讽刺反而用很赞赏的手法拍资本主义寡头钱生钱,安娜拜金服美役还自以为很聪明,女记者给男的生孩子怕耽误工作满嘴fuck,只想说活该🙃

32分钟前
  • 实在没意思
  • 较差

不要点开这部剧 浪费生命 同类题材还是拍纪录片比较好看比如the puppet master和the tinder swindler 找不到人也可以搞成伪纪录片风格 现在这玩意拍得什么狗屎 注水严重 安娜演员被人诟病我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没人骂记者的浮夸聒噪演技 一说话我就脑壳疼 真的 没事不要点开这部剧看

34分钟前
  • cat
  • 很差

意外好看 有些台词耐人寻味

39分钟前
  • 以心
  • 力荐

关于高智商人类的爽剧。要是她把智慧用在正确的地方就好了。

43分钟前
  • 行走的雕像
  • 推荐

颤抖吧,一心想要稳固地位的上等人,因为你越是想要固化所谓的上流法则,越是容易被下等人钻了空子!

48分钟前
  • 一个头两个大
  • 力荐

别洗了,就是个骗吃骗喝的,骗术也很低级。最后两集有大病。

51分钟前
  • 弥生小姐糯米桑
  • 较差

记者线比主人翁的故事更精彩。

55分钟前
  • LisaLeung
  • 推荐

看了几集,觉得一般

59分钟前
  • lucas流窜地球
  • 还行

看得我觉得我和这剧三观太不合了….噱头很大,但anna就是个精神病,心就是坏的。Vivian和anna两个角色都不怎么讨人喜欢,我只想看anna被绳之以法!如果anna真有本事就靠自己脚踏实地去获得,只靠嘴皮不算啥真本领,她再怎么离目标还差一点也不可能达到目标。vivi的文章和律师的辩护还算有些新观点,德国女继承人的光环太大了,导致别人不会去追究别的小问题,而且在现实社会装成一个有背景的人确实好办事。anna永远都在说“一定是你们刷卡设备有问题”,vivi永远在说“如果你不告诉我你视角里的故事,那我就只能按照别人视角来写了”ps:vivi的老公真的是太好了…一度以为受不了会离婚…

1小时前
  • LOVEYOUMORE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