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精神病来啦!
细节满分!
💯比如胸牌换成夹子这一点,不知道别的科室,精神科的胸牌确实是用夹子别的。
医生胸牌
实习护士胸牌这个表是小护士朋友给她订制的奥特曼护士表。
护士长介绍的差不多也是精神科病房的真实状况。
关于我的住院日常:瞎寻思|住院小记③:我在天河住平房 qq.com瞎寻思|住院小记④: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 qq.com本剧的科学性可以说是很到位了,看得出来案头工作下了功夫。
二刷开始拉片看。
EP01:黎明前的夜最黑(双相障碍)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点
——手动分割线——EP01:黎明前的夜最黑(双相障碍)背景中就有小科普
睡眠卫生常识
对双相障碍患者的用药心境稳定剂(碳酸锂)+抗精神病药(利培酮)联合用药,经典,但是不知道剂量够不够用。
患者母亲对于症状的介绍,还有黄医生的介绍,都没什么问题。
剧中对躁狂和精神病性症状的展现比较多。
上班路上男女主第一次相遇,女主避开,其实可以看出还是有一点反感“异常”人群的。
我觉得很感动的台词:
点题
看精神科不是弱小,精神科是生活的范畴会有很多患者觉得自己的前途黯淡无光,但那是极端化的认知。
“助人自助”并且“不求不助”,如果一个人蜷缩着双手双脚,我们是救不起来他的。
能改变自己命运的,终究只有自己罢了。
多恩的热情,总让我想起来那个奥特曼小护士。
她每天早上帮我们量血压。
我后来才知道那个是助理护士的活儿,但是助理护士辞职了,就要他们干了。
很无聊。
精神科二区要六十个左右的患者,一一测下来,够无聊的。
但她做这件事,还记下患者们各自都吃什么药、药物有什么副作用,每天询问,这样找些意义感。
在精神科轮转的短短一个月,她记得很多患者。
随便写写吧。
看到多恩的伴有解离症状的抑郁症了。
我形容医护对我的善意是“克制的善意”。
住院时的日记医护和病患一定是有边界感的,这个边界如果打破了其实很危险,就像心理咨询的咨访关系有很多伦理设置一样,是保护双方的。
分享一下我住院时的日记。
我的医生在属于我的几分钟里就是属于我的,而不在属于我的时间里我们就是陌生人。
这就是一种边界感。
我问过我的医生患者自杀身亡他会有什么感受,他很小声地说,很难受,他还说了最近去世的两个小患者。
见多了生离死别,这份工作也不好做吧。
我们也只是,路过人间。
书完患者遇见了心软的多恩护士,他在自杀前的最后一通电话就是打给她的,多恩护士也因为没有识别并阻止书完患者而得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这是电视剧里的剧情。
讲道理,我也有计划中自杀前打电话的人选,但是现在想,太残忍了吧。
甚至都不要死,我死了都很残忍。
所以,务必灿烂地活下去。
还有那个因为抑郁症假性痴呆的妈妈。
因为经常写公众号(老冰棍儿爱好者)和小红书(李四季真的话很多),我接触到了很多的病友和家属,其中就有一些病友妈妈,不乏一些自己开始吃药的焦虑过头的妈妈。
孩子生病,又几乎赶上丧偶式婚姻,真的很累,她们早就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非常真实。
这部剧闪烁着人文关怀,提出了问题,还给出解决方案,写自传或许是个好办法。
住院的时候,陪护家属绝大多数都是妈妈,有些愁眉苦脸,我喜欢逗她们。
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人生,找不到自己,很无奈吧。
初入职场,有时候看到裕赞就像看到自己。
过多的责任感,无法拒绝的任务,像不断上升的海水一样让我窒息。
希望新的一年,我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勇敢说出“六点钟了,我要下班👋”!
“我们每个人都是徘徊在 正常与非正常的边缘人”“幸福有那么复杂吗 做自己喜欢的 那就是幸福”“正是适合放弃的时候。
好像就是这样渐渐陷进这个泥沼……因为觉得可惜,再继续努力;因为觉得可惜,没办法放弃,不知不觉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继续往前呢,也不能保证一定会考上;就此放弃呢,可惜了这些年的努力。
心里暗暗觉得再努力一把就可以考上,感觉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谁会认可这五年、十年的努力啊。
那些努力,也只有考上的时候才会被认可,如果考不上,在别人的眼里,我们只算是不够用功的人。
”Mark: 不爱吃葡萄女士,被职场pua却不自知的胡克船长主人,恐慌症,电子诈骗亲历者,被身份绑架人生的妈妈们,落榜多次的公考生,自杀者遗族。
人们,包括我自己在内,对“精神病”都太无知了,这就导致很多人患病确不敢承认,因为会被歧视,被嘲笑,因为当初的自己也曾是歧视嘲笑精神病患者的一员。
可是“谁会愿意生病呢?
”这部剧用精神科护士的视角带我们走进精神病患者的世界,你会发现每个精神病患者都代表着一种社会现象:“为你好”的家人,职场暴力,考试就业压力,超人妈妈……还有天生的。
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这些,只是我们可能幸运,还没有患病,或者只是还在硬撑。
本剧的最大亮点是身为主人公的女主,也因为直面患者的自杀患上了抑郁症,一度消极、否认患病、耻于患病,然后再积极治疗,一点点好起来,最后回到职场又面临患者家人歧视的过程。
那几集真的很down,甚至能感觉到抑郁症患者深陷泥潭,越挣扎只会陷得越深的无助。
还有就是得来护士的线也很好看!
该剧的几个男性角色都很不错!
黄医生作为得来的男朋友,对于得来一个只生不养,一直在吸血的母亲,他说“抛弃母亲吧”;最后得来本来打算辞职去游轮上工作,却因为在游轮上工作要和医生分别一年而犹豫的时候,他说,“也抛弃我吧”。
教会她爱,教会她不失去自我地去爱。
董医生也很不错!
并且身为男主,没有其他那种剧,女主孤立无援然后天降男主的剧情。
男主在女主抑郁症前就表了白,但是刚好遇到女主抑郁症,女主让他“请等一等”,我们可爱的董医生就一直听话没去打扰她,乖乖地自己拼图,自己掰手指哈哈哈。
后来得知女主是抑郁症,劝说女主去医院治疗,还有在公路上抱着抑郁症发了的女主(啊!
直击心巴!
)最戳我的是在医院治疗的时候,男主悄悄去医院打听女主病情,出门的时候撞见女主,赶紧把头扭到一边,因为害怕女主因为患病的样子被撞见而难过。
还有强迫症遇到女主就好了这个设定也很命中注定啊!
小青梅竹马也很好!
一直默默陪伴!
傻孩子!
慢了一步啊!
退一万步讲,你们三个人不能一起吗?!
这剧五颗星!
必须五颗星!
因为首先朴宝英是我老婆,其次朴宝英是我老婆,最后朴宝英是我老婆!
他看上去像个奇怪的人哎,让你禁不住联想到第一天上中学时,隔壁桌那个莫名其妙的男生。
确实,男主的常规光环都没有照在他头上,你看:他不帅,皮肤也坑坑注洼,每天的发型根据昨晚的睡姿决定。
他没有被交代的家世背景应该并非医学世家,日常生活里也没有跑车别墅的衬托。
他专业能力虽好,但却另辟蹊径转投了肛肠科的大门,很难说不是一个任性的选择。
他居然还走向你了哎,循着艾草年糕的味道。
他假装不经意在公车站偶遇你,微微弓着背在清晨的雾气里望向你,摇摇晃晃又拘谨的样子像个大学生。
他坦诚的向暗恋你的朋友发起挑战,毫不含糊的申明喜欢你的心意。
他没有硬拉你坐他的大四轮,却悄悄走多一站为提前占个公交的位子给你坐。
他明明可以打着关心你病情的多多接近你感化你,却忍着相思守着一个月的约定,再欢欣雀跃的奔向你。
你生病了,他不逼你,但他也不放弃,没有豪言状语,默默陪着你。
你说这个人多奇怪,他像一个正常人哎!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生活这部剧很大意义上填补了精神病方面的教育空白,当今社会各类精神疾病愈发频繁,人数激增,但提到抑郁还是有很多人停留在装病的概念。
不要总觉得自己能扛下来,生病了救治呗,没有什么绝症,心怀希望是人类最大的勇气。
精神病人能不能重返社会?
希望大家都能迎来自己的清晨。
还可以,女主和女二都挺漂亮的,是很韩国的那种氛围感美女。
尤其闵得来这个演员,说五官多漂亮都算不上,但是就是很舒服。
相比之下和她配戏的黄医生真的……长相蛮差强人意的。
和女主搭戏的董医生长得有点儿像有头发的包贝尔(不是……)说说剧情。
可能啊,是国情不同,也可能我没太共情进这个戏里。
我觉得女主病了回归之后剧情有一点点勉强 ,有点不符合实际了。
其实是不是可以回归以后暂时不做一线的工作呢?
并不是我歧视精神病患者啊,这个就和严重感冒或者某种传染性疾病一样。
假设一个普通医生患病了,在他没痊愈的情况下是否还是先不要接触患者,毕竟害怕传染患者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嘛。
女主是出院了,但是一直持续在服药,而这个工作具有特殊性的,住院的患者也非常不稳定。
我觉得这也是为女主好,否则像后来有一个患者说“你的患者就是这样死的”,也是刺激到了女主的。
然后就是多说一句,看了太多的韩剧,感觉这些年韩国整体环境越来越收紧,越来越压抑,可能这样患精神类疾病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嗯……就希望大家能够正视心理疾病,不要惧怕,及时就医,会好起来的。
小冒坚持原创的896篇又一部全集一次性放出的网飞韩剧。
当然,现在网飞两个字已经不能算作不会失手的金字招牌了。
制作水平没话说,但是剧本实在参差。
比如,空洞华而不实的《绝世网红》和更加不行的《我的女神室友李斗娜》。
真 · 全球文娱产品的全面降级。
回顾整个2023,韩剧质量滑退很严重。
这部剧的口碑两级分化。
不喜欢的人,因为觉得太“致郁”了,看了一会,都觉得自己的精神和情绪要绷不住了,可能要一起得病。
喜欢的人,会觉得是“治愈”,是“看见”。
因为不仅从各个方面科普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知,减少偏见和歧视,还会让人觉得,不会太孤单,种种心理问题,和身体上的疾病,其实是一样的常见。
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心理上的创伤。
我属于后者,所以一次性看完。
《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
01 视觉效果,感同身受我很喜欢这部剧,将病人的感受,具象化成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什么是恐慌症?
就是一旦触发,瞬间透不过来气的窒息感,导演干脆就让水从四面八方涌入空间,瞬间将人整个淹没。
什么是抑郁症?
连拿起筷子和汤勺的力气都没有,对一切丧失兴趣,让笑起来甜甜,非常温暖有同理心的女主,瞬间凋零,一天一天丧失生命力,甚至一瞬间不能自已地想要寻短见;而整个治疗过程,也是一点一点和疾病抗争,始终都不能说痊愈,只能用药物控制到可以正常生活的程度。
什么是解离人格?
虚幻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交织在一起,幻觉那么真实,真实的生活又让人害怕,只想逃避。
经过这部剧,我充分确认了自己有轻度焦虑症和抑郁情绪(非抑郁症),没有主人公们那么严重。
真的很写实。
所以我能看进去,也不会觉得致郁,因为已经郁了。
我也能理解很多不忍看的观众的心态,生活都这么苦了,尤其是很多人对待疾病的态度,还是不知道,稀里糊涂的过最好。
02 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为何越来越严重?
这部剧里每一集都有至少一个典型病例,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源自现代人特有的压力和社会问题。
比如职场中被PUA的中年,无处可退,无处可躲,逐渐把自己逼迫成焦虑症;比如从小被安排好人生的天之娇女,像个被关在玻璃罩中的洋娃娃,时常被拿出来摆布,所以人到中年,开始发疯;比如职场中过于能干,因为身心俱疲又无法拒绝社畜命运的年轻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工作和夺命连环call,患上了恐慌症,一踏入办公室,一看到同事领导,一看到工作短信,就无法呼吸。
比如因为过度共情的护士,自责和负罪感击溃了自己,突然一个瞬间,就开始“人生不值得”。
单纯说是现代人太脆弱,其实非常偏颇。
我最近刚好去看中医,他问我,你的压力从哪里来?
我们可以列举上述病例里相似的各种原因,但都是外在的。
他告诉我,压力只是因为你自己。
习惯性地总结,由果导因,归因给自己的健康问题。
工作太累,那就不干了;忍不下的气,那就不忍了。
人生在世,活着不是为了遭罪受苦。
人活着,如果连最基本的快乐和健康平安都保证不了,还卷什么卷?
从我提升到这个觉悟后,真的,整个人肉眼可见地好多了。
我的医生告诉我,时刻都要告诉自己,心理暗示:我没问题。
要从心灵和身体一起健康起来。
03 善良的人,也会生病善良的人,也一样会心理和生理生病。
我一直用这句话,安慰自己和周围的人,尤其是想着“为什么是我”的时候。
希望这句话能被大家记住,病人没有错,得病不是犯罪,病人的家属也更是如此。
当然也有伤人事件和恶性案件,导致了大家的恐惧。
比如最近高铁上的生命停止的年轻舞者。
这是另一个范畴需要提升重视和讨论的事,我写过的犯罪心理和精神障碍方面的内容如下,包含了社会层面该有的努力方向的一些思考。
这不仅仅是家属能够控制的,每个人也都无法置身事外。
李胜基《窥探》人性:扼杀先天人格障碍,可以阻止后天的恶吗?
李准基《恶之花》:先天人格缺陷vs后天恶的习得?
金秀贤徐睿知新剧:与众不同的个体,可以不卑不亢地活着我也没有去查证数据。
因为精神疾病伤人的犯罪人数和整体确诊的精神病人的人数比例,即精神病人中的犯罪率,和现实普通人犯罪率相差有多大。
我只是凭感觉,认为精神病人的犯罪率不会显著得高。
更何况,任何清醒犯罪的人,也称不上普通人,那是人渣。
04 一些有用的方法这部剧给了我很多,在不去寻求专业医生帮助的时候,能改善自己情绪的方式。
比如,写自己的传记,关注自己潜意识里的状态——毫无疑问,我的否定词和负面词一定很多。
比如,每天都夸奖自己,写夸奖日记,记录幸福和高光的瞬间,积攒快乐。
比如,焦虑的时候,走出去,深呼吸,什么都不干,放空自己。
比如,借助一个方式,寻找一个能让自己有依附感,回归平静现实的按钮,就好比《盗梦空间》,一个特定的动作给自己暗示。
比如,用里面医生和病人的对话,来和自己对话,来关注自己的内心。
05 演员里面基本都是业务能力在线的主演。
朴宝英,可爱温柔;延宇振 ,演技一直挺流畅自然,搞笑男也能很帅气;张东润,见义勇为的好市民,因为太帅,成功出道的神奇例子。
还有各种黄金配角,表现都是没话说。
如果看完介绍,愿意接受这份治愈,那试试看吧。
作者: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
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百家号/头条/腾讯新闻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公众号/豆瓣@芸淡风倾,微博@芸淡风倾_紫薰。
初识董医生觉的他好怪,停不住地在公交上掰手指。
后他又因酷爱艾草蒸糕而不由自主地黏着多恩,像条甩不掉的小尾巴。
越看才越发现明信大学肛肠科的董医生是多么帅气迷人,像珊瑚绒毯子一般给周围人带来满满的温暖。
刚入职时,东恩带妈妈做的艾草蒸糕给同事品尝,可正巧前同事带来了马卡龙,于是大家都不理睬东恩带的传统点心。
正在这时,识货的董医生凑过来,边津津有味地吃边向大家安利艾草蒸糕。
他的博学成功让东恩的同事对蒸糕产生了兴趣,让东恩倍儿有面。
董医生对病人细致入微,怕自己因掰手指导致手指变粗,让在肛肠科治疗的病人感到痛苦,于是立刻决定去精神科接受治疗。
他还非常关心不是自己病人的东恩发小- 裕赞, 通过与其接触和向精神科医生咨询,他让裕赞接受自己得躁郁症的事实,间接使其未来更勇敢地生活和工作。
难怪裕赞对东恩说,如果自己是董医生的病人会觉得心里特别踏实,因为他非常为人着想且不会放弃任何一位病人。
在东恩抑郁症严重、差点自 杀的阶段,董医生一直在不远处护着她。
她住院时还托关系让她的精神科医师多关心东恩。
他们那时候还不是男女朋友,对喜欢的人不离不弃,心甘情愿地付出真得好棒。
在东恩觉的自己是不够格的护士且直接拒绝董医生时,董医生说你拒绝我没关系,但你不能说我喜欢的人不够优秀。
我喜欢的人工作时可是闪闪发光呢。
说这段话的董医生真得有种温和的霸气,特别man。
东恩终于接受自己后,董医生每天快天亮时就跑到女朋友家,接她一起迎着每天的初阳散步。
就算自己工作好忙+还得赶论文也坚持如一,一切都是为了降低东恩抑郁症加重的几率。
有次在吃早饭时他都坐着睡着,看着超级可爱。
董医生的毅力真得好令人倾佩。
希望这个世界里能多一些像董医生这么积极向上的人,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一个个黑暗的角落。
*这部剧实在拍得太好了!
温暖地让大家关注精神疾病患者,他们只是生病了,如果能持续地配合治疗,生活、工作都没有问题。
谁又想生病呢?
**少见职场剧中加入爱情元素不让人厌烦,因为每一段爱情都有迹可循,都是逐渐吸引在一起。
在一起后也没有太多drama,就是认真工作的人们谈认真的恋爱的感觉。
爱情桥段没有过多,没冲淡主题。
在相对压抑的题材上添加了些粉色的温柔,整体情绪平衡得不错。
***唯一不足是此剧基本是以精神科医生、护士角度来讲述治疗过程。
实际在服用药物后,个体病人也许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有时候并不能真正康复到剧中展现的那样。
但在十几集的篇幅里,这些细节很难得到展现。
就算出现了,也可能让整部剧更压抑,让人看不下去/看了以后更抑郁。
能够理解编剧和导演对角度的选择。
-吴丽娜患者作为富二代,成长环境挺好的呢,她到底缺什么才导致生病的呢?-难道拥有充分的东西,就不会得精神病吗?
反过来,要是缺乏什么就会得精神病?应该就是每次说起不舒服的时候,就会听到这种话,“像你这样的人还缺什么,竟还喊着不舒服”。
精神科是心理免疫力低下时来的地方,跟骨折了去看骨科,感冒了去看内科是一回事。
无论是谁,无论何时,都会有变得脆弱的时候。
-伤人的话在什么时候听到都会让人受伤。
-我自己管不好自己的神志,给人知道的话,会看起来很懦弱。
-人呢,没有办法改变痛苦现状的时候,就会自己创造出一个可以埋怨的对象 ,然后恨他、埋怨他、折磨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
-患者,需要的与其说是治疗,还不如说是安慰。
-所有的疾病都源于丧失,是丧失了最珍贵的东西,或是丧失了自己,或是丧失了幸福的瞬间。
这种时候,我们都只能依靠叫做希望的东西。
-我辛苦一点没关系,只要对我的孩子有一点帮助就行。
别太拼命了,你会很不好受的。
即便你做了能做的一切,但还是惦记着没有做到的部分。
你会觉得内疚,会自责,还有罪恶感,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正在慢慢的凋谢。
你的人生会被黄色涂满 即使黄灯闪烁 你都注意不到。
为了孩子的幸福,你会彻底的无视自己的幸福,可是自己不幸福,又能让谁幸福呢?
-因为觉得可惜,再继续努力。
因为觉得可惜,没办法放弃。
不知不觉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继续向前呢, 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够考上。
要是放弃呢,可惜了这些年的努力。
谁会认可这五年、十年的努力啊。
那些努力,也只有考上的时候才会被认可,如果考不上,在别人的眼里,我们只算是不够用功的人。
-精神病就是这样,不管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场所,谁都有可能得上的、无法预测的疾病。
我劝告大家,不要打保票说这辈子不会得这种病。
是好多年来难得眼前一亮的韩剧。
上次看完很激动怕不是《未生》。
首先第一个亮眼的就是演员的演技和表现力。
除男女主是知名演员外,感觉搜罗了一批实力派演员,把人情味,真实感表演的淋漓尽致。
角色刻画的影响深刻形象鲜明。
然而女主朴宝英,男主老延我看了十多年的演员,在本剧集里也是非常多可圈可点的表演。
其次选题也很好,还没看过真实讲精神病房生活细节的,可能是原作的功劳,从精神病房的护士的视角来讲述群像的故事,非常成功。
剧集里面讲精神疾病的知识症状和大家的态度演绎的非常形象准确真实。
比如讲很难表达给不理解不了解的观众的病人的感受、用视觉化呈现出来,无论是被水淹没里面的窒息感,还是浑身无力陷入地板的感受都相当真实,不了解的人可以有了客观的体会,相当了解精神疾病的人则是直接共鸣且理解。
剧集里人情冷暖的故事更是让人能够幽默的地方大笑,动人的地方落泪。
剧本写的真实又细腻,会在人际关系压力时捏一把汗、也会在护士姐妹们紧紧相拥到一起的时候感动不已。
特别喜欢护士长大姐,感觉就像是现实中身边就会有的可靠大姐,演员的表演太让人佩服。
也希望亚洲、乃至世界对精神卫生方面能有更完善的福利福祉和民众科普,去污名化。
里面说的一句:进到这里来的人好像都很善良。
是的,这只是一群心灵脆弱一些需要休息和帮助的人、谁都有可能面临的问题。
也很喜欢剧名: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熬过黑夜终会有曙光出现。
看不进去
作为科普剧十分合格,单元剧把本无趣的精神科宣传片拍的有声有色,虽然第一集对精神病患的展现也不免猎奇和消费,但看下来还是肯定主创对主题的把控、意识的呼唤没有失准。剧集的问题还是感情戏过多且韩剧套路化严重,尽管看上去全程姨母笑,但它真的跟精神疾病主线的关联必要性很低,编剧很努力地将感情线人物都抓进主线了,但每集将近一半时间都在谈恋爱还是水分过多。反过来关于医疗生态、护理部内部梗、医患关系、社会现实矛盾都拍得不错,也是本剧真正有价值的干货,女性部分则展现出《82年金智英》后对性别议题处理驾轻就熟。关于主题,它能帮当下观众分清“精神病”和“神经病”,不要再看到“精神科”就只会粗暴偏见为“疯人院”已是大功一件,更难得地是拍出了每个人自幼建立良莠不齐的心理机制一旦被人生际遇冲破都可能成为精神病人的事实。
病人们的演技太好了,不同痛苦的大致样貌很迅速地传达到位,看后感觉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症状和自救办法。如果看压抑的人很火大,大概自己也是比较压抑的。
两集弃
目前看了第一集,女主怎么毫无专业知识能进入精神科并且刺激患者的呢?随意透露患者隐私真的是精神科该做的吗?还是韩国没有这方面的伦理要求呢?不是很明白,患者发作的片段拍的好,但是希望不是这种专业素养的女主来推进剧情。
对这个主题感兴趣,所以看的,结果有点失望,1. 两个护士的感情戏很多余,两个男朋友死缠烂打的风格让我觉得很不适;2. 成人精神病院里没有心理治疗师,难道韩国的系统里都这样吗?非常诧异;3. 对有些症状和疾病的描述,我理解是想要去除污名化,但是导致理解不仅有时候过于肤浅化,而且有偏差,总之,跟我临床实习上看到的很不一样。
情感线一塌糊涂,完全没有动机和理由的男方霸凌式爱情。虽然各项病症用特效表现,使观众更容易共情,但与此同时和真正的理解还差很远;倒不如说,完全没有反思理解的鸿沟。
套路感满满的韩剧,没什么惊喜的软性科普。
“我们每个人都是徘徊在正常与非正常的人啊”,我也在“这个点还不错”和“这个题材我看累了”之间徘徊。最后两集:抑郁症护士想重回岗位的挑战有点太无必要了,对此,怒减10分+2倍速都嫌慢的刷完。
郑河蓝患者我真的受不了…好吓人莫名指控偷了三千万因为是精神病人所以怎么样对你都是可以的,有个患者好好啊一直帮女主擦东西,有个还把自己游戏币给了女主,我真的会发疯在这里
挺好但不值8.7,第一个案例也解决得太草率了吧……
故事欠点火候,两集劝退。
3.0,直观、精细地呈现了精神病患的内心世界,拍得相当细腻,在视觉上也有不少创新。剧本上,第五集的案例呈现得最好,护士和病人之间的互文和相互理解写得挺妙,还有沉迷游戏案例的病人也塑造得很好。主要人物都有一些可爱的细节,但亮点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可以看出,到了第八集人物关系已经基本发展不下去了,为了立意的完整硬凹剧情,生硬、烦心还比较拖沓,医疗题材最忌讳这几个词,所以看不下去了。
看完了 一些致郁与治愈 挺好的 但是我没啥太大感觉
非常非常烂尾的一部剧,编剧到后期大失水准,女主心有余而力不足却一定要励志,竹马反倒比男女主两眼,建议只看前几集,后面没意思
三星半吧,感受有点起起伏伏。不太喜欢最后给女主设置的终极难题,或者说其实围绕着女主的所有设置都有点太正常太能想象以至于乏味,但是其他人反而比较出彩。闵得来这条线很好,男主也很好。
男二女二的故事也太美化了?女二一直說不要在一起男二還一直糾纏 這不是性騷擾嘛?七八集之後棄 這什麼亂七八糟的 美化真正精神患者的心理 卻誇張憂鬱症的後果
2.5星,机医我都不太吃更别提如此低配版了……太空洞了,就算是主要讲护士(虽然也没看出干了什么有效的事儿)也不用这么降低医生吧,这是医院不是养老院啊……女主永远是一脸小惊讶弱弱一声“哦/啊”再开始说话,适当的使用这是生活化,每次都这样是对表演有什么误解……
传统韩剧不要染指医疗/心理题材了……这种题材也要谈恋爱我真的无能狂怒。在医院人都要活不下去了,谁还管你谈不谈恋爱啊。偶尔的金桔装点,实际上内核粗浅无比。有些部分我真的看得太难过了。尤其是强迫症患者被医生厌烦、躲避那段,我知道这个强迫症患者其实演得也很假,真正的强迫症根本不是这样子,但如果一个真正的强迫症患者这样被医生逃避,他会非常非常绝望的,编导懂个鬼的强迫症。以此类推,双相、抑郁、边缘型人格,也大都不是剧里呈现的那个样子,都是刻板印象罢了。我想在医院工作过的人以及真正的精神病/神经症患者,如果是冲着题材来看应该都不会喜欢这部剧。
我们都是徘徊在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的边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