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叶塔》(2016)是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1949-)的第二十部作品,改编自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三个短篇小说。
这三个短篇均收录于门罗(1931-)的小说集《逃》(2004),分别是《机缘》(Chance)《不久》(Soon )《沉寂》(Silence)。
三个短篇都有同一个主人公朱丽叶,故事前后连贯,自成一个系列。
先来看看原作的大致内容——《机缘》: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一岁的朱丽叶结束代课工作,尚未得到正式教职。
她已经取得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如今正在做博士论文。
凭着一个地址,她去找一个朋友,中年男人埃里克。
半年前她在火车上邂逅了他。
当时在车厢里,她回避了一名中老年男性“搭个伙儿聊聊”的搭讪,后来那人中途下车卧轨自杀了——显然他早有了准备,而朱丽叶认为这或许和自己的冷酷有关。
同一列火车上的埃里克安慰她,告诉她自己是个渔夫,有个瘫痪在床八年的妻子。
他还带朱丽叶去瞭望车厢看了天空中的猎户星座。
朱丽叶从温哥华出发,几经辗转来到鲸鱼湾,找到埃里克的住处,得知他的妻子刚刚下葬。
《不久》:朱丽叶带着十三个月大的女儿佩内洛普回到多伦多的小镇老家探望父母。
佩内洛普是她和埃里克的孩子——他和埃里克生活在一起了,但没有结婚。
母亲萨拉重病在身,父亲山姆从小学辞去教职当起了果园农夫(大概因为不想听那些关于女儿的风言风语)。
家里雇佣了一个年纪比朱丽叶小两岁的佣人艾琳,艾琳的丈夫去世了,几个孩子由亲戚照顾,不久她又要嫁人了。
在老家的几天里,朱丽叶察觉出父亲对艾琳的感情,在镇上还听了街坊关于自己的闲话(仿佛她带着的佩内洛普就是个证据)。
更扎心的是,她回来时父母是在另一个小镇车站接的她,她原以为是老家车站废弃了,结果发现并非如此。
牧师来家里给母亲萨拉布道,无神论者朱丽叶和他发生激烈争执,“我们不相信有神的恩典”。
《沉寂》:朱丽叶前往丹曼岛一处“精神平衡中心”找二十一岁的女儿佩内洛普,为期六个月的“静修”行将结束,女儿来信告知地址说想和她见一面。
然而到了这里,“精神平衡中心”的教母却告诉她,佩内洛普已经不在这里,并拒绝透露她的去向。
她还告诉朱丽叶,“你的女儿一直觉得孤独。
她体会到了不幸福。
”等到佩内洛普生日的时候,朱丽叶收到了女儿寄来的贺卡,没有地址。
以后每年都如此。
五年之后,生日卡不再寄来,朱丽叶决定搬家。
在这期间,她只向好友克里斯塔诉过苦忠,克里斯塔也是她亡夫埃里克的朋友(好到经常上床的那种)。
埃里克死于佩内洛普十三岁那年,当时,朱丽叶发现埃里克又跟克里斯塔上床了,她为此找埃里克大吵一通,埃里克出海打鱼解闷,并因此葬身暴风雨。
多年后,朱丽叶在街头遇到佩内洛普的一个好友,对方告诉她曾在外地一个大型购物中心见过佩内洛普。
佩内洛普有五个孩子,她来给两个上私立学校的男孩买校服。
她的状况比朱丽叶想的好多了,朱丽叶因此感到安慰。
这一系列故事的主题似乎都和“逃离”有关,重点有二:朱丽叶逃离大城市的教职工作去追随渔夫,女儿佩内洛普逃离令她窒息的母女关系去寻找自己的生活。
故事改编成电影《胡丽叶塔》是怎样的呢?
阿莫多瓦一直都喜欢门罗的小说,堪称迷弟,原本他打算在加拿大取景,然而到了那里,发现自己对那片土地缺乏了解,最终还是把故事设定在了他熟悉的西班牙。
他表示,“我并没有忠于原著,一旦拍摄地到了西班牙,我就会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胡丽叶塔》基本保留了朱丽叶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不过换了地点和人名。
剧情大致如下:胡丽叶塔(朱丽叶)本想离开马德里和男友开始新的生活,没想到在街头偶遇了女儿安蒂亚儿时的好友贝雅。
贝雅说不久前在科莫湖(米兰附近)遇见过安蒂亚,“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还说从安蒂亚口中得知胡丽叶塔一直住在马德里。
胡丽叶塔由此决定留在马德里,甚至还搬回了旧居。
她开始给女儿写信(虽然无处投递),告诉她过去的那些事情。
故事由此倒叙——从《机缘》中女主人公坐火车遇到乘客自杀的那场遭遇开始讲起。
最大的不同是,导演给了电影一个“和解”的结局:安蒂亚在失去大儿子十二年后(九岁时溺亡),终于给胡丽叶塔寄来了第一封信,表示自己懂得了当年自己失踪时母亲的痛苦;胡丽叶塔的男友开车带她前往女儿的住处。
而在原著里,整个时间线的结尾是这样的——“她仍然希望能从佩内洛普那里得到只言片语,但再也不那么特别耗费心神了。
她像更谙世故的人在等待非分之想、自然康复或是此等好事时那样,仅仅是怀着希望而已。
”(李文俊译)相比原著,影片还有几处较大的改动。
比如,在原著中,朱丽叶注意到火车车窗外奔跑的一头狼,而在电影中,则是一头鹿跟随着火车在雪地上奔跑,这个场景被重点突出,很是唯美。
电影里还增加了胡丽叶塔(朱丽叶)和渔夫在火车上滚床单的场景,原著中,两人只是喝咖啡、看星星。
原著中,朱丽叶只是察觉到父亲对佣人艾琳的感情,电影中则是撞见两人打情骂俏。
影片还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安蒂亚和好友贝雅之间的亲密,并借贝雅之口说出“她(安蒂亚)为我们的关系感到羞耻”。
这是原著中没有的情节。
当然,时长99分钟的电影也失去了原著(三个短篇加起来篇幅相当于一个中篇)的某些精髓。
在原著中,朱丽叶研读的希腊哲学屡屡被提起,并由此引发不少相关的阐述(比如人文学科的“无用”,又如一部主人公命运和朱丽叶颇为相似的《埃塞俄比亚传奇》)。
这些,影片都未呈现。
至于阿莫多瓦对于色彩的运用,尤其是他惯用的标志性颜色——红色,在影片中倒是得到了很大的凸显。
影片第一幕,就是一块红布。
拜西班牙阳光所赐,电影中的光影对比强烈,绚烂之极。
阿莫多瓦的作品着重表现性、暴力、宗教等议题,对女性主题的关注也由来已久,《关于我母亲的一切》(1999)《对她说》(2002)都是他此类题材的代表作。
谈起及这部电影,阿莫多瓦说:“我已经六十多岁……现在我对命运和悲剧有更透彻的了解,所以是时候拍出这部电影了。
”(原载微信公众号:日常审美)
由于西班牙外语隔阂的原因,我们在初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总是会产生隔的感觉,无法很好地沉入影片设置的场景,会忽略很多的细节,就会错过发现这部优质的好片。
这部影片的主题是,表达女性特有的沉寂。
用逃离的方式来讲述。
胡丽叶塔因为母亲病重,父亲对母亲发生情变,而逃离家乡,去往马德里代课。
火车上遇到一个男人搭讪,胡丽叶塔回避了,男人撞火车自杀。
胡丽叶塔很自责,甚至和有妇之夫发生了关系,也是一种逃离,逃离刚刚发生的车祸带来的内疚感。
(男人自杀跟胡丽叶塔没啥关系,但是她会感到负罪感)胡丽叶塔去到苏安的家,彼时已经怀孕六个月,并进入和苏安的一段长达13年的婚姻生活中。
期间,她回娘家两次,第一次回娘家,苏安就在车上睡着了,第二次,苏安则缺席了,后面我们会知道,苏安是和艾娃偷情去了。
管家玛利亚离职那天,穿着苏安的运动服,胡丽叶塔问了一句,玛利亚立刻就变脸了,她这张变脸,和初见胡丽叶塔时的脸色是一样的,是嫉妒和厌恶,她借着劝阻胡丽叶塔不要去工作为由,揭穿了苏安和艾娃在一起偷情的事实,其实是为了刺痛胡丽叶塔,是在报复胡丽叶塔第一次从马德里逃离到苏安这里,给她造成的痛苦,原著说明玛利亚是苏安的情妇,电影一开头,胡丽叶塔和玛利亚初见时,玛利亚曾说,我要回去照料我的丈夫,我已经好几天没有管过他了,已做暗示,苏安和玛利亚的偷情关系。
但玛利亚是有老公的人,算是对苏安单方面的感情,无可奈何,只能选择沉寂,沉寂十三年,选择在最后的时刻进行报复。
所以,玛利亚的确是复仇的意志化身,她从一开始就没有掩饰女人之间仇视的关系。
是玛利亚挑起了这一悲剧。
再说艾娃,艾娃为苏安做了雕塑“静坐的男人”,把雕塑做得很结实,希望风也吹不走它们,就跟当地的人一样(指的就是苏安),但苏安仅把她当做认识了十五年,偶尔解决生理需求的老朋友。
当胡丽叶塔告诉艾娃自己怀孕时,艾娃问,是谁的?
胡丽叶塔说,是苏安的。
艾娃的眼神是落寞的,她说,你应该告诉苏安,苏安很喜欢小孩。
看似艾娃漫不经心,是个放浪不羁的艺术家,其实对苏安有感情,面对胡丽叶塔的后来者居上,苏安的移情别恋,她同样选择了沉寂。
最悲惨的是胡丽叶塔的女儿安蒂亚。
安蒂亚跟父亲关系很好,正如艾娃所说,苏安很喜欢孩子。
但苏安的意外,让安蒂亚在仇恨自己的母亲同时,也照顾着自己的母亲,整整四年。
为了逃避苏安之死带来的痛苦,胡丽叶塔和安蒂亚逃离到了马德里。
安蒂亚和贝亚之间的同性恋情,一直折磨着安蒂亚,且胡丽叶塔因为苏安之死而不断自责的心态,也默默影响着安蒂亚,让她觉得自己也应该为父亲苏安的死负责。
正如艾娃所说,谁都没有错,就算有错,大家所受的惩罚也已经够了。
安蒂亚仇恨自己的母亲,选择了从母亲身边逃离,正如当年的胡丽叶塔无法面对母亲病重,父亲情变的事实,选择从家乡逃离到马德里,且安蒂亚接受宗教的精神洗礼(洗脑),认为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是可耻的,她选择抛弃过往,结婚生子,她遭受的痛失父亲,仇恨母亲,甚至对同性恋身份的挣扎,都是在沉寂中发生的,影片没有表现这些,但最后的线索,会揭示出安蒂亚面对这些痛苦而选择的沉寂。
影片中所有的女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她们都选择了沉寂,以至于我们知道得越多,就会发现对她们的了解越少。
你以为管家只是管家,不,她有自己的复仇意志,坚持十三年,最终成功复仇,这是沉寂在女性之间的复仇意志。
你以为艾娃只是一名艺术家,不,她希望得到苏安的情感,却遭受苏安的移情别恋,她也只是选择了沉寂。
你以为胡丽叶塔是一名开放的女子,不,其实她很传统,内心有洁癖,不能忍受背叛,面对老公出轨,父亲出轨的痛苦事实,她选择了沉寂,选择了逃离。
逃离只是一种表现手法。
女性生来悲哀,对痛苦的沉寂姿态,是巨大而无声的。
但是,你会感同身受,这无所依靠的人生。
安蒂亚在父亲死后迅速长大,还未来得及消化失去父亲的悲伤便要开始照顾陷入情绪黑洞形容枯槁的母亲,与血亲疏离又失去丈夫的母亲胡丽叶塔和女儿安蒂亚如同安蒂亚与碧亚的关系一样,彼此是唯一的救赎般的存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共生关系最终以厌倦了当安蒂亚的“圣母”的碧亚的逃离走向破败的边缘。
碧亚走后的安蒂亚意外得知了父亲死亡的“真相”,对母亲的怜悯与同情化为了满腔恨意,恨她害死了父亲,害的她的童年草草收场,让那年夏令营的美好时光变成了碧亚噩梦的序章,被愤怒蒙蔽心智的她学着碧亚的样子也策划了一场逃离。
再一次出现的碧亚又成为了这对母女的链接者,往事袭来,互相假装对方不曾出现在自己生命中才得以构建起的完美生活分崩离析,胡丽叶塔回到了旧时的公寓靠回忆过活,远在瑞士的女儿导演虽并未着墨,但想必也和母亲一样经历着内心的炙烤,在漫长岁月中感受过与爱人的甜蜜温存,与孩子的舐犊情深的安蒂亚的想法或许早已改变,可这么多年过去,早已失去了重拾旧好的勇气,孩子的死亡是一个诅咒也是一个神启,是时候回家了,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要帮助另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团圆了。
每次看佩德罗·阿莫多瓦的电影,都要感叹一次他大师级别的掌控力,同样是将概念转化为故事,再将文字故事呈现在镜头里,这位西班牙电影导演,用他浓郁的色彩,不断的刻画着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角色们。
他镜头下的女人们,看起来更加立体动人、情感丰沛,即便被婚姻、社会,甚至被命运抛弃,也能在时间的历练后,坚强的站起来,独自回到原地,勇敢地面对过去与现在,重新走进自己的未来。
这一次他的新片《胡丽叶塔》,又一次带领大家走进了女性的内心世界,主要角色的年龄跨度从25到40岁。
影片的“揭幕”镜头,是近景的红色“幕布”,其实是女主角:胡丽叶塔胸前的红色衣裙。
在导演自述里,他特意讲述了这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及其重要的含义。
红色的裙褶下,隐藏的是胡丽叶塔的心跳,轻微的呼吸运动,让镜头前的红色褶皱不时颤抖。
紧接着,一座手掌大小的陶土雕塑被放到了镜头前,同时也是胡丽叶塔的胸前,然后被她用心的包裹了起来,镜头拉远,我们才看到了影片女主角:胡丽叶塔的全貌,她坐在书桌前打包行李,准备搬家,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导演阿莫多瓦这次要讲述的,是一段有着沉重心事的女性故事,她的心跳成为了镜头里看不见元素。
每一次她在镜头中的沉默,她的心脏都在跳动,感知了这一点,再看阿莫多瓦镜头下的女性特写,令人更能感受到她们的忧郁、失望和心碎。
这也不难理解,戛纳电影节时,该片的宣传纪念品,就是一枚做成心型的U盘,上面还刻着影片里,男主人公的纹身图样。
而导演说,他给到影片原声配乐的要求,也是心跳的感觉。
这部电影同样有关于母性主题,这也是阿莫多瓦的电影里从未偏离的母题。
影片中的女主角:胡丽叶塔是古典文学的老师,她曾对雕塑家艾娃说:“The gods created men and other beings with the help of clay and fire.”。
而艾娃在胡丽叶塔第一次看到“坐着的男人”雕塑时说:“它比你想象的要重,因为我用金属做内里,用陶土做为皮肤。
”。
在导演阿莫多瓦看来,女性不仅仅创造了生命,更是她们塑造了男人的一生。
影片中,艾娃创造了“坐着的男人”雕塑,而胡丽叶塔则是用一生温柔的包裹它,预示着这两个女人与一个男人共同经历的故事。
在男人生命中走过的女人们影片中的男主角苏安,是一个在不同女性之间流动的角色,他的前妻死于疾病,他与艾娃一直有着身体关系,后来又在火车上邂逅了胡丽叶塔,在胡丽叶塔怀孕后,与其结婚生子。
当胡丽叶塔准备回到学校教书时,家中的保姆对她警言,同样的事情还会发生。
而苏安的纹身,也表述了同样的含义。
两任妻子的首字母中间,是一艘帆船,即是苏安渔夫职业的代表,也是他在女人之间游走象征。
这何尝不是比喻了婚姻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每个男人的生命里,不断的有不同的女人来了又走。
当然这是从男性为主的角度来看,由于男性的生理特点,在如今的社会里,即便年过花甲,只要有着一定的生活基础,他们都更容易再一次走入婚姻,不可否认,相比同年龄的女性确实要容易得多,而他们总是在积极的寻找新的伴侣。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胡丽叶塔的老家。
病重的母亲只能卧床被关在屋子里,而父亲却与家中年轻的保姆走到了一起,在母亲过世后,还为她添了一个弟弟。
当胡丽叶塔回家看望母亲时,特意与母亲同睡一床,共渡了一夜,她感受到了母亲孤独的未来。
当母亲在胡丽叶塔的打扮下,衣着靓丽的站在庭院里,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年轻的保姆一起种地玩笑,就只是那样面无表情的看着他们。
这样的事情,周而复始的发生,似乎从无改变,也从无例外。
生命中死亡与爱情的对话影片中一段婚姻的结束,也是另一段婚姻的开始。
而更为戏剧性的是,影片中死亡与新生的交替,成为了改变胡丽叶塔命运的关键因素。
导演阿莫多瓦说火车是他最喜欢的影像符号,于是胡丽叶塔重要的人生旅途,就被放置在了火车上,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的命运。
在这趟列车上,她第一次遇见了死亡,也同时邂逅了爱情。
导演说,这是死亡与爱情的对话,也是生命开始的起点。
在这天夜里,一位陌生的乘客选择了在铁轨上结束自己的生命,而胡丽叶塔在自责之余,同苏安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并且在当晚怀上了未来的女儿安蒂亚。
同样,在苏安重病的妻子去世的当晚,胡丽叶塔来到他家,晚上与苏安做爱,两人决定结婚生下孩子。
在胡丽叶塔的故事里,死亡总是来得令人猝不及防,而爱情总是能安抚人心,直到苏安的意外离去,她才被彻底的抽空,成为了没有灵魂的躯体。
三次别离与三段故事这部影片的故事脚本,是导演阿莫多瓦根据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三个短片故事改编而来。
爱丽丝·门罗也是第十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
电影的故事中,有着三场重要的别离,分别是火车上的陌生男子、出海前的丈夫、以及出远门前的女儿。
而这三个人对胡丽叶塔的一生,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出现在胡丽叶塔从女孩儿、到女人、再到母亲的三个不同阶段。
而胡丽叶塔在经历前两次的离别和追悔后,在第三次见到女儿离开时,才有了对失去身边人的警觉。
可惜,胡丽叶塔一直以来,在与人沟通的部分是逃避和失语的。
面对火车上来自陌生人的问候,她冷漠对待,起身离开。
面对丈夫的解释和恳谈,她选择躲避出门。
而她这两次的逃避,都带了沉重的后果,让她开始后悔自己的行为,以至于整个人彻底的垮掉,从而更没有勇气同自己的女儿提起。
于是,她和女儿之间的沉默和失语,最终也导致了女儿的不解和出走。
胡丽叶塔一度彻底的失去了所有,12年后,当她再一次决定面对过去,重新寻找女儿时,她找到了事情的关键。
她选择把自己的过去都写下来,写给自己的女儿看,让她知道那些,她早该知道的,自己母亲的过去,弥补两个人之间的沟通空白。
而故事的转折,也发生在胡丽叶塔搬回马德里的老公寓,走在熟悉的街道,遇到故人,进而才寻回了女儿的消息。
最终在多年前的公寓地址,等到的女儿的来信。
导演阿莫多瓦在阐述中说,他是个相信重复和排演的导演。
人们总会在生活过的地方,不知不觉的重复很多相同的境遇,就像生活让我们在重大的不幸来临前,有机会提前预演一样。
重拾对人对话的能力胡丽叶塔喜欢香草的白色,这本身就是一种抑制情感的颜色,这也是她性格里,压抑情感不善沟通的外延。
当女儿为她在马德里租下公寓时,里面是花色鲜艳的壁纸,女儿和朋友都非常喜欢,而胡丽叶塔却说,要把墙纸换掉,最终被她涂成了香草白。
而胡丽叶塔在女儿离开后,搬家到了陌生的街区,新公寓里也是白色的简单设计。
直到她选择搬回老公寓,看到原来的落地窗里,老旧的壁炉,在经历了三次别离后,胡丽叶塔决定不在逃避,拒绝了和新伴侣去葡萄牙的邀请,开始一个人在公寓里,书写过去,用行动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如今的都市生活和城市家庭里,那些生命中对我们很重要的人,往往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在我们的生命里渐行渐远。
这也是影片在试图表达的社会议题和家庭关系。
当胡丽叶塔变成了母亲,带着女儿去看望自己的母亲时,她才能体会到母亲的悲伤。
而当胡丽叶塔女儿在失去了自己的大儿子时,时隔十二年,她才给母亲寄去了第一封信,表示自己懂得了母亲失去亲人的心情。
在女性的情感关系里,这就像是一个轮回,只有当在生命的旅程里,经历了相似的阶段和情感时,人们才能自然的相互理解,不需要更多的言语。
在这之前,沟通的缺失往往会导致情感的断层。
影片讲述了一个母亲被女儿抛弃了十二年的故事,却没有过度的渲染悲伤的情绪。
导演说他要表达的是事情发生的本身,而不是去强调事件中的人有多痛苦,因为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周遭不断的上演着。
影片中最佳剪辑的瞬间,也成为了该片的海报创意。
当女儿掀起母亲头上浴巾,母亲一下子变成了中年人的模样。
而在海报上,是胡丽叶塔自己揭开了浴巾,下方是人到中年被离别命运纠缠到老,有些失落的自己。
无论是借助他人还是自己之手,我们就是这样在他人和自己的注视下,逐渐老去的。
阿莫多瓦用这部电影,将三个故事,放到了一个女人的身上,讲述了一个女人在生命不同的阶段里,当身边的亲人都不断的离自己而去,有些是主动的,有些是被动的,你要如何去面对这样的事实,又该如何与他们相处,胡丽叶塔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参考英文资料:Press notes JULIETA最后推荐《胡丽叶塔》的原声专辑里面有一首Si no te vas 非常好听虾米上搜索Julieta即可 2016年10月19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女儿的突然消失另母亲失魂落魄, 她长久地陷在阴郁浓稠的思念中无法自拔。
依旧充盈着阿莫多瓦一贯的碰撞的色彩和如美食般诱人的视觉风格。
喜欢朱莉与爱人在火车上的相遇,似乎是早已注定的命运,将两人结合在一起。
女儿的到来更成为他们之间强烈的纽带,然而父亲的突然离世,却令女儿无法原谅母亲,她决定要给予母亲最残酷的爱的惩罚。
18岁,她消失在母亲的生活中,音讯全无。
母亲疯狂地思念,无法相信女儿就这样一去不返。
喜欢片头的设计,那片鲜红的颜色温柔而撩人地卷动着,言说着母性的浓密激情,定格在那座张开双腿的雕塑上,是生命本能的一种诗意而充满张力的表达。
我们挚爱,所以我们选择用决绝的方式惩罚,然而,时间长流,怨恨终于消散,而化不开的是母女之间血脉相融的牵挂与思念,不论如何,我会回到你的身边,只是陪着你,无须多言。
细腻的亲情心理片。
带点悬疑元素,但我不希望看到反转。
视觉之美:我最先注意到的是美女。
青年胡丽叶塔短发红唇,令人眼前一亮。
中年胡丽叶塔也气质不凡,弹幕里说像蒋雯丽,也是一种称赞。
画面也很美。
红色复古火车与冬日夜幕。
海边小屋广角大窗看海景。
大幅红白油画和各种雕塑,满眼艺术品。
母女对谈的对称画面。
女主作为老师讲授的古典文学,也增加了文学之美。
时间点梳理:胡丽叶塔25岁。
坐火车,男乘客和她搭话后自杀。
胡丽叶塔邂逅左安。
胡丽叶塔收到左安地址,去找他,不听管家劝阻留下来,结婚生了女儿。
胡丽叶塔28岁,带2岁女儿回娘家,看到母亲被锁在屋里,父亲和年轻女孩出轨。
胡丽叶塔38岁。
12岁安提亚被迫去露营。
左安出轨还负气出海,暴风雨丧生。
胡丽叶塔患抑郁症,由安提亚和小伙伴贝雅照顾。
胡丽叶塔44岁。
18岁安提亚说去修行,从此失踪。
胡丽叶塔56岁。
从贝雅得到女儿消息,放弃移居葡萄牙,回忆往事并联络安提亚。
叙事手法:编导阿莫多瓦名不虚传,本片叙事超强,有些情节有隐藏的深意。
多嘴的玛丽安串起了胡丽叶塔一家的分崩离析。
女儿被迫离家参加露营,成年后主动出走。
胡丽叶塔打电话给丈夫出轨对象的矛盾心情表现得简直太好。
女儿朋友贝雅也是见证人,引出回忆,最后说出友谊实则炼狱,侧面揭示了女儿的不安内心。
有两处最惊艳的:一是竟然有火车底意识流车戏,真就车轱辘碾脸。
二是,女儿离家修行时,闪过胡丽叶塔和乘客、玛丽安、左安最后一面的场景。
虽然前面胡丽叶塔没有察觉女儿想离开,但是这里暗示了这也是最后一面。
各种伏笔照应能被我捕捉到,没有故弄玄虚。
这种借女主视角写信叙事,一开始让我怀疑里面是否包含叙诡。
《白夜行》《远山淡影》等叙诡的典型作品就爱在最后来个反转,告诉你前面的剧情是经过讲述人美化的。
我第一次不希望看到反转,她讲的已经足够现实,背后可别有更黑暗的真相了。
但是,详实叙事难以兼顾抒情。
作为一封给阔别多年女儿的信,胡丽叶塔母女共同回忆的部分过于详细。
这信似乎没有融入很多感情,没有在其中正面复盘女儿出走原因,没有展现很多自责的心路历程。
应该说,胡丽叶塔本来就是克制感情的人,会故作镇定,但内心难以自持。
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成功体现。
难以分担的悲伤:影片主要悬念是女儿安提亚为何失踪,应该说出走。
(不知道西语里这两个词区别大不大)我看到的答案是:安提亚要摆脱母亲。
女主是忠实的叙述者,她的言行无论对错都摆在台面上供观众自己评判。
非要说错,错在左安已婚出轨胡丽叶塔、胡丽叶塔知道他有炮友还非要嫁他。
丈夫非要出海给自己作死了这件事,胡丽叶塔是被出轨的受害者,可她还是会自责害丈夫出事。
先是陌生同行乘客,后是丈夫女儿,胡丽叶塔自责没能阻止他们离开,造成半生的心结。
我忍不住想另一个不必要的问题:女儿出走,是谁的错?
因为是胡丽叶塔角度叙事,没有提到母女的冲突,她不知道给她女儿很大压力。
胡丽叶塔逼女儿露营,看得出胡丽叶塔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欲。
女儿走后她每年扔掉生日蛋糕,透露的情绪不是伤心和担忧,而是愤怒和恐惧。
胡丽叶塔思念女儿抑郁复发无疑很痛苦,这种痛苦偏重于再次失去依靠。
少女照顾母亲是身份倒转,面对患病的母亲她也别无选择。
女儿从管家玛丽安那里知道了夫妻争吵后父亲出海遇难的始末,但出于对母亲的爱没有说出来,就像其他对母亲的怨念一样。
从贝雅最后说的话来看,安提亚在母亲身上得不到的依赖,可能向贝雅索取了。
贝雅逃离以后,安提亚也选择离家出走。
母女二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他们做的选择无可指摘。
人生的变故让他们一度相依为命,情感的掠取使他们貌合神离,相互伤害。
引用一句话:“或许悲伤本来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如果他们无法分担这份悲伤,就会被这份悲伤分开。
”
一头发情的鹿一个离群的胡丽叶塔一个卧轨的老头一个安娜卡列尼娜式的预言一个捕鱼的丈夫死在海浪里一个栽进命运漩涡的女人一头出逃的鹿一个出走的安蒂亚一个困惑以致寻死的老头一个躁郁不堪假装坚强的女儿一个雨天出海的父亲死在风暴里一个决定逃离命运的女人风暴是红色的刺青胡丽叶塔的第二次分娩安蒂娅的茧我们都是走丢的鹿我们都是渴求他人倾听无果的老头我们都死于那场风暴你变成了我你的缺失占据我的生活你摧毁了它可是我爱你我们都是红色的我们分明是同一个人又谁都不是那头鹿 叫偏执那个老头 叫不死的欲望那场风暴 叫一生“我想看到你 出现在雨中寻找一个容身之所这个容身之所就是我的家”
《胡丽叶塔》的主题是情感洁癖,导演想表达痴情的品质也许会消失。
我们的下一代在信息海洋中成长,短视频冲刷和稀释着他们的情感。
相较于前人,我们已变得滥情和麻木。
情感洁癖者的孤独寓言《胡丽叶塔》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在我看来,阿莫多瓦的《胡丽叶塔》与贾樟柯的《风流一代》具有相似性。
这两部作品都旨在传达一个核心观点,即那些极度痴情和直白的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乃至一个时代,甚至一个世纪中,都可能会成为一种稀缺的人种。
大部分人都会变得精于算计、表里不一,然后把心机深沉、阳奉阴违包装成一种美好的品德,来处理职场、处理母女关系、处理爱情。
这或许就是许多人并未深刻理解贾樟柯所言《风流一代》是留给时代的作品的原因,大家所处的时代,都还在羡慕那些善于利用阳奉阴违的成功者。
在此,我也做出一种预测:若此视频留存五十年之后,痴情和直白将成为一种极为罕见的品德。
观看《胡丽叶塔》后,我深感这部作品之于阿莫多瓦,犹如他遍尝各地佳肴后,再次品尝到母亲从小为他制作的刀削面。
当然,由于我的母亲来自山西,我可以说这种刀削面极具本真之味,简约而不简单。
然而,若一个人的母亲并非来自山西,他或许只能品尝到挂面了。
1. 《胡丽叶塔》与《风流一代》不可否认,《胡丽叶塔》是阿莫多瓦所有作品中最为简单、质朴的一部。
其故事内核摒弃了他以往作品中那些奇情爱恋的元素。
例如,世界上有多种人物关系,如A与B、A与C、B与C等,乃至更为复杂的组合形式,阿莫多瓦在以往的作品中已将这些人世间的各种情感关系悉数呈现。
我认为,需要有一部作品来探讨,在一个彻底开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自由地爱任何人时,这个世界将会呈现何种面貌。
是彻底的幸福,还是也会存在问题。
阿莫多瓦的电影《胡丽叶塔》认为,这样的世界将会缺乏一种冒险精神,缺乏一种痴狂的爱,缺乏为爱发疯的可能性。
这些品质在未来可能会变得极为稀缺。
因为当人们接触的信息日益增多时,人的情感可能会变得麻木。
近期,我的母亲从山西来北京,我们带她品尝了各地的美食。
例如,那天我们吃羊蝎子时,我向母亲解释了为何这种脊柱上的肉被称为羊蝎子。
她对此感到新奇,觉得未曾见过,充满了新鲜感。
北京有许多浪漫的地方,夜景尤为迷人。
然而,这不禁让我回想起自己2013年初来北京时的那种感觉。
但是现在,我对北京的浪漫,已荡然无存了。
吃完羊蝎子那天,还爆发了一场非常严重的争执,而且那天还是我的生日。
我很感慨,我们的下一代是在信息爆炸、信息淹没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我小时候,一年可能只看几部动画片,且一部动画片可能有上百集。
而现在的小朋友则不同,他们一晚上就能刷很多短视频,接触到的类型和内容可能成千上百。
陈丹青在聊天中提到,这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一整代人的注意力已不如以往那般专注。
但这并非问题,因为这一代人就是在海量信息中生存下来的。
相较于100年前的人,我们已经是极度开放、洒脱的一代人。
几百年前的经书,信息量和逻辑性都远低于当今。
几百年前的人,如李白,可能会为一句写得特别好的诗高兴一个月。
而今天,我们在朋友圈里编写一句精美的140字文案,或许只能让我们开心半天、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
因此,观看《胡丽叶塔》和《风流一代》后,我深感拥有痴情品质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
2. 海量信息中的情感麻木今天是2024年12月17日,我记录的电影是阿莫多瓦的《胡丽叶塔》。
这部电影颇为奇特,相较于其他电影,它并不容易找到观看途径。
我费尽周折才找到《胡丽叶塔》,而且其字幕特别小,位于电影屏幕下方的一行,几乎难以看清。
然而,《胡丽叶塔》并非一部难以传播的电影,它反而是一部极为正常的电影。
其故事中并未出现那些复杂的情感关系,如AB、BA、ABC等。
《胡丽叶塔》激发了我的一种想象,这种感受与观看《风流一代》时相似。
当时,我并未在关于《风流一代》的日记中记录下我的想法,但那时我就有一个念头:像贾樟柯这样,用自己当时喜爱的电影,持续地将自己的女友,后来成为妻子,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已经用半生时间,将所有作品都献给妻子,这种执着与浪漫实为罕见。
如今,有些导演恨不得将所有私人生活的细节都公之于众,每天都在进行真人秀式的展示。
在这样的信息量下,人们其实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回味情感。
例如,我看完一部电影后,会强迫自己留出15分钟时间记录一篇日记。
这是因为,当我观影数量超过2000至2500部时,我发现很多内容就像指尖的沙漏一样,流过之后并未留下任何痕迹。
一度我曾怀疑,是否因为我已经35岁,大脑记忆能力不如小学时期?
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
小学时,我看完一部电影后会回味一周甚至一个月。
而现在,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冲刷过后留下的只有平静和麻木。
3. 谁是真爱的牺牲品对于《胡丽叶塔》的理解,我发现网络平台上大家的留言多有不公或误解,似乎并未真正理解阿莫多瓦想要表达的内容。
大家往往将阿莫多瓦的作品想象成充满奇异情感的内容,如《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或《捆着我,绑着我》,并将其归类为特殊类别的电影。
但实际上,《胡丽叶塔》并非如此。
阿莫多瓦在这部作品中只想描述一类人:他们对于过去犯下的错误和一些事情始终无法忘怀,他们希望这些事情是纯洁、美好、干净且具有精神与情感洁癖的,他们坚信某些事情应追求尽善尽美。
这样的人将自己活成了古典文学小说中描述的白月光形象,却还在希望周遭的一切也都充满纯爱。
然而,这样的人在现代社会根本无法生存。
回顾剧情,《胡丽叶塔》中的女儿除了情感洁癖,其实并无过错。
她在与女同学参加交友活动中产生了情感纠葛,却无法接受自己是跟大家不一样的,特殊的人。
为了苛责母亲的感情不够纯粹,她逼迫自己追求一种纯粹的感情,这违背了她当时的感性选择,断绝跟女同学的联系。
最终她活成了大家想要的女人的样子,成为了别人的妻子并生了三个孩子。
直到她的大儿子也发生溺水事件后,她才理解到自己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才发现自己原来女儿与母亲一样,都是普通人,无法做到极致的美好,无法符合所有的道德规条。
原先女儿年少无知时候,对母女观念的差异的排斥,最终成为了一种悲剧。
后来,她主动联系母亲,写了一封信。
悲剧,但幸运的是,被迫在情感洁癖中痛苦生活着的母亲为了收到这封信,一直未换地址,这是母亲放弃了所有可能性,最终等到的信。
更感人的是,这位母亲在医院时遇到了新的男朋友,他也在等待她,一直陪伴着她。
这个男人的精神同样唯美且有洁癖。
争议最大的莫过于这个女孩的父亲,即这位母亲的丈夫。
他是否真的喜欢那个做雕像的女人?
他们之间以及与他们女儿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难道三个人在一起就不能有纯洁的感情吗?
难道必须用面向大海的死亡,来证明自己对两个女人的感情,都是真实的吗?
我认为,对于孩子的母亲来说,她对感情的理解过于符合社会规条,过于狭隘,最终逼迫出这样的悲剧。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偏见和恐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普遍的道德规条不一样的感情类型,将会逐渐得到理解。
也许30年后,可能就不会有人再对这些事情感到敏感或恐惧了。
如贾樟柯这样,记录了2000年至2024年这个时代的导演,正是想抓住这个信息的流通不够广泛,人们普遍选择痴情的回味某个细节的年代。
在那个没有短视频、没有VR、没有混合现实技术充斥大脑想象的时代,人们痴痴的等待着慢节奏的、符合社会规条的爱情的时代即将结束。
连我也,不禁感慨万千。
以上就是我对《胡丽叶塔》的电影日记。
车窗映出她正在看书的侧影,列车在夜的雪原上穿行。
车厢里只她一人。
一大截树枝突然砸在车窗上,Julieta全身为之一震,原本迷失在书里的魂魄被吓了回来。
她深深吸气,更像是呼吸被切断了的喘息,尝试着平复自己。
一个男人走了进来,手提一件简单的随身旅行包,深灰色的呢子大衣搭在手臂,黑色的高领毛衣,棕黑的短发,胡须已花白。
他在她对面坐下,开口道,“那截树枝真令人印象深刻。
”“你被吓到了?
”,Julieta点头。
“你一人旅行吗?
” ,“是”“我看到你的时候就想,我们可以给彼此作伴”“你不愿意说话?
”“真可惜”受到刚才的惊吓之后,Julieta想回去书里,她根本不想与任何人投入交谈。
而且他看她的眼神使她感到不适。
于是她说抱歉,起身离开去往餐车,男人金色镜框后的一双眼不动声色,注视着她,注视着她离开。
刚走进餐车Julieta就看到他。
她看到他的同时,车窗外出现一匹奔跑着的鹿。
距离车窗非常近。
拥有巨大健硕躯体的鹿有着飞扬的角,它在深夜里,寒冷的雪原上,不明缘由地追逐着这架列车。
心为之震动。
她没有做好准备。
正如她没有想到会和他一同目睹寒夜原野上,行驶着的列车边,梦境般的一幕。
可是她遇到了他,他们势必要靠近。
他名叫Xoan Feijóo,生活在海边打渔为生,父辈留下了一栋靠海的房子给他,他结婚了,妻子病重多年。
Julieta告诉他,她在一所中学代课,教授古典哲学。
一番交谈之后,列车到站停靠,Xoan建议下车去走动,Julieta因为没带外套留在餐车继续看书。
几分钟后列车再次开动,没过多久却突然急刹,所有乘客都被惊动。
“是不是撞上了一头鹿,我从车窗看见了一只紧贴火车奔跑的鹿 ”,有人问。
不详的预感。
Julieta奔回自己的那节包厢。
那名中年男子不在包厢内,他的旅行包和深灰外套却留在座位上。
她慌张起来,下意识地走近旅行包,打开,里面空无一物。
更可怕的预感袭来,她跑到车厢出口,夜的雪地反射着列车内投出的灯光。
几名铁道员同在餐车交谈的男人Xoan一同抬着担架在雪地里行走,担架上搭着白布,她感到一阵晕眩,双脚不听使唤的往下坠。
Xoan抬头望见了列车车门处的Julieta,她正卖力地奔下车厢,Xoan停下手中的担架,向她走来,阻止她靠近。
“是鹿吗?
”“你说什么,不是的。
快上车去,这里太冷,你会冻着。
”“是他。
黑色毛衣,戴眼镜…”她全身颤抖着。
是那名中年男人,来历不明的树枝砸在车窗上的那一刻出现在她面前的中年男人。
尝试与她交谈,却被她拒绝。
她弃他而去。
然后他死了。
他自杀了。
她无法相信,泪水涌上双眼。
Julieta觉得是她的背身而去,使得男人最终下定决心。
或者他早已决定好了,可是在他离开人世最后的时间里,是她,是她给了最后有力的证据:冷漠。
无可留恋。
Xoan试图安慰,“不是你的错。
” “他想和我说话,我拒绝了,可我不知道他这么不好受…” “任何女孩都会像你一样做的。
” “可我应该察觉出来…他的行李包为什么是空的 ? ” “因为他早就决定,不想引人注意。
不是因为你,没有人会因为拒绝谈话而责怪。
你如此美丽。
”在死亡与爱情同时降临的车厢,他们并排躺着,无法入眠。
如果只是相望着相安无事,如同山对着云水绕过山。
但无可抗拒,他们必须靠近。
夜的列车车窗看不见风景,只掩映出他们的身体,在列车行驶的轰鸣中,夜色的包围之下,他们因为意外或是宿命而点燃的深刻激情,燃烧着。
一个风暴的夜晚,狂风呼过被雪覆盖的大地,列车在大地上穿行。
二十五岁的Julieta,一头跌入了自己的命运。
这便是爱情的开始。
那一刻起便决定了点燃对方,互相燃烧。
这花火,与人世苍冷对抗的炙热,会温暖灵魂和身体,照亮来路,让你把我的脸铭刻在心。
可它终有燃尽的一刻。
一朵花决定了开放,也必明白有凋谢一日。
再无安宁,不可避免的伤害,留下耀眼的炫目,这便是相爱所需交付的代价。
奥德赛没有选择青春和永生,决定继续漂泊海上,历经艰辛,用必死和脆弱的肉身相搏,要回去那座名叫伊萨卡的岛屿。
她在课上同孩子们讲述希腊英雄的海上传奇。
Xoan记住了Julieta临时代课所在的学校,写信给她,说今天海上会有风暴,他不会出海。
他想像着她在屋檐下躲雨,而那个可以让她躲雨的屋檐就是他的家。
那是他在叫她来,于是她来了。
Xoan的妻子病重多年而亡,他有位女管家,干瘪的长脸颊上一张嘴被什么扯动着歪着左边嘴角。
她瞪着一大一小的眼告诉Julieta,Xoan的妻子重病多年,他一直与同住在渔村的雕塑家Ava有不寻常的关系。
而这也成为多年后,那个暴风雨来临前她背身而去的缘由,Xoan希望同她说点什么,什么都好。
而Julieta选择了逃离。
她根本没有准备好。
也不知道会有一场风暴降临海上,而她的丈夫Xoan将带着所有不安困扰在渔船上起起伏伏,葬身于这场不告而别。
丈夫望着她转身离去的那张脸。
列车上中年男人注视她离开的那张脸。
最后都成了Julieta的脸,一张美丽却被岁月捶打过的脸看着女儿Antia的离开。
她不知道那将是一场近乎永别的离开。
女儿的不在场充斥了她的所有,将她摧毁。
幸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不告而别都是永诀。
后来,从生命里消失多年的女儿Antia终于来信,信封上附有地址,Julieta同爱人Lorenzo驱车前往。
都没有关系了,若还能相见,她对Lorenzo说,她不问为什么,只要能陪伴着她。
<图片2>
中年的胡丽叶塔准备开始新的生活却意外的被女儿的消息拉扯到那段悲痛的回忆中去。
年轻的自己因为对在丈夫出海遇难前猜疑引发的争吵而懊悔,女儿受不了失去亲人的打击而离她而去。
片子以她女儿失去自己儿子,痛苦引发的共情让她多年的痛苦出口形成闭环。
也许好多事故就是那么自然发生的,就像对坐准备自杀的秃头中年男人,亦或追逐火车的驯鹿。
当事故来临时候,我们不能沉湎于过去,责备自己,活在当下,展望未来才是最真最贵的。
我相信胡丽叶塔和女儿和解之后也会原谅自己的父亲。
此片和南尼莫莱蒂的《儿子的房间》主题上是一致的,那份失去挚爱的沉痛需要执著而温存的爱慢慢消弭。
PS:片尾曲 若你不离我远去我愿将一生奉献给你若你不离我远去你会看见真实的我你将拥有很少人能拥有的像你一样完美的东西永无止尽的爱我愿付出一切只求再见你一眼我亲爱的若你不离我远去你将让我哭泣像个孩子一样若你不离我远去那将是世界末日我的世界只容得下你请不要走 我祈求你不要走若你不离我远去那一刻我将死去
【X】
对于阿莫多瓦的要求,应该远不止讲好一个故事这么简单
不知所云
只有失去,才会懂得拥有的幸福
1.与阿莫多瓦的不少作品相比,叙事更为从容温和,情感也更隐忍含蓄。2.不变的依旧是饱和而不突兀的配色,火热的红与恬静的蓝,构图也透现出几许疏离。3.往事如梦,却而渐渐清晰,一如雪地中追觅火车的公鹿。4.断臂男雕:我的作品都很结实,这样风就无法吹走它们,就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样。(8.3/10)
导演有生之年还能拍出回归那么好看的片子吗
很美很动人。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那种主题和视觉都惊艳的作品比起来的确是平庸了,但也只有他才能把这样一个很普通的故事拍得像清澈的河水一样连贯好看。对我这种永远不懂女人心思的直男来说,这个故事里的女性形象已经足够美丽细腻迷人了。
不希望失落的,毕竟如果有人能拍出门罗的特别,阿莫多瓦会是我期待的人选。期待他剑走偏锋。没想到作为门罗的书迷他如此臣服,一点自己的文法都不用。他有眼光挑中这三篇,却没能把握到母女之间、女性之间、生命之间那一点错综复杂的分岔,把故事做俗了,那点温暖不该放在和解上的。毕竟不存在和解啊。
不变态的多瓦不好玩了
风格口味变了,不舒服。
六年后重看,升5。岁月的电影。
剧情虎头蛇尾,悬疑标签可以撤了。
一直在等最核心的悬疑和反转,毕竟开头女主出现自带红色,加上永远诡异的BGM,以为有啥惊天大秘密,结果这是个乌托邦般的希望。导演说要拍得克制,不让演员流泪,然而这也太克制了。这是一部女主的悲剧史,身边的人都离她而去。故事性太散大概是祸首吧。
三个女人一台戏,母女之间,母代姬友间,女代姬友间,应该有更丰富和细致的互动。结果居然全靠自白推……红黄蓝,美术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抢过人物和剧情变成主看点了。
剧本出了很大的问题。对于胡丽叶塔的人设不足以达成母女情感隔阂应有的表现力度,故事的罗列混乱,没有侧重,尤其在女儿与其关系变化的几个节点均未呈现效果。而且此片也不见了阿莫多瓦惯有的诸多元素,走向正常两性关系的讨论反倒有些不太适应,但不影响影片质的判断。
“上帝以黏土和火创造了人类和其他生物,赋予他们生存所需的特质。有些有皮毛,有些有翅膀,轮到人类时,上帝没有礼物了,所以人类诞生时,在大自然中赤裸,没有防御能力。”人类真的很脆弱,是因为遇见美好时就卸下了所有防备。你会有永远失去的人,无法挽回的人,也会成为别人心中如是的人。生命就是不停的遇见与错失,寻找与追逐。很喜欢电影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没有虚伪的道德,却是真实的美好。布景、色彩满分。
爱人是雪地上奔跑的麋鹿,在不经意的时刻闯入生活;父母是寄放的行李,放不下却也带不走;女儿则是每年生日扔进垃圾桶里的蛋糕,浓烈诱人却终究不属于她。时间在胡丽叶塔的容貌上留下印记,生活冷酷绝情地赐给她毕生孤苦。负疚感折磨生者,母女都无法过好彼此人生。而她们终将浑然一体,如同水溶于水。
技法上更加成熟,非常精简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枝蔓,利用自然场景与时间线塑造出来的史诗感变成了一种升华,因为“留下”而充满负罪感,每个人都用后半生去挣扎消解,最精彩的暗线则是两条母女关系,代纪的不同观念的不同所导致的命运岔路,表面平静下的暗潮汹涌可以激荡连绵几十年,最后却又都能够如同弧线一样圆回来,这令人痛苦的玄妙都洗练成了泪水。阿莫多瓦在这部戏中所展现出来的色块与装置也愈发温柔起来,除了第一块猩红的蛋糕之外几乎不见什么刺眼的色泽,这些美学拱动着海浪一般的情绪自始至终贯穿整部戏,只偶尔透出苦难的尖刺。忘不了雪地上奔来的鹿与走进房间时窗外的海。非常喜欢两位女演员的表演,长的是真的有点像呢。3.5.
影片的故事很规矩,不像导演以往的作品有变性混不吝的情节,这部重点是追寻一个女人完整丰富的情感世界,两性情感是重要但不唯一的一条辅线,在这条辅线里有女主与有妻子的男人交往这种事情发生。
……给门罗小说添上一个巨大的狗尾巴是几个意思。不喜欢……小说里的女主强行架成阿莫多瓦的女主,变得好奇怪啊……这个奇怪的性格、思路非常非常不讨喜,就像一条大大的脆弱的寄生虫,各种被碾来碾去,帮她痛,但也嫌弃她不争气极了。最不喜欢的一部阿莫多瓦。吾栖之肤时还有点小灵光,现在江郎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