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军在战争中的丑恶展现出来,非常写实,遗憾的是剧情的限制对于英军这方人性的思考无法展,个人觉得如此深刻的反思德国甚至荷兰在战争中的人性,确加了一个英国士兵主角搞三主角电影有点画蛇添足,拉低了整部电影的高度。
影片对荷兰热血青年欺人太甚拿着相机对着败退下来的德军残兵败将一阵猛拍,结果德军士兵忍无可忍砸相机,荷兰热血青年一怒之下用石头砸行驶中的德军汽车,致使德军汽车失控压死了三名年轻德军士兵,他父亲和姐姐为了救他的挣扎,最后他还是被枪决,这一段人性描写较为深刻,也很中立,作为荷兰电影甚至还给了德军将领义正言辞的对荷兰热血青年家属说到我的三个士兵现在躺在墓地,他们也是年轻人这样的台词。
我还以为这部电影将要接近德国二战神剧我的父辈,结果结尾荷兰籍德军士兵弃暗投明牺牲救女主,三主角之一的英格兰士兵又在结尾和他们相遇描写得太牵强,这样的电影结局感觉导演是被绑架了,不知道是为了政治正确,还是投资方可能是英国人的原因,一部颇为写实,比较有深度的电影到了结尾突然就成了抗德神剧!
当一名荷兰籍德军士兵作为荷兰电影的主角之一出现,本以为是一部荷兰深挖二战内幕的一部写实电影,结果配了一个荷兰抗德大美女主,应该为了是综合掉荷兰在二战中为轴心国出力不少的阴影,这个可以理解。
但是再加上一个老爸是英军高官确不占老爸便宜非要上前线的英国士兵,并且英国士兵在战争中表现还很英雄,可以说他的表现已经在好莱坞抗德英雄的边缘了。
作为一部荷兰二战电影完全没必要设计这个英国士兵,完全拉低了这部电影的水准,个人觉得就双主角挺好。
最终这部电影肯定不能和我的父辈相比,甚至和爱沙尼亚的1944,芬兰的无名战士都有不小差距,总体还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
首先不是市场花园行动。
1944年10月初,盟军的市场花园行动因损失惨重而宣告失败,为了打开斯海尔德河口,盟军对德军展开了斯海尔德战役第一次交战东线打t34,铁拳不能在正面战壕,暴露后还和坦克对狙。
铁拳可以放到侧翼。
还有那颗地雷,之后镜头也没有交代踩没踩加拿大的指挥官,草官人命。
火力侦查死了多少人?
撤退还不打烟。
炮兵反应太慢,为剧情而削弱大炮 ,因为要靠偷来的地图,来组织包抄拿下阵地。
侧翼包抄后正面佯攻的部队应该给积极的反应,这种协作感拍出来会很有意思。
然后真实情况德军布防不会光看正面。
正面阵地后藏个重机枪就能防包抄。
还有门一炮未发pak40,在正面有88炮的情况下,德军会放到侧翼配上机枪。
把这种空间关系拍出来,就不是一般的战争片了
片子拍的整体不错,特别是前半段让人对结局期望很大,结果结尾有点拉跨了。
几个地方吐一下槽,1. 滑翔机上只有五个士兵?
虽然飞机被击中过,但是没看到有士兵死亡,最后只有五个人,那这架滑翔机跟着去是做什么?
至少也得有二十个士兵才有意义带着这架滑翔机吧。
感觉为了省成本和好安排剧本,人太多的话不容易安排军官死亡的情节。
2. 两个士兵准备上船,为什么一个人不走?
我开始以为他们要去原定计划的地方跟德军战斗,有危险所以另外一个士兵害怕,结果对岸是加拿大军队。
难道是怕水吗?
一个人留下不是更危险,没法理解另外一个士兵选择留下的行为。
3. 高管儿子最后找到加拿大军队,那五人小队的这一段描述对剧情有什么作用,表现他的英勇?
感觉就是刷了点经验值,对剧情没有任何推动。
正常的剧本应该是几条支线人物最后汇合,各自的支线情节对最后的结局有关键作用。
比如女主部分,因为她弟弟被处死,所以作为办公室文员的她才会参与送情报被德军抓住关在屋里。
如果没有前面的情节,女主为什么会出现在监狱,荷兰兵最后和纳粹的搏斗也没法发生。
荷兰兵的线,因为受伤遇贵人,才会被调到德国将军办公室,与女主产生交集。
又因为告密,所以被派到前线,与高管儿子有了交集。
没有前面的故事,荷兰兵后面的情节都没法发生。
高管儿子的线却是回到本方军队,这不是相当于回到了初始状态,最后参加突袭与另外两个人物产生交集跟前面的经历没有直接关系,这样安排还不如让他开局当步兵算了。
虽然那段拍的不错,但是跟主线剧情完全脱节。
4. 荷兰士兵跟女主告密被发现,居然只是派去前线,这个惩罚是不是太轻了?
至少应该让德国将军说一句因为你之前的战功我不枪毙你,那样还合理点。
5. 大部队攻击不说了,漏洞太多,不过考虑预算也没法吐槽太多。
与其说是战役,倒不如说是“战斗”水平,并没有涉及到宏观整体战役描写,而是从微观上战役肌理的组成部分“小队战斗冲突”出发,更方便对故事中不知名角色的描写,你会发现看到最后你可能记不得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没有在台本里出现过多少次,而恰好也是这些平平无奇的大多数,组成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细节,成为了波澜壮阔的宏大战役的分子。
两条线的交汇较为正常,一些角色和情节有更好的发挥可能,反而是男主澄澈的眼神和最后自杀式和救赎式的发泄成了点睛之笔,他看着挚友的癫狂,中尉的释然,同胞的处决……被战争的绞肉机无情碾过之后,他原本狂热理想主义者的深深执念被彻底粉碎,陷入彻底的虚无,而这也是本片最优秀的一点,它借助无数个普通的/平常的人的眼睛,展现了战争对人的无情的摧残与改变,那些被摧毁的信念成功成为了二战后虚无/荒诞/存在主义生长的肥料,也让我们不禁一再追问战争之意义究竟为何……(想到了「现代启示录)除此之外,为了贴近真实战斗的表现,大量的特写/近景,手持镜头/第一人称被使用,让战斗场面的真实感得到了大幅增强。
同时,绚丽的晚霞和初生的太阳,那些自然风景的出现也像「自然光线」一样成功的烘托了战斗的氛围,也是对战争意义的有力追问。
本片或许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并没有到强有力的地步,但是正是为了追问「意义」,借助主角们的眼睛,大量的「普通人」片段的出现和转变让主题更加深刻。
最后,作为一部关注「边缘」的作品,本作的视角投向了「加拿大营」与「荷籍德军」,近年来这些小众国家关于二战题材佳作频出,「我们的1944」也是一样,不过后者兼关注民族解放话题
《被遗忘的战役》,个人觉得,是近来难得的、重视剧本故事、多线叙事的成功作品。
如果有大牌,有宣传,应该能大片典范。
与之相对的,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老港片《恋战冲绳》——无视剧本,重视大咖。
出品人是向华强,根据向先生的一向作风,宣传规模不会小!
可惜那电影,个人觉得不怎么样!
《被遗忘的战役》
《恋战冲绳》《被遗忘的战役》电影重点——盟军士兵、德军士兵、荷兰平民,三个不同的人,因为残酷的二战,命运彼此交织。
爽点设置应该是——三个不同视角,对残酷战争的多方位展示。
有优秀剧本故事为基础,各个人物能轻松自在地有血有肉,细节能有条不紊地似模似样,运镜也能游刃有余地或长或短,或辽阔,或细致……总之,个人感觉,就一切的井井有条,大多是建立在剧本故事的精湛上!
尤为难得的是,这是多线叙事的剧本故事!
看似一个故事,其实是好几个故事融合在一起。
在有限的短短时长里,一起起承转合,一起曲折,相辅相成,很不容易的!
总结:推荐全片翻,感受剧本故事的精妙。
《被遗忘的战役》
大概是盖里奇,重新引领了多线叙事的剧本故事风潮,他代表性的《两杆大烟枪》,成就不必赘述。
国内的《疯狂的石头》等一系列电影,也成绩斐然。
多线叙事剧本,几乎都能当成宣传点了!
它们似乎都验证了一个道理——如果是冲着做好电影去的,一剧之本好了,不需要大咖带流量!
也不需要大宣传!
自然而然就能好!
《被遗忘的战役》剧本故事好,所以电影总体出色。
老香港电影《恋战冲绳》正好相反。
那港片,剧本故事薄弱,不是好电影。
《恋战冲绳》《恋战冲绳》,听片名估计不少人陌生,可那片子聚集了——已故的哥哥张国荣,天后王菲,影帝梁家辉,视后黎姿,等等。
在内陆,光这些名字就够牛了吧?
何况,当时,还有能和他们配套的配角——谷德昭、车婉婉等。
今天,在内陆,这阵容想都不敢想。
不要说,以前他们更巅峰!
这电影能7分,靠的大概就是阵容。
起码,个人是这么觉得的。
《恋战冲绳》电影重点——一个风流倜傥的国际大盗,一个带着一大笔赃款的漂亮前极道情妇,一个憋着劲破大案的、落魄、却记忆力超群的小警探,意外相逢相遇在风景美如画的冲绳,各自的命运,意外重叠交错。
这是一个虎虎生风的多线故事设定,具备了多线叙事剧本的漂亮基础。
普通人也能依此胡诌出许多觉得有趣的的故事来——或热血悲壮,或曲折诡异,或群雄乱斗……想想就精彩纷呈!
依照选择风格的不同,爽点也可以轻松愉快针对性设置。
可它不。
它选择无视了这个剧本设定的精妙,不把打造漂亮的剧本故事当回事。
故意弱化故事情节,把原本打算精妙的剧本设定,定成了一个弱智向的爱情小品!
爽点设置成,就那些大咖在冲绳的写真秀。
只剩下偶像粉丝向的卖弄味道。
当时,不知道算不算成功,现在看来,成了凑数的。
永远的花美男张国荣负责帅,天后王菲负责酷,只有一向好戏的梁家辉,一根筋地努力希望继续好戏,奢侈到把黎姿当“工具人”浪费……大概投资人认为,有他们站那,就能佛光普照,天花乱坠了。
就哥看来,是强行的五颜六色。
涂抹痕迹太重。
有姿势,冇实际!
看似热闹,实际无聊。
不知道假如有机会重来,他们还会不会这么做?
所以,总结:这电影不怎么样,懒的短视频都不用翻,不会错过什么经典。
当然,就喜欢这几个大咖的,粉丝向观众,自然值得翻!
胡说八道不要钱,胡说九道不负责。
个人意见,尽管不同。
网图,侵权必删。
二战里头,很多著名的战役。
但是,这次故事并不想讲那些著名的战役,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里,发生的战役,一样死人,一样让身处其中的所有人深受其害。
又有什么“遗忘”或者“不遗忘”,都是绞肉机下的粉碎。
故事分为三条线,德军、盟军和当地反抗组织。
先说说德国小伙儿。
这位小伙儿在东线,也是出生入死,肠子都打出来了,塞回去继续战斗,也算得上是骁勇善战了。
在当病号期间,这位德国小伙儿遇到了一位军官。
这位军官大概早就看透了这糟糕的一切,在指导了小伙儿一些“人生哲学”后,选择了自杀。
小伙儿伤愈后,回到荷兰做了文职。
此时的荷兰,处于异常敏感的境地。
一方面看到了解放的希望,一方面还在被德国蹂躏。
身处其中的老百姓大概是最无辜的,左右为难,想到未来,一身难洗的标签,想到当下,德国已经日暮西山。
说白了,老百姓只不过是当权者的资产。
当身为资产时,或许可以苟安。
但当资产面临有被他人抢占的风险时,谁也不知道当权者会不会拼个鱼死网破。
那些对未来怀有美好愿望的人们,在“当权”和“倒台”面前,其实都没什么两样。
打了败仗的军队,面对手无寸铁的百姓,照样可以挥起屠刀。
黎明前的黑暗,说不定更黑。
只是奈何这年迈的医生,对人性还存在着美好的期待。
这种期待,就像是空中楼阁。
我要自首,但首先得答应我俩条件。
这样的行为,说不出的荒谬。
不知道老外是不是有类似的传统,所以医生才有这个“底气”去与虎谋皮。
以为努力工作就会获得尊重,真是白吃了这么多年大米饭。
故事里头还有盟军。
滑翔机可以了解一下,在以往的电影里头好像没有见识过,二战时期竟然还有这种战术部队。
荷兰糟糕的地形也了解一下,这伙滑翔机战斗小队,整天都在泥泞里跋涉,鞋子估计是超级防水。
这个小队,最终剩下俩。
一人选择了逃兵,一人选择了决不投降。
选择绝不投降的这位,还是大人物的儿子。
可是这残酷的战争,是不会因为你是谁而格外开恩的。
在最后的战斗里头,这位也是被打得屁滚尿流。
故事最后的战争,拍得相当残酷。
这是个赴死的定局,然而上头下命令了,战士必须往前冲。
那边的德国人,只需要在战壕里头扣动扳机,就可以大把的收割人命。
这样的冲锋,意义何在?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它解释成“为了信仰”。
可惜最后,扭转战局的是一帮“平民”,这份牺牲了太多的情报,终于送达到盟军手中。
这让此前的惨烈的牺牲,显得更加苍白。
这场战役,盟军牺牲3000+,德军死亡4000+,平民牺牲2000+,战士们可以得到荣誉,平民大概只是“附加伤害”。
一场战争由一场场战役组成,一场战役又由一场场战斗组成,《被遗忘的战役》就是讲述的二战中的斯海尔德河战役。
二战中,加拿大作为盟军成员之一,也参加了不少战役,斯海尔德战役就是由加拿大主导的一场战役,所以在影片后段,主角之一的滑翔机飞行员在跋涉许久之后,才正好遇到了加拿大的军队,上了战车…… 影片并不像传统好莱坞战争片一样场面宏大、波澜壮阔,反而采用的是三线叙事手法,这种风格不错,以三位年轻人的视角来描述,也挺有独到之处 。
年轻就意味着活力,当然,同时也意味着叛逆。
叛逆,某种角度来说,也可以叫反传统、反抗权威,而影片描述的三位被卷入战争的年轻人,就是这么几个带着些许叛逆的青年。
与市长对话的特恩(Teuntje Visser 苏珊•雷德尔饰演) 在影片一开始,作为女主角的特恩,与市长的对话中,就向我们展现了她的反抗精神。
当市长因怕被清算,急忙处理与德军交往密切的证据时,叫特恩也赶紧回家收拾,因为“你父亲也为德国人工作”,特恩却不卑不亢地纠正道,“是照顾患病的德国人以及泽兰人”。
特恩的弟弟德克,叛逆气息则更为明显,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在德军撤离时冲动之下与德军发生冲突,所幸逃离。
逃到家中,在姐姐为他处理伤口时,还嘲笑父亲和姐姐是胆小鬼,这熊孩子,殊不知姐姐柔弱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刚毅又勇敢的心。
比如在面临奥伯斯特·博格霍夫突访时,特恩虽然内心有些许紧张,但是却还算镇定自若;在去博格霍夫办公室为弟弟开脱时,特恩也是全程表现可嘉,反而是作为医生的父亲,虽然有白求恩式的医德,但在勇气方面却不如自己女儿。
包括后来为了解救弟弟奔走,与地下抵抗组织接触,将资料和盗取地图为条件,让抵抗组织出面营救弟弟,甚至主动揽下任务,甘冒风险将资料和地图送给盟军,在好友受伤时,果断让好友逃离,自己却被德军抓获,种种都描绘出特恩的美好品质。
在博格霍夫办公室担任秘书的斯塔弗伦(Marinus van Staveren 吉斯•布洛姆饰演) 与特恩有所交集的荷兰青年斯塔弗伦,家境贫寒,与另一位主角——军官之子威廉形成鲜明对比,但作为两大男主,都颇有反抗父权的意识。
斯塔弗伦受到纳粹的蛊惑,为了反抗这个不公的世界,为了追求美好未来,不顾父亲的反对,年仅17岁的他怀揣着期待和梦想毅然踏上了从军之路(荷兰与德国,同作为日耳曼人,毗邻而居,人种、语言、宗教信仰都相近,二战时,大约有两万多荷兰青年加入德军,斯塔弗伦即是其中之一)。
在影片当中,可以看到,斯塔弗伦在东线战场与苏军的战斗,表现也是颇为英勇的,但是到了后来,在堤坝战场却有些犹犹豫豫、畏畏缩缩、恍恍惚惚,这种转变是因为初参军时的热血逐渐被冰冷而残酷的现实所浇灭。
在东线战场,亲眼目睹挚友卢卡斯身死,自己也身受重伤,虽然侥幸捡回一条小命,但生死一遭,斯塔弗伦心境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在医院治疗时,被看透法西斯真面目的费舍尔中尉影响,他已经开始沉思。
在博格霍夫办公室做秘书时,给博格霍夫那句翻译也是“她担心你在耍他”,这句话是有所润色的。
而且斯塔弗伦又再次目睹特恩弟弟德克遭受酷刑,即使特恩和父亲之前为德克求情也无济于事,办公室的求情更像是一个笑话,因为道貌岸然的博格霍夫依旧决心要处决德克。
在这里,斯塔弗伦厌倦战争的思绪不止,当初的狂热已经渐渐退却,于是他转而向特恩通风报信,不料却被发配到前线,甚至去前线之前还被逼亲自处决了德克,这让斯塔弗伦原本追求美好的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对战争的厌恶和抗拒也越来越强,以至于在堤坝战场上的斯塔弗伦和在东线战场上的热血青年判若两人。
独向虎山行的威廉(William Sinclair 杰米•福雷特斯饰演) 威廉是英国空军某部指挥官之子,是一位滑翔机飞行员,非常具有冒险精神,在一次训练时突发奇想展现了一次机身翻滚,却被战友啐了一句“白痴”,被直属长官认为是“想当英雄的幼稚鬼”。
在威廉父亲布置完市场花园行动计划后(威廉所在的部队将要前往的荷兰阿纳姆地区,就是阿纳姆战役发生的地点,阿纳姆战役是市场花园行动的一部分。
事实上,不管是阿纳姆战役还是市场花园行动,都可以说是以失败告终。
市场花园行动中,盟军参战人数达三万五千人,德军为两万人,但盟军折损却超过一半,伤亡人数是德军的好几倍,可谓损失惨重,而且还没有达到战略目的。
威廉所在的滑翔机就是在前往阿纳姆的途中被德军防空部队击落,迫降在瓦尔赫伦岛以北的斯豪文-迪弗兰岛一带。
斯豪文-迪弗兰岛、瓦尔赫伦岛同属荷兰的泽兰省,泽兰即荷兰裔英军小伙亨克的故乡),威廉因想去前线而向父亲请示,但于公于私,父亲都认为他没有准备好,于公,父亲认为他训练时“越轨”和“剑走偏锋”,于私,当然是老父亲的关爱,并拿出威廉母亲来劝导。
即使有父亲的劝说,却阻止不了威廉那颗迫切想去前线参战的心,于是他跟长官说父亲同意了他去前线了,因为他需要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此时的威廉很显然没有见识过前线战争的残酷。
而直到长官被紧张的德军士兵杀害,自己也被仇恨和愤怒充满头脑而击毙两位德军士兵时,威廉才终于意识到战争机器的冰冷,战争就是鲜血和死亡的代名词。
非常讽刺的是,作为官二代,本应该养尊处优的少爷兵威廉,却表现得远比几位同行的战友更具有责任感和勇气,在长官负伤的情况下,不抛弃不放弃,反而是两位战友做了逃兵,一位战友临行前犹豫并退却,唯剩威廉独向虎山行,之前他人对他的调笑,更像是对他们自己的反向鞭挞。
从与两位德军士兵争斗时的慌乱到堤坝战场的英勇,最后威廉和斯塔弗伦彼此放过,威廉在战争中完成了自己的成长。
斯塔弗伦也从开始的狂热主义到如今的觉醒,最后甚至为了拯救特恩,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自我救赎。
三人汇集一处,斯塔弗伦逝去 电影中的三条线交集不多,但是最后汇集没有让人觉得突兀,反而显得流畅自然。
三位被战争裹挟的年轻人在战争中的选择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不论何时,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从未停止,心中始终有一个角落为真善美而留。
影片中不乏断壁残垣、淋漓鲜血,真实而残酷的场面让人印象深刻,几位年轻人心中保留的那份美好也让人反思,电影的反战思想确实是传达到位了。
最后,不管是战火纷飞还是四海升平,愿人性光辉不堕!
这是2020年上映的一部电影。
叙述的是二战后期的一场战役,战役开始时间是1944年10月。
地点在荷兰。
当时盟军9月发起的市场花园行动刚刚遭遇惨败,紧接着德军在12月又发起了阿登战役,而夹在这两场大战之间的斯海尔德河战役并不大,仅为师级规模。
所以后来被人们称为“被遗忘的战役”。
斯海尔德河战役的目的是扫荡斯海尔德河地区德军,占领瓦尔赫伦岛,以保障安特卫普港的畅通和安全。
战役是惨烈的,按照影片中的说法,整个战役中,3231名盟军、4250名德军和2283名平民丧生。
盟军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最终胜利。
这就是影片的大背景。
影片并没有从正面去讲述战役的全过程,影片的前四分之三都没有多少战场的场面。
而是通过三个人三条线索的发展,告诉我们战争是在怎样的夺去人们的生命,毁灭人们的良知,以及心存善念的人们是怎样在这场无人性的厮杀中去把握自己的命运,去选择自己的道路,去坚守自己的信念。
线索之一:威廉。
他是英军的滑翔机飞行员。
官二代。
在参加市场花园行动中,飞机被击落。
此时,他和他的战友们面临三种选择:投降、逃跑或归队。
他的战友们陆续选择了逃离战场,而威廉自己在上级死去,寻部队而不得的境遇下,却坚定的向着硝烟起处走去,最后加入了加拿大军队。
线索之二:斯塔弗伦。
他是荷兰人,因为浅薄的信念加入了德军训练营。
这期间,他感受到了许多事情,断腿中尉向他讲述了犹太人集中营的惨状,他看到了党卫军如何拷问和处决抵抗者,也看到了战场上军官拿枪威逼士兵冲锋。
所有这些,都使他改变了最初的想法,然而他在那种环境中却又无法采取任何行动。
他悄悄传话给特恩,他阻止了德军士兵对特恩施暴。
他所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线索之三:特恩。
她是荷兰的一位普通人。
她的父亲是一位医生,为市民服务,也救治德国人。
他们与世无争,只求平安。
当特恩的弟弟因为向德军泄愤被追捕时,她和父亲一起去向党卫军的伯格霍夫求情。
她或许寻思着:德军固然很坏,但是也许还没有坏透。
伯格霍夫彬彬有礼的接待了他们父女,并向他们许诺,只会给他弟弟轻微的处罚。
特恩在向自己的闺蜜同时也是抵抗组织人员的雅娜寻求办法时,同样也保持了这样的警惕。
最终残酷的现实使特恩清醒了。
义无反顾的加入了抵抗组织的行动之中。
三个人的遭遇以及他们过后的做为,令人们领悟到,在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一向都是向善拒恶的。
他们在自己的经历中,曾经是那么努力的去辨别什么是恶什么是善。
历史过去了70多年后的今天,现在的人们当然很容易的分辨出过往的善与恶,可是当你身处庐山中,却很难了解它的真面目。
比如斯塔弗伦,他是自愿从军的,是为了让自己的亲人不再受苦,为了让世界变的更好一些。
然而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看到了太多的恶行。
受那时的宣传,他也认为犹太人都是骗子,可是他并不认为仅仅因为如此,犹太人就应该被灭绝。
他亲耳听到了伯格霍夫对特恩父女的承诺,可马上就知道了他的真实想法:“虽然他只有17岁,但我不能破例。
”在另一个房间,他也亲眼见到了党卫军对特恩弟弟的酷刑以及后来的惨死。
再看特恩。
当她和父亲得知弟弟将要被处死时,父亲立即冒死去见伯格霍夫,这时的伯格霍夫回过头来,看了一眼悲痛欲绝的父亲,冷冷的关上了门。
似乎在得意于自己违背承诺的骗术。
之前的绅士态度、慈祥的话语,所有伪装都被撕去了。
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魔。
实际上,威廉也好,斯塔弗伦也好,特恩也好,他们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他们没有保卫祖国的雄心壮志,他们并不在乎战争中的谁输谁赢,甚至也不在乎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他们只是为了善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他们看到自己面对的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势力。
当他们看清了面对的这种恶势力,为了保护自己心中的善,他们不得不去和恶势力去搏斗。
影片中对斯塔弗伦的刻画犹为深刻,当他在经过了许多事情之后,对纳粹的行为早已深恶痛绝。
可是由于当时他所处的环境,他并不可能有所作为。
他不得不继续为德军而战,他也不得不参与了对抵抗者的处决。
直到最后,他所能做的也仅仅是在威廉面前,默默的收起枪,坦然接受可能到来的死亡。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思想要通过行为来体现。
正如咱们这里的一些人,有了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就巴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去向所有人去展示和炫耀。
可影片却告诉我们:未必如此。
我们看到,此时的斯塔弗伦已经洗涤了自己的灵魂,完成了自我救赎,即便不为旁人所知,又有何妨?
特恩也是如此,在她和雅娜送情报的途中被德军发现,她让雅娜躺在小船中,将小船远远推送出去,而将自己坦然送入虎口。
这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许过了一些年之后,早已被别人忘记。
特恩自己也并不指望被他人所赞颂,只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灵魂。
影片拍摄的很认真。
特恩和雅娜在暗夜中从芦苇丛中推出小船,远处的光亮衬托着他们的剪影,很美。
对战役的描述也很准确。
堤坝的炸毁,盟军借潮水从侧翼袭击德军,战场上的呐喊,强攻和退守,伤者的呻吟,都很符合当时的情景。
对威廉这个人物的描述略显单薄。
战役前方和后方的叙述也显得脱节。
本人评分:6.5。
2020的电影,到20230401,豆瓣上只有7762个人评价;对比热门的,1998拯救大兵瑞恩,63万+;2022西线无战事,13万+。
电影本身是不错的,有历史,几条线索跟进的都不错,人性的选择等。
荷兰,至少在中国,至少我个人认为,是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国家。
足球,郁金香,风车,低地国家。
结束了。
这场战争的本源,是为了争夺治河权,以便通过此河去运输物资、军队。
有没有用呢,当然有。
但是是有时效性的。
超过了时限,这段运输的意义就断崖式下降,到了几乎没有的地步。
在当时的欧洲,大约至多有3个月的效用。
也让我想起了波兰,浴血华沙,1万+的人评论,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遗忘的。
无论是战役、国家,还是电影。
回到主体,民族主义,是什么,为什么,图什么。
一战后,一直到二战后,民族主义,民族自决的不断呈现,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这些国家,从国民的角度看,是民族独立了,民族主义的胜利。
荷兰,作为联合省的一部分,历史上还曾经作为海上马车夫,一度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东印度群岛,等等。
然很快就衰落了。
波兰,历史上与德国、俄国有世仇,斗争是有必要的,但浴血华沙,是及其不明智的选择,战略上是正确的,战术选择是愚蠢的。
那么,民族自决,成立国家,规模比较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图什么。
从政客的角度说,民族主义能都调动公民的积极性,统一思想,取得政治优势,政治地位,大概算是成功的。
从人民的角度看,从老百姓现实的角度看,似乎收益不大。
当然,波兰有特殊性,必须要斗争。
即便如此,老百姓也没有收益啊。
不划算啊。
不久前查了一下美国的人口构成,德裔占最大多数,大约10%多一些。
这些人没有民族主义吗?
大约更多的,还是现实的选择吧。
政治、百姓利益,特别是百姓的短期利益,很多时候是矛盾的,要看怎样选择,怎样宣传喽。
结论:1、民族自决产生规模小的国家,对老百姓并没有直接的好处,当然,有的时候是被迫的选择。
2、民族自决产生的大国,比如印度、印尼等,了解的不多,感觉也没有得到有效,快速的发展。
3、对小的民族的,相对比较合理的选择,不是独立建国,而是在联邦中,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还要一定的整体性,比如,南斯拉夫。
当然,这需要一部好的宪法;大家都能接受的,小民族不会受欺负;一个好的财政政策,小民族不吃亏;一个好的制衡措施,比如议会,重点是名额分配。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很难达到。
4、回过头看,似乎共和制的中国的选择是最有利于大家的,民主自治,相对其他省更多的自治权,但必须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对少数民族,一定程度上,是比对多数民族,汉族更加偏向,让少数民族占点便宜,并不影响国家大局。
如同高大的荷兰女人一样,荷兰电影自有一种硬朗的韵致。
《黑皮书》如此,《被遗忘的战役》(De slag om de Schelde/The Forgotten Battle)亦如此。
《被遗忘的战役》》是二战电影,根据斯海尔德河战役(Battle of the Schelde)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于2020年12月17日在荷兰上映。
影片讲述1944 年 11 月,在被淹没的泽兰省瓦尔赫伦岛,数千盟军共同抗击德国军队。
为德国人卖命的荷兰男孩、英国滑翔机飞行员、被迫加入反抗军的泽兰女孩,三个年轻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三人面临重大抉择:他们以及更多人的自由,现在全掌握在他们手上。
影片虽有战争场面,但总体上聚焦于人物,通过他们的视角,感受战争的残酷,凸显人性的复杂。
本片色调很冷,合乎欧洲片的一贯风格;战争场面没有好莱坞电影宏大,但依然惊心动魄。
据统计,在斯海尔德河战役中,3231名盟军、4250名德军和2283名平民丧生,可以肯定,这注定不会是被遗忘的战役。
一般一般
过于磨叽,毫无节奏
老套中二的文青反战片。刻意生硬、无病呻吟。女主sb。道具也差的离谱。连德国制服的军衔都分不清,简直是一塌糊涂。无语了。
7:58的一句中文“你往哪跑”,简直恶心死了。。。白人黑中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没有气质的战争片
西线无战事,这样的也叫战役,大毛付出的那么惨痛的牺牲,歼灭几乎所有德军精锐现在却是这样的结果。
不需要大场面,更多的体会在战争中无法忍受的孩子们。
一部战争影片,假如没有一些超越战争的东西,那就差劲的影片,这部电影还不错。
豆瓣的剧情简介这是啥?三个年轻人的抉择左右战争走势和人民的自由——经典日漫剧情?前半段还略感平庸琐碎,年轻人机灵斗争、收集情报这些战争片常见剧情。从大约中间突然意识到全片的土灰调色那一刻起,这片就越看越有味道了。如果分段打分,前半3星,后半5星。虽说后半部很多战争现场,确实比前半段的日常更容易发挥,但我注意过 战争场面的镜头运用总体明显更胜一筹。当下拍战争场面不滥用慢镜头煽情、俯拍配合CG展现大场面的小国无名导演是真质朴。
脸盲症患者慎入。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战争中的人的生活和心态。大约是受荼毒太深,观影时总在徒劳地担心医生救治了德军伤员,女孩工作的市政厅也协助了德军的治理行动,男孩受刑不过出卖了同伴……战后他们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大约会与德军给予的伤害相当吧。
一个是盟军,一个是德军,一个是平民。盟军小伙子很勇敢很热血,直到亲临战场亲眼目睹了超越想象的残忍血腥。德军小伙子很疲倦很PTSD,偏偏置身的那个阵营总是亲身制造残忍血腥。平民小姐姐很隐忍很与世无争,却因为弟弟的横死决心反抗、亲手摧毁那份残忍血腥。一个从好战到参战,一个从参战到厌战,一个从避战到止战。两个男生都有“第一次开枪了,第二次没开枪”的变化,没开枪的那次,他们刚好举枪对指。平行蒙太奇,逐渐合拢到最终的沙场上,百川归海式相遇,彼此对立,却又彼此救护、彼此宽恕,共同承受了悲剧,以至于目睹死亡和擦身而过时,都没时间好好伤心。
欧洲战争电影不断的强调对于人的自由的呼唤以及强调战争对于个人的伤痛,致使其在“反战”上越走越远,逐渐演变成反对一切战争包括卫国反侵略战争和正义之战。这种思路在本片中有相当直观的展现,相当专业的道具和场景还原,镜头调度的运用塑造一种虚假的真实感,把为解放荷兰的加拿大军队的士兵性命描写的飘渺而幽怨,实在是“刚多气少”。偷地图如此简单、女性拯救男性、步枪冲锋洒血赚攻桥,题材加上内容,瞄准电影奖。
头回看到飞机牵引的滑翔机🛩️,开眼界了。迫降下来的几个人分不清谁和谁,脸盲,快进⏩️⏩️⏩️⏩️
落入混乱战争的人们。没有英雄主义,却挺真实的。
看得我睡着了
盟军线的加入使得剧情展开更像个剧,如果都是荷兰年轻人的故事会否更纯粹一些呢?还是多一颗星鼓励吧,反战传达得不错。
小成本战争片。三个年轻人三条线,入了德国军队的荷兰宾,亲手打死了女主的弟弟,最后又救了女主被德国兵打死。英国空降兵威廉,飞机失事,长官被打死,最后加入加拿大兵团,在战场上与荷兰兵相遇,彼此放过彼此。女主和医生父亲因为相信德国人把弟弟交给他们,结果弟弟死了,女主从此毅然决然的加入了反叛军,最后被捕,然后又被荷兰兵救。三条线最后交接,被遗忘的战争。
实在没想到荷兰人自制电影的水平已经这么高了。
so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