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的地方为什么不是我家,我长大的地方为什么要赶我走啊。
我好好过着日子为什么要关心裁员,打工为什么还要听人说产能过剩啊。
生活这么操蛋,你累不累啊。
我捏着加了两块手续费的粉红火车票,手里提着印满了GucciLV的黑色编织包。
五十个小时的硬座怎么这么久啊,第三十八个小时的时候我就只想躺下。
窗外边的菜田在疯狂倒着带,我坐你旁边是不是就能看到它们在拼命往前。
药瓶晃倒了就把药也撒一地吧,其实我不太喜欢吃香辣牛肉面。
我在沙漠中的渔船里撒网,捕到了在雾中看到的远方是海角天涯。
城市森林里的一根钢铁枝桠,吊死了三年前买的情侣诺基亚。
消毒水柜子里为什么有雏菊在开花,大排档里的卖唱怎么还天天跑调啊。
我瞪着比夜里的星还亮的眼睛,可是你说的城市之光到底在哪儿闪烁啊。
你说就算踉跄挣扎也要亲自去看一眼未来啊,因为在梦里你齐肩长发还穿着白色婚纱。
扬起一把黄沙你踮着脚向天边看啊——看啊,那里有一匹白马。
#2017金馬影展重複疊加悲劇,反覆述說苦難與悲情,是否更能彰顯個人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
答案在我,大概很明顯。
其實答案是肯定還是否定,個人可以各有解讀,我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主要原因不在個人生命意義有無被表達,而是所有的苦難「竟然」都落在同一個人身上,要說這不是為了悲劇而悲劇,那也是過多巧合的不巧合,都太刻意。
我滿喜歡導演李睿珺上一部作品《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雖然那部也有類似問題,想說的東西很多:隔代教養、留守兒童、少數民族的漢化、草原沙漠化、都市化、宗教、天命等等,但有一條非常清晰而且可愛的主線,就是一對裕固族小兄弟走上尋家的路途,在這個過程中,兩人從矛盾到和解的關係轉化。
這次《路過未來》把故事發生的背景從河西走廊搬到深圳,不講老人小孩,改講年輕人,講製造業衰退、房價過高、職業試藥人、中年失業、打工者的困境、他鄉跟故鄉,講......真的,講太多了。
材料的取捨失當讓電影陷入一種難耐的沉悶與尷尬,你要說此片在模擬記錄片的真實,就有幾點說服不了我,首先是有些配角演員的演技讓人不敢領教,那不是素人的生澀,是故作生澀的造作;其次,女主朋友死於整容手術、親友認屍的那場戲,場景詭異簡陋得令人不敢置信。
而電影裡男女主角作為「深圳漂」他們眼中的深圳,2015年的深圳,又符號而單薄。
更別說,寂寞的城市,孤獨的男女,剛好是網路上長期交談的兩個人,剛好是試藥人跟給藥廠拉皮條的,剛好是同鄉。
社會寫實議題跟言情狗血的情節無法合理相容所產生的割裂感讓我很難受。
至於女主最後夢見的那匹白馬,我不知道對長期關注甘肅、裕固族的李睿珺來說,白馬的具體象徵意涵是什麼,在《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裡面,爺爺死後,小兄弟們也放生了爺爺的那匹白馬。
但是這個意象放在風格更為寫實灰冷的《路過未來》,對我來說有些滑稽,遠不如前作那樣和諧。
楊子姍挺好的,我喜歡她的臉,眉目那麼冷淡、倔強,演得很內斂;尹昉令人驚艷,找了照片看發現還是電影裡更有魅力。
2017.11.5
2018-05-7有幸参与了《路过未来》成都场路演喜欢电影里的新民有点坏坏的小可爱,影片里涉及到的是很多现代社会都存在的问题。
新民是一个试药的头子,到处找人为医院试药。
耀婷努力工作,为了买房子把父母接到深圳,由于凑不够首付而参与试药。
影片中有很多相联系的小细节,比如耀婷爸爸身上和耀婷身上的疤痕。
其实写到了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有很多感慨。
杨子姗小姐姐的演技在线的,她把耀婷这样一个角色演绎的很好,对于家庭的责任压迫着她,想要在深圳买房的压力推着她前行。
新民的妈妈,我个人理解是买卖的新娘,当然我也不知道这样理解的对不对。
在新民四岁的时候,他妈妈跑了,他爸爸听说他妈妈来了深圳,所以把新民也带了来。
在深圳这样一个墓地也基本媲美房产的地方,新民也想要给爸爸买块墓地。
其实社会上像新民耀婷这样的人有很多,在他乡打工,拼命的想要留在他乡,希望他乡变故乡,可其实他乡永远是他乡,可是故乡在哪却也说不清。
新民是尹老师饰演的,他真的有把痞痞的却又透露着点点可爱内心抱有一份善良的新民塑造的恰到好处。
写到这里我已经完全是一锅粥了,我其实当时特别想问一个问题,但是拼命举手也没有被提问,我很想知道新民对于耀婷的感觉,因为电影时长的原因,所以感情线不是特别连贯,其实这个世界像耀婷一样善良对家庭抱有责任的女孩不说全部,但也不少,所以在新民遇到耀婷的人生之中难道就没有遇到类似的女孩吗,还是由于母亲的原因选择性的忽视了,因为对于耀婷的了解更深入,所以喜欢了她吗?
啊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了,我现在只想拼命的夸尹老师,他真的好可爱,好爱新民嘤嘤嘤,疯狂为尹老师打电话!!!
੧ᐛ੭
《白鹤》尚有摄影可言,表达的主题也很贴切,《路过未来》题材也很好,但是故事讲的还是太差了,比白鹤都差太多,杨子姗尹昉演技再好也撑不起灾难级别的剧情与台词,艺术片+家乡片+母校路演的三重加持也无法让人有感觉,导演也没有真正理解工厂众生相,最后,真心喜欢家乡的电影人才,也希望出更好的电影作品,愿导演能够持续进步,在剧作上下功夫,未来出更好的作品。
素颜,抹黑粉,化雀斑,这样子的杨子姗让人耳目一新。
《路过未来》是由李睿珺导演,杨子姗和尹昉主演的文艺片,讲述的是,孤独的异乡人行走在各自人生轨迹上,为了实现目标,有的辛勤付出,而有的却不择手段的故事。
简介很清晰的告诉了我们这个故事的本质,换个词来说,其实这就是一部现实版的“深圳女子图鉴”。
杨子姗饰演的就是这么一个在深圳打工的异乡人。
本是跟随父母来到深圳的耀婷,却由于突如其来的变故不得不独自留在深圳,独自打拼。
她想要在深圳扎根,想把父母接来养老,就必须要有一套房子,于是为了付首付,她拼了,不惜以身试药。
就算如此,生活还是像奥特曼打小怪兽一样,摧残着她的意志力,让人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对改变现状的无力和面对生活的弱小,这样的情节经历,是多么的现实而熟悉。
每一个来到异乡打拼的人,肯定有过这样的体验。
而更多人肯定也有过所谓“逃离北上广”的体验。
不管是留下来打拼的还是选择逃离的,都能在这部影片里感同身受。
导演是有一定实力的,他似乎很喜欢把一个故事讲述的面面俱到,而生活就是这样的,我感受到了这份用心。
背井离乡,却又难以融入。
故乡回不去,城市无归属。
《路过未来》非常写实,敏锐洞察了当下社会情感焦虑、房价、整容等尖锐问题,直击当代年轻人的乡愁。
镜头语言隐忍克制,不贩卖苦难,甚至也不带倾向性去批判,而是展示小人物的拼搏与挣扎,仔细描摹了那些外来务工者容易被忽视的精神归属问题。
让人跟随着影片的叙事,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答案。
1.你是否也是城市里的异乡人?
耀婷父母们这样的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的转型之中失去了立足的资本。
早晚要回到家乡,也会发现由于在外打工多年,他们连农活都做不利索。
失去土地,失去务农技能后,故乡成了再也回不去、融入不了的地方。
而作为二代进城务工者,又如耀婷一样,为买一处安身立命的房子苦苦挣扎。
但几千块的薪水,对于高涨的房价而言,根本是杯水车薪,在城市安家何其艰难。
镜头里的工厂里蔓延着麻木的气息,没有生气的工人们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戴着防护口罩,机械地完成一个接一个动作,他们也想努力的融入这个城市。
如整容打工妹一样,吃烤串、去KTV唱歌、穿颜色鲜亮的衣服,想要通过整容改变命运,可总有各种问题扑面而来,让他们再次看到,自己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夹缝之中。
那些远离家乡,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很容易在电影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失落的故乡、难以安居的他乡,原本就是当代青年人共有的乡愁。
同样是异乡人,蜗居的城中村与深圳世界公园只有一墙之隔,一边是城市的美丽与繁华;而另一边则是平凡生活的破败与无力。
过着拧巴的日子,却不知道如何改变。
2.麻木世界的一抹暖色。
这部电影用白描的方式,去展现一种可贵但随风易逝的真实。
从主角工作的工厂,到路边的夜宵大排档,到繁华与破败并存的深圳,再到苍凉的甘肃农村,都毫无造作布景的痕迹,而是以全然真实的姿态,在大荧幕上原原本本的呈现,在钢筋水泥森林打拼的异乡人。
真正的底层生活,就是会有种种现实横亘在普通人的面前。
镜头扫过汗流浃背的男人,推车、搬砖、扛沙,对他们来说,力气就是挣下一顿饭的保证。
这些没有名字的人,有着对城市美好生活的想象,可眼下却过着困顿的生活。
还好电影有着一丝暖意,耀婷遇到了新民,世事艰难碰撞出的真心和共鸣,患难见真情的相濡以沫。
两个无法在时代和时间上停靠的人,抱团取暖。
他们都有小小的梦想,都竭尽所能的付出,希望能在未来得到相应的收获。
而且,在深圳这座“世界工厂”,新民和耀婷遇到了很多好人。
有人愿意借给她钱,有人愿意让他晚交房租。
而这些人彼此之间,也有充足、鲜活的善意。
3.白马意象与一丝希望。
之前看过李睿珺导演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让人有些惊艳。
充满当代农村特征的鲜活画面,泥土味道仿佛要从屏幕中冲出一样。
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与当代强制执行的火葬激烈的碰撞,极具个人风格的诗意化处理。
像白鹤、白马等意象已经成了他的某种符号。
虽然《路过未来》的整体的风格更现实主义一些,把视线聚焦于外来务工者,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但依旧保留了白马、骆驼等意象。
梦到在荒凉的沙地上,长发的女人骑着白马。
这是影片里唯一非现实的表达,沉甸甸的现实,在梦想里做了最后的一次升华。
生活给了她债务、疾病、给她套上沉重的枷锁,也送爱人到她身边;在梦里她回到故乡,踏戈壁骑白马。
作为一个漂泊多年的异乡人,只有梦才是绝对自由的,在梦里一切都不再重要,疲惫不堪的灵魂将得到短暂的休憩,而梦醒了,还要继续和拼搏奋进,幸而有人比肩。
这些城市里随处可见的体力劳动者。
他们人数极多,散布在城郊的每一处工厂和每一处建筑工地,而反映他们生活的影视剧作品却少之又少。
在这个眼球经济盛行的年代里,他们成了失语的人群,成为城市夜色中昏暗疲乏的背景。
还好有着《路过未来》这种文艺片,去关注他们。
本片用长镜头记录,拍摄了这个时代里不被关注的角落,并保持思考的态度,去把这些看到的东西表达出来,有着积极的意义。
——————————————微信订阅:cmf2015 ,可能是全网福利最多的电影话剧号。
非常喜欢的两个瞬间:新民印在玻璃里的影子认出雾中风景的那一刻耀婷站在工厂外边哽咽到眼圈发红一个讲得很慢的好故事在纪录片和剧情中找到了一种恰当的平衡导演是个有情怀的人,他甚至关注到赤裸着流着汗的民工扛起一个燃气瓶的瞬间,他说那种汗水是同行者才明白的尹昉和杨子姗真的演得好,耀婷在打电话时整理内衣这个细节都完整地呈现出来,尹老师台词真好,在家里的那段有点访谈时的状态和味道挥拳打人和让耀婷离开时很帅啊,放在人物上却处理出那种青年人被命运玩弄的愤怒和悲哀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电影这部,路过未来,让我想起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一直很喜欢方方的新写实,从《风景》到《万箭穿心》写市井生活的庸常琐碎,写时代话语下个体的无力卑微,也写城市,写被现实挤压到无处存放的情怀而《路过未来》和它们很像,在纪录片和电影,现实和故事之间找到了一种非常恰当的平衡,故意的拖沓和停顿,用力地再现真实:流水线,试药,整容,微信,大排档,房价,长期的病痛,突然而至的死亡…还有梦和未来作为一个完全出生和成长在80年代以后崛起的深圳的深圳人,无疑这个城市在我眼里是最骄傲的情结和最温柔的回忆但看遍它的繁华,也该深知它的疼痛,点映见面会时听到这样一句话:“呈现社会的疼痛,它的价值不如呈现一个人的疼痛。
”想起老王说,文学就是人学和美学,一瞬间就觉得这份情怀令人感动虽然电影很冷漠,很克制地在书写人的孤独和无力,社会的畸形和高压去呈现一种对大多数人有些遥远的生存状态——在为活下去这件事情本身挣扎也呈现出一种靠近大多数人的心理境遇——怀抱着一个未来之梦孤注一掷或勤恳努力甚至在这种克制和客观中看到电影人隐隐的担忧和批判多么难得多么可贵导演说,他每天看报纸,发现每天自杀的人好多于是电影也呈现死,突如其来的甚至有些荒谬的死而对这死亡,难道只有一个三流诊所递出的一纸轻飘飘的致歉书在承担着吗?
可又有谁能承担?
就像涂自强说,这只是他的个人悲伤而我们知道这承认和无奈中,有一种批判出现了,它在隐隐地期待着:对看似“命运”带来的错愕和打击,有一天我们不再一昧地埋怨和妥协,而是真正开始思考或许我们都没有错而是这个社会有错,它不公正而且冷酷无情,是它让人活成卑微的蝼蚁;开始真正看到,繁华之下的破败和苍凉,沉默背后的沉重和痛苦深圳不仅有京基帝王,还有中关村和富士康,听够了颂歌,静下心来去看这样一场慢节奏的冷静的电影感受到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那么好,了解到这个城市的全貌让人想叹气,想皱眉,却因为这份不盲目而更加清晰更加确定爱这座城市,生于斯长于斯将来也要埋与此还,不够应该要清醒地认识它然后爱它啊
导演 李睿珺代表作《路过未来》,《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等李睿珺:想跟每个观众说艺术是自由的,应该是你自己去看完这个电影的真实感受。
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是什么样子的。
因为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亲身经历,以及对电影的美学喜好,都决定了他在看电影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有的时候观众希望能从导演这获得一种肯定,但是其实完全不需要。
而且有一些观众,对自己的观感没有自信,假如他的理解跟导演想要表达的不是一个电影的话,他会觉得是不是自己没看懂。
当导演说“是”的时候,他会很高兴。
但是我觉得每个个体的思维应该是独立的,他不应该因为是导演想要告诉你什么,或者导演想要说什么,而你就随着导演去。
因为所有的艺术,应当鼓励多元和自由的表达,而不是局限任何一个观众的想法。
很多导演是这样的,不仅仅是电影,很多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家,在对观众交流的时候,一种反馈往往满足不了被提问者。
李睿珺:因为观众就是普通观众,他不是搞电影的 ,不是搞电影理论的,也没有受过电影的教育,你当然没法指望观众能提出很专业的问题。
比如一个高中生,他可能没法理解这个电影中女孩为什么这样说,甚至可能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人的生活,那你怎么跟他交流?
我们完全无法交流,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他甚至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两亿六千万的农民工存在。
也有观众会觉得,电影中两人偶然的相遇,是不是就是从一个虚拟到现实的相遇?
是不是太过于巧合?
但是我在影院里的时候,有一个女观众,看了电影,她哭得稀里哗啦,我说你为什么会那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她说,耀婷和新民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特别像她跟她爱人,因为他们就是通过微信陌生人打招呼的功能上认识相互聊天开始加为微信好友,然后变成了生活中的伴侣。
但是她的爱人觉得应该给她更好的生活。
于是他去了深圳,就住在电影里新民所住的地方。
他住在一个不到十平米的房子里,每天晚上老鼠咬自己的柜子,起初他想要吓唬那只老鼠,但是那个老鼠似乎没有什么反应,他觉得他跟那个老鼠一样,都是两颗孤独的灵魂,那就不如自己学会和平相处。
于是我就问她要了她爱人的联系方式,两天后去到深圳,我请他来看电影,但我不确定他有没有来,电影结束后,他给我发了一个私信,说了说看过这个电影后的感受。
我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可能就是平安健康吧,希望你一切都顺利。
可能只有在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处境更加相似的时候,才会对别人的生活感同身受。
这就好比我在深圳选景的时候,看到一个30多岁的女性,她趴在马路边,面前放了一张半开的白纸,上面大致说,自己失业了好几天,没有吃饭,也没地方住,想要点钱吃饭。
她身旁有背着LV的各色行人经过,但是不会有一个人的目光停留在她身上,片刻之后,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穿着蓝色工服,骑着他的自行车,自行车后边跨着一个很大的液化气瓶,他就这样站在那个女生旁边,长久地把目光停留在那个人身上的时候,他给了我心中无限的刺痛,这个刺痛说,为什么停留下来的是他?
其次是感觉无限的温暖,只有身处同一个阶层的人才能理解他人的不易,不是一个阶层的人是无法理解的,甚至会觉得有些东西是我们闭上眼睛就可以假装一切都不存在的。
或许艺术的力量可以把各个阶层之间的隔阂打开。
李睿珺:或许吧,但是会有人觉得这样真实得更像一个记录片。
因为太过真实他接受不了,有的人觉得还有这样的人在过这样的生活,太假了,他接受不了!
无论是电影或者是文学,很多人都会纠结于它是否真实,但其实只要它是合理的,这个世界足够大,它一定会发生。
我看到这部电影的编剧也是您,那您的灵感最初是来自哪里?
李睿珺:差不多五六年前吧,我回老家过年,我看到了那些曾经在我小时候离开这个村子去了外地打工的叔叔,他们现在已经老了,他们在相应的务工城市留下来的时候,没有别的技能,只能到那个城市靠出卖体力维持生计,当人老的时候,你再无法依靠出卖体力维持生计的时候,你的创造的价值已经远远覆盖了你的生活成本,其实那就是一种消耗。
他们想有没有可能回来,但是他们发现回不来了。
这个群体的尴尬,包括他们出生长大在那个城市的子女的尴尬,心灵和精神,以及现实层面的这种归属的问题,是控制着整个两代人的问题。
它是一个巨大的群体。
如此巨大的一个群体关于他们的情感,或者生活的影像,在我们今天很少看到,是谁把这个群体屏蔽在了这个荧幕之外。
同时,有很多的记者和观众,一直都在说这个电影里面的人底层,这是一个边缘题材的电影。
我就特别惊讶,如果这里面的阶层能占到中国总人口很大的基数量——2亿6000万的人口——他们要变成边缘,那谁是主流,是谁把谁边缘化了。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所谓的底层。
难道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底层吗,谁又比谁高级呢?
只不过是我们在生活中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罢了。
就比如我电影中出现的人物,他们有服务员,送快递的,出租车司机,当然也有写字楼里的老板。
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或多或少或近或远,都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另外一个城市,去追寻那个更好地未来,或者更好生活。
只不过是我们的职业属性决定了通往那个路的经过不一样,那个过程和方式不一样。
但是,我们抛开自己的职业身份,本质上有什么差别呢,为什么会有这个所谓的底层之说呢?
谁又是高端的?
这让我觉得很奇怪。
大众一直固执地认为你在拍少数电影,而你却认为我拍的是最主流的电影。
李睿珺:你想中国有将近两亿的老龄化人口,中国有八亿的农业。
中国留守儿童的基数和留守老人的基数,就远远超过了欧洲某个国家人口的总和。
只是说从数据上来讲,我们今天的电影院,在这个荧幕上放映的电影,大多数跟我们的现实和生活没有关系。
长久的在这样一个观影的场域里面看到这样的东西,我们恰恰认为跟我们没有任何生活关系的电影才是主流。
当一个电影跟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反而认为是疏离。
会不会大家觉得痛,所以躲避这个痛。
李睿珺:当然我能够理解,可能每个人的生活都很不易,大众会愿意把电影当作是一种消遣,或当做一个纯粹的娱乐消费品。
我们会在观影的时候,选择相对轻松愉悦的方式去度过那段时光,乃至让自己短暂的忘掉生活中的艰辛,借助电影帮我们实现生活中无法成真的梦想,达成一个短暂的抽离,但是电影的时间是有限的,两个小时之后,依旧还是要面对自己,对吧?
只有我们去正视苦难,正视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它才会得以改变。
改变是从关注开始的。
当你把目光投在那儿的时候,就像我所说的那个小伙子,当他把目光投在马路边的女人身上时,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什么让您看见?
什么让您关注着正确?
什么让您关注这个地方?
李睿珺:其实没有什么,就是我自己。
只不过是我选择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到这个世界,没有把它屏蔽在我的大脑或接收信息的循环之外,我只是选择记住这个事情。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看到的,而有些人会选择闭上眼睛。
只不过我没有办法做到我看到了假装说我没看到而已,就是这么简单。
就好比刚才那个事情,很多人可以选择从那个女生身边经过,假装没有看到,跟自己没有关系。
但是还是有人会停下脚步,即便没有给她一毛钱,但是那个目光的力量远远超越钱的价值。
同样,自身的价值跟你有多少LV,戴多少劳力士一点关系没有。
什么力量能够让人把目光投过来?
让你关注的东西,让你接受的东西,让大家假装看不见的都愿意关注?
李睿珺:这个我不知道。
我唯一能做的是把它呈现和记录出来。
至于有多少人能接受它,能看到它,这个东西我不敢要。
因为今天的大环境我们自己都清楚,我并不乐观,也不指望所有人都能接受它。
我们也不要强迫喜欢吃快餐的人去喝粥,因为市场就是多元的,就应该相互都存在,而不是一边要去牵制另外一边,这不是市场的规则,市场规则应该建立在一个自由选择的基础上。
不管是影城的经理排不排它,观众选不选择看,都应该是自由的。
他不应该被任何道德的东西去绑架。
比如我们一生经历的过程,说它是一个艺术片,它关注了现实,你就必须得排片,说他这个艺术片它跟我们生活有关系,我们关注是必须得买进去支持。
不是这样的,这个有悖于我们做艺术的精神,做艺术就是希望有更多的自由度,而不是反自由的。
所以说这个电影在今天的市场里面,它是什么境遇都没关系。
假如20年之后,我们有一些观众想看到20年前的电影,想通过这个电影了解一下2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属性,我希望他还有一些电影是有这样属性的。
要不然的话,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失误。
你的这一部《路过未来》和前几部完全是农村的或者是草原的题材是有一定区别,对你来说,在拍摄的过程中有改变吗?
李睿珺:嗯,当然有改变,从场地上来讲,它是从农村的空间平移到了一个城市的空间。
其次,你要知道前面的电影,我们一直在讲老人跟孩子,源头是什么?
为什么会讲?
是因为父母出去打工,他们被迫变成留守儿童和老人。
那到这儿,我们是在讲中间缺失的那个父母,他们到底在外面生活的怎么样?
他们的子女到底在外面过得如何?
他们离开土地再次回来之后,他们对土地对家乡对故土的概念,这种观念的转变。
当然很多人觉得,导演你是要转型吗?
你是要商业化吗?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特别容易把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标签化,我们都特别容易形成某种狭隘的主观判断。
我觉得他最大的问题仅仅是人不够包容和不够具有自我的思考和自我表述的能力。
今天有很多人失去这个能力的。
不要看每个人都光鲜亮丽的,其实每个人都不会用大脑去思考和观察的。
如果说真的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这个世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这个世界的话,那他一定不是这样,他一定比现在好得多。
戛纳电影节上有什么让你比较满足的沟通和交流,又有那些收获?
李睿珺:从评分就能看出来差异。
就是IMDB的评分是6.9,我们豆瓣评分是5.5。
有一个中国观众写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评说:我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旁边坐了一个老外,从电影一开始就一脸尴尬地盯着我,直到电影结束,他问我说:“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看完这个电影的?
”这是个笑话吗?
因为我刚刚看完这个电影,我的感觉叫:欲说无言。
李睿珺:因为该说的都在里面了,还说什么。
所以当一个导演,每次路演之后观众问的有些问题,你不回答吧,他就觉得你不尊重他,但是你回答吧,对于一个导演,他想说的话都在他的电影里面。
你这种性格会很苦恼吗?
李睿珺:不会,因为世界就是这样的。
做艺术就是这样,包容很重要,你要去理解这个世界,世界永远都是这样子。
你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一样。
假如真的有一天所有人都一样,那这个世界就太无趣了,反而变成一个很大的问题。
电影就是一面镜子,它在照进自己的时候也照进了别人。
影评也是如此,他就是那样的人,也别指望他说别的话了。
《路过未来》这个名字你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李睿珺:其实在写剧本的时候它一直没有名字,我只是关注一个家庭的去留和生存状态。
从我这个角度上去考虑,未来,首先是个时间概念。
此刻我在跟你交流的时候,其实时间已经从我们生命中划过,我们已经是在路过未来了,只是我们的注意力都在交谈上,我们忽略了时间的存在。
从世俗生活层面上来讲,我们每一个人都试图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另外一个城市,去追寻心中更好的未来,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毫无偏差的抵达,有很多人可能只是跟自己的未来擦肩而过。
采访|悦谈 整理|关耳 刘小黛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抛开书本”(ID:paokaisb)加微信"darlingtudai"加入各地书本放映交流群
我不知道什么打工妹敢在深圳买房,即便是上班白领,深圳的房价多半也吃不消。
就这点让人就觉得很不切实际。
要说太过写实我觉得不至于,李倩那种女的在工厂里也呆不下去。
为了买房牺牲这么大真的有点魔幻了。
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
1、 路过未来《路过未来》是一部充满无力感的影片,杨耀婷(杨子姗 饰)和新民(尹昉 饰)所“路过”“未来”,其实已经残酷地照进现实。
影片中有一场“闲戏”,杨耀婷和新民坐出租车路过民谣歌手周云蓬的卖唱点,他们从车窗看到周云蓬的背后站着一头“骆驼”。
骆驼是西部的特产,而周云蓬的流浪和那头“骆驼”隐喻了他们的现实处境——回不去的故乡,融不入的都市。
作为进城的“第二代”,这就是他们的“未来”,而这个“未来”与他们所憧憬的“未来”是有着巨大的落差的。
影片的最后,杨耀婷和新民坐着火车回甘肃,杨耀婷在火车上做了一个梦。
梦中,杨耀婷在沙漠中试图追赶并抓住骑着马的白衣女子,近在咫尺却不可触及。
这是杨耀婷“路过”的另一个“未来”,可望而不可及。
这两场戏是影片中有着超现实感的两场戏,它们都是“未来的”,却又都是“现实的”。
2、 抵达现实毫无疑问,《路过未来》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
但影片在抵达现实的路径上,犯了和贾樟柯近年作品同样的错误,甚至,它还放大了那些缺点。
贾樟柯近年的作品最为国内影迷诟病之处在于它们把中国的现实标签化了。
而《路过未来》对中国当下现实的展现的标签化较之贾樟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进城务工者两代人的艰难挣扎,每一个人物的设定,都有着新闻故事中典型人物的影子。
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也总是难免掉进情节剧的套路。
制造业下滑的大环境,赚钱才是硬道理的都市人间,深圳楼市的火爆场景,无可救药的整容魔怔,……李睿珺第一次拍都市题材,他虽然很用功去做田野调查,但先天不足使得他还是难以深入都市的肌理,最后只能以标签化来隔靴搔痒。
为什么说杨德昌和王家卫是华语世界最好的都市题材导演,因为都市生活就是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生命体验。
李睿珺也在都市生活了很长的时间,但扎根都市的底蕴是他所欠缺的,他看到的都市,难免流于表面。
当然,李睿珺作为一名青年导演,还有很大可塑空间(出身不可改变,但可以扬长避短),若干年后,他也可能拍出足以传世的都市题材作品。
贾樟柯的电影固然有标签化之嫌,但放眼中国,他仍是纪录“我们的时代”最好的导演之一。
相对于贾樟柯的作品,《路过未来》甚至进一步放大了标签化的缺点,但它对中国现实的揭示,仍然是有力量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痛你我他。
《路过未来》在气质上确实接近贾樟柯的作品,它去年作为华语电影的独苗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可能与它的气质有关。
3、 李睿珺在《路过未来》之前,李睿珺已经导演了四部长片。
李睿珺的处女作长片《夏至》(2007)我至今无缘得看,但从剧情介绍看,这是一部游走于都市与乡镇的作品。
该片虽然在国际影展上获奖了,但据看过的网友说,该片制作比较粗糙,称不上佳作。
我曾跟李睿珺导演提及该片,他认为那是他非常不成熟的作品,不愿多谈,也极少示人。
李睿珺的第二部长片《老驴头》(2010)获得了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的最高奖,这个“非正式”的奖项却成了他的导演才华的最好的认证。
这是一部完全由李睿珺的亲友团“手工打造”的影片,苍茫、悲凉,引人深省。
2012年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2012)改编自著名作家苏童的小说,这也是李睿珺首部获得公映许可证的作品。
《老驴头》讲的是“老”的问题,而《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讲的是“死”的方式,两部作品之间有着某种承接的关系。
30岁之前的李睿珺居然导演了两部如此沉重的作品,他的“老成”让人讶异,也让人惊叹。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2014)中,李睿珺的镜头仍然对准他的家乡,但沉重之中多了童趣和幽默感,拍出了伊朗儿童电影的样子。
《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可以说是李睿珺的“故乡三部曲”,也是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三部作品,质朴,动人。
这三部作品中,李睿珺的幕后班底以亲友团为主,而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
李睿珺是一位很会指导非职业演员演戏的导演,他能够在演员和角色之间找到平衡点,帮助他们在表演上扬长避短。
《路过未来》中,李睿珺仍然带来了他的亲友团,但更多专业人士的加盟,使得剧组不再是“草台班子”,而是正规的“制作团队”。
可以说,拍摄《路过未来》,李睿珺离开了自己所擅长的创作方式,进入了相对工业化的创作模式。
《路过未来》确实存在不少创作上的不足,但作为年轻导演,李睿珺做出这样的尝试是必不可少的。
就算这是一次不够成功的转身,李睿珺仍然看到了身后的另一片风景,而新的视野有助于他继续前行。
我仍然期待李睿珺导演的下一部作品。
4、 杨子姗杨子姗因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一片而为广大观众所熟知。
此后,她的星途却不愠不火,始终无法跻身一线明星。
个人认为,杨子姗迄今为止最好的表演出自《重返二十岁》,在角色的穿越中,她能够准确抓住人物的性格、心态和状态。
而《路过未来》则是杨子姗最卖力的一次演出。
杨子姗本人和影片中的角色杨耀婷的落差极大,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不惜“自残”,暴瘦约20斤,让自己变得特别虚弱和憔悴。
我曾作为群众演员参与《路过未来》的拍摄,在拍摄现场看到了杨子姗。
当时我并不知道她暴瘦了约20斤,只是觉得她比之前的银幕形象要瘦弱得多,以致于我刚看到她的时候并没有马上认出是她。
杨子姗尽力了,但仍然抹不掉她和“打工妹”之间的天然落差,甚至,她的表演有时候还会给人一种用力过度的感觉。
杨子姗是一个好演员,但杨耀婷并不是最合适她的角色。
她努力尝试、寻求突破的精神可加,但过犹不及,她最后只能交出一份差强人意的答卷。
5、 尹昉2013年,尹昉以崔健导演的《蓝色骨头》出道,这个起点挺高的了。
在成为演员之前,尹昉已经是国内知名的青年舞蹈家,而这也是他“跨界”表演的重要资本。
尹昉并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演员,三年后,他才拿出第二部电影作品,《火锅英雄》,而且,他只是一个配角。
尹昉是一个很认真的演员,拍摄《路过未来》之前,他便跟着李睿珺到深圳体验生活,更写了上万字的人物小传。
拍摄期间,没戏的时候,他会到深圳知名的城中村白石洲和岗厦去观察此间的人们,以此为参照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相对于杨子姗,尹昉的表演要自然一些,他也大体找准了角色的状态。
尹昉在影片中基本上是素颜演出——凑巧的是,拍摄期间他刚好脸上长了青春痘,而这些“天然的”青春痘恰好成为角色从生理到心理的一种“气色”。
《路过未来》在深圳拍摄期间,制片人江志强曾到剧组探班,他对尹昉的表现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一名很有前途的演员。
果不其然,2018年春节期间,尹昉便因出演主旋律动作大片《红海行动》而人气暴涨。
《红海行动》中的蛟龙突击队八人小组也是一组群戏,而尹昉是群戏中比较容易被观众记住的一位,李懂这个角色也成为他迄今为止吸粉力最强的角色。
尹昉出道5年,出演的作品仅有6部,在流量为王的年代,他似乎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发展自己的演艺事业。
如果他能够一直保持这样不骄不躁的状态,他很有可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演员。
6、 深圳《路过未来》可以说是一部“深圳电影”,它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深圳,影片中百分之八十的戏是在深圳拍摄的。
深圳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近年吸引了许多剧组前来取景拍摄,但真正能够拍出深圳气韵的作品极少。
《路过未来》虽然未能深入这座城市的肌理,但它是近年将深圳这座城市嵌入故事最用心的作品之一。
在取景方面,《路过未来》有许多良苦用心的地方。
比如,剧组专门找到了离地铁最近的房子,作为杨耀婷一家在深圳的居所。
而尹昉的“家”,则拥有深圳著名景点“世界之窗”的最佳“观景窗”。
当杨耀婷打开这扇“观景窗”,一个极富层次感的航拍镜头出现在观众面前,随着镜头的移动,观众看到了深圳特有的“阶梯景观”——从“世界之窗”掠过,出现了低矮的农民房,农民房的远处是宜居的商品房小区,商品房小区的背后是摩天大楼。
城中村是深圳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一大特色,深圳有约一半的人口居住再城中村,而《路过未来》也提供了不同角度的城中村景象。
近年的“深圳电影”中,2014年的《打工老板》是一部不错的作品,该片讲的是制造业转移过程中“老板的溃败”。
影片在叙事上拍出了些许的深圳气韵,但在城市生态方面,它的表现不如《路过未来》来得丰富。
就纪录城市而言,《路过未来》称得上是近年最深圳的一部影片。
写实的生活啊 为何如此这么残酷
李导用真实而精致的镜头语言展示了当下的国人生活状态,演员没有表演的表演,配乐精炼而跳脱,常用的浪漫主义意像又一次显现,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拉住生活在虚幻中的大众的目光,李导的作品是红色药丸,领我们看真相。
不知不觉把他乡当做了故乡
雾中风景是筹建的设施和只有愿望的未来。和同学南下打工,类似表述有北上抗日。对性暴力的揭示很克制但不难想象。他乡何时能成故乡,不至于死后才是深圳人。为平民多做具体工作,以小事情构筑大事业。艺术家常脱离国族深刻关切之事,舆论强调经济而非社会性要求,本片因不同于此而可贵。
请对还能坚持拍此类影片的创作者温柔一些吧。不明白打出一星两星、喷一串牛逼用语的人是什么心态。谁给了你可以评星打分就可以不礼貌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权利?演员的表演,导演的真诚以及片子带来的共鸣就值五星了。更难得的是他真实描绘了当下,这才是中国目前的大多数!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纪录片,主人公是个自诩为影迷的短视频野生导演,他给演员讲戏用到的“工具”是周星驰、卓别林、张艺谋和《路过未来》。它的确从新闻特稿中捕捉到了时代细节,阶级固化、农村流浪、买房焦虑、厂妹的性生活、手机的交流替代功能、印度的产业转移、《厂妹整容失败致死,父亲竟然认不出来。医生:笑拉了》……李勤勤演的“红姐”分明就是“三和红姐”嘛。可是所有都只是浮光掠影展现,演员撑不住角色,导演也没办法找个坏人出气,于是就变成了众生皆苦家人们狠狠共情的凉鸡汤
啤酒瓶的抛物线和碎片纷飞 隔着高铁站玻璃窗的通话 逃窜而出的羊群 字幕最后一行 …成功学撑起小型洗白现场 可充当对外tc社会形态认知速成手册 打工阶层群像多是皮毛
蝼蚁,盛世与你我无关。5.17@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你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相当糟糕的作品 情节设置尴尬 表演牵强 甚至人物也不够可信 前段糟糕的让我坐立不安 但我还是对这部作品抱有极大的同情 李睿珺选择的是这样一个群体 一个我们随时可能因为生活无常而滑落至的群体 至少让我起了共鸣
手握十七万,想在深圳买套房?人物反应都不合逻辑,假的要命。
6.2/10。
心慈手软了
李睿珺拍出了一个群体的困境和失落,城市里无法安家,家乡里土地流转,透支着自己的青春与身体才得以在异乡漂泊,结合自己北漂的身份,这太悲惨了,此刻,“我的琴声呜咽,我的泪水全无。”
8分鼓励分。我知道这个片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剧情很碎片。结尾很狗血。男主人设也有问题。但是,就在这粗制滥造的大陆电影环境下,能有部反应现实题材的影片,就已经很珍贵。我们与其口诛笔伐,不如讨论这个电影如何能拍的更好。
7分2018.06.05 北京百老汇影城东方广场店 5号厅苦,真的好苦,看不到希望,真的没发设想如果是我自己的话,要靠什么熬下去。这片里意外get到了尹昉帅点,虽然脸上有着痘痘,但是那股劲儿很对胃口呀
漂泊他乡的异乡人,朝着虚无的未来,路过走狗的现实。窗户侧身颔首,床板望旧照,玻璃门间隔对视,歌厅爆发哭泣。这才是当下的微爱,只是情节略狗血,结尾多余,很多地方可以戛然而止,拖沓。相反,感觉除了杨子珊和李勤勤其他人演技都刻意,尹昉到后半段才渐入佳境有了气力。有缺点但没到一星的程度。
导演很用心 全篇都是长镜头 很考验演员的配合和演技 女主俯拍的那一段镜头也很震撼 只有一点 导演都觉得节奏慢了 为什么不把节奏调快一点?非要拍成文艺片的样子才能凸现故事的主题和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无力感吗?
片中的苹果太好看了。
3.5 这部片子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表演僵硬、节奏拖沓、符号化严重、场面调度滞涩…不一而足。但让人意识到电影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意识到我们这个国家还有如此令人心酸的现实。有些问题三年就能改,有些三十年也变不了,李睿君这部显然属于前者,值得鼓励。
李睿珺到底为何要扬短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