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贵为中国邻国,二者在历史上尽管有种种联系纠葛,但实际上,对一般的中国人、俄国人来说,对邻居了解也不多,历史就更为陌生了。
12月公映的《维京:王者之战》就是一例,尽管是俄国大热电影,普京也很喜欢,但是在中国就是一般般,毕竟讲述的历史故事实在陌生。
大概讲述俄国历史上的留里克王朝,三个王子内讧,幼弟、私生子弗拉基米尔(嗯,和某人一个名字)夺权并发展基辅罗斯,皈依东正教的故事。
对历史没什么兴趣的人一看,可能就是各种各样的野蛮人相互不知道为什么打来打去,弗拉基米尔莫名其妙征服国家,再皈依东正教以洗去手上的血。
的确,是难以指望在一个硬汉气十足的冷兵器时代打斗中,找出塔可夫斯基的踪迹,并且进一步加深了“战斗民族”这个有些偏颇的印象。
和其他引进的俄国片差不多的感觉。
不过,我却为冷兵器的铁马冰河与原始宗教仪式看的如痴如醉。
尽管故事讲得有问题,很多事情说得不清不楚,干脆用大斧子说话,但我觉得这是个硬气的古代战争故事。
我并不了解这段历史,但是觉得服装道具还是挺用心得复制一种简陋的“野蛮人”气息。
而且这种真刀真枪的打斗也热血沸腾(尽管打多了容易审美疲劳)。
开场戏就是一段惊险的猎牛戏,还有攻城,火烧草原,维京人在大雨和泥泞中“陆上行舟”突袭,这些野蛮而血性的打斗上费不少功夫。
我特喜欢穿熊皮的狂战士(berserk一词也进入了英语词典),喝了某种致幻药之后,会变得狂暴,如化身熊一般疯狂。
看着他最后身上插满了长矛和弓箭仍直立着上身倒下,想起了中国大将典韦和日本武将弁庆。
马战刀枪交锋时,真如铁骑突出刀枪鸣。
比起一本正经的东正教仪式,我更喜欢原始宗教的仪式,仿佛与自然和神灵直接交流,不禁想起盖曼在《美国众神》的一些段落,也许他们也向岑诺伯格致意吧。
故事大体来自历史,因此我也翻了几本俄国史找资料。
故事正式开始前,应该先说他们的父亲,斯维亚托夫,一个四处征战,招惹到拜占庭——还保有种所谓帝国荣耀的国家——被战争拖垮了之后求和,在回国的时候被突厥游牧民族佩切涅格人突袭身亡;因此三个王子展开纠纷,一开始老大占上风,老二战死,老三出逃。
老三,即私生子弗拉基米尔带了一帮“瓦良格人”,也就是斯拉夫语的“维京人”增援,在他们的帮助下(靠金子换来的),卷土重来,设计害了大哥,平定国内各处,阻挡佩切涅格人入侵,帮助拜占庭的皇帝巴西尔二世打败叛军,条件是要娶皇妹,安娜公主,并皈依了东正教。
他对俄国历史贡献很大,不过…毕竟是野蛮人,从婚姻来说,电影了就表现了抢来一任老婆,强夺嫂子,并大胆要拜占庭公主,实际他有好多任老婆,据传还有800妾——拜占庭人显然没料到他能打败叛军。
而且他的一堆儿子也为王位纷争不断,家族的血液啊。
皈依东正教无疑是俄国史大事,不过我看说法很多。
如果从电影角度,应该是取弗大帝为罪恶忏悔,想用宗教洗去手上的血。
他也被教会封为圣徒,似乎算救赎了。
史学家似乎没有定论:1.拜占庭皇帝提出的条件 2.以宗教的力量笼络人心 3. 可能真的听到上天的声音了。
总之,彼时俄罗斯地理位置正好处在三教分布地区间,他们拒绝了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没有选择天主教,而是东正教,也是权衡的结果吧。
我觉得这个选择宗教的故事被《哈扎尔辞典》化用了(没错,就是俄罗斯和阿拉伯之间的小国哈扎尔)。
电影的冷兵器的粗狂美学效果很出色,不过历史背景太陌生,解释也不清楚,何况有浓浓的传教意味,并没有讲好一个故事,而是耽于自身的幻想中,只能说缺乏真正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吧。
我倒是想出一个修改点子:围绕被挖出的玩具小船,慢慢回忆起童年时代几个孩子的故事,可能是友爱的,也可能是歧视、欺压的,再与成年后的纷争对照,也许能利用下小道具。
可惜弗大帝没这耐心。
《维京:王者之战》是我见过最特别的战争电影。
纵观《角斗士》、《天国王朝》、《三百勇士》等好莱坞的史诗片,大致分两个种类:要么是统治文明&政治理念之间的碰撞,要么是先进信仰与原始信仰之间的交锋。
《王者之战》不一样,它是三个兄弟在俄罗斯雪原上的争位之战(俄罗斯这个概念当时还没形成),战争的智商和主题基本上是部落争霸的水平,彼此之间说不上谁比谁更加贤明或者更加虔诚,谁能赢真真叫“这就是命”。
故事发生在10世纪,对应的差不多是苏轼他爹苏老泉的时候,弗拉基米尔王子马上要一统俄罗斯了(虽然俄罗斯还没形成国家概念),但他还是光着脚睡觉——直接睡在泥地里,手下连个暖被窝的都没有,不能埋怨他们,这群粗人直接睡在雪地里。
苏轼都快出生了,这么糙的打架方式,对得起谁啊!
虽然寝食文明还没发展起来,打架的目的也比较简陋,没有春秋大义什么的,但是打仗的场面还是很有气势。
三王子重金聘请了维京雇佣兵,这群狂战士一旦发飙,战斗力惊人。
对手那边也是请来了突厥骑兵助阵,进攻三王子的据点:木板当城墙的基辅城。
笔墨确实难以形容这种简陋的战争,不过从画面上看,基辅之战还是起伏跌宕,有敢死队奇袭、有骑兵诈败、有火攻、有骤雨解围,堪称一场具体而微的襄阳大战。
《王者之战》可以看做一场原始水平的争位战争,它涉及的军队数量太少,双方加起来不够王翦活埋的。
然而这种自然主义的战争确实有其野性的美感,开场的雪原狩猎,中间的抢亲之战,都让人看到了战斗民族始祖们的禀赋和根性。
三个王子争位,涉及的阴谋和计策不如我们一个县级干部多,然而三王子最终在圣坛面前的忏悔,却充满了原始形态的道德力量。
《王者之战》以一场盛大的皈依终结,从此弗拉基米尔终于可以将战争形态由原始上升为宗教层面了,这种野性向文明的降服,也是战争涵义的转折。
他的头号大将不肯接受这个形式,一度想把主子溺死在大海里。
讽刺的是,从水里上来的三太子真正接受了“洗礼”,从此,俄罗斯历史不再是雪原部落传说,而是皈依者的历史了。
看俄罗斯电影,最强烈的感受,是彪悍。
不论是花滑运动员的训练,还是铁血皇帝征战四方,都可看到非常强悍的战斗基因。
《维京:王者之战》,是一部让俄罗斯总统普京二刷的史诗级战争影片,电影塑造了一个铁血征战又仁心服众的帝王形象。
俄罗斯人,把征战四方又为基辅罗斯带来信仰的弗拉基米尔看作圣人,并以和他同名为荣,普京的名字也是弗拉基米尔。
为什么弗拉基米尔这个铁血皇帝会被称为圣人?
既然是圣人,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仁心治国?
1 到处是狼,兄弟残杀,他没有退路乱世中,他没有机会,兄弟和睦,仁义相处。
也没有可能,和爱人相亲相爱,相濡以沫。
弗拉基米尔成长在一个兄弟三人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基辅罗斯公国大公。
电影的开场,是一个冰雪弥漫的荒原,弗拉基米尔将要面临一个可怕的境遇。
基辅公国的最高统治者,他的父亲忽然暴毙,三兄弟为王位之争骨肉相残。
大王子先下手谋害了二王子,接下来就是三王子。
三王子弗拉基米尔,是父亲和女奴的儿子,手上没有太多的军队,他要去邻国搬救兵对战大哥。
他想用联姻的方式,寻求支援,却遭公主的侮辱。
为了荣誉,弗拉基米尔带着雇佣来的狂战维京人攻破邻国城池,抢婚成功,获得军队支援。
带着彪悍的维京人,他先下手为强。
约谈大王子,假意合作,手下直接刺中大王子。
在他慌乱的呼喊声中,哥哥去世。
开弓没有回头路,弗拉基米尔在一众拥护者欢呼声中,成为罗斯公国的新一任大公。
他仿佛被命运之手推到了大公的位置。
为了保全生命,他抢在大王子前下手刺杀哥哥,为了获得支援,他击破妻子的王国,甚至击杀岳父。
就算获得了王权,他也不能放下武器。
大量的异族军队来了,突厥人也来了,异族是杀父仇人,突厥人是野蛮的侵略者。
复仇的火焰让他疯狂。
他带着维京人和自己的手下,一次次冲锋杀敌,是充满血性的维京战士,也是野性的猛兽。
他们冲破坚不可摧的波洛茨克城堡、抵挡突厥铁骑的劲弩。
弗拉基米尔和他的战士们,就好像面对一群准备随时将他们分而食之的野狼。
他们只能拼尽全力,用血腥的暴力方式突出重围,才有可能活下去。
2 治理国家像培养人,从野性到人性需要过程弗拉基米尔太累了,他本性并不残暴。
当他拼尽全力击退敌军,他和手下大将,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
他准备享受一个放松的时光。
那个象征着宗教信仰的神秘拜占庭公主,他死去哥哥的妻子。
仿佛懂得他内心的折磨。
她轻轻安抚他。
弗拉基米尔的妻子,似乎吃醋了,过来告诫她才是真正的妻子。
这样带着醋意的场景带着难得和平的趣味。
可是,他忽然听到了一阵恐惧的呼喊。
弗拉基米尔,一个公国的大公,眼睁睁看着自己最勇猛的大将和小舅子被原始狂教徒们攻击,从高处跌下摔死。
这些信徒说他们是带来灾难的人。
弗拉基米尔激愤不已,对这些原始信徒怒吼,他渴望改变这个王国的蒙昧状态。
否则,用人来祭祀的疯狂之举,还会不断出现。
他最需要的,是找到一种更文明的思想和信仰,用这种思想去改变罗斯人的狂暴和蒙昧。
他想到了已经归国的拜占庭公主,当她在安抚他时,眼神中的仁爱,似乎告诫他,爱和信仰可以化解仇恨,让人们安居乐业。
他要寻找真正让罗斯人不再像困兽,不停厮杀只求生存的活着。
他渴望带着他的子民,从此走上文明的道路。
弗拉基米尔的渴望,就像一道光,即将照亮基辅罗斯,因寒冷和野蛮而黯淡的土地。
3 战时需要兵法,和平更渴望仁爱从野性到人性,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在看电影《维京王者之战》,弗拉基米尔带着维京人不停突出重围,凶猛杀敌。
不由能理解,为什么这时的他没有仁爱治国,要知道他只有奋勇反抗,主动攻击,才能有一线生机。
战乱时需要兵法,和平时需要仁爱治国。
就算在古老的中国也一样。
东周时,孔子周游列国,他讲周礼,仁爱之心儒家思想很难受到国君的重视,只因为当时正值战乱,需要的是群雄争霸时获得胜利。
于是法家受到重视,兵家更受青睐。
统一天下的秦始皇,重用的李斯和商鞅,用的是法家统一全国。
等到和平的汉朝之初,重用清静无为的道家老黄学说,到了汉武帝,则用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和平时,更需要仁爱治国。
这样我们是不是也能理解了,弗拉基米尔在解决外患,进入和平时,非常渴望有统一思想,仁心治国呢?
电影里,当弗拉基米尔向拜占庭的主教忏悔自己的暴虐行为,甚至泪水喷涌,痛哭起来。
他受洗成功,带着东正教回来,从此开始带领他的罗斯人子民走上更文明的生活。
这时的他是喜悦的,眼前一片光明,百姓安居乐业,他就好像放下屠刀的佛。
有人说,这里的情节像是鼓吹宗教神圣。
其实,电影想告诉我们的,或许是,经历过生灵涂炭的战争后,人们更渴望和平和仁君,可以好好过日子。
乱世,强有力的统治者带领人们活下去。
和平时,仁爱的统治者带领人们寻求安宁幸福。
写在后面为什么铁血大帝弗拉基米尔会被称为东斯拉夫人的圣人?
是因为他铁血征战四方背后,从拜占庭带回东正教,带回更文明的生活方式,基辅罗斯开始走上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个铁血君王,并不能让人们敬仰千年,强大的同时还能放下屠刀,为人们带来文明和平,才被更多人尊为圣人。
像一个荒野求生的人,群狼环伺 ,只有拼命突围求生存,然后才有安逸平和,追求精神富足的未来。
从生存到发展,弗拉基米尔都做到了,所以他比父亲还有后来者更受人们的敬仰。
战争还是和平,也许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更需要看的是大环境和当下的局势。
如果群狼来了,是不是要好好搏一搏?
如果没有更多威胁,只想贪得更多,是不是可以放下武器寻求百姓安宁国家祥和?
本文原创,图片为网络精选,侵删!
今日话题当面临威胁,你会选择战斗,还是放下武器?
留言互动交流,写你感兴趣的话题。
@怡儿话书影,用故事力,给生活加点能量。
虽然2D,比很多明显不真实的好莱坞大片还震撼视觉,野蛮了一点,但是考虑到是蒙古人蛮族入侵后的基本真实故事,可以理解。
很不错的电影,最真实镜头感的欧美历史题材篇,比荒野猎人稍胜一凑。
背景是基辅罗斯斯拉夫人的历史。
从片头大雪森林猎巨牛开始,非常紧凑,步步进逼,场景变换。
和吴京的电影一样是今年看的很不错的两个片。
宗教和感情两条线都略生硬,大概是因为要生编?
据说弗拉基米尔800妻妾?
而东正教,不是他派使者到世界各地考查,最后选中了适合的教派吗?
怎么就突兀地被感召了?
与其把他塑造成被人挟持身不由己的小白莲,还不如心机boy呢。
战争场面小气啊,跟打群架似的。
那边在战斗,这边把力气花在推一艘船上,雷死我了,有用?
别人躲不开?
能压人不能压己?
宗教,感情,战争,都不太禁得起推敲,结尾尤其违和,作为战争片,历史片,或者宗教片,都实在不够说服力啊!
第一次看俄罗斯电影,脸盲,历史又不太了解,看得吃力,但也没到看不下去的地步。
给四颗星,鼓励一下,希望能多看到荷尔蒙爆棚的硬汉电影,烦死现在过于阴柔的所谓小鲜肉了
在那个时代,人们更多保留着原始社会的野性和欲望,不同的权力派系常年发生战乱。
男主角与那些贪婪残酷的统治者相比,善良理性得多,他是片中的光明和希望,特别是他在教堂中的忏悔,许多不是他做(间接造成)的罪,他也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
拍摄很有水平,叙述性也很好,遗憾的是影片的历史背景和一些细节没有交代好,很庆幸当今社会吸取教训人们已经懂得和平和生命的珍贵。
看的提前场。
这部可以简称为论文明拜神的胜利。
开场的镜头很漂亮,大雪纷飞的山林中的争斗,来自古代的史诗的气息,终于有史诗大片的感觉,虽然鉴于文明的未进化,剧中的人物大部分时候都有种脏脏的感觉,镜头很多时候也不那么干净利落,但这是故意为之,文明阶层更高的罗马人在画面中就很干净。
剧情围绕战争,但战争的武力担当是为金钱服务的雇佣兵。
战争与神明相关,两次战争的胜利都来自神降下的大雨。
第一次战争因被女奴之子的描述激怒,第二次战争为神的礼物开始,却又欢欣鼓舞当神的奴仆。
男主城中在以爱将为祭祀的仪式并未奏效,野蛮式拜神失败。
武力打下了科颂城,男主赢得神的礼物,但同时被罗马文明的拜神洗脑,文明拜神赢得了一切。
壹战斗民族的事,我今知之矣。
《维京:王者之战》上映时,普京放下身段,亲自为其站台,击节赞赏,电影拍的好,老夫要二刷!
与其说普京为这部电影站台,毋宁说他是在为电影中的主角弗拉基米尔打Call。
在俄罗斯历史长河中,不乏一手遮天的狠人,伊凡雷帝,罗曼诺夫,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斯大林……这些狠人得以施展手段、叱咤一时,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他们脚下这个优质平台——俄罗斯帝国,却鲜有人知道,这个平台,是由弗拉基米尔大公一手锻造的。
吃水不忘打井人,弗拉基米尔这个名字在俄罗斯家喻户晓,一代又一代俄罗斯枭雄,更是以他的事迹激励自己。
列宁的原名,叫作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普京的全名,叫作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枭雄不匮,良有以也。
可惜,描写战斗民族始祖的这部电影,却在电影的口碑大战中一败涂地。
豆瓣5.9分的战绩,已是强弩之末,看完全片后,忍不住叹息,导演这个三流厨子,浪费了顶级食材。
不过,拍这类民族英雄的主旋律电影,历来吃力不讨好。
该片差强人意,除了导演力有不逮,是否有政治上的压力,还真不好说。
毕竟,电影主角弗拉基米尔大公和普京同名,而“普京大帝”,那可是得过黑带九段的生猛行货。
贰“战斗民族”的诞生,其实是个大乌龙。
俄罗斯境内,斯拉夫人占多数,所谓战斗民族,即是指斯拉夫人,说得确切一点,是东斯拉夫人。
在漫长的历史中,东斯拉夫人一直作为蛮族而存在,说好听点是一盘散沙,说的不好听,那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电影《维京:王者之战》片头,有一句毛泽东名言: 历史是症状,人是疾病。
中国这边厢,经过秦皇汉武,都进入隋唐了,东斯拉夫人还在乐此不疲地玩原始公社那套,为抢夺土地和财物,各部落联盟之间混战不息,打得头破血流。
看来,作为历史的后进生,东斯拉夫人确实病得不轻。
给他们治病的大夫,是北欧海盗——维京人,治疗方式是“打救”。
早在挪威海盗袭击林迪斯法恩之前,瑞典的维京人,就开始染指俄罗斯西部水域,干着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勾当。
这些生猛的北欧海盗,被称为罗斯人,意为北方人或诺曼人。
或许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作祟,被蹂躏的东斯拉夫人,对这群北欧海盗产生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感情。
据俄罗斯最古老的编年史《往年纪事》记载,公元862年,东斯拉夫各部落达成一致,找一个天纵英才的罗斯人,来当他们的王,结束无休止的混战。
这个人就是罗斯人首领留里克。
留里克欣然接受邀请,携同自己的两个兄弟伙,以及一众亲兵,来到东斯拉夫人的地盘,沐猴而冠,建立留里克王朝。
留里克死后,因其子伊戈尔年幼,叔父奥列格行周公事体,独掌大权。
882年,奥列格南下攻占基辅,颁布《罗斯法令》,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国家,史称基辅罗斯。
基辅罗斯的两任“老大哥”,留里克和奥列格,都是维京海盗的后裔,而基辅罗斯的大多数居民,则是东斯拉夫人。
也就是说,基辅罗斯其实是东斯拉夫人的国家,事实上,它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以及白俄罗斯人共同的第一个国家。
当北极熊注入维京海盗之血,战斗民族诞生。
叁昔日的海盗王,成了基辅大公,不变的是血液里的躁狂。
每到秋季,基辅大公就拖家带口、率领大批亲兵威风凛凛地跑到农村去“打秋风”,逐村逐户地向村民敛取财物。
这种明抢暗夺的强盗行径,乃是维京海盗的旧习俗,明明是狗改不了吃屎,皇室却美其名曰“索供巡行”。
此时的东斯拉夫民众,也感染了几分北欧海盗的癫狂气质,早已不是当初的软柿子,吃点喝点没啥,别太过分——如果你要作暴君,那我们就是暴民。
公元945年,基辅罗斯大公伊戈尔前往德列夫利安,向当地村民索要了大批贡物。
返回途中,伊戈尔觉得还未尽兴,决定来个梅开二度,再回去搜刮一番。
于是,他让大部队驮着财物先走,自己带了少数亲兵,又折返而来。
村民闻讯,得知胡汉三又回来了,怒不可竭,他们开了个紧急会议,得出结论:一只狼来到羊群里,如果不杀死它,它就会把羊都吃光!
在村民的围攻下,伊戈尔和他的鬼子进村小分队束手就擒,最后被村民捆绑在树上,裂尸而亡。
暴君伊戈尔死后,他的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即位。
这个斯维亚托斯拉夫,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弗拉基米尔的父亲。
据拜占庭史学家描述,斯维亚托斯拉夫中等身材,膀阔腰圆,浓眉大眼,头顶半秃,十分大胆。
公元965年,斯维亚托斯拉夫率军东征,击败伏尔加河畔的保加尔人,又转向南,占领哈扎尔汗国首都,经海路辗转达盖斯坦,征服雅西人,一直挺进到亚述海岸。
三年后,他又夺取了保加利亚大片土地,占领多瑙河沿岸八十座城池,大大拓展了基辅罗斯的疆域,风头一时无两。
与他老爹伊戈尔不同,斯维亚托斯拉夫不屑于从“穷鬼”身上搞钱,他直接派手下去拜占庭帝国索贡,要站着把钱挣了。
拜占庭皇帝眼高于顶,无视斯维亚托斯拉夫的敲诈行为,只是装聋作哑,哼哼哈哈地打官腔。
斯维亚托斯拉夫大怒,率军队直指君士坦丁堡。
当时,斯维亚托斯拉夫的军队有一万人,而拜占庭投入抵抗的有生力量,则有十万之众。
以一敌十,斯维亚托斯拉夫毫不胆怯,在战前动员时,他这样说道,我们已无处藏身,无论愿不愿意,都得彻底拼杀一场,为了不玷污基辅罗斯的威名,我将和你们一同作战,绝不临阵脱逃,哪怕脑袋掉在地上。
听了统帅这番话,将士们齐声高呼,你的脑袋落在哪儿,我们的脑袋就落在哪儿!
这场硬仗,直杀得日月无光,尸横遍野,所谓哀兵必胜,罗斯军队以少胜多,以极大的代价取得了胜利。
世间之事,勇猛往往输给权诈,权诈则常常败于命数。
斯维亚托斯拉夫虽勇冠三军,所向无敌,最终还是死于拜占庭皇帝的诡计。
眼见罗斯军队勇不可挡,拜占庭皇帝提出议和,以堆积如山的珠宝,换取了一纸合约。
在返回途中,斯维亚托斯拉夫遭遇埋伏。
原来,这是拜占庭皇帝的借刀杀人之计,他一面达成合议,一面暗中通知佩切涅格人的首领,于险要之地设下埋伏。
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幸存的罗斯士兵,经过连日血战,已无法抵挡这次奇袭,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斯维亚托斯拉夫死得最惨,首级被割下,头盖骨被制成杯子,镶以黄金,作为酒器。
斯维亚托斯拉夫死后,三个儿子为争王位,手足相残。
长子雅罗波尔克杀死二弟奥利格,幼子弗拉基米尔又干掉了哥哥雅罗波尔克,成为最后赢家。
兄弟翻脸,刀剑无眼,此乃历史宫廷权斗之套路。
肆电影《维京:王者之战》中,透露了弗拉基米尔的私生子身份,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大有用意。
弗拉基米尔作为一代伟人(奸雄),在俄罗斯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么一个香饽饽,搁在哪个国家,都是件长脸的事儿。
作一个猜想。
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弗拉基米尔虽然极大地影响了本国文明进程,但他毕竟是北欧海盗的后代,身上流的是维京人的血液,未免有点美中不足。
如果弗拉基米尔有东斯拉夫人的血统,岂不妙哉?
于是,就编排出弗拉基米尔是私生子,母亲是东斯拉夫人,是正统的俄罗斯民族血液。
私生子这些事儿,本不值得炫耀。
俄罗斯的史书和电影,却对这件裤裆里的细节津津乐道,不胜其详,大抵就是出自这种心理。
不管真相如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荣光,让弗拉基米尔同志勉为其难,当一回私生子,是件划算的买卖。
弗拉基米尔当政35年,他是基辅大公中最有作为的一位。
当时流传民间的口头文学《壮士歌》,称颂弗拉基米尔为“红太阳”。
弗拉基米尔先是平息部族叛乱,再对外用兵,占领今波兰、立陶宛、匈牙利的大片领土,一针一线,一兵一卒,绣出基辅罗斯的辽阔版图。
然而,弗拉基米尔最大的贡献还不在于此,而是让东斯拉夫人皈依基督教。
这个重头戏,在电影中有充分表达。
988年,拜占庭皇帝瓦西里二世遭遇叛乱,向基辅罗斯求救。
弗拉基米尔开出一个条件:娶皇帝瓦西里的妹妹安娜公主为妻。
电影中,跟弗拉基米尔有关系的女人不多,满打满算,也就是蛮人公主罗格涅达、嫂子伊莉娜、拜占庭公主这三位。
但据史料记载,弗拉基米尔同志妻妾成群,嫔妃如云,具体数字不详,但可以肯定,人数在八百以上,此外,他还经常跟自己臣僚的老婆通奸。
瓦西里二世听了这个条件,暗自叫苦,这不是把自己妹子往火坑里推嘛。
但国难当头,也只好忍痛割爱。
在答应之前,瓦西里同志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求弗拉基米尔必须接受基督教,信仰上帝。
这正中弗拉基米尔的下怀!
原来,弗拉基米尔早就想给基辅罗斯的子民换一套信仰了。
娶安娜公主,还真不是因为好色,而是出于宗教和政治目的。
基辅罗斯原为多神教国家,有善恶之神,太阳神,风神,雨神,农神,水神等,再加上从维京人那里舶来的战神奥丁,雷神托尔,可谓满天神佛。
神灵的超载,使民众难以管理。
弗拉基米尔曾在基辅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神庙,把斯拉夫人的神和维京人的神都装了进去,然后在众神中,竖立起雷神托尔的雕像,目的是让大家有个主心骨。
没想到,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引发骚乱,导致数人丧生。
在电影里,野蛮的异教徒们为了求得神灵保护,献祭活人,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因此丧生。
自那时起,弗拉基米尔就一直心心念念地,要找个真正靠谱的神来一统天下,结束多神教的混乱。
和安娜公主结婚后,弗拉基米尔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下令各个省地,将泥胎偶像统统砸碎,并在全国范围内修建教堂。
他还强制基辅城所有的人,都到第聂伯河边洗澡,受洗为上帝的子民。
随着信仰的统一,基督教的传入,西里尔字母在罗斯被普及。
罗斯人开始大量翻译拜占庭的神学、历史、地理、文学等作品,同时开始创造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
伍弗拉基米尔引入基督教的初衷,是为了方便统治和管理。
在他看来,拜占庭帝国的专制统治,就是建立在这种一神教的基础之上,基辅罗斯要想复制这种模式,引入基督教是个捷径。
削平信仰,方便统治,这纯属奸雄心事。
但引入基督教后,很多史料显示,弗拉基米尔似乎真的发生了变化。
他每天都为贫病之人施舍食物,请那些老弱病残和自己一同用餐,并且安排手下,整车整车地给穷人送去面包、蔬菜、肉类以及蜂蜜酒。
他还遣散了后宫妻妾,废除了死刑,在各地兴建学校。
看来,信仰可以驯悍,战斗民族见到上帝,也肝儿颤。
老毛真的是够糙,完美诠释场面宏大剧情眼瞎。
《维京:王者之战》#jerry movie 133#(推荐指数:3星)老毛的电影,没啥多说的,场面宏大剧情眼瞎。
男主毫无帝王之气,全凭主角光环在演戏。
从头到尾无所事事不知道在干嘛,打了几次就莫名其妙的平步青云走上了王者之路,之后攻打城池随随便便切了人家的水管然后就成了。
走上人生巅峰之后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罪恶,于是立誓从此不杀人要洗清自己的罪恶,真是无话可说。
其实道具方面还是做的蛮精细考究的,上到城池中到盔甲下到武器还原度很高,可惜了没能遇上好的剧本衬着。
打斗场面力度也不够,几乎是草草了事,镜头一晃而过,没有一处印象深刻的点。
唯一一场能看的就是突然下雨,维京人突然赶到从高地推船下去打架,其实也是打得乱七八糟的。。。
这部真的是没啥好写的了,虽说是在近年来俄罗斯电影里属上乘,然而全是道具组的功劳。。。
5星,真实历史题材,俄罗斯就是维京人后裔,“罗斯”在维京语里就是“船手”的意思。
中世纪早期一批维京人沿大河向内陆迁徙,或航海绕道地中海来到了黑海附近。
一个维京部落“瓦格良”部在黑海沿岸建立了基辅罗斯国,到本片主角时已经发展成了东欧第一大国,并正式皈依基督教。
但不久之后基辅罗斯国被蒙古大军灭了。
罗斯人残部退守莫斯科,而故地被叫做“诺克兰”,意思是老区,也就是现在的乌克兰。
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场景拍的很好,这几年毛子片越拍越好了。PS,国内剪的都快看不懂剧情了
毛子电影风格就是不一样
突然间说打就打了 一言不合就把一家都杀还把人女儿抢过来做老婆了 这不共戴天之仇也是就这么做老婆做下去了?然后弗拉基米尔又惦记上哥哥的情人了 还是怀了别人孩子的那种 再然后又惦记上罗马的公主安娜了 全程黑人问号 看到睡着
比起拒绝求婚被当众xx(还tm没看着)父母和人民被屠杀被杀,比起还怀着孩子丈夫就被杀,还能一个个斯德哥尔摩似的爱上老幺。。对比下现实中的伤离别,求不得,在自尊心与愉悦自己的选择中,真的根本不算什么了😂
脸盲、人名盲....看的实在是有点晕菜
确实记不住
画面不错
6.5,老毛子审美没话说,服装场景都太棒了,三星全是给舞美的。然而这个剧情我基本是懵逼的,就这样赢了?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靠胡子认人,基本脸盲。
千古一帝弗拉基米尔,为了女人归顺耶稣基督。摄影场面都拍的很高级啦,中国的电影工业体系大概是没有能力拍出此等故事的~
⒈极其具有原始、野性以及雄性的震撼,但是本身国外观众不太了解这段历史,更致命的却是故事剧情没有交代明白,所有的一些都是莫名其妙,同时甚至会有时脸盲分不清双方阵营;⒉还有就是主角没有树立起来,感觉就像是属下推上去的符号一般,同时感觉主角的两个哥哥死的太过仓促,甚至会有些儿戏,也许原因在于看我国权谋宫斗过多,另外这些人总喜欢放虎归山;⒊场景规模宏达,可是最后呈现出的水准却是一言难尽,感觉就像是导演不会讲故事,不过可能还会有人喜欢,不过我是感觉到可惜,浪费了如此好的题材,以及有些让人混淆的面孔!
直男片。男性荷尔蒙爆棚,战争场面相当火爆。战斗民族打起战来,那可不是盖的。骁勇善战,勇猛无敌。但故事很乱,又太冗长,俄语不好听,快进看完。
男主竟然85年,看上去好脏好老。
看了删减版好不爽;对历史不熟悉的会看得一头雾水,就像我,没有相应的基本历史知识其实是很难明白其中人物的纠纷和感情,可能连角色都不会记得住;特效画面和音效都非常过得去,但导演的叙事能力实在很差,全片下来没有传记历史该有的层次感,反而显得很冗长沉闷,对不知道历史的人来说更是无聊透顶。
战斗民族版冰与火之歌,完全浪费了维京海盗这么好的题材,全片透着一股浓浓的山寨感和廉价感,主题一度跑偏。唯一看点在于演员,这种题材战斗民族基本不用费太大劲化妆,拿把剑就能直接上。
18129 有点过于矫情了
总觉得是小制作,开头还以为是气势磅礴的史诗级作品,结果名字叫维京,实际上说的是俄罗斯人?维京只是作为雇佣兵?
被低估的电影,剧本扎实。权游风,历史远远比故事残忍。
人名真的是记不住啊,人脸也没记住几个,一打仗就不知道是哪两边为啥打,不是电影的错,文化差异啊…
叙事有点老套,算是及格之作。战斗种族就是直爽,丝毫不避讳弗拉基米尔大公做过的杀兄抢妻诸多恶事。古代罗斯的大战简直没法看,粗糙简陋如乡间部族殴斗。普京大帝说得二刷,是对脸盲患者说的吧!人名复杂,人物诸多,脸盲患者能看哭!
场面宏达,服装场景够厚重,一股历史感扑鼻而来!里面王子,各种不得已,也是,看着蛮心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