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剧发布的第五天,昨天晚上是我看这个第一集的第五遍。
先说说印象深刻的地方吧,我喜欢在开头的前几分钟里。
黑人来到hawk的家里,他问hawk身体怎么样,hawk说身体很健康,因为它很小心,黑人反问了一句很小心?这句话我听到的话外含义是,我问你的是你有没有被传染?
可是你回答的是,你还是很小心,你现在还在进行那种苟且之事,无论从你有家庭来说,还是你伤到了tim来说,第二个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Hawk第一次来到tim的家里说的那句如果我吻你是不是一种罪?
tim说是的,还有接下来的两三分钟里,hawk想要试图去亲吻Tim。
他的脸靠的是如此的近。
tim躲开了,然后说不要这样。
但是你看他躲开的那一个时候,他心里是有想要的,但是他在克制自己的欲望。
还有就是要tim把他的袜子脱下来,把他的裤子叠起来。
叠裤子的那个地方重复了两次,tim的表情是第一次是你要我给你叠裤子?hawk重复了一次,把它们叠起来。
他的眉毛是带着微笑的。
然后tim的嘴角也是带着笑的。
就是好吧,那我照顾你吧。
还有喜欢的地方就是第一次tim去hawk的房间里,去拿那个镇纸,hawk说把那个放回去,到后来hawk把那个镇纸送给了tim,说明后来tim在hawk心里已经取代了之前的他的第一个爱的人。
还有在第一集最后倒数四五分钟里hawk飞到了tim的城市,看着窗外的那些人。
就是时代变了,你们可以光明正大的在一起了,可是他并没有享受到。
胜利的果实的带来的喜悦和福利。
他给tim打电话的时候,tim的手指是发抖的,但是声音是平稳的,最后没有说完话就挂断了的意思是。
我愿意听你说话。
但是真的不要来打扰我了,不要再扰动我。
苦心经营,做了如此艰难,但又如此不坚定的决心。
让我想起了一首歌,中英文混杂的歌里面有一句歌词是我睡了,你不要再来了点赞是我唯一知道你喜欢我写的文章的途径。
这些文字写给相通的灵魂。
本剧我的系列完整剧情分析文章:不语---此文献给hawk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708006/?dt_dapp=1第八集,无止境,无止尽 (beyondmeasure)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625277/?dt_dapp=1第七集,被颠倒的昼夜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609610/?dt_dapp=1从做爱来看hawk的感情观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611668/?dt_dapp=1第六集:从未说出口的爱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601018/?dt_dapp=1第五集,爱一个完整的你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581479/?dt_dapp=1第四集,Hawk爱的语言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573601/?dt_dapp=1第三集,更多,我要更多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554634/?dt_dapp=1从做爱来看 hawk的感情观1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533345/?dt_dapp=1第一集中,我印象深刻的情节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531616/?dt_dapp=1第二集,我爱你时,时间是静止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541635/?dt_dapp=1
E02这剧看的人真的很焦虑,本来当时同性恋就是犯罪,还是涉政的身份,高压环境让人喘不过气,想做点爱做的事跟间谍一样。
E03妈的在工作场合趁没人偷偷叫人家Skippy妈的好有性张力也太色了吧真的会搞得人脸红心跳的我服了。
看skippy看见餐厅里另一对男女能旁若无人的亲吻而他们的未来却似乎永远见不了光,一瞬间真的特别特别委屈,好痛啊。
不过他们真的好色啊我服了,压抑之下性张力如弹簧一般反弹。
E05结尾给我看的痛了一下,楼顶的夜空和俯瞰远处的灯火,两人依偎着,美的令人心碎,更别说此时还听到我朋友无欲无求是因为在老家有超美对象,脆弱的本人快要破防了🤗。
想起Hawk送Tim的袖扣,长得跟他妈戒指一样我的天呢Tim打开那个盒子的瞬间我真的要比他先感动哭了,好幸福。
E08听Mary说如果当时自己跟着Caroline一起去DC,说不定两个人就成了住在乡下的被人指指点点的两个老太,没有老公只有一群猫,吗的我真的破防了。
看完了,又没忍住看哭了。。
没想到但说实话也意料之中,后面穿插了旧金山市长Milk的事情,那个电影我也看过。
妈的这毕竟是剧不是电影我有好多好多想说的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开口。
时代的重担压在所有人身上,大家都痛苦的同时也在尽可能地谋求幸福。
麦卡锡主义盛行,甚至会因为被举报被审问而选择自杀,政治大概是唯一的没有任何怪力乱神也能让人毛骨悚然的东西。
两个人的爱情就在这样的高压之下诞生,爱了对方几十年直到一方死了。
虽然剧情设计就是如此但还是忍不住想像如果他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会过上比当时幸福多少的生活。
欸每次Hawk叫Tim Skippy我都觉得甜的不行,专属他一个人的爱称一直叫了几十年,真特么好。
直到最后7080年代的时候,Hawk在大庭广众下亲Tim他也再也不在意了,虽然真的很心碎他得了AIDS,说实话他们的爱也因为从那个年代艰难延续到现在而非常的轰轰烈烈。。
至少现代几乎不会再发生曾经那样的压迫下的惨剧,那些封建极右老白男一个接一个的都会死透的。
本人语言就是如此匮乏,只想说这个剧是真的好看,哦对了这个尺度也是够炸裂的,我操此二人还是真男同我操而且他俩还帅的非常牛逼卧槽啊。
有时候真的会很喜欢现在这个年代,是一个仍然需要抗争的年代,又是一个终于有胆量把自己真正所爱说出口的年代,同性文学层出不穷百花齐放,合法的婚姻平等的权利,我们已经无限接近想要的未来,但我们仍然在前行的路上。
作者:特洛伊爱看电视的业余影迷豆瓣@dasisttroy友情提示:本篇评述包含严重剧透。
当下,同性恋群体(为了避免歧义——本篇评述中所提到“同性恋”仅代表男同性恋这一类别)似乎进入了一个和平年代:每年夏天的骄傲月狂欢、社交媒体上盛行的同性伴侣日常vlog(当然vlog是一种当下流行的传播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性伴侣通常会以自我身份作为标签或标题以此来吸引更多观众——也就是流量、关注和曝光,那么在另一程度上,同性恋这种性取向则转化为同性恋群体在电子世界通行的货币)、大部分欧美国家以及少数亚非拉国家对同性婚姻的法律认可以及最显赫的,同性伴侣能够公开地、肆无忌惮地、大胆地在公共场合牵手、接吻、利用肢体和动作来表示最亲密的爱意。
《星条红与皇室蓝》剧照这样的和平同样存在于影视作品中:于今年夏天上映的《星条红与皇室蓝》里,美国总统的儿子——阿里克斯与英国王室王子——亨利不受任何阻碍地谈恋爱,以及在英剧《心跳漏一拍》第二季中,该剧集够构造的对于LGBTQ群体无限包容的校园及社会环境。
当然,影视作品中对同性恋的包容及接受并未从今年开始:在2017年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作为观众的我们,便逐渐从影视作品中感受到公共社会以及影视产业对同性恋的容纳。
而正是这一容纳,以及公共社会中的逐渐认可为当下同性恋所拥有的“和平”奠定了基础。
但这种“和平”不过只是一种假象,一种极度的政治正确,以及一种隐藏于正统权力之下的隐性规训。
当同性恋被社会正常化时,即被当作在性取向上与异性恋平等的社会群体时,这一正常化过程便揭露了同性恋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边缘、不相关、多余、不正常。
《心跳漏一拍》剧照所以,在当下这个同性恋拥有相对“和平”的年代,同性恋群体同样遭受着另一程度上的规训,这样的规训无处不在:社交媒体上对同性伴侣生活的猎奇逐渐将同性恋群体商品化;小红书上以’txl’或“通讯录”替代“同性恋”三个字揭示了在语义以及语言上对同性恋身份的抹去,等等。
这些隐形的规训掩藏在“和平”之下,让同性恋群体误以为“公开并自由地分享”等同于彻底的平等与自由,并进一步的,让同性恋群体逐渐忘却历史上发生在同性恋群体身上的伤痛、苦难、折磨与艰辛。
而对于同性恋群体而言,历史中难以启齿的伤痛与苦难才是真相,因为在这些伤痛与苦难中,他们无数次失败却无数次找到自我,也因为通过这些伤痛与苦难,当下相对的“和平”才有存在的可能。
今年下半年开播的剧集《同路人》便为同性恋群体继续讲述、刻画这个真相。
剧集《同路人》,改编自托马斯·马伦的同名小说,于今年十月底在Showtime开播。
剧集开始于一场1986年的派对。
在派对上我们得知,男主角霍克获得了外派至意大利的机会,将携带全家人前往意大利,因此特意在前往意大利前与家人朋友举办欢送排队。
但好景不长,霍克的好友马库斯到达派对之后告诉了他一则关于蒂姆的消息并交给他一件物品。
此时,镜头切换至1952年的一场政治选举派对上。
在这个政治选举派对上我们得知,马库斯口中的蒂姆便是另一位男主角,他与霍克相遇于这场派对,并从此保持联系,成为了同事、伙伴、朋友,当然,还成为了爱人。
《同路人》剧照霍克与蒂姆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爱情,无疑是这部剧集描述的核心。
他们的爱被许多元素包裹:权力、政治、施虐受虐、性、信仰、谎言、苦难。
在这些元素当中,权力关系与施虐受虐以及因权力关系延展的性便是最抓人眼球的元素。
在剧集开头,霍克是一名获得政府表彰的二战老兵——因为在二战中服兵役并在战争中为国家做出贡献,他在华盛顿的政府部门中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而刚从大学毕业的蒂姆,则是初来乍到的新人——他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内心拥有一腔热血,来到华盛顿希望能够加入政治事业,为国家做出贡献。
政界中的老兵与初来乍到的新人则构造了他们权力关系中的第一个不平衡。
这样的不平衡,换而言之,也就是社会地位的不平衡为这段关系增添了“利用/被利用”的二元性。
当然,这样的“利用/被利用”在关系的延展上则逐渐变为一种权力置换:霍克能带给蒂姆什么?
以及蒂姆能够给霍克带来什么?
而该问题的答案则在第一集中得到了完全的诠释:性。
当现实世界中的权力不平衡被平移至性爱领域时,这样的不平衡则转换为一种施虐/受虐——一种侍奉/被侍奉的性爱关系。
《同路人》剧照在蒂姆与霍克的关系中,作为现实世界的“弱者”——蒂姆在性中则成为了受虐、侍奉的一方;现实世界中的“强者”霍克则成为了性爱里的施虐方/被侍奉对象。
因此,双方在性中权力关系显而易见:(在第一集中)蒂姆被亲切地称呼为“我的乖仔”,狂乱地为霍克舔脚,奉献自己的身体;霍克无尽地享受对于蒂姆施虐所带来的性快感,并通过在性中控制他的行为,扩大自己对于权力的感受。
当然,疼痛或暴力从来不是施虐受虐的目的(萨德和巴特耶在他们的作品中分别有描述),快感与权力才是:好比霍克与蒂姆之间的施虐受虐,他们在施虐与受虐的过程当中激发平日里受政治集权压迫的欲望,以此来获得日常中被麻痹的快感,并从这种快感当中,增强自己在控制、力量、权力以及地位的感受力。
《同路人》剧照那么如果因自身社会身份所携带的不平衡构建了蒂姆与霍克关系的第一个不平衡,来自于外部的政治集权压迫与公共社会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控制则构成他们关系的第二个平衡,而这第二个不平衡并非仅仅存在于蒂姆与霍克之间,它同样广泛地存在于同性恋群体之中,简而言之,是同性恋群体与公共社会之间的不平衡。
正如剧集描述: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处于与前苏联的冷战之中,因冷战而起的白色政治环境则将“共产党员”视为首要敌人;而在50年代的华盛顿,当地政府监视、清除的敌人除了共产党员之外便是同性恋者。
《同路人》剧照这时期的华盛顿受参议员麦卡锡管理,在他的管理之下,华盛顿掀起了第二波红色恐慌(the red scare),而由红色恐慌延展开来的便是薰衣草恐慌(the lavendar scare):一种旨在消除政界中的同性恋者并将同性恋者视为美国民主系统敌人的主义。
在剧集中,关于“薰衣草恐慌”的情节随处可见:政府部门不定期对公务员进行上门抽查和测谎试验;政府部门内的任何公务员都有权利和义务举报其他有“同性恋”相关行为的同事;同性恋群体只能活动于地下酒吧或者公共厕所,且不定期会被警察抓捕、判罪、关进监狱。
《同路人》剧照在特殊年代,同性恋不再是一种不正常的性取向,而是一种阻碍,甚至是一种对公共空间与政治环境的侮辱,或是福柯所说的:“过去鸡奸者只是个别的异端,而现在同性恋则成了一个种类”。
在这样的政治性恐慌之中,蒂姆与霍克的关系与政治集权的不平衡转变为一种反抗、一种无畏、一种如履薄冰;也是在这样的反抗与无畏中,蒂姆与霍克体会到彼此对于彼此的珍贵(虽然在50年代的剧情里,霍克是看似拥有绝对选择权的那一位:蒂姆什么时候离开他家,蒂姆什么时候到达他家,蒂姆什么时候与他见面,等等),从他们的躲藏、规避、以及时时刻刻的伪装之中体会到这份爱的不可能性。
而当我们将自己脱离出剧集本身,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蒂姆与霍克不过只是同性恋群体历史中的冰山一角,他们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也同时是一个警示:在爱和性被贴上“不可能”标签时,同性恋群体是如何一次再一次在黑暗、伤痛、绝望、压迫中反抗、重构希望、并无畏地爱。
他们关系之间最后一个不平衡则来自于蒂姆与上帝的关系,而这个不平衡也是贯穿整部剧集的核心。
如前文所述,蒂姆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在他眼中,爱对于他而言是神圣的、遥远的、触不可及的、几乎不可得的。
在认识霍克、爱上霍克并与霍克发生性关系后,蒂姆前往教堂忏悔自己的罪过:他虔诚地向牧师讲述自己的行为,不停地向牧师询问,恳求牧师能够原谅他;但同时他也满心疑惑,诚心地向牧师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不知道为什么爱是一种罪过”。
《同路人》剧照从小接受正统天主教教义的他,被教导无论如何你要全心全意地爱上帝;而同时作为一个人类的他,也如其他人一样,教导自己要全心全意地去爱自己想爱的人。
在这里,爱对于蒂姆而言成了一个悖论:我能爱谁,我的爱是否会被上帝反对?
而当他爱上霍克之后,在正统天主教教义里,他成为一个罪人,而他的爱——无论是对霍克的爱还是对自己的爱——都成为了一种罪。
从剧集得知,蒂姆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来为自己赎罪:五十年代末加入部队;六十年代加入教会;七十年代加入社工群体;八十年代在艾滋病夺走他生命前,他意识到:“唯一重要的事情是,我爱上帝”,所以,他对霍克说:“你是我深入骨髓,倾尽所有去爱的人”。
《同路人》截图至此,蒂姆对于爱的构想脱离了来自上帝、来自信仰和来自宗教的枷锁,在死亡面前,他认识到他的爱从始至终是“倾尽所有”的,而也只有“倾尽所有”实现的爱——他与霍克之间的充满苦难的爱——才是超越信仰、超越上帝、超越死亡的爱。
这样的爱抛弃外部,回到人的本体,追寻自我信仰的同时拆毁自我,并在自我的废墟上重构自我的系统;这也是蒂姆伟大的原因之一:拆毁并重构,而也只有在拆毁并重构的过程中,同性恋群体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相和自我。
当然,这样的爱也是他们爱的本质:充满勇气,倾其所有,奉献一切——也正如齐泽克所言:当你爱一个人时,等于把毁灭自我的权力交给了他/她。
《同路人》截图蒂姆与霍克的爱是错综复杂的。
在观看途中,霍克的角色时常会被贴上“渣男”的标签。
但如果我们要以“渣男”来判断一个人在情感关系中的行为,那么最基本的则是背叛,且这种背叛通常建立于允诺之上。
而在剧集中,霍克被贴上“渣男”的标签或许是因为他始终无法对蒂姆实现自己的承诺,无法对蒂姆做到完全的照顾与关爱,也无法彻底对蒂姆表达自己的爱——在圣诞前夜,霍克虽然用心地为蒂姆准备了礼物,而随礼物而来的则是他在工作上对蒂姆的需求。
就此,似乎霍克对蒂姆的爱始终围绕着利益、性、控制和快感,而不像蒂姆,肆无忌惮地在马路上对霍克大喊道:“我们从来没在餐厅里吃过饭!
男人们也会在餐厅里吃饭啊”,或在餐厅里大唱情歌:“perhaps, perhaps, perhaps”。
而当我们对霍克贴上“渣男”标签时,或许我们忽视了构造这“渣男”行为背后的权力机器:异性恋正统主义。
《同路人》截图异性恋正统主义是美国学者贝兰特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概念。
异性恋正统主义的定义在于:相比于“异性恋”或“异性恋主义”,异性恋正统主义强调的是将存在于异性恋之间的情感选择(异性作为情感客体)、生育价值(繁衍即未来)、道德判断与身份政治定义为一种社会常态,或一种社会准则,以此来规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选择。
因此,正是在这异性恋正统主义背后,霍克被迫伪装直男,在测谎试验前撒谎,举报另一名同性恋员工,同时运用钱或权力关系为自己的同事洗清罪名;也正是在这异性恋正统主义背后,马库斯选择通过写作(种族歧视是他的主要选题不过作为同性恋的他,其写作的政治性始终被保留)表达他的观点,弗兰基通过变装表达自己的态度与身份,露西忍让与霍克形同虚设的婚姻,露西的弟弟莱奥纳多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电击治疗试图成为“正常人”;也正是在这异性恋正统主义背后,霍克在蒂姆死后,才在他的旗帜前告诉他的女儿:“他不是我的朋友,他是我爱的男人”。
《同路人》截图诚然,剧集中的所有角色分别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苦难——焦虑、担忧、询问、拷打、欺骗、死亡——这一苦难的体现反映了异性恋正统主义是如何无情地、盲目地对同性恋群体(以及同性恋群体的家人与妻子)进行规训和管理,他们在被压迫的同时承担着无限度的苦难,而只有在狭小、有限、危险的隐蔽空间(地下酒吧、公共厕所、公共桑拿)里,他们才有机会释放天性、暂获欢愉。
因此,正如前文所述,同性恋群体的苦难是他们的真相是因为1/这是他们被压迫的记录,2/也是他们寻求欢愉的证明;也只有这样难以启齿的苦难中,他们——正如蒂姆和霍克——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一种如临深渊,以快感为导向,以疼痛为信仰,视当下为未来的生活方式。
《同路人》叙事横跨三十年,剧集中途穿插叙事,蒂姆与霍克的故事,以及其他人的故事逐渐立体化,呈现一幅完整、历史记录般的画面。
时间进入八十年代,故事围绕艾滋展开,而在剧集开头我们便得知:蒂姆患上了艾滋病。
在剧集中途,蒂姆几次病情恶化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在蒂姆第一次中风被送往医院后,霍克赶来看他,而当霍克靠近他床边,想要伸手触碰安抚他时,蒂姆将手收回了。
蒂姆收回手有两个原因:1/因为霍克在他病发时不在对霍克感到气愤因此不愿与霍克接触,2/对自己的病情有顾虑因此不愿让霍克接触。
不过最终,霍克并不顾及,将手搭在蒂姆的手背上,紧紧地握住了蒂姆的手。
相比他们的性爱与他们在公共场合的接吻,这一细节更有力量,更加体现了他们之间爱的复杂与深刻。
《同路人》截图塞林格曾写道:“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爱情是具象的,是由无数动作、言语、行为形成的:一句“我爱你”,或者一个吻都是爱的证明,不过没有爱情,这些动作,这些言语也能实现;在另一程度上,真正的爱情是勇敢又胆小的、伟大又脆弱的、互惠又自私的:我爱你,的确,但我害怕你不会爱上真正的我,因此我需要躲藏,我需要逃避,也因此,我想要触碰,却把手收回。
蒂姆与霍克的爱情正是如此:他们双方彼此伤害、彼此逃避、彼此告诉对方“我需要忘记你”的同时却一次次用双眼看着对方,对着对方说:“Hi Skippy”,而他们的每一次“Hi”都凝结着彼此在三十年之间的疼痛、思念、感伤与难忘,也正是在每一次“Hi”中,在蒂姆与霍克的双眼里我们体会到爱的复杂与伟大:爱让我们感受疼痛,也让我们成长,就如巴特曾说:“我知道我所不知道的事了”。
《同路人》截图- FIN -
最近在LGBT群体中《同路人》这部剧很火,豆瓣评分很好, 九分以上。
小组讨论也是把Hawk和Tim一举一动,每个眼神都拿出来分析。
确实, 他们俩人都很帅, 又敢露,很难不喜欢。
各种影视和生活杂志也把他们作为封面, 俨然2023年男同第一伴侣。
这个剧,特别是前三集展示了一段不广为人知的美国政府对同性群体的迫害的历史。
五十年麦卡锡主义肆虑美国,除了共产主义者,另一个迫害对象就是同性恋, 当时有明确政策联邦政府不准雇佣同性恋。
前三集详细描写了Hawk和Tim小心翼翼的交往。
Hawk为了保证他在外交部的工作,极力隐藏,还和Lucy结婚生子。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就是不折不扣的深柜骗婚渣男。
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七十年前的人物。
在当时环境之下,大家对Hawk还有同情心的,也认为他这么对待Tim是万不得以。
但他真的无路可走吗。
其实那些对同性恋调查和解雇的事,仅仅限于政府工作人员。
国会议员和总统都无权下令私人企业如何录取员工。
而且那种大张旗鼓的迫害(lavender scare)也就是发生在华盛顿。
美国那么大, 很多地方都有那种不干涉别人生活的传统(所谓Live and Let Live)。
其实Hawk和Tim可以不在联邦政府工作,在远离首都的地方谋生过日子。
况且他们的工作就是中层干部和文员,又不是部长大使之类的, 有什么放不下呢?
Hawk在外交部混了三十年才轮到一个外派到米兰领事馆的职位。
从这方面来看,两个黑人同路人, Marcus和Frankie, 反而活得更诚实。
用Marcus的话说, 他们当时要打两个仗, 种族歧视和恐同, 他们的生活空间比Hawk和Tim更小。
大公司大媒体(如华盛顿邮报)都不雇佣黑人。
Marcus成为华邮第一位黑人员工, 但还不能用白人的洗手间。
当时的美国, 种族歧视是更明显的。
毕竟同性恋在外面可以掩盖, 但黑皮肤是没法掩盖起来的。
出了大城市在南方, 还有生命危险。
对于同性恋, 黑人社区的接受程度更差, 以至于十年前黑人同性恋的出柜还是热门话题, 也有一个专门的词语(Down Low )来描述黑人结婚生子, 但在外找男人的状况。
所以Marcus和Frankie当时面对的困难比Hawk和Tim大很多。
Marcus说出“I'm a man who like to f* a man" 的话, 没有丝毫负疚感, 不像Tim一样为宗教来纠结。
Marcus几乎和老父亲出柜,最后也放弃了华邮的工作, 和Frankie一起在旧金山定居,过着Hawk没有勇气过的生活, 都体现出一种自信, 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Frankie更是如此。
他除了是了黑人男同外, 又是变装。
在社会上被不公对待,还会受到同性恋内部的对变装的歧视。
但他也没有怨天尤人,决定搬到旧金山,上大学, 并从事社会工作, 为同性群体提供服务, 一直到艾滋危机。
当然我写这些感想的时候, 才看了六集, 还有两集没看。
但因为前面几集穿插了一些80年代的内容, 所以大概也能估计这四个同路人的不同的生活之路。
对我来说,Hawk 和Tim 值得同情, 但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美国,我估计会走Marcus和Frankie 着一条路。
LGBTQ+麦卡锡主义+平权运动+反越战+disco与毒品的享乐主义+aids crisis+同妻+赤身裸体的大尺度...集齐这些元素的美剧,也不一定好看的。
把《同路人》的这些元素剥离,得到的是一个如此寡淡的故事。
1. 混乱的时间穿插,是最大败笔,交叉的时间线之间缺乏精心取舍与编排的、堆叠戏剧张力的互文,想跳哪年就跳哪年。
(多时空叙述做得最好的是《王冠》。
)2. 他们真的是《同路人》么,感觉更像是《欺负人》。
我没有看到一份真挚的爱情,而是算计与被算计。
Hawk是一个体制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谎成性,大部份时候都在take advantage of others,而Tim则是一个极易被操控、不知自己想要什么、缺乏稳定价值体系的盲目青年,从宗教、到麦卡锡主义、到激进主义、到爱,他满腔热情,却轻易成为牺牲品,被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嘴上嚷嚷已对xx祛魅,不再worship false idols,转头又开始飞蛾扑火,说“我不后悔”。
Hawk最过分的情节在于,一是举报了Tim,让Tim永远无法做公务员,这是背叛;二是明知Tim临终虚弱、不想见他,还硬闯进别人最后的生活,去满足自己的救赎,这是disrespect。
Hawk和Tim都是时代的受害者,但Hawk本身也在扮演一名对Tim和亲人的施害者。
结尾,他对着已经去世的Tim的锦旗含泪说出“He was the man I loved.”,真的毛骨悚然,“生死同路人”的讽刺拉满。
3. 讲述这样一份横跨40年的体制内外的酷儿之“爱”的意义是什么呢?
以小见大讲述一份大时代之下无奈的爱?
以小爱带出动荡的平权历史?
讲述酷儿因肉欲而起、即使一生若即若离、也完成生命线交织的感动?
讲述背叛与忠诚?
讲述平权到来前妻儿如何被牺牲?
讲述个人体系内真实欲望与外来信仰的矛盾与妥协?
这些议题,似乎都有触及,但又浅尝辄止,没有取舍,缺乏精准的叙事力度,拎不出一条价值主线,只剩下多条时间线里的流水账。
4. 肌肉与表演。
肌肉、尺度、容貌确实让人当下眼前一亮,但一直这样也堆叠不了高潮。
而且肌肉也是一把双刃剑,为什么已经成为爷爷、满脸老人斑的Hawk还一身腱子肉,为什么已经病危的Tim还如此强壮,演员们舍不得(也或许是导演要求)放弃银幕里强健的自己,自然也无法贡献出最恰如其分的表演。
Hawk在演绎精于算计的公务员/政客时还算妥帖,但在与妻子的感情戏、与儿子的亲子戏里则缺乏真实的情感流动。
Tim强扭的美国口音让人出戏,在忏悔室里一边困惑一边中气十足地瞪眼说话,在临终前还可以上台用胸声摇旗呐喊,也让人出戏。
5. 音乐。
我爱Paul Leonard-Morgan,他的音乐自《环形物语》后在我心中已与风雪、凛冽、离别捆绑,但《同路人》里貌合神离的表演没有“接”住他的音乐,所以音乐和画面其实也貌合神离。
6. Frankie一出场好像Prince!
妖媚又强壮,雌雄同体的魅力。
他的表演相对有说服力。
7. 非常不喜欢Tim喜欢喝牛奶的设定,圈内人应该都明白牛奶代表什么,以及是什么角色的人喝牛奶。
贯穿始终的牛奶,一方面点出了Tim在这段关系中所处的被动位置,而Hawk作为一个上位者,掌握关系节奏的人,可以随时启动、中断、重启、再中断这段关系,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另一方面,则隐喻了Tim被动的、被牺牲的、被爱情信仰微言大义时代命运所裹挟的一生。
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当然需要同路人,但有没有想过,最重要的同路人是自己。
只有自我掌控的人生,才是值得的人生。
8. 可以当科普看。
Wandering, wandering, through a hundred thirsty summers, through a thousand harsh winters. Being alone is normal, pairing is rare; sex is abundant, love is scarce. But every morn and every night, have u ever wondered why the latter ones, always the latter ones, feel more special, more real, more important? 'Sometimes,somewhere, I'd like more than this.' The waves come and go, time runs with it, people change, they change in front of us, beside us. But somehow i feel i got stuck in the past, lik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me had stopped dead long ago. In that starry night, on that lost island, among the cold words on the letter? i dunno. So many could-have-beens,might-have-beens, possibilities, flash through, pass me by, ringing only infinite silence. An open wound, tearing up with the tiniest movement. 'We don't lie about who we sleep with, but who we love.' But love must not be spoken, must it? It's a taboo, a magic word that can sear reality. So whenever love is spoken out loud, we know it's a dagger, or a farewell. We've had our fair shares of goodbyes, so many that in the end we are just both too broken to do so, too broken to believe. Cos where will this get us? Where will lies get us?Glasses broken, lights lit, people beaten down, people rising up. 'We're not gonna take it anymore.' History is happening right there, people, our people have finally spoken up, voices carry. But not us. After all we, all of us, are but a small mote of history. I fought and i fought, but deep down i know, I'll always be a stranger in a cabin, watching fireworks from afar, searching in vain for a ghost of the love of my life in the face of ur son.
其实这个标题是一个比较拙劣的翻译,英语是something beyond measure和happiness within reason。
前者是Tim说的,他一直在寻找能将自己完全交付、投入的东西,不管是事还是人,理想或是爱情。
后者是Hawk,婚后第一次和Tim见面,妻子正在怀孕,Tim说你看起来很幸福,Hawk不以为然说了一句happy within reason,但这正是Hawk赖以生存的关键。
这种追求的差别,在时代背景之外,让他们必然相爱,但也是他们悲剧的根源。
Hawk第一次带Tim去餐厅吃饭,以叔侄的名义,暧昧的灯光,Hawk开始对Tim讲自己光鲜的履历,宾大毕业,战争英雄,没有特定的政治立场,会说三国语言,再加上左右逢源擅长伪装与交际,品味也好,所以舒舒服服做了这么多年官僚,之所以不想做驻外大使,是因为那样就会失去他最在意的,完全的个人自由。
他理所当然、不无得意地说出这些,没有换来Tim同样轻巧的应和,却是一句反问:你是说你不愿意把自己交付给任何事或者任何人?
又讥讽地问他,Lucy Smith,那个你打算结婚的女人会怎么想?
Hawk果然被激怒。
就在这个时候,手风琴传来一首歌的旋律,Tim假装对着旁边一对浓情蜜意的情侣开始唱这首Perhaps, Perhaps, Perhaps,其实是对Hawk说,if you really love me, say yes; but if you don't dear, confess。
非常喜欢这句歌词,如果你爱我,就答应我,答应我什么呢?
说出这句话已默认我本来就爱你,如果你爱我,就牵起我的手吧,而如果你不爱我,就认罪,confess在英语里是坦白认罪的意思,你不爱我对全心爱着你的我来说是一种罪恶,即使如此,你也承认吧,断了我的念想,不要让我再伤心。
Hawk带着一贯的伪装,对周围人示意他们只是在起哄,Tim一转头却看到那对男女已经情不自禁在接吻,如此光明正大的爱的表达,而他对面那个人还在假装这首歌不是唱给他的,他们甚至得隐藏他们真实的关系才能在第一次在外面一起吃饭。
Tim再也忍不住情绪和眼泪,起身跑出了餐厅。
Tim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停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坚定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他自然而然就将自己完全地交付,给理想,给信仰,给事业,也给Hawk,就算一路摸爬滚打甚至粉身碎骨,他也只有一句不悔,这就是他说的,beyond measure。
先是anti-communism,他热忱地对第一次见面的Hawk说the threat is real,Hawk一边嘲笑他想工作的地方是Making the World Safe for Democracy Department,一边也带着欣赏和爱意说他很罕见,这样满腔热情,为自己坚信的事情所努力的可爱的男孩。
当麦卡锡的形象在Tim心中崩塌,Hawk的怀抱也拒绝了他,甚至Hawk在这个时候要结婚了,Tim选择去参军,当然是service his country,走Hawk走过的路,也是为了过上一种严苛的、残酷的、能将人填满的生活,从而摆脱他从Hawk那里渴望的一切他所不能拥有的。
退伍后他又想为the Hungarian refugees做点什么,却因为Hawk的举报永远失去了在federal government工作的可能。
本来满腔的怨恨和愤怒,冲去医院想要和Hawk对峙,却在看到他刚出生的儿子那一刻烟消云散,泪流满面。
Tim没有放弃,不能去public service,他就从其他渠道开始为了反战努力,也因此获罪。
Hawk求他让自己帮他脱罪,并且提出两个人在小木屋见面,他动摇了,他也想弥补这几年分离的思念。
他偷偷在半夜跑去Hawk的乡间别墅外,远远看着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这就是他离开我的目的吗?
这就是他离开我之后所建立的生活吗?
他拒绝了Hawk,自首,接受了12年的监狱生活,即使监狱对他这样的人来说无异于人间地狱。
他当然是为了保全Hawk的家庭责任,但也是因为他相信,这是为自己的事业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反对一项政策或法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违背它并接受相应惩罚,这样大家才能看到其恶劣之处。
出狱后的他来到三藩,又开始为同性权益工作,生命也终结于此。
虽然他对Hawk的感情也参与进他人生的每一次重要转折,可以说是关键诱因,但几乎每次这种转折的发生也是因为他选择了自己的理想。
为了理想和信念,他主动献祭了人生,因为忘不掉对Hawk的爱,他也献祭了人生。
Tim是这么勇敢的一个人,勇敢永远是人类社会最稀缺的品质。
相比来说,Hawk就复杂得多,但也更有意思,可能是东亚人更能共情的一个角色。
他说democracy,religion,the holy war against communism,都只是一些宏大的理念,却能让实实在在的人失去生命。
他没有Tim那样的热情,却也真心欣赏Tim,他和参议员Smith观点也不是完全一样,但他敬爱这个父亲一样的人物,Smith不激进,相信美国建国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Free Speech,更温和,但也勇敢和他认为错误的事情对抗。
很喜欢Hawk和Tim第二次见面,坐在公园的长椅,Tim向他吐露着自己的political passion,告诉他自己还在努力找一份理想的工作,Hawk翘着腿抽着烟,好整以暇地看着他,他肯定觉得果然还是年轻人,有的是横冲直撞的热情,他一边调情,一边打算帮他,却也没忘记嘲讽他,那一刻的Hawk真是充满魅力。
后面参议员Smith因为黑暗又肮脏的political battle自杀,请求他照顾女儿Lucy,Hawk是一个遵守信义的人,他为了报答议员,当然这桩婚姻对自己伪装的人生也是百利无一害,所以他顺水推舟结了婚,开始扮演好丈夫,成为好父亲,为了保全家庭,甚至不惜举报Tim,掐断他实现理想的可能。
Hawk给自己的人生有很严格的框定,就像Tim说的,他干什么都不会太投入,不会交付自己,永远留有余地,他结婚生孩子,但他不会放弃自己,甚至多次希望将Tim留在自己的生活里,但又只能接受最隐秘最边缘的关系,当他警觉Tim的越界,就会立刻采取行动将Tim推开,即使他知道这样会伤害Tim,不曾想Tim每次离开他,参军,禁欲,入狱,几乎都扒了自己一层皮。
他爱Tim,留恋和Tim真正的感情,但他也需要婚姻的伪装,需要过上正常的生活,所以他也拥有了30年混乱、压抑,却也看起来温馨、圆满的家庭生活,以及成功的事业。
直到最后Lucy终于无法再忍受决定离开,他也只会挽留。
其实他有时候在婚姻里装都不装,对Tim更是残忍,但他又希望他们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留在自己的生活中。
这就是他追求的,happiness within reason。
到底哪个更值得追求呢?
看起来拥有正常生活的Hawk,的确在世俗眼光里过得更好,他身体健康,有贤惠的妻子,真心理解他的女儿,可爱的孙子孙女,漂亮的大房子,很多资产,一院子的所谓朋友,一起庆祝他终于要被派驻米兰,他最想要的工作。
将自己套入这个本身就被用来定义幸福的框架,那么他就是幸福的,所有人也都会觉得他是幸福的。
另一面,总是豁出去将自己交付给理想、事业、爱情的Tim,却看起来那么落魄,潦倒,身染重病,还是住在小公寓里,唯一拥有过的爱情那样短暂,生命即将结束。
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选择,看起来我们都应该追求happiness within reason,是这样吗?
最后的Tim,说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爱上帝,爱Hawk,拥有这样的爱,这样献祭自己,他不后悔,他也终于在那一刻得到了Hawk完整的爱。
在这一刻我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不用思考的问题。
会选择为理想献祭人生的人,自然就会选择,不需要鼓励也不需要思考,如果他没有,那他就不会,他不是Tim这样的人。
同样,会选择在框架内过正常的幸福生活的人,不管怎样他也肯定会走上这样的路,有意或无意。
这样的两个人相爱,他们的爱情只会是悲剧收尾,因为自由和爱情,和幸福生活本身没有太大关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突然开始流行起“美拉德”,于是这也叫美拉德,那也叫美拉德,一时间到处都是美拉德。
掰着屏幕横看竖看也没看出来啥是美拉德的我,就纳闷那不都是过去说的黄色、棕色、咖色、焦糖色吗,咋就叫美拉德了呢,看来自己真是老了,看不懂年轻人,也搞不懂流行了。
直到这一幕出现时,“美拉德”三个字突然就从脑子里冒了出来,我终于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拉德。
看完《同路人》太上头了,倾诉欲望简直要撑破胸口Matt在《平常心》里饰演的Felix有这样一段台词:Men do not naturally not love.They learn not to.但Skippy一生都没有学会「不爱」
前方大量剧透预警!!!!
单纯、真挚、热忱的Tim Laughlin一生都囿于爱,但他从不吝啬表达爱,哪怕经历彻骨的伤痛,他也无法放弃爱的能力,就像他无法隐藏真实的自己。
他不是不知道还有别的路可走,他只是不屑,也不愿去选。
哪怕这条心之所向的羊肠小径too damn hard,他也永远是那句“我不后悔。
”剧中Tim有四段关于爱与信仰的表达,四场戏拼凑了他的人生四季。
跟Hawk蜜月期的Skippy,被爱涤净
逐渐发现真实Hawk的Skippy,对爱感到幻灭
Hawk结婚后离开他的Skippy,挣扎在人性和规训的洪流中
当生命走到最后一程,Tim已经找回了自己。
他说:I spent most of my life waiting for God to love me.And then I realized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 is I love God
而在e6里,Tim也跟Hawk说过这段话
Tim的生命里只有两个信仰,一个是上帝,一个是对Hawk的爱。
对照着再来看两人最后一场对话,其寓意让我回味了好久。
Tim无法阻止自己去爱,他这样对Hawk,也这样对待LGBT平权事业。
不计付出,不求回报爱,或者说去爱,就是Tim Laughlin一生的意义同路人从第一集开始就奠定了悲剧的基调,插叙中往日的幸福美好都只是昙花一现,时代的铁蹄势不可挡,每一个为角色的爱情心动的瞬间都笼罩在阴霾之下,因为我们都知道结局是注定的,残酷的命运迟早会碾碎每一个人。
但也正因如此,Skippy如飞蛾扑火般的「去爱」,才更加打动人心刀都是Hawk捅的,糖都是Skippy给的私以为,Hawk这个人物身上承载的是时代的重量,他代表着一个人对世情的妥协、让步,代表着明哲保身的生存哲学。
导演借Hawk展现压迫,展现无奈,展现扭曲,展现堕落,展现一个向现实屈服了的可悲“懦夫”。
而Skippy正相反,他是不屈,是勇气,是愤怒,是呐喊。
他是Hawk的反面,是Hawk不敢承认的渴望。
剧中Tim也不止一次质疑Hawk,所以两个人只能陪伴彼此走上一段路,做短暂的同路人,不断彼此吸引,又再次分离
编剧(或原作者)把Skippy写得太好了,太可爱了,他不是学不会掩饰和所谓成熟,他就是不想妥协。
他要去感受,去体会,他生来就跟Hawk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乔贝贝的演绎也是超绝,不同人生阶段的Tim是如此分明。
我最喜欢从军队回来的Skippy,曾经的男孩成长了,被军队打磨出了一丝冷酷从容高不可攀的味道,让Hawk更加欲罢不能深深沦陷。
他的脸上写着NO,眼睛和肢体却是赤裸裸的调情,是Hawk最想要的那种独立、自我、随时都能抽身而去两不相欠的完美情人。
但Skippy还是那个Skippy,赤诚炙热怀抱满腔爱意。
其实只要他假装自己没有爱上Hawk,假装自己不那么在意,随时都能抽离,那么他就能拥有Hawk。
但是他不愿意演戏,也真的演不了太久的戏。
他的所有技法都是那么拙劣和迫不及待,迫不及待想向Hawk证明自己已经成熟了,不再会成为累赘,但也太快暴露了自己的爱和对两个人未来的向往。
只可惜,Hawk选择的未来不是他最心疼的一幕就是Tim跑去医院想找Hawk当面对峙,然后他看见了Hawk的头生子Jackson时的那种冲击。
导演似乎就着Skippy红肿的双眼和悲伤而释然的表情告诉观众,Hawk举报他的boy,他的爱人,将对方赶出自己的生活甚至断了后路,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Tim在那个瞬间会是那样的表情,因为他也明白了Hawk选择了家庭,而家庭,是每个LGBT内心最渴求但可能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
几年以后当他见到Jackson,一下就认出了他。
他对Jackson的关怀仿佛一种对成全Hawk的移情,充满了怜惜和喜爱。
Jackson就像一枚小小的种子,代表了某种朦胧而美好的希冀和未来同路人的剧情有30年的跨度,导演用互文的手法去呈现角色命运的变化第一次在Skippy公寓楼下,Hawk请求上楼;而后在Hawk公寓楼下,请求的人变成了Skippy,但Hawk拒绝了他
得知Hawk即将结婚转身离开的Skippy张开双手的样子,亦如他们公路旅行时Hawk给他拍照的时候
入伍前夕,Skippy要Hawk承诺不会写信给他,因为他知道自己无法抑制思念和爱,如果Hawk联系他,他将无法自持;而结尾,变成Hawk要Skippy不要写信,因为他知道这次即是永别,这也是全剧唯一一次Hawk在Skippy面前袒露爱意,哪怕如此隐晦。
直到Skippy死后,他才终于在国家广场吐出那颗迟到的真心:“He was man I loved.”
Skippy的爱是那么浓烈炙热,以至于虽然剧情真的超级刀,但看完仍然有被甜到,因为他的爱是如此坚定,如此完满这部剧真的值得N刷,肯定会发现更多值得细品的细节孔雀和乔贝贝精湛的演出令这部剧大放异彩,颜狗狂喜简直我都夸累了And,我爱Skippy的白袜子,他太可爱了!
Tim一生都在不能说爱的时代中高声呼喊而Hawk,他活到了可以说爱的时代
好到有些离谱的同性恋主题片。
谁能想到,我看这部剧最大的乐趣,竟然都不只是看孔雀的船戏?
我竟然随着这部片回顾了美国二战到80年代的历史格局。
从麦卡锡主义,到冷战的间谍战,到性解放运动,到黑人民权运动,到女性主义思潮兴起,到越战,到艾滋病问题蔓延,从杜鲁门到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到尼克松……这可能是美国历史中价值观最为动荡的一个时期,而以同性恋群体的视角来审视这个时期,则能体会到一些格外不稳定的挣扎。
个人身份,在传统宗教伦理和个体需求间的摇摆;政治理念,在国际冷战环境和国内舆论风暴中被煽动激化;社会责任,在群体认同和个人牺牲的背景中被唤醒;个人良知,也在既得利益者和普通民众的矛盾中被取舍。
这个故事的生动性,来源于其中角色的挣扎和不稳定,也来源于那个时代背景的混沌和动荡。
这可能是我最喜欢的一类故事,描述“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的故事”,最顶级的版本比如霸王别姬。
当然美国的版本肯定不会有中国版本精彩,毕竟我们这边“风浪越大,故事越劲”。
美国版本里,血色少点,心也少痛一点,还能留出一点旖旎的心态看船戏,而不至于在看完之后三个月睡不好觉。
美国样板戏,难以容忍地无聊。
我多年行善积德,配得上这样水平的剧😭😭😭😭😭
2集弃。虽然腐化了,主角也帅……就是带不动。觉得剧情太无聊~主角gay达如此发达?
Matt真是演什么不像什么,空有一副好皮囊
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不容置疑,但是这对cp属实嗑不动,一个虚伪深柜,另一个纯情中二,越看越撕裂
做人不能得了便宜又卖乖,但这么大的几近gv的尺度,让我这顺直女扶额呃,,,第一次看Matt Bomer的表演,尽管编剧和剪辑有瑕疵,但人物存在的逻辑性是可信的,他的演绎可圈可点,颜也在线,拿个金球提名说得过去
A. 明明是关于现实和理想近乎寓言式的写作,却仍无法自拔地深陷其中。高度古典的叙事与浪漫的内核,都在充满昂扬战斗性与平静力量感的最终集完满地收束:无论有多少现实的无奈与苟且,爱是绝对的、超越的、永恒的,beyond measure——我们或许无法拥有,却永远可以仰望。两位主演的化学反应是寓言得以成立的前提,尤其是乔贝贝,他让Skippy神圣得如此毋庸置疑。那双纯真的眼睛就是跨越世事变迁的神迹。
奔着政治因素看的,结果成了玛丽苏言情。
20231104-1215 “我在旅途中过客脸上看到过 在leonard脸上看到过” 然后她注视着hawk的双眼 / promise you won't write
剧荒并且不想再刷视频的时候终于打开了这部剧。我比较印象深的一点是,不管两人分开的有多惨烈,下一次见面时,只要霍克开一个小玩笑,蒂姆就会微笑。这场爱情始于一个忠于自己利益的人的勾引,但最终蒂姆在我爱你这条路上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唉又心酸又感动……
我怎么看出了一种bdsm的调调……还是感觉穿着衣服比脱了衣服帅。just so so,王八看绿豆,年代搞同妻,看妙警贼探的时候真没想到能等来孔雀如此演基。
这部剧讲了黑人受到的歧视、同性恋遭遇的迫害、艾滋病被社会抛弃,唯独压缩同妻的痛苦。在这样畸形的社会历史中,悲剧的产物不仅仅是这些同性恋。可能导演也知道,一旦给男主的妻子过多笔墨,这部剧所有的情感和抗争都不成立了吧。
《美国恐tong故事》。Mary的女友被举报,为了自保Mary假装和tim恋爱并向某组织供出女友性向,男铜虐恋里的拉拉故事虐得毫无声息。
差点意思
虽然剧名为“同路人”,但实际上两个主角分明“不同路”,一个是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利己主义者,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政治态度、价值立场与生活轨迹。但,剧集向我们讲述,恰恰是在这对最不可能的“异路人”之间,爱情发生了。以麦卡锡主义、越南战争、性解放运动、艾滋危机等美国历史事件为背景,用一对恋人的故事呈现着美国社会在政治、舆论、观念上对待同性恋者的变化,集中表现在Tim由压抑排斥到自我和解的变化上。剧集黑人同志角色的副线则属于败笔,虽然填充了叙事空白,但显得过于功能化,而失去了活力。EP8,Tim向Hawk的表白与Hawk向女儿的坦言极为动人,Tim明白,爱可以不需要回应,因为遇到所爱之人即为幸运,Hawk作为一个从不愿意将爱说出口的人,“第一次”说出了“爱”,他流着泪,向自己确证了这份情感的珍贵。
看一半弃剧,前半段还能忍受耐着性子看,越后面越拖沓无聊。不确定那么高评分的缘由。
刚看了一集,就真的感慨,欧美认真起来,哪有他泰和韩腐什么位置啊,看看人家这剧情和尺度,啧啧
3.5前面好看 后面剧情老套无聊政治过多
政治或感情都没有共鸣
把同志感情融汇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超越一般对于其身份处境的困境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