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杀手出场到神甫海滩遇难,其中的很多对白,没有一定的宗教知识是无法理解的,我只看过几遍新约旧约,有很多无法理解的对白,在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因为我要讲的重点不在这里。
神甫遇难后,电影出现了一组镜头,讲述了神甫在死前想要帮助的人的现状或将来——Nothing‘s Changed,神甫之前所有的努力几乎都白费了,他唯一完成救赎的或许只有他自己,或者最多加上那个杀他的屠夫。
这在我看来,无疑是最大的讽刺,宗教于人,作用到底有多少?
这大概是电影最后抛出的打脸问题,前面的神甫虐童故事等等剧情不过是为此做铺垫罢了!
一个神父被告知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杀掉自己因为他是好人凶手把对某个集体的恨映射在神父身上熟悉吗?!
小镇众生各有嗔痴怨恨神父服从内心操守尽化与解与慰对实用主义的中国人对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人这是一部莫名其妙的电影为什么不报警?
为什么不拿枪?
这是关于受难与救赎的寓言
这是一部容易被人遗忘的电影,是因为我们之间信天主教的人并不是很多,而这部影片恰恰是关于天主教的哲学思辨,对我们不信教的人来说能看下来就相当不容易了。
神父詹姆斯是一位好牧师,虔诚正直。
有一天一个前来的告解的人对詹姆斯说会杀了他就因为他从来没有做错事。
他只有一周的时间来与上帝精神统一,詹姆斯照顾着各式各样的堕落无助的人,他会去探望这些人,或许能在其中找到嫌疑人。
按照正常的影片逻辑来说,他肯定会找到这个要杀他的凶手,并在双方对峙的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意外杀死了凶手,但这部影片唯一让我记住的就是它和大多数影片不一样,它有个让人不可理解的悲伤结局,心地善良的人最后还是被无辜的杀害,这对于很多善良的人尤其是强迫症者是接受不了的,为什么好人会有这样的结局呢,这个片子是要表达什么呢?
我觉得它就是想说这个世界并非你想的那样简单,或者按照你的想法发展,往往是事与愿违的,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黑暗的事情你没有遇见,不代表它不时时刻刻都发生着。
虽说是这样的,但我还是希望文艺作品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正能量,难道我们要抱着所有沉重的话题过一辈子吗?
都不知道他们说什么, 只是感觉每个人都有一星邪恶, 就那个丧夫的女人给人感觉平静平和, 我这半残的英文听着爱尔兰英语真是都听不懂, 看字幕太多不懂的单词更是不知道对话内容说的什么 就最后那看懂了,因为教父说了这句: 一切还来得及.从那伙计的肢体动作告诉我, 他就是因为这句更是下决心开的最后一枪.语气里包含的情绪,态度是多重要.
下载这部电影前,我撇到这部电影是被分类在“喜剧电影”这一栏里。
刚开始看时,我也还真以为它是一部喜剧电影,因为它的开头就很有戏剧性:一个陌生人在忏悔时对着神父说,嘿,我提前告诉你一下,七天后我要杀了你,你现在好好准备你的身后事吧。
更加戏剧性的是,神父还默默接受了自己将被杀的这件事。
我还以为电影的情节发展就是,在神父把棺材都备好,留下遗书后,才发现这一切,其实都只是一个恶作剧。
当然,剧情并没有这样发展,电影的气氛反而越来越沉重。
导演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在爱尔兰小镇上宗教信仰的崩溃一一粗鲁残暴的杀猪匠,荒淫无度的医生助理,叛逆、感情生活混乱的神父之女,人人都似乎成为背叛上帝的堕落者。
代表上帝威信的神父,更是沦为了与小镇居民格格不入的“道德病患者”一一人们对他的劝谕不仅不听从,反而加之冷嘲热讽,还有人对“多管闲事”的神父动起手,到最后连他的教堂都被人纵火烧毁。
上帝的伟大没有得到俗人的敬重,还被俗人用恶行所欺压。
在这种情况下,连神父自己都迷失了一一为什么上帝一点都没起作用?
如果说宗教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最大的善,那么,善是什么?
一种解释路径是善是人人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另一种解释路径是,人需要为恶行付出代价。
这两种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融为一体:只要恶得到惩罚,善才会被彰显。
在这种信仰背景下,一个人就可能会因为目睹恶行横行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而产生信仰危机,质疑宗教的存在与真实性。
对于神学中著名的神义论一一为何上帝创造了恶的回答,也是试图化解这种质疑。
而神父也一度陷入到泥陷不能自拔。
因为,善是要在共同体内才得以实现的一一无论你本人多么善良,只有他人存在恶,也可使你的信仰崩溃。
如果神父沉沦在这种宗教叙事当中,那么,故事在他脱下神袍后,也许就戛然而止了一一如果剧情发展是世人通过一两件事良心发现,积极向善,或者说是神父从此堕落,变为无神论者,这都算不上什么故事了,因为这要么太老套,要么太现实。
好在,导演转向了存在主义神学。
他用另一种方式叙事一一宗教最终的目的是教人宽恕。
恶与罪得不到其应有的外在的惩罚,这的确令人绝望。
但是,宽恕却可以带来一种对恶与罪重新的体验一一就像圣经里著名的那句”如果有人打你左脸,那你把右脸也伸过去让他打吧“,它摆脱了人性当中不受理智控制的感性情绪(复仇便是基于愤怒而行动),也摆脱了人性当中工具理性的算计一一宽恕本身就是价值自足的目的,不需再为它增加目的的算计。
于是,人便在宽恕中得到了获得了一种超越性的洗礼,根除了世俗的念根,达到了离上帝更近、更加神圣的境界。
而在这种信仰背景下,会演化出两种立场:反对的立场认为这种宗教认识回避了世俗生活中核心问题,用“神圣性”取代了宗教理性,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神秘主义”的漩涡当中。
另一种认识便是存在主义神学一一宗教的真理性是跨越式的,只要你发自内心地相信,你全身心地投入到宗教生活当中,其实你就已经获得相对于你自己而言的全部真理。
存在主义神学并不在说——我们来一场信仰的赌博吧:赢了,你获得了正确的真理;输了,你也不会失去什么,于是你还是信吧——而是,只要你信,你就必然获得了真理。
这无关对错,因为失去了标准,失去了参照系,对错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个人来说,你只要相信宗教,那么宗教对你起的作用就是真理的作用。
宽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发挥着作用,因此它是内化的,不需要外者的参与一一我宽恕你,和你愿不愿意被我宽恕没有关系。
于是,在机场与一个丧偶但仍保持乐观女子的一场谈话后,神父重新穿上了神袍,从喋喋不休的“道德病患者”变成一个仁厚的宽恕者,宽恕了在小镇上曾经发生的种种不愉快。
他重新认识到他之前所一直信仰的宗教,而七日的期限也即将到来。
故事的结尾,神父在海滩被因为有过悲惨童年而产生报复社会心态的枪手枪击,在他倒下的一瞬间,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留下的最后一句遗言是对枪杀他的人说:还不太晚。
宽恕者对不宽恕者,神父对信仰崩溃的杀手,宗教的神圣性在此刻被凸显出来。
神父还是死了,但是,上帝又活了。
约翰.迈克尔.麦克唐纳的《神父有难》延续了其兄马丁.麦克唐纳影片中忧郁沉重的气息,正如爱尔兰气候的阴冷。
全片镜头始终与当事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更加重这阵忧郁。
影片想探讨的“信仰”,这个命题太高太虚,于是将“神父”作为“信仰”的见证者,以神父的遭遇见证如今信仰面临的危机。
神父在土豪家里欣赏名画,土豪突然说,这张画对我来说什么都不是,我现在就可以把它扔在地下撒尿,然后他真的这么做了。
这种行为让人难以接受,一方面是感叹这也太糟蹋银子了,更多的是,人类对艺术,对崇高,对经典,总会产生敬仰,或说敬畏之心,当你站在巨大的胡夫金字塔下,会不会对先人的智慧生敬畏之情?
而那个土豪对此已经没有感觉了,他对生活也没有感觉了,正如他之后的台词“我有事业,有钱,有家,但我不在乎它们,我完全可以在一夜间抛下所有。
”失去对事物的敬畏之心,也就对一切都不在乎了,没有在乎的事物,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目标,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而是内心的空虚,这是否就是信仰的缺失?
神父被追杀,只因他是无辜的,让人对凶手模糊不清的道德原则感到可笑。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信仰是对某种人生观的追求,人生观则是对人的行为划分出善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就是做事的原则,原则模糊,即信仰缺失。
而如何解决“信仰有难”,影片也大致提供了一个方向:直面生活,而不是逃避。
正如神父最终从机场回到小镇一样,想解决问题,就别在逃避,离开机场回来吧!
无论面前的是死亡还是别的什么。
宗教题材的影片,总会引起人性的自省。
人们会从中看到人性之顽劣,也能触摸到依稀的温暖。
英国与爱尔兰合拍的影片《神父有难》一开头就出其不意,让人猝不及防。
在肮脏的话语后面,露出了冰冷的杀机。
杀机就如达摩托克利斯之剑,一直悬于观众的头顶,让观众在焦灼之中,度过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影片就像一场事先张扬的杀人案,凶手毫不犹豫地定下了神父的死期,而且亲口告诉给了神父。
只不过他是在告解室里,当作自己的忏悔告诉神父的。
这让神父陷于一个恐怖而荒谬的情境之中。
有人明目张胆地威胁要杀了自己,但自己是神父,这种威胁来自于告解之中,出于神父的职责,他无法将此事张扬,更不能报警。
他清楚地知道凶手是谁,且在被警告被杀的一周日子里,还得与凶手打交道,还得尽自己的职责。
这对于神父来说,是个巨大的折磨。
任是谁,也无法克服恐惧,从这荒谬的情境中走出。
而这,却正上凶手所乐于见到的。
凶手挑中神父作为行凶的对象,恰恰就在于只有神父在这个封闭的小镇上最干净。
从小饱受欺凌的凶手想向社会复仇,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这个社会竟还有像神父这样的人的存在。
在神父忍受着身心恐惧的这一周时间里,他依然保持着表面上的镇静,完成着自己每天的工作。
作为小镇里唯一教堂里的神父,他是小镇居民的精神依靠。
一方面,他就像个中国的居委会大妈一样,做着各种的琐事,解决着邻里之间家庭内部的纠纷;另一方面,他又得像个精神病医生一样,接受着镇里有着各种苦楚各种心结的人的倾诉,化解着他们的心理郁积。
导演也让观众随着神父的身影,深入到这个偏僻的爱尔兰小镇深处,一窥小镇居民的内心。
从外面来看,这里一切正常,人们都走在正常的轨道上,生活不算幸福,但也差不哪里去。
然而,随着镜头的一步步深入,我们才看到这个小镇的可怕之处,小镇上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问题,从心理的烦忧到现实的困境,预示着小镇其实已是危机四伏。
神父在烦恼中度过他人生最为艰难的一周时,人性的阴暗面也随之一一展现于观众的面前,卑劣的心灵与泛滥的欲望,让这个小镇如同被上帝毁灭前的索多玛城。
这个小镇让人不禁想起《白丝带》里的那个德国小镇来。
一样地沉闷无聊,一样地阴郁封闭,一样地充满着恶意,一样地暗藏杀机。
人们往往都会赞美着小镇的纯朴与诗意,将其与城市文明作为鲜明的对照。
其实,在这样的小镇里,罪恶最易滋生。
因为在小镇里,人们相互知道着彼此的底细,每个人之间都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
在这种封闭的人际圈子里,大家各自握着对方的把柄心照不宣,一旦机缘凑巧就会刀光剑影,你是逃无所逃。
相反,在城市里,交往空间的扩大,彼此之间的陌生,倒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矛盾的激化。
在电影中,神父就如圣徒一般。
面对死亡的威胁,却行事如仪,照应着镇上一切有需要之人。
当然,面对接踵而来的种种困厄,他也有过愤怒,有过犹豫,想过退缩。
他也曾借酒浇愁,并开枪发泄着自己的愤怒。
最让他心里放不下的,是对女儿的歉疚之情。
他本是半路出家的神父,因为妻子的去世,让他顿觉人生的无味,他将自己奉献给了上帝,却忽略了对女儿的照顾。
女儿曾经自杀,让他心疼不已。
圣徒其实就是凡人,有着常人的亲情,也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
但圣徒之所以成为圣徒,恰在于他能体会着常人之情,并在关键时刻能够有所舍弃,舍弃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
神父就是如此,他放弃了逃避的想法,勇敢地去面对,以自己的正义,以自己的勇气,以自己的信仰,以自己的身躯,去拯救这个罪恶之镇,去唤醒这些充满恶意的人。
他的行为就如耶稣一样,影片原名Calvary(卡尔瓦利,耶稣受难之地),倒也是恰如其意。
神父的Calvary,就是影片中的小镇,那个如同索多玛的地方,只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
镇里的道德沦丧,也如人类社会一样。
有人说,其实神父完全可以放弃这个小镇,让其自生自灭。
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民众不值得拯救,更何况要以自己的生命去救赎。
但上帝爱世人,绝不放弃任何人。
上帝让耶稣受难,目的是让世人惊醒,以救赎有罪的人类。
同样,神父用自己的行为,来救赎这个充满恶意的小镇。
当他如约来到海边,体现着一个神父无畏的勇气与肩负的责任。
随着一声枪响,似乎让影片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但影片结尾其女儿的行动,又让我们见到了希望,感觉到人性的温暖,与神性的伟大。
影片让我纠结的一个问题是,如果神父退缩,甚而违反教规向警方举报,结果会改变吗?
凶手的激愤是显而易见的,他是想向世人表明,在这样一个烂透的社会里,无辜本身就是一种罪恶。
从他的角度来说,杀死无辜实际上就是杀死罪恶。
他事先向神父发出杀死他的警告,其实就是让神父做出选择:是同流合污还是继续无辜?
神父的退缩与违规,会让凶手觉得自己的判断正确,那么最终是神父个人得救,而小镇的居民就会与他一样失去救赎的机会。
神父最终的选择,凶手应该会很惊讶,他成全了神父的意愿,以自己的罪行让神父对世人做出了救赎。
这就是耶稣受难的故事,只是导演将其现代化,放到了爱尔兰海岸的一个阴冷小镇里。
受难与救赎,恐怕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爱尔兰海边小镇的年过半百神父,突然收到死亡威胁,杀手给他一周的时间处理后事,一个关于罪恶,道德,宽恕和救赎的故事就此展开,短短的七天,各自纠结与问题的教众。
自杀未遂刚刚归来的女儿,迟暮垂死中的作家,监狱里的连环少女凶犯,自我放弃的洗衣女工和她的黑人情人,妻离子散的颓废银行家,退休的警长,离去的牧师伙伴,给男人提供服务的男妓,找不到方向的懵懂少年,落寞而放纵的医生,充满不满的酒保,刚刚丧夫的女科学家。
神父希望通过自己一周的时间去帮每个人解决问题,他不断走访,布道,调解。
一周的时间转瞬即过,神父如约来到海滩与杀手见面,并最终被杀手杀死,每个人的问题依旧,生活依旧……安静的剧情,到位到表演,宽阔的背景音乐,每个人都走在罪恶与宽恕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不断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或许每个服务行业的人都有那么种感觉:“我TMD就像个应召女郎”…… ……我自杀,神父你来一下。
我老婆出轨,神父你来一下。
我想炫富,神父你来一下。
…… ……听忏悔什么的,这位神父远不如《岳父岳母不好当》里面的那位边听忏悔边玩网购的神父来的写意自然。
于是,神父被威胁;神父有个漂亮女儿;神父爱喝酒;神父去借枪;神父还看别人在自己的名画上撒尿。
所以神父也是个不好当的职业,要平衡邻里关系,要考虑种族冲突,要被烧教堂,要接受捐赠,不能猥亵儿童,不但教堂要被烧,最后还背着天主教鸡奸男童的压力下被枪杀。
随着时代的前进,各式各样违背道德,甚至是擦边球无穷无尽,但宗教传统的原罪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存在。
这么看来,服务行业不与时俱进就还真不好做呀,尤其是……神父真不好当呀。
胖叔的又一力作,依旧是那么的大腹便便、玉树临风,影片话题较为沉重,整体气氛压抑,没有了“In Bruges”中的浪漫情调和“The Guard”中的喜剧色彩,自始至终弥漫着一股灰暗的气氛,文化所限,宗教的没落,也许我们无法体会,但道德的滑坡,却同样感同身受,越融入电影,就越能理解它的悲凉:当最简单的道德都不再被遵循,我们究竟会去向何方?
我不适合
我们谈论罪恶太多,谈论道德太少。
这个世界这么肮脏,要怎么去爱它,没有信仰的人真的能被神父的死而拯救吗?
深度有,但是看不下去
音乐好听
为什么他要死:(
宗教发展到现在只剩一个形式了,真够可怜的。为小指头的表演大赞一发
以宗教和人文关怀的视角,解读了现阶段社会中人与宗教的关系,以及宗教内部关于信仰的表现。
【140705】★★☆又一个“no country for the old”类型的故事。本片角色设置是硬伤,不是生硬就是演员的表演过度诠释,太多宗教意味看不懂。转场空镜头里的美景挺不错。以<国民警卫队>的预期去看的,结果很失望。
讲得什么乱七八糟的太沉闷无聊不知所云。
弹痕铸造的十字架
片名已经把主题说得很清楚了,至于究竟有没有意义,大家理解可能各有不同。作为一个麦克唐纳,导演/编剧跟他哥比差多了
事先张扬的杀神父事件,现代版的耶稣受难记。
好的开头,好的结尾,但是中间太复杂,要说的事情太多,反而乏味了。
3.5,补上...突然记起来自己在大学的某个暑假把这部看完。
这种无聊的自我牺牲精神已经让我喜爱不起来了。
请克制住在今年春末去爱尔兰的强烈欲望
不及预期,略逊<国民警卫队>。
4.5
谁是杀手?每个人都是神经病。没有奇迹,不会看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