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宗》延续了《年轻的教宗》的风格,意识流的对话、前卫的曲风以及艺术品般的调色,每一帧都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名画。
我想很多人都因裘花再次参演《新教宗》而很期待,但是看完《新教宗》后又觉得自己仿佛被骗了,裘花躺了六集,时隔两年的回归竟然只出现了三集?
但我觉得这样安排是有道理的,《新教宗》其实是《年轻的教宗》的延续,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深意都在《新教宗》里给了答案,并且为每位人物都安排了合理的结局。
裘花的参演也只是为剧情服务,来表达这部作品真正的内核。
《新教宗》中的很多台词都有深意都值得思考,但看完全集之后我印象最深的是“Idolatry is the prelude to war”,这句台词出现在第一集。
是罗马教廷大使向梵蒂冈教会枢机卿沃伊洛建议重新选举一名新教宗代替昏迷的教宗庇护十三世时说的一句台词。
我觉得从这句话开始索伦蒂诺导演就开始铺陈整个剧情直到最后情节发展到高潮在最后一集落下帷幕。
“偶像崇拜是战争的前奏。
”崇拜其实也是一种爱,一种狂热而极端的爱。
以红衣女为首的狂热信徒便是庇护十三世的超级崇拜者。
他们一直待在威尼斯医院外面寸步不离等待庇护十三世的苏醒。
在他们眼中信仰就是信奉庇护十三世,因为他带来神迹他是真正的圣人。
他们为何开始追随庇护十三世又为何如此狂热极端,索伦蒂诺导演没有交代,但是他用埃斯特的经历展现了狂热信徒可能的人生轨迹以及心理变化历程。
在《年轻的教宗》中导演也用了大量的情节来塑造埃斯特这一人物。
埃斯特是一名虔诚的信徒,在莱尼刚当上教宗向教徒们发表讲话而不被理解时只有埃斯特追随他。
埃斯特的虔诚打动了庇护十三世,他为这个可怜的不能生育的女人祈祷,最后神迹降临,埃斯特竟然真的怀孕生下一个健康漂亮的男婴。
《年轻的教宗》中的埃斯特还不是庇护十三世狂热的信徒,她只是虔诚的信徒。
但在《新教宗》中埃斯特一段段经历改变了她的信仰与爱的方式。
埃斯特被自己的丈夫抛弃、被新认识的男人拉皮条,为了生计出卖自己的身体去抚慰有钱律师的残疾儿子,可悲的是最后埃斯特还爱上了那个身有残疾的儿子,却被律师残忍拆散。
那位律师对埃斯特说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话“性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它即生即灭,而爱却不会,爱很危险,因为它面向未来。
” 是啊,无论是狂热的爱还是温柔的爱,极端的爱还是克制的爱它们都面向未来,但这未来却背道而驰。
温柔克制的爱有光明长远的未来,而狂热极端的爱带来的却是伤害与毁灭的未来。
埃斯特认为她被所有人抛弃了,就连曾赐予她神迹的庇护十三世也抛弃了她,所以她的爱开始变质而走向极端。
她加入那些狂热信徒中,他们为了让庇护十三世重新登上圣坛不惜策划了一场恐怖事件,更讽刺的是这场恐怖事件伤害的还是庇护十三世最爱的孩子。
在孩子的问题上庇护十三世从不妥协退让,所以他的爱也影响了他的判断,最终造成一名神父的丧生。
《新教宗》从第一集开始就引入了伊斯兰教恐怖组织哈里发,但最后却是自己教徒的偶像崇拜造成了这次流血事件,偶像崇拜果然是场战争啊,而且这场战争的敌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
从《年轻的教宗》到《新教宗》我觉得更像是庇护十三世的成长史,当上教宗的莱尼其实也在不断探索什么才是对的教会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好的教宗。
折中之道。
对教会和教宗来说都适用。
其实《年轻的教宗》与《新教宗》还有一处对比。
在《年轻的教宗》中庇护十三世向圣母祈祷,神迹降临赐给埃丝特一个孩子,但在《新教宗》里这次神迹没有再次降临到医生一家。
可是医生及他夫人为莱尼跪在那个可怜的孩子床前为他祈祷体会他的痛苦而动容。
在那一刻他虔诚的祈祷以及与医生一家共同承担苦难的心被医生一家接收到,医生一家不在沉溺在那个受病痛折磨的孩子苦痛中,他们又生了一个健康美丽的孩子。
故事一样有了好的结局。
如果仅依靠神迹来维持信仰会使信仰变得虚无缥缈和极端。
就像圣子耶稣,他的神圣不是他有能带来神迹的能力而是因为他愿意与那些受苦的人一起承担苦难。
所以莱尼的苏醒是为了给那些被自己的神迹误导的狂热信徒的爱一个未来,也是为了解答自己作为教宗一直困惑的问题,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宗。
最后,莱尼和John都不再是教宗。
莱尼是个神性很强的人,他的个人色彩太过浓厚甚至超过整个教会的作用,这种教宗注定会带来偶像崇拜不利于整个教会的发展,最后他圣洁唯美又艺术性的退场真的很令人动容,那个长大的莱尼终于又回归了圣母的怀抱。
而John是个脆弱的人,即便他深谙教会的折中之道但是不能正确处理个人苦痛的人是很难成为一个好教宗的,他在世俗中找到了爱与归宿,也不失为一个好结局。
最后就是庇护十三世在梵蒂冈广场的最后一次演讲全剧至此落下帷幕。
“我们总是把爱挂在嘴边,但和其他人比起来我更不知该如何定义爱,我们总是把美丽挂在嘴边,但和其他人比起来,我更不知该如何接受美丽,为此,我要寻求你们的原谅,求你们,原谅我。
当我们把爱和疯狂、美丽和狂喜混为一谈时,历史就会重演,疯狂和狂喜被再次证明是不可抗拒的诱惑,但它们的结局总会像在文托泰内一样导致不义的死亡,这次是名正直无辜的牧师在温顺、仁慈、温和以及爱的包围中要去寻找一段幸福的人生,我们要学着在世界上立足教会必须深思熟虑敞开胸怀接受合理的爱来击退畸形的爱,这些被约翰保罗三世谦卑地称作折中之道过去几天我才明白这不是折中之道这是唯一可行之道。
”无论前面的定语是好是坏,爱的内核都是爱。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不要让爱成为别人控制自己情绪的武器,因为那注定会带来一个悲惨的未来。
其实除去大的发展线索,这部剧还有很多值得思索的地方。
我最感兴趣的是圣经是否需要更新这一问题的讨论。
《年轻的教宗》+《新教宗》,两部看下来,颇有感触。
这大概是历史上艺术价值最高,思想最有深度的剧集了。
因为它所探讨的是上帝和信仰,没有装神弄鬼,也没有故作深沉。
意大利导演来拍,也是最适合这个主题的了,毕竟,意大利人是离教宗最近的地方。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裘德洛会出演这样一个角色——教皇。
似乎他的美貌太过出众,更多的时候,我们其实会忽略掉他的演技。
剧中的裘德洛上了年纪以后虽然不再貌比潘安,但是演技更沉稳了,也更有气场了。
他的一个微笑,缓慢的眼神变化,恰到好处的点烟。
迷茫的,坚定的,脆弱的,凶狠的眼神和情绪的变化,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教皇形象。
他善于玩弄权术和人心,却也和其他凡人一样,追求爱,和期待被爱。
他拥有信仰,却也怀疑上帝,他害怕被遗弃,却又不停地探索。
平凡的就和我们一样,也有挣扎,也有痛苦,却也心怀希望和善良。
神圣大气的梵蒂冈,却又华丽恐怖,聪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还得以上帝的名义,人物对话彰显编剧水平。
我们以为的最神圣的,最接近上帝的地方,其实更肮脏,他们带着最深的原罪,毫不掩饰,玩弄着信徒的虔诚,说到底,他们才是最善于玩弄政治和权术的一群人。
中世纪的黑暗虽然盼来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但人性的贪婪和邪恶却千年以来,亘古不变。
导演的镜头感很棒,每一帧都是艺术品,各种镜头把心里压力和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不愧是拍过《绝美之城》和《我的天才女友》的男人。
又一部加长版的绝美之城啊~能看到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至于只能献上我的膝盖。
美强惨男主搏出位,放到教宗身上也是一样的铁律,裘德洛更有魅力了。
(⸝⸝•‧̫•⸝⸝)其他人物也各有特色,他们有些有肉,他们迷茫,他们探索,他们生活,他们感悟。
这部剧所要表达的东西真的太多太多了,第一季的主线很明显,主要是教宗追寻父母(寻求爱)和寻求上帝(是否存在)。
在绝望边缘崩溃了的他,在昏睡过了两个教宗后又苏醒过来,好似耶稣转世。
自小被父母抛弃的他,不信任上帝的存在,却又拼命地寻求上帝,在一次一次迷茫,失落,希望和绝望中,他窥见了上帝的侧颜。
仰望星空,泪流满面,在无穷的虚无中,我们看到了上帝。
第二季,似乎要讲的东西就更多了。
但翻来覆去,人来人往,说到底,我们相遇,走向彼此,逐渐分离,一路上,都是在寻求爱。
“Even if God does not exist, we desperately need to believe that he is there. ”因为生而为人,我们一生所在经历的和体验的,都是在找寻生命的意义。
而注定在我们心里要坚信着什么,才能够令自己孤独地面对这个冰冷的黑暗的世界。
剧中每一个镜头都是最美的人文艺术,每一句话都带着神的旨意。
你看得到他们是冠冕堂皇下的乌合之众,却更能理解我们都是人世间受苦的魑魅魍魉,谁也不比谁幸运,谁也不比谁高贵。
所谓人生,不过短短一日三餐。
权力,情色,生存,所谓令人疯狂的世事不外乎就是这些。
这个系列所要论证的是上帝是否存在,可到最后,已经不重要了。
我们终究需要信仰些什么,才能够劝说自己继续在这苦世中沉浮。
终其一生,我们讨论上帝,都是讨论爱,悲剧是因为得不到爱的歇斯底里和畸形,我们祈求上帝,就是在呼唤爱。
美裘基本躺了一季,复活之后就是耶稣再世,霸气外露!!! 王者归来。
一切因他而起,又因他结束。
最后,这个脆弱的,绝美的,破碎的男人,也终究寻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2021-03-26 20:54 于索菲亚
仰望星空
约翰保罗三世的隐退很多人不能理解觉得莫名其妙,其实我觉得一点也不突然,因为他本来就是个脆弱的人,因为采访出丑就直接拍屁股跑到雪山了,还是索菲亚去找他,直击他的柔弱,给他勇气回到梵蒂冈。
索菲亚出发之前找了国务卿,也是国务卿暗示她才能让约翰保罗三世回归。
只不过让人意外的是索菲亚自己也爱上了约翰保罗三世,所以她不能在呆到梵蒂冈,毕竟和教皇相爱是不可能的,约翰保罗三世刚开始之所以答应上位教宗其实也是也有索菲亚的原因,国务卿最后在他家给他激将了,两个人的爱情线贯穿第二季。
所以索菲亚第九集刚开始的离开,以及莱尼对他的操控,约翰保罗三世再次陷入了脆弱,在那个银盒子面前叹气,其实就是想吸毒。
反观莱尼,因为孩子被绑架,刚开始误认为是哈里发的人实施的恐怖主义,目的是为了威胁他向他宣战,此时他已经失去理智(莱尼在孩子的问题上失去理智不是第一回了),立刻让约翰保罗三世同样回应宣战,结果导致恐怖分子直接枪杀牧师,莱尼此时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这个错误让约翰保罗三世背了锅,所以出现他态度的转换,从刚开始第九集见面的不屑一顾到给约翰保罗三世时跪下来亲吻手指,从这里可以看出莱尼还是第一季那样,既有孩子一样的脾性也有年轻政治家该有的手段,但是他也会犯错,两个人最后的对话背景图,莱尼对应的是孩子,而约翰保罗三世是教宗,此时我觉得约翰保罗三世已经超越了莱尼。
约翰保罗三世说的话,其实我很有感触,让我们崩溃脆弱的东西可能恰恰是让我们不能割舍支撑我们活下去的东西,这些东西伴随久了成了我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本就是如此,如果不接受这样的自己,又怎么能接受别人的爱,人矫情的源头就是不接受自己的本性。
光头男这个角色一直都很神秘,似乎是梵蒂冈国家安全机关的头头,负责配合国务卿清除异己,辅佐国务卿。
第九集,光头男带着哈里发的核心人物见国务卿,两个人的对话并没有翻译,我只能大胆猜测一下仅仅和大家讨论。
哈里发的人来见国务卿应该是表明不是我们的人绑架了孩子,你们不应该向我们宣战,哈里发并不想和天主教开战,所以莱尼宣战以后他派人过来言和,莱尼对哈里发的预测还是比较准确的,他断定哈里发害怕自己死而复生露面后引起新的一波天主教热,所以他刚开始宣战哈里发就怂了派人来言和,只是莱尼想错了,绑架孩子的人不是恐怖分子,只是喜欢自己的天主教狂热分子。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哈里发的人言和的同时向梵蒂冈透露一个和平协议,就是只要不让莱尼上位教宗,他们两家宗教以后可以和平相处,至于怎么不让莱尼上位,那就是不留证据的做掉莱尼,所以光头男最后又说了那句台词,你找不到证据就是没证据。
因为没有两人对话的翻译,哪个大神听得懂两个人的对话可以告诉大家。
莱尼最后一次布道,也是他再次升华成熟的表现,他开始信奉中庸之道,也就是用包容的爱容纳一切,就是大家说的存在既合理,这主要是因为大家对他畸形的爱发生了不必要的流血让莱尼彻底想明白了。
他最后放下了自己最开始一直追捧的信念——宗教需要保持自己的神秘性,让人们不要在思索自己的神性,在人群中拥抱大家,褪去自己的神性。
新教宗三个字说的是约翰保罗三世,其实也说的是最后全新的莱尼。
莱尼的死我觉得是铁板钉钉了,应该不会在活过来了,要不然又成了死而复生,外国编剧不会干这样的事。
(希望打我脸,我也想他复活)。
这个剧看的人不多,我从第一季追到第二季,作为一个无神论者看的津津有味,信仰的意义本来就不应该是上帝或者其他神袛救赎人的灵魂,不是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莱尼信奉神秘最后也放下了神秘,人终究需要自救,但是信仰给大家带来的是灵魂的安宁和不知道由头的力量。
以上仅仅是我自己猜测,第一次写欢迎大家讨论,批评指正。
为Esther鸣不平的人有很多,觉得她的一生足够悲催,什么好事都没有轮到她,她其实并不想害别人。
这个人物是其实是很成功的,和她对比的几个女性,各有特色各有命运。
比如第一季里面的:sister mary,她是一个对莱尼的精神成长不可或缺的人,一个修女、神职人员,和修女身份对应的,是她既不刻板,也不教条,她玩球、吸烟、穿标语T恤、甚至和国务卿有微妙的感情。
sister mary具备母性、但母性并没有让她盲目,她是全剧最有眼光的人之一,堪比国务卿。
但国务卿的特点是能看到客观真相,sister mary却能看到人心,sister mary非常坚强,比很多红衣大主教更加坚韧有力,因为她是个信仰坚定的人。
—————另一个女性:索菲亚。
索菲亚和sister mary有某些类似之处,她并非是个虔诚的信徒,更多类乎一个雇佣的营销人员,她聪明、有眼光,是第一集中第一个理解莱尼的“营销思路”的人。
第二季中,国务卿评价她“是个永远不会感到不自在的女人”,索菲亚非常自我,非常强大,不会因挫折而尴尬,能够敞开听取他人的意见,且非常善于理解他人的意图。
如果说sister代表的是信仰,索菲亚代表的就是世俗。
这两个女性是整个剧中“站的最高”的女性,如国务卿所说“什么是权力?
信息就是权力。
”这两个女性了知全局,又绝对的聪明,不管是“自私”还是“不自私”,“有信仰”还是“没有信仰”,她们都能做到“得体”。
——————第三个女性,极端组织的头领,一身红衣的女子。
她是个狂热的信徒,如果你有信仰,也和宗教团体有接触,就会发现宗教团体中很少见sister mary和索菲亚,更多的是红衣女子和Esther。
红衣女子和esther说“庇佑十三世就是我的耶和华”,她不是意志坚强之人,她只是偏激。
也许她感受过莱尼的神迹,也许她受到过圣光的感召,她盲目地试图“唤醒教宗”、坚信教廷被“黑暗势力”控制、甚至为此不择手段,不惜伤害他人———这样对待自己的信仰的人,并不少见。
为什么呢?
用通俗的形容,就是“她的能力不足以支持她的野心”。
红衣女子和sister mary 还有索菲亚不同,她有着“我和教宗精神亲密、我才最了解教宗”的幻觉,却不具备真正的“信息的权力”,不了解全局的信息,妄图用自己力量去左右更高层的人,一定下场堪忧。
红衣女子是另一个版本的索菲亚,聪明、坚持、懂得人性的弱点,但她不如索菲亚的是,她缺乏自知之明。
索菲亚非常清楚自己世俗间的地位、能力所及、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最后,当红衣女子跪倒在莱尼脚下的时候,莱尼强硬地说:“起来!
”,莱尼的“幽魂”曾经接近过几乎剧中所有的人,却从未接近过红衣女子,这是个微妙的隐喻———莱尼能接近那些心中真正有他的人,不管是支持他还是反对他,但是这个极端的红衣女子,莱尼不曾接近她,她的心中也未必真的有“神”。
——————最后说esther。
她既单纯又复杂,既一意孤行又毫无主见,既容易被左右又容易背叛。
她是一个非常奇妙而又悲剧的女性。
和sister mary一样,esther具备母性,但她的母性非常的盲目。
她坚信唯有子嗣是最重要的事情,她说“性的目的是为了繁衍”,甚至OOXX时候也看着圣母像,事后手里还转着念珠。
看起来她好像是个会很好守护上帝的戒律的人。
但是并不是——男人引诱她,她就屈从于欲望;教廷威胁她,她就屈从于强权;拿金钱诱惑她,她就会忘记自己的坚持;拿仇恨蛊惑她,她就会去参与绑架杀人……esther是个完全没有心的力量的人。
她柔弱如流水,飘零如落叶。
莱尼怜悯她,事实上从头到尾,esther几乎是莱尼最用心怜悯的一个人,他为她祈祷神迹,他为她数次“收拾烂摊子”,但即使如此,他还是无法“拯救她”。
———任何人都能够影响她,所以,任何人都无法真正影响她。
即使是教宗也不能。
—————我觉得结局挺好的——不要卷入狂热的信仰、不要插手神明的斗争、不要以爱和信仰为名,撕裂他人的人生。
转一句微博看到的:看到结尾,想起柏拉图的《申辩篇》:“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
”
在《纸牌屋》大获成功之后,美剧就开始对“”权利的争夺“”剧狠下投资。
我能想到的有《年轻的教宗》,《家国危机》和这部《黄石》。
就连《黄石》的开场都和《纸牌屋》一模一样:一个是掐狗,另一个是杀马。
但是我还是觉得《黄石》并没有能够做到《纸牌屋》的深度和超越:《纸牌屋》讲到了“开放式婚姻”的问题,还讲到了“可以欺骗别人,但是绝不能对自己不真诚”的问题。
这些都是以前的好莱坞从来没有深入讨论过的。
而《黄石》仅仅靠Kevin Costner的摩羯顽固魅力来吸引观众。
在《纸牌屋》里,很多人对Underwood在教堂里对耶稣像吐了口水表示非常震惊,以为是电视剧制片为了哗众取宠才搞出的情节。
但是我想说的是,其实恰恰就是因为Underwood对耶稣像吐了口水,他才是我们当中最爱神的那个。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耶稣像和耶稣有本质上的不同,就像政府和国家有本质上的区别一样。
但是我们无知的群众经常就混淆这两个概念。
George Bernard Shaw 说过,“一个爱国者应该随时准备抵抗自己的政府保护自己的国家。
”政府和国家是完全两个概念,政府往往以国家的名义在毒害我们的祖国母亲。
就像耶稣像和上帝也是完全两个概念,魔鬼总是在用上帝的名义来唆使我们背叛上帝。
其实我们的教会,教会里的耶稣像,全都是魔鬼的作为,而真正的上帝在我们的心中。
Underwood却是一个随时准备抵抗魔鬼保护上帝的人。
所以他说,“我只向自己祈祷,为自己祈祷。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爱上帝的人。
就像他在第一季第一集第一个场戏里把一只被车严重撞伤的狗掐死一样。
大多数人也会认为这是电视剧在哗众取宠,因为大家都知道让观众喜欢一个主角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Save a cat.”但是这里主人公却“Killa dog.”Underwood说他讨厌没用的东西,而现在这只狗已经奄奄一息,受的罪完全是没用的,所以他毫不犹豫就把这只狗掐死了。
他的这种行为恰恰说明他是我们当中最爱这只狗的人,因为他最关心这只狗的感受。
我们当中很多人会打着爱的名义,不管自己的狗(包括亲人)受多少罪,也要让他们活下来。
这恰恰是最大的自私,把狗当做是自己的财产,而不顾狗的感受。
再如Underwood在第三季第一集第一个场戏里在他的父亲坟前撒尿。
这让我爸看了也很是不爽,让他难以置信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儿子。
但是我却说,他是我们当中最爱他父亲的人。
他的父亲是个酒鬼,给他和母亲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他死了以后没有人管他,最后墓碑的钱还是Underwood从他学校的奖学金里出的。
虽然他在坟前撒了尿,确实说明他恨他父亲,但是这也说明他在乎他父亲。
不像别人,包括他母亲,来都不会来。
爱得有多深,才会恨得有多深。
真正不孝的是那些根本就不在乎的人。
这也说明Underwood是对他父亲最真诚的人。
我前不久还参加过一次隆重的葬礼,看到了太多的坟前的装腔作势,那些根本就不是爱,不是真诚,而是魔鬼在舞蹈。
这又让我想起最近DavidFincher的新作《心灵猎人》(Mindhunters)。
那里面有一个把自己母亲的头割下来的罪犯。
听说了他的罪行的FBI警察都不敢去见他,但是当真正见面的时候,却发现他温文尔雅,根本没法想象眼前的人会作出这样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
和他聊了以后才知道,他的母亲每天都对他恶语相加,根本不尊重他的感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搞得他生不如死。
如果你有这样的母亲,你会不想杀了她么?
至少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里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当他的正常的意识和他的罪恶的潜意识相冲突的时候,他便成了一个精神不正常的杀人犯。
但是为什么现在在我们眼前的人如此正常呢?
他说当他杀母亲的时候,是他第一次真诚地对待了自己,实现了他潜意识的愿望。
所以对他来说,杀害母亲是他意识和潜意识的第一次和谐,一旦和谐以后,他的精神病自然也就治好了,他在监狱里其实也就已经正常了。
不仅正常,而且他对自己的理解,对所有罪犯的犯罪心理比专门研究犯罪心理的警察都要专业。
以上帝之名让我们叛离上帝,以自由之名让我们放弃自由。
这是一个魔鬼欺骗手段越来越高明的时代。
这就更需要我们多用脑,去识别事物的本质,不被表面所迷惑。
如果只用心不用脑的话,是最容易被误导被迷惑的。
其实这部剧看完之后每个人物都有一个小小的明确的表签。
Lenny代表的,就是信仰。
疯狂的善意不能取代信仰,自我救赎畏畏缩缩也无法代替信仰。
信仰,即使没落的纯粹的信仰仍拥有强大力量,但却不能总是让事情变好。
生命来源随着思潮走向威尼斯,而教会的母性力量终归纯粹的慈善。
信仰死亡后,只有善意的世俗主义能够代替他的位置,因为信仰在死前拥抱祝福了每一个信徒。
john说,在我对宗教感兴趣后,我对小说,电影都失去兴趣了,因为它们都不如宗教叙事那样宏大。
无论是这一季还是上一季,最大的问题都是太过于摩登的表现形式没有撑起宗教的宏大叙事,古老的和新的之间的张力🈶️,但没有做到很好地融合。
第一季勉强还在包容范围内,第二季简直是乱搞!
延续上一季的一些剧情问题暂时就忽略了,比如斗到现在voiello还在靠性丑闻威胁别人是不是有点太简单了…(voiello最终也是当上pope了,真不容易)。
厌女巨作plain as day,这次主要骂角色行为缺乏逻辑以及人设崩坏。
方济各二世这一集太水。
首先所有阵营的主教莫名其妙在一晚上突然达成一致:选择一个好掌控的软弱的人当教宗。
第一季里lenny就是被这么选出来的,他们现在居然不吸取教训还敢这么选…方济各2上位后人设简直崩坏,和第一季里那个满眼悲悯的小神父太割裂了(可以理解或许是想体现这种像突然中彩票后性格翻天覆地,但仍然割裂)最后早早领盒饭也是魔幻故事。
Assente 人物塑造太扁平了,啥坏事都让他干了…assente-absent 纯纯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Sir john 我们英爵一出场简直逼格拉满,说的话也是牛逼哄哄,寻思半天决定拒绝,结果被voiello一个小小激将法就搞定……这位脆弱教宗的悲惨故事跟Lenny几乎一致…编剧是想不到新的东西了吗?
感谢他让我深深记住了porcelaine这个词,因为fragile porcelaine出现的次数实在太多了,实在是有点尬…(至少paraphrase一下……)后半段人设,你说他垮掉,其实也没有,深刻贯彻fragile porcelain人设,但是前面别人把他吹得有多牛逼后面就有多打脸,我们英爵上位后做出的最大功绩就是演讲(没有否定演讲的强大效力(而且讲得都蛮好)),剩下的就勾结黑恶势力和隐身。
最后对lenny示威,说我才是教宗你要听命于我,以为他要有什么大动作了,结果还是完全按lenny计划走完美美隐退。
哥们是一怒之下怒了一下啊。
(哈佛毕业女助理爱上他也是蛮突兀的…两个孤家寡人的就硬是要凑一起不能各自安好呗,性缩力拉满的一对。
纯纯是性缘脑编出来的剧情。
)Esther 圣娼这种角色实在是太符合男性意淫了。
请问holiness就是必须得要通过虐女来体现吗?
Esther这个剧情跟间桐樱一样,完全出于男性导演恶趣味,还“感受到快感”…😓这段剧情完全没有必要性,就是不想让Esther好好过幸福生活,非得拖出来虐一下,让她被抛弃,被神父玷污,当娼妓。
片头修女蹦迪,沙滩比基尼美女我都快进忍忍算了,毕竟看过几部保罗索伦蒂诺都知道他有多恶心有多爱物化、景观化女性,但是这个剧情设置实在是恶心到我必须骂了😅😅求你快别拍了。
最爱的角色Gutierrez 算是没有太崩的角色之一,但是!!
他一直都是个很“拎得清”的角色,他在很拎得清地拒绝了assente之后(那一段台词我很喜欢)居然能敢摸上英爵的肩膀想跟未来教宗搞一搞,这实在太“拎不清”了…凑得进了一点氛围到了差不多得了,还真让他把手搭上去??
完全不是他会做出来的事…(以防有人杠我说他拒绝assente可能就因为不喜欢人家,但是面对如此charming的英爵他一时没忍住,ok这make sense,但是他真的是这么容易对人动情的人吗……)印象最深的居然是结尾的对话“韩国人现在不吃狗肉了”“我们都知道事实,但是perception is all”所以很多种族歧视者们明显清楚是非黑白,但仍然选择以恶意看待一个种族。
这种完全出于人的恶性的认知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综上,保罗索伦蒂诺,请你别拍美丽大便了。
我们总以为,2020年会有一个美好的开局,而事实却让所有人都大失所望。
但生活终究还是要继续下去,既然满心期待的春节档彻底泡汤、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也尚未到来,那就不妨看看新出资源的电影或者美剧吧!
开年以来,北美电视剧市场便迎来了不少高分佳作。
首推的电视平台便是HBO,这家业内当之无愧的楷模在上个月分别开播两档新剧,一部是HBO拿手的悬疑罪案剧《局外人》,另一部是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意大利著名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执导的《新教宗》。
我们今天要聊的新剧便是《新教宗》。
这部作品是保罗·索伦蒂诺在2016年与美国HBO、英国sky、法国CANAL+三家平台联合打造的《年轻的教宗》的续集。
截至目前,《新教宗》累积获得了豆瓣9.0、IMDb 8.3的观众打分,烂番茄则达到了87%的媒体新鲜度和90%的观众好评率,媒体好评相较于前作不相上下,口碑在近期开播的新剧中表现较为突出。
在缺少天主教氛围的中国内地,普通观众对“教宗”这一宗教概念普遍模糊不清。
简单来讲,教宗指的便是“罗马教皇”,也就是世界范围内天主教的最高统领者。
继承“教宗”这一身份,便意味着成为梵蒂冈这个独立主权国家的第一领袖。
与此同时,“教宗”也是西方影视剧中较为常见的形象。
比如去年上线的颇受关注的网飞冲奥之作《教宗的承继》,以及著名导演南尼·莫莱蒂的《教皇诞生》,便都是关于梵蒂冈教宗的不乏史料价值的电影佳作。
《教宗的承继》
《教皇诞生》在展开介绍《新教宗》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前作《年轻的教宗》。
《年轻的教宗》的主人公是身为美国人的年轻主教莱尼·伯纳德,他在梵蒂冈教宗选举会上意外胜出,成为梵蒂冈新任的教宗,称号是庇护十三世。
莱尼的意外胜出并不是天意所为,而是梵蒂冈高层政治的折中结果,高层内部集中投票给莱尼的主教们打算将这个异邦人当作傀儡来利用。
但主教们的如意算盘显然打错了,莱尼不仅不受摆布,还是一个手段高深且强硬的年轻人。
莱尼是个固守天主教原教旨主义的保守派,他上位后以一系列的强硬手段迅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不仅全力打压掌握实权的主教们,还打算制定与整个社会诉求相反的宗教决策,反对同性恋、反对堕胎……这个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年轻教宗在主教和信徒之间引起的争议不断。
莱尼成为教宗后,对上帝的信念开始产生动摇,身世之谜对他的困扰、不孕女子的出现……这些接连不断的意外情况,渐渐扭转了他原有的观念。
他收起了自己的固执,开始向外界展示出教宗应有的那份慈悲胸怀。
但不幸的是,在面见教徒们的最后一刻,莱尼因心脏问题而倒地不醒。
续集《新教宗》是紧接着《年轻的教宗》的这段背景展开,诚如剧名所示,续集的主人公不再是裘德·洛所饰演的庇护十三世,这位年轻的教宗因为心脏疾病而持续昏迷,即便换了一颗健康的心脏,也未能苏醒过来。
教宗位置的空缺使得梵蒂冈陷入一片混乱和悲伤之中,为稳定局势,主教们必须推举新的教宗出来。
和莱尼的情况一样,经过不同阵营多番博弈后,弗耶罗一派的主教们折中推举年迈平庸的维列蒂为新任教宗,称为方济各二世。
而这个角色显然是对现实中在任的梵蒂冈教宗方济各形象的放大和讽刺。
看似老实巴交的维列蒂同样不是省油的灯,他秉持着的是开放包容的盲目主张,继位后立即宣布梵蒂冈接收贫困移民的政策,赢得教徒们的呼声,却也惹怒了弗耶罗这一派的主教。
但维列蒂到底只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庸人,上台不久便因为“突发疾病”去世了。
教宗的位置再度出现了空缺,外界对梵蒂冈的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人对上任教宗的死因存在质疑。
为了再次稳定梵蒂冈的混乱局面,弗耶罗考虑再三,决定推举对自己伤害最小的中间派布兰诺克斯为下一任教宗。
然而,远离梵蒂冈的布兰诺克斯却并非等闲之辈,这位隐居不出的低调派成为新任教宗后,注定为梵蒂冈带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保罗·索伦蒂诺打造的《教宗》系列是一套显得有些离经叛道的作品。
首先,它并不是纯粹的写实主义,在这套虚构的电视作品中,索伦蒂诺加入了不可知论的宗教神迹显灵情节,譬如裘德·洛所饰演的莱尼以神力治愈了重病在床的妇人、让不孕女子成功怀上了孩子……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部承认天主教神话世界观的作品。
与此同时,《教宗》系列却又打破了宗教高层的神秘面目,索伦蒂诺主要以戏谑的角度塑造角色形象,主教身上都充满现实的滑稽势利之感。
整个故事的核心并不是展现宗教文化,而是讲述梵蒂冈宗教高层内部的政治博弈。
宗教高层人物对宗教的不纯洁目的,使得宗教的存在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讽刺。
作为意大利导演,索伦蒂诺拍摄这样一部带有宗教自反色彩的作品本就离经叛道。
通常来说,拍摄涉宗教、涉权谋题材的影视剧,难度系数是极大的,阅历和学识不足的电影人的肤浅创作很容易就被观众看穿,而讲得太深奥观众又会看得吃力和乏味。
《教宗》系列之所以能够获得普罗大众和专业媒体的纷纷赞许,正是与从小对意大利文化耳濡目染的索伦蒂诺息息相关。
在意大利的文化结构里,宗教和黑手党是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
在包围着“圣城”梵蒂冈的意大利土壤上,宗教与意大利历史始终相辅相成。
而黑帮文化则是在好莱坞电影的介入下得以发扬光大,科波拉的《教父》更是让全世界无数观众对这个国度憧憬不已。
生长在意大利的索伦蒂诺早已吃透了宗教和黑帮文化,这两种要素贯穿其电影创作历程,《教宗》系列的成功实际上是一次必然。
这部电视作品既有对宗教精神的深刻见解,也有对宗教高层系统内部的政治斗争的精彩诠释。
某种意义上,宗教高层与意大利黑手党家族是共通的、相似的。
对于观众来说,裘德·洛的演出毫无疑问是《年轻的教宗》的重要卖点,但《新教宗》播出至今,裘德·洛却始终以“昏迷”的状态出现。
第二季的主人公被布兰诺克斯取而代之,这个新角色由好莱坞著名的个性演员约翰·马尔科维奇出演。
约翰·马尔科维奇是好莱坞戏骨级的演员,曾经出演过《空中监狱》《换子疑云》《太阳帝国》《危险关系》等佳作。
而那部以其名字命名的奇幻经典神作《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更是让观众们见识到马尔科维奇不拘于外形印象的强大可塑性。
马尔科维奇的加入必定能够补偿裘德·洛暂时“缺席”的遗憾。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作为索伦蒂诺倾尽全力打造的电视作品,《教宗》系列所延续的是索伦蒂诺拍摄电影时的规格,影像同《绝美之城》和《年轻气盛》那样一丝不苟,叙事层面也足够高级细腻。
与此同时,整个故事在不失主题深度和隐喻趣味的基础上,做到了让大多数观众都能看得懂,甚至为之着迷。
观看这样的作品本身就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享受。
《绝美之城》
《年轻气盛》在当下流媒体疾速发展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投身到电视阵营,除了索伦蒂诺的《教宗》系列、大卫·芬奇的《心灵猎人》等这些已播电视剧集外,未来两年内,我们还将看到科恩兄弟、阿方索·卡隆等著名导演的电视处女秀。
在这些顶尖电影导演的引导下,电视剧集的质感必然会越来越向着电影靠拢,电影美学也会逐渐地渗透到电视作品的制作理念当中,从而弥补电视作品相对欠缺艺术性的一大短板。
但愿未来像索伦蒂诺的《年轻的教宗》《新教宗》这样既富有艺术审美价值,又不乏文本深度的荧幕作品会越来越多。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剧的大男主到底是谁,是躺着演了大半季,前半段时而出现在迷途羔羊身旁,后半段火力全开最终圣徒般离场的庇护十三世吗。
是邪魅但关键词是脆弱,被孪生兄弟的死亡悲剧纠缠大半生的富家爵爷约翰保罗三世吗,可算起来他也仅仅于第二集才登场。
而流水的Papa,铁打的国务卿。
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从不缺席。
甚至凭一颗痣分饰两角(自己和红衣主教费尔南多),V可以说得上是本剧真正的大男主。
他说英语慢且口音略憨,但用词精准无比,一针见血。
讲意语奇快,爽利如飞刀。
狡猾多端却朴实可爱的V,也许是我们对于一个位高权重的操纵权势者的幕后人的最好幻想。
诚然,其他的红衣主教都围着他转,新教皇的选举也全由他来谋划。
如D所言,教廷里人人都能把脏水泼到V身上。
但也如他自己所言,正是他能为教会无所不至的考虑,才让他成为史上在位最久的国务卿。
他对John的呼吁“没人能够威胁到教皇,因为他绝不会让人威胁到教皇”,不也是感人至深的吗。
这个忠实的那不勒斯老铁,有两个手机和iPad(都套着球队主题保护壳),喝水的杯子也是球队周边,所有空闲的时间都拿来陪伴好友G,甚至凭自己的手段和私心把教皇和主教们都支使来G的葬礼撑场。
他从不惜于自嘲,也不惜于分发自己的体检报告给诸位红衣主教,让他们是时候考虑让他当一下Papa了,他对权力的追求和手段却并不惹人讨厌甚至让人觉得可以接受。
这个角色之所以惹人喜爱,是因为他身上甚至兼有本剧少见的基督徒的善良,纯真和淡泊。
他不仅为权职谋划(喀布尔警告),也为怀孕的修女,为生病的嬷嬷谋划(这些虽然都服务于其他目的)。
处处流露出他对教职的忠心无与伦比,他掌管教廷的能力也无与伦比。
他也许不像庇护十三世或约翰保罗三世那样极富个人魅力兼有帅气的外表,但他的实干和智谋,或他自己所说的“普通”,是他能够胜任新教皇的关键。
其他Papa的故事虽绚丽吸睛,但接下来V的故事,一个普通的以至于不那么值得讲述的故事,也不失为一个好故事,换句话说,作为这个教廷的背景色,或许他的故事才是梵蒂冈最精彩的故事。
John其实目前就是一个吸血鬼。
他不断输出他的故事和情绪,让别人承接,但举止上没有展示真实具体的爱与信任。
他问黑人修女的时候是“我信任你”(其实没有,但他说是就是),“那你信任我吗”(反向索求)。
还有前面和国务卿讲父母兄弟故事同样是自我输出。
他精于表达,因为他太需要表达了。
也因此他无法回答任何具象化、现实的问题,比如“你对这教廷接下来的规划是什么”“你认为教廷接下来要做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你有没有去看过昏迷的那位教皇”(他曾说他非常欣赏Lenny,但到了教廷没人提醒他都没想过去看望他)。
他花很多时间自我沉思,但在爱方面还是个襁褓中的幼儿,因为爱是实践,他年纪很大,实践却太少了。
依然是诗意与现实共舞 信仰与私欲齐飞。
梵蒂冈美学过载的华服之下依旧是危机四伏权欲相争又糗事频发的职场黑色喜剧,是灯光昏暗的房间里老男人细语阴谋的帮派类型故事,是庇护十三世毋庸置喙的圣体。本季第一集很好,将一个悬念崩到极致的精湛技艺,所有的观众都屏息等待马列维奇的登场,而他的角色携带着一种不被剧情打扰的浓厚忧郁气场,始终温柔地散步于自我困境,十分清流。可惜整体越到后面越令人失望,穆斯林极端分子的意象如给每集撒两粒盐,有味儿吗?我是没尝出。最后这场声势浩大(尽管在索伦蒂诺的设计下前戏依旧荒诞)的宗教战争以女粉丝对男偶像的狂热病态追求告终,Esther这个角色从圣女变成妓女还不够——世界给女性画的框除了历史遗留物madonna/whore,新世纪再加一个骨肉皮,当代女性污名“粉圈女孩”在教廷也首当其冲,就挺没劲的。
意大利人真是太会讽刺了。第一集出现即暴毙的方济各二世,完全在讽刺现今教皇方济各一世嘛,就连长相都很相似。
拿波里 还是respect
那么多看不懂但为什么我哭了。
梵蒂冈心机男101,比上一季更敢玩,只要沾了皇字的边,权力就无边…半仙Lenny和妖男John惨遭淘汰,Voiello大人白袍加身,板着脸的小老头终于笑了
自恋、油腻、固执又很纯熟的一种审美,一种延续自旧世界,但如今已经日薄西山而找出的自洽。你也不能说他伪善,至少在个人主义上,他是真心要向善的。但称这种旧秩序为良心和大道,已经不合时宜了。
喜欢john!哈哈哈看了三集弃,最终没等到我们煤球醒过来
风格还是非常索伦蒂诺,但韵味上和第一季相比就打了折扣。开始几集很有前作的味道,把神圣的教会勾心斗角的一面给你看,然后又带着神性的光环讲一些温柔的东西,转头又用现实的狗血浇头,周而复始。其实Lenny终于醒来是最高潮,可后面的故事讲得又急又乱。神秘主义被狂热反噬,脆弱中庸归于平静,两位前教宗升华了自我平息了混乱,而剧中精明算计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最可爱的Voiello终于得偿所愿,但总觉得没有了怼他的Lenny少了很多乐趣~“狂热和愚蠢是一回事”,还是四星吧。
新教宗第二季远不如第一季,砍了吧
每一集的片头都好好看好朋克好性感,这季的隐形男主是瓦yellow吧,好喜欢这个臭老头,上一季还觉得他老奸巨猾贼贼的,怎么变这么可爱哟喂
2020年的第一份礼物。
前三集和后三集都五星,中间三集不行。
All form and no substance. John Malkovich shouldn’t have been cast in the first place. What a pity. The Young Pope was such a brilliant show.
Dickie 对 Ripley 说:我回来了。
比第一季差了点,情欲戏有点多。
比年轻的教宗强多了, 不过依然是部gay剧
宗教的意义是什么
我不管,我要先打一个五星
恕我孤陋寡闻,一直感觉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