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黄渤,所以找了他的影片来看,现在回过头看这部影片,很佩服编剧的情节连接,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好象九连环一样,每个情节之间都会有连接的地方,然后组成这么一部有着黑色幽默的影片。
不过,每看宁浩导演的作品都有一种粗鄙的文化在里面,可能跟导演本身的表现手法有关。
但是也不妨碍我看的时候的乐呵。
如果放在现在,你们说这部影片是卖座呢还是爆冷,突然很奇怪的想到这个奇怪的问题。
年少的时候很喜欢看喜剧,最喜欢那种看的时候笑到肚子疼的痛快淋漓的感觉。
可是年纪越大越对那种闹腾的喜剧敬而远之。
总觉得现在的喜剧走入一个误区,就是越闹腾越好的,可是我觉得好的喜剧从来就不是装疯卖傻插科打诨来制造笑料,笑完了还能留点什么这才是好的喜剧。
没有现在喜剧常有的网络用语,没有现在喜剧常有的装疯卖傻,这里面的笑料自然但是必要。
很多场景安排的有颇多巧合,种种巧合引发一个笑点又那么合情合理,这个才是喜剧的精华。
例如最开始的三组人第一次有交集的撞车片段,例如毛贼三人组老大最后的毙命的片段,例如保卫科长和毛贼之一在澡堂的偶遇的片段,都有着一种奇异的讽刺感。
不得不佩服导演编剧设计这种情景的巧思。
另一个不得不提就是电影的配乐了,真是本片一大亮点。
有一首使用了多次的就是经典的《四小天鹅舞曲》。
原本优雅的古典音乐经过改编,用不同的乐器表现出来的时候,和画面配合产生一种异样的戏谑的感觉。
还有几次手机的彩铃出现的恰到好处,印象最深的就是黄渤在下水道里打给老大的最后一个电话,当彩铃在耳边响起的时候,有种莫大的讽刺。
在这部喜剧中,能看到很多当时自己熟悉的场景和事情,例如三人合伙诈骗,例如旧的企业的倒闭和下岗等等,导演用一种戏谑的轻松的方式来表现这些当时很有特点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一点一点的触动你的情绪,让你笑过之后还会有点值得想想的东西。
当年最火的时候,因为固执错过了,现在再捡起来看,庆幸还好不算迟。
制片甲说,每天都当二十八九小时来用,一天结束了,另一天开始,还是如此。
制片乙说,组里一共只有两三个人没来找过我,其他的都敲过我的门,说不想拍了。
拍的电影叫《疯狂的石头》,拍的人也都体会到了何谓疯狂。
宁浩此前还拍过《香火》、《绿草地》,事故不断,一次制片人从北京赶来内蒙处理车祸事宜,正说着,一辆摩托车开过来,说,又撞了一辆车……但是他说,什么事情,一定要有个结尾,哪怕不够好,有始有终的去做了才行,绝不能半途而废。
于是,这样把艰苦都扛过去。
300万成本获得2300万票房。
回看拍片记录,开机仪式上,宁浩简单的说,希望大家密切配合。
这样的配合便是,经常拉着脸,跟美术急,要求他们按期达到要求,没少骂别人。
没当这时候,制片都关上宾馆房间的门,隔壁吵声太大,不忍卒听。
撞车预算成本2万,结果撞了宝马,4万。
制片跟他商量这个钱,宁浩说,车坏了你给修好就完了,修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不能照他说的给。
这句话重复了三遍。
他们没钱,超支预算,心里其实很虚。
说完他踱到一边,制片留下来傻眼。
撞之前,车里很多值钱的东西都拿出来,怕撞坏。
拍片的过程,是斥骂,是担忧,是意外不断。
整个组的人都盼着早点结束。
只有一个人,要的是有始有终——他几次的拍片经历都差点中途夭折,有一次拿出做MV导演攒下的钱去完成某部片子。
结果出人意料的好。
很多人说起结尾,饥饿的黑皮抢了面包拼命奔跑,蛋糕店师傅骑着摩托追他,黑皮边没命地跑边大口嚼着面包。
那一种的饥渴,孟京辉说,是中国电影缺乏的。
因为饥渴,所以忽略意外,求结果。
也许我们都渴望能多出现一些象《东城西就》、周星星鼎盛时期影片一样让你看了又看,可每次看都还会让你乐不可支,开心得象你第一次看它们一样的好片子。
哪怕里面每句台词你都可以提前说出,每个表情你都可以自己模仿,哪怕你知道这样片子根本没什么思想性,更谈不上什么文艺。
可你就是还想再看一次。
而且真的每次当有电视台在深夜重播它们时,无论是从中间那里开始,你都可以津津有味的接着看下去,直到落幕。
《疯狂的石头》就是属于这样的片子!!
我已经在计划再去电影院看它一次。
无它,就是好看好玩好笑。
它不同与冯小刚的那些片子。
冯的片子着力点都在语言,而且是典型的北方语言幽默上,同时还需要一个象葛优这样的擅长冷幽默的演员来演绎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刨掉语言,换掉葛优,冯的片子就剩了个空架子,就成难为的无米之炊。
更何况现在冯导也搞大制作,玩艺术影片去了。
而《疯狂的石头》不是这样,它除了琢磨语言外,更看重的是讲故事。
讲个什么样的故事?
怎么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出花来?
毕竟是一部好影片的最基础的东西应该一个扎实的剧本。
而不应该是象张艺谋、陈凯歌那样随便忽悠个剧本,就可劲用钱砸,能把多少观众骗进去算多少的方式。
同时在演员这一块,除了主演郭涛和客串的徐诤外都是没什么名气的演员,但他们表演得却特别好。
特别是演那三个土匪强盗的,真是太棒了。
象很多宣传指出的一样,《疯狂是石头》从〈两杆大烟枪〉和〈掠夺〉身上学习模仿了蛮多,比如无处不在的致命的“巧合”,比如那骨子里浓浓的黑色幽默的调调。
但看的出来导演,作为一个纯正的大陆内地的导演,极为罕见的运用了很多平时我们只有在西片上才比较常见到的手法。
比如包世宏发现翡翠被掉包那一段,除了包在前景,背景的人人物物都被扭曲,虚化,时而停滞,时而旋转,就很好了表达了包当时的心境。
还有就是配乐。
我靠,真TM绝,什么《忘情水》呀,什么〈四个小天鹅〉的remix版呀,什么〈我爱北京天安门〉呀,什么川剧里的锣鼓呀这些全揉一块,但丝毫不先突兀和乱,反而是达到很好的喜剧效果。
比如当〈忘情水〉起的时候,剧院里真是笑的震天响。
太可乐了。
其实我上说的都是扯淡,完全不用管这些。
就象我从来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东城西就〉都给笑得不行一样,电影院的里所有人都给〈疯狂的石头〉逗到不行。
影片结束后在下楼的电梯里,也都是还没缓过劲来,面带笑容,兴奋非常的人们,也时不时听到“我顶你个肺”“素质,注意素质”这样的对话。
最后我想说的是,有条件的朋友都尽量去电影院看〈疯狂的石头〉吧,成都这边才20元一张票。
就象年前大家都说要去电影院看〈功夫〉,无他,就为还看了这么多年周星星盗版VCD的债。
大家都说中国电影垃圾,都说中国拍不出好电影,都说我看盗版用BT是因为我想看的好片子国内就没正版,否则怎么怎么。
现在我个人认为〈疯狂的石头〉是个好的苗子,它没有传统媒体不要脸的宣传,没有〈无极〉〈英雄〉那样的大投资,甚至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大牌,但它是在踏踏实实讲故事,认认真真逗你开心,实实在在的尊重观众,这样的片子说不上经典,但的确是部好电影。
我们不去电影院支持这样的电影,还是在网上寻找下载,那么未来中国电影就只有一直被〈无级〉和〈英雄〉霸占着。
一直就这么恶性循环着,直到彻底死掉。
《疯狂的石头》我看了两遍。
第一次看毫无防备,结果吓了一跳。
吃惊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这电影确实非同凡响,宁浩岁数不大,但那个生猛鲜活的电影语感,却着实叫人羡慕,他真有点一鸣惊人的意思;第二个,其实我是被我那些写影评的年轻同行们的反应给惊着了,因为他们个个喜气洋洋,完全一扫看《无极》时笼罩全身的愤懑阴霾,脸上洋溢着只有年三十儿饺子下锅前才有的兴奋劲儿和不可言传的惬意,我知道这一次他们是由衷地喜欢这个电影——这真的不容易,地球人都知道,全世界靠写影评吃饭的人,就属他们这伙人最挑剔。
中国的影迷早就不是给什么就吃什么的那个层次了,他们都天生是鉴赏家。
第二次看《石头》,来的人更多,而且很多人看完还不肯走,也不提问题,只围着宁浩瞎转悠,似乎很爽却没有爽够。
宁浩那天心情大好,因为据说片子已经卖了钱,但我们都希望它能卖得更好,顶好是能一下出个奇迹,给本就漆黑一片的中国低成本电影市场,照个大亮。
但现在看,这道好菜最终没能趁热上桌,品相虽然无限好,却没能卖座到超乎想象。
责任其实也不好说,要怪就怪世界杯吧。
中国影迷喜欢《石头》那是必然的,喜欢盖·里奇的《两杆老烟枪》、《掠夺》就会喜欢《石头》,喜欢库斯图里卡的《黑猫白猫》就会喜欢《石头》,又酷又好玩的电影,谁不喜欢?
《石头》确实有盖·里奇电影的典型气质,颠覆、戏谑、幽默,充满动(荡)感,宁浩认为,他拍的其实是一种类型电影,我虽然不觉得它就一定是种什么类型,不过这些好玩的电影的确大都一脉相承,海纳百川。
但我不太能欣赏那种说法,这种说法强调,“宁浩最大的小聪明,其实就是活学活用了那些耍酷的国外电影,《疯狂的石头》明显是抄《掠夺》。
”他们这么讲,让我一下子觉得背后轻飘飘,心里很不痛快,第一,这不负责任的话其实是大大低估了宁浩(及其剧组)的原创才华,第二,它夸大了“临摹电影”的能量和可能性,背后隐隐藏着不屑。
宁浩确实有些整合资源的天赋,但更重要的是,他对电影的感觉特别良好,这大概跟他长期拍广告和MV的经验有关,《石头》的语感完全是电影化的、视听化的,而不是中国电影擅长并牢牢抓住不放的“小说的、散文的甚至诗歌的”传统范式。
在最近十年的中国电影里,看上去唯一与其一脉相承的电影作品,可能是王光利导演的《横竖横》。
它们都是黑色幽默,都有意调动了方言的特殊幽默感,讲的都是动荡大都会里的小人物喜剧,都有着密集而生动的闪光细节……但王光利后来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我指的是那部很不像样的《血战到底》,而宁浩在《疯狂的石头》之前已有《绿草地》和《香火》两部电影,口碑都不错,《石头》也算厚积薄发。
我个人对《疯狂的石头》非常欣赏,很希望它能在来年的金像奖再放异彩,但也并非完全没有遗憾,两点:第一,这故事疑似没有高潮,电影冲到结尾已呈弩末之势,可另行推敲再造;第二,在通篇戏谑、狂欢的背后,还少了点引而不发的深刻。
当然,这都是苛责,是妄图在石头里面挑鸡蛋。
最后,不知道我有没有权力倡导大家都去电影院支持这部国产电影,我知道这不现实,但如果碰巧你今天正好要去看场电影,我希望你能选择《疯狂的石头》。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宁浩,同时,也需要更多肯支持他们的可爱的观众。
http://oblog.odineast.com/user1/22/archives/2006/4146.html
《疯狂的石头》:以戏仿的名义超越影院中一直并不缺乏戏仿的电影。
国外此类最经典的影片当然就是《惊声尖笑》系列了,每两年出一集,专挑那些近期内的大片进行戏仿乃至恶搞,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个系列今年已经出到第四集了。
至于国内之前与此风格比较相近的,惹得陈导颇为气愤的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可勉强归属此列。
但是看过《疯狂的石头》后,仍然觉得这部电影于以上所谓戏仿的影片不太一样,好像在看似戏仿的背后,一种以戏仿的名义开始的镜头最终超越了戏仿本身,进入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看似荒诞可笑的情节最终折射的却是光怪陆离的真实。
《疯狂的石头》中充斥的都是戏仿的镜头。
在此需要作出解释的是戏仿与恶搞不同。
从我自己的理解出发,恶搞的意思是在解构之后,把沉重之重化为轻逸之轻之后,满地的碎片无法圆满成一个完整的镜子,恶搞的过程就是最大的乐趣;而戏仿,虽然有模仿的、恶搞的情节,但是他的整个过程是圆满的,也就是同样也是解构,但是解构之后有重新的意义被赋予。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把《疯狂的石头》定义为戏仿的而不是恶搞的。
《疯狂的石头》中戏仿的情节多不胜数,比如笨贼老大道哥的“注意素质”让人想到了《天下无贼》中的黎叔的口吻;有勇无谋的笨贼老三“直接砸!
跑不就得了!
”腔调酷似傻根;国际大盗麦克偷翡翠时的架势一看就知道是汤姆·克鲁斯的经典间谍形象;麦克和冯董的对决飞刀的慢镜头当然是《十面埋伏》了;乃至最后面包店老板骑车追笨贼老三时,一边追一边得意的说“你跑啊,咋不跑呢”更是《寻枪》中的经典场面了。
除了这些,甚至在笨贼老三偷了面包就跑时大气的交响乐都让人想起《不能没有你》结尾时火车站拉小提琴的煽情场面。
更绝的是,有的网友甚至能把道哥飞摩托车抢翡翠的场面联想到了近年来广州街头流行的抢劫方式。
这是一个个心领神会的绝妙镜头的组合,这是一个个令人绝倒喷饭的戏仿的剪接。
难得的是这些看似借鉴来的镜头在影片中都围绕着“偷翡翠”的事件绝佳的衔接了起来,其中镜头的起承转合,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转换都非常的入情入理,衔接的非常巧妙。
而且,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经常拍MTV的导演,其中有些镜头的推动完全是向其借鉴而来的,这种拍摄的手法以前也只是在陆川的《寻枪》中看到过。
不过,我倒是倾向于这不是模仿的陆川而是宁浩经常拍MTV的经验之得。
说过了戏仿再说故事。
因为一块从厕所中挖出的翡翠,引起了三方的关注:首先是快要倒闭的厂子的厂长老谢想靠这块翡翠为自己的厂子翻身,所以保安科的包世宏要负起保护翡翠的责任;三个笨贼在“事业的上生期”得到消息后对翡翠垂涎三尺,想偷走翡翠;最后是早已相中厂子地皮多时的房地产老板冯董托国际大盗麦克偷走翡翠,想让厂子倒闭。
矛盾由此而生,喜剧笑料也由此而生。
这的确是一部“笑果”很好的影片。
种种阴差阳错的事情经常的出现,本来已经偷出了真的翡翠,结果笨贼又换了回去;本来差一点麦克就可以摸到了翡翠但是没想到奸商少给了一截绳子;很有商业信誉的大盗麦克终于偷到了翡翠,结果发现杀死了自己的雇主。
其实这里面看似最可笑的最笨的有勇无谋的老三却是最掌握真理的一个。
按照他的思维,直接过去砸了玻璃,拿了翡翠就跑,他们追都追不上。
事实就是如此,包世宏虽然整天嘴边说侦察出身,但是保护措施实在不怎么样。
笨贼老三打探时问老大道哥,怎么看不到红外线。
道哥骂他看电影看多了“哪有这么多高科技?
”虽然根本没有高科技,但是国际大盗要遵循的是仍然是国际上的高标准盗窃方式,高科技盗窃方式,费了老大劲终于拿到了翡翠,还让笨贼黑皮抢过去了,晃的滴溜溜的乱转,差点栽了。
这是个荒诞无比的情节,很容易就让我们明白有些事情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复杂。
戏仿的背后,荒诞的背后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事实的述说。
虽然这种用镜头说话的方式并不是容易理解,但是在一个个看似无比熟悉的搞笑的镜头来回晃动的间隙,遗漏出了一部分的真实,是关于小人物的、关于他们生活处境的、关于他们如何生存的、是关于他们不断的挣扎的。
在搞笑的间隙,我们能从缆车上看到重庆一座座无比简陋的楼房;我们能从寺院中看到下岗女工为了生活模仿千手观音;我们能看到三宝家里窄小破旧的黑暗的房屋,以及房屋内患病的妻子,劳作的老人;我们能看到包世宏因为前列腺炎无法尿出来摔打东西的痛苦样子。
这些看似没有意义,占了很少比例的深情镜头,我认为,除了缓解我们三分钟就笑一次的审美疲劳外,更重要的就是构成了戏仿名义背后的超越部分。
宁浩用无声的镜头告诉我们,这不仅仅是一部喜剧,不仅仅是让你看着好笑而已,他还想让你在笑声之外能思考一些什么,比如真实,比如生活。
思郁2006-7-17书于破碎虚空
喜欢电影陈述事情原委的方式,有逻辑有铺垫也很幽默。
看似毫无关系的事其实都是有联系的人相组成,从开始缆车里掉下的可乐展开一个又一个搞笑故事。
整体采用偏夸张的表现方式,无论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演绎。
演员无论表演还是形象都很接地气,每个贼都各有特点,短长时间塑造很多丰满的形象,黄渤的演绎印象很深。
笑点很多,剧情很赞。
首映时众导演的一致褒奖,观众的热烈反响,逼得我在正式上映的今天就去看了。
可能是宣传的力度不够,也可能是时间的问题,观众很少,缺少了一个感染氛围,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仍然是笑声不断,我估计笑了有10次以上,这确实是目前国内最好笑的喜剧了,比冯小刚的要强,可以和星爷最无厘头的几部电影相比。
很明显,电影在内容和模式上都在模仿一些作品,《两根大烟枪》《snatch》的黑色幽默,《寻枪》的方言式地方电影,毕竟导演是年轻人,有些地方做得不太好,特别是前面部分,多线并行走的并不太清楚。
一些镜头用得也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好在剧本够简单,喜剧效果还是成功的表现了出来。
电影中的演员大多属于长得很有特点的特型演员,每个角色都那么有趣,人物好久尿不出来的科长,扮女装的gay保安,说天津话的把舍甫琴科当施拉普纳的保安,跑的比狗还快的老三,顶你个肺的高手......保证让你笑破肚皮。
可能是为了省钱,也可能是为了贴近观众,电影是用DV拍的,像电视电影,制作剪辑方面有些粗糙,如果以后导演有更多的钱,相信一定会更黑色,更幽默的。
本片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国产黑色幽默的巅峰之作,更重要的是它告诉大家不要只关心那些大片,还要多关注一些好看的小成本电影。
如果你爱看喜剧,又支持国产电影,不妨去影院捧捧场,全价时可能会感觉不如好莱坞大片值,半价时看还是很值的。
本片的配乐也是片中一大亮点,比如关公庙火警后追逐的一场戏,极富中国味道的场景里,配以纯粹的国粹音乐,紧凑的戏曲锣音把一个个快速剪接的镜头准确而强烈地表达出来,这种充满天才的手法让人印象深刻。
道哥的手机彩铃声也在其特定情节内为电影本身增色不少。
配乐之于情节的意义也由此在本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小成本的电影成了当时一匹黑马,成就了几个当时没有什么名气的演员,没有过多关注,没有过多重视,完全依靠口口相传的一场精彩逆袭大戏,当初的好评如潮记忆犹新!
没有名导演,没有大咖演员助阵,没有大制作大场面,完全是一部小成本的娱乐片,谁也不会想到,它爆了!
究其原因,三个字,接地气!
那些大制作的豪华场面又如何,气势恢宏,但与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剧情再精彩,那些背景巨制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那都是假的,这又如何让我们入戏呢?
而疯狂的石头围绕着一块宝石展开,一群抄写方言,吃着泡面的老百姓开始了你争我夺,中间啼笑皆非,哭笑不得,但细细品味一下,这不就是人生吗?
为了生存去争去抢,为了生活去努力维持,贪婪的本性谁都有,但人性的光辉却随时在,以老百姓的视角去做的电影才最真实,最能引起共鸣!
近几年接地气的片子依然不多,但希望电影人都要知道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才会被称赞,毕竟我们都是凡人!
去过罗汉寺~
黑色幽默,很喜欢
最可贵的一点是没把观众当傻子。国内电影都指着这样儿拍就行,嗯
好笑吗?
黑色幽默,发人深省
不懂……你的黑色幽默。
笑,大笑,暴笑。你还想奢求多少快乐?
很不错的电影,从这里认识黄渤的,很有才的一个人!
继周星驰以后所看的相当有水平, 又好笑的电影
实在是没有看下去的欲望,我强忍着看完了
之所以给三星是因为抄袭两杆大烟枪
没觉得多好看
其实还行,还有传的那么牛逼
石头的威力
7.5分
看过两杆大烟枪我立马给他一星
没看出好了 欣赏不了新锐导演的黑色幽默
20092春节后,cctv6,btv同一时间放宁浩的访谈,关于疯狂的赛车
黑色幽默,剧情不错,演员更不错,个个演技派!
黄渤,黑色幽默效果非常好,笑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