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离开:离开是妥协吗?
离开是生理性的逃避吗,还是智慧的先卜?
离开是被迫的吗?
女人是蝴蝶吗?
蝴蝶要一代接着一代地飞行才能到达世界的终点;蝴蝶是逗号;逗号是停顿,是间歇,是过渡;女人,是蝴蝶吗?
天父会原谅女人吗,可天父甚至不知道女人的痛苦;这片殖民地,是独属于女人的荒漠吗?
为什么女人要爱,为什么要宽恕?
爱有那么伟大吗,爱是女人的牢笼吗?
#RFH# #LFF# #Special Presentations# 好在最后决定票不转了…非常惊喜。
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好,以女人们一次次的谈话推进,中间夹杂着以第三人“朗读”对话的形式展开,朗读者的身份从开始的叙事中也不难猜到,但最后解释的时候也不显得多余。
角色设定也非常好!
各个女性角色代表性非常强,各种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带给观众不同程度的思考,演员演绎的也非常到位,几个主演的表演太灵性了,而小孩子演的更是惊艳。
而“男老师”这个角色更是点睛之笔,作为整部电影中唯二露脸出现的成年男性也带有极强的对照性,他以谈话的倾听者和记录者出现,但在这个“谷仓社会”中也是作为一种性转角色出现,以他作为“谷仓社会”中女性出现,细腻,倾听,记录,“并不能发言”,情感波动强烈,做这种对照也是让男性更容易代入角色,更容易体会到电影内核。
镜头上,两种镜头,固定和手持。
大量的固定镜头多用于拍摄环境,开场就是几个固定镜头,带给大家感受到那冷色调的环境,随之就是一个俯拍的镜头,非常直接且冷漠的把女性的经历展现给大家。
手持镜头多用于谈话时对于角色情绪的表达,尤其是手持变焦,非常的舒适,还有几场手持的越轴,运镜简直不要太细腻。
配乐上也非常惊喜,大量舒缓的音乐用于他们谈话中强情感输出的时候,还有诡异的鼓点,让观众可以更容易代入旁白所讲述的故事中那些受害者的恐惧。
最后回到旁白,其实整部电影就如同《洞》一样,开始埋下的不能识字的伏笔,由男性记录,这个旁白则是未来识字的女孩朗读当年谈话的记录,整体达成一个闭环,非常完美。
电影的画面、色彩真的特别美。
当知道真相之后的愤怒、无奈、痛心等各种情绪夹杂在一起,女人们开会讨论该如何是好?
列出三种方案,大家投票,最终在两种方案中纠结、剖析,列出各自的利弊。
探讨过程中会有冲突,做决定总是痛苦的。
中间穿插的一些剧情,推动决定的产生,当她们最终选择离开,那是她们为自己做得选择,虽然不识字、不认路、不会看地图,但是为了日后不要遭受痛苦,为了保护她们的女孩们,她们必须离开!
最后她们准备离开,离开这个地方,离开这个她们曾经聚集在一起探讨的屋子,剩下的只有钉在墙上她们抉择的利弊分析,还有女孩在大家讨论时画下的插画,还有记录员、唯一的男性August……August作为本片唯一男性角色,本应是对立的,却与女性在同一战线。
本·卫肖的表演太精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都很抓人。
作为理解女人的男性角色,但因为是男人,他无法与自己爱的女人一起离开,日后却只能与女人们痛恨的男人们一起,谁知道他将会在遭遇什么,想想都很绝望。
August其实也早已做好了打算,那就是在她们离开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他掏出那把原本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手枪,交给Salome去保护女人们时,真的直接泪崩!
女人帮助女人,当她们选择离开的那一刻,她们就已经强大起来,不再需要依附男人!
Isn’t it interesting that the one and only request we women would have of the men would be for them to leave? (22:15)- It is men who prevent us from achieving those goals. - But not all men.- Perhaps not men, but a way of seeing the world, and us women, which has been allowed to take hold of men’s hearts and minds (40:00)the men would definitely leave with us because they can’t survive without us (47:43)misuse of forgiveness- perhaps forgiveness can in some instances be confused with permission (1:06:00)
如果把电影的内容想象成一个内卷的公司呢?
男人是高层,女人为基层?
公司残忍对待员工,员工只要团结起来反抗离开时带走全部资源,想想剩下的男人(高层)啥也不是。
这是在警告一些不法企业。
员工们开会时才会去愤怒怒骂高层的决策,背景为不识字的女人其实是没有办法进入资本的圈子的界限。
现实中有多少的公司让员工加班到凌晨,没有加班费第二天仍然要上班,996都是一种奢望,又因为房贷车贷家人没办法潇洒离开,
就像电影所说:“如果上帝是全能的,为什么没有保护妇女和孩子。
”这也注定是一部大部分男性不能打高分的电影。
电影描写的是女性的故事,也只有我们能够理解她们的立场。
开始我以为影片的历史是一战前,后来出现二战描述和汽车,意识到这并不是描写的某个历史时刻的某一段女性反抗故事。
而是一部散文诗,描写是我们的母亲和我们的的人生,是女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就如电影末尾那一队马车那样,未来的结果是好是坏呢?
在几千年的男权结构下,女性一直是被围剿的状态。
女权的运动也永远不会结束,因为没有满分的答案,未来的结果也是不得而知的,祝愿未来的女性会有不同的、更美好的故事。
在女性权益不断下降的今天,作者也提出了另外一种破局的方案,希望每个女性都能如电影那样逃离围剿。
20230305私人顶级电影院观影之《女人们的谈话》今晚电影《女人们的谈话》吸引了四男四女共八位观众。
这是军军在私人电影院观赏的第91部电影,也是2016年以来在电影院观看的第606部电影。
影片的色彩有一种偏黑白的凝重感,这是一场八女一男的群戏,每一个角色都个性鲜明,非常出彩,我最喜欢图4.5杰西•巴克利的表演,她总是那么光芒四射!
电影配乐BGM超赞!
好几段天籁之音!
影片据说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构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女性乌托邦,她们幻想逃离男人的掌控与侵犯,但是女儿国只存在于神话小说《西游记》里,女性作为一个群体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中,男人离不开女人,女人同样也离不开男人,当然男人绝大多数都是面目可憎、庸俗恶心的,女人大多数都是理想化的感性动物,都在忍辱负重、负重前行!
大多数男人都没有灵魂!
都是蝇营狗苟之徒!
说白了大多数男人根本配不上女人!
但是,社会就是这么残酷,这么现实,目前还是男性主导的社会,女人在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歧视和怠慢。
影片的结尾,女人们逃离了男人的世界,而现实中女人注定无处可逃!
精彩台词:我不会原谅,我永远都不会原谅。
不原谅就会被赶出聚落,就不能上天堂。
我们是被牛的镇定剂迷晕的。
我们被搞到淤青,流血,怀孕,精神错乱,甚至死亡。
有时候我觉得她们笑得太用力,好像要哭一样。
“如果上帝是全能的,为什么没有保护妇女和孩子。
”豆瓣评分7.2分,我给7.3分。
求求你们带August走…(可他是成年男性了 还喜欢女 没法带走)不然他会自杀的…全片都很值得落泪 但唯一眼泪掉下来瞬间 是八月宝掏出手枪给莎乐美魂穿云图了 自杀是一种勇敢的排练 懦夫是不会自杀的(忘记原文了 回去补书)有没有介于影评和短评之间的文字形式 存个草稿而已不发表的那种
不是女权,不一定要是女权,只需要做出一个决定让现在比过去、未来比现在过得好。
女权可以是方法和过程,但不是目的,目的是女性的生活变得足够好。
它不是一个真实故事,谁说出什么话、超不超越人们认为的她们的阶层可以说出的话都不要紧,哪怕是导演替她们说的话,也是有力的,实在的。
她们不认字,但她们能背下整部圣经,能在伤害后存续理性、互相慰藉、不失爱人之心。
所以能怀疑她们的智识远不如现在的高知女性吗?
就因为男人们觉得女人无知,所以女人被隔离在思维和表达的场域外了整个人类史不是吗?
很少有电影能让我2个小时哭着看完,很难想象2010年一群白女人被困在一片小小的农牧场连字都不识、连家都走不出去,是什么禁锢了她们?
对她们来说主的慈悲是全部恩典,那对主来说她们又是什么?
我哭她们的遭遇,哭她们的忍受,哭她们的愤怒,哭她们最后的最后也没有采用同样的暴力来对待施暴者,哭她们的垂怜和不忍,哭上帝不如一群女人。
出走是一个寓言,导演借此表达了一种不复制男性暴力的反抗形式,一种新的女性抗争路径,不围绕与男权逻辑对立的方式(因为对立代表沿着同样的逻辑做选择),只寻找自己的正义。
不要怪导演没拍出走以后的事,就算在如今,谁又能为女性之路提供一个确切的方向呢?
谁能保证任何一个决定不会又是荆棘之路、需要流血牺牲?
但至少她们走出去了,已经足够勇敢了,该被祝福。
在我4年的面向儿童的教学过程中,我的小男孩学生们常常因为一些极小的事情哭鼻子。
他们是那么脆弱无助,需要你的爱和拥抱,渴望你的抚慰和注视。
那么多温存的瞬间我都在默默祈愿,愿他们在长大成年之后,在可能做出伤害女性的事情的瞬间,仍能想起曾经的脆弱,并记得那时是多少来自女性的爱治愈了他们、抚慰了他们。
我不希望我的任何一个学生成为施暴者,因为我会深深责备自己,没有再多一点教会他们爱。
所有的所有都是爱与被爱的课题,愿我们都知道怎么爱人,都被爱。
这部电影,如果是男权主义的人,很可能看不懂,或者看懂了,也会觉得很反感。
这部电影真正把当时的女性被剥夺自己思考的权利和被要求宽恕的情境下的每一种选择进行了讨论,充分论证了为什么要在遵守善良的前提下,保护自己,做出选择,揭开一个又一个那些被要求,被原谅,被沉默的题目,并且进行了讨论,得出每一个结论背后的原因,一部很好的深刻的电影,让人知道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家暴,以及永不收敛的伤害,还有男性处于上位者的权力剥夺这些背后的动机和原因,也告诉每一个人男女平等从来不是男性授予女性这样的权利,而是女性本身就应该拥有这些权利,建议耐心看完。
用精致掩盖空洞,不论议题本身多么紧迫,朋友,清谈误国啊!
一群人在这里金句大赏式聊天,观影过程极其痛苦。很少有这种说着英语也能尴尬到我的台词了。以及这种电影里的女性永远是,受苦受难挣扎伟大,仿佛生来就要成为某种符号。我就想看女的追逐野心,玩弄权术,理智,强大,坚毅,狡猾,怎样都行,反正先像个人。LFF2022
Stay and fight, or leave?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努力,就是为了让你的故事和我们不一样。Your story will be different from ours. We know that we've been attacted by men。根本不是什么撒旦魔鬼,醒来,流血,剧烈疼痛的下体,被牛的镇定剂弄昏。性成了战利品,谁性侵的女人越多谁越有权力?如果在你的一生中,无论你在想什么都不重要,那会是什么感觉。你给的无知,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一无所知,又如何谈论,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免遭这一切痛苦?就如同现在的女性面临的困境,逃离,还是留下来。明知道这一切都在针对女性,却什么也不能说。生孩子罚钱,生孩子发钱,这子宫难道除了女人自己,还能是别人的吗?
不喜欢对话太多的电影
艰难而漫长的讨论后达成共识集体离开,这本身就可喜可贺了。后面的境遇也难免为她们揪心,也不容易的。“如果不是宗教的力量她们达不成这个结果”,真的吗?同伴观影结束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一致。
not good at all
Masterpiece!以小见大,穿越古今,不同的女性,同样的困境,折射当代的极佳寓言故事。
Cineplex. Fifth. 看完之前就在想,能够让人流泪,一次又一次的电影,不得奥斯卡可惜了。没有想到能够被一个随机选择的电影打动,从最开始大段对白的昏昏欲睡到越看越精神,到动容处,哽咽不自已。Women Talking, women listening. 我喜欢右手拇指辨方向那一幕,也喜欢奶奶驾车那一段,喜欢最后与记录员告别那一幕,也喜欢盲女离家跟她们逃离那一幕,也喜欢右眼被打肿时回来的母亲与女儿,这部电影无数的片段,都是与女子说的故事。纵使前路茫茫,依旧要走,因为走,才有未知的希望。太,喜,欢,了。
瑕不掩瑜,其实这些讨论在今天也是经久不衰的议题,我们中间可能会有攻击、嘲讽、不理解,也有拥抱、安慰与和解,但能触及心灵的感动无非来自于女人们在一起的力量,感受到那种“sister”“sisterhood”的安全感,即使可能仍存在着分裂和派系,前途也未知。喜欢一起行动,一起离开的场景,无论留下与离开,已是不证而明的勇敢了。
“女人们不识字她们是怎么知道那么多的?” 殖民地的女性们的思考不源自于她们是否识字、是否受过教育,思考源自于她们所受过的不可湮灭的折磨,更源自于她们在苦难后仍抱着爱和宽恕的本能。 对这群女人们来说,这场谈判不会在离开后就结束了,因为只要压迫和欺凌存在一天,谈判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它昭示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抗。 如最后女人对男人所说的:“We'll meet again”,also leaving is not fleeing.
蛮好的,一部话剧式的寓言。结尾在出走的瞬间结束,留下一句your story will be different to ours。我想说确实是的,colony的女人们还可以出走,好像在旅途中外面的世界都是好的。但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colony,我们都没有地方可去。
B. 力量感和割裂感并存。时而觉得学术得像麦肯锡女性合伙人圆桌研讨会,时而又被苦难中的坚韧直观地看哭(扎实的表演和灵性的配乐功不可没)。究其原因,大概是用架空的抽象思辨去提炼了一个植根体验的故事,导致情感冲击的强弱,其实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观众对女性境遇已有的共情基础上。换言之,我很难想象这部电影能抵达它最需要触及的受众:那些从始至终就缺席于“谈话”的冷漠的男人。
很失望,方方面面都很让我失望;虚构背景没问题,但一方面告诉观众这群女人没什么文化,不识字,但全片的对话用的词汇又如此高级,以至于我完全带入不进去,这年头借着“女性主义”的电影很多,但这部明显是不合格的作品,男角色很多余,演员表现也没有预期的好,如果不是结局,我可能直接甩个1星;全片那做作的滤镜看的我是难以接受,唯一不错的就是配乐了,难以想象奥斯卡竟然掉提了,不理解。
没有丝毫优点
终于把2022年美国电影学会AFI年度十佳+特别奖电影都看了。—— 近十二年的AFI十佳+特别奖电影个人整体观感大致排名:2010年《盗梦空间》…等片 ≈ 2015年《头脑特工队》…等片>2016年《疯狂动物城》…等片 ≈ 2019年《寄生虫》…等片 ≈ 2017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等片>2014年《星际穿越》…等片 ≈ 2012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片>2011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 》…等片 ≈ 2013年《地心引力》…等片>2022年《阿凡达:水之道》…等片 ≈ 2021年《健听女孩》…等片>2020年《心灵奇旅》…等片 ≈ 2018年《绿皮书》…等片。
看到后来我就开始数几个人说着说着吼起来了,几个人说着说着泪崩了,几个人说着说着背过气去了,以及鲁尼·玛拉怎么这么可爱
將當代女性問題,放置在一個偽舊時代的環境中探討,在一場又一場對話中,話題其實已經從性別漸漸延伸至更廣的層面了。日常戲的部分,仍然能夠看到過往Sarah Polley作品生活小品的印記,而對話戲則是強烈的舞台感,兩種風格沒能融為一體,其實不如極致到如Lars von Trier的《狗鎮》那樣更吸引人,不過也會失去Sarah Polley所擅長的細微之處動人的煙火日常。Jessie Buckley連續幾年都交出了非常精彩的表演,已經開始期待接下來幾年還會有什麼驚喜了!
矫情且自以为是。看得极其痛苦。所以导演到底想传递什么?如果每个女性都跟本片一样“女菩萨”,世界真的能变好吗?太“柔”了,女性为什么不能理智、冷血、强大、坚毅呢?还是说某些人所坚持的女权,根本不赋予我们这样的权利?
重点并非输出“金句” 而是敏锐勘探到知识从无到有生产的媒介——谈话 主打个体经验延伸与碰撞的对谈中突然蹦出一些今时今日已成显学的女权观点 反而成了一种惊喜 它们可能对于一些人过于激进 对于另一些人不够进步 但在架空的特殊情境下滑落得如此顺理成章 尤其是“我们从未要求过男人什么 现在的唯一要求是让他们离开” 诚然 如果做了田野调查习得底层女性的语言以减少精英式表达的惯性 语词的摘取可以更精准 (不过从否认literate一词的归属权、拒绝用学院派词汇为自己立法来看 自反意识还是在的) 但它的潜在逻辑——朗西埃意义上“智力皆平等”的民主立场的确提供了一条女性跨阶层对话的路径
精准踩到了我的观影审美雷区:舞台剧形式、歇斯底里的表演、不说人话的台词和不看简介压根就不知道故事在讲啥的叙事方式……本来很好的题材,怎么拍成了这幅神神叨叨的鬼样子了。要么就吊诡到底,像拉斯·冯·提尔那样;要么就踏踏实实,拍成正儿八经的剧情片,结果不仅四不像,还时时透露出一副高知精英的架子。不是把一群美丽的女演员集体「扮丑」,再辛辛苦苦地喊两句口号,电影就能躺着拿奖的,不该只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