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老电影,先是看了张彻的《刺马》《南少林与北少林》等几部比较久远的作品,接着看了冯巩的《没事偷着乐》《狂吻俄罗斯》,这几天又看了赵本山的《男妇女主任》和这部《幸福时光》,90年代的作品现在看起来略显过时,但是表达的思想却不落后。
说起来很多人都喜欢给小品演员贴上固有的标签,早期的陈佩斯,冯巩,赵本山,他们演的电影或多或少有一些小品的影子,但是在接地气上以及演技上明显比如今的小鲜肉们更胜一筹。
这部片子给人一种心酸无奈的感觉,这五块钱的小费现在看起来一点也不多,可在那90年代,每月工资也就400多的时候就显得多了,几个退休工人合着伙都凑不齐一百元,在如今的社会我们很多人都难以想象,老赵的状况给人一种想帮帮不上的感觉,最后的车祸让人意外,工友说了句他是光棍,又不由得把我拉回了现实,不用等很久,我们的社会可能就到处都是老赵这样的光棍,就如同胖女友一样的“下下策”吧,也让老光棍们趋之若鹜,现在想想,真是一个头疼的社会问题。
ps:写着写着跑题了,权当一乐吧
这部电影的整个情节跟片中的李雪健所主演的电视剧《搭错车》很像,同样很感人。
影片风格比较朴实,情节除了结尾处较为感人外算是平淡,其他方面都应算是中规中矩,演员方面的看点就是赵本三的幽默和董洁的清新可人。
光棍老赵(赵本山饰)找了一个胖女人的女朋友,二人准备结婚。
为了讨她欢心,老赵张罗着为女朋友的前夫留下的盲女吴颖(董洁饰)找工作。
而一直谎称开有“幸福时光”旅店的老赵只能在废弃的工厂里搭建了一个按摩房,以供会按摩的吴颖工作,顾客就是老赵的几个朋友,小费先是老赵掏后来直接是纸。
不久,老赵发现女朋友已和他人结婚,回来的路上被车撞了,而一直明白真相的小吴也离开了老赵为他腾出来的房屋。
电影的结尾很不圆满,老赵昏迷,小吴一个人在街上走。
老赵费尽心机为小吴带来了一段“幸福时光”,小吴也将计就计地讨老赵欢心。
他们至少曾经拥有一段幸福时光。
看到最后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哭了。
最后那个交叠着声音念信的真的很感人。
一个落魄的退休单身汉,努力地追求结婚,希望老来有伴,可以依靠。
没有人要求他一定要对那个女孩负多大的责任。
即使是在跟胖女人闹翻以后,被胖男人殴打以后,他也只是平静的坐在快餐店里写那封虚拟的不存在的一个爸爸给女儿的信。
他是个普通的工人思想保守,也爱吹点牛,占点小便宜。
但是总的来说他是个好人,心眼好。
那个女人呢,很难理解。
收养没有血缘关系的前夫的孩子,但其实有对她不好。
托老赵给她找工作,转眼就把房间收拾掉了,女孩没有地方住了。
但是跟老赵摊牌以后,有叫老赵把女孩在送回去,让现任男友安排工作。
这本身是一个荒诞的故事,有关欺骗,也有关承诺。
董洁很可爱,很干净,一脸倔强和执拗。
故事是个小品文类型的。
很简单。
也很漂亮。
悬念的痕迹其实都是很平静的展现出来,在平铺直叙中并没有过多的突兀来告诉我们其实董洁是知道了的。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前面还是感觉太平了,所以总的来说也还OK啦。
贾谬:幸福时光,在空中晃荡张艺谋的<<幸福时光>>,我并没有从温情的角度去感受它,我甚至觉得影片中闪现的幸福,也和我理解中的不一样。
张艺谋说这是他拍的最没有质量的一部电影。
可以说,在中国拍这种感人题材,几乎是票房追求的主旋律。
而张艺谋为国内观众所知,是一个所谓在国际电影节上为国争光的人。
所以这部电影,得到了广泛的批评。
这些都过去了。
而其后张艺谋所拍摄的<<英雄>>、<<十面埋伏>>,在画面质量上当然要比<<幸福时光>>好,但影片得到了更广泛更应得的批评。
今天又看到<<幸福时光>>,发现影片值得称道的一方面――在表现普通人或者说小人物时,所刻画出的真实。
赵本山饰演的主人公老赵是一个老光棍,他为了娶个媳妇费尽了心机,甚至可能搭上的性命。
这个小人物的追求,揭示了中国的一大国情:成家,或者子女成家,在中国绝大多数人的价值地图里占据着要塞的位置。
影片<<黄河绝恋>>里有一个小角色,其貌不扬,也没有挣钱的手艺,所以做了土匪。
打家劫舍杀人越祸的背后,膨胀着一个娶媳妇的美好愿望。
为了一个漂亮女人,他被鬼子活埋。
临死前的破口大骂激荡着北方男人的血性,他吼出的关于哥哥妹妹的西北民歌,让中国民众的庸俗追求,在那一刻得到了古典主义的净化。
当然,我感觉中的所谓净化,源于西北民歌黄沙漫天的魅力和被鬼子活埋时北方汉子临时激荡出的血性。
而现实生活中,娶个媳妇是件繁琐的事,如果自己条件不好,就得像<<幸福时光>>中的老赵一样。
徒弟小傅问老赵,你不是喜欢瘦的女人么。
老赵说,瘦的女人不喜欢我。
老赵已经五十多了,他看上一个胖女人,他觉得这种女人感觉上更能给自己温暖。
而这个胖女人,只想把前夫留下的盲女孩当作包袱甩出去。
老赵当然成了接包袱的人。
胖女人要五万块钱,老赵没有,找徒弟小傅借。
小傅也是个小人物,他有钱也不会轻易借给别人,那怕这个人是他师傅。
但是在中国,你不应该明确地拒绝一个人。
所以小傅虽然没借给老赵钱,但帮他出了一个主意。
公园有一节废旧的车厢,公园是谈情说爱调节荷尔蒙的地方。
小傅想把旧车厢收拾一下,做成一个“幸福时光小屋”,供恋人们急时之需,收些门票钱。
刷墙时,小傅先刷了一种灰色的颜料,老赵觉得这样像公厕。
“急时之需”不是泌尿系统之急,是生殖系统之急。
最后,他们刷上一种废弃的红色颜料,颜料的变质让红色显得迷蒙而暧昧。
这正合乎幽会的需要。
很快就有一对男女给出二十块钱,车厢的窗户封的还真严实,床也还算干净。
搞对象嘛,关上门就可以搞了。
老赵不干了,这叫什么事呀,大白天的,公园里,一对男女,关上门,这叫什么事呀。
宁可不挣这钱,老赵也不允别人这么干。
“不能关门”,成为老赵价值辞典里的关键词汇。
表面上看,老赵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的卫道士,其实他的道德语法,源自他自己的性压抑。
有这样一种说法。
把一个螃蟹放在篮子里,不久它就会爬出去;把一群螃蟹放进一个篮子,它们爬来爬去,互相践踏,死伤众多;把两个螃蟹放进一个篮子,它们会老老实实在篮子里呆着,如果一个想爬出去,另一个一定会把它拽下来。
中国人也是这样,我做不到的,你也别做。
小傅的想法和老赵不一样,人家给你钱了,人家想关门就关门。
不能关门,谁还给你钱呀。
小傅的饰演者是傅彪,他的眼神和微笑,闪烁着典型的属于小人物的精明。
很难想像这样一个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如鱼得水的角色,几年后英年早逝。
戏里没在明处交待,但从剧情可以分析出,“幸福时光小屋”还是经营下去了,也就是默许关门了。
卫道士在利益面前就是这样。
不过,这无可厚非。
老赵给胖女人说,他是一家旅馆的总经理。
小傅说,你没钱就别吹牛。
老赵说,我不吹,她就和我吹。
老赵不舍得买两块钱一支的玫瑰,他花两块钱买了一堆,修剪整齐,换上唯一一件好衣服,穿越大街给胖女人送去。
我觉得,盲女孩被大家善意欺骗的时光,并不是她在录音中点题般说出的幸福时光。
注意一下赵本山骑着自行车,捧着玫瑰花,在去胖女人家的路上,憧憬美好爱情或婚姻时,脸上浮现的充满希望的表情和干劲。
在通过胖女人的路上,一次次穿越大街的时光,这才是他妈的幸福时光。
尽管这幸福的幻觉,不久就破灭了。
小人物的生存智慧,也许不能帮助老赵分析出:他本来是追胖女人的,怎样鬼使神差地照顾起和自己并无关系的盲女孩。
在盲女孩被善意欺骗的“幸福时光”里,作为老赵一个单位的,小人物们集体地真实露面。
他们善良,愿意帮助一个老光棍,帮他搭建一个虚构的按摩室,给盲女孩一个工作的希望。
反正是单位的车间,单位的材料,用了就用了。
他们抠门,不愿意借给老赵钱,他们的钱本来也不多。
他们没见过世面,在按摩床上一句扯淡的话都说不出来。
他们急中生智,他们觉得盲女孩摸不出纸和钱的区别。
他们不想惹麻烦,还是让盲女孩走吧。
他们有同情心,这孩子别想不开,不会自杀吧。
他们怕事,盲女孩真出了事,警察追查下来会牵连到自己。
就是这些善良的人,找着善良的借口,施舍着零成本的温情。
盲女孩的希望是挣够钱,去找爸爸,爸爸会带她去治眼睛。
爸爸带着盲女孩的希望去了深圳。
这封被盲女孩随身携带的信,只写着她爸爸一个简陋的借口:他在股市赔了。
他甚至没有提到他的女儿。
虚构的温情中,一丝真实冰凉的残酷,多么具有讽刺意味。
而老赵和小傅,还想用虚构的温情,来掩饰这真实的残酷。
老赵已经被胖女人甩了,喝醉挨打之后,他为盲女孩虚构了一封温情脉脉的家信。
写完回家的路上,他出了车祸。
盲女孩虽然眼睛看不见,却心知肚明。
还好,她把虚构的温情当作幸福的时光,她留下告别的录音,她走了。
小傅打开那封带血的虚构的家信,在盲女孩的录音里寻找对话的错觉,深情脉脉地读着。
想起影片中的一个镜头。
老赵为了讨好胖女人,带盲女孩去自己的“旅馆”上班。
他的“旅馆”只是一节名为幸福时光的旧车厢,但是公园要绿化改造,多种些花草,他和盲女孩赶到时,旧车厢已被吊车吊起。
幸福时光,在空中晃荡。
什么是幸福?
没有标准答案,那是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的一种感受,与职位名誉金钱个人形象无关。
记得高中语文课本有篇文章叫《提醒幸福》,应该能很好的诠释什么是幸福。
但那时涉世尚浅,生活经历少,对幸福的感悟也不会太深刻。
有亲友和老师夸奖了,有好吃的了,就觉得开心。
可以说对幸福的认识比较幼稚,没太多意识。
电影《幸福时光》里主人公幸福感的来源,跟《提醒幸福》中的幸福来源是一样的。
即幸福跟金钱、地位、荣誉、个人形象无关,那是人心灵的一种感受,与你对生活中得失喜乐的态度有关。
《幸福时光》是取材于莫言的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看似轻松的标题,实质是悲剧故事。
主人公吴颖双目失明,遭受不幸,但生活仍然流星般地给她滑过了畸形的幸福。
生活的悲剧,激发出了善良的人们心中最大的怜悯和同情,幸福之花阴差阳错地从中悄然开放。
小学六年级时,吴颖因脑瘤而双目失明。
父亲离异后,和一个带有小男孩的胖女人结合成新家庭。
父亲为了给小吴颖治疗眼睛,去深圳打工一直未回。
一直到十八岁,小吴颖在胖女人家里备受虐待,好吃好玩的都是胖女人的男孩才享有的,甚至连冰激都是奢望。
对吴颖来说,幸福感几乎为零,若有,也就是用单放机听听磁带。
时间就这么过去了,直到老赵的出现。
老赵是个退休工人,孤身一人,一无所有,为了和胖女人相亲成功,撒谎说自己是幸福时光宾馆的老总,也答应了胖女人的所有要求,包括五万块钱的礼金,包括把小吴颖带到老赵所谓的幸福时光宾馆找活干。
然而老赵所谓的幸福时光宾馆,只不过是工厂树林里报废的一辆大客车简单装饰后,供年轻人谈恋爱亲热的地方。
喜剧的是,在老赵带吴颖到幸福时光宾馆做服务员时,大客车却被吊车吊走了。
老赵只能把吴颖再带回胖女人家。
回去后,家里发生了很大变化,胖女人把吴颖房间所有的东西都搬了出去,换成全新家具给男孩住,男孩也霸道地不让吴颖碰他的东西。
吴颖小小的自尊受到了伤害,随即跑出家门,老赵追了出去,胖女人说了句:别把她再带回来了。
在这样没幸福感的家里,小女孩再也不愿意回来。
老赵把吴颖带回了自己家,为了能让胖女人放心,还一直瞒着吴颖,说一定给吴颖安排工作。
然而所谓的安排工作,也就是组织厂里几位退休的上叔叔阿姨,照摩房的样子在车间里做了个用手摸起来很像的“按摩房”,让吴颖在按摩房上班,客人是老赵安排的退休的叔叔阿姨们,给吴颖的小费是老赵自己出的钱。
在老赵实在没钱的时候,一位阿姨想了个办法,用手感大小和钱相似的纸片,当做小费付给吴颖。
老赵貌似完美而设计,却被敏感的吴颖发现了。
但是善良的吴颖为了不给老赵及叔叔阿姨们再添麻烦,也就配合着演戏。
幸福,也就在这无意的演戏中,在老赵及叔叔阿姨们假的表演却真诚的关怀中,盛开在吴颖的心里。
老赵出于男人的父性关怀和本质的善良,给吴颖买有太阳花的裙子,带她做工作面试,给她买冰棍,请她吃饭,这点点滴滴的爱,本事为了讨好胖女人对吴颖的无心插柳,却成了吴颖有生以来最幸福的盛荫。
然而,结局也是悲惨的。
吴颖为了不再继续给老赵添麻烦,而离家出走,只给老赵用单放机录下了心里话。
老赵也因为胖女人和另外一个男人在一起,而伤心酗酒,出了车祸,只留下了以吴颖父亲的名义写给吴颖的信。
故事在作家莫言的世界里,是老赵师傅充满滑稽和最终悲剧的一生。
而在导演张艺谋的心里,却是对小女孩吴颖的怜香惜玉,和她不幸的人生中建立在虚假之上的短暂幸福。
同样的故事,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审美观念有异,在作家和导演心里有着不同的主题。
情感关注也有着异样的倾向。
若故事按照莫言的主题走,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以悲剧结尾的喜剧片。
由著名喜剧小品演员赵本山出演的原因也在这里。
但是导演张艺谋的作品,却淡化了喜剧色彩,甚至赵本山的出演也未让电影的喜剧色彩突显。
电影更多的是对盲女吴颖倾注了情感和同情,从而换的观众的落泪。
恰好淡淡的喜剧的映衬,让悲剧的惨更多了人文关怀的暖。
吴颖的扮演者董洁,出色的实现了导演的这一情感。
将盲女内心的纯洁、善良、对美好的向往、坚强的性格体现的非常到位。
有关对董洁的评价是:小家碧玉般的清雅端庄、文静、低调而又不温不火;不浮躁、不张扬却有暗香涌动。
如同香梨一般清新怡人,有着天使般纯洁的笑容,如中学生一般的乖巧纯真。
这就自然流露了盲女的安静、自尊、内向、清秀,能选出这样的演员,也是导演的成功之处。
张艺谋的许多电影都有单纯可爱的女孩形象。
而2010年的山楂树之恋,便将单纯女主角的追求明显到了极致。
有这样的审美追求,跟导演自身的人生经历有关。
这是导演的个人情结在电影中的体现,即导演作为旧社会长大的男子对少年时代青涩懵懂男女爱情因未经历有空白而强烈无限地向往的情结,导演作为男性的处女情结,导演作为生命体,对青春的留恋情结。
拍摄和剪辑均较成熟,配音也能较好体现和推进故事情节。
属于小成本小制作的电影。
缺点是名演员的戏份较少,人物形象塑造的体现较欠缺。
能感受到舞台剧思维的限制,未能把影片中生活的方方面面较完整立体地呈现,场景细节关注不够到位。
电影格局未形成大导演的风范。
知道看完了,跑到豆瓣上来做记录,才发现原来是张艺谋的片子。
完全没有想到,还以为是刚拍得片子。
看来是我自己够火星的了。
什么都挺好,就是情节太滥了,尤其是结尾,非常之不合理,虽然是文艺作品,有权利不合理(或者称之为高于生活),但是还是让我感觉十分的做作。
很多细节上交待不清,所以整部电影看起来非常的零碎,像是散文或者小品文。
不错的名字。
真正的“幸福时光”旅馆,转眼就变成了空中楼阁;盲人的幸福按摩也是镜花水月,鲁棒性太差,一下子就被“看”穿;老赵对胖女人的追求也很快让他梦想破灭。
现实是很残酷的,在这悲惨世界里享受好自己的幸福时光吧。
这种人物关系过于独特,乍看上去,非常有戏,但一落实到剧本上,处处显得非常被动,处处都在为说圆了这么一事拼命的编,编到后来已经完全丧失了它本来应该具有的那种自然生动,直奔着一种人为的、概念的“人性”主题驶去。
就像挖一锹土,原本里面应该有挖断了的树根,被切成半截的蚯蚓,还有裹着泥土的石头子,抓一把潮湿的泥土,闻一闻还有一种孕育着生命的气息。
可现在的这锹土,不是从地里挖出来的,是筛过了,又晾干了,再把一些看似像树根、蚯蚓一类的东西摆放在里面,是一锹没有生命的假土。
改编到最后完全陷入编故事的状态,就算影片会很好看,但原来小说里的魂却丢了,找不到了,所有嫁接上去的情节都像是装上去的假肢,和原来自然生长的东西产生了强烈的排异,而原来的树木又长不出来新枝。
一袋薯片,一盒葡萄汁,一个半小时,我倚靠窗边,看完了这部16年前的老电影.我很惊讶,这样朴素的小人物电影,竟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同一导演.这样的惊讶,不亚于得知研究尼采的周国平去写鸡汤.关闭播放器,我打开朋友圈浏览,打算随后发出这段写好的文字和图片.在看得不算太多的动态里,竟有3条是轻松筹对于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社交型众筹网站,从新疆的葡萄到geek自己研发的充满科技感的炫品均可;但对大多数人,点开轻松筹的链接意味着看到另一个个体和家庭的不幸.自轻松筹问世以来,我看到的形形色色的链接已超过百个,ta们来自华北的平原,西南的盆地,ta们长幼性别各异,但都面临生死考验而缺钱医治.无奈只能把自己的不幸告知大家,把病历、身份证明和躺在病床的无助衰容放在网上,以乞一线生机.互联网放大了痛苦,互联网让我们更接近真实在过去你并不能这般清晰地知悉如此多的不幸,但这些不幸,又是真实客观存在,躲不掉避不了地摆放在那里.脑海浮现去年9月在shift老校区,那个请求抱我一下的胖女孩,她大概已经不在人世了.这电影,让我想起10年后上映的同样小成本,同样故事情节发生在没落厂房,同样票房惨淡的文艺片<钢的琴>,对这部我评分极高的电影,我想用吴晓波那篇<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来推荐已经足够.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871966/电影画风同样让我想类比的,是贾樟柯的作品.这个从山西走出的电影导演,一直在电影中表现小人物、小个体在大背景、大时代下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起伏;他作品挑战当下,忠实记录真实的当代中国的风貌.他一直发声:'不能因为时代高速前进就忽略那些没有赶上时代列车的人'.好多人不喜欢他陈黯平落的叙事和残酷黑色的结局虽然这是真实世界的直观反映.我一直觉得,在青春校园烂片刚有消停,羽皇大战冰族王子的玄幻电影又将轰炸荧屏,并不讨喜迎合的贾氏风格和贾氏作品,不是太多而恰恰是太少.许多年后,这些曾靠特效和狗血剧情,用'校园''青春'撩拨观众的心,靠明星偶像保障票房的作品都会被深埋尘埃,但是<三峡好人>和<山河故人>,很有可能会被爱好历史的后人翻出新赏这是电影在娱乐功能外更大的功能.我不由想起巴尔扎克,他自诩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以91部小说和2400多个人物如是反应了几百年的法国社会.当时的国王王后都不再了,严苛的政策法令也解禁重生,活跃在各个舞会光彩夺目的交际花也已经陨落成泥不知所归,也没有人会再为当时可笑的闹剧和与权威的冲突而噤若寒蝉.这部惨淡的电影过后,作为导演的张艺谋拍出了许多大卖特卖的商业大片,这些电影多华丽壮阔,气势恢宏,他成为中国最成功最有票房保障的电影导演之一.而小他一代的第六代电影导演贾樟柯,则是不温不火,时而被禁,时而发声出来宣传,隔几年拍出一部关于小人物的电影.而更新一代的从作家从主持人等转岗而来的导演们,则更简单粗暴和直接,但他们依靠人气和舆论运作,总能收获不差的票房.的确,对于这些进电影院消费的生力军的年龄群体,他们的作品更合这些年轻的男男女女的胃口.很久后,也许是过了几代人,总有人会意识到'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事情时时代代都在发生,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作品,也会永远永远存在.而稍稍能做的,是请那些此刻还在坚守的电影人,收下我微不足道的敬意.
老谋子早期的片子,可惜后来放弃了,选择了商业电影。
虽然情节一般,但有些悲剧色彩的镜头,还是能挑拨起人内心的某些东西
executive producer TERRY MALICK
太催泪了!题名“幸福时光”,其实是个极悲惨的故事,讲的是两个极可怜的人,但却能让人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一丝善意。从现在看20年前的人,虽然穷,但善良。这看起来或许过于理想化,让人不敢相信,过去曾有那么一批善良的人存在,又或许是现在的我们过于失信,怀疑、恐惧、冷漠才是日常色调。回到现在,前段时间看了《一秒钟》,忍不住要和这部片做下比较。导演还是那个导演,他的风格依然在,但表演的人变了。在董洁的对比之下,刘浩存演得太烂了。
国师开创了小品式电影的先河
回想有阵子特别迷废弃的公交车,大概有这个片的功劳,总觉得那里面应该有些美好在回荡。董洁真美啊,看赵本山的戏我很少笑,悲凉喜剧扎心窝。
男性缺席家庭与社会,从农村走向城市题材的张艺谋,营造了一群被阉割的理想形象,真诚而无能。胖女人和胖儿子可是真典型,无解的道德窘境。荒诞喜剧离现实主义,其实就是一个盲女的距离,哑然。
我都不会说。生活加深刻,一说全被喷错。
老谋子拍的小电影,现在难得看到,小人物的悲欢,很生活化,破旧的厂房,退休的工人,很能引起我的共鸣
挺煽情,故事有点像城市之光
3星,为了与谋子后来的商业片对比,还是给4星吧。。。
那时候董洁有十八岁吗?真瘦的少女身材,不过我不理解她为什么在别人家里穿内衣裤行走,眼盲不是智商有问题。而且很明显的bug,看不见的人听力挺灵敏的,那电影里很多情节就不成立了。挺好的,一群退休的大爷大妈帮一个小姑娘恢复信心而折腾,只是假的就是假,现实才是真。
有爱心的电影。
董洁啊。。。你也是谋女郎吗
居然是张艺谋的作品。小故事小温情,惊鸿一瞥是少女董洁的身体。感觉赵本山能演多点电影,也是有助于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发展。
不知道他们坐在马路边吃雪糕看着过往的行人那个细节很打动我
虽然感动的有些刻意,但是喜剧效果很好,国产片需要这种喜感,打四星以鼓励。虽然《钢的琴》画面感更好一些,但是并没有此片质朴。我们需要这种质朴的电影。全片除了董洁外都是喜剧感很强的,不可否如,董洁角色的处理破坏了影片的情绪输出,让感动变得刻意了一些。如果换个演员,或许会更好一些。
没事找事
结尾太伤了...小女孩,路在何方?心中有路,现实无路...可走。
莫言:“《幸福时光》把我的小说中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改掉了,很遗憾。”
90年代东北下岗潮的侧影
连大胖妇女都能将就的小人物却能有不带同情的善良,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