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电影有些地方拍日本军国主义暴力美,感觉好恶心!
那个日本鬼子军官死前还叫什么东方,叫你妹东方!
不明白这样拍有什么意义!
为了捧日军,还拍日军随便发几炮就灭了一支国军军队,导演是不是有病!
什么东西!
中国人的气量自信要靠这种病态的捧日军吗?
这样的话,抗日神剧的丑化日军方面都显得比太行山上更有志气了!
本片较为完整地记录下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太行山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同国民党的军队共同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全过程。
从平型关大捷,到伏击雁门关,再到太原保卫战、忻口会战等等。
观众们能从中深刻了解抗战时期的这段值得被国人们永远铭记的历史。
片中战争场面有好多处,每一场战斗都是在表现八路军战士们一心保家卫国,与敌人抗战到底,绝不退缩的决心与毅力,让人看着无比热血沸腾。
另外文戏部分也都深度还原了史实,并把每一个人物的特征都刻画得无比鲜明,尤其是朱德、阎锡山等等。
当然这与老戏骨们精湛的演技也是密不可分的。
本片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抗日题材影片上的经典佳作。
虽然朱德的话太像秘书写的,讲得太像诵读,但是和过去的片子相比,这片已经很有进步。
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卫生员去救一个伤了的日本兵,但被日本兵悄悄一刀捅死。
日本人一个也没有被抓俘虏。
主旋律的片子想做好,必须向外国同行学习,让英雄走下神坛,通人性,说人话。
电影里说高贵滋擅自就撤了,史事不是这个吧,我查百度:其实,当时高桂滋的第17军刚刚打完南口战役,部队损失很大,本来是要去后方休整的,但是命令下来后,高桂滋却没有推辞,立即率部赶赴战场。
因日军板垣师团的火力非常猛,而高桂滋的部队只有4000残兵,这仗怎么打,其实谁都没有底,但是,高桂滋再次拿出了4年前长城抗战的勇气和决心,硬是打得板垣师团寸步难进,不得不调兵遣将。
战斗打到最激烈的时候,阎锡山打电话问他:“能不能守住阵地三天?
”高桂滋早已视死如归,斩钉截铁地说:“我死了,阵地也会在!
”打到最后,子弹都打光了,粮食也都吃完了,但是,援兵始终没有到,高桂滋就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守阵地,誓死不退。
值得一提的是,高桂滋的英勇抵抗,牵制了大量的日军,这才给了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大好机会,而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捷的胜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桂滋防守的压力,可以说,这是高桂滋与八路军联手创下的一场胜利。
要实事求是
烟火流云亦纷飞,刀枪壕站壮士危。
我心勿为黄尘染,魂留太行至此回。
适逢二战胜利70周年,看了这部片子,缅怀先烈。
看到很多人都在主旋律上批评这部片子,鄙人感觉实无必要,国军G军不都是子弟兵吗?
只是信仰不同而已了,护国爱国的精神有何不同?
抛开分不清真假的主旋律不说,片子大量描绘的,是战士的血性,牺牲精神,彻彻底底的爱国,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呢?
硝烟处处,战士们高喊,冲啊!!
这难道不够真实么?
没有发生过么?
不是这样的?
不知道冲上去会死吗?
为什么?
为死去的同胞,为死去的亲人,报仇才是主旋律好吗?!
换作当下的你,你能做到么?
虽然国共交流的戏份常常让我出戏,但单从血性来说,这片子让我热血沸腾,让我感受到了战争残酷,让我为每一个战士的安危感到切身的体会,这就是一部好电影,还能要求更多么?
如果你还在介意主旋律,你只是个看客,不痛不痒的批评者,国共都是子弟兵,都是把一切贡献出来为了祖国未来提供那么一点点正能量,对未来是完全未知的,日军如此强大,当时谁又知道这样的贡献有没有作用呢?
包括电影中出现的将领,无论姓国姓共,不都是把命拿出来的战士么?!
我是看不懂片子的音效以及灯光,也不懂那些专业的电影理论。
总之我认真的看了这部片子,它一度让我热血沸腾,让我有想为祖国而战的冲动。
我仔细看了很多微小的镜头,就觉得导演无不例外的告诉着人们,革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不是伟大的英雄一个人在作战,它是革命者每个人的义务与追求。
镜头一:115路军队与坂垣军队抗衡时,当一个共产党被日本人刺杀时,从刺枪穿过身体的镜头到下一个镜头他坚毅的脸,然后他决心用最后一股力量与日本人同归于尽。
对于一个共产党来说,他的死并不重要,重要的事是否能让对手也有所损伤,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目标与最终的目的,他们要让日本人离开自己的土地,不能让他们再继续迫害自己的兄弟姐妹。
战场上,硝烟弥漫,战士们还喊着冲啊。
镜头二:林彪团队打败坂垣军队时,战士们回到队营,站好军姿,林彪在上面讲话,此时并没有觉得林彪讲话时有多么伟岸与英姿,反而是镜头略过战士们的脸庞,有的沾满血迹,有的缠着纱布,那坚毅而刚强的脸庞,更让人觉得战争是多么令人痛心。
这些留下的战士是可以继续,但那些死去的却要长眠,但战士是愿意为祖国而死的,因为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活,是为了国家,是为了兄弟姐妹以及自己的家人。
镜头三:为了找到日本俘虏,共产党派人找活口,并带人去为其包扎。
刚找到一个残余的活口,正在为他包扎的霎那,日本人拿起刺刀将其刺死。
她的帽子掉了下来,飘逸的长发令我震惊,原来是个女孩子。
是的,性别是上帝赐予的,但并不代表女孩子就不能为祖国尽一份力。
女孩子也是可以上战场的,也是可以在祖国需要的时候献出生命的。
历史的名册总是记录伟人的名字。
但是,没有一场斗争是革命领导者一个人完成的,每一场战争,都是无数条生命做好为祖国献身的勇气而换来的。
真的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
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
说起来这是其步兵条令的规定,在热兵器时代,这一规定因为看起来迂腐而令人困惑。
然而,它决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
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肉搏,冲锋的时候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
当时各国军队在冲锋的时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弹,而且整个过程中要全力射击,尽量压制对方火力。
比如军事作品《亮剑》中,就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描写:随着最后一批手榴弹的脱手,伏在坡下的突击队一跃而起,疾跑中20挺轻机枪同时开火,组成密集的火网,日军工事在密集的弹雨下被打得烟尘四起。
在爆炸后残存的日军士兵又恢复了强悍的本色,他们嚎叫着还击,面无惧色。
八路军突击队员们不断倒下,后面的候补射手又迅速补上,双方杀红了眼,有些日军士兵杀得性起,竟毫无遮拦地端着刺刀从工事中跳出来迎着弹雨进行反冲锋,但顷刻间被打成蜂窝状,短短30米冲击距离,李云龙的第一突击队的机枪手们全部阵亡,无一生还……战争是残酷的,日军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其他国家军队并无区别。
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中,无论塞班还是冲绳,日军发动步兵冲击的时候,都是一边射击一边前进,并且把轻机枪手放在一线,以增强压制火力(因为一线日军一直没有装备冲锋枪)。
这倒不太用担心误伤自己人。
二战中,步兵冲击的散兵线即便以所谓“密集队形”发动攻击,其队形也远比冷兵器时代松散,士兵前后重叠的概率不高。
真正采用那种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冲击的效果往往很糟。
比如瓜达尔卡纳尔日军对“血岭”的密集队形冲击,中国军队在忻口会战中对1002高地的强袭,过于密集的队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员的武器无法使用,而对方的武器命中率则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伤亡。
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
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
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
它继承了其前辈村田式步枪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
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
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
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
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仅受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
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
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
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
问题是如果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
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
而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
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
可见,日军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这才是日军在白刃战前枪弹退膛的真正原因。
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国军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
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
因为不可能一手挥大刀,一手拿一支步枪射击。
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北军出身的部队刀法独到,是当时唯一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部队。
其他部队,包括八路军,刺杀技术与训练在二战前期都远不如日军。
因此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也要保留格斗中开枪的战术,以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也够本"的目的。
这里面,中国军队的枪支质量较差,弹丸初速低,近距离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杀伤力反而更大也是一个原因。
顺便说一下,西北军的刀法脱胎自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独成一家,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
具体的刀法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对方脑袋。
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
日本人怕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队和日军交战中表明,如果双方都使用轻武器,受过良好训练的中国军队并不亚于日军。
比如众所周知的四行仓库之战,日军久攻不克,并不是谢晋元团长有三头六臂,比别人更为善战,而是因为四行仓库三面临租界,日军不能使用重型武器。
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战斗力几乎没有差别,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优势,主要在重武器。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现同样问题。
美军的冲锋枪枪身较短,白刃战拼刺刀吃亏,最初近战中往往用长点射弥补其不足。
日军实施夜袭等行动时,多为奇袭,使美军来不及用密集弹幕将日军切断于战线之前。
一旦进入混战,没有经验的士兵用冲锋枪扫射造成的己方伤亡往往比敌人造成的还大。
在贝蒂欧,美军指挥官肖普上校曾经威胁如果有士兵再乱开枪,就把他的枪扔到海里,而且从此再不发一颗子弹。
美军通过总结,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
美军在实战中证明手枪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好。
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围远超过刺刀。
至于装弹,如果弹仓子弹都打光,还有刺刀逼过来,那就只能认命了。
不过,美军制式手枪填弹七发,等于有连发七刀的能力。
而一次白刃战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连发七刀,这个概率太低了。
大概唯一略显不重视白刃战问题的就是德国人了,这和它的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
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
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
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
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工兵铲等武器解决问题,《拯救大兵瑞恩》里面就有这样一个镜头。
至于八路军,拼刺刀开枪就纯属一种有预谋的标准战术了。
当双方队列接近,准备肉搏,即将接触而还未接触时,八路军会突然来一次齐射然后再投入白刃战。
由于这次齐射距离近(约在10米之内),目标密集 (对方也在准备肉搏),且日军初期全无防备,非常有杀伤力。
而且,还可以起到鼓舞己方斗志,震慑敌军,扰乱敌人队型的作用。
白刃战中,八路军战士还常在双方对定之前,抢先朝对方大腿开一枪。
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距离差一点,敌方的刺刀还无法攻击;子弹穿过对方大腿,就钻入地里了,不必担心误伤。
最重要的是拼刺刀属于需要全身配合的高难"运动",如果日本兵大腿中上一枪,步伐不灵,那基本上只能任人宰割了。
而且八路会利用鬼子退子弹时暴露出的破绽。
什么破绽呢?
要知道三八大盖其实是一种最不适合拼刺刀退子弹条令的步枪。
中国士兵用的中正式(国民党军)、八一式(共产党军) 步枪的弹舱底盖是可以打开的。
需要时,打开底盖,就可以一次退光所有子弹。
而日本的三八大盖的弹舱底盖是固定的,想退子弹,只能反复推拉枪栓,将子弹一发一发的退出来——这要是直拉式枪机,可能还快点,可三八大盖用的还偏偏是回转式枪机…… 于是,往往子弹退到一半,八路的刺刀或者鬼头刀就已经招呼上来了。
白刃战,随着军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逐渐退出今天的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日本自卫队,还有白刃战训练的课程,在日本有的时候可以看到,问题是这种训练已经活像慢镜头表演。
练习的时候放音乐,日本自卫队员举着枪在头上像舞蹈一样比划。
大概他们也明白,自己使用这种武器的概率很低很低吧。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5/on-mountain-of-tai-hang25.html太行山上 (2005)太行山上 (2005)本片获得2005年第25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红军接受改编成为八路军后,在山西太行山上发生的故事。
电影故事如流水账一般,将八路军在山西太行山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一表现出来:平型关大捷、炸毁阳明堡机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击毙阿部规秀,反击国民党军队,等等。
总而言之,本片讲述了神勇的八路军在山西太行山的丰功伟绩。
本片是一部主旋律电影,电影主题无非是表现八路军的神勇以及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并揭露出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的真面目。
简而言之,共产党就是比国民党好!
比国民党强!
但是,我这个正在看《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普通观众,却一眼看出了本片的荒唐之处——虚构历史。
本片剧情与《一寸山河一寸血》大相径庭!
在国民党眼里,平型关战役根本称不上“大捷”,只不过是林彪带领部队的偷袭而已。
当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历史的真面目谁也无法知道了。
但是可以肯定,本片讲述的不是历史,而是共产党的宣教内容,宣传的只是一家之言。
所以,如果真得相信剧情的话,就上当了。
本片剧情上的漏洞多多,比如丑化国民党军队、美化日军,等等。
最搞笑的是,八路军在片中英勇神武,无论是日军还是国民党军队,全部是他们的手下败将,好像八路军一场战斗都没输过似地。
本片真神了!
影片拍摄方面在中国来说可以称作“大片”了。
大规模的且人山人海的战斗、数码特效,以及各种跳跃的视角,使得本片非常具有好莱坞动作电影的特质。
只不过本片拍摄的比较粗糙,细节上做的没有好莱坞精致。
电影中的服装、布景也符合历史,尤其是国民党军队的军服与日军军服,非常符合那个时代。
除此之外,影片其他方面就比较平庸了。
当然,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歌颂党、歌颂毛泽东的情节还是拍得非常完美的,尤其是朱德讲话时的腔调,具有很强的凝重感。
这样的电影如果给孩子们看的话,他们真的会信以为真。
演员表演非常脸谱化,无话可说。
只有阎锡山的扮演者徐光明有一点点人性化,其他人个个都像伟人,国民党军官也是如此。
此外,梁家辉和刘德凯在本片出场了几分钟,打了一回酱油。
只是他们出场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死得太快了——几分钟就被日本人干掉了。
最后还要说一下李幼斌扮演的朱怀冰,几分钟他就演活了这个反面人物,可见李幼斌演技还是很精湛的。
尤其是与李幼斌在《惊涛骇浪》中的表演比较,可见他亦正亦邪,是一个演技派。
总结一下。
本片是一部有悖于历史的主旋律电影,获得金鸡奖可以理解。
但相信本片的内容,就太不应该了。
序列:0823Tai.Hang.Shan.Shang.2005.PDVDRip.XviD.iNT-PP2012-05-30
剧情松散了些,主旋律还是不错的。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
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
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
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
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
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
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政治正确的片子。但是过度丑化了国军,没有正视历史
抗战题材太敏感,难出大佳作
战士的拼杀,日本官的表情,依然和几十年前的影视作品风格相似。有点盲目民族主义倾向,让人看的跟痛苦。另外,林彪的表演很无神!为保卫民族而牺牲的英雄先烈们致敬!
战斗场面在国产电影里算是不错的了。可惜老是开会开会。
头一次见到主旋律片子里头有日本人比八路还要顽强的
小時觀看熱血沸騰,現在來看不算優質之作但亦為中上,好於那些過度說教的主旋律。部分特效場景粗糙受制於時代可以理解,梁家輝就出現了那麽一下下有點失望(其實就是來看他的哈哈哈)
国内主旋律战争片能拍到这么好就不错了,有些人要求又这么高,真心建议大家别错过这么好看的战争片子
主旋律的抗日片子比较喜欢
毫无军事常识的臆想和狂欢
小时候学校组织看的,那时候都不知道剧情是什么都被逼着写什么观后感,后怕。。。
看过几遍了。朱总走了以后才有了彭总主持大局,才有了晋西北的故事:朱怀冰被礼送出境后,大受震撼,加入了革命队伍,任被服厂厂长,后该任独立团团长。
我觉得还可以。就电影论电影,这部明显强于血战孤城
太难受了,小学和全校同学在操场看过,然后刚在电视上看到片段才确定了片名,这个国的主旋律电影基本上都够恶心人的,一点艺术价值都没有,还非要拍,还非组织别人看,一个全方位的mindfuck,不说了每次在电视上看到那些人装模作样背恶心死人不偿命的台词我都想吐
快给我下山吧
开篇(在那个年代拍出来)相当不错,影帝们演出足够努力,少有的几个镜头也充满热血,只是进入说教部分以后,还是保持了几十年如一日的政宣画风,显然混淆了电影和主题宣传片的基本区别,期待“平型关”这种大好题材日后能有更加像样的主旋律作品。
纯当笑话看
主旋律电影对于细节上的描写还是太少了,就是将各种事件的幻灯片式展现。
2005年,那些年,身边还没有发生这么多事情。那年左右在门口盗版书摊上买了很多很多书籍,应该都在那段时间,想看世界大战和这部太行山上。而今,重新再看,却没了当年那份迫切的感受。最终,也都没在大光明影院去过一次。
这部电影看了五六遍了,以前真的挺讨厌战争片的,但是这部影片让我改变了想法。太好看了。五星电影。。。
后半部整个是给朱德歌功颂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