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小勇拿着他真正的父亲的骨灰片戏耍时,有种奇怪的感觉:小勇的父亲在儿子手中,会不会苦笑?
“云姐,你不要忘了我。
”“不会,将来我看到一个像我的人,我就晓得是你了。
”普普通通的小河水,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普普通通的人,有多少这样的故事?
李克纯演得真不错,完全不是我小时候印象里那个李克纯了。
那个年代很多电影里的演员都显得很做作。
可是这部片子体现了这个演员的实力。
最后她那压抑自己的一幕,很精彩。
一个罕见的比女主角还要身材好,还要pp的女导演 能拍出《红颜》这样的电影 我需要向台风飓风狂飚的《今年夏天》过后产生质变的李玉致上一敬
他在出生时就死了他的姑姑是他的妈妈他的爸爸是他的舅舅他的老师是她的外婆他的妈妈是他的情人所谓的社会名声和道德伦理导致了一个无辜男孩的身份认定模糊失败。
刚开始看我觉得这部片子是中国版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后来又觉得是悲剧版的《Juno》。
《西西里美丽传说》有多经典就不用我多说了,莫妮卡·贝鲁奇因为这部影片一举成为性感女神,众人给她点烟的镜头也成为影史经典,多少人开始是冲着她绝美的胴体去看的影片,结果看到最后黯然神伤。
早在2005年,一位不知名的女性导演带着一群不知名的演员拍摄了中国版的《西西里美丽传说》,本片虽然在国际电影节上几乎颗粒无收,但它催人泪下的剧情,女性视角下细腻的笔触还是感染了无数人。
这就是电影《红颜》。
那一年,张艺谋拍出了《千里走单骑》,徐克拍出了《七剑》,王小帅拍出了《青红》,顾长卫拍出了《孔雀》...《红颜》在这些影片中显得名不见经传,可是许多影评人却说它是2005年拍的最好的中国电影。
据说徐静蕾看完本片后泣不成声,导演李玉凭借此片在崭露头角,之后她和范冰冰合作先后拍了《苹果》《二次曝光》和《万物生长》,在中国女性导演中独树一帜。
15年过去了,互联网已经如此发达,禁片纷纷解禁后,《红颜》依旧蒙着神秘的面纱不为人所知。
我觉得原因有三:第一是本片名字起得太过俗套,红颜薄命,红颜知己,红颜祸水,光看名字根本不知道影片讲得是什么,再配合影片比较劣质的封面,像某个小县城的影楼拍出来的,满满的塑料感,许多人压根儿没兴趣去看。
第二是本片的演员实在是没有名气,主演刘谊虽然是四川省川剧院的当家花旦,但在电影圈是个十足的新人,她身材算得上匀称,面容算得上出众,但比起莫妮卡·贝鲁奇,那就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了。
第三是本片的题材太过惊世骇俗,讲述的是母子不伦恋。
其实类似的话题影视作品里也不少,比如《雷雨》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但那些作品里都是儿子和后妈,尚在我们接受范围内,可《红颜》中10岁儿子和亲妈搞暧昧,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那么《红颜》究竟讲了个什么故事?
其实抛开那些噱头,它不过是讲述了一对母子分离-重聚-再分离三段式故事,谈不上多么新奇。
1.母子分离故事发生在四川某县城,1983年,还在读高二的小云意外怀孕,她和男友被开除。
男友外出打工,留下小云独自在凄风苦雨中生活。
小云的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也是一位单亲母亲,得知女儿的丑事后怒打女儿,小云已经怀孕七八个月,不适合流产,母亲只好找到一对不能生育的夫妻,打算等孩子出生后将孩子送给他们。
小云男友的姐姐刚好是妇产科医生,刚刚离婚没有孩子,她帮助小云生下了一名男婴后想要占为己有,她没有把男婴送给那对夫妻,当成自己的孩子抚养。
小云的母亲一直蒙在鼓里,她以为孩子已经送人,还骗小云说孩子生下来死了。
多重巧合下,小云和孩子就生活在同一个县城,彼此却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
2.母子重聚10年后小云成为了一名川剧演员,在县城唱戏赚钱,有时候还要唱流行歌曲取悦观众。
因为高中被开除名声很臭,小云一直嫁不出去,万般无奈当了小三,成了众人口中的破鞋。
另一边那名男婴逐渐长大,取名小勇。
小勇就就读于小云母亲的班级。
他调皮捣蛋经常去小云的剧团厮混。
一来二去,小勇和小云就熟悉了。
有一天小云在台上表演,原配大闹舞台,带着儿子暴打小云,一旁的小勇奋勇出击,保护小云。
还有一次,小勇的舅舅去世火化,小云得知后陷入了痛苦之中,因为死去的人就是她的初恋。
小勇察觉了小云的异常,对她异常关心,整个县城里,小勇是唯一真正关心她的人,尽管小勇只有10岁。
小勇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想娶小云和她过日子,童言无忌,但小云还是很受感动,让小勇亲吻了自己的脸颊,两人之前仿佛产生了某种情愫,周围人也调侃小云,说小勇是她的小情人。
小云最终熬到了情人离婚,她走上了婚姻的殿堂,但婚礼上她却受尽嘲讽和调戏,新郎和调戏她的流氓大打出手,她期盼的婚姻不过是一地鸡毛。
3.再次分离母亲最后通过当年那对不能生育的夫妻知道了真相,她告诉小云,小勇就是她的儿子。
小云如坠冰窟,她无法面对小勇,决定离开这个县城重新生活,火车缓缓开动,小云远走他乡,留下儿子小勇在车站踽踽独行......我们没必要回避,许多人看《红颜》是冲着“母子恋”的噱头去看的,影片中也确实有这方面的刻画,但极度克制,点到为止。
比如小勇偷看小云洗澡,还把她的裸体画到画布上,被小云抓包惩罚他晾衣服,这一段拍的不色情,不淫荡,反而充满了童趣。
再比如饭桌上,众人怂恿下,小云和小勇一对母子喝了交杯酒,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亲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本片最大的尺度也不过是小勇浅吻了小云的脸颊,这和普通的小孩亲吻母亲真心没啥区别。
一个10岁小男孩有性意识吗?
一定有,但那只是一种朦胧的浅浅的感觉,佛洛依德就说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都有恋母恋父情节,所以小勇对母亲的懵动是人之常情,不是违背人伦,更何况他压根儿不知道眼前那个极具吸引力的女性就是自己的生母,所以我们将成年人的污秽想法强加到一个10岁孩子身上,未免太过严苛了。
本片更应该关注的点是小云的命运。
她犯过错误,高中偷食禁果导致意外怀孕,但这个错误的代价太大了,整个县城给他判了死刑,宣布这个人精神死亡,因为年轻时犯过一次错,所以这个人一辈子不能翻身,不能婚嫁,只能当破鞋,只能被调戏被殴打,难道这不令人感到恐惧吗?
一个没有一丝容错率的社会是可怕的。
我由小云想到了小说《白鹿原》里的田小娥,想到了电影《菊豆》里的菊豆,她们三个都是中国悲情女性的代表,她们渴望性爱,一步错,只能步步错,然后走向无可挽回的灭亡。
性是男女平等的,可在中国的大环境下,男人追求性天经地义,女人追崇性就是不守妇道,实在看不懂。
《红颜》的故事距离我们不过30年,这种可悲的现实依旧没有彻底消除,我现实中认识一个女孩,她得了精神分裂,犯病时在村子里裸奔,丢尽了人,最后老公和她离婚,她没脸在村子里待着,只能跑到上海打工谋生,深夜的时候常常和我倾诉离愁别绪。
看《红颜》的时候我总是想起那个朋友,我们常说人言可畏,可人言不止可畏,还能杀人。
2020年我们国家要彻底脱贫,我觉得一个国家有多发达,不能只看有多少高楼大厦,什么时候像小云这样有污点的人可以有尊严的活着,什么时候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走向复兴。
这是一张漂亮女人的脸 但是她的神色看起来并不快乐,那么 她为了什么而悲伤呢 ?这是部电影的名字 红颜 而且海报上还罗列了关于这两个字的种种说辞,似乎都暗示着这个女人命运的偏转刚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的时候 我想 会不会又是部纯粹的女性电影呢? 于是开始好奇她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她十六岁怀孕 而那个同样年轻的男人为了逃避却要远走他乡 临走前 只对她说 你不要担心 下个星期我姐姐会给你做手术纸终究包不住火 在那个思想封闭的年代 学校的大喇叭把此事传成路人皆知 而她严厉的母亲 则把她痛打了一顿 丈夫的早逝 让她对于自己的女儿更加的严格 却不知 很多事情 并不如自己想像中那么简单孩子最终还是生下来了 并被母亲送了人 但是 对于这一切 她浑然不知 她只知道 自己醒来 母亲说:孩子死了我想 在她那个如花的年纪 一个生命的离开并没有时光老去之后那么残酷 也许她会伤心 但是 更多的痛苦应该还没到来吧她似乎总是迷茫的生活着 一直在承受着别人施加的一切 少年时候 来自母亲和那个提早离去的男人 十年晃过 仍然如此 未有丝毫改变 在戏台上 戏服还未换 就不得不改唱流行歌曲 在被自己情人的老婆殴打时 她也只能在一切过后 狼狈的在众人的注视下离开生活给予她的并不多 身边没有真心对待她的人 而和真正爱她的母亲却因为十多年的宿怨始终无法面对彼此 她也并未抱怨什么 似乎已经麻木了 直到那个早熟的小男生的出现 小男生不自觉的喜欢她 不自觉的注视着她 不自觉的追随着她 会为了她的一句话 奋不顾身 也许从看到那两条鱼开始 她的心就有了暖意 在她的心里 也许真的把他当作了自己的男朋友 因为只有他是真正在乎她可是 幸福的时刻总是短暂 真相最终迫使她离开这座自己生活的小城镇 未来 她要走向哪里 也许连自己都无从知晓电影过后 心情变的沉重 不知道应该说什么 小云最终选择了逃避自己的生活 因为她没有选择 也难以接受现实的残酷 但是我相信女性的承受力 她会比我们想像中的要坚韧的多
怀孕的小云接过男友王峰手中的香烟,猛吸了几口。
当他跟她说告别时,那颗烟还足够长,小云却把它熄灭了。
这是她被动之后的主动,或是主动之后的又一次主动。
进入剧团演出的小云在台上唱川剧,却被台下的观众起哄,要她改唱流行歌曲。
这是她主动之后的被动,或是被动之后的又一次被动。
小勇在课堂上给苏老师画肖像,转而又去抻女生身上的毛线头儿。
他信誓旦旦地要为云姐捉鱼,把“妈妈”毛线活儿上的织针弯成鱼叉,但是本领不济只好去捡别人囊中的鱼。
他不仅不珍视自己的劳动,还去破坏别人的劳动。
苏老师趁小云洗澡偷看女儿的日记,日记的扉页提醒偷看的人:你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
当她得知小云怀孕,逼女儿在父亲的遗像前下跪,她认为女儿的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
她以同辈人的身份和另一对夫妇商量把孩子送给人家,说这不是卖孩子,所以不谈钱的事。
不谈钱似乎就无关道德,保住名声也就没有丧失道德。
她以老师的身份去拜访小勇家,“妈妈”王正月不在,小勇拿出家庭相册给苏老师看,却重揭十年前的伤疤。
为抚平伤痛她又想让小云去认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时又似乎是道德感混杂着母爱了。
“妈妈”王正月和自己的侄子生活在一起,十年培养了彼此之间的一种默契,她跟小勇调皮也正折射了小云跟小勇的调皮,角度都是一样的。
而作为王正月,在情感认知上,她始终不是完整意义的母亲,她没有刻意扮演母亲的角色,也没有这个必要。
按我对小云的说法,在电影《红颜》中,有些人不是在一贯到底地把事情做完。
事情最自然的结果几乎都没有出现:烟没有吸完,戏没有唱完,甚至那个邮递员连一封信也没有亲自送完……这些是人们主动或被动选择的积累,往往也是推动现实生活发展的动力。
但如果电影中都是所谓最自然的结果,那它就不能把现实生活改造成艺术,也就断然否定了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性。
女神维纳斯的雕像没有双臂,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一位女士会被视作不自然,但作为一件艺术品,她的“残缺”反而成就了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的高度提炼和自我转化,欣赏的过程是完整的(甚至有所延伸),也是美好的。
小云历经的每一次主动与被动,通过影片瞬间释放的沉重挤压出我们的情感,这些流淌着的情感,不仅涤荡着我们的心灵,还会让我们怀有希望。
这是影片带来的一种美好的延伸,也是《红颜》的基调。
正如影片开头,年少懵懂的小云展平身体,在清澈见底的浅溪中渐渐体验到生命的律动。
那也会是一种延伸吗?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小云主动选择的这个姿态,变成她生命体验中的一个积累。
而这个积累,以被动的方式还原到她遭受刘万金家人蹂躏的那个段落。
从外部看,这是影片编导巧妙的构思;从内部看,小云的自我转化恰恰延伸出她对生活抱有着一份希望——十年后,残颜如洗,生活继续流淌。
电影是导演的梦,影评是影评者的梦。
每个人都在同样的电影里投射各自不同的梦。
所以,有所谓的真相吗?
大家不过是盲人摸象,你以为对的,可能只是你们站在同一个盲人位置。
我看了下李玉的访谈,更相信电影是她想要表达的自己。
男人在她的世界是模糊的,因为她的成长中缺少具体生动的男人。
电影里的男人也是缺失的、模糊不清的。
当缺失某些东西时,会用幻想去弥补,试图去构建一个完整的形象。
小勇,可能就是构建出来的完美男性形象,既然是想象的,也就是不成熟、不真实的。
导演也不知道,长大后、现实中的小勇是否还这么完美。
母子关系又隐喻了融合的关系,这个男人是她想象出来,是她创造出来的,就像她的孩子。
在生活中,女人会不会也这样想象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男人?
几个女人似乎都离不开小勇,或者说离不开男人,她们感觉非常孤独。
这孤独可能和丧失有关。
电影里有太多的丧失,没有一个家是完整的。
小云失去了父亲,苏老师失去了丈夫,王峰和姐姐失去了父母,小云和王峰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小云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们还失去了名声,小勇一出生就失去了父母,王医生失去了婚姻,然后又失去了弟弟。。。
失去的,就会想要弥补,可能有意,也可能无心。
小云和小勇可能都在相互寻找。
小勇还分不清亲情和爱情,他可能只是在小云身上闻到了妈妈的味道。
小云和小勇也都在找各自的父亲,小云在那些比她大的男人那里找,小勇在骨灰里找。。。
王医生可能在找她的父母,可能在小勇身上寻找她弟弟的影子。
我们都会在眼前的人身上寻找失去的人,投射过去的情感。
所以,这电影可能会激起很多人寻找和投射的盛宴。
李玉喜欢用意象来替代语言。
比如河流,好像让她脱离了现实,回到了历史的河流,回到小时候。
烟掉在地上,熄了,这感情也断了。
她年少被传统惩罚,后来认同传统,穿上了代表传统的戏服,又被代表改革开放的观众嘲弄,唱起流行歌曲,搔首弄姿。
这些变化让她不知所措,想要找个人为自己遮风挡雨,象个父亲一样,就像在剧团的车上有人为她撑起雨棚。
三轮车上散落的鱼,好像苏老师慌乱的心情,孙子居然没有被送人,原有的生活秩序打乱了,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收拾,很想有人来帮忙。
案板上被刀刮的鱼,是小云当时心如刀割的心情。。。
这让电影在潜意识层面触及人的感受,虽然没说,但已经传达到了。
至于激活了观众哪些记忆,就是每个人独特的经验了。
但是总感觉这些意象有些不自然,有种文艺青年的感觉,这可能是导演的特点。
结尾是开放的,谁也不知道她要去哪里,会怎样。
她选择离开小勇,似乎也是和过去告别。
最后小云越来越远,小勇越来越近。
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但似乎也越来越充满张力。
所以,离开,真的就可以自由了吗?
还是只不过在抵抗那份亲情的依恋?
或者:想象的男人越来越近,真实的女人越来越远?
一个得到主流社会认可的女人,人生只有唯一一条正路,那就是在外观上、形式上,拥有长久的婚姻。
它在内容上是否幸福,并不重要。
另一条会承受非议但足以自保的道路是,单身一辈子,不和男性扯上任何情感和肉体关系。
除此以外,都是岔路。
谨小慎微和如履薄冰是一种必须,因为小云们没有失误的资格,也没有改过的机会,行差踏错一步,结局都可能是万劫不复。
中学时,每年高考前的体检,流言都漫天飞舞——考前体检,学校又检查出了几个怀孕的女学生。
传话者的语气当然相当鄙夷,据说结局会是,她们将被学校开除,不能参加高考。
当时我竟然没有质疑过,真的吗?
怀孕了,凭什么不能参加高考?
那些让她们怀孕的男同学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流言里?
到我高考体检的时候,记得是在内科的诊室,女医生要按我的腹部。
我作为一个没有早恋的“好学生”,竟然也感到紧张,躺在床上禁不住开始担心,如果她误诊了,我是不是会名声扫地。
高一时,我那栋教学楼下面有一个小花园。
一楼不知道哪个班,有一对男女同学是恋人,经常下课时在花园旁边说悄悄话,那个女生长得特别漂亮,路过的次数多了,我已经对他们很眼熟。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他俩开始吵架了。
有一次我路过,听见女生在哭,说:“我就这么糟蹋我自己的身体……” 然后他们就没有出现在那里过了。
高二分科以后,我换了新班级。
过了一段时间,听高一时的朋友说,当时班里有一对男女同学谈恋爱,男生告诉其他男同学,他和女生发生过关系了。
于是这件事情立刻全班传遍,甚至传到了已经不再原班级的我这里。
我记得那个女生看起来很斯文,戴眼镜,说过她有一个很小的弟弟。
这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的我这代人里是很少见的。
听到这个传言以后,我没有再见到过她,不知道她要怎么活下去,还能不能正常在班里学习。
那是我第一次感到诧异,为什么男性可以把私密的事情作为吹牛的资本,完全不考虑女生会面对什么。
上了大学。
大一下学期,听同学说,学院里的某对男女同学在一起过又分手了。
男生也是,告诉兄弟们他已经和女生上过床了。
我们学院有三百多人,我可能是最后知情的几个人之一。
我当时真的好恨,恨那个男同学,尽管我并不是受害人。
我还想过,如果那个女生和我相熟,我一定帮她去揍死那个男的。
这类流言对年纪渐长的成熟女性当然不会再有过大的杀伤力,但它永远都是随时会招呼上来的屎盆子。
在律所上班时,我听说过屎盆子包括但不限于,某女合伙人的成功是因为她能坐在法官大腿上喝酒,某女合伙人和两个不同的男的生了两个孩子(即便都是已婚状态),某女合伙人被人在单位公众号留言说和别人的老公乱搞。
唯二没有传闻的女合伙人,一个的父亲是省级老干部,另一个的丈夫有权有势。
我不知道有没有任何一个女性的事业发展,能够干干净净地,不被和任何一个男的扯上关系地,被归功于她自己。
写到这,和李玉的电影都没有什么联系。
有这些感慨,也是因为这部电影对我来说太写实。
小云故事的开始,只比我相熟的一些女性惨了一点点而已。
我有两个表姐和一个表嫂,都是未婚先孕结的婚。
原因都是父母原本反对她们的恋情。
她们为了表达反抗,怀孕了。
于是父母失去了所有话语权,不得不及时止损般地同意她们嫁人。
其中一个表姐还选择了私奔,大半年以后回来,已经怀孕六个月。
我去参加她的订婚宴时,看到她一直不自觉地用手抚着鼓起来的腹部,感到震惊,震惊于她对男性的信任。
现在想来,她们不过是比小云的运气好了一点点而已,那些男人没有像王峰一样跑掉,他们留在了原处。
也只是暂时留在原处。
这三位女性,现在一个已经离婚,一个独自抚养孩子与离婚无异,一个不打算离婚但丈夫外遇不断。
离婚了,当然又会变成旁人口中带拖油瓶的贬了值的女人。
小云和她妈妈能怎么办呢?
可能正确的做法是,生下孩子以后不送人,留着自己抚养长大,然后祖孙三人其乐融融。
但那是八十年代,谷爱凌式的家庭是不被认可的。
小云的妈妈选择欺骗女儿孩子死了,大概还是希望女儿还有机会开始新的人生,哪个母亲会不这么希望呢?
其实哪有机会了啊。
一个在小镇上由于未婚先孕被用学校大喇叭广播开除的少女,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八十年代,连外出打工都无处可去。
离乡除了做妓女,没有别的活路。
留在镇上,可以活下去,但已经是一个“破鞋”了,除了去做所谓下九流的戏子,做不了别的。
她也失去了和“正经人”恋爱结婚的资格。
只有有妇之夫会来找她搞婚外情。
作为“破鞋”她理应人尽可夫,如果拒绝了乡镇企业家的“要约”,那是她不要脸。
婚外情对象的老婆可以带人来砸了她演出的场子,扒了她的衣服,让她衣不蔽体地躺在地上,没有一个人会来帮她。
因为这些都是“破鞋”应得的。
如果小云在15岁时没有无知地和王峰在一起过,如果她没有不幸地怀孕,如果她没有害怕地瞒了几个月,如果她没有被好事的老师发现,如果她上完了学,和她的妈妈一样成为一个小学老师,她可能有机会过上体面的人生。
可能丈夫也会抛弃她,像电影里那些模糊的丈夫们一样。
她的人生大概率还是相当悲苦,但会好很多,因为没有人敢在大街上打她,也没有男人敢给她开价。
乡镇企业家跟小云说:“你还把自己当处女吗?
”这话好熟悉,前两天北大牟某的聊天截图里才见到过。
几十年过去,女人们的生命还是一场走钢索。
我无法不把自己带进这部电影,一直在问自己如果我在1983年未婚怀孕,除了去死我还能怎么做实际上1983年我还是我爸肚子里毫无竞争力的精子,等我到了电影里她那个年纪,这个社会疯狂了性再也不是什么大忌讳,其实这时候如果你想做未婚妈妈,也不至于要去死,但也很难片子里的小男孩让人生怜,那么俊俏,那么有灵气的小孩,眼睛漂亮,眼神忠诚他爱上了戏团里的云姐,如果谁说她是破鞋,小孩不顾一切都会跟他拼命的折腾到最后,云姐跟已婚男人的爱情落空,她一直无法交流的母亲说,那个10岁的孩子居然是她的儿子幸亏你忍住了,没有母子相认,不然你怎么面对那么爱你的孩子他会追问你:你为什么这样做?
当年为什么不要我?
不要我干吗现在还告诉我?
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妈妈?
你要我怎么面对你?
....不如离开,成为他心中最初的情感,出于天性的母子相亲或者是懵懂的对异性的向往他会永远记得那个美丽的女人,他答应过你,成大会娶你,不欺负你,让你幸福当你们真的像母子一样相依为命的时候,其实,也就是这样,他是你活下去的唯一理由但是,总有一天,你们会相见,会相认,别说你不想
之一 就从苹果说起这部电影,导演无名,没有明星,票房少得可怜,也没得过什么大奖(只是威尼斯电影节的一个“欧洲艺术奖”而已)。
我仅仅知道的是,老徐在看这电影时泣不成声,而导演李玉凭此得到众多专业人士的青睐,得以拍摄规模大得多的《苹果》。
在中国电影史上,这部电影短短几年似乎就已被湮没了。
但是对于我而言,它意义重大。
至少目前,它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
我为什么喜欢它,有时候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只是一遍遍提到它的名字,但是从来没有好好梳理它,分析它,感受它。
但是慢慢的,我就隐隐觉得,这部电影,并不只是提供一个伦理角逐的故事,并不只是刻画一个凄苦茫然的女人形象。
每个人从中都可以看到不同的东西,而我看到的,是一种感同身受,同病相怜。
并且,它把悲伤藏起来,在悲伤的前台,播撒着一丝丝沁人心脾的趣味。
在无数电视剧和无数蹩脚电影里,总会出现亲人相认,父母变更,孩子不是亲生等等煽情戏码,或者撕心裂肺,或者闹做一团。
从《红颜》的故事梗概来看,似乎毫无新奇。
本来嘛,故事类型就那些,警匪类的自是暗藏机锋,武侠类的自是爱恨情仇,而所谓的伦理生活戏,也就是这些挣扎和彷徨。
如果从这样的俗套戏码中解脱出来,丰富起来,翻新,重整,赋予另外的含义,虽然殊为不易,但一旦成功效果是可非凡的。
导演李玉的新片名叫《苹果》,出自片中女主角范冰冰的角色刘苹果。
巧合的是,《红颜》中也有一场戏和苹果有关。
县川剧团26岁的晓云,在一次县商场门前的草台班子演出中,遭遇了一伙人的上台爆打,一个胖女人骂晓云“狐狸精”,说她勾引她男人。
一个小男孩,是胖女人的儿子,也骂骂咧咧伸小胳膊小腿。
小勇也在台下,他看着晓云躺在台上被打,拳头握得紧紧的,接着就朝台上那伙人狠狠地扔起了石头,并且和胖女人的儿子扭打起来。
下一个镜头,人群散去,晓云一个人躺在一片狼藉的红布铺成的台子上,俗艳的演出服凌乱不堪,眼神空洞迷茫。
然后,她慢慢地爬起来,也没有整理一下自己,就摇摇晃晃地走了。
镜头一切,晓云坐在屋里的床上,正奋力啃着一个苹果。
眼里噙着泪水,眼神仍然空洞,只是多了专注,好像在盯着什么似的,并且不时把目光向上一抬。
这个吃苹果的镜头持续了一二十秒,本来平常无奇,但是由于和前面一场戏的对比,成为我最难忘的一个镜头。
我总觉得,这个镜头是神来之笔,凝聚着很多东西。
晓云一直独自漂泊,自从生了孩子,便和母亲关系疏远,在外打拼。
但是,这仍然是个流言风起云涌的小县城,仍然可以算作是她的家乡,她和一个有家室的中年男人维持着关系,也一直承受着外人“破鞋”的骂名。
但是她又有什么办法呢?
生活的无力感如此明显,她也慢慢不予理会,被人打被人骂,被侮辱被损害,都似乎是理所当然。
她连一点反抗都没有,人走了才无力地爬起来,回到那个不能算家的家。
那间房子是她的临时居所,和她的所谓姐妹一起住,有时候姐妹们不在家,那个男人就会来,一面答应说会赶快离婚,一面就猥琐地拥抱接吻脱衣服。
可是这个时候,屋子里如此安静,能听见的只有晓云清脆的啃苹果的声音,那神情混合那声音,显得倔强。
再怎么样,也要生活下去,麻木也好,不要脸也好,生活都是这么平静地过。
苹果是什么?
苹果是一种最最平常的水果,它是最大众的,是我们说起水果的时候最容易想到的。
它就像每一个人的生活,没有人会刻意地说它,它与人都融为一体了。
即使卑微如晓云,即使刚刚经受了苦痛和羞辱,她还是可以顺手拿起一个苹果,什么都不想,空洞洞地啃。
苹果不会为难她,苹果永远都不会背弃,不会成为一种奢侈品。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哪,为什么要用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对她,我们每一个人,谁不曾被侮辱?
谁不曾被损害?
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吃苹果的样子都是一样的。
之二 她们都是孤独的母亲《红颜》主要人物是三个女人和一个小男孩。
三个女人有老年的,有中年的,也有年轻的。
她们都是母亲。
晓云的母亲:苏老师在这部电影中,苏老师从头至尾都作为一个痛苦的母亲形象紧绷着,并且从痛苦走向新的痛苦。
16岁的女儿怀孕了,那是八十年代,怎么办?
先是暴揍一顿,然后找人秘密接生,最后撒个慌说孩子死了,并把孩子送人。
一切按部就班,没什么好说的。
但是后来,当得知班上的学生小勇就是自己的外孙时,苏老师的反应就颇堪玩味了。
开始只是怀疑,在她去往小勇家求证的路上,一辆装鱼的卡车歪在一旁,成群的活鱼蹦跶着扑向街面,几个人忙不迭地去捡鱼,可是那些重新捡回卡车的鱼又重新地蹦出来。
没有人想到应该先把车子扶正。
那就是苏老师的心理状况。
出了事情都是凭本能处理,被外界的各种压力挤弄着,没有更多理性思考的余地。
苏老师总是沉着个脸,可是她的心里只是乱,惶惶不安。
然后怀疑的事情被证实,有了电影里面最揪心的一幕。
苏老师要晓云去把小勇要回来,晓云不肯,苏老师的脸慢慢地狰狞起来,皱成一团,哭嚎着把多年的苦水倒出来。
晓云一直愣愣的,背对着苏老师,向外走。
这时,苏老师的哭声稍弱,几乎奄奄一息,缓缓向后靠,吐出几个字:我也好孤独嘛。
于是苏老师把自己给诠释了。
孤独就是她的主题词。
晓云的父亲一直不在,她孤独;晓云出了事她一个人扛,她孤独;晓云与她关系疏远,她孤独;一直没有第三代,对于一个老人而言,也是孤独的。
晓云有了孩子,苏老师要把孩子甩掉;可是当孩子出现时,她又想要回来。
她到底想怎样?
“名声”,说起这个词她声嘶力竭。
作为一个单身女人,作为一个女孩的母亲,她是多么的无依无靠,她已经不能承受这个社会再强加给她的任何一点点压力。
苏老师比晓云更脆弱,因为晓云可以随波逐流,从一开始就已经是那样的状况了,不能再坏了,而且,孩子并不会成为一个包袱。
可是,苏老师呢,她是被破坏掉的人,她是一个身处变化并且见证一切的人,孩子一直是她的一块心病,不管是第二代晓云,还是第三代小勇,都是她的孩子,她见证了晓云的未开放便陨落的命运,也一手造就了小勇命运的走向。
可以想象的是,苏老师是盛开过的,苏老师本来是清白无暇的,并且她是一名小学老师,这一点和晓云不一样。
所以她的压力是最大的。
小勇的养母:王峰的姐姐我们不知道她的名字,我们只知道在这一出戏里,除了开头打了一下闯祸的弟弟,这个女人一直面容平静,就像大多数母亲一样,默默地和自己的儿子一起生活。
小勇不是她的亲生儿子,确切来讲,小勇是她的侄子。
苏老师本来只是让她给晓云打胎,因为她是个医生。
苏老师本来是要把小勇给另外一对夫妻的,可是那对夫妻没有到来,于是王峰的姐姐自己抱养了孩子。
在这出戏中最大的结——小勇的身份,她是唯一自始自终的知情者。
可是她总是那么平静,即便是得知王峰的死讯,即便是和苏老师坦白真相,即便是面对对方要回孩子的要求。
可是,她也是那么坚定:不行,绝对不行。
谁也别想带走小勇。
她是最正常的母亲,是最合格的母亲。
当我们看到她一边打毛衣一边眯斜眼瞅着小勇的作业;当我们看到她同样眯着眼睛沉浸在一部大约很悲情的电视剧中,而让小勇偷电的阴谋得逞;当我们看到她泰然自若地指挥小勇剁辣椒,小勇此时少有的乖巧。
看到这些,我们打心眼里承认,这才是最真实的母亲。
她的丈夫曾经是个军人,可是后来离开她。
她也是孤独的,小勇的到来大约化解了她的大部分孤独,可是,也只是部分。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怎么可能会将小勇拱手让出。
她是母亲之中的大多数,不只是相对于小勇;在电影开头,她和弟弟王峰的关系,也包含着一种类似母子的关系。
可是即便是典型的,她的孤独还是那么明显,在那张可以看得到青春旧像,也可以看得到衰老前景的平静至极的脸上。
小勇的母亲:晓云在整整十年中,晓云是小勇生命里的缺席者,可是双方并没有感到丝毫的残缺。
小勇自有母亲,而晓云塌陷在自己浑浑噩噩的生活里,对儿子没有一点概念。
可是他们终究还是相见,可竟然是以那样一种方式:小勇对晓云的偷窥,并且由此导致的迷恋。
俄狄浦斯情结在这部电影里饱满呈现,除了小勇和晓云的关系,还有另一幕:小勇拿起装着王峰骨灰的花瓶,在里面捞来捞去。
晓云和小勇是母子,可是他们自始自终都完全不是母子的情态。
电影为搏宣传以母子乱伦为卖点,但是实际上,小勇和晓云在除结局以外的整部电影中都是让人舒心自然,颔首微笑的。
而这,更是烘托出结尾晓云的迷茫和无奈。
对于晓云而言,小勇就是作为一个天使出现的。
虽然刚开始骂小勇流氓,可是温情和趣味也从此伴随着她了。
小勇帮她洗胸罩,小勇帮她买兔脑壳,小勇捉鱼送给她,小勇和她同仇敌忾反击伤害她的人,甚至小勇和她喝交杯酒,小勇抹去她脸上的泪水,小勇对她说长大了娶她做老婆。
所有这些,都丝毫没有让人感到不适,因为此时他们根本不是母子,他们只是互相安慰的人。
具体说来,小勇只是最初的性萌动,对晓云有一种出自本能的迷恋和依赖;而对于晓云说来,小勇是来安慰她的。
人人都说晓云是“破鞋”,连小勇的小伙伴也这么说,可是小勇奋力反驳,全力维护晓云;没有人真正爱晓云,虽然有不止一个男人打她的主意,甚至承诺结婚,可都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她的所谓姐妹也只不过同病相怜自顾自,时常还对其戏谑一番。
只有小勇,没有条件的,出于本能的,自始自终的,不厌其烦的,围绕在晓云身边,并且做一切让晓云开心的事。
这对于晓云来说,是一件多么可贵的事。
她发现,自己是如此需要安慰,即便对方只是一个小孩。
这个小孩如此熨贴人心。
不过这是否也可以说明母子关系中某种隐含的元素?
母子天然的亲近感,以及子于母而言的安慰意义。
可是最后,面对事实,晓云陷入了不可解的迷茫之中,只有告别小勇,远走它乡。
母子之间是可以安慰,但正因为是母子,这稀缺的安慰在晓云生命中绝然中断,只剩下更加稀薄的未来。
之三 男孩小勇如前所述,《红颜》的主角是三个女人和一个小男孩。
男人在电影里面,要么一闪而过,要么始终藏起来,不露面。
这些男人都是怎样的呢?
苏老师的丈夫电影没有提到。
王峰姐姐的丈夫,以前是个军人,但是后来消失了,是死掉了还是跑掉了,我忘了。
王峰,在晓云怀孕两人双双被开除后,他就出走了,后来死于打工,骨灰被寄回来,放在一个瓶子里,被他的儿子小勇捞了一通。
还有两个男的,一个叫刘万金,结了婚,缠上晓云,后来他老婆找上晓云将其暴揍了一顿,这个男人后来离婚并与晓云结婚,可是婚礼被搅;另一个男的,钱老板,是晓云一姐们的相好,据说还是个乡镇企业家,一次企图上晓云未果,又在晓云婚礼上非礼并搅了场子。
当然,由于最后的真相,晓云走掉,这两个男人也必然走出晓云的生活。
这样一群男人,对于三个女人而言,全部如同路人,他们要么猥琐,要么厚颜无耻,要么怯弱没有担当。
导演的女性主义主张昭然若揭,这是她们对抗男权的做法,与我无关。
所以不在这一方面多费心思。
我关心的是男孩小勇。
在这之前,没有一个小孩子会有他那么让人迷惑,那么让人融化。
毫无疑问,就我而言,男孩小勇是整部电影里最有魅力的角色,并且黄兴饶完美地诠释了这个角色。
之前电影里的小男孩,要么只是单纯无邪的可爱,比如《天堂电影院》里的多多;要么只是让人惭愧的懂事,比如《小鞋子》里的阿里;要么只是叛逆而忧郁的气质,比如《放牛班的春天》里的莫杭治。
而这些小男孩,无一不是外国的,在中国电影中,孩子们基本上只是一个符号,毫无个性。
有人质疑,小勇的一些话完全不像是出于一个小男孩之口,比如“我们是夫妻相”,“我长大了娶你”。
可是另外电影里的那些令人发指的懂事,乖巧,聪明的孩子们,他们就像现实中的孩子吗?
我觉得小勇是我见过的银幕小孩中最真实最立体最丰富的一个,既不像外国片子中的孩子那么刻意的完美,也不像中国主流电影里那么苍白。
并且,小勇很有趣。
小勇一次又一次的跑过青葱流水中的坝,翻上石台,钻进木头栏,回家。
他不从门回家,他跳,他翻,他钻,他这样回家。
小勇都做了什么?
小勇做的第一件事:偷看晓云洗澡只是无意之间,并且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小勇对晓云的懵懂而执拗的迷恋。
但是过程很有趣。
晓云发现后飞快地裹身子,跑出来,一把扭住小勇,让他为自己洗衣服。
小勇只得洗,洗着洗着就碰到一个奶罩,这时晓云拿着根杆子敲小勇的手:“看什么看”?
这个时候,晾衣服的竹竿倒了,小勇趁机跑掉。
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晓云粗枝大叶,小勇鬼机灵。
小勇做的第二件事:对抗苏老师。
苏老师恰好就是小勇的语文老师,这天小勇上课捉弄同学,被苏老师罚站。
放学后,小勇在一面墙上狠狠地划下几个大字:苏××是个×××。
后来小勇被苏老师请进了自己的家,这时晓云正在家吃饭,于是他们有了第二次见面。
小勇说,原来你是她的女儿。
言语中,好似苏老师是一个老巫婆。
小勇做的第三件事:进成人场子看节目小镇上有个演节目的场子,一两块钱就能进,门口一个牌子写着未成年人不得入内。
小勇和伙伴偏要进,看门大爷不让。
当然又是凭着机灵劲,蒙混进去了。
传来“路边野花不要采”的歌声,小勇兴致盎然,跟着起哄:“不采白不采,采了也白采”。
然后是晓云唱,本来晓云是唱川剧的,可唱了没两句,台下人就起哄,于是只得带着川剧的行头,唱《恰似你的温柔》,身边多了一排艳舞女郎。
小勇的眼睛睁得大大的。
小勇做的第四件事:给晓云“正名”小勇伙伴说:我爷爷说了,晓云是个破鞋。
小勇说:云姐要是破鞋,那全天下女人都是破鞋。
小勇做的第五件事:给晓云买兔脑壳,并且表演倒立现在小勇开始称晓云为“云姐”,并且到后台看她。
晓云笑着:又是你这个小鬼,小流氓。
叫他去帮忙买一袋兔脑壳。
小勇买的兔脑壳很好吃。
这时小勇伙伴说:云姐,我会倒立。
说着就拿了一个。
小勇急了:他这算什么。
也倒了一个。
似乎倒得不是很好。
于是小勇寻思着怎么在云姐面前表现自己。
小勇做的第六件事:给云姐捉鱼,给云姐电黄鳝他偷了妈妈的毛线针,做成一个装置去小河叉鱼,可是半天都叉不到一条,于是把不远处别人叉的鱼趁人不注意拿了回来。
晚上,他引了长长的一条电线,要去电黄鳝,结果引起一条街都停了电。
这时碰到晓云,两个人靠着墙壁,小勇对晓云说:长大了我要娶你。
小勇自己剐黄鳝(也许是泥鳅),动作很熟练。
小勇做的第七件事:台下石子狠狠朝上扔就是那个镜头:他咬紧牙,拽紧拳头,石头狠狠扔向台上欺负云姐的人。
这个镜头感动了我好久好久。
小勇做的第八件事:和云姐喝交杯酒到云姐那儿玩,一起吃饭,几个姐妹打趣他们是一对,并且鼓动他们喝交杯酒。
晓云本来烦了,后来索性喝了下去。
小勇一边圈着胳膊,一边望着云姐,双眼忽闪忽闪的。
小勇做的第九件事:婚礼上给云姐解围那场婚礼很乱,晓云虽然是新娘,但要承受和侮辱没有什么分别的玩笑和捉弄。
她到后面洗衣服,钱老板酒醉再次企图非礼,被小勇一声通报,新郎刘万金赶来,两个男人一场闷揍,婚也没结成。
小勇还做了哪些事呢?
起床晚了,仍然不紧不慢坐在桌旁吃早餐,妈妈说要迟到了,小勇嘴里哼哼:老子天天迟到。
小勇剁辣椒酱,剁着剁着辣椒溅到眼睛里去了,妈妈过来,忙乎开了。
外面的晓云看着这一切,知道这样的生活才是最好的,自己不应该再去打搅他们的生活了。
苏老师去小勇家探查真相,小勇给她看相册,一张一张不厌其烦的解释。
最后,晓云要走了,和小勇作最后的告别,说:你摸摸我的脸,再摸摸自己的脸,是不是很像?
小勇困惑地说:是夫妻相吗?
晓云上火车,小勇像是要哭了,但是终究没有哭,很失落地走着。
一件翠绿色毛衣,一条鲜红的领巾。
正因为小勇是个孩子,对于晓云而言才更加珍贵。
在这个充满偏见和肆意伤害的小社会里,没有人像小勇那样对晓云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
这个孩子,以一己之力,衬托出那些虚伪的,怯弱的,猥琐的男人,是多么没有魅力,多么污秽肮脏。
这就触及了这部电影于我而言的主题词:偏见与安慰。
早熟的小勇,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显出一种夺目的光彩,那代表纯洁。
写于今年寒假今天写的《苹果》影评:http://www.douban.com/review/1255161/
<3.8>这是红颜?这分明是小姐!
很凑巧的连着看了两部未成年少女未婚先孕的片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导致不同的结果,个人还是偏向《朱诺》。
命运捉弄人
这只属于那个年代
不要被评论误导,这跟(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点都不像好吗,还有人说乱伦的,真的是!感觉这个女主角和海报上的不太像啊。我觉得四川话其实挺好听的,演员都很不错!
中国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总觉得日本人拍这片更有看头
李玉几乎没有成为女性作者的潜能。她再努努力或许能在第六代导演之中争取到一席之地,因为她的故事总有一股子大男人的味道。显而易见,这跟她的御用编剧脱不了关系。讲述宿命轮回的《红颜》是典型写给西方人解读的符号电影。事实上,马丁拍俄狄浦斯也是给美国人看的。然而本片对于问题的根源丝毫不感兴趣,仿佛石头缝钻出来的《苹果》实在让土生土长的中国观众摸不到头脑。一位女性的自我意识遮盖着一个娃儿的身世之谜,我是谁——这一核心命题困扰着母与子(女)两代人。然而女性的遭遇却是通过男性的目光观察到的景观,因此这是一部借女性题材展现男权欲望的作品。鱼和水的关系,我们在章明的《巫山云雨》以及王全安的《惊蛰》里看得很明白。拿来主义不说,李玉也像许多男性导演那样也拿艺术来作挡箭牌,殊不知他们无不是这池《黑水》里的既得利益者。
经济转型期里行当与人的困境。女性因婚姻和后代所负载的悲剧不断延续,远走他乡的彻底诀别断裂掉未成型的俄狄浦斯。
最让人动容的无非是小云母亲在影片最后那悲恸的侧脸...孤独的人生走近了死胡同,再也没有出口。
最后几个镜头差破天际了
孽债红颜,呵呵
3.5电影中最让人难忘的是两个景深镜头,当小云知道小孩就是自己的儿子时,她躲开了来找她的儿子,留下儿子执着地找“云姐”,另外一个是婚礼时,小云在洗婚纱但外边的喧闹仍然没有停止,这两场戏都是用强阻挡了小云的视线,但观众得以看到这个女人周围的一切,被世俗礼仪和隐藏的爱束缚的人生,在更加宽广的层面,李玉通过三个女性描绘出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压抑与解放,女性的性的自由和选择的自由,两代人,母女关系的纠结和悲剧结果则颇有对旧风俗下传统的嘲笑,而商品经济的到来真能解放女性吗?事实是她们仍然是商品,在男性的眼中是这样,即使是那些缺席的男性们,他们如记忆的幽灵,仍然盘旋在这低沉的天空中
深刻 这样的片子很少了
其实不太喜欢李玉,不太喜欢这个路数
看到了生存的歇斯底里
可惜只有恋母而无弑父。
音乐有几小节莫名其妙纯属巧合了《蓝》
呵呵 我并不觉得小云有什么错误,她只是生不逢时,放在现如今,也没什么了 她也不必这样过余生
围绕未婚妈妈展开的一幅生动辛辣的世俗风情画,唯有小男孩身上还保留了纯真的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