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发动的二战给世界带来巨大伤痛。
我们在无数的影视作品中见识过中华大地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而对当时日本本土的状况似乎知之甚少。
本片改编自电影人野上照代的自传体小说《给父亲的安魂曲》,以上小学的照美(即作者本人)的视角来聚焦(回忆)二战时的东京一家人,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疯狂年代那片疯狂土地上的普通人生活。
我们看到了天皇崇拜、统一思想、食品短缺、强制征兵、战时动员、警惕攻击(晚上关灯)等似曾相识的景象,当然也有捷报传来后的短暂欢庆。
但随着战争越来越升级(德苏开战、日本偷袭珍珠港),越来越多的生命被吞噬:死于狱中的父亲、死于原子弹辐射的姑姑、死于战场的叔叔、死因不明的舅公。
据说其中一些人物的归宿是导演对原著做了修改,以便能更典型的表现当时人的境遇(比如观众一听到广岛就预感到人物结局了)。
说白了,什么白色恐怖、红色革命、纳粹当权、军国主义、政教合一、民族仇恨,其实都是一个套路(尤其是对“思想罪”的迫害),只不过对国家和世界造成的浩劫程度不同罢了。
导演并没有通过人物对话直抒反战思想,而是通过表现他们的悲惨命运,佐以一些幽默和讽刺(居委会遥拜天皇时的朝向之争;邻居大叔大谈日本称霸世界之道;父亲狱中写的反思材料被自己的学生判作不合格),来展示战争的残酷和荒谬。
与反战主题同等重要的,是对母亲的歌颂(看片名就知道了)。
片中的母亲有很多优点:明理(坚信丈夫是对的)、隐忍(在警局一边给人端茶一边忍受闲言碎语)、勤劳(每天起早贪黑打工)、宽容(允许不拘小节的舅公住下)、勇敢(奋不顾身救山崎)、慈爱(向女儿道歉打了她)、甚至多才多艺(长得漂亮、做得好饭、能文能武)……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坚强。
父亲被捕后第二天她仍然为女儿们准备了便当,她自己累到晕倒却还写信鼓励狱中的父亲,父亲死后她来不及悲痛就第一时间料理后事。
在那个缺少理性和鸡蛋的年代,母亲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妥协趋附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持了家的体面和生计(屋内的温暖和屋外的严峻形成对比)。
伴随片尾字幕响起的那段父亲独白正是对母亲品质最好的总结和褒扬。
如果你质疑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的真实性,那你不妨把她理解为天下母亲优点的集大成者,所以本片就是山田洋次献给她们的赞歌。
我不禁想起导演几年前的《黄昏的清兵卫》,也是由小女孩的追忆展开故事。
父亲清兵卫和母亲佳代都是在动乱年代含辛茹苦独自养育两个女儿,遇到过心动的人(一个成了一个没成),同时保有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两人都不附权贵明辨是非)。
他们是子女永远可以依靠的长辈;他们是为身边人发光发热的亲朋;他们是值得尊敬的普通人。
说到亲朋,本片的若干配角也颇值得一提:懂事的初子,馋嘴的小照,将感情深埋于心的山崎,为了照顾母亲而放弃梦想的姑姑,话糙理不糙真性情的舅公,以及几位帮助过母女三人的人(帮母亲找工作的居委主任、不收医药费的老医生、塞给小照蛋糕的教授夫人)。
即使像教授、祖父这样呵斥母亲的人,也并非大奸大恶或思想狂热,他们只是在乱世中求自保罢了(祖父也有怜惜母亲的用意)。
导演山田洋次终究还是倾向于发掘人性的闪光点而非阴暗面。
况且也正是周围人的不完美,才衬托了母亲的平凡和伟大。
话说吉永小百合这神采容貌哪像是年过花甲的人啊。
最震撼我的是结尾处的独白“......你那不到四十五公斤可怜的身体,简直就像有裂痕的陶瓷器。
到底是谁将你的身体摧残到那样的程度呢?
到底是谁?
加给我们这样的痛苦呢?
......”万恶的政客操纵政治让人愤怒,不明道理助纣为虐的大众让人怨怒。
豆友缅怀树来豆邮谈起《母亲》(Kabei - Our Mother/母べえ)。
这部山田洋次导演的新片在是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电影,最近亦拿了到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
吉永小百合饰演的母亲在临终时跟小女儿说:“我不希望什么来世,我只希望他(丈夫)活着,今生和我在一起。
”缅怀树问我怎样理解这一番话。
我把回覆也在此分享一下。
对于导演的原意,我向来是不求甚解,只用最直觉的心态去想。
我以为一个人临死就无须再说委婉的话了,更可况是在自己的女儿面前。
所以这句话确确切切的是母亲的心声,显示出她非常了解和珍视自己的个人幸福,她虽然一直坚强地活着,但不能和自己心爱的丈夫一起生活,是人生最大的悲痛,是无可补偿的牺牲。
所谓来生再见,只是对守寡终老的人聊作安慰。
任何人任何政府因为任何理由而要令家庭骨肉分离,都是非常残忍的。
母亲的这番话,正好说明关禁她的丈夫致死的政府罪无可恕,对母亲带来的伤痛无可挽回。
所以我以为山田洋次是不搞粉饰,不搞日本人最擅长的委曲忍耐,借母亲的口明刀明枪的反战、反军国主义。
至于女儿听到母亲多年来其实一直都想着和父亲生活却不能如愿,悲从中来也是很自然的。
实情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我其实也不肯定。
* * *早前看xxhhcc在豆瓣的评论,提及《母亲》与《ALWAYS 三丁目の夕日》同样是昭和时代剧,两者的演员阵容都是顶级的,但前者的票房却远不及后者。
《母亲》是摆明车马反战,非常难得。
两部票房大卖的《三丁目》有没有触及战争呢?
有的,只是比较薄弱。
在第一集,三浦友和饰演老医生,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在战争中被炸死了,但他还是买了女儿最爱吃的炸鸡串烧回家,幻想妻女等待着他回来。
一场梦醒,家里只余下他一人。
在续集,堤真一饰演的铃木,他带着惶恐的心情参加退役军人聚会,担心自己不能面对挚友在阵中身亡的消息。
结果是战友真的死去了,铃木藉着酒醉自己幻想出一场快乐重聚。
两场戏都拍得好感人,不过除了感人的哀愁外,对战争就没有更深入的反思了。
* * *反战反军国主义实在太沉重,要千万钜装的《三丁目》去触碰这个带有忌讳的敏感题目,自然是强人所难。
山田洋次过去的电影其实大部分亦是非常商业,懂得迎合观众合味,但与《三丁目》的卖座方程式比较,仍然可以看得出有关键的分别。
《三丁目》虽然有触及战争,亦是以小人物作为故事基础,但怀旧的气氛背后,似乎也缅怀着六七十年代大企业冒起,国家高速增长的黄金岁月。
山田洋次的“男人之苦”和“钓鱼狂日记”是曾经是长拍长有的票房保证,近年改拍艺术性较高的幕末武士系列,这些电影虽然没有反战的描述,但对日本社事事讲求集体一致而牺牲了个人意志,施以了冷嘲热讽,这一点其实跟《母亲》是一脉相承的。
在他的电影中,追求个人幸福的自由总是比集体的规范与和谐重要得多。
接连看了两部山田洋次的电影《母亲》、《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两部电影都是二战时期,都是讲述的母亲的故事,都是吉永小百合主演,影片一开始男主就缺席,都是反战主题,这也许是战争年代的特有特征,两部片子有些续篇的逻辑。
母亲主要讲述的是1940-1942的故事,丈夫因为左倾思想被拘留,一个女人艰难的扛起生活的重担,养育了两个女儿。
如果与母亲一起生活,讲述了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故事,一个母亲从失去儿子的悲痛中走出来的故事。
两部片子从女性的视角,控诉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伤害,反思军国主义思想的危害。
请大家警惕一切狂热的思想!
昨天(注:这个评论是09年6月2日写在博客的)半夜一个人坐在底下看山田洋次的<母亲>。
包子来寝室玩,她们趟在床上闹腾得天翻地覆。
这是唯一一次无论如何我都没有说过一句话的电影。
开始总有淡淡的辛酸,悲怜,可是看到后面真的是很感人。
因为这部电影的立脚点,它的视角,重来没有正面接触过战争。
最开始野上家的入狱也只是思想罪,而非什么战死。
可他正是这种像我们文化大革命时间的思想统治,这种独立见地的扼杀,最后的野山先生死时,何尝不能算作思想上的战死呢。
里面的两个小演员,吉勇小百合试验的野山太太,浅野忠信饰演的山崎先生...等等一些列人物的出色出演,都让我在这个闹腾的夜晚得到了平静,仿佛跟着他们回到了那个思想压抑那个军国的年代。
而最终,真正让我抽噎到不行的,其实是山野太太死前的"感谢你们"旁白中两个女儿时不时的话外音。
此时真的是万籁俱静,感觉所有的人都睡了,而世上只有我一个人坐在下面压抑的哀伤。
因为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奶奶,在文革的时候她的父亲(我祖父)因为是大地主直接在之前就枪毙了,而她的丈夫,我的爷爷,因被诬陷后来也入狱了。
她那么小,不知道有没有一米五,当时经济困难的时候生育有四个子女,自己只是个小学老师。
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的。
这让我一下从<母亲>投射到了自己家。
前段时间她八十大寿,在祝寿讲话的时候她说,我永远记得当我们困难时帮助过我们家的人,那些老师那些给我们打了一把手的亲戚。
在我觉得简直是悲惨的人生中,她们度过来了,一个瘦小的女人带着一家的孩子,可是她最后始终铭记的不是自己的坚强和伟大,而是那些有意或者无意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
真的是验证了那句,患难见真情。
后来爷爷终于平反出狱了,可是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没有他,据说出狱不久也就病逝了。
而我爸正好是幺子,他的成长中几乎就没有父亲的出现。
看这部战争背景下的家庭亲情片的时候,不会觉得其实我就是被这个国家侵略的子民我应该把他们小日本怎么怎么样的想法,因为这个时候你会真的抛弃国界的概念,对同是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
忽然想起起初知道这部片子是在豆瓣上看一篇<南京南京>的批判文,下面有留言南方周末专刊里的评论说到了日本山野洋次拍的同时侵华战争的<母亲>,他在上海一家小影院看完的时候,全场的人都深受打动,有人鼓掌,有妇女哭的悲戚。
我不想再花心思赞美小百合的眼神,也不想夸赞浅野忠信的不一样的演技。
这些都有人说过了。
我只想沉静在这些伟大的妇女的人生中,淡淡的悲伤。
为时代,也为她们。
15:45电影准时开场。
我一如去年,万分期待山田老伯伯的佳作登场。
前些年已有武士三部曲《黄昏清兵卫》《隱剑鬼爪》《武士的一分》把武士真义探讨彻底。
主要演员上,山田老伯伯的选择总是既叫人惊讶又让人敬服。
《黄》的真田广之、《隱》中的永濑正敏、《武》里的木村拓哉、乃至此番的男配角浅野忠信无一不让人大开眼界,全部被发掘出之前所未有的潜质。
作为浅野大叔的永远支持者,事前真的是很难想象特立独行的他如何融入昭和时代。
果然,山田老伯伯和浅野大叔一点不叫人失望,让我从头到尾边抹泪边发出“痴笑”声声。
浅野从闭塞少年到愤青再到悲伤中年,神经质也好神经病也罢,好男色的武士亦或变态杀手什么都演过。
不过知识分子,大概真的是第一次吧!
戴着小圆眼镜,留着小分头,总是象《樱桃小丸子》里的花轮少爷一样一扬脖一抹头发。
这样清贫,总穿通一套西装和衬衫,袜子也破洞。
有那么些小知识分子的自傲和缺少生活经验的憨傻,不过也会识时务地装样骗人(非常可爱)。
当然还有最可贵的真诚,永远支持着野上一家。
总之,我太激动了,出了电影院,眼泪还没抹干净。
只希望明年还能继续欣赏到山田老伯的新作才好!
日本侵华期间,因为写书成为思想犯而被关押、愧疚却正直的父亲,苦苦等待父亲归来当代课老师与外祖父断绝关系拉扯两个女儿的母亲,父亲被捕后一直辅助师母生活的搞笑深情的学生小山,学画画爱艺术不是为了挣钱的姑姑,住在奈良爱钱并说贵金属不该捐给国家打仗、小姑娘就该穿的漂漂亮亮的粗鲁叔叔,听说父亲是思想犯就认为是共产主义分子并腾出空间给父亲坐和盖被子的狱友,没有因为父亲被捕就相信父亲是坏人并和母亲相依为命而感恩的孩子们......每一个人都是好人。
好像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做好人是都要受委屈的。
每一个角色都是那样的细腻浅野忠信第一次看他的片子 发现演技很好他用一种淳朴的 细腻的 温柔 老实 正义 傻气的性格去演绎着山野这个角色 很喜欢他 我觉得这部片子用了一种最真实 带有一点点残忍的手法 其实并不是真的残忍 因为这种残忍其实才是一种真实 也正因为这种残忍 让片子更加烘托出母亲的可贵 哭了 很多次 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妈妈 你还好吗
上座率4成第一次去衡山看电影,老影院的格调感觉很亲切,就是大厅有一股霉味,旁边的女观众居然戴上口罩看的……电影很赞,觉得山田洋次作了一次完美的回归,找到了寅次郎时代的可爱趣味,苦中作乐的坚强,比武士三部曲的民族性解构要看起来亲切得多衡山的银幕可能宽度不够,感觉右边有一部分画面是投在了幕外的这两届的处女看都是日本催泪片,去年是《东京塔》,今年是《母亲》,片子后半部场内明显有抽泣声,散场后前面一位女观众泣不成声被男友扶出去片尾拉卡司读信的部分观众基本都静坐看完,影院先开了下灯后来发现不对又关上了,想起舒淇在香港电影节上的气愤,今天放映方和观众也都算有素质明晚打算看《英国病人》,票房已经售罄,和门口的黄牛打听了一下说票子没问题,明晚过来找他就可以
The house does not rest upon the ground, but upon a woman.——Mexican Proverb 家庭不是建立在土地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女性之上。
——墨西哥谚语。
我被这部片子煽哭,哭到泪流满面,难以自制。
突然想起以前在看CM的时候出现的名言警句。
虽然不足以概况全片,然而放在此地也非常能体现我的心境。
全片是以二战中普通日本人的生活为背景,也是我第一次看由日本人拍摄的二战期间的电影。
从她们孤苦无依的生活来看,战争的政治利益全部都建立在普通民众的痛苦之上,由手无寸铁甚至不具备战斗能力的老百姓承担。
我很好奇欧洲国家或者美洲国家有没有像二战时期的日本或者文革时期的中国一样经受过全民统一的洗脑?
那个时候,她们每天参加邻组交流会,开会之前唱歌,对天皇头像三跪九叩,管卢沟桥事变叫“圣战”,发扬抵制奢华运动,灯火管制,使我得以一见当时普通日本百姓所承受之苦。
虽然之前也非常清楚,当局利用军国主义思想奴化残害他们,战争,从来就是由底层人民的无数尸骨堆积起来的;但是看到最后还是觉得,许多的牺牲实在是太无谓了。
他们,是被国家抛弃的,其生命如蔽履一样被践踏,所有的悲痛只能由亲人承受。
日本在当时由于不是本土作战,人民所受冲击当然还是远远无法和中国相比。
片子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共鸣,在于片子中的丈夫是一位共产主义者,反对当局对中国宣战而被判为思想政治犯,在牢里受尽折磨而死。
在当时统一被洗脑的日本,妻子却坚信丈夫的思想无罪,其勇气非常人能够想象。
拒绝亲生父亲的提议去离婚而毅然断绝父女关系;发现借书的教授也认为丈夫是思想犯而毅然离去;可以说四方碰壁苦苦煎熬,但表示:从来不后悔嫁给他。
并从不放弃原则,与被军国主义思想浸染的人们划清界限。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爱情吧。
我看到那个深度近视且一只耳朵失去听力的山崎拿到召书去服战,妻子握着他的手嘤嘤哭泣,心里明白他这样一个身体条件不达标的人去打仗,估计有去无回,深感无助。
我在看到他托战友带信回来的时候,以及母亲最后说不愿意在那个世界与亲人碰面,终于泪如雨下。
什么是死的觉悟。
无辜生命的逝去其本身就该让生者警醒,为什么还还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导演从始至终在拷问这一条,并让母亲成为一个自始至终都没有“死的觉悟”的人,是他对于这一问题的鞭笞和思考吧。
这样一个平平淡淡的故事,没有高潮,但却不会让你觉得太慢或冗长。
在结尾的时候,伴着丈夫的旁白,你可以看到一个坚毅的女性形象正慢慢的高大起来,如同支撑起一个民族一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她使我觉得,日本这样一个国家,也许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像片中母亲那样的女人的存在,咽下所有伤痛,不屈服于任何苦难,才会如此生生不息强健如斯吧。
渐入佳境。
剧情
生活的答案永远是家庭。第一次看山田洋次,感觉他的导筒就像一把电熨斗,能把一切都熨平,又很暖。嗯,边看边交流就更暖了。
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分崩离析,幸运的是这个家庭更多的是女人,不幸的是作为女人她们只能无奈接受残酷的现实……父亲与山先生的支撑让这个家挺下来,但战争无情得夺走了两人,还有广岛的姑姑的生命……影片没有刻意描绘战争的场景,只是通过这个平凡的家庭来展现战争的残酷与母亲的坚强
除了最后突然跳到现在有点突兀外,没什么可以挑剔的,母亲、父亲、山先生都是那个特殊时代让人尊敬的日本人
一个母亲两个孩子的家和依靠在哪儿。
21/4/10
吉永小百合演技没有任何话说,但让一位六十多岁的人去演一个三四十岁的母亲,不论保养得多么好,还是让人有种错位的不适感。电影平淡中蕴含力量,并无刻意煽情但却让人始终酝酿着情绪,在结尾处终究泪水决堤。看这样的电影让人真的能够静下心来感觉家庭的温暖。 ★★★★
“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的荡涤,但不是塑料制品;有一百八十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靠不加奶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此外,她必须有六双手……”
未来酱✓
战争带给人类的伤痛,一个女人一生的忍耐和坚持。日本人对侵华战争的反思,但是说实话,看他们过的战后生活,虽然清苦,比起中国人当时的水深火热,还是比较好过的日子。63岁的吉永小百合还是美的不得了,浅野忠信不看演员表简直认不出。
母亲的这一生充满了隐忍的光环~那个年代如此得飘零。。。最艰苦的永远是人民~~
山田洋次一贯的细水静流 触动人心
平凡中的普通
苯手苯脚爱哭 但我会游泳
传统母亲,温柔慈爱隐忍……
为嘛本国的反战片都是停留在煽情叫你哭的层面上呢
三星半吧,虽然片子各方面做得都很细很认真,最后也成功地把我煽哭,但还是觉得山田老人的情怀微微陈旧了一些,不过确实足够动人,很像国内第四代导演的风格,古典,规矩,却总少了那么一丝丝让我迷恋的东东。
诗意的电影,贫乏的生活,动荡的年代,纯粹的心灵。吉永小百合演这个角色其实显老,不过好在导演功力非凡,给人心灵抚慰。
题材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