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邻居的窗》人物关系影片《邻居的窗》,讲述一个中产家庭的女主人窥看对面楼邻居的窗,从而见证他人的悲欢离合,观察到邻居男主人病逝后,下楼安慰邻居女主人,从而得知自己也一直被窥看和羡慕着。
这部影片是剧中人的“偏知”,在沟通以后得到“全知”的过程,从而制造戏剧性和落差。
影片从空间,时间,道具,语言,镜头等多方面建立人物关系,达到窥视者和被窥视者以及男女主人之间的温度。
向来心是看客心(窥视者与被窥视者)男女主人公第一次观察对面邻居的窗,用到了全景,以进行两对夫妻的对照,用对话勾勒出男女主人公对年轻人情欲间的羡慕。
窗户玻璃折射出夫妻两人,也折射出他们的内在情绪和对外在的偏知。
他们不怕被对面发现会尴尬,但女主人还是关了灯。
关灯的行为在这里一方面可能是出于窥视的罪恶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营造类似于人们在观看电影时熄灯所产生的观影感受,能够更好地专注于邻居的“电影”。
一开始,他们把邻居的窗当作是八卦消遣。
但从后面男女主人公争吵时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望远镜是女主人送给男主人的生日礼物,男主人在这之后成了窥探者。
窥探总归是要有缘由的,影片里给出的是,他需要通过窥探以排解工作压力。
而后来女主人的窥探明显不同于男主人,程度也大于男主人,她或许是想要排解家庭所带来的烦闷和中年女人衰老的焦虑,又或许是羡慕他人的年轻气盛,热烈的爱情,总之她在其后进而演变成一种完完全全的窥探欲。
值得一提的是,窥探欲本身是人性的一种。
窗户的框架局限了剧中人的观察,由此这种认知始终是主观的。
但如果要说女主人公的窥视程度越过了框架,近乎将自己代入进别人的窗里,这样的剧情显然不现实。
所以这时候,窗户上多了一个骷髅的贴纸,预示着死亡。
邻居男主人的病逝是合理的,死亡远远要比衰老来的更快。
这时候悲剧就能使得剧中人在窥探中产生了同理心,同理心便是转折,是单向观察转为双方沟通的突破口。
在最后女主人和邻居的沟通中,女主人得知自己也是被窥探的一户,她的身份重叠了,她既是窥探者也是被窥探者。
这样把真相抛出来,虽然又稍稍有些牵强,但剧情怎么说也终于迎来高潮,观众豁然开朗,五味杂陈,剧中人亦是如此。
她在拥抱被窥探者的同时,也是拥抱作为窥视者的自己,拥抱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
奈何人是剧中人(男女主人的人物关系)窥视心理一定是要有缘由的,并且需要考量窥探的内容,合理的安排剧情。
例如《后窗》的男主职业是侦探,腿受伤行动不便作为前提,发现了一起谋杀案,那么这部影片里人物窥视的缘由呢?
男女主人的人物关系的疏离是观察影片时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但这层人物关系的疏离,又正是女主人会再次去窥视邻居的前提。
影片多处表现了女主人对家庭主妇一角色的烦躁,这也是男女主人产生矛盾的重要原因。
女主人的烦躁,从她开头在桌子底下收拾地面的食物残渣,起来时头撞到桌角可以看出。
(头撞到桌角,这里可不可以理解为她活动空间和范围受限,有待讨论。
)从男女主人第一次一起观察对面邻居时,男主人亲吻了女主人一下,女主人有所闪躲,包括之前男主人向女主人递去一杯自己喝过的红酒,女主人也拒绝了,由此显示两人夫妻关系的疏离。
在这一情节中,男主和女主共同出现的镜头里,男主常常是被虚化的。
这里要提一点影片不足的是,有些镜头的对焦没提前对好。
接下来讲她们争吵的场景,争吵本身也是一种沟通方式,在这一次争吵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手持镜头的运用,掉落的水果则是道具的运用,这样能够来更好地表现人物争吵时激烈的情绪。
女主人在叹气,男主人在抱歉。
在对话中女主人抱怨男主人为什么在家中工作,同样说明女主人想要有工作,以摆脱家庭的繁琐。
敏感的她不但抱怨丈夫的冷漠,而且自卑与自己不再年轻,诉说一个人带孩子们去动物园的疲惫,在这当中,丈夫根本没有还嘴的余地。
直到丈夫也说明自己工作压力,女主人只能无可奈何,她们暂且以拥抱缓和这段争吵,但唯有女主人在拥抱时看向邻居的窗,她开始羡慕。
她开始在饭桌上,看了看窗外又看了看在用手机工作的男主人,最后选择将注意力转向窗外。
夜晚她抱着孩子用望远镜窥视对面,而男主人站在她身后她丝毫没有察觉,被忽视的男主人只能无奈地走回房间。
后来,男主人开始帮忙做家务,孩子们呼喊会爸爸,愈加需要爸爸,爸爸也照应前面女主人带孩子们逛动物园那样,也尝试带小孩们去博物馆玩。
男主人在默默做出改变,最后在归来时还问候了女主这一天过的怎么样。
结尾处女主人虽然还没有回答,但是镜头给了一个窥视者的视角,拍摄下女主人静静地看着窗外若有所思,说明她已经知道自己是被窥视的,那么她也终会观察到丈夫的改变。
客观来讲,影片情节简单,表达意向清晰,画面颇为温情。
不足之处在于场景切换基本依赖无意义的空镜头,很是单调。
人物塑造不够立体丰富,在服装道具、场景细节上没有更多的讲究,影片节奏偏慢,前面的镜头里如果能有更多的铺垫不知道会不会更好。
借张爱玲的一句话来总结这部影片,“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
告知我们珍惜自己的生活,你在看风景,殊不知你也有可能是别人眼里的风景。
说点个人的想法,作为电影学学生的我一直以来也想拍这种温情的短片,尝试过,但这样看似简单的短片拍起来还是很不容易的。
希望来年的作品里,有机会向这部影片多借鉴学习。
羡慕,是我提取出的这部短片的核心词它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情绪,以至于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切身的体验它可以让人心生向往,以至于有进步的动力,抑或是滋生出焦虑、不安,乃至于嫉妒的情绪这部短片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就是从“羡慕”开始,进而通过生活的细节来体现出主人公的心中所想,映射着我们每个人自身。
短片以有着三个孩子的一家五口家庭为主视角,其中,又以人至中年的女主人公作为故事讲述的中心人物,在她身上,似乎可以看到很多人的缩影,对年龄的焦虑、人至中年对青春的向往、对丈夫的抱怨、对生活琐事的疲惫与不安等等,诸如此类。
虽然她讽刺丈夫享受他的生日礼物“望远镜”,但短片镜头却常常给的是女主人用望远镜观察邻居的画面,体现出女主人公内心深处对邻居生活的向往之后通过女主人公与对面女邻居的对话引出对面邻居的故事,给观众展现出了“当你在羡慕他人的同时,他人可能也在羡慕着你”这一的内容,其实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对这一设定应该并不意外,毕竟那么大而通透的窗户,不能只让主人公一家能观察别人吧。
不同的窗户,不同的观察者,就有不同的视角。
短片最后,女主人公似乎回归了专注于自身的生活,其实她在从前拥有的现在仍然拥有,从前羡慕别人的东西,现在仍然也并没有得到,唯一转变了的,应该是心态吧愿每个人都能专注于自己的生活这部短片的导演原先好像是主攻纪录片的,整部短片的故事内容的创作,演员的表演方式,镜头的运用和拍摄方式等都极具生活化,可以很清晰地通过画面感受到角色的思绪,导演长于捕捉并放大生活细节,短片情绪表达细腻,整体风格上还是很统一的
尽管只是20分钟的短片,但《邻居的窗》视角很独特,通过被3个孩子折腾得很沮丧的一位母亲视角,来偷窥对面邻居的疯狂生活。
邻居夫妻俩不拉窗帘做爱,日夜Parry不断,终于家庭主妇在丈夫一次不帮忙带孩子的情况下爆发和丈夫激烈争吵。
本以为故事就这样平平淡淡结束,结果后半段剧情急转直下。
被偷窥的邻居夫妻俩的丈夫去世,主妇出门跑到楼下安慰丈夫去世的女邻居,结果女邻居告诉主妇,自己的丈夫其实早就得了绝症,他们之所以夜夜笙歌就是为了陪丈夫走完最后一程,在他们的最后生活的这段时间,她和丈夫通过窗户偷窥到了对面主妇夫妻俩和3个孩子的日常生活。
结尾镜头是神来之笔,没想到原来窗里窗外,是双向的偷窥啊,拿到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也是实至名归。
讲的东西很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珍惜眼前人”。
作为奥斯卡获奖短片确实过于简单了,但纵观这一届的奥斯卡,从《寄生虫》到《邻居的窗》,与以往的获奖作品都有些不一样。
或许学院奖的评委也在探寻什么吧……又或者击中了他们内心的某个点。
打分的话,我会给个三星。
温情小短片,更像是一个公益宣传短片。
20分钟的片长,跨度两年左右吧。
从主角中年女子怀孕、与丈夫看到对面的新邻居“做爱”场面开始,生活有了一些不一样。
她会羡慕对窗的男人“强劲”,她老公会羡慕对窗的女人“灵活”,透过玻璃窗观看着邻居的生活,就像看电影一样,透过横框组成的画幅,幻觉而又真实。
影片是以偷窥为前提的,人类的天性是有窥私欲的。
一边是老夫老妻,一边是新婚燕尔一边是中年日常,一边是激情四射这个窥私欲,成为两个家庭生活的窗口,“望远镜”的麦格芬也很明显了(致敬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后窗》),女主不停地用它窥视对窗的生活。
看到了和自己当初一样会和丈夫吵架、会伤心的女邻居,也看到了男邻居得癌症剃了光头最后被人抬走的场面。
影片最后一分钟,揭示了它的主题——当你在艳羡别人年轻激情的时候,其实别人在艳羡你有一个圆满幸福的有儿女的家庭。
也许你在对窗看电影,对窗的人或许也在看你的生活。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看”与“被看”的双向视角,是年龄层的差异表现,形成了自我认知的反差。
“也许他们真的不怕别人看见”男主角第一次偷窥时说的话。
中年夫妇——自卑但温馨,年轻夫妇——激情却病痛。
这种视点镜头满足观众窥私欲,带来的是观众的参与感,可以延伸到许多,譬如抖音或者微博 微信里别人晒出来的美好一面,社交平台上的看与被看,常常我们都是羡慕别人的美好,没看到自己拥有的幸福,背后各有欢喜,各有生活。
简约的视听语言,简单的立意和故事,稍弱的戏剧冲突,实实在在的结尾,还行。
既是邻居生活的窗,更是自己内心的窗,窗里窗外,有人想进去,有人想出来。
婚姻的“围城”里,当我们忙碌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不可避免的会紧张急躁,我们也会为家庭琐事而烦心,时间被子女给大量占有的同时,往往不能够慢下脚步去感受生活,于是我们开始向往年轻的爱情,希冀纯真的友情,以及它们带给我们的快乐。
不必带着滤镜去看别人的生活,此刻你的眼里自己的生活一地鸡毛、平淡无奇,但又何尝不是别人眼里的岁月静好呢。
1交代主角 发现对面的年轻男女2冬天 时间跨度 夫妻两个吵架 因为琐事 家庭状况交代 并羡慕对面年轻夫妻的生活 并交代年轻人有事情发生3夏天 两个人发现对面有事情发生 4冬天 女子的视角看对面 两个关键点 友人来看男子 男子晚上被带走 5女子去找年轻女子 女子告诉女主 他们也在看着他们家 并很羡慕他们的生活 女主抱住年轻女子 最后男人带着三个孩子回家 夜色下 一家几口在城里幸福的生活 对比 彼此羡慕的对象 你所拥有的 别人眼里就是宝 不要总看着眼前 认真的对待自己所拥有的 和自己的生活 面对所有 面对今生
讲述的就是一个互相羡慕彼此生活的故事。
“一个人总在仰望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
”
影片的男女主人公是一对步入中年的夫妻。
他们已经育有两个孩子,妻子肚子里的第三个孩子也即将出生。
多年的婚姻生活早已变得平淡,没有了新鲜感。
妻子每天要面对的是一堆繁琐的家务,这让她整个人看起来无精打采,却也无可奈何。
一天晚上,妻子正在收拾餐桌。
丈夫好不容易哄睡了两个孩子,疲倦地伸着懒腰走出卧室,在桌子旁边坐了下来。
这时,妻子的目光突然停住了:对面的窗子里,一对年轻甜蜜的情侣正在上演缠绵悱恻的激情戏。
“天啦”!
他们都觉得没有拉上帘子的这对情侣太不像话了,可眼睛却迟迟不舍挪开。
妻子起初觉得害羞,可还是抵不住某种好奇的驱使。
丈夫一边目不转睛地望着对面的窗子,一边称赞女邻居曼妙的身材,这让一旁的妻子生出愠愠的醋意。
时光飞逝,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也出生了。
这天,妻子带着三个孩子从动物园回来。
家里,丈夫正悠闲地翘着双腿,背靠着椅子,和朋友通话聊着音乐,旁边还放着“窥探”他人生活的望远镜……
这让妻子暴跳如雷,她大声地向丈夫诉说自己一整天带孩子的不易与夜晚的辛苦。
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外出游玩,这其中的艰难,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想象。
为了照顾好孩子们,妻子不断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最近她忙到每天只能睡上4个小时。
对比之下,丈夫却是一身轻盈。
他们吵了一架,彼此都发泄着对生活不满的情绪。
她感叹自己不再年轻,没有对面邻居性感青春,不再有吸引力。
妻子的丈夫也说自己其实开始长了白头发,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两个人都羡慕着对面邻居的年轻活力有朝气。
虽然夫妻两人最后以拥抱和解,但妻子依旧心若茫然。
生活还在继续,丈夫努力地工作,积极地分担家务。
但生活的柴米油盐终究难以与对面窗子里的派对、享乐相比。
他们还是会时不时地窥视对面窗子里的生活,像是一种羡慕、又像是一种安慰。
圣诞夜,对面邻居在开狂欢派对,而自己却忙于在照顾孩子,陷入于柴米油盐的烦闷生活之中。
后来,不管是在拥抱、吃饭、喂奶、收拾东西、打电话、失眠时,妻子都开始偷窥邻居的生活,偷窥邻居好像已经成为了习惯性,变成了生活中的一种解压消遣。
当妻子习以为常的又开始偷窥邻居的生活时,她注意到邻居家似乎发生了什么,对面邻居的男人变成了光头, 有一天,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出去玩,妻子终于可以放下疲惫,在家稍作休息。
她发现,对面的窗子里没有了派对,男人躺在床上,家人和朋友轮流来探望。
他似乎病得很重。
果不其然,到了晚上,当妻子再次拿起望远镜时,便看到运尸车把那男子拉走了。
她急匆匆的跑到楼下来到对面邻居女人的身边,看到哭泣的女人后问她还好吗?
楼下,那个年轻的女人认出了她,哽咽着说,她每天在看着女主的生活,她和丈夫一直很羡慕她的生活。
每次在对面看到他们一家五口平静又安逸的生活,他们都羡慕不已。
在她丈夫病重的时候,他们也会透过窗子窥视对面窗子里一起吃饭,给孩子喂奶的情景。
妻子听了,惊诧不已,那一刻,她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平淡无奇的生活,竟是别人向往已久而不得的幸福。
他们曾经羡慕他们的年轻有活力,而他们也羡慕着他们的美满又温馨。
她安静地回到家里,当她再一次看到丈夫和孩子们,看着身边的琐碎生活,她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一切似乎变得亲和、圆满。
最后镜头换成了我们看着女主一家的视角,也许我们在看着他们的生活时,别人也在看着我们的生活。
当你羡慕别人时,你也是别人所羡慕的对象。
创意绝对够妙,但看得让人不够过瘾,我始终秉持着一个观点,就是剧情如果是充实会让故事创意主题理念传达特别到位。
电影中的音乐剪辑都很不错,让我感受了女主角对年轻的渴望与向往。
结局揭露相对的被窥视时,让人大吃一惊,而且联想之前种种女主的向往时就更加震撼了。
而故事在女主与家人的琐碎中落幕,家庭这种细碎的温情让人深感珍贵,理解了主题,但感觉不够深刻,还是回到剧情的不足。
可能这就是短片的局限。
《邻居的窗》是一部获得第92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作品。
该片篇幅短小,仅20min,且不具备强烈的戏剧性弧线,甚至可以说是反戏剧化的,但它以有机的线性的逻辑链和人物关系间的二元补衬阐释了一个普世的宏观主题。
影片的结构围绕着“窥视行为”来展开叙述和建构的,而这种“窥视行为”又不同于希区柯克《后窗》中的窥视(尽管二者窥视都是由自身的能动力量所驱动的),即最终目的并非指向邪恶性和罪恶感,而是向阐释性的领域所进发,因此这种“窥视行为”就被赋予了拉康“凝视”理论的指称意义。
小客体的凝视及幻象空间影片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即采用了锁闭式结构:出场人物少、情节节奏快、叙事空间局限于某一封闭的场景。
这种结构下空间造型往往以高度主体化介入叙事场域,带有明确的叙事指向,发挥着公共空间的叙事功能,典型例子如程步高的《新旧上海》。
该片中林立的高楼群可看作是无数的坐标系,而主人公一家与对楼的情侣则为坐标系上的两点,他们之间连成一条直线,彼此产生关联,并藉此构建出一组平息对照的人物图谱,同时也形成一组“互动词”关系。
在此结构下男女主的窥视就带有强烈的目的性色彩,窥视的视线从男女主(尤其是女主)的部分认识视角出发,投射在“被窥视者”身上,企图进入对方的认知空间,以期填补自身的认知建构,但“窗户”作为认知的框架,阻止他们进入对方的认知(但在结尾女主下楼,打破了窗的限制,并最终填补了自身缺失的认知)。
同时我们注意到“被窥视者”的形象或行为在窥视视角下被彻底主体化了,而这种主体化并不源于男女主实际所见的,而是他们想象补足的一部分。
同时这种主体化充满丰富的力比多投入,从而显得主体过剩,我们从主体过剩中看到的运动并不属于电影的“缝合”机制,即客观镜头与主观镜头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使过剩被驯服了,并被明确置于主观--客观的镜像关系中),而是拉康所谓的“作为小客体的凝视”,它属于主体影像的一部分(女主一开始观看的影像),并避开了镜子般的对称关系(女主认为只有自己在窥视对方,而对方并没有窥视自己),被客体化的正是女主的凝视,小客体由欲望引入,成为“客体的欲望”,并随之建立起一个幻象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女主将自身的欲望(想要得到的)幻象成对方完美无缺的形象,反之对方的凝视也形成了一个新的幻象空间。
小客体之丧失及“斑痕”在齐泽克的理论中,“斑痕”是使自然化的表象变得非自然化的一个“突点”,它将纯粹外在象的小客体彻底变得“空无”、“丧失”,它把“幻觉”与“现实”割裂开的裂口消除了,“幻觉”崩溃与“现实”融合为了一体,而影片中的这个“斑痕”就是对楼男主人的死亡。
通过这个“斑痕”,小客体的凝视丧失了,女主从幻象空间中走出,与对楼女人相视、拥抱,女主此刻才意识到“窥视行为”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双向度的,认知的框架被打破,女主的羡慕对象其实也在羡慕她的生活,我们通过主角视角所建立起来的“全知叙述”被颠覆成了“限制性叙述”。
这个结局在某种层面上是阐释性的,它将我们一开始建立起来的认知转送到了另一个参照系上。
“斑痕”展现出了事物的全貌,于是一切都不再是它看上去的样子,一切都理应具有某种补充性意义。
小客体的丧失驱动着女主由一个普通、庸常的女性变得彻底崇高化,这种崇高化的特征一方面来自于她天然的母性,一方面来自于她对家庭的责任意识,还有一方面来自于她对另一个女性的情感补衬。
《邻居的窗》在窗里窗外穿梭着铺开、深入,破碎的想象与构建的真实后露出的是沉沉思索与永恒博弈。
“凡是光天化日之下赫然可见的事物永远比不上玻璃窗后面所发生的有趣。
”在故事的第一阶段中,窗户成了荧幕。
男女主角夫妇坐在餐桌前第一次看到对面窗户中映出的做爱场景,之后丈夫让妻子关灯,妻子的即刻反应是“我们又没干什么,是他们在……”,未竟之意即做爱才需要关灯,但停顿几秒妻子又起身关灯,近景暗下,对面远景明亮得更加突出,此时镜头设置在夫妇背后拍出两人隔着两重玻璃窗坐在“座位”上“观看”的背影,邻居窗户似乎成了一个亮起的电影荧幕,放映着夫妇两人喜欢的“影片”——青春、爱欲、纵情狂欢,这时候的黑暗不是做爱的黑暗,这是两人想不动声色地继续看下去而需要的黑暗,更是“观影”所需要的黑暗。
镜头切换,时间来到那晚之后,导演给了餐桌一个特写,桌上大敞的大号薯片袋和两瓶喝光的酒这种观影标配以及一个望远镜明晃晃地暗示昨夜夫妇两人又度过了一个“观影”的夜晚,夫妇两人已然把这种行为等同于看故事、看电影并乐在其中。
后面也出现深夜妻子拿望远镜有些痴迷地、甚至过于变态地盯着对面亮起的窗户。
那么把窗户当做荧幕的“观影”行为到底意味着什么?
夫妇两人又为何如此着迷于“观影”?
波德莱尔在《窗》中说他喜欢观察玻璃窗后的人们并在心里根据其容貌、衣着和举止无凭无据地编造关于那些人们的“神话传说”,窗户正因这种投射式的想象显得格外美妙,“没有什么东西比烛光映照的窗子更深奥、更神秘、更丰富、更隐秘、更令人神往了。
凡是光天化日之下赫然可见的事物永远比不上玻璃窗后面所发生的有趣”。
在面对自己惨淡无奈的生活现实时,窗户给主角夫妇将真实隔开的空间和契机,从而去远远地眺望和编造一个想象的完美影片,他们将所有美好期待投射在小小的窗户中,如痴如醉地追求和吮吸那想象的甜蜜,那幻想中的独属于青春的巨大激情似乎填补了中年生活密密麻麻的失意苦楚。
对面那几扇玻璃窗是脆弱而迷人的,“只要它能够帮助我生活,使我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那么它是否真实又有什么要紧呢?
”“真实,这残酷的真实”但影片并未停留在想象,在故事的第二阶段中女主角逐渐走到窗外,走向真实。
女主角晚上睡觉时醒来不再从家里的窗户望向对面,而是走到阳台观看,而也正是这时对面放映的“影片”急转直下,对面的年轻夫妇因为丈夫得病均是愁云笼罩,那是女主角第一次意识到“影片”不再是影片,不再是想象中纯净的甜蜜。
后来男主角带孩子外出,女主角单独在家又用望远镜看对面发现年轻丈夫躺在床上,然而此时门铃突然响起——干洗店送衣服上门,导演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桥段?
可以认为是呼应影片后面年轻妻子说羡慕男女主角家庭幸福,因为干洗店送来的款式相同且都有we爱心的图案两件衣服明显是亲子装,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个时刻打断女主角的“观看”?
笔者认为这插在“观影”整体情节中间的小插曲更像是通过外界的干预将女主从观看“影片”的想象中进一步拉回现实,提示女主角对面的年轻夫妇同样是活生生地生活在现实中,而不是她情感的投射和寄托。
女主角看到年轻的丈夫死去被装进尸体袋运走后下楼也因此更加顺理成章。
两位妻子终于都走到窗外,面对面地交流,年轻妻子也坦白——自己和早已病重的丈夫常常望着男女主“温馨”的家庭生活,无比羡慕,残酷的真实击碎了女主角的想象,而年轻夫妇对自己生活的美好想象又无疑让女主角感慨万千。
结尾部分导演再次将鸡零狗碎但有温情点缀的生活摊开在女主角和观众的面前,而影片本来到这里就可以以女主角珍惜自己生活中的小确幸作为结尾,但导演又将镜头拉远将女主角一家放置在窗后,这并非无意之举。
“全世界就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最后一幕镜头从窗内切到窗外,女主角朝窗前踏出一步望向窗外,和窗内的丈夫孩子隔开,其他人在光里,她一个人走到窗边走到光外而留给镜头一个孤独的剪影,可以认为导演切窗外远景镜头是为了呼应年轻妻子所说的常常望向中年夫妇,但这并不足以回答导演为何要设置一个和家人隔开的剪影?
女主角又为什么要望向窗外?
《皆大欢喜》中杰奎斯有这样一段话“全世界就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
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
一个人的一生中要扮演好多角色……”,人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青年夫妇在扮演恋人,中年夫妇在扮演父母,他们无一不在人生角色这扇玻璃窗后面卖力演出,前文提到想象被真实击碎,但看似真实的人生角色又何尝不是一种社会建构性的想象。
女主角也在努力扮演目前的“母亲”角色,她被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整个社会想象、认为和告知是一个母亲并需要承担起一个母亲的责任和生活,和年轻妻子的交谈让女主角前所未有地猛然意识到她被自己建构为一个母亲而非她所期待的她自己,于是在最后一幕她从光里走到光外,脱离了“舞台”聚光灯的照耀,她和丈夫孩子之间被光隔开,她有意识地把自己放置在孤独的状态中试图走出“母亲”的人生角色。
但她始终不可能真正走出窗外,而只能望向窗外。
如果走出窗外,她还是她吗?
这背后所揭示的实则是人生角色和自我意识的永恒博弈,这也是两对夫妇陷入“围城”困境的真正原因。
一方面,在青年夫妇和中年夫妇互相“得不到的在骚动”的现象之下,不是中年贪图青年的放纵欢愉,也不是青年向往中年家庭幸福温馨,其底层逻辑是人们被放置进编织进一个社会性的人生角色而又无法和真正的自我融洽相处,只好不断漂泊、找寻、向往;另一方面,博弈不意味着对抗,处在种种社会关系的人类,其自我意识和人生角色必然在交手中互相撕扯、吞噬,以至于连血带肉地黏在一起,正如前文的问题:女主角如果不是母亲,她还是她吗?
真正的、完全的、固定的自我本质是不存在的,这种意义上的真实自我本就是无法追求的,人们在变动不居中定义自我。
可以说,如果不是母亲这个角色,女主角也不会有充满激情欲望的自我认知。
自我意识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在否定中被肯定的。
人生终究是需要扮演的,人们终究要回归建构的想象,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
导演没有拍出女主角告诉男主角邻居家也在回望的真相,也许正在于女主角也有了这层考量——不如活在“真实”之中。
影片没有在破碎的想象和残酷的真实面前停止,它继续点出所谓“真实”的建构性质而向“想象”回归,此时的“想象”之窗和最初荧幕式的纯美想象不同,不是虚幻的镜花水月,而是社会关系中人生角色的隐喻,它所表达并不完全是近年来让人们珍惜身边小确幸的主调而充斥着面对无可避免的命运的清醒、悲凉和智慧。
【原文发布于公众号「电影研习馆」】二十分钟的片长一反大多数短片快节奏、强剧情的设置,不慌不忙,将一个关于家庭和生活值得观众看完再多想想的故事娓娓道来。
本片主人公为一家五口,他们过着人到中年应对工作和孩子成长忙不迭的生活;某日一对年轻情侣忽然搬进了他们对面的公寓。
他们青春、活力,而且不爱拉窗帘。
主人公夫妇目睹着对面新邻居的生活,哪知对面邻居也把他们的生活看在眼里。
直到对面年轻的先生出了意外,两位观察着对方家庭生活的妻子终于有机会对话。
原来他们也都被各自的生活困扰,羡慕着对方的生活状态。
影片结尾是主人公一家窗户的反打镜头,可能是年轻先生在看着他们,画面的后景则是无数个灯火通明的窗口(家庭),也可能是我们每一个普通观众经历完这一家人的生活后跳出了他们的窗外:是时候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了!
短片结尾的最后一个镜头正如卞之琳诗歌《断章》所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好喜欢开放式厨房!(搞错重点
20200223,围城效应,这个不新鲜。
窥探到的,是年轻的自己,也是老去的我们。爱情,大概就是缝缝补补吧。
很少尝试短片,看完之后竟然有种看weekend之后的落寞
围城,简单的道理,还是很感触。
温馨小寓言
Oscar
就是那种你在桥上拍我,你也变成了我眼中的风景的感觉…
u r wt v r
和其他提名影片比起来的确俗套,视听也没什么想法。
很有创意,用一种很有趣的角度把生活的围城表现出来了
平平淡淡才是真 润物无声地拍摄角度挺感动的
情绪不错
全方位的平庸。
经过推荐,下载了开眼App,看的。当然,第一个就想到《后窗》,不过没有那么戏剧化。偷窥别人的心态都会有。
你站在坟头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天上看你。明月装饰不了你的窗子,也没人拿你装饰TA的梦。 -doufen
你羡慕别人的同时,其实也在被别人羡慕着。但这短片拍的毫无艺术感啊,怎么得奥斯卡的?好奇。
3.5。互相窥伺,互相羡慕。
你羡慕别人的生活,别人也羡慕你的。珍惜拥有的一切吧。
就这?就这?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