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过程想起了两个片子,一个纪录片克拉玛依,一个 亲爱的。
共同点是那些突然失去了孩子的父母们,和亲戚们聊天说到身边一对失去孩子的父母时,亲戚疑惑地问,为什么他们不再生一个。
这个问题是很简单却又很残忍的,我很想回答却又很难回答。
当你沉浸在与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中,却突然失去了孩子,这种痛苦和折磨是非当事人难以想象的,有的家庭就此分崩离析,有的人悲伤到无法再怀孕,有的人不能顺利的ox,ox本事一件愉快的事吧,现在却要背负着责任,或者说没有能ox的心情,再生一个孩子,总觉得背叛了失去了孩子,即使有了新的孩子,也总是对比着失去的孩子。
兔子洞里的一对夫妻,承受了周围人都无法感同身受的痛苦,却无法相互分担,因为彼此还是想爱不能轻易放手,怕伤害到对方又让两人更痛苦,消除掉一切孩子存在过的痕迹也无法抚平伤口,有的伤是要自己去勇敢面对的,不怕别人问起,才能渐渐愈合。
在某个时光岁月里,你过得很好。
然后突如其来的让你经历一些事情,悲伤得让你失去了平衡,然后你的整个生活,情绪,想法都变了,每天都不知道到干做些什么。
也许过段时间,就慢慢平静,但是在悲伤的暗流下,时时刻刻的存在,就像油罐里的火星,一个场景,一句话,一个人,一首歌,都会点燃你,在你本该理性的场合,不顾一切的爆发你的压抑情绪。
的确这样压抑着不好。
这时过去的美好时光,竟然成了你的毒药,不停的折磨你,这一刻没有,也许下一刻就出现了,让你一时间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然后暴露你最脆弱的一面。
贝肯问她妈妈一切都会过去吗,她母亲只是这样回答,“不会。
”即便是有个人时时刻刻在你身边安慰着你,也不会,你要试着去经历着接下的生活,慢慢的悲伤会沉淀在心底,偶尔还是会因为一些波澜重新在你心底漾起,不过这样的感觉也许没上次那么坏,每一次扬起的悲伤都是疼到心底的。
你弄不清楚那是一种什么感觉,顺其自然。
那悲伤不管怎么的遗忘想起,它就像隐藏在口袋夹层里的一块尖利的石子,偶尔手插在口袋,还是会刺痛的。
我想说的是,当你悲伤的时候,你会在不断的寻求另一个能代替的东西。
可是当这个代替的东西与你平行离开的时候,你的疼痛也许会比上次更刻骨铭心。
这让我想到了《挪》里木渡的死对直子的影响,直子从来没接触过了除了木渡之外的男人,也许木渡无缘无故的死是为了唤起,或是说拯救直子走出木渡的世界,成为一个独立的正常人。
可是事与愿违,直子找了渡边这个代替,直子一直不知道到底和渡边在一起时为了什么,所以他们常常盲目的走着,不停的走着,生怕停下来了,就要分离。
的确分离之痛,痛入心扉。
可是直子还是一直走不出木渡的世界,他无法完全正常一个独立的正常人,她觉得这样的自己,不足以给渡边一个完整的幸福。
木渡永远的停在了十七岁,而直子也永远的停止在了二十岁。
不知道直子与渡边这个代替品永别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情绪,恕我无法臆测。
而可以知道的是,渡边在失去直子的时候,那种痛,的确让人惊愕,你无法去感同身受,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这种感觉,你不能去比较它们,因为这些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独一无二的。
为了走出这种疼痛,渡边没有让生命停止,他选择了继续往前走,恩,寻找绿子,你可以说绿子是代替品。
每当沉溺在悲伤里人总是会走进兔子洞寻求一种安慰,可是那不是人真正想要的,就像抽大麻一样,只是暂时的麻痹自己。
每一次走进兔子洞,人都会看到历历在目的各种美好,人就是这么一种动情的动物。
兔子洞只是一个代替品,但是它却真真切切在生活里存在,被每一个处于悲伤的人需要。
或是说,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让悲伤的人的过渡,从一处的悲伤抵达到幸福。
写到这里,我心中不免一怔,它的存在真是吃力不讨好,怪不得贝肯母亲说,当初那个想着要安慰着她的人,她现在一点都不感激她。
换个角度,悲伤的人只有从兔子洞渡过来才会重新更好的活着,这不失为兔子洞存在的意义。
犹太圣言说,一切都会过去的,就是这样意思吧。
兔子洞便是悲伤地源头。
记得我说过,沉溺过去,便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不管你再怎么样的折腾,一切早已过去,一切重新开始。
兔子洞,中文名字听上去仿佛隐晦。
讲述的却是一个平行时空的世界。
蕴含了人们所有不舍的欲望。
我们渴望爱,所以惧怕失去。
当面对共同的痛苦,曾经相爱的人却变得面目模糊了。
当爱情掺杂了亲情,当彼此没有了空间,我们惧怕这样的距离,我们排斥所谓的救赎。
有些哀痛,只能独自吞咽。
即使是在爱情里。
影片表达的远远不止失去孩童的一个家庭的尴尬处境。
悲伤带来的是更多人性晦暗的凹处。
家庭,不会一直沉默于一团和气的表象之下。
当破裂的洞口出现,往日和气的桌布就显的那样捉襟见肘了。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穿梭,即使是最爱的人也不会望见它的全部。
我们只在彼此想交换的片段相见。
生活终将继续,生命不会轻易自行停止。
我们需要彼此的点滴温暖来蘸伴人生。
我们交付出内心的柔软,将过往承担,让未来扑面。
不管我们曾在多少个平行空间无视而过。
请在这一秒钟紧握我指尖。
让这一世嗅到芳菲。
亲爱的,不止是亲爱的。
沉醉于爱情中的伴侣,往往有着共同的思想和情感,那会使我们体会到紧密相连的浪漫,促使两人感情升温并发展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但是如果有一天,生活中发生了一件悲伤的事情,而两人应对的方式大相径庭,你便觉得他好远,远得你无力去握住那双曾经相约到永远的手。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部电影,名叫《兔子洞》。
由约翰·卡梅隆·米切尔执导,妮可·基德曼、艾伦·艾克哈特等参加演出,讲述了一对夫妇携手走出丧子阴影的故事。
蓓卡(妮可·基德曼饰)和霍伊(艾伦·艾克哈特饰)是一对快乐的夫妻,他们感情美满、家庭幸福、还有一个4岁的儿子丹尼(菲尼克斯·利斯特饰)。
但是这种美好的生活在8个月前戛然而止,一场车祸夺去了小丹尼的生命。
这对年轻夫妻的感情也随之陷入泥潭。
他们内心无疑都是痛苦且难以摆脱的,他们各自缅怀纪念孩子的方式却不一样,超出彼此的理解。
由此,他们越来越陌生,越来越遥远。
世界另一角落有个开心的自己 蓓卡是一位全职太太,她理智成熟,在表露情感方面比较倾向于克制。
儿子去世后,她的生活没有多少变化,还是沿袭着之前的习惯和步骤。
早上丈夫出门她打理花园,晚上丈夫回来她准备晚饭。
她也不相信上帝之类的言论,她对那些因失去孩子而参加团队互助的人很是厌烦,称他们为“信上帝的疯子”, 其中一对夫妇用“上帝想要另外一个天使”来安慰自己,其他的同病相怜者全都陷入悲痛之中,蓓卡控制不住,气愤地说:“他干嘛不自己创造另外一个天使,毕竟他是上帝啊。
”对于上帝,蓓卡不但不信,甚至颇感怨恨。
她深信如果上帝真的如大家所说的那样仁慈,他就不会残酷地夺走人的孩子,让人痛不欲生。
孩子已经离开他们,但生活还得继续。
为了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蓓卡将儿子在房子里生活过的痕迹默默地清理掉,还把那条让儿子遭遇车祸的狗送给母亲。
她还打算卖掉现在的房子,搬到别的地方生活。
她不想看到跟儿子有关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会让她想到儿子,再一遍遍难受。
一天,蓓卡偶然碰见了开车撞到她儿子的男孩杰森。
在一种奇特却强烈情感的驱动下,她开车尾随杰森。
之后便在男孩每天乘坐公交的站台等他。
她到图书馆借杰森刚刚还回去的书看。
在一次被发现后,她邀杰森坐在公园长凳上静静地聊天,虽然有些奇怪,但她确实很享受。
如蓓卡设想的那样,杰森对自己儿子的事怀有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杰森见到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他的真诚与手足无措让蓓卡也跟着动容, 她也有悲痛,但她更不想这件事让杰森一直生活在罪恶的忏悔中。
她耐心地听杰森诉说他的心里话,还用理解的眼神和动作安抚他。
尴尬和愧疚情绪渐渐消减后,杰森给蓓卡看了自己创作的一本漫画书。
在书里,他画了一个失去父亲的小男孩,为了寻找父亲,小男孩钻进了兔子洞,却看到了完全陌生的世上另一版本的父亲。
这个故事令人感动,也深深安抚到了痛失爱子的蓓卡。
她坚信现在同杰森一起坐在长凳上的只是悲伤版本的她,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还会有开心版本的她,正陪着儿子。
忘掉伤痛就是对儿子的背叛 跟蓓卡的理性克制不同,霍伊对儿子的感情更加外露和依赖。
儿子的不幸离世,对他来说,是个真实存在的伤痛和打击。
要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参加团体互助,或者找咨询师聊聊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团队互助会上,他认真听着其他父母悲伤的发言,对他们的情感感同身受。
他觉得这些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不应该打断或者嘲笑他们。
霍伊知道他们要让这件事情过去,但他不想“删掉”儿子的生活痕迹,仿佛那样做就是背叛,是冷血无情。
他要儿子的东西都完好摆放在原位置,包括那条狗。
另一边,他也想找到一条途径,恢复以前正常的生活。
他觉得生活会变得像现在糟糕,是因为他们没了孩子,如果再生一个,或许就能挽救眼前不如意的状况,对双方都好。
他还保留着去团队互助会的习惯,尽管只是一个人。
在那里,他和一个叫盖比的女人越走越近。
盖比和她丈夫凯文参加团体互助已经八年了。
最后凯文突然消失了,盖比便也开始随意地对待互助会,她还是会准时到,却在到了后待在车里吸大麻、对着发言的人痴痴地笑,还在中途撤下偷溜出去玩。
霍伊也跟着盖比做着这一切。
他好久没这么肆意放松过了,他喜欢和盖比这样,将所有烦心事都抛到脑后。
然而当他知道凯文是因实在忍受不了那种悲伤的日子,忍受不了两个人抑制不住摧毁彼此的举动才对盖比不告而别时,他好像也在其中看到了他和蓓卡两人的未来,他很害怕,他很爱蓓卡,不想最后丢了彼此。
可是如今他们的关系确实有朝那个方向发展的苗头,而他却只能看着它愈演愈烈。
对于杰森,霍伊还是抱着极大的怨恨,他做不到释怀,也不想原谅那个男孩。
还有那条儿子曾经很宠爱的狗,他是抱回来养了,却也在它扯着绳子快速跑的时候,不耐烦地冲它嚷嚷。
他想要找到能够对儿子的死承担责任的人或物,用憎恶来表达对儿子的忠诚及爱,但长久地恨一个人本身就是痛苦的负累,霍伊其实是借着这种方式来惩罚自己。
曾经那么好,如今都是错 由于上面所说的种种分歧,霍伊和蓓卡不止一次地发生激烈的争吵。
霍伊看不懂蓓卡,她为什么能做到那么冷静,每天都有不同的新鲜事可以做,还能跟撞到儿子的人聊天,儿子的离开对她的生活没有造成丝毫的影响。
蓓卡也看不懂霍伊,他为什么要那么情绪,儿子明明已经不在,却还想装成孩子还在那样,要去恨杰森,用这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的伤痛时刻绑住自己。
一对夫妻失去一个孩子的经历,会深刻影响到两人的感情和婚姻。
如果婚姻里面的双方都没有意识到,并且及时地做出调整,那可能就只有分开。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有讲到一对夫妻,因为丈夫不小心犯下的一个疏忽,家里三个年幼孩子的生命就都没了。
经过这件事后,这对夫妻离了婚,没有关乎他们双方感情上一点点原因,就单单是没了孩子。
经常围在自己身边,你在他身上倾注无数关心和爱的孩子,骤然间就永远地离开了你,这对所有父母来说,都是一个巨大难以缓解的打击。
而在剧烈伤痛的打击下,往往也会让你整个人改变。
如果蓓卡和霍伊的孩子还在,霍伊应该会觉得蓓卡是一个成熟能干的妻子,对家里的大小事务都能照顾妥当,对教育孩子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而蓓卡,她也会觉得霍伊是一个爱孩子、顾家的好父亲,他情感细腻,经常会向她表达爱意。
他和孩子也很亲密,两人就像朋友一样相处。
但这些原本的优点,在他们的孩子离开以后,就全都不一样了。
蓓卡的理智成熟,在这个时候的霍伊眼里成了冷酷无情。
霍伊的温柔细腻,在这个时候的蓓卡眼里成了软弱消沉。
同时,也因为各自应对、表达悲伤的方式不同,出现很多冲突和争吵。
你责怪我好不哀伤残忍地想要抹掉孩子,我也责怪你将我们的生活推向痛苦折磨。
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一首名为《家丧》的诗里就很清晰地呈现了这点,诗的背景是在一座小农庄的栏杆楼梯上,由失去孩子的农夫和太太相互对话组成。
诗的开头如下: 他由楼梯下看到她,在他看到她之前。
她欲下楼,回身凝眸,惊魂不定。
农夫走进问:“你看到什么?
从上面那里?
——我想知道。
” 妻子拒绝回答,但她很确定他绝对看不到她所见。
因此她让丈夫走上楼梯。
他走到楼梯窗前,发现了她一直在看的东西。
那是他们孩子的坟场。
我们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些。
但我明白:不是这些石头,而是孩子的坟丘——“不,不,不,不,”她喊道。
农妇下了楼梯,瞪了他一眼,向前门走去。
他感到迷惑,问道:“难道连自己孩子的死都不能提吗?
” “你不能!
”她说,“而且任何人都不能。
” 农夫想要融入她的忧伤,说了下面的话: 但我觉得你有点过分。
究竟你为什么会觉得丧失头一个孩子如此伤心。
你以为他的记忆可以满足—— 他太太不理睬他,任由他哀叹,后来回嘴说他不会说话,没有心肝。
她从窗户上看到他轻松地挖儿子的坟,挖掘完之后,她记得: 你竟坐在那里,鞋上沾着尘土,宝宝新坟的土大谈日常琐事。
你把圆锹靠在墙上,放在门口,因为我看到了。
做妻子的一再强调她绝不会用这样的方式面对自己的哀痛,也不会轻易就把伤痛忘掉。
做丈夫的安慰道,他知道她发泄过会觉得好过一点,他建议该是忘却哀伤的时刻:“你的心已经摆脱它了,为什么又再度揽它入怀?
” 面对伤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也有不同的时长。
但愿在你完成你的哀悼,我结束我的哀伤时,我们还能回到那所装满我们爱的房子,将你我都有的伤痛装进口袋,牵起对方的手一起走。
欢迎关注我的大鱼号:17号电影微信公众号:number17movie
第二遍看了,感觉自己这几年记忆力严重减退,看过一两年的片子会不记得,但是有一点印象,所以我看了一段记起来这是第二遍。
不过也挺好,证明找片子的口味没变。
看的时候很压抑,小心翼翼的看完,深怕某个细节出一点问题,就会让两个人深陷伤痛,就像另一对夫妇一样,那么多年了,最后还是没能捱过去。。。
短评里有一个“有钱人死了儿子,生活就没其他的了”。。
我从来不是圣母婊,但是这一句说的太偏激了,这几年宝贝回家之类的看的还少吗?
没钱或者家庭条件一般的家庭也有很多大人走遍中国找孩子的,哪个孩子不是父母的宝贝命根儿?
何况片子里的父母才刚失去儿子八个月。
就像女主的妈妈说的一样,这件事不会就这么过去,永远过不去,只是,会有变化的,或许是它的重量从某一刻起可以承受了,你不会喜欢它,但是这种感觉会一直跟随你,挥之不去。
其实,挺好。。
丧子的伤痛永远不会忘记,但是人还要继续往前走,只是这种伤痛需要时间去安抚,直到你觉得可以承受。
这时,心里永远留着这道深深地伤疤,但也还能好好生活了。
这种感觉虽然你不会喜欢,但其实,挺好。
这是一部给我惊喜的电影,也是对妮可最满意的作品。
之前看了故事简介并没有抱以很大的期望但看完以后却从心底被震撼。
这次妮可选剧本选得很好。
很适合她。
妮可不适合演剧情太波折的电影,她适合这种看似平淡但张力暗涌的角色,妮可擅长的其实是内心戏,用眼角眉梢诠释角色的性格。
总觉得,这一部作品高于了获得奥斯卡的《时时刻刻》(其实一直觉得这部不是很优秀),甚至接近了《不惜一切》,这一部一直被我视为她的巅峰作品。
所以,妮可如果凭借《兔子洞》获得金球奖、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都不会是意料之外。
再来说说电影。
印象最深的几个桥段:一、女主和母亲的争执。
那种无法控制的敏感、偏激,一直故作正常的她失去儿子的痛,终于在母亲不停提及自己逝去的儿子时爆发。
那种逞强,不需要安慰,不需要施舍。
二、插叙那段眼睁睁看着儿子出车祸的慢镜头特写。
有了孩子以后的妮可似乎更能体会母亲的角色,那张惊恐、痛心的特写,让人撕心裂肺。
三、和男主各自经历一段艰难的心理蜕变以后,试着回到原来的生活。
在PARTY散去后2人呆滞地坐着,紧握着双手。
导演这一安排无疑是意味深长,我个人愿意将它理解为夫妻两刚开始选择面对时的那份无所适从。
其实,简单说来,这是一个失去爱子后的一对父母的故事。
一对悲痛、极端,甚至可以说有轻微心理扭曲的夫妻。
但它传达出来的信念却是:有些坎,我们只能选择面对。
走过来,那些痛就会躲在心底,它一直都在,也许有时候会不小心触碰到,但也许某一天会突然发现,不再为它的存在而悲伤。
它成为了一种经历,一种象征,就像刺青。
痛,明亮,厚重。
好了,漫无边际罗嗦一大堆。
最后祝愿妮可凭借《兔子洞》拿下金球奖,拿下所有风向标,直杀奥斯卡!
Oscar临近,又补了一部。
感觉很短的电影,很萌的名字,很少被触及的主题,并不丰富的内容,拍摄用了28天时间,仅被提名最佳女主角。
片中饰演Becca妈妈的Dianne Wiest演技出色,几度让我想起了我姥姥。
最精彩的一段对话发生在Becca和她妈妈在地下室清理Danny的东西时:Becca: Does it ever go away?Nat: No. I don't think it does. Not for me, it hasn't. And that's goin' on eleven years. It changes though. Becca: How? Nat: I don't know... the weight of it, I guess. At some point it becomes bearable. It turns into something you can crawl out from under, and carry around like a brick in your pocket. And you even forget it, for a while. But then you reach in for whatever reason and... there it is. "oh, right", that... which can be awful, but not all the time. It's kinda... not that you like it exactly, but it's what you got instead of your son, so you carry it around. And... it doesn't go away... which is...Becca: Which is what?Nat: Fine... actually.片尾Howie的独白充很好听,背景的虫声也很好听。
充满了感情,也透着灰色。
观片过程中我本以为会演变出来家庭暴力、霸王硬上弓之类的精彩剧情,一心期待Nicole的激情戏,未遂,很文艺。
全片讲述的道理为,生活中,我们都要从一些地方找到一些安慰,且这一行为需要被理解。
另据IMDB讲,片中吵架一段可以数次听出Nicole Kidman的澳洲口音,确实。
看了这部电影,有两个感觉。
一是妮可基德曼越来越美。
记得刚看见她和汤姆克鲁斯在一起的时候,觉得她的脸和下巴都长的吓人,给我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后来,她的电影看的多了,感觉她的一双眼睛,有着很特别的深邃。
兔子洞,是基德曼看过戏剧版之后提出来要拍摄的,她不仅是主演,还是制片人,而且几乎零成本出演(但我估计票房是要分红的)。
当妮可基德曼在电影中第一次露面的时候,我就觉得她越来越美了,美的无法言说,让我心动。
二是中年人的问题,很麻烦。
这个时候的人已经几乎成熟到了无法改变的地步,如果还是不能很好地应对生活,也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希望了。
面对灾难,人类常常会有一些情绪反应,比如害怕、无助感、愤怒、重复回忆、失望以及希望。
朋友圈里总有人分享诸如“某小区内又出车祸,家长只顾玩手机孩子命丧车轮”之类的小视频,忍不住点开,一幕幕小区监控录像里的惨剧便放出来。
有孩子之前,我就只是气愤。
觉得这些家长太不负责任,这些孩子太无辜。
有了孩子以后,就只是害怕、恐惧、甚至焦虑。
翻看视频留言区里大家的讨论,构想怎样的防范措施能将此类事件的发生率降为零。
复牌的结果往往是“社会发展落后,应该想办法移民,以绝后患”。
然而,这部电影告诉你,移民也没用,恐怖的灾难在最发达的美国,美好富足的白人中产社区也会发生,猝不及防。
百度“幼儿车祸”词条下的人间惨剧与网友讨论这一天,就像以往的任何一天一样,家庭主妇蓓卡在操持家务,鸟在叫,松鼠在跳,狗追着松鼠跑出去,宝宝追着狗。
只是车道上开来一辆汽车,开车的高中生看到了狗,却没看到紧随其后的孩子。
这片在主人公精神情绪方面的刻画非常细腻,因而故事的曲折度上显得平淡:在遇到意外以后,意外关联的人如何变化。
一次事故,两个家庭,永远抹不掉的悲痛。
在真实的世界里,恶贯满盈的恶魔往往离生活很远很远,造成伤害的却是善良的人。
比如影片的一开始,好事邻居邀请遭遇创伤后的蓓卡参加晚宴,本意是善良,却意外踩到一颗花草。
一分钟前,女主人种下这颗这颗花草的时候第一次露出微笑。
陌生人的意外行为,断送了它的小命。
就像8个月前的那场车祸。
女主人公的微笑
脆弱的花草被无心踩了一脚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人性。
人性便是复杂的,便不是非此即彼的理性。
如果用理性来看待此片,便失去了一次心灵洗礼的机会。
不如去做数学题,得到一个答案。
孩子死了,人死不能复生。
这个答案如何能够被接受?
妈妈是第一个感受到这孩子存在的人,从怀孕伊始,到一口一口为了孩子忍着恶心吃饭,到后期孩子的胎动,到生产中的艰辛。
其他人与世界一道第一次看到孩子的时候,妈妈早已经习惯了孩子的存在,他们已经是“熟人”了。
然后就是日夜的陪伴,一口一口的喂孩子吃饭,吃穿住行的打算,孩子的一切成为妈妈的唯一事业。
孩子从只会躺着,到翻身,到坐起来,自己爬,站起来摇摇摆摆,跑来跑去,学习每一个词,第一次说梦话,到能追着狗跑,每一点变化都在妈妈眼睛里。
突然,这一切都没了。
如何应对?
影片穿插着的这幅画便是主人公的解药我们看到主人公参加互助协会,协会里有很多失去孩子的家长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感受。
有的经历8年却最后依然无法直面痛苦,夫妻分道扬镳。
有的诉诸上帝,用神话故事麻醉自己。
有的滥用药物、有的默默忍受。
失去孩子这件事,就像落水者头顶的海水,上涌翻滚,或激烈或平静地一点点淹过头顶。
有人试图抓住什么,有人抓不住,有人以为获救却又掉回去,有人……
同病相怜者甚众
身后的照片墙是爸爸的悲伤我们的主人公的心,在观众的注视下,在各种情绪中或急或缓地游荡。
这个故事太精妙,细节设置太到位,我们不需要演员大喊大叫,不需要她念出长长的对白,就在一件件生活事件中,我们看到她和他,爸爸妈妈的心。
即便我们自己家里没有孩子,或者自己家里的孩子没有发生事情,我们也能理解他们。
懂得他们对于丧子的事实的拒绝,对所有当日发生的细节之悔恨,对在公开场合流露哀伤的恐惧,甚至理解将责任归咎于肇事者或狗的恨意,对自己无力回天感到愤闷,等等灾后心理的正常反应感到理解。
懂得蓓卡为什么在超市不顾礼貌干涉别人,懂得她为什么打人。
懂得她带领观众去妈妈家时看到狗的愣怔,妈妈的尴尬(或许能够提前把狗藏起来)。
懂得怀孕妹妹的纠结(或许还有点儿荷尔蒙紊乱)。
懂得她见到肇事者的心情。
懂得闺蜜的理解与不知所措的逃避。
懂得这对夫妻的争吵和相互依赖……我们懂这些,因为我们也是人,人性是通的。
我们懂得,我们慈悲。
蓓卡化身跟踪狂这部片子里所有的人物都是善良而慈悲的,包括那个一言不发看着男人胡说八道搅黄生意的房屋中介。
所有的人都试图帮忙。
闺蜜就像自己做错事一样躲起来;闺蜜老公频繁找爸爸出去玩;互助会的倾听和容忍;亲人不惜自揭伤疤的劝说;妹妹的逃避;以及肇事者的种种行为。
这些人都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悲伤,感同身受,并试图帮忙。
这就是慈悲心。
影片安排怀揣解药的是肇事者。
肇事者也是一个善良的普通人,或许在观众看不到的地方,他痛苦挣扎很久,某一天看到那本平行宇宙,解开了自己的心结,便决定将这个想法做成药送给受难者家属。
解铃还需系铃人。
这也是一个巧妙安排。
另外一位解铃者是女主人公的妈妈。
同样丧子又最了解女儿。
不得不佩服编出这个故事的人,对生活有多深的体悟。
至于为什么蓓卡的药在肇事者手里,那是因为这场意外灾难的亲临幸存者只有他们两个人。
只有他们才更深层次的懂得对方。
丈夫虽然同为孩子的家长,但爸爸不在当场,间接知道原委,事后才看到肇事者,在心理恢复的过程中与女主并不同步。
其余亲人朋友们的安慰则是隔靴搔痒。
母亲能说到点上,毕竟女儿是上升了一个阶级,而妈妈几乎独自带大两个孩子(这个片里没说,但这样的家庭结构没说也等于说了),这份强大是有继承关系的。
可惜的是两场灾难的发生在时间线上距离太远,11年前的经历到现在,面对4个月的痛苦多少有点答非所问。
只能给予事后回忆起来最有用的,却不是当下的药。
这也是为什么与妈妈上来是矛盾,到后来才接受和解。
点题的“药”那么结局呢?
主人公好了吗?
那天蓓卡读完漫画,从心里接受了孩子的死亡,她打算去找肇事者,也是唯一一个可以聊聊的人,看到他去参加毕业舞会,然后在车内痛哭。
她哭的是孩子死亡这件事,到此这份母亲的悲伤终于释放。
影片给出答案,这悲伤慢慢变小,像装在兜里的砖块,有时会忘了,有时摸摸还在。
或许在平行宇宙里,家里没养狗,那天没有松鼠跑过,肇事者走了另一个街区……总之孩子还活着,在公园阳光照耀的草地上玩耍,慢慢长大,作校车去上学,吃妈妈做的点心,逃课被妈妈责罚,参加毕业舞会……最后,再称赞妮可的盛世美颜与精妙演技。
妹妹看不到的角度,眉头一皱露出真正的悲哀
美女收拾起来找工作
试图维持礼貌又不吐不快以及,想到小时候背过的那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
I just couldn't believe my eyes when I saw the DVDScreen version could be downloaded even though the official release date in Australia is 17th of February.I guess there were lots of screenplays depicting the coping procedures after the death of a family member. the pain can not be felt by others who had never came across and probably would never want had thatat experiences in the future. Every scene in the movie feels awkward. I cannot help but thinking about some cliche plots, for instance, the man will eventually had affair and divorces Nicole...Blah, Blah, Blah. But they never happened and would never happen because they loved each other so much that nothing would tears them apart again. But they coping mechanisms are universal: either by throwing out all the things which might reminds them the little boy or cry their eyes out and hearts broken...the slam Nicole gave the women who questioned her motherhood in the supermarket is so surreal at the first sight but then it feels so real. The sane and disciplined mind doesn't follow the rules now...the idea of Rabbit hole is interesting: maybe there are a lot of us living in different detentions; they might don't live on the planet but they will still live somewhere else and sneak around at night and watches you discreetly. Also, the last monologue seems really meaningful: Nicole continues asking about then what? then what? Life should move on, just like the wheels of a train. It stops at the station ans then it waited for a while for the boarding, and then it goes on and on and on. You could hear the clicking."Then we wrap it,Then we have the cook out,Then they will come over, there are a couple of others, so it's not too awkward to anyone Then to make them fell comfortable we will ask questions about what the kids are being up to we will pretend we were really interested,Then we will wait someone to bring up Danie while the kid are playing and maybe that will go on for a little while and after that they will go home and then what?I DON'T KNOW...SOMETHING ELSE...Brilliant movie, want to recommend to anyone who are susceptible to those little sad tragedy. To my parents...
能够承受失去孩子的父母是勇敢的。。。不能因为失去挚爱而失去爱的能力。。。
“有的痛苦不会过去,但是会慢慢改变,或许是给人带来的冲击,逐渐让人接受,可以一点点地去触碰它。”Nicole Kidman非常适合演绎这类内心敏感脆弱的女性,片子对色调的运用很赞。
无论如何,生活还是要继续。而且becca真的很幸运,howie一直在她身边,爱一定会让悲伤终结。
不错的
#启明会观影节#5/10。拍得有点拧巴了。男主演得很好。
Nicole的状态非常好,不但人越来越美,演技也日渐进展。
这是关于失去的伤痛的电影。Becca和Howie夫妻两人,一个试图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却终究逃离不了目睹儿子死去的那一幕,一个试图留住孩子留存下的痕迹,却发现一切只是徒劳。裂痕不可避免地产生,争吵、貌合神离、同床异梦随之而来。悲痛这种痛,没有速效的镇痛药,他们能做的只有带着它继续生活
除了Nicole和Aaron之间的歇斯底里的争吵,基本算中规中矩
让人郁闷的电影
汇集一票好演员 讲了这么个不温不火的玩意
妮可的表演很棒,艾伦也是。我觉得结尾应该收得再平淡一点。
希望这是个关于爱的故事而不是痛苦。时间不能彻底终结悲伤,却能让它慢慢减轻重量,直至能装在心里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贝卡妈妈是最让我动容的角色。关于平行世界的兔子洞是那么饱含真挚的力量漩涡。音乐也很细腻,淡淡哀伤细碎心灵。
不需要安慰、不需要同情,需要的只是时间来学会接受生活里的种种悲伤,然后和你十指相扣,坚强地走下去。
干紧地整场下来只让我一再把幻散的目光不甘心地聚焦在那本兔子洞上。。。。
剧情略显沉闷,得细品~~
很平淡的一部片子,也许只是想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事释怀了就能变的轻松
虐待自己报复射会orz!妮可基德曼你又文艺了~
对于爷们来说太细腻了
没什么高潮,看的好压抑
总体来说没有大波澜的片,但表演很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