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对小女孩估计是双胞胎吧,长得太像了。
有的场景很快就分出来了,也有不少场景分辨不出来或者要看一小会儿才分辨出来,然后再倒回去回顾一下,再续上后面的剧情有点耽误脑力啊。
全篇几乎没有矛盾冲突。
所以剧情推动的节奏冗慢,以至于显得沉闷。
互相穿越之后,小女主获得自洽了吗?
不是我的菜,有点小作。
法国人的浪漫:慢节奏,画一样的背景,浪漫的口音
小妈妈 (2021)8.02021 / 法国 / 剧情 奇幻 / 瑟琳·席安玛 / 约瑟芬·桑兹 加布里埃尔·桑兹一片小森林,一头是家,一头是“妈妈”的家对暗号:“牛奶泡巧克力”,“拐杖”“拼写游戏”“黑豹”他们小时候的过家家好高级呀!
妈妈搭的窝,又酷又美!
高配版过家家剧本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还有自己的台词和剧情。
还能划皮艇,去湖中心的金字塔探险,不要太酷
一起做可丽饼当奈莉说出我是你的女儿时,马里翁的反应不是笑,而是问你是来自未来吗?
可以带我去看看吗?
果然小孩子视角就是纯真,没有一点杂念,想象丰富,且有趣电影时长比一般的要短很多,戛然而止,让人回味好久……如果可以,我也想和小时候的妈妈做朋友,看看她生长的环境,听听她以前的想法。
想问问她以我为荣吗?
后悔生下我吗?
如果知道未来的自己是怎么样的,会后悔吗?
台词摘抄:“你知道的,秘密不是我们拼命想隐藏的东西,而是我们无法和人诉说的事”“你留着她的拐杖吗?
”“对,感觉像握着她的手。
”“我很难过,我没有跟她说再见。
”“你一直都有跟她说再见。
”“最后的再见,我没有好好跟她说。
因为我当时不知道。
”“她也一样,也不知道。
”“那你想怎么说再见?
”“再见”
“你不是我悲伤的来源”
我身边的男士提前离场了.第一次哭是31岁的Marion问Nelly你会怎么做最后的道别呢,Nelly扑进Marion怀里抱住她,轻轻说了句再见,Marion亲了亲Nelly的头发,第二天早上就离开了.她以为那只是一场演习,或许她也早有预感,妈妈随时都可能离开.第二次哭是看到8岁的Marion和31岁的Marion一样会给Nelly做一模一样的早餐照顾她,妈妈就是妈妈,不论妈妈多大都是照顾人的那一个.第三次哭是Marion问Nelly你妈妈为什么离开,Nelly说她一直都不开心,Marion说她肯定不是因为你而不开心,Nelly说我有怀疑过.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总是看到妈妈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所以形成了讨好型人格,但我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下定决心学习情绪管理,以后努力不让自己小孩敏感受伤.联想到片头妈妈开车的时候小Nelly一直在给妈妈喂零食,喂饮料,吃完隔着座椅搂着妈妈拍拍妈妈,妈妈脸上一副欣慰.懂事的孩子是好啊,可是懂事背后到底是什么呢.很惭愧我从来没有好奇过妈妈的童年,尽管我一直认为好奇是爱的必要条件,或许是因为妈妈一直在我身边吧.对妈妈的亏欠希望可以还在自己女儿身上,我想每对母女都是如此.
《燃烧女子的肖像》的导演瑟琳·席安玛的新作《小妈妈》是一个小成本奇幻故事。
8岁的女孩奈莉在外婆去世后,一家人一起回到妈妈马里恩的旧居整理遗物。
很显然,妈妈的悲伤世界奈莉很难融入。
她离开后,只剩下奈莉和爸爸。
奈莉独自走到森林寻找妈妈儿时搭建的树屋,跨越时光遇到了8岁时的妈妈。
两人开展了一段短暂而亲密的友谊。
在瑟琳·席安玛的电影中,总是讲述着关于逃离原本的世界,进入一个可以遇见彼此相爱的人的空间。
这些女性角色只能在一个私密的安全空间里做自己,分享彼此的孤独和梦想,看法和思绪。
戏剧围绕着冲突的思想建立起来,总是在暴力和妥协中解决问题。
而席安玛想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席安玛在《燃烧女子的肖像》中想要探讨一段平等的爱情故事,在《小妈妈》中希望探讨一段平等的母女关系。
席安玛认为,家庭的悲剧在于我们只有在到达和父母一样的年龄时才能理解他们当时的状态——而父母已经早已不在那个年龄阶段了。
孩子在家庭中的重大时刻也往往是被排除在外的——他们无法融入成人世界构建起来的围墙。
但通过虚构和时间旅行,《小妈妈》为这种平等沟通架起了桥梁,也回答了她想要问自己的问题:如果我在8岁的时候遇见我的母亲,我们的关系会是怎样的呢?
透过穿越的设定,《小妈妈》其实讲述了我们如何找到自己脑海中的时光机——你也许也曾拿着父母年幼时的照片,想象着自己站在他们的旁边。
它无关过去与未来,而是剥离了时间的概念去讲述一份独一无二的亲密关系,用孩子最真诚天真的视角去直面悲伤、失去、痛苦和疏离。
故事的最后,爸爸即将带着奈莉离开外婆的旧居。
她和马里恩都知道她们将永远无缘再见。
她当然会马上见到自己31岁的妈妈,却永远不会再遇见8岁的马里恩。
于是她们相约一起完成了最后一件事——划船冲向湖心的金字塔。
是轮回,是永恒,是时间。
一切平静流淌的情绪都在此刻汇聚成激荡和冲动。
不像大多数男性导演喜欢阐释穿越的原理和机制,席安玛的穿越并不是噱头,只是给了孩子们想象中的对话一个时空平台,是一个女性对于母女关系最亲密的表达和想象。
席安玛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过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并不非常亲密。
她知道母亲看了这部电影,却不知道后者怎么想,而她自己也并不会去询问她。
但她对母亲的爱,已经都写进故事里了。
-END-原创:艺小萌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剧中的小女孩懂事,早熟而淡定,通过平行时空,了解到母亲童年的创伤。
她不仅治愈了妈妈心灵的创伤,也治愈了爸爸心灵的创伤。
妈妈因心中的恐惧,嘴里老说自己快死了,其实是受到外婆的影响。
剧中的小妈妈虽然不喜欢这样的母亲,但自己却一不小心也成了母亲的样子。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样,不自觉地继承了家族中的一些问题。
仔细观察自己家族三代人共同的问题,尤其是他们的口头禅,包括你自己,你会发现问题的根源。
和世界上大多数爸爸一样,剧中的爸爸也不爱讲自己童年的缺点和恐惧,只是讲一些浮于表面的故事。
剧中的小女孩看出了父亲的隐藏和不信任。
(不相信孩子能有承担了解事情真相的能力。
就像有些父母其实感情不好,但是会在孩子面前作秀。
孩子是最聪明和敏感的,大人的说谎,孩子一眼就能看穿。
)剧中的小女孩一眼洞悉爸爸的内心,问爸爸小时候最害怕和恐惧的是什么,爸爸说是害怕他的父亲。
把孩子当大人去看待,是对孩子最大的信任。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自信心的培养,对周围人的爱与信任。
在Q&A的开场导演有介绍这部电影是她有一天脑子里有了两个小女孩在树屋前玩耍的画面,但是在她的想法里的这两个小女孩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女儿。
她觉得这个想法很有趣,所以就想写成剧本,但是当时也同时在写她写的最艰难的剧本《烧女图》,因此就搁置到了2020年的三月份,在全球因为疫情开始封锁之前,她先自己封锁了一个月完成了剧本。
在整个第一波全球疫情的过程中她都没有再打开剧本。
本来这是一部“啥时候拍都不要紧”的电影,但是因为疫情,突然让电影里“与亲人告别“的主题变得非常contemporary,也变成了一个“时代非常需要”的电影,于是就变成了一个“不得不拍而且是马上得拍”的项目。
从2020的七月份开始本片开始进入拍摄和制作,马上送选了柏林电影节。
这场Q&A在11月16日伦敦Picturehouse Finsbury Park举行。
也是电影院的第一次Q&A活动,话筒时好时坏。
导演时不时就要自嘲一句这是话筒自行censor feminism哈哈哈哈哈(语法估计错乱 导演也是口语说说反正没录音全凭记忆)1. 一位亚裔美女第一个举手提问:Hi I'm a big fan. I really like how you portrait children characters in your film. (然后举了Tomboy的例子) My question is, What’s your relationship with children? Do you like them? Does it sounds like I’m flirting? Because I have to shot my shot (底下的英国人此时都笑疯了) I mean when you directing them do you talk to them like they are adult?导演: What an interesting question my therapst will very happy to hear the answer of. I don't have children myself, but I choose to collaborate with them. 接下来大意说觉得小孩是这个世界上最直接聪明的物种,每次他们提问什么问题都是带着一腔的真诚和对全世界的好奇发问的。
儿童演员也很厉害,你带他们进片场,告诉他们需要做什么,他们马上就能学会用你的语言表现出来。
在这片里面,她原来有两句台词是需要两位小演员问的,但是在跟她们讲戏的时候,小朋友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问,导演意识到了这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小孩不会考虑这样的问题,所以就把这个台词删改了。
所以这个电影里看到的小演员的表演,也都是经过她们的二手审查在她们的年龄和背景会说的话。
2. 有位观众注意到了导演的电影里一般用的音乐非常少,对话的密度很大,只有一首所谓“来自未来”的歌,想问导演选择这样的表达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意图?
以及因为这首歌是80年代很流行的一首电子乐,考虑到导演的年龄选择这首歌是不是因为这是导演是小孩的时候的歌,以及引申到这部作品跟导演本身的经历有多相似?
导演:我很喜欢音乐,我觉得音乐是一种很重要的渲染情绪的工具,因此我在选择音乐的时候非常的克制。
我想要观众去pay attention and focus on the things(在这里应该是指对话和剧情)而不是被音乐带着走。
关于这部电影有多私人——导演回答说这是她目前为止写的最私人的一部电影。
电影在她的故乡拍摄,"I used to build the shitty version of the hut in the forest but now there is a crew." 电影里所有的着装都是她特意挑选的“because i like shopping"——比如说Nelly的鞋,她特意挑了不管是1950还是现在都能买到的款式,来塑造这样的“common space“的概念。
她虽然不懂建筑——但是电影里的室内装潢——每个墙纸和砖都是她亲手挑选的,有一些是根据以前她记忆里的奶奶家的样子和喜好搭建的。
3. 有位观众想知道为什么《烧女图》是导演觉得最难写的作品,为什么《小妈妈》又是写得最容易的作品。
导演说最困难是因为写的时候最难,一旦写完了就好了。
以及《烧女图》的好口碑也一定程度上给了她自信,觉得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因此在写作和执行《小妈妈》的时候都更靠直觉去做事,更忠于自己的内心,执行起来就更简单。
4. 有位观众说他回想起电影觉得电影并不是跟前面一位观众所说的“密度很大”的对话的电影,因为所有的对话都恰到好处,表演也不会让你觉得无聊。
他想知道“How the hell did you pull it off this concept?" 导演又回到了她想塑造的Common Space这个话题。
"to make two characters equal on the screen" 是很难的,因此导演花了大量的时间思考怎么去找两代人的共同点,共同的体验和伤痛,让两个角色能够在common space里最大程度地进行平等的对话。
小孩子要是能独当一面,那是很可怕的。
对于充分的表情达意,片中的小女孩们显然还是太小。
但就是因为小,她们才能淡忘形式,注重内容。
不知道怎么遇见了,那就先遇见了吧。
这状况有点特殊啊,那就先玩起来吧,林中小屋就是快乐老家,我从小路那儿来的,外婆家就在小路的另一边。
家家酒,开始。
不知道追求什么,反正不追求效率。
风大了,就坐下听听。
这就是小孩子的眼光,于是新眼光发现新风景。
这种眼光首先是个人的,然后才可以是女性的。
眼光的拥有者叫瑟琳席安玛,平静,细致,恰到好处的观察,在稀松平常的画面之后,镜头总是会凝在优美的一格。
这种凝视形成了一种节奏。
小女孩很可爱,我坦白了,我就是来看小女孩的,上面的这些都是废话,下面的也是。
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有一种裹在厚实羽绒服里的笨拙,孩子气,奶香味,元气淋漓。
想喝牛奶吗,想,生日快乐歌呢,再唱一遍。
朋友们,在车上吃饼干的那一段,真是甜到爆炸了,就像是把热过的奶倒进麦片碗,心不可避免地温润起来。
记得导演采访时说过她自己的剧本都是从确定了结局部分开始倒着写出来的,我非常理解那样的创作方式,毕竟也曾喜欢那样的方式去结构故事。
这次也不例外吧。
异性恋家庭,小时候的经验是妈妈的喜怒哀乐决定了整个家的氛围,自然会希望她总是高兴的,自然会总是去做取悦她的事儿,直到意识到那不是我的责任。。。
逗笑了妈妈,那时候还是不懂为什么她又那么容易恢复到悲伤状态?
片子里也没有确切的答案,全世界的做妈妈的女性心境都差不多一样的吧。
现在关心照顾老妈的时候,她会高兴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影片名字:petite maman⭐️国家和上映时间:法国 2021⭐️影片时长:72min 讲述的是在外婆去世后,8岁的Nelly和父母一起整理外婆的家。
在树林的另一段时空里遇到了8岁的母亲,展开一段女性成长,爱与友情的故事。
导演是瑟琳·席安玛,作品有《燃烧女子的肖像》等。
这个作品一直被国内叫做法国版的你好,李焕英。
但是除了遇到年轻时空的母亲一样外,作品本身想传达的情感,却是不大相同的。
电影可以当做一个治愈的轻松电影,也可以当做一个女性成长的哲学电影。
这虽然是一个全年龄段的电影,但我更觉得,其实这是给小孩子看的电影。
小妈妈是在疫情期间上映,导演考虑到了也许观众无法走进电影院,而选择在家里观看。
整个电影有着大量的远景画面,没有上下文的父母关系,没有多余的煽情,没有繁琐的对白。
主角是个8岁的女孩,她的视角干净且浪漫。
你在电影找到呼应,电影也在呼应你。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一个作品,非常棒的电影。
b站有up搬运了电影的访谈。
这个电影留的余白,给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访谈非常值得一看。
看完后不知道应该把这部电影归到那一类,也可能是因为没有看懂。
最初看到电影的名字就有些困惑,为什么中文翻译是小妈妈?
(la petite maman),那可能是母爱有关吧。
看了前面一部分又觉得整部剧是在讲孩子之间的友谊,直到看到快五十分钟,才明白原来奈莉的新朋友就是她妈妈小时候(我也有不敢确定)。
所以这又是一部穿越剧吗?
这部电影的主题我也没有搞明白,编剧想传递什么思想呢?
剧里台词不多,法语也比较容易理解,法语初学者观看应该也没有太大压力。
剧中多次出现了truc,想起大卫以前和我们说这个单词非常万能,确实是这样。
整部剧也不到一个半小时,是我看过的电影里片场比较短的了。
看完内心没有波动,应该不会再看第二次。
电影名la petite maman 可不可以翻译成妈妈小时候?
导演功力了得
简直就是骗人生女儿嘛!北影节今年欧陆新片里很好看的一部,《烧女图》同款不动声色情感流淌。看席安玛这部,我会觉得它(指代电影)就很像是手里明明捏着王炸但又不急着出牌,始终又欲又稳。
确实很文艺,叙事一沓糊涂,知不道想表达什么,这15分钟都演了什么?中途弃剧。
法国人颇为擅长这类小巧题材,探索女孩世界与母女间关系。小女孩在母亲儿时的乡间房子里,与儿时的母亲相遇,并成为朋友。构思很巧,拍得也安静,稍显沉闷了些。
小姑娘遇到了跟自己同龄的妈妈,没有煽情,没有冲突,只有一段属于两个小女孩的秘密时光,很美好。
对不起我对席导太刻板印象了... 两个漂亮女孩子同躺一张床的凝视moment 我心里想的只有 在一起... (我是个魔鬼dbq)
作为奇幻片,这部电影过于平淡,或许它更适合感性至极的观众。
漫无边际,太散了,导演这次玩过火了。N.Z
看着昏昏欲睡。没太明白,有点脸盲有时候分不清她俩
很简洁很温暖,但略有些单调乏味
竟然是儿童版你好李焕英,没想到妈妈以前也是小朋友,从成年妈妈的不辞而别,到小妈妈的随之出现,导演用这种方式处理母女关系,就显得高级的多,更cinema,更女性视角。还能看到这个导演上一部烧女时的一些优点,架空的环境,简单的人物关系,剧本极其简洁,剪辑点非常的凌厉高效,室内戏的摄影、灯光,还有几场戏的声音设计也都很有精细,小女孩穿越回过去再次坐到外婆身边那场戏的环境声突然降噪很情绪杀。导演这回好像不太在意片子整体的节奏,但在故事节奏上还是很上心,最后给了两个小女孩划船的冒险高潮戏,情绪上直接用音乐强顶,用一个微观的小冒险来完成情绪释放,说明导演还是很在意这个故事内在的节奏,这个拍摄地点好像在《金银岛》里见过。
3.5 色调和构图都很美,但我看困了…
7/10。虽然和我预期一样是穿越故事,但谜底揭晓时让我的心空落落的,那抹奇幻的色彩仿佛削减了温情。抛球玩耍与林中小屋才是灵性时刻,阳光与阴影的交揉才是影像魔力,不需要过多的了。短短72分钟就探讨了女性的诸多可能,女儿妈妈外婆,首先,她们都是女性。(小演员的表演真的好自然)
《烧女图》导演第二部作品,比两个男孩的《亲密》更加细腻柔软,穿越的高概念也用的冷静克制,将母女置于同一个年龄段,在知晓真相后,她们更加能推心置腹,她们长相是一样的,也是孩子一样的心性,一起吃蛋糕,一起划船,也有相似的苦痛经历,只是平淡易碎的小事,但还是令人动容。评分:7.5/10。
只有在遇上这种题材的时候才会让人真正想起动画这一体裁的伟大。成年男人需要去掉胡须才能被接受进入孩子的世界,好残忍。
不是平淡,近乎枯槁。评论区一群男的一提到女性视角就什么细腻自然幽微动人那些套词来回说,真是够了。作为小女孩的我和还是小女孩的母亲神奇相遇这种设定想要表现母女之间和女性之间的友谊亲情,共情和理解,立意和概念很好,但明显导演执行能力严重不足。(这已经不是头一次了,烧女图里面的情感描摹就像工匠作画。)两个小孩子讲大人话这种过家家一样的方式奇怪又做作,小演员完全沦为提线木偶,像工具人一样念出导演想说的话,但情感是完全干瘪的,枯竭的,这是任何视听语言技术画面都无法弥补的致命缺陷。
3.5/10 无趣的作品,然后被评论家们吹得这么高...
儿童版你好李焕英小妈妈豆瓣短评有时间去看。
小孩子视角,外婆去世妈妈悲伤,去外婆家收拾屋子,孩子在后院遇到年龄相仿和妈妈同名的女孩子,以为是小时候的妈妈?细腻的情感表达,人物都很忧郁少言寡语,脸盲症犯了
没看明白😑但是划船部分的背景音乐真的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