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编剧和导演真的都逆天了啊,怎么编的故事呢,怎么能让观众觉得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故事之间那么那么的生硬的,情节与情节之间那么的雷呢。
真心受不了啊。
以下吐槽仅仅针对34、35集妈祖娘娘在天庭用设计让雨神降雨,雨神胖乎乎的,听得玉帝可能要分散他的权利,说出的话有点语无伦次,天上众仙都哈哈嘲笑她,,好一个暖意怏怏的天庭啊。
妈祖娘娘说,权利不能过于集中,集中容易滋生腐败,哇!!!
娘娘好有见解啊!
妈祖下凡以后就是一个可亲可爱的大姐姐,凡人们都看得见的!!
每个人看到她,都很亲切地喊“妈祖、妈祖!!!!
”妈祖娘娘有有外国人的手下,还可以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的,英语啊,妈祖娘娘用英语啊!!
妈祖娘娘不是神仙么,为什么还要女扮男装混进渔夫堆里,不能直接变成个男人么,次奥!
东海龙王的二王子有着一头长长的白发,顶着一坨怪怪的鱼鳞。
东海龙王的四王子是TVB的小绿叶,化成人形俊朗的很,而且特别特别的善良,二哥的鳄鱼眼泪随随便便就能把他骗了。
东海龙王的六王子是个头脑简单的大力士,没事爱背山玩,被二哥二嫂哄着背岛,澎湖列岛就这么被他背离了呀。
泉州知府小宽宽好厉害啊,文能治理城市,武能亲征战场,还能和妈祖娘娘合力做那么多那么多的事。
“这条铁链表面上看不见,可它却真实地存在在两岸之间,深深地扎入炎黄大地,它是两岸人民血脉的象征。
”为了让小宽宽说出上面这句话,这个用天钉定住岛屿,用铁链栓住岛屿的情节实在是生硬地不行,不合逻辑啊。
既然老六能把岛屿背过去,怎么不能把事情禀明玉帝,直接让他把岛再背回来,或者直接制服她嘛,妈祖是海神啊海神,有人在海上把岛背着玩,难道她不能管么,还得和凡人合力?
不明白啊不明白。
不过也是这个情节,也知道为嘛要拍这个剧了,为嘛要播这个剧了,只是初衷能不这么明显么,编剧和导演能考虑观众的观感么,不是写了拍了拿完钱就完事了啊。
能让人看下去么,情节能符合逻辑么,能不这么“与时俱进”么,能没有这么多雷人的对话么?
还有听说收视率不俗,真想知道这些不俗的收视率来自哪里!!!
妈祖当上神以后需要借用王母的留音石。
开会期间当着众神的面直接开口要,说觉得稀罕想瞧瞧。
众神心想:你怎么能要领导的东西呢?
不应该,你错了。
王母在众神前需要展现领袖气度,于是借给妈祖。
妈祖下次开会就弹劾龙王。
龙王说:你有什么证据?
妈祖拿出留音石。
龙王的声音全部播放出来。
众神震撼:原来妈祖借石头是为了取证!
一般人还真做不来妈祖这套。
一开始顶着羞耻的目光要东西。
反正以后还有反转,不急这一时的面子。
况且如果私下借石头,没有众神看着,王母可能直接拒绝了。
所以妈祖这一手完全拿捏住了王母。
妈祖原名林默,世人尊称林默娘,宋初期清源军莆田县湄洲岛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本是我国宋代一位道德高尚、人所钦佩的杰出女性。
她的大名在千年的岁月变迁中,不仅没有销声匿迹,而且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千秋不朽”、“万古流芳”(梁启超题天后宫联句)泽被苍生的天上圣母。
清源军那时为莆田人陈洪进管辖。
妈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
妈祖曾祖父莆田人林保吉,参加北宋军队,林保吉参与了作战指挥。
妈祖祖父莆田人林孚,官居福建总管。
父亲莆田人林愿(惟殷,又作惟悫),宋初官任都巡检,但林愿却毅然辞官,归隐回乡, 在她出生之前,父母曾朝夕焚香祝天,就在这个孩子即将要出生前的傍晚,众人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异彩纷呈,奇光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透出了颜色。
由此天降异样,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生的非常奇特,自然也就倍加疼爱。
因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家里人都唤她林默。
关于妈祖,最早史料记载于,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
姓林氏,湄洲屿人,能预知人祸福……”同样的记载也出现于明代的《三裁搜神大全》卷四:“林默母陈氏,尝梦南海慈航,与之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八按《莆田县志》这样写道:“林默出生时,而地变紫,有祥光异香。
林默则满周岁时,在襁褓中看见诸神像,叉手作欲拜状。
五岁能诵《慈航经》,十一岁能婆娑按节乐神。
妈祖少年时,一日在家静思熟读诗书,偶见一怪异道人从门前过,心中顿悟,拜之为师,得‘玄微真法’。
故长大后,能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乡民若以病告,辄意。
”这些都是说她有生有异能,少年慕道,精于占卜,长于医术,为民解忧;成年后的妈祖,这些特点更是突出,立志普济众生, 坚决不嫁, 父母最终也都顺从了她的意愿,使她更能专心致志地做慈善事业。
由于平素精研医理,常为众人治病,教众人防疫消灾,也就赢得了大家的钦佩尊重,人们无一不感颂她的功德。
林默素来性情和顺,热心助人。
不图回报的为邻里乡亲们排忧解难,更是常引导人们趋吉避凶,预防海难。
邻里乡亲遇到困难,都愿意跟她商量,请求帮助,久而久之,林默大仁大义的事迹也就逐渐的传开了.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通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
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妈祖 【画像】,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
她还会测吉凶,必会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羽化飞升之日。
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看见,妈祖同诸姐登高于湄峰之巅,告别亲人们之后,独自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之间,忽见彩云布合,人亦不可复见。
此后,航海的人又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
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普救众生,护佑渔民,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
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终列入道教祭典和国家祀典。
妈祖乡人感其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道观)。
祖庙于公元1023-1032年(天圣年间)扩建,日臻雄伟。
1403年-1424年(明永乐年间),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奉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建庙宇。
至清康熙时,已形成了具有五组建筑群的“海上龙宫”。
可惜,原有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已废圯,现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规模较小。
湄洲祖庙进行了大量的复原修建工作,另投资1亿多元兴建了妈祖新殿,新殿宏伟壮观,被世人誉为“海上布达拉宫”。
经过千百年的分灵传播,随着信众走出国门,妈祖也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国际性神祇,并对于东亚海洋文化及中国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最近一直在研究妈祖文化,深深被妈祖民俗文化吸引,于是找到了这个38集的电视剧。
跳着看完的,电视剧让妈祖的30多个故事和事迹形象化了,对于了解妈祖有所帮助。
刘涛演的妈祖,温柔善良端庄,的确很高大,演的很好。
但林默娘是由凡胎而成为海神的,编剧写成了神话故事,林心如的观音,也如她自身性格一般慈祥,好久没有看到刘德凯了,他是老戏骨了!
其它人物形象不敢苟同。
果然只有雷剧才能使我有动力打开豆瓣😒我不知道塑造女主的无私大爱需要不断地让家人受累受苦,这是什么“慷他人之慨”的大爱无私。
或许编剧应该避免这种争议,至少该让人物的动机有说服力,让观众能够理解她这么做的理由。
但编剧的一些操作让我感觉他在不断地左右互搏,根本无法自洽。
比如让女主出生渔人家庭,强调渔人的苦难,强调女主是为了保护渔人不受风浪所苦而被菩萨借凡人之躯创造出来的,但他又不肯让女主彻底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不是单纯地“爱人”,而是“爱众生”,为此让她跪地祈祷死鱼复活,为此牺牲自己的一小缕头发,这就尴尬了,因为渔人和鱼是天然的冲突啊?
能看出编剧的野心,企图让女主去平衡人类和环境的争端。
假如说渔人不打鱼还能安居乐业,我是支持的。
但问题是,渔人不打鱼就活不下去。
在这个框架上再谈众生平等,多少有点愚善了。
这就和女主被创造出来的动机不符。
如果说这里还是小瑕疵的话,接下来我就更看不懂了,安排一个“风浪的始作俑者”的鱼,被女主父亲打捞上来,又被女主心疼得哭着要求家人放弃利益放生了。
好,这也是女主无私的体现。
但是接下来,她的操作也太胡搅蛮缠了啊?
放生的鱼已经不是你的了,居然以此指责卢老头虐待这条鱼?
还用自己嫂子的长命锁换了这条鱼的命。
对不起,我不拜这样的神仙。
中国的神话是劳动人民的神话,多得是救我等升斗小民于水火之中的神仙,实在不缺您这尊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神。
我不承认这是妈祖,也别碰瓷妈祖。
我实在无法认同女主救的百姓的命是命,因为她做错事说错话而死的人的命,就不是命。
还有,以前那些妖怪要杀她,还杀了很多无辜的人,女主还原谅他们,所谓回头是岸,呵呵。
女主很圣母,反派没智商。
女主说她要救人,但是因为她死了很多人,她也说她以后不在海上救人,但是她还是去了,原来那些无辜死去的村民就是她救人的垫脚石。
看了几集真的感觉三观都毁了,善良不代表愚昧,不知道这编剧到底在想什么,歌颂真善美有点太过了吧?
自己采草药治疗伤口,却救不了哥哥;拿了圣水大口大口给桂花灌却看不见身边的母亲!
生全砸了米铺非要自己逞能担责,老爹给擦屁股;官府来抓人,吵吵自己有理天不怕地不怕却抢着进监狱,桂花受刑她法力也不用。
看了几集越看越生气,凭啥,凭啥善良就家破人亡,米粮断尽。
就凭善良吗?
那是愚好么?
不愿意让别人为她受苦,为什么受苦的就是家人,上辈子挖他家祖坟了?
无私大爱的简直不能理解,充满爱意胸怀天下最起码的是应该保护好家人,连家人都保护不好算什么英雄。
尊重妈祖,但无法理解编剧的三观。
一定要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么?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费时间写,看了那些5星好评后我也是醉的可以。
这片子3分不能再多,一分给涛姐,半分宽哥,半分刘德凯(他们俩接这剧是什么心态i),一分给妈祖。
之前也瞄过几眼不记得任何情节,看到的全是槽点。
说实话这剧也就海报能看,就冲着那比86西游记还要low的龙子乌龟虾moniang兵蟹将和可以随时变身成红披风哪吒的默娘就可以打差评。
就我半听半看的来说1.这部剧的剪辑不要太逻辑。
就我听的那集来说,他开始讲XX哥落水失忆,然后放龙子之争,然后在放王小凡发病,又跳回XX哥失忆,如此循环往复,一段不落。
2, 内容主旨:XX哥父母简直极品,刚开始儿子死了好伤心,儿子回来发现失忆还什么都不会,又恨不得他死了算了。
这是不是简直暴露了人性之恶与主题大爱冲突产生戏剧张力,呵呵,呵呵。
不过也算是捡到知识,猪要吃熟的大白菜才能 长膘???
莫娘和他之间的互动台词也实在拙计。
龙子之争人物情节三流,造型下九流,人丑,不能更负分。
龙王因为儿子死了发怒,很新鲜?当然我不知道小凡这个间歇性精神分裂的具体情况。
从儿子打人似乎是共识,这家子从没有一人拦过可以看出全家是贱人。
那一句男人是马女人柔情缰绳什么的说明这家没啥文化还有点猥琐。
然后怕亲人担心的姐姐就顶着一头伤回娘家了,然后我就看到哪咤,那混天绫一甩啊,家丁几米远,你会飞干嘛不直接飞人家院子里啊?
老爹讲的那几句台词显得编剧实在是没编过什么剧,外加莫娘一句我不伤害残疾人士令人感受到浓浓的社会主义温暖啊!!!
吐也吐槽不动服装妆容还有外挂学习模式和穿越性道具了。
编剧和制作脑子都不太好。
这样的剧还能获奖也就是那些说什么大爱的人评出来的。
我不过可怜我涛姐要这样贡献自己。
也可怜没得奖的作品。
那些给四星五星的绝对是XX狗
北宋初年,福建东海一带经常闹海灾,渔民伤亡惨重。
此事经赤脚大仙奏明玉帝,申请加封一位海神,统管海上救生诸事宜。
在王母娘娘的支持下,赤脚大仙于莆田湄洲岛发现了侠义、善良有德行的林愿,并请观音菩萨赐林妻怀孕,十四个月后产下一女孩,取名默娘。
此女出生后聪明无比,更揣善良济世之心。
菩萨和大仙甚喜,相约暗地收她为徒,逐渐教她医术、预测、观天象等法力,以便将来能承担海神之重任。
东海搞笑四人组——死夜叉,臭白鲨,嘉应,嘉佑。
(东海F4)蚌妃像玲花,桂花挺可爱。
北海龙王的头发应该和衣服一样是蓝色,剧里是黑色,这样不对。
蟠桃还能往家带给凡人吃?
第36集28分高里正和汪小凡同框,汪小凡明显和高里正不是一个演员,穿帮了。
二郎神杨戬每次妈祖上天找玉帝告状他都在,不是听调不听宣吗?
怎么还成天在天庭站班?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Cannes2023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2024北影节第一站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