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下图这两部在试图讲述同样的事,甚至风格都很相似看出来了吗?
#金发女郎# 和#小丑# 其实都是起源类电影,试图去解释他们的行为、结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结论都是在说精神病遗传+童年阴影+不幸遭遇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两个角色都是1)母亲有精神病,孩子被遗传并目睹了母亲情绪不稳定2)被父亲抛弃,一辈子走不出缺爱的阴影3)遭遇了各种挫折(梦露是不断失去孩子,小丑是失去工作和医保)4)两个人都有使用药物并出现幻觉最终,一个酗酒、依靠药物,最终自杀;另一个成为了杀人犯而且两部电影都有很大的争议,都有很多人不喜欢。
为何呢?
因为人们其实非常不喜欢把一个人的一生归结为遗传,以及缺爱。
因为这等于在说:你的原生家庭决定了一切,一辈子已经被你父母毁了,你再努力也没有用。
虽然大部分时候这是事实,有科学依据,也有现实范例支持,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接受不了。
特别是现代女性观众。
如今女性提倡不靠爹、不结婚、不生孩子,只要自己独立开心就可以。
所以片子不断强调父爱缺失与失去孩子的打击对很多年轻观众来说,她们无法理解。
但是童年的阴影,比如被家暴、被抛弃,确实是会给孩子带来重创的。
流产对很多女性带来的打击也是非常大的,可能你只有经历过或者亲眼目睹才能明白。
目前美国大部分电影试图去剖析一些连环杀手、明星自杀事件,人们往往看到共通性,确实不是巧合,遗传加童年阴影确实就是影响人一生的重要因素,而药物与酒精的影响就会使事情更糟。
但是你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女观众看完本片都不是在讨论这些,也没在乎究竟什么导致了梦露自杀,或她究竟遭遇了什么,而是根本不接受这样呈现她的一生。
我没有看到一个女观众说到她母亲对她的虐待,流产对她的影响,以及药物滥用的影响。
都是在说男性凝视。
但是抛开性别,你们看到了本质了吗?
如果换成男性,或如果她不是大明星,就是普通人,也有可能走向同样的结局。
只是没有人关注罢了。
因为遗传+缺爱+药物滥用+生育打击这些才是决定她一生的主要原因。
这才是本片试图讨论的。
本片没有讲述她生平的辉煌,所以不符合很多人的预期。
但还是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其目的并不在此,而是探讨一个精神病患者最终如何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
这其实是很多人抑郁且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
希望不要忽视这点。
当然,也许它选择的对象是错误的,不应该选择大家喜欢的明星,人们无法接受。
还是选择杀人犯或虚构人物可能更容易被接受一些。
精神疾病是很难探讨的话题,因为很多人,特别是国内很多人都不愿意正视和讨论。
特别是不愿意承认其遗传性。
但遗传是主要原因,童年打击、生活中不断受到刺激都是加重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只看到了男性凝视、性别不平等,你根本没有看明白这部电影在讨论什么。
它不是传记片。
就连最近的恐怖片“Smile “ 都是在讨论Trauma 对人们的影响。
梦露的自杀与她经历的一系列trauma 分不开。
希望女权人士可以暂时放下女权武器,了解一下trauma 是什么意思,又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不仅是男性和电影产业造成的,还有她的父母,她的流产经历,来自外界的压力。
这才是本片在讨论的。
试想,如果本片不用梦露,而是用一个虚构的金发美女演员,最终也没自杀而是大开杀戒报复,你会不会感觉好点?
oh , 这部电影已经有人拍过了,就是去年的《Last Night in Soho》啊:)
由网飞出品、布拉德·皮特主导的B计划公司制片、007女郎安娜·德·阿玛斯主演的梦露传记片《金发梦露》,是2022年最受瞩目的电影之一,即便它在威尼斯电影节的首映口碑不佳。
然而亲眼见证后,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确卑劣:它以改编自虚构文本为挡箭牌,看似是对好莱坞男权系统的批判,实则是对梦露明星形象的一次空洞消费。
八卦小报的猎奇趣味《金发梦露》并非改编自梦露真实生平。
它取材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撰写的小说《金发女郎》。
这给了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不少“创作自由”,而他将影片引向了八卦小报的猎奇方向。
欧茨的小说是一次借助梦露形象对美国上世纪中期历史的全景透视。
但多米尼克志不在此,他在改编时忽略了原著的历史文化语境,转而强调出书中那些与史实不符的耸动桥段:福斯公司总裁扎努克对梦露并未发生的性侵;梦露在生涯初期与两位星二代小卓别林和小罗宾逊并未发生的三人行关系;历史上从未记载的梦露堕胎经历;仅仅在小报和阴谋论文章中流传的梦露-肯尼迪情史,和美国政府对梦露的迫害传说。
在片中,梦露被呈现为任人宰割的洋娃娃,在一个个灾难情境之间无力游走。
她遭到雇主性剥削,却没有勇气去求救控诉;她被历任丈夫虐待利用,却依然娇嗔地称他们为“爹地”;阅读甚广的她会表达对角色的理解,但当对面的男人表现出不屑时,她便无助地收声;甚至当她反悔堕胎决定时,都无法被人当回事:主刀医生自行其是地执行手术,镜头中的梦露,只会像鱼肉一样躺在冰冷的砧板(病床)上,泪流成河。
但现实中的梦露并非如此。
真实的她是个斗士和策略家,精心掌控着自己的公众形象,步步为营地借性魅力登上事业巅峰。
当她的收入与声名严重不匹配时,她敢于跟制片厂抗衡,成立个人制片公司,为自己争取更高薪酬和更大的主导权。
最重要的是,在博弈中,她最终赢得了决定其银幕形象的权利——她可以出演自己感兴趣的较为复杂的正剧角色,而不是日复一日扮演男性观众的欲望对象。
所有这些都与《金发梦露》的叙述相反。
与此同时,那些所谓对梦露进行剥削的权势男性,其真实形象也不像电影所表现的那样扁平。
梦露的第二任丈夫乔·迪马乔虽然粗暴,却也有其温柔善意的一面,因此梦露才决定与其复婚,而在《金发梦露》中,迪马乔只是头肌肉发达、头脑简单的野兽。
至于为梦露掌镜的导演们,更绝非影片所描绘的单维男性剥削者。
《金发梦露》把《七年之痒》经典桥段表现为好莱坞对梦露肉体的消费,却无视这部喜剧对男性欲望的调侃——本片导演比利·怀德一直在那个年代的语境中尝试挑战性别刻板印象。
至于被《金发梦露》批判的另一名作《绅士爱美人》,同样也是导演霍克斯对性别秩序的尖刻反思。
梦露演唱的名曲《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仅凭歌词就呈现出女性对爱情与婚姻之不可靠的自知,和在与男性的博弈中获取利益、掌握命运的权利意识。
但在《金发梦露》中,梦露却只会担心:“唱这首歌的真是个坏女孩啊!
当与我素未谋面的父亲看到这段时,会怎么想我?
”如果我们拿《金发梦露》与上述两部经典电影的意识形态相对比,或许能得出好莱坞在不知不觉间倒退了七十多年的结论。
更可悲的是,这结论其实并不离谱。
好莱坞式弗洛伊德陈词滥调《金发梦露》一面强调着梦露被物化和性化的面向,一面将梦露的“真我”臆测为一个抗拒性爱、对自身的性感魅力充满厌恶的保守女人。
似乎对一些男性创作者来说,正视女性的欲望永远是件难事。
影片中另一个令人齿冷的细节是,梦露怀上的胎儿对她控诉:“你还会像上次一样杀死我吗?
”且不论堕胎一事在梦露生平中根本莫须有,在罗伊诉韦德案被推翻的2022年,对生育自主权被剥夺的女性观众发出如此疑问,这对于一部自诩为具有女性意识的电影来说,简直匪夷所思。
更有甚者,全片的核心,也就是梦露终生都不幸福的原因,导演给出的最终解答是,因为她从未见过她的生父,这个回答解释了一切:自我认同的缺失,对年长男人的迷恋,贯穿一生的不安全感……这是好莱坞式弗洛伊德陈词滥调的重现,也是平庸男性创作者对失控女人的想象力边界。
《金发梦露》的分裂也正在于此:它表面上批判由男权秩序把控的影视业权力格局及娱乐生态,实际上却把梦露这样的复杂女性牢牢安置在男人们为她们预定好的位置上,她们的人格被简化,她们的反叛意识被矮化,她们作为欲望主体的身份被宣判无效。
巧合的是,一直被视为谦恭绅士、平权代表,甚至近期在出席活动时穿了裙子的布拉德·皮特,被前妻朱莉指控家暴。
此事在六年前就曾被曝光,在两人的子女抚养权之争升级后,事情细节也终于公之于世。
有趣的是,皮特今年的制片作品片单,除了《金发梦露》外,还有两部女性主题电影《她说》和《女人们的谈话》。
皮特近些年营造的女性友好人设,还能否长久维系尚未可知。
但起码《金发梦露》的故事让我们看清一点:不是所有控诉性别剥削的电影,都能真正摆脱男权思维的影响,而要客观评价一部作品,不能只看主创说了什么,还要看他们在做什么。
韦恩斯坦的倒台远非电影世界走向平等的终点。
2022/10/26/《南方人物周刊》
很巧合,在观看完《Blonde》后正好看到了里尔克书中的这段话,我想,这用来描述我观影感受是十分贴切的,“那里没有一个成熟而纯洁的性的世界,只有一个缺乏广泛的‘人性’,而只限于‘男性’的世界,充满了情欲、迷醉与不安,为男人旧日的成见与傲慢的心所累,使爱失却了本来的面目。
因为他只是作为男人去爱,不是作为人去爱,所以在他的性的感觉中有一些狭窄、粗糙、仇恨、无常,没有永久性的成分存在,减低艺术的价值,使艺术支离晦涩”。
安德鲁·多米尼克在《Blonde》中剔除梦露可能拥有的智慧、思维、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的同时,也将梦露明艳又羞怯、风情又天真、浅显又深邃的复杂神态从她面孔上抹除,一丝一毫的思考和反抗在这一世界都是不被认可与理会的,于是,《Blonde》里的梦露成为一个男权——消费社会中永恒的第二性被观赏、操控、剥削、玩弄。
她如此渴望爱情与家庭,但这个男性——消费社会回应她的只有也只可能是恶心的精液、丑陋的阴茎和野兽般的情欲,她渴望成为镜像关系中的小彼者,以温柔和爱意拥抱他人,却被发情的动物们架至于大彼者的位置,沦落为一个苍白、遥远、平面化且不必理解的情趣玩偶。
荧幕中的男人们是这般对待梦露,荧幕外的安德鲁·多米尼克亦是如此打量、操控安娜的身体。
安德鲁这个头脑里充斥着黄色废料的猥琐男人,摆弄着他刚得的摄影机对美人的肉体进行各种猎奇的想象,透过他的镜头,我们无法看到和爱相关的任何内容,只能目睹一场平庸乏味、恶心至极的意淫。
剛剛發表了的第一篇以為被吞了,所以我就重發了這一篇——我找到了一篇關於《blonde》原著、頗為有用的文章,由Elaine Showalter 於 2020年4月12日發布。
標題為 “Joyce Carol Oates’s “Blonde” Is the Definitive Study of American Celebrity” (「Joyce Carol Oates 的《金髮》是一部對美國明星文化的透徹研究」)。
此文章我覺得為觀影提供了很好的背景(context)。
原著不是夢露傳記,而是以「夢露」這一個角色(persona)為基礎,創造出的一部對社會、人類、性別進行反思的詩意探討。
這是我第一次嘗試翻譯英文長文⋯⋯因為自己本身對人文和語言的興趣,想翻譯文學很久了。
在要保證切實翻譯的前提下,剛開始真的很難翻譯出一個流暢的聲音。
很難!
所以歡迎提議與交流。
導語——在《金髮》裡,作者 Joyce Carol Oates 通過她游離在童話文學與哥特式小說之間的文筆,變戲法似地創造出了一個虛構的夢露。
”正文——Joyce Carol Oates的《金髮》發表於2000年。
這部作品從創作開始就有著野心勃勃的規模,因為它決定把夢露當作一個20世紀美國的象徵來寫。
整本小說從一開始就令人無法喘息,它的前言從描述夢露離世的前一天開始,也就是1962年的8月3日。
那天,一位年輕的少年在黃昏裡騎過了整個洛杉磯。
他身上背負著一件特別的包裹,上面的收件人地址寫著:「MM」住客,12305 第五海蓮納大道,布倫特伍德,加州,美國,「地球」。
「他就如同死亡,死命地像瘋了一樣地踩踏著他的單車踏板」——文裏寫著(“Death-in-a-hurry. Death furiously pedalling.”)。
此句呼應了詩人艾米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一首名為《因為我無法為死亡停下》(“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的詩詞。
在此詩中,死亡是一位善良的信使,他不慌不忙地為一個焦躁不安的人停留,儘管那人已決定不再為了死亡而等待。
隨著這段宛如夢境的段落,作者奧茨(Oates)把我們拉入了她書中的世界——一個充滿了鏡面、煙霧、與陰影的好萊塢世界;一個將女性的肉體當作商品的世界——她們作為商品,為了取悅男性以及各種利益而被交易著。
而就在這個世界裡、在這野心勃勃的字裏行間,作者奧茨向我們娓娓道來了一個關乎於命運的故事——一個關乎於好萊塢女明星命運的故事——奧茨詭弔地傳達了夢露的心聲,並向世界聲討著這位巨星應得的認可、同情、與尊重。
奧茨開始有這個寫作想法的契機是當她碰巧遇見了一張「在夢露是夢露之前的」 Norma Jeane Baker(夢露本名)的照片。
照片裡的 Norma 十五歲,還全然沒有瑪麗蓮夢露的影子。
照片裡的 Norma 剛剛贏得了一場1941年的加州選美比賽——她棕色的捲髮上嵌著一頂由假花製成的皇冠;脖子上掛著一條很女孩子氣的盒式吊墜。
照片裡的她容光煥發。
這張照片令奧茨印象深刻,她與照片裡 Norma 所散發出的純真氣息產生了強烈共鳴。
奧茨在與她自己的傳記作者,Greg Johnson作訪談的時候說,「[當我看到那張照片的時候] 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動;這年輕、充滿著希望、微笑著的女孩是那麼的「美國」,讓我想起了我小時候認識的女孩子們,她們當中有些也面臨著破碎的家庭。
」奧茨在紐約州北部一個偏僻的地區長大,這些與她年少相識的女孩子們在之後都成為了奧茨撰寫的小說裡不同的角色。
然而,這些角色往往都沒能實現她們的夢想;奧茨讓她們在她的虛構世界裡一次又一次地失敗。
在開始撰寫《blonde》之前,奧茨一開始構想的其實是一部中篇小說——她想講述一位普通的女高中生是如何異變成女明星的心歷路程,這其中包含了「女孩自己真實的名字被抹去」、「只能被迫使用電影公司給她安排的名字」、「然後隨之她的個人意識與身分認知被逐漸泯然抹去」等諸如此類的元素。
在此之外奧茨還想像著用「瑪麗蓮夢露」這幾個意義非凡的字作為小說的結尾。
然而,當奧茨把夢露所有的電影看完之後,她對夢露的智慧、幽默感、以及其一直以來對於「想被認作為一個擁有真本事的演員」的那份執著都有了出乎意料的了解。
此外,奧茨還發現了夢露的職業生涯與當時二十世紀中旬美國文化有著非常多的交集——這其中涵蓋了體育、宗教、犯罪、影視、與政治。
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奧茨在此時此刻意識到她所發現的這些新素材,不論從其數量或從其種類來看,都是一篇中篇小說所無法承載的——這意味著她需要一個更大的平台以及一個更加宏偉的寫作形態來講述、並探索一個女人的一生,而「這個女人」已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受害者。
在2015年,奥茨对一位《時代》雜誌的記者Nikolas Charles 說,她屆時為這部作品進行了長達兩年有餘的研究與寫作。
而隨著此作逐漸成型,奧茨開始「半嚴肅、半開玩笑地」覺得,夢露就如同屬於她自己的「《白鯨》」(Moby Dick,譯者注:《白鯨》(Moby Dick)是十九世紀著名小說家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的一部偉大文學作品。
文中Moby Dick 象徵著龐大、神秘、且不可征服的力量。
)—— 冥冥之中奧茨幾乎可以「感受到一篇擁有迭代含義與力量的史詩即將誕生,而這偉大的誕生將來自於一彎震攝人心的人物剪影」。
Last edited on September 20th. 待續。
原文作者:Elaine Showalter譯者:我 instagram @bbfungi 轉載需聲明。
Douglas Kirkland, “Marilyn Monroe, Cover”, 1962
从服化道到剪辑与视效都有潜力冲击明年的颁奖季。
更像是一部充满邪典元素和恐怖元素的色情片,用画幅讲故事的技法固然高明,不过也确实用过头了,以至于有些桥段的画幅变化看起来不明所以,画面时而黑白时而彩色的处理也不完全依靠影片情绪。
片中母亲患精神病让梦露童年受尽折磨,其创伤延续到了梦露的成年后,加之社会经历触发了其遗传基因,注定了梦露悲剧的一生,这个部分的呈现可以说是照着《小丑》一板一眼做出来的。
170分钟里梦露一共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几分钟,之前看过对她死因的各种猜测,在看完电影后也不太想纠结她到底是怎么死的,一切站在绝对高度对她的人生指指点点的猜忌更证明了她的离去一定是必然。
电影中展示了许多梦露一生未被披露的细节,可能是之前看过许多描述本片如何厌女的影评,多数时候还是会觉得影片中的桥段是由导演意淫而来,即便梦露和肯尼迪那点子事儿人尽皆知,但未经证实过的桥段拿来拍A片情节颇有李翰祥捧着民间荤段子拍《大军阀》的意思了。
不是影评而是随笔其实我一直有个梦露电影pitch,就是她的人生和格蕾丝凯利真的是个很好的对比。
两人像的地方很多,都是同时代大明星,都不会演戏,但都美到天生就是明星不需要会演戏。
都有数不清的绯闻,都和肯尼迪有染,梦露甚至是凯莉之前摩纳哥皇室的花瓶王妃首选。
但是两人的差别是关键性的:凯莉出生于横跨商政文艺的富贵之家,靠拿了普利策奖的剧作家舅舅关系考到了纽约戏剧学院,虽然演戏很差但靠美貌轻轻松松地又来到了好莱坞,第二部电影就是《正午》,第三部电影约翰福特,之后就遇到了希区柯克,出道3年就拿下奥斯卡并成为当年最红的票房巨星。
拿完奥斯卡两年就远嫁摩洛哥当王妃,一生顺风顺水,荣华富贵。
而梦露出身远离好莱坞的普通人家,美貌是她唯一的价值。
她或许从没有把美貌当作筹码,但对于一路上对她事业有帮助的男朋友/糖爹,她的身体确实是他们像梦露索取的代价。
因此梦露成名后,努力地想证明自己不只有美貌:报名演员工作室,读《尤利西斯》,嫁给压瑟·米勒,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有文化有内涵。
可是到最后也没有挣到一个奥斯卡提名。
梦露拒绝摩纳哥王室的offer可能也是因为不愿意再当一个花瓶。
反观凯莉,名和利来得过于自然,所以她从来不需要证明自己。
对她而言,性是游戏和享乐。
所有和她合作过的男明星都喜欢她的“随和”,就像所有人都受不了梦露的“difficult”一样。
因为凯莉拥有了一切的“松弛感”,她不是任何人的威胁。
杰奎琳肯尼迪能怂恿凯莉护士play去给总统blowjob,因为她知道凯莉不会从肯尼迪那里企图得到任何东西,这对她只是一场游戏。
也因此,她可以轻易放弃好莱坞的名利,去小国当贤妻——毕竟这么容易就得到的东西,也没什么好珍惜的。
相反,梦露缺少的东西太多,所以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更多,于是求而不得就更加歇斯底里,崩溃失常。
越努力越不幸。
当然,现在来看,悲剧的人生还是比幸福的人生有吸引力得多。
所以梦露是更大的明星,而凯莉的八卦都几乎没人在意。
而且凯莉也本可以是更大的明星,她几次想复出都被皇室阻止,而她错过的角色成就了伊丽莎白泰勒。
梦露因为意外的早逝牺牲自己成了影史最经典的明星,而凯莉从不为了任何事牺牲自己的利益,代价就是止步于好莱坞历史上的一朵美丽昙花。
有多少人看这部电影是因为NC-17的噱头去的?
我承认我是其中一个。
恰巧饰演梦露的安娜·德·阿玛斯就是一个我垂涎多年的女神,这位来自古巴的女演员,在好莱坞摸爬滚打多年,如今终于迎来了她的事业最高峰。
她的起点很高,从我看她的第一部电影《敲敲门》就记住了她,那部由恐怖大师Eli Roth指导,基努里维斯主演的电影,她在片中的雨中诱惑湿身,别提有多性感了。
然后再是《银翼杀手2049》,导演又是大名鼎鼎的人维伦纽瓦,搭档高司令,演高司令的全息AR机器人女友。
再然后是《利刃出鞘》,导演又是编剧界超级出名的莱恩约翰逊(导演作品:《环形使者》、《绝命毒师》的某几集、《星球大战》),安娜在片中演了一个小女仆,算是戏份很多且重要的角色。
再然后就是《007:无暇赴死》,搭档丹尼尔克雷格,虽然只有几分钟的戏份,并且她的角色也可有可无,但可以看出,此时的她已经在好莱坞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和人脉,能够凭借自己的高颜值与还凑合的演技博得了许多A级制作商业电影的参演筹码。
《金发梦露》也是如此,有了上述四部超A级制作的电影参演经历,安娜的简历背景可以说是相当漂亮了,很少有女演员能像她一样在商业片中频繁出镜,人美声甜的她又怎能不招人喜欢?
与玛丽莲·梦露,同样的身份,相似的地位,并且都是花瓶角色出身,或许这也是她被选上当梦露的原因。
先说题外话,《金发梦露》凭借NC-17分级名声大噪,并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满堂喝彩,长达13分钟的掌声,为影片的宣发增色不少。
进入正题,已经上线网飞流媒体,电影我看完了,2小时47分钟的长度用来叙述梦露的一生并不为过,但2小时47分钟的观影体验却如坐针毡。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1、安娜·德·阿玛斯的演技。
如果说安娜拥有和梦露一样天使的面庞,我举双手双脚赞同,这个古巴妹子确实好看。
但演技实在让我难以恭维,各种梦露名场面:吹裙子、哭花妆、飞吻都有,但给我的感觉是安娜在演梦露,而不是带入梦露本身的角色,这或许就是许多科班演员还不如0基础非科班演员的原因,你的表演痕迹太重,大家都知道你在演,看梦露被吹裙子都几万次了,却没有一次是真正发自内心真实表演。
2、是在影片在叙事上采用的是平铺直叙,根据时间的推移来讲述梦露如何从诞生到逐渐走向毁灭死亡,2022年了依然采用这种叙事稍显俗套。
如果把叙事结构换成直叙+插叙或许效果更佳;
3、NC-17的分级让这部影片名声大噪,大部分观众都冲着安娜的香艳镜头去看的,但片中的裸露、血腥场景却少的可怜,简直可以用小气和吝啬来形容,甚至还比不上以往的任何一部NC-17电影,仅仅只有安娜裸露的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大腿,之所以评为NC-17是因为裸露+药物滥用+脏话+暴力等元素的综合考虑而得出的,具体可以参考MPAA的评级标准。
4、梦露在现实中和肯尼迪家族有很亲密的关系,并且有大量间接和少量直接的证据表明是肯尼迪家族导致了梦露的死亡,但片中并没有展现过多肯尼迪家族对梦露影响的细节,甚至几乎是没有。
5、我看过米歇尔威廉姆斯的《和梦露的一周》,那部电影就比《金发梦露》好太多,大家都知道梦露是艳星,《金发梦露》打着香艳的噱头来博得观众,但《和梦露的一周》却是抛开香艳的噱头,来真实的刻画梦露的内心细节,这就是为什么米歇尔版的梦露要强过安娜版梦露,一个独立片女演员确实要比商业片女演员要好太多。
米拉·索维诺(左)、安娜·德·阿玛斯(中)、米歇尔·威廉姆斯(右),你最喜欢谁扮演的梦露?
6、和其他梦露电影一样,这部梦露电影也用了大篇幅来叙述梦露挣扎的历程,好莱坞潜规则的肮脏、男性当权世界对她的影响、死亡威胁对她的压迫,这些都是梦露走向毁灭的因素。
但在片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梦露如何哭、如何抱怨、如何妥协、如何哀怨,全都是外在的宣泄,而内心世界呢?
梦露的反思,梦露对整个社会的看法,几乎为0。
深度的模仿,拙劣的演技
深度的还原,拙劣的表演总结来看,《金发梦露》这片释放出了三个误导信息:1、这是一部传记电影。
错!
这是一部纯纯的商业片!
2、NC-17的电影分级;错!
这顶多是一部R级片!
3、安娜·德·阿玛斯就是梦露。
错!
安娜·德·阿玛斯在演梦露!
谈完了《金发梦露》,最后再回到梦露本身,梦露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有多少人知道梦露的是如何诞生的?
现在就让我来告诉你。
二战期间,好莱坞附近有家很有名的无人机厂商叫“无线电飞机公司”( Radioplane ),有个摄影师按照美国军方的要求,进到这家工厂拍摄宣传照,找了一位工厂妹在机器旁边做一些指示动作。
摄影师本意是想拍飞机,结果照片洗出来之后大家都被这位工厂妹吸引了。
后来摄影师把照片寄给了模特经纪公司的朋友,厂妹被邀请拍了组封面一炮而红。
再后来这位女工就进入了到了演艺圈后,火到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个工厂妹的名字叫Norma Jeane,也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玛丽莲·梦露”。
时隔多年的照片终于重见天日,2014年被发表。
时隔多年的照片终于重见天日,2014年被发表。
1945年6月26日由士兵David Conover拍摄。
一个底层女民工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上流女明星,从new money变成old money,仅仅用了一夜,落差、阶级、名利、欲望让这位普通的女民工最终走向了毁灭。
梦露不应该被推崇,她是一个反面教材,时刻警醒着人们,上流社会的险恶与名利场的黑暗。
绝大部分电影在影片开始的二十分钟内就已经呈现出其大致的样子,但《金发梦露》的前四十分钟都令人一头雾水,一直在变的画幅,不知所以的黑白彩色切换。
并且本片的叙事方式杂糅,开头像一位喜欢林奇的A24年轻导演拍出来的段落,当梦露款款走过餐厅时,又像是芬奇的作品(导演之前也确实在芬奇班底工作过)。
这部提名的网飞电影有着接近三小时的长度,是今年当仁不让的恢弘巨制。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并非人物传记片而是改编自一部小说,所以“失真”恐怕确实不足以作为攻击这部电影的理由。
但这团老太太的裹脚布并不会因此显得不那么令人作呕,在80分钟后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就只有“希望它赶紧结束”了。
这部电影大致可以预见会是一部争议之作,因为这之中少有平庸无趣的东西,而是充斥着(在我看来)烂地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一种颇具刺痛感的烂,可以想象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能捕捉刺痛的美,反正我不行。
《金发梦露》的第一种糟糕在于其叙事的杂糅,像是未经排练的乐团,更像是儿科门诊部的走廊和人声鼎沸的洗衣室,饱含着地狱般的喧哗和刺耳的叫喊。
影片中有一处情节可作例证。
在梦露刚刚逐梦演艺圈之时,她遭遇了一次“潜规则”,至少电影是这么呈现的,在叮叮当当的轻快声音下梦露走进一间挂满动物标本的房间,背后的厚重门板平滑地合上,这一组镜头所展现的是梦露对她所处的空间并无把控能力,即使摄影机跟随着她的行走而展示空间,她身处的建筑也是以自身的规则构建的,接待员的眼神非常好地展示了这一点,她像个棋子,按照棋盘上的规则运行。
令我不适的并非这场戏的事件,而是在之后,当梦露回忆起自己的演艺生涯时,这场戏以闪回的方式再次出现,呈现了一场痛苦的性侵。
为什么这样的处理令我反感?
当导演展示痛苦时,他可以因为自身的叙事速度需要,而随意改变痛苦的时值,并要求演员以此表演。
这也就意味着,人的痛苦以至于一切情感,在这位导演手中都是像节拍器一样,凭一双手调控的摆件罢了。
他并不尊重演员,也不尊重角色,在前一段影像中,这此性侵好像是无伤大雅的,是心照不宣的,是一次“潜规则”,而在后一段影像中,又将前因后果都完全剔除,好像是观众从未看过这些影像一样,将其雕塑成“性侵”。
如果要追求人物,就应为人物保留情感流动的时间,给情感相应的时值。
不然,若人物对同一事件的反应都被操纵成不同的样子,那观众又从哪个创口可以看见真心呢?
《金发梦露》更令人窝火的点还在于其人物的塑造,本片一直强调。
主人公是诺玛简,玛丽莲·梦露不过是她被迫扮演的一个角色。
而这个诺玛简花了三小时的时间在……找爹。
小蝌蚪找妈妈,诺玛简找爸爸。
不知为何,都二十一世纪了,这套最老套陈旧古板的精神分析叙事以小学生心理课的深度闪亮登场于威尼斯主竞赛,令人咂舌。
这部电影中,不存在任何一个人物,所有的男性都以“讽刺男凝”的模子打造,既无性格也无特色,甚至连欲望都没有充分展现。
由安德里安·布洛德饰演的亚瑟·米勒是最差劲的角色了,按说他应当在故事里发挥重要作用,至少是与周边那些臭男人做出区别的角色,但长脸男近几年演的角色都一模一样,摘摘眼镜摸摸脸,这些动作无法表达任何个性。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比广告画更浅薄,小卓别林二人一直在发出恶心的气泡音,而安排的一段看似美丽的场景也不过是燕尾服沙滩香槟那套,相比之下《小时代》的审美都变得惊人的有创意。
这位诺玛·简是今年最令人失望的银幕形象,考虑到安娜·德·阿玛斯的星途,她在这个时间点饰演梦露不可谓不恰当。
可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一个试图有所表现却什么也没说的角色,是一个试图展露内心却比衣架还单薄的心理形象,安娜·德·阿玛斯被拍得不如砧板上的鸡胸肉。
不论对梦露这个形象做任何的诠释,她都首先是一位明星,她的魅力是充沛的,她的魅力应该被感受而不是被剧中男性角色的嘴巴强调。
影片所展示的,不过是无尽的丑闻,毫无真实感的痛苦,以及一些猎奇媚俗的奇观场面。
整部电影都媚俗极了,八卦、浅陋的精神分析和短视频视听美学。
那些肉眼可见包含各种“技术”的视听场景,彼此之间缺乏逻辑和合理的衔接。
本片的影像追求华丽粗厚的织体,最终呈现的是同庆楼婚礼现场级别的声光电交合。
足足160分钟的陈词滥调和自以为是的影像缺乏哪怕最基础的逻辑衔接成一个恰当的故事,八卦小报撒上再多金粉也不可能改变字里行间都是男性视角下垃圾废话的事实。
我再为这团东西写一个字我都感觉不值,我受够了这些媚俗的垃圾。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偏北CLUB”
太多女性主义影视作品热衷于塑造一个讨人喜欢且复杂多面的女性角色。
如果这部电影着力在梦露的人物刻画上,突出人物复杂性,比如不幸的生活带给她脆弱的精神,但内心依然保有理智且聪慧,有梦想。
虽然被标签化为性感符号,但其实她是具有独立精神和反抗精神的,可叹造好弄人,最终红颜薄命。
这样的路数,想必粉丝们会更喜欢,但它就成了一部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传记电影了,显然也不是导演想做的。
什么样的控诉最有力?
把一个精巧美丽的洋娃娃被当众撕碎,才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残忍。
metoo之后世人惊觉,那么多的女性被剥削着,在男权掌握的有毒系统下,她们确实是无力的,但这并不表示她们懦弱或痴傻。
我相信导演的表达也是如此,还有什么比一个时代符号,一个性感代名词、一个如此美好的女明星,当众被父权男权蹂躏摧毁更有力地控诉呢?
如同影片贯穿的父亲照片,那不正是导演对冷酷父权从始至终地厌弃吗?
再比如梦露白裙,这个早已符号化的场景,如果带着美化地重新呈现一遍意义何在?
导演偏偏要用最低俗的最龌龊地镜头不断挑战观众,让观众不适,这才是梦露白裙底下的真相,是对女性的物化,是来自男权的凝视,是龌龊的,并不是什么“情色而不色情,性感尤物文化标志”这些狗屁。
观众因为关于梦露的电影中出现了裸露就质疑导演的动机,我觉得是误读,如果真正看完电影,它的不适感,恐惧感和残忍程度都是非常有力度且女权的。
就像你不会因为《女性瘾者》中有性描写的镜头就质疑导演的动机一样。
9月28号,《金发梦露》正式上线NETFLIX。
这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引发极大争议的电影一上线流媒体平台便如一颗深水炸弹一般在人群中炸开了锅。
随之而来的同样也是两级分化的评价。
有的影迷认为这是一部纯纯消费梦露,不可原谅的造谣式电影;而有的影迷则认为这部电影不管是从摄影角度还是从对梦露人生的大胆重构角度来说都是一部极其成功的影片。
那么《金发梦露》真的是如大家所说是一部肮脏的,尽显丑态的电影;还是像另一部分人所说的是一次“完美的重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厘清几个问题。
聚光灯下的梦露 第一个问题,《金发梦露》到底是不是一个纪录片?
到底该不该以写实的纪录片要求去要求《金发梦露》?
让我们先来看看《金发梦露》的简介
豆瓣简介页面 划重点了嗷,“改编”、“小说”、“模糊事实与虚构”。
看到这里不用我说也知道了,《金发梦露》根本就不是一个写实的梦露纪录片,而是一个经过艺术化加工后的虚实结合的伪纪录片。
所以那些声称“完全虚假的纪录片”的人可以自行闭嘴了。
因为它根本就不符合纪录片的范畴之内,为了情节需要而进行虚构实属正常。
那既然《金发梦露》是一个虚构的梦露生平电影,那它有没有做到一次“完美的重构”呢?
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从剧情来说,《金发梦露》是合格的,它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实现了这部电影原本的意图,那就是“大胆探索梦露的私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一定是合格的。
不管是和卓别林兄弟的三人行还是两次流产一次堕胎的戏份都充分展现梦露的个人生活是多么的无助和孤独,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甚至还提到了肯尼迪总统的野史(maybe it is a truth?
)。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金发梦露》确实交出了一份很不错的答案,足够“大胆”。
从音乐、布景和摄影层面来讲,这部电影简直可以说是完美。
全程压抑的音乐、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转换、大小画幅的转换以及梦露徘徊在洛杉矶和飞机旅行梦幻般的转场都足以体现出这部电影过硬的拍摄技术,通过这样艺术化的表达来表现出梦露内心的挣扎和徘徊在梦露身边的黑暗,完美搭建起了整部电影所需的氛围感。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小porn倒不如说是一部文艺片(而且这就是NC—17?
这也配叫porn?
说porn的都可以自行闭嘴了)
梦露在徘徊在飞机和洛杉矶之间 既然虚构的剧情设计和高超的拍摄手法都很合格,那么《金发梦露》所引发的争议又出自哪里呢?
其一必然是导演以男性凝视的手法去拍摄梦露的故事,这让很多人感觉的梦露又一次在被人们消费。
关于这个问题呢,其实很容易解释得通,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代入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就会发现梦露的悲剧其实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无数怀揣着好莱坞梦的少女们的悲剧,多少少女和梦露一样被那个时代的规矩所束缚地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只不过梦露是那个直到今日仍在出名少女罢了。
所以导演既然选择那个时代最为出名女演员的故事来进行讲述,必然也逃脱不了对那个时代的时代规则的重现,而那个时代正是一个充满着男性凝视的时代。
导演可以借此来描述出梦露悲剧的根源,也可以间接借此来反讽男性凝视的社会(虽然可能不是导演的本意)。
所以对于一个大胆的梦露虚构电影来说,男性凝视的话题可能无法避免,导演也在电影中有意地去丑化围观梦露的狗仔们,也有意地设置了一系列隐喻来说明那个男性主权的社会(比如梦露在给肯尼迪总统咬的时候,电视里播出的火箭升空画面,以及高潮时,UFO坠毁的画面),这些隐喻很好地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色,也充分地表面导演很清楚自己想要拍的是什么,这一点和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里对于性爱的隐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火箭升空的隐喻
飞碟坠毁预示着高潮的到来
故意慢镜头丑化的观众 第二个争议点,在于倍受观众吐槽的原生家庭问题。
这样的设置确实落于俗套,再加上冗长的剧情,观众会感受到过于疲倦,这是这部电影的问题和扣分点之一,但是这是一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如果小说原著里的设定是这样,电影出现这样的问题属实正常。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为敏感的问题,《金发梦露》到底是不是一个为了满足男性性欲而生的电影,说出这个问题确实很难以解决,但是也确实暴露出了一部分人对男性认识的缺失。
如果说这样的一部电影是为了男性性欲而生,那么《色,戒》里面的大尺度片段可比这大多了,是不是也该纳入“为男性性欲而生”之列?
很显然,少有人这么说,而《金发梦露》引发如此争议的原因在于“梦露”这个大名牌。
谁让梦露是美国的金发美人的代表呢?
聊到这里,我对于《金发梦露》的观点也很清楚了,这是一部很好地对于梦露生活重构的电影。
但即使很好,《金发梦露》也有瑕疵,冗长,过于艺术化,都是这部电影的瑕疵。
但应该清楚的是,我们更应该以一种理性的观点去看这部电影,而不是再次上升到男女性别对立的层面,看电影图一乐,理性观影,理性评判,仅此而已。
(影评仅代表个人观点,无任何其他之意。
)
梦露的选角是真不错,Ana真是尤物;拍得也很好,但真心不喜欢这片。梦露自然是那个年代下男性凝视的产物,从而引起了她一生的悲剧,但仅仅如此吗?将梦露的人生悲剧简单归咎为Daddy issue也太(男性)自大了吧。本想看到那个读严肃文学而非胸大无脑的金发女郎,但整部影片却反而强化了金发女郎刻板印象下的梦露。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拍得很艺术,但确实太长了……而且虽然大概(?)是要讽刺爹味吧但是爹味实在太重了
很好,导演完全把别人如何物化梦露,全还在了女演员身上。太想装神弄鬼,甚至都看出了点drama的舞台剧效果了,太现代以至于我都快记不起来这是梦露。当你想展示的痛苦过于膨胀,就是导演的自满。shit,滚。
也就开头结尾是紧巴的,中间部分全是些自以为是的水词儿。理解多米尼克到底想干啥:透过画幅、色彩与镜头变化提供“凝视”的多种可能,并尽力让梦露展示平凡人的一面(即,诺玛简)。但问题是!“梦”与“诺”从不是天然对立,前者本就是后者的一部分罢了,事实上梦露并不排斥,甚至还会利用其达成正向目的。“手腕”才是这个女人超脱泛泛流星,跃升当代文化图腾的基石。对两者的粗暴切割,仅是一种自我沉醉下的悲天悯人,远非一句“是书改而非传记”可以遮羞。阿玛斯的表演也有大问题,苦闷有余娇媚不足,一比一复刻桥段没一个能hold住的,特别是彗星美人和热情如火,对照下原片就知道了。不过这种立意矮化,也倒适配如今的两极评论。可这种掰扯“是否凭性资源上位”的撕逼,才是对本尊最大的亵渎——请拿她当个时代裹挟下的人,别当二极管。
通篇小聪明的感觉
NC-17真的是噱头而已,恰巧就是因为有裸露+药物滥用+敏感题材这几个元素碰到了一起所以才评了NC-17。安娜德阿玛斯的颜值可以,但她的花瓶演技演梦露还是有点太年轻的感觉。不如之前米歇尔威廉姆斯的《我与梦露的一周》。一个底层女民工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上流女明星,从new money变成old money,仅仅用了一夜,落差、阶级、名利、欲望让这位普通的女民工最终走向了毁灭。梦露不应该被推崇,她是一个反面教材,时刻警醒着人们,上流社会的险恶与名利场的黑暗。
拍法有代入,导演属性凌驾表演之上,不是传记片,而是一种沉浸式生活体验。写意的成分多,留给想象的空间也就大。画幅和色彩的变换是为混淆电影(玛丽莲)跟生活(诺玛琼)的关系,大众看到的玛丽莲是被“包装”出来的男性凝视产物,真正的自己只能被封藏起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玛丽莲”,谁解琼滋味?
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至死都在填补童年创伤。大早上起来看了一部三个小时的porn实在是生理不适….MD网飞塞了多少钱给威尼斯主委会啊
花里胡哨 把痛苦当噱头很没意思 白瞎了用ghosteen当配乐
停止消费可以吗
没有故事,全是情绪,支离破碎……
闪光灯是锋利的剃刀,刀刀致命,天真被凌迟处死。摄影机是贪婪的黑洞,步步紧逼,梦想已尸骨无存。在潮水般的赞美中茫然失措,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夺路而逃,在万千影迷的拥簇中抛弃自我,在爱与童年的噩梦中等待解脱。疯狂在何处开始,梦境在何时结束?我给了所有人想看的全部,却没有人让我看见幸福。作为一部以氛围和情绪为主导的传记片,本片并不是像《猫王》那样一味渲染玛丽莲·梦露闪亮的艺术成就,而是用极端化的视听呈现一场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视觉谋杀。人们只看见玛丽莲·梦露,却看不到诺玛·简,如影随形的“闪光灯”将她的一切摧毁了。诺玛一生所求,不过是渴望成为母亲,希望把小小的可爱灵魂从抽屉里拯救出来(自己),然而造化弄人。结尾梦幻般的配乐响起,视线与影像一同变得模糊:她的手边就是电话,却不知该打给谁。她就这样悄悄的走了
4.5。1.《神枪手之死》之后的超稳定发挥,画幅不断变化,黑白彩色不断交替,鱼眼虚焦镜头不断重复,多米尼克创造了一个最真实也最不为人熟知的梦露,期盼着把梦露拍成女权平权甚至于伟大的,不是脑残就是傻逼。2.童年来自母亲虐待的阴影更强化她强烈的恋父情结,几乎每一任丈夫都是daddy,几乎每一次聚光灯下的绽放都是一次心灵的巨大撕裂,性来换取资源来好莱坞的名利场,别说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放在当下的大洋彼岸和此岸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导演也是对韦恩斯坦等一系列被metoo回应。3.满是灰烬找不到出路的火场,黑屋子强行被拉去堕胎,堪称本年度最恐怖的两个画面。4.肮脏的bitch亲口吞下上世纪最伟大的精液,这是肯尼迪总统被黑得最惨的一次(嫖客而已)。
令我不适!!突然的性侵镜头,堕胎时冰冷器械进入阴道,意识流的3p画面,这他妈都是些什么?????叫什么金发啊,叫男人胯下的梦露不是更好???2022了!可怜的梦露依旧是男人的意淫对象,都他妈能把肯尼迪气活!!另外那些奇怪的画幅是在干嘛??黑白和彩色的切换又在干嘛??垃圾电影!!!!!!
导演绝对是才华横溢,几处场景过渡充分体现他的想象力。可惜,哪怕能看出他对梦露确实存在同情的情绪,但电影里更显眼的是他对梦露居高临下的鄙夷。安娜表演是尽力了,甚至可以称为比较出色的,但这片需要的不止是【比较出色】。80
对她的理解就和片名一样肤浅。
安娜德阿玛斯的美和梦露太不一样了,她的美太「死亡愿望」了,太现代性了。我能想起类似梦露的,大概是《成长的烦恼》里的Judi,那种健康的神性的不碎片的不受伤的纯欲感,黄金时代的美国过去了,现在也就确实没有了。这种直面镜头的排练厅拍法/滥用大光圈光污染多画幅模拟精神状态的经典老法师审美/剧本写出来是为了被詹明逊和齐泽克进行精神分析的好莱坞流水线传记片,从《铁娘子》开始我确实也看得多了,但直白俗气到全片主题就是「Looking for daddy」,导演也是真有你的。另外,导演热爱炫技却无审美,性爱戏用的那些绘声绘影水平的特效尴尬死了,当阿玛斯下海片看都费劲。
德阿玛斯太美了!!!
看之前以为重点是《梦露》,实则重点是《金发》,本片也可以叫《被嫌弃的Jean的一生》。导演直接剥离了梦露的成就与理念,执着于她的阴影与“玫瑰花蕾”,给予观众近三小时的沉浸式“被全民pua”体验,看的人如坐针毡,但不是因为影片质量。单说电影制作,可以打极高的分数,安娜的表演也十分出色,但电影一条路走到黑的剧作及对梦露的“胡说式戏说”注定使得本片会两极分化。这样看来,梦露确实是悲哀的,生前,她是性感的符号,到了今天,她又成为了“凝视性的剥削”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