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滨口龙介
主演:平野铃,佐藤亮,伊藤绫子,田山幹雄,手塚加奈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2
简介:年轻恋人兼剧场拍档携手编导新作,可惜旧心结未解,新分歧又浮现,她渴望沟通,他却紧闭心扉。二人犹如两架并行列车,方向相近却总是若即若离,随时分道扬镳。排戏期间适逢战争蓄势待发,演员各持立场而顿生磨擦,公演面临重大危机。 滨口龙介的漫长电影初尝试,与他执教的戏剧学院学生共同创作,通过绵密对白和诗歌,探讨人际关系复杂面..详细 >
破晓夜路因为照度不足一度看得几乎放弃,又很矛盾,正是因为大量对白的延缓才带来了天光。整部电影可以分作剧场前与剧场映画,不断切入面向观众的机位又宣告它不只是剧场映画,而是观演关系。东亚政治局势作用到小剧场政治之中,在公共空间里展开亲密关系。亲密关系即是分轨列车,倚赖贴近的速度保持一段静止,随即各行各轨,高速远离。
语言是承载想象力的电车,而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际遇,相逢与离散都是幽微而沉默的诗。我是你无暇处理的一则资讯,共赏过后的一支残樱,无处投递的一封情信,闲谈漫步抵达的黎明,或者,在反向的电车上,所有战争和暴力都退后,欺骗与厌倦都消失,期待下一段旅程的同行。
不喜欢。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两个部分,除了各自结尾的两个镜头,其他内容完全可以用文字去表达。开头的文字对应了最后的镜头,确实是一种很不同的callback。然而电影主体排演、幕后、表演,完完全全可以出现在纸面上,就像我大略翻过的《滨口龙介的欢乐时光》那样,虚构一部舞台剧的产生与表演,或许更有意思一点。全程看下来属实是有点心累,大概是我鉴赏不来吧。《驾驶我的车》同样很长,但是内容碾轧这部,所以我特别喜欢。要是有机会,真想看看那个short version😅
IMDB上得分5.4。很明显老外不喜欢这种节奏缓慢,缺乏明显主线又带着东亚人那种拧巴与含蓄的情感表达。黎明前的破晓时分,两个人沿着桥慢慢走向天亮,话题也渐渐打开,这种「将夜融化」的味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电车交汇之处表达情感这种方式太日式了,公众场合里表达私人的情感,在失控与抑制之间拿捏,有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忐忑。
計算好時間向遠處駛過的列車上的人打招呼,是小津;兩條相向而過的地鐵在奔跑中告別,是侯孝賢。只是不同於這兩位的是「要求呼應」的,濱口似乎在一個訊息化的被政治包裹著的世界中強調證實自我對他人存在的必要。一座橋的距離,背影黑夜走向正面的黎明,玩弄了一把時間的魔術,綿密的情緒下揭開舞台劇的序幕,站位的設置和直面觀眾(鏡頭)的視角,在空間的變化裏反抗著理所應當的線性時間。「親密」,其實就是人在時間中的結構「距離」。
255分钟版本。终结于电车线那首诗的意涵。那么多错综复杂的缠绕,我听不下去。亲密从不简单。
3.5,又是一部超长片,龙姐宇宙体系建成,完全可以从《偶然与想象》和《驾驶我的车》里看到这一部的影子,这么多年他的关注重点其实一直是相当文学性和向内的:时间的流逝,用语言来触碰灵魂,虚拟与现实的边界。男男女女的情感是游离、错位的,又在细节处展现出一种细腻,情侣压马路从天黑聊到黎明,在两辆地铁里望向彼此的追逐。我最喜欢的还是男主情感迸发以后的说教片段,在镜头中立位里窥见并表达了自我。
想法高于剧情
被问答淹没。看完之后会因为有太多想说而什么也说不出口。坦白讲,这一部对我而言远没有更长一些的[欢乐时光]那么张力饱满,过程中需要一定程度的忍耐。但,散步到天明那一段是极好的,舞台剧的调度是极好的,结尾并行又分别的列车看得人忽然哭出来。- 对一些人来说,分开才是答案。- 那怎么选择才是正确的呢,如果你们想在一起,却终究要分开?- 怎么选都正确,事情总有最好的结果。
依然是亲密关系、戏剧扮演、暴力元素的三重奏变形。语言是承载想象力的电车,穿梭于日常、戏剧、诗歌、寓言的多重空间,邮件往来、入戏出戏就像灵感上下电车的一个个入口和出口。上半部的碎片、打断、无疾而终的讲演和拒绝回答的问题,在下半部还原成了连续的故事和某种答案。生活和戏剧相互扭结,为了挽救爱情、延续生活的假象,他们需要一起演一场戏,而为了演好这场戏,又需要直面生活问题的核心,暴露脆弱、坦诚面对自己。破晓时分是带来转机的时刻,黑暗中游离的手在天亮时重新握紧,因为女孩一字不差背下男孩的诗句,短暂的和解或许只是另一种将你变成我的自恋。导演和编剧在失控的交流里改写戏剧,就像亲密关系中一场围绕理解和改造的攻防“战争”。外部的战争让局中人共情相对远方的危机,近处恋人间的控制和冷战在言语的废墟里陷入败局。
4.5 摄影机未曾收敛过的侵略性不断渗入舞台空间后,在伴随着呼吸的韵律之间的对白里失去意义。它属于戏剧情境的一种假定状态,在虚假/虚构的形式之中寻求一定程度的共情。此时的絮语几乎看不到任何情绪,只是留下些浅显的情感迹象。摄影机在人物面容上形成一条界定线:侧方位的多处捕捉,使得人物处于虚假的平面,扭曲的视线成为自我与他者的细微区别。让破晓时分行走在东京街头的他们也曾温暖过彼此,黑夜与光亮折叠那刻起才真正消解了全部空虚,却不知各自分别的电车才是最为浪漫的“载体”...
四个小时,腰快坐断了,我在干什么?确实只有结尾的列车戏具有“电影感”,其他部分我宁愿自己去读诗,宁愿去剧场里看现场演出
在台北戲院分開看的上下集,卻有種兩集都在結尾有非常神鏡頭的感覺,剛看完不久現在的感覺是比happyhour還要厲害的一部。
看完第一part看到還有一半沒看好崩潰 不折磨自己了 也沒有那麼愛年輕的濱口龍介
现实层面与戏剧文本的联动与互渗,人物与角色之间主动或被动的改写与迫入,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发现自身的勇气与恐惧、隐秘的弱项和欲念,在调整剧本的同时也在摸索着生活的方向——两段结尾都太棒,全片最高光,从暗夜走向破晓熹微的长镜,驶向不同方向的两列列车上有我们隔着两年的召唤,怎么能拍出这么又自然又浪漫的桥段!两段「映照」效果明显,前段中所提及落实于后段——北韩政治形势/征兵与暴力的呼应,两两问答练习正是舞台群戏结构的来源,关于恐惧的讲座是饱含感情倾诉的前声(每个演员的表现都非常动人),言语是灵感驱动的火车,是触摸灵魂的手;舞台调度的设计极为匹配所谓「亲密」关系结构,直视观众的隔空交流,背对摄影机的角度,这个有限空间兼具了间离感与沉浸感。
那个舞台剧真是太长了
后半段两小时的剧场戏真是我看过最无聊的东西了,交流本身大概就这么无聊
我喜欢滨口龙介,但这部让我看得还挺厌烦,可能也和翻译有关。原本台词就多,又有诗,中译英译加起来都没能拼凑出日文的原意。
看不来后半长达二小时十五分的雷乃式片中话剧深感遗憾,除了男主加速狂躁式探讨暴力与剥夺选择权那一段有节奏有冲击真牛逼,普通舞台剧式演法实在令人不耐烦。当然写实的另一半特别好。《Passion》一片映后导演提到选角需要聊30分钟,跟自己聊得来的人胜出,真演起来极少干预演员【身为导演的女主与演员一一面对面怼脸坐聊,让人联想到marina abramovic】;排练时要不带情绪照本念经,片场实战演员可以有情绪但只能是在片场当时产生的情绪,不能夹带片场之外的情绪(等于彻底摒弃方法论)。导演还笑说导戏就像谈恋爱,偶有不同意演员演法的状况发生则须小心提出,是个相当尴尬微妙的纠结过程。这些经验在这部里都呈现得很具体。“括号2011.2.3写于武藏小杉的多罗伦闭括号……当然不是在这里,只是一种文学修辞而已。”
L'Amour Fou和Out 1的配方,排戏+戏+政治大戏。内景卡萨维茨,外景黑泽清。卡萨维茨经常迫冲胶片,撕裂连续性,维持注视的强度。滨口则任其欠曝,有点丢了强度,在《夜以继日》里光的流动更好。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破晓夜路因为照度不足一度看得几乎放弃,又很矛盾,正是因为大量对白的延缓才带来了天光。整部电影可以分作剧场前与剧场映画,不断切入面向观众的机位又宣告它不只是剧场映画,而是观演关系。东亚政治局势作用到小剧场政治之中,在公共空间里展开亲密关系。亲密关系即是分轨列车,倚赖贴近的速度保持一段静止,随即各行各轨,高速远离。
语言是承载想象力的电车,而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际遇,相逢与离散都是幽微而沉默的诗。我是你无暇处理的一则资讯,共赏过后的一支残樱,无处投递的一封情信,闲谈漫步抵达的黎明,或者,在反向的电车上,所有战争和暴力都退后,欺骗与厌倦都消失,期待下一段旅程的同行。
不喜欢。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两个部分,除了各自结尾的两个镜头,其他内容完全可以用文字去表达。开头的文字对应了最后的镜头,确实是一种很不同的callback。然而电影主体排演、幕后、表演,完完全全可以出现在纸面上,就像我大略翻过的《滨口龙介的欢乐时光》那样,虚构一部舞台剧的产生与表演,或许更有意思一点。全程看下来属实是有点心累,大概是我鉴赏不来吧。《驾驶我的车》同样很长,但是内容碾轧这部,所以我特别喜欢。要是有机会,真想看看那个short version😅
IMDB上得分5.4。很明显老外不喜欢这种节奏缓慢,缺乏明显主线又带着东亚人那种拧巴与含蓄的情感表达。黎明前的破晓时分,两个人沿着桥慢慢走向天亮,话题也渐渐打开,这种「将夜融化」的味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电车交汇之处表达情感这种方式太日式了,公众场合里表达私人的情感,在失控与抑制之间拿捏,有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忐忑。
計算好時間向遠處駛過的列車上的人打招呼,是小津;兩條相向而過的地鐵在奔跑中告別,是侯孝賢。只是不同於這兩位的是「要求呼應」的,濱口似乎在一個訊息化的被政治包裹著的世界中強調證實自我對他人存在的必要。一座橋的距離,背影黑夜走向正面的黎明,玩弄了一把時間的魔術,綿密的情緒下揭開舞台劇的序幕,站位的設置和直面觀眾(鏡頭)的視角,在空間的變化裏反抗著理所應當的線性時間。「親密」,其實就是人在時間中的結構「距離」。
255分钟版本。终结于电车线那首诗的意涵。那么多错综复杂的缠绕,我听不下去。亲密从不简单。
3.5,又是一部超长片,龙姐宇宙体系建成,完全可以从《偶然与想象》和《驾驶我的车》里看到这一部的影子,这么多年他的关注重点其实一直是相当文学性和向内的:时间的流逝,用语言来触碰灵魂,虚拟与现实的边界。男男女女的情感是游离、错位的,又在细节处展现出一种细腻,情侣压马路从天黑聊到黎明,在两辆地铁里望向彼此的追逐。我最喜欢的还是男主情感迸发以后的说教片段,在镜头中立位里窥见并表达了自我。
想法高于剧情
被问答淹没。看完之后会因为有太多想说而什么也说不出口。坦白讲,这一部对我而言远没有更长一些的[欢乐时光]那么张力饱满,过程中需要一定程度的忍耐。但,散步到天明那一段是极好的,舞台剧的调度是极好的,结尾并行又分别的列车看得人忽然哭出来。- 对一些人来说,分开才是答案。- 那怎么选择才是正确的呢,如果你们想在一起,却终究要分开?- 怎么选都正确,事情总有最好的结果。
依然是亲密关系、戏剧扮演、暴力元素的三重奏变形。语言是承载想象力的电车,穿梭于日常、戏剧、诗歌、寓言的多重空间,邮件往来、入戏出戏就像灵感上下电车的一个个入口和出口。上半部的碎片、打断、无疾而终的讲演和拒绝回答的问题,在下半部还原成了连续的故事和某种答案。生活和戏剧相互扭结,为了挽救爱情、延续生活的假象,他们需要一起演一场戏,而为了演好这场戏,又需要直面生活问题的核心,暴露脆弱、坦诚面对自己。破晓时分是带来转机的时刻,黑暗中游离的手在天亮时重新握紧,因为女孩一字不差背下男孩的诗句,短暂的和解或许只是另一种将你变成我的自恋。导演和编剧在失控的交流里改写戏剧,就像亲密关系中一场围绕理解和改造的攻防“战争”。外部的战争让局中人共情相对远方的危机,近处恋人间的控制和冷战在言语的废墟里陷入败局。
4.5 摄影机未曾收敛过的侵略性不断渗入舞台空间后,在伴随着呼吸的韵律之间的对白里失去意义。它属于戏剧情境的一种假定状态,在虚假/虚构的形式之中寻求一定程度的共情。此时的絮语几乎看不到任何情绪,只是留下些浅显的情感迹象。摄影机在人物面容上形成一条界定线:侧方位的多处捕捉,使得人物处于虚假的平面,扭曲的视线成为自我与他者的细微区别。让破晓时分行走在东京街头的他们也曾温暖过彼此,黑夜与光亮折叠那刻起才真正消解了全部空虚,却不知各自分别的电车才是最为浪漫的“载体”...
四个小时,腰快坐断了,我在干什么?确实只有结尾的列车戏具有“电影感”,其他部分我宁愿自己去读诗,宁愿去剧场里看现场演出
在台北戲院分開看的上下集,卻有種兩集都在結尾有非常神鏡頭的感覺,剛看完不久現在的感覺是比happyhour還要厲害的一部。
看完第一part看到還有一半沒看好崩潰 不折磨自己了 也沒有那麼愛年輕的濱口龍介
现实层面与戏剧文本的联动与互渗,人物与角色之间主动或被动的改写与迫入,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发现自身的勇气与恐惧、隐秘的弱项和欲念,在调整剧本的同时也在摸索着生活的方向——两段结尾都太棒,全片最高光,从暗夜走向破晓熹微的长镜,驶向不同方向的两列列车上有我们隔着两年的召唤,怎么能拍出这么又自然又浪漫的桥段!两段「映照」效果明显,前段中所提及落实于后段——北韩政治形势/征兵与暴力的呼应,两两问答练习正是舞台群戏结构的来源,关于恐惧的讲座是饱含感情倾诉的前声(每个演员的表现都非常动人),言语是灵感驱动的火车,是触摸灵魂的手;舞台调度的设计极为匹配所谓「亲密」关系结构,直视观众的隔空交流,背对摄影机的角度,这个有限空间兼具了间离感与沉浸感。
那个舞台剧真是太长了
后半段两小时的剧场戏真是我看过最无聊的东西了,交流本身大概就这么无聊
我喜欢滨口龙介,但这部让我看得还挺厌烦,可能也和翻译有关。原本台词就多,又有诗,中译英译加起来都没能拼凑出日文的原意。
看不来后半长达二小时十五分的雷乃式片中话剧深感遗憾,除了男主加速狂躁式探讨暴力与剥夺选择权那一段有节奏有冲击真牛逼,普通舞台剧式演法实在令人不耐烦。当然写实的另一半特别好。《Passion》一片映后导演提到选角需要聊30分钟,跟自己聊得来的人胜出,真演起来极少干预演员【身为导演的女主与演员一一面对面怼脸坐聊,让人联想到marina abramovic】;排练时要不带情绪照本念经,片场实战演员可以有情绪但只能是在片场当时产生的情绪,不能夹带片场之外的情绪(等于彻底摒弃方法论)。导演还笑说导戏就像谈恋爱,偶有不同意演员演法的状况发生则须小心提出,是个相当尴尬微妙的纠结过程。这些经验在这部里都呈现得很具体。“括号2011.2.3写于武藏小杉的多罗伦闭括号……当然不是在这里,只是一种文学修辞而已。”
L'Amour Fou和Out 1的配方,排戏+戏+政治大戏。内景卡萨维茨,外景黑泽清。卡萨维茨经常迫冲胶片,撕裂连续性,维持注视的强度。滨口则任其欠曝,有点丢了强度,在《夜以继日》里光的流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