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长发披肩的小城重金属摇滚音乐边缘人,地下室苦练12载,备受小城其他人嘲讽,但是一个机缘巧合,他们居然把自己的录音带交到了国际知名重金属音乐节的主办人手里,去国际重金属音乐节的消息不胫而走,四个边缘人居然备受人崇拜尊敬,甚至还得到了一个在本市最好的吧里演唱机会,但是主唱一个史诗级呕吐不仅把自己吐懵了,而且也得知自己并没有获得去音乐会的机会。
于是大家又开始嘲讽这四个执念于重金属摇滚的音乐人了。
但是死过2次的好友意外离世还是让主唱斗志昂扬。
于是大家偷车、盗墓(重金属摇滚乐队就是要整整齐齐的,哪怕队友去世,也要以棺材形式出现)、带了一个精神病患者(需要一个鼓手,这哥们儿打鼓非常好)、战战兢兢过边境线(被一群cos阿拉伯人的傻娃们给救了,边防小哥萌萌哒还有担当,边防老大简直战争狂人)、坠崖跳崖漂到主办国(芬兰人和维京海盗cos们用英语对话,你们都好棒)。
最后主唱又一次史诗级呕吐,但是主唱吐完清醒了,非常好地完成了表演,也最后被抓起来了!
但是主唱觉得拉裤子总好过便秘。
笑点密集,很多小心思啊,就跟重金属摇滚音乐一样,喜欢的非常喜欢,不喜欢的觉得是噪音。
反正大家疯起来,都蛮可爱的。
一开始是闷骚萌萌的金属乐手,其实很真实,现实中的摇滚乐手很可能是个社恐。
整个电影的节奏也是蔫蔫的……但是没想到这电影后劲十足!
最后的棺材跳水可太棒了!
鹿血,狼獾,超速记录仪,照片,死亡,边境枪战,呕吐,疯子,养老院……这些元素产生的化学反应太有趣了!
男主多洛很帅,乐队的整体感很强,爱情线很甜,这才是青春励志电影啊!
剧本充满惊喜又荒诞,但是放在金属乐上又很顺理成章。
那个一贯愤怒但插上耳机就瞬间回魂的“疯子”,不就是摇滚乐迷的夸张演绎嘛~还有米娅,爱给人希望和勇气!
“有时候先做后想,勇于搞砸,结果更赞哦~”
灵魂照片这是一部即使不懂重金属音乐也值得看的电影。
首先本人是一个对于音乐剧完全不感兴趣的人,起初看到重金属,音乐剧,芬兰语,我的兴趣度就已经下降到了极点,然后我还是拿起炸鸡,和一罐82年的冰镇可乐,准备用批判的眼睛去看这部电影,才发现这一部非常好看的励志搞笑的电影。
宣传海报首先进入剧情:芬兰乡下金属乐队4人组,一起排练12年,竟然没有一场原创歌曲,长发主唱骑着28小破自行车,被村里人嘲笑成基佬,他是一名疗养院的员工,长发吉他手家里是开屠宰场的,明显是一个富二代,鬼脸贝斯手长发男是一名图书馆管理员,有些博学多才,长发鼓手吃货男,就是混吃混吃。。。
4个人在一起创作终于创作出了第一首原创歌曲,想要参加音乐节,正好一位挪威音乐节主创来到 屠宰场买鹿血,机缘巧合之下终于可以去音乐节的机会,
然而因为一些意外,导致长发鼓手身亡,长发主唱在女友的鼓励下,偷了汽车,拖着长发鼓手的棺材,抢了疗养院的秃子老黑鼓手,带着剩下的2个兄弟飞奔挪威音乐节
在经历了与偷渡边防军对决,跳崖,维京人COS等一系列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后,终于来到了音乐节
5个人同时登场(长发鼓手连人带棺材一起)由于长发主唱的紧张,再次以核弹喷射呕吐作为开场,把场音乐节带向了高潮,最后演唱结束,全员在发烧友们的欢呼声中被警察抓走,脸上露出了开心笑容这是一部非常欢快诙谐幽默的励志音乐电影,片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那就是与其便秘,不如失禁来的痛快,主角们中二,又有理想有梦想,我不懂重金属音乐但是我这部电影让我感觉到什么是我理解的重金属音乐,没有国界,没有死亡,伟大的友情,疯狂的追求自己的梦想。
人生能有几回博,此时不搏何时搏。
希望看过此片的人,能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管是音乐还是任何其他事情,当你决定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本片评分8分,强烈推荐观看
《重金属囧途》观影感!
为金属党量身定制却适合所有人观看的励志电影
刚刚看完《重金属囧途》回来,绝对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之一,没有辜负一名金属党对它的期望!
芬兰+挪威两个重金属国家联合打造的,还能差得了!
我到现在还在激动中!
影片的大致走向跟常规的“小人物的梦想之旅”没什么区别:主人公生活在乡下小镇,做着微不足道的工作,要么忍受着别人的非议,要命就默默无闻毫无存在感。
最终在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偶然契机下,凭借对梦想的热爱,从失落到复出,历尽千难万险,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感动众人。
这样的电影我们从小到达看了不止100部,但为何这部《重金属囧途》仍让我心潮澎湃,甚至在观影过程中被某些场景感动得热泪盈眶,源自于这真是一部懂重金属音乐的、为了重金属乐迷所量身定制的电影,里面的众多细节、搞笑的梗、乃至最后煽情的情节都非常符合金属党的心理。
为了照顾很多还没看过的朋友的感受,我就不过多剧透了,更多的说一些感受吧。
影片里的主人公所在的是芬兰一个小镇,我们的主人公在生活中的真实角色分别是:主唱是疗养院(兼顾养老院和精神病院的功能)的清洁工,吉他手是驯鹿屠夫(子承父业的家族式作坊,他爹是个“狠角色”,看完你就知道了),贝斯手是图书管理员(绝对理论派,并持续不懈地向所有来借书的萌妹子推荐极端金属唱片),鼓手职业不明(信念最为执着的一个,鼓打得真不赖!
)。
这个由从小到大的玩伴们组成的乐队,虽然成立了12年之久,但从未演过一场,所排练的曲目也都是翻弹,没有名字也没有自己的作品,因为主唱不管唱功多么牛逼,到了大家面前就会紧张地张不开口。
主唱虽然长发翩翩、颜值担当,但在生活中却是一个腼腆到不行的人,被镇上几乎所有的人都diss过(娘炮、基佬、长发拖把,瘾君子、怪胎……)见到自己心爱的姑娘也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就连镇上一个酒吧驻场歌手(当地人还视为大明星)当面羞辱自己也不敢回嘴,每天骑个快要散架的二八自行车,过着家、疗养院、屠宰场地下室的三点一线的生活。
其他几位也都如此,只有在地下室排练室,才会在音乐中完全释放自己的激情和能量。
这跟我自己和身边的金属党的现状简直太一致了。
很多人误以为金属党跟他们想象的“地下文化”一样外表张扬、性格狂放,纹身穿环、要么大光头要么披肩发,完全一副“负能量”的样子。
可只有我们自己才会清楚,真实的金属党是什么样子。
绝大部分的金属党是放到人群里压根看不出来的,简单而普通,腼腆而内向。
也只有在金属现场才会将自己的能量随着音乐爆发出来,音乐结束就变回温顺小绵羊了。
甚至前一秒钟冲着台上乐队大喊“牛逼”,下一秒演出结束乐手下台从身边经过,都不敢上前打招呼那种,更别提在场地里相互交流了,彼此偶然间的眼神交流,都急忙躲开。
回到电影中看着主唱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害羞和尴尬的表情,真的太感同身受了。
我觉得金属党才是一群有着严重社交恐惧症的群体,哈哈哈。
所以整部电影前半段,我是在又憋闷、又无奈的心情下看的。
前半段的情节也在平淡中进行。
情节的转折来自于一个金属音乐节主办的偶然造访(当然绝对不可能冲着他们来的),这给了乐队成员们一个美妙的幻想,认为自己可以跻身于邻国挪威的大型金属音乐节演出。
而故事从这个时候也开始有趣起来,成员们开始筹备自己的挪威之旅,在小镇中因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演出,所有人各种美妙的误会也在不断积累,并最终积攒到无法收场,让乐队直接面临解散的崩溃边缘。
后来又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重新点燃了成员们的激情,真正开启了他们激情四溢的挪威之行。
抱歉,为了不剧透,我只能写这么笼统了,因为后半段的情节真的太精彩了,我真的希望你们能自己去感受这里面的每一个笑点和梗,包括几场非常非常非常METAL的热血桥段,真的让我泪奔。
最后当然是圆满的大结局了!
至于里面的音乐,质量真的不错,肯定会出现一些著名乐队的著名片段。
尤其乐队自己原创的那首歌,相当猛啊!
不知道有没有原声带,也不知道这乐队是否真实存在,如果真的存在,绝对可以关注哈!
\m/太吊胃口了是吧,对不住,第一次写影评,真的不知道咋往下写了,剧透就不好玩了。
很多人都问这片子在哪儿上映,大规模上院线估计是没戏了,这是2018欧盟影展巡展带来的一部,北京只排了3场。
全国有七个城市。
济南,杭州,深圳,北京,上海,南京,成都。
场次大家自行搜索吧。
我还记得那天陪俄罗斯客户到凌晨2点,从烧烤摊转战到KTV包房,啤酒一瓶一瓶直到包房只剩下已到中年的我俩。
沉默,是今晚的啤酒还有笙歌。
其他人都走了,他终于可以把系统里林肯公园的一首首全部唱个遍,还有其他我不知名的重金属摇滚,他点我跟着歌词念。
最后两个天南海北的国际友人在深夜里怀念了一把过去的摇滚岁月。
真是感慨万千。
如同所有的励志电影一样,开头总是落寞。
只是四位主角家住芬兰的小城镇,作为气质鲜明的重金属乐队成员往往遇到的非议误解更多。
明明沉默寡言、明明工作平庸、明明骑着一辆快散架的自行车,但只因长发飘飘一身黑,就遭到了邻居基佬的嘲笑和吸毒的质疑。
四个人在成员家开的屠宰场里面排练了十二年,小心翼翼的维护着放肆的快乐。
直到有天他们遇上了一个美丽的误会,一个或许可以参加挪威重金属音乐会的机会。
然后他们收到邻居的尊敬和崇拜,又在误会澄清后重新受到嘲笑。
鼓手无意间作死,他们最终决定还是去挪威音乐会,期间遇到了很多阻挠,最终还是成功的举行了表演。
相比于其它,重金属摇滚总是偏执,所受非议也更多。
电影喜剧的桥段很克制,往往是用一本正经的中二来体现,最后半小时高潮才开始脑洞大开,笑料与癫狂齐飞。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不仅是芬兰和挪威作为重金属乐队的主产地,电影有很多梗让重金属音乐爱好者很有同感;而且电影里的励志并不是他们本身有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是努力从自己蜗居的小天地中出来,不放弃的去尝试去追逐理想。
有时候和现实讲和就是勇敢的去面对。
君不见轻描淡写的十二年,在屠宰场的地下室,一双子承父业的屠鹿手练成了方圆百里最快的吉他手,一个寡言的图书管理员能听riff识曲出口即诗身兼贝斯手设计造型师,鼓手一身机械肌噎死仍能打节奏,主唱狮子吼威慑四方驯鹿减产更能虎口夺食……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别以为北欧发达国家,生活便有多容易,人生不是电影,人生艰难多了。
生活是吉他手父亲摇滚手势上断了的两根指头,是帽子青年最远只去过铁岭的无奈,也是边防女上校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担忧和终于等到你还好没放弃的喜悦…… 可生活能打垮你吗?
谁说端屎盆子拖地的人就不能玩摇滚甩头发,谁又说绞肉机带不来音乐的灵感,艺术本就源自生活,谁说没枪头就捅不死人?
反倒是道貌岸然的流行伪君子,西装革履摩丝头,实际上是个会走路的生殖器…… 尽管不懂北欧重金属,但是听完插入直肠的演奏后,确有种菊花一紧喉头痒的感觉,仿佛重燃少年时代摇滚的激情。
电影通过嬉笑打闹的剧情传达的依旧是最简单淳朴的信念,这信念叫做——坚持信念。
他们练了十二年,换了小马哥得说四遍:我等了三年,就是为了等一个机会!摇滚不死,抬棺上路!
是偶然在豆瓣上看到这部片子,抱着随便看看的想法下载下来,这样一个阴冷的冬天的下午,没想到它竟然赶走了我的“阴天周末下午抑郁症”,全程像个傻子一样笑,无比舒爽。
我喜欢的元素都有了,金属乐、公路片、反差萌的羞涩小哥哥、每个乐队都有的一个“牛逼的怪人”、蛇精病、各种脱线、黑色幽默,还有北欧壮丽的风景和与世隔绝般的安宁小镇。
能把金属乐弄得这么好玩有趣甚至有点沙雕的,大概也只有在这种据说每个村子都有一支金属乐队的芬兰(北欧)了,才不屑于跟你讲什么态度、大道理,也不会端着高高在上的架子——本来么,让音乐回归音乐,而很多人给它赋予了太多“意义”已然离原点太远了。
而且我想说,其实他们是很多乐队的真实的样子(虽然有些夸张的成分),很“正常”但又略不“正常”的青年,因为喜欢音乐会玩乐器凑到一起组个队,排练之外日常无聊或日常逗比,内心简单喜欢异想天开,他们并不想操翻一切(纯正的PUNK青年可能不在此列),大部分只是想能把音乐做得跟自己崇拜的大神一样好,能够有机会上更大的舞台去演出,让很多人听到,如果能赚多点钱当然更好——前提是做这个是真的因为喜欢。
突然想到另外一部公路片《契克》,故事主线不同、角色年龄有差,但内在所传达的东西竟然很一致。
那种无所畏,想干什么就去,犯蠢、中二、戳锅漏,都没关系,只是一往无前地去追求内心所向,那哪怕前面是悬崖也要跳下去……这正是成年人的世界里所稀缺的,我们总是在权衡利弊、分析损益、害怕走错一步,于是渐渐听不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所以你要说摇滚精神,态度、反抗,有时候真的显得画蛇添足,我倒觉得,大概就是这样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便是最难得可贵。
就像契克,就像这部电影里的乐手们。
很多人可能都觉得极端金属的创作者和爱好者,就应该是冷血残酷天生带有杀戮气质的,其实并不是啊,就像那个看到驯鹿也不会撞上去的鼓手小哥哥,就像精神病院照料病人的主唱和图书馆安利金属乐给妹子的贝司手,内心也是善良和温暖的,最后带着队友的棺材一路去往音乐节,更是满满的爱和感动。
这不仅是给重金属爱好者的电影,原来也是老少皆宜的,同行妈妈也看的很开心,妈妈已经记住北欧芬兰不仅极光和驯鹿还有重金属摇滚。
故事是相对老套,芬兰的几个小镇青年(现实生活的loser)组了一个乐队,在保守封闭的镇上坚持练习自己喜欢的重金属摇滚十几年,然鹅一直没上过台,经过他们的执着和努力第一次的正式演出登上了挪威的音乐节舞台,期间引发了一连串有趣且荒诞的故事 故事挺简单,虽然大部分桥段都能让你猜到,但意料之外的那几个情节真是让你惊喜,不夸张的说北欧人幽默起来真是让人你留着眼泪的的狂笑。
偷了车挖了坟带着伙伴的棺材一路欢乐的去音乐节;超速用监控拍乐队海报,不得不说挺有创意[捂脸]。
内核十分重金属,但描述故事的方式轻松诙谐,不懂重金属摇滚的观众也能很容易的投入其中。
很愉快的观影体验。
ps:最早接触重金属乐队是芬兰的Nightwish 每次听到重金属都挺想去学打鼓,那种双踏一直踩真是能量爆棚
一、默写剧本一个金属萌羞涩大叔,整天骑个自行车带个耳机,三点一线的在琴房,家,工作的地方。
这基本上就是他的平凡的一天。
他的工作也很平凡,是个精神病院的护工。
你想吧,一个爱音乐的青年的精神状况,他基本上都有。
比如:拿着拖把摇摆,被欺负的时候,带上耳机放大音量。
起初的他,就是一枚羞涩的小直男。
同时呢,他还是个内敛害羞的主唱。
面对喜欢的女孩,被道格拉斯三流艺人欺负的时候,却屁都放不出来。
(这一点都不摇滚,更谈不上金属了。
)长发闷骚男,应该是很sheldon的,记得住所有音乐的作者、旋律、歌词等、而且是最操心、最理智的那一种,就是那种几位大哥有事情,我办好便是的那种感觉。
不与人争辩,聪明,文艺,更重要的是,话不多。
但是做出来的 事情,却容易是最出格的。
比如:超速拍专辑封面,唯一一个金属彩妆。
胖队长葬礼上的悼念词还是很感人的。
金发朋克男,有着金属的背景他是一个屠宰场割肉的。
平时割起肉的样子,可能是和芬兰的鬼天气有关,他像极了玩脏金属,死亡金属的家伙。
他带来了整个乐队原创歌曲的创意,尤其是在闷骚男这么严厉的审美评论的基础上,他通过一台绞肉机中带着刀子的肉,打开了自己乐队的原创大门。
胖队长,灵魂人物,有着对未来的憧憬,并且可以感染到其他三个人。
用台词的话说,对梦想执着到可怕的那种感觉。
甚至死过两次,为了梦想,也是进过警察局偷东西的家伙。
只不过,胖队长太疯狂,非要和测速仪较劲。
(这里有个矛盾的地方,一个玩死亡金属的家伙,最后却不敢撞鹿,说明这些人的内心还是非常善良的了。
)其实,整个片子的思路是根据一个简单的结构进行的。
乐队介绍(四个人基本概况)—音乐节邀约—原创歌曲的由来—获得点赞—专辑封面——后备鼓手找到—专辑名字以及logo的由来—去不了音乐节——胖队长之死——放弃音乐——希望点燃——(后面的话,就略显魔幻了)跨境(芬兰挪威)被捕——跳崖——音乐节着陆(警察跟着镇压)——演出成功。
冲突点:狂躁的精神病患者——成为鼓手(只有金属乐可以治愈这个精神病患者)害羞,沉浸在音乐世界——走出自己沉浸的世界,与世界对抗,获得主动性。
(不敢和女生说话,不敢反抗,一紧张害怕就会呕吐。
到后来,亲吻自己的敌人,亲吻自己喜欢的女生,呕吐完之后,大声歌唱。
中间经历了那位精神病患者的开导,你只需要面对自己的恐惧即可。
)演出的邀约,改变了大家对他们的态度——邀约取消,一落千丈(群众会因为你的知名度,由前呼后拥到群起而攻之)金属乐和流行乐的矛盾(尼古拉斯红衣就是个典型代表,浮夸,花心,功力,世俗。
)被打击之后,坠入谷底——重新站起来,燃烧起来金属之魂(看到了乐队的专辑封面,女友的提醒)如何乐队打击(胖子之死,辜负了所有人期望的恐惧,平时压抑的状况)顺从——反叛(跳崖,和警察抗争)二、印象深刻的镜头
人生就是你永远找不到女人的阴蒂
爱音乐就是要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面
萌大叔前期是一种唯唯诺诺的状态,不real
莫名萌
很棒的金属镜头
很狂野的名字,但是,哈哈哈
村民们的转变
笑点:莫名搞笑,轮到他的啤酒瓶被喝完了
刚到演出现场的时候,停好车,车牌自动掉下来(笑)
狂野1:拿测速仪来拍专辑封面,想拿到封面就要去警察局
K
感悟:有的时候你只需要去直面自己的恐惧
转折点1:得知不好的消息
男主因为紧张,狂吐不止。
(笑:叫人家小浣熊)
黑色安息日的主唱
转折,一张狂野的照片又一次点燃了他的金属梦
直面自己的敌人
带上棺材,去演出
笑
无事可干的边境线炮娘
真的很好笑
笑
阿拉伯人民怎么看
棺材入海,所以他们也这么干了
屁蛋超人
笑
维京金属
官方摇滚精神的诠释
完美演出 呕吐之后
感悟
三、一些感触1. 后半段芬兰挪威边境线,那一段,彻底笑翻2. 高潮部分,呕吐完,然后死嗓开场那一段。
震撼到不行。
3. 电影本身,严格意义上讲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喜剧。
摇滚电影的套路,也存在。
(压迫,执着,梦想,反抗。
)对于,阅片量不多的观众或者金属狗而言,这将是一部能够引发高潮的作品。
可是,对于我而言,也就1.2特别出彩。
别的部分并没有给到我太多的惊喜。
4. 每个人人生中都有害怕的事情,比如约一位领导吃饭。
我还是很紧张的,有时候为了避开紧张,就延期吃饭这件事情。
说白了,还是不敢面对呗,如果饭店查好了,时间约上了,话题想好了。
约便是,哪有那么多废话啊。
5. 年轻的时候,一直都有这种态度。
有话就说,有话就写,而且要彻底,因为彻底之后才是美丽的空虚。
年轻的时候,一直很理解这件事情。
闹就闹大的。
我呕吐也好,我唱砸了也好,我义无反顾的触碰法律,去做一出格的事情也好。
只要后果不是很严重,承担的来,那就拿后果说话吧,至少要让生命绽放一次,到老了可以有niubi去吹。
6. 这一帮年轻人的出格之举并不是因为性格本身,而是因为梦想使然,摇滚精神在召唤。
所以,故事就出来了。
很喜欢那个小姐姐包扎的那束花,好像很凌乱,去真的很好看,不过搜不到照片,看来得自己动手去截屏。
留着长发的不一定是不良少年,反而是温顺的小弟弟,无论别人怎么看待他们,或者嘲笑他们,也从不反驳,带上耳机又是沉浸在那个重金属的快乐世界里。
单纯而美好的人,从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和嘲笑,因为这些不同道的人的看法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喜欢的,喜欢的人,喜欢的事,这些才是值得自己花上大把时间和精力的。
高级黑吧这是
居然只有一首歌
闲的蛋疼的北欧人民用重金属打发时间
有点失望 以为是公路片 除了音乐一无是处 那个涂脸的感觉像we bare bear里的白熊
天,风景也太好了…真想去旅游…
本金属狗觉得不少地方十分尴尬,片子本身也乏善可陈,不过某种程度上有成为邪典片的潜质。
芬兰农村傻小伙+带着棺材road trip,阿基都要被气笑了
勉强及格。“生活的意义就像阴蒂,你怎么摸也摸不到”,吉他手的爹被切掉俩手指的被动金属礼,男主随口一说就传遍全村的谎话,前一个小时的设计还可以,叙事节奏类似《吸血鬼生活》,人物关系让人想起《飞车手罗德》,做的丧逼气质较地道的小镇怪咖喜剧,歌也挺好听。后半个小时垮了,边界上那一出民兵拦截的戏做成了闹剧,和全片氛围不搭,悬崖上那一段的CG也做的很露怯,维京海盗的cos爱好者之类角色也出现的显得刻意,最后表演时的现场群演也有很多都出戏了,感觉收尾就很糊弄,只有棺材跳水的点还不错
放在七八年前可能会很喜欢的那种电影。突如其来的死亡一度让我以为会呼应开头有反转…结尾爸爸转汰会不会转得太快?
芬兰人的笑点好粗犷 好迟钝哦 就是那种你笑了 但是想了想没那么好笑就停下了的那种
场内很多皮衣黑长直,感觉像金属党狂欢。第一下狂呕可能是唯一一个逗笑我的点,看来我完全不属于这片的目标观众群了……全程I can see that coming,既不规矩正经又没真正放飞自我,同样死金+疯狂玩梗,还不如《死亡高潮》一半好玩呢。
芬兰人表面有多冷,内里就有多骚,掘墓、运棺、跳崖、蹦迪,骚操作不断,rock之魂熊熊燃烧!
先看的pop redemption,感觉这个是仿版。挪威风景美如画,死了也要去挪威!
看过
说这片没受《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影响,我是不大相信的。但疯子的可爱,就可爱在他们对信念的执着和坚持。还有那一开口就吐的主唱。
前面是摇滚小清新,后半截是荒诞的公路剧。
看恶心了…
在电影院笑到脸酸
前面挺垮 但从军队开始有意思 绑架、挖棺材、跳海、坐维京船、差点挑起国家战争、最后被警察抓走 - 的确让我感受到了摇滚精神
驯鹿不知道,任人宰割就是温和的下场。狮子很清楚,经历过厮杀方可丛林称王。朝着太阳怒吼,哪怕是乌云密布,羊头手永远滚烫。向着大海出发,就算有万人阻挡,维京人决不投降。与其便秘,不如拉在自己身上。如果恐惧,大口吐在别人肩膀。战士的身体装进棺材照样跳水,摇滚的灵魂发出尖叫金属插入直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