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无意中看到这个电影的片段才发现自己漏了还没看过,赶紧补看了一下。
因为我看的版本是中文配音的,里面很多歌曲也是中文翻唱后的,我个人是感觉唱的没有英文原版好听,但是其他对话方面我觉得还是挺好。
自从在电影院看完中配的《愤怒的小鸟》后,感觉中文配音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接受,很多时候中文配音会改变原词加入一些中国的梗让人觉得更合适。
总的来说,这剧情确实把我感动到了,但是剧情仍然是本片最薄弱的地方。
魔发精灵族一头花花绿绿的魔发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挺丑的,可能会把一部分人劝退,但是在观看后你就不会觉得她们的头发很突兀,而且还挺有用,尤其是粉精灵波比和灰色精灵布兰独自出行去救伙伴的那一路碰见的奇奇怪怪生物的劝退办法,小灰精灵拿头发当鞭子的那一幕我个人觉得是最搞笑的。
但是到最后在精灵宴席上教博啃族怎么得到开心,虽然歌很好听,但是确实是容易了一点。
这里还要说一下这部动画的质感。
说真的看着像不织布质感的动画电影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所以我觉得这个电影除了在人物造型上以丑突破以往之外,在画面的质感上也有新突破。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这人物是手工做出来的还是电脑制作,觉得粘布质感的人物立体感更强一些。
但是不管怎么说,本片适合全龄段,而且歌舞部分棒的不能再棒,重看一遍还是觉得歌曲是本片最大的特色。
而且我觉得这个电影表现的内容非常积极向上,正能量太满了,适合当你的人生到低谷时重看一遍。
整影片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剂效果,波啃的镇死气沉沉与魔法城堡的喜悦欢乐形成鲜明对比,波啃的人民渴望快乐,却不知道怎样快乐,试图吞下魔法精灵得到快乐。
魔法城堡的人积极乐观但生活里只有蛋糕。
逃避不是办法,面对问题要勇于挑战。
一根筋看似天真,却是推动发展的关键。
(悲观者布兰虽然本领大,但终究还是执着的公主决定了事件走向)
原型的娃娃不是叫丑娃来着嘛,每次打的时候都差点打成迪士尼的《魔发奇缘》。。。
我坦白!
我完全为了贾老板去看的!
Justin Timberlake为主角配音,并做了各种电影音乐,包括之前大红的那首《Can't Stop The Feeling》。
电影中有唱《True Color》拯救众人的桥段,还有“sing like an angel”这样的形容,我怀疑JT给编剧塞钱了(手动滑稽)电影中的丑娃还是要比现实的丑娃玩偶好看一点。
换了个好的洗发水改善了发质,皮肤“材质”好像换成了羊毛毡之类的,显得更亲和一些。
不过那头发在近处非焦点时虚的晃眼睛。。。
好多日常对话会出现的抖机灵梗,太符合我胃口。
前半段我始终坚信是个告诫大家“不要傻乐”的故事。。。
有人每天24小时乐呵呵唱唱跳跳我也受不了。。。。
然后从唱《True Color》开始,回到了动画电影不变的“做自己”的主题。
(这两个一结合,莫名想起彪马叔前段时间在节目里吐槽的“都在鼓励做自己,可如果本身是个SB咋办”。。。。
)电影说了无数次“Happy”,尤其是后半段,多到我觉得不唱下菲董的《Happy》都感觉过意不去。
而这也是我觉得本片最大的缺点。
对一个不happy的人高呼“高兴点”真的不会太直白、太苍白吗。。。
大概所有全年龄段的动画电影都逃不开(或是自己选择了)“直白”吧。
本年最佳动画电影依旧是《疯狂动物城》。
最后贾婷婷抱娃照镇楼!
近年来烧脑这个词很流行,不论小成本大制作真人还是动画,越拉越多的电影选择往这个方向靠。
诚然,如果剧情精细环环相扣,看完以后确实过瘾,但是电影本就是一种消遣品,简简单单能开怀大笑的非烧脑电影未必不是好电影。
除了同近几年其他好莱坞动画电影一样的大制作和豪华阵容以外,魔发精灵的一切都似乎在反近几年动画电影讨好大龄观众的风潮。
1:主角乍一看都丑的不行,不像小黄人一样看一眼就觉得光凭颜值就可以去电影院心甘情愿的掏钱,但整部电影看出来,却已经对这些形象爱到不行,毛茸茸的小手、圆滚滚的身形加上想象力奇特的头发……这一切都突然像打破了你的审美次元墙一样,让你打心眼里喜欢。
2:魔发精灵里,公主不需要救赎,公主不娇生惯养,公主不相信眼泪。
公主不会自己跑到荒山野岭里盖个城堡就以为自己勇敢slay了。
在看预告时,我不确定我是否会喜欢这个傻白甜公主Poppy,看完以后我发现她真的不是影视中常出现的平面模式化傻白甜,相信希望,但不会智商掉线去相信反派,更不会哭哭啼啼以后擦干眼泪说:"别人对你不好我更要对别人好,我要用我圣母的心来感化别人。
"之类的话,对于背叛者,她可是有脾气的。
具体情况这里卖个关子,大家可以去影院揭晓。
3:影片中狠狠的调侃了一把传统童话故事灰姑娘,掉了一只溜冰鞋那里真的要笑疯,当然"变美"以后上街走一圈让路人闭嘴惊艳这种百试不爽的桥段是不能少的,我们的灰姑娘可不低调。
除此之外,影片场景的建造非常精致,预告片中出现的场景不多,并且感觉不够开阔,一度让我担心会不会预算全都用到毛发上了,看完了电影才发现自己完全多虑,前半段电影直接构造了一个全新的微观世界,色彩缤纷、想象力相当丰富,拿小虫子做起搏器、在头发上面划船、拿自己的头发给别人做假发,这些地方都让人意想不到又觉得合乎情理还有一种萌萌的感觉。
综上这部电影或许不刻意讨好大龄观众,但不代表这部电影对大龄观众不友好,当代的社会压力大已经是老生畅谈的话题,我们大部分人都像是现实中的Branch,我们觉得life sucks,我们有些幼稚又迷信的在微博转发好运锦鲤,我们不得不为一切提前做好准备,并且为了避免受伤对每一件事都做好最坏的打算。
久而久之都忘了上一次开怀大笑是什么时候了,现代人是否无法快乐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对Branch产生共鸣。
所以我们何必追求剧情复杂百转千回的烧脑电影呢?
何不就给自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放松一下,乐一下,再回去继续应对生活。
其实看完电影也会有些释然,Branch能找到快乐,我们也能,Sure life sucks,but it will give us some sugar once in a while,right?当然,作为一部音乐剧式电影,不得不提的就是这部电影的配乐。
贾老板给这部电影做的原声配上来简直完美,it's just like they belong together.最后,这部电影一定要看原声版,片中有口音的笑点,各种口音大杂烩可能看国语版感受不到。
还有,电影有对贾老板SNL一个经典造型致敬,有兴趣的粉丝可以找一找。
打开豆瓣来找认同感,没想到清一色好评,第一条就是「谁觉得幼稚我跟谁急」。
于是默默退出了app,我觉得幼稚啊,你来咬我啊。
反正你也咬不到,哈哈。
电影的正义方,即精灵王国,有一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热闹感,波比公主作为这方的代表,天天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结果呼唤来了恶魔。
这就hin尴尬了,好的是这个热血的姑娘很讲义气,于是就跌跌撞撞地走上了救同伴的路。
在公主红心光芒的映照里,小黑哥显然讨喜得多,拒绝抱抱,拒绝唱歌,一路披荆斩棘,细心思考解救计划。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人夜宿丛林,公主情深意切地唱了一支「The Sound of Slience」,小黑伸手要过琴就丢进了火堆,虽说有点不解风情吧,可心里禁不住暗自叫了一声好,干得漂亮。
并不是「Slience」不好听,也不是我内心有多黑暗,只是这种叨叨叨的强行灌汤行为真的很容易让人反感。
公主所说的话,看似励志温暖充满正能量,但在残酷现实面前除了自我催眠毫无用处。
而反派博啃族人的暗黑气息倒是让人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画面转换到博啃镇的街景,所有人脸上都写着郁闷,他们机械而麻木地生活着。
犹如冬日里笼罩在城市上方挥之不去的雾霾,那不正是都市里忙碌工作的人们的情感缩影么?
前段时间,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出了一个MV,叫「感觉身体被掏空」,很多人都是边笑边哭地看完的,觉得跟博啃的街景很贴合。
博啃人不聪明,也不坏,只是不快乐,或许他们也不知道快乐是什么。
于是博啃人就成了很容易被操纵的一个团体。
大厨说,吃精灵会快乐,他们就以吃精灵为唯一目标;精灵告诉他们,不用吃也可以变快乐,于是他们就愉快地放下刀叉与精灵热舞。
连情感都是被外人赋予的,想想也是挺悲哀的一件事。
这样想来整个博啃王国,只有洗碗妹一人有情感,会爱会痛会付出会割舍。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
为了躲避孩子扎堆的尴尬,我特意买了影院的早上第一场电影,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那场来了一堆小记者,大概是报社组织的活动(哎心疼一下下自己)。
可能是因为有组织,观影秩序倒不算太乱,只是我发现现在的孩子挺不好骗,哈哈,看了个把小时,就听到有孩子问,怎么还没放完。
电影散场的时候,呼地全跑了,就剩下我,孤零零地坐在影厅的正中,等待那个十秒钟的彩蛋。
PS:6分,为博啃,追加1分2016-10-30
突然,很想看动画片轻松轻松,想到去年还没看的魔发精灵,立马下载。
真的是个俗套的剧情,看开头就猜到结尾。
可是!
真的太有梗了,从头笑到尾!!
制作组简直会玩!!
但是除了这个几乎没什么其他的优点了。
角色很丰富,但是好玩的角色出场次数太少了,那个云也太牵强了吧,神他喵出场退场,赤裸裸的埋梗。
男女主角的感情线跟你的名字一样莫名其妙,男主一首歌的时间就喜欢上女主了。
结尾也很草率,真的直接唱着歌结束.....猝不及防。
感觉制作组就是为了铺梗制作的这部影片,全片都在玩的感觉。
各种趴,自带电音的亮粉君笑死了,又cute又低沉的小精灵这种反差梗我真的百看不厌。
小小精灵超乖,小孩声音可爱炸。
精灵形象就是传说中的丑萌,怪物是真丑,但是那个迷妹怪还买可爱的。
下面剧透,sound of silence前奏一出我就笑得不行,歌词简直应景!
这个绿色小小精灵我觉得好像Ron Weasley阿!他说话的时候嘴角一直是向下的,也很呆萌
话说当这部电影刚刚公开的时候,我就觉得眼前一亮,电影中那些发型很长且杀马特的小家伙们,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经玩过这样的小玩偶。
《魔发精灵》其实就是梦工厂购买了这套玩偶的版权而制作的动画电影,而完全原创的故事内核,乃是梦工厂一贯高调的娱乐和恶搞精神。
这套玩偶,来自于玩具大国丹麦,叫做“The Good Luck Trolls”有好几个中文名字,有的叫巨魔娃娃,有的叫印第安娃娃,也有的叫丑娃。
这款玩具起源于1959年,一位名叫托马斯的渔夫兼伐木工人因生活拮据,没办法给自己的女儿买生日礼物,便参照北欧神话中的巨魔的形象,自己动手只做了一个,意外走红。
记得当年这玩意不便宜,我应该只有一个,没什么可玩之处,全凭那凌乱多彩、超级赛亚人一般的各种头型。
在这部电影中,精灵们的“超自然”的发型自然是看点之一,但故事主题并不是以魔发精灵为主,而是一个类似《蓝精灵》版的虚构了一个精灵国度,里面有魔法小精灵,也有丑陋的博啃族。
反“蓝精灵”天生欢快、五颜六色的快乐精灵,以及天生忧郁、长相丑陋的博啃族。
后者获得“快乐”的唯一方式,就是吃快乐精灵。
乍一看,本片其实跟《蓝精灵》没什么区别,把两个种族的外形换一下,就是“快乐的蓝精灵”与“邪恶的格格巫”,但本片远没有这样简单。
难道格格巫只有抓住蓝精灵才能快乐吗?
难道蓝精灵必须每次打败坏人才能快乐吗?
并不是这样。
无视美与丑的距离,无差别快乐,电影最终建立在这样一个统一的基调之下,这也是俺特别偏爱这部有着怪异造型的精灵、也有着丑陋怪人的奇怪动画电影的原因。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百老汇那部著名的舞台剧《发胶》,最早出现于风起云涌的上世纪60年代,那个反叛的年代里,上演着无数的运动,《发胶》就是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电影的主角,是一位肥胖儿丑陋的姑娘,一名希望成为跳舞王的肥胖少女。
那些长相甜美,总是吮着棒棒糖的富家漂亮少女,是其中的反派,最后肥胖少女一举成名,而漂亮女子自取其辱。
令该剧充满了反歧视、一视同仁的观点。
(对比一下两部电影的海报,都是模仿80s黑胶唱片封面的模式)动画版《发胶》PS,该剧曾经被两次搬上银幕,1988年的“恶趣味之父”约翰·沃特斯拍过一版,2007年亚当·山克曼版更为著名,后者约翰·特拉沃尔塔反串了一名肥胖的女人。
这部《魔发精灵》有着《发胶》的影子,快乐无关种族,人人都可以拥有,片中特地设定了一位博啃族洗完妹,长相丑陋且身材肥胖,但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却是著名童话故事中的“灰姑娘”桥段。
梦工厂动画,在这里发挥了其招牌式的恶搞本领,将“灰姑娘”的故事放置在一对丑陋的角色之上,《怪物史莱克》不就是这样的吗?
片中除了那位大厨之外,好人与坏人并没有界定,“快乐”一视同仁,该剧实际上是在通过精灵族的视角去看待“快乐”这个问题,往深处说就是“反种族歧视”。
不要忘了,电影里会变颜色的魔发精灵们。
还有那首插曲《true colors》
纤维画风电影的画面风格,有点像木偶动画,如《阿凡提的故事》那样,即纤维艺术,包括毛毡,丝绒,花边,植绒等为该片定调,作为电影画面的主要呈现的材料质感,不但精灵的身躯和头发,连同云朵、树木、花等布景都采用这种材质,搭配至极铺张的色彩,满满的梦工厂元素。
而该片的另一大看点,就是无处不在的歌舞,电影的OST极为出色,“贾老板”贾斯汀·汀布莱克不但是电影的配音,还是本片的音乐总监,大量经典名曲被填词、恶搞,让这部只有90分钟的动画电影处处充满了欢快的音乐气息。
这就是《魔发精灵》的特殊之处,梦工厂非常善于炮制这类很简单且高调的动画片,动感极强的节奏,色彩鲜艳的画面,毛线质感的场景,整个电影就是一场缤纷party,没营养但就像电影的主题一样,非常开心。
再将一个童话般正邪大战的模式进行转化和恶搞,美丑有距离,快乐无差别。
如果说梦工厂动画此前做了很多“丑化”的工作的话,这一次他们为“丑娃”玩偶做了一次相当精彩的商业美化。
把“丑娃”和丰富的色彩与外表联系在一起,把“丑娃”和快乐的主题联系在一起,把“丑娃”和动人的歌曲联系在一起,把“丑娃”和一头飘逸长发所能引发的无穷想象力联系在一起。
影片最精彩的一幕莫过于当几个精灵变身五彩秀发,装点着原先自卑、郁郁寡欢的女孩,使其焕发出全新的生命色彩的一个场景。
不仅对面的王子会为之动情,任何在生活中会有所自卑、有所畏惧、有所逃避的人看到这一幕都会为之动情。
这个平凡的洗碗女孩其实承载了许多真实大众的朴素愿景。
影片的故事来自于一个传说引发的“惨案”。
传说博啃族只有吃掉魔发精灵才能获得快乐,所以身材魁梧的博啃族把矮小的魔发精灵圈禁起来,把他们的生命之树用牢笼禁锢。
这个看似能为博啃族引导来快乐的传说,实际上恰恰是引导他们把快乐封锁起来的魔咒。
而只有当封闭的牢笼破碎,生命之树重获新生的时候,才是他们快乐真正来临的时候。
影片中说,快乐是来自于每个人内心的。
事实上,生命之树就像是人们的内心,只有敞开心扉,才能享受歌唱、拥抱、舞蹈种种带来的快乐。
如果不能敞开心扉,就会像街头盲目行走的博啃族人那样麻木,就会像年轻的王子那样虽然身居高位却毫无生趣,就会像恶女厨师那样被复仇情绪充斥。
连失去色彩的魔发精灵,也是因为被困于外婆丧生的深渊中无法自拔,从而无法向人敞开心扉。
而当他重新敞开心扉,张开双臂,打开歌喉的时候,他的生命就再次被赋予了色彩。
从剧情上说,影片前半部分是比较低幼的,后半部分是比较成人化的。
在前半部分,博啃族的恶与精灵的快乐形成二元对立,而在精灵寻找到新的驻地后一段长时间的歌舞生平也呈现出缺乏冲突感、单纯是视觉符号的效果。
但自从精灵们重回博啃族王国救人,开始与博啃族人发生关系之后,影片就体现出成人化的特点。
交易开始出现——你帮我干生么的话我就帮你干什么,背叛也开始出现——一个精灵以背叛者的身份反转出现,直至最后都没有获得解救。
二元对立性被彻底打破,坏人里开始出现好人,好人里也开始出现坏人。
这是近来很多动画都表现出的一个特色。
用儿童化的语言带入剧情,然后逐渐加入成人性。
《疯狂动物城》也是这样的。
用小孩子的舞台表演,和兔子想当警察的单纯梦想入局,而一旦进入动物城,就是彻头彻尾的成人世界。
在观影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观众的接受特征,就是影片前半部分小孩子更为接受,而后半部分大人更为入戏。
大人对前面的剧情可能略有困意,而小孩子对后面的剧情则可能略有不解。
这种合家欢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把代表低幼和成人的两个族群混搭在一起,然后让代表低幼的族群去改变代表成人的族群。
只不过,《魔发精灵》是依靠亮丽的魔发、丰富的音乐,把这种族群狂欢演绎得相当出色的一部。
另外,本片也是梦工厂动画中比较少见的歌舞片,还是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的。
动画影评俱乐部 inside
Poppy在进行近代爱国主义教育时的目的不是为了居安思危,只是为了宣扬个人英雄主义。
老国王是英雄,他冒生命危险救下全国人民。
但这个故事原本不应该只是为了向后人塑造一个英明神武的国王,而更应该是告诉人们,有异族觊觎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之心。
如果Branch和Poppy年龄相仿的话,Branch奶奶被吃应该是在外逃之后,那所谓了20年博啃族没有出现就更显自欺欺人。
而作为心理创伤者,Branch也渐渐从满世界高呼狼来了,变成了自己构建工事,做好防御准备了。
Poppy的party吸引来了Chef,这个是洗不白的,基本上就是得意忘形,乐极生悲的表现。
而这之后,她将所有人带去了Branch的工事,并逼的他只得一同前往,就显得有些厚颜无耻了。
而后碰到了一个善良自卑的小厨娘,这个可以说是主角光环了。
因为恰巧Poppy是个什么都不会,就会让人开心快乐来歌唱的家伙。
然后就是在她再次令全村陷入险境后一蹶不振,是的,在全族最该警惕的时候她开大party,让所有人放松警惕,在全族最需要齐心协力想办法求生的时候她却心灰意冷,影响所有人变成灰色。
最后,靠Branch——全族最阴郁的人——来重塑信心,靠Bridget——是敌对的博啃族——帮助逃出生天。
果然是典型的童话里的小公主,虽然长得不怎么公主……
文/梦里诗书对于这部初给人映像并不讨喜,甚人物还有些老土的梦工厂新作《魔发精灵》,并没有抱以过多的期待,但真正看完电影,那关于快乐旋律的贯穿始终,令人收获的是最为简单,却被很多人所遗忘的功能——快乐。
鲜艳明亮的色彩运用,仿若一本童话书的打开方式,使这部动画在第一时间便足以吸引孩子的瞩目,电影讲述了不开心的博啃族只有吃了乐天的精灵族才能开心,因此每年都会举行吃精灵的美食节,而精灵族国王为了改变这样的命运,带着所有族民逃离了精灵树,开始了新的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精灵族也放松了警惕,肆无忌惮的狂欢终于又引来了博啃族,为了营救被抓走的精良族,公主波比和另类不喜欢乐的布兰开始了这段拯救同伴的旅程。
当故事伊始,过于低幼的展开,令我错以着这是一部如斯皮尔伯格《圆梦巨人》般只是献给孩子的作品,但随着剧情的推进,老歌新唱的方式使电影所洋溢的快乐逐渐的开始也能感染着大人,而极具现实的隐喻,更能为人心生共鸣,这根本不是一个浅显的童话故事那么简单,电影在令人收获快乐的同时,更在授人以渔的启迪着每一个大人如何面对生活的态度。
孩子是最不缺乏快乐的,真正失去快乐的是已经长大的成人,从这一点来说《魔发精灵》的出发实则也是一部献给大人的童话寓言,我们在面对生活种种问题压力的同时,其实很多时候早已遗忘了快乐这项最为基本的能力,还自以为这是一种心智的成熟,实则电影所塑造的博啃族并不是什么丑陋的怪物,而就是我们自己,必须食用精灵才能快乐的错位认知,包括不断压抑自我的布兰,又何尝不是很多人现实中自身的写照。
正如电影中那句令我映像深刻的歌词“真实的色彩如此美丽”,笑对生活,回归真实其实并不困难,我们或许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必然存在的阴暗,但却可以决定自己是活在阴暗中郁郁寡欢的博啃族,还是生活在阳光下美丽乐天的魔发精灵。
很可爱呀
设定好可爱果然有原著。丑丑的很童真。唱歌就是很high。小女仆真是hhh 小时候从来没见过这个玩具!配色很棒 傻兮兮的剧情。texture很好玩。n个经典致敬
如果不是贾老板的歌声太好听,我绝对不会给这部充满了道德绑架的动画打两颗星的。
比臭娃娃还要丑的角色,以及相当奇葩的三观,各种强迫他人道德绑架。只能说几首歌和布艺质感的画风还不错。
五彩缤纷的颜色,欢快的歌曲,但是故事本身总觉得不是那么快乐,首先两派人物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虽然没有《香肠派对》那样剑拔弩张,但最后总觉得是强行“一团和乐”,话语间总谈及“快乐是需要代价的”,过往的悲伤其实很难用简单的拥抱来治愈吧。评分:7.5/10。
喜欢唱gorillaz的怪物那段
一锅浓浓的鸡汤...恶心...反胃...理想主义都去死吧...
喜欢这个小小动画电影的欢乐和积极,喜欢这种正能量的传递,责任、爱心和勇敢都诠释得相当到位,歌舞的穿插更是神来之笔!
从头到尾,都不喜欢这部电影,低龄的小朋友觉得太丑,而玩着丑娃长大的我们又觉得毁童年。
居然比北美提前一周上映,感谢梦工厂爸爸。据说头发是用专供此片的新纹理质地编码做的,看来动画依然是这个产业中最富创意和创新精神的分支。不愧是贾老板的作品,又唱又跳又拥抱,单纯的美好。改编歌曲都很好听。
没抱什么期待,却收获了满满的感动。梦工厂把呆萌和欢乐发挥到极致,艳丽的色彩和欢快的歌曲,营造了轻松与搞笑。故事多线叙事,但又环环相扣,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获得。“快乐就在我们内心深处,你只需要有人帮你唤醒。”电影原声超级赞,电影院都想跳起来。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角色形象(至少大多数)要好看,色彩搭配要合理,这两点确实很重要。
这么又丑又吵的玩意被抓走吃谁会共情啊,拿现实世界类比的话这不就是牛蛙吗,丑,吵,活着恶心人,但是做成煲仔饭!火锅!粥!是多么能带给人快乐!不想被吃就进化得难吃点啊!
精灵造型一出来还以为记忆错乱,我小时候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彩发精灵诶,一查才知道,这款toy果然70s就开始风靡了。but片子过于低幼~
一般吧,每次看到一群傻白甜非要让个正常人也加入傻白甜的队伍,就心累。
歌都很好听,软绵绵的质感也挺好,但是故事真的有点就那么回事。
冲着贾老板去的,看完就后悔了
Life is not always cakes and rainbows
大家是真的都好丑啊!去英国的飞机上看掉的。
电影刚过半的时候还想批评这“太过于KTV了”… 不料越往后故事和节奏越好,最后到卡司都飘完了还意犹未尽,抱怨着贾老板怎么不再多写多唱几首让大家继续哈啤。梦工厂最丑萌动画没有之一,各种好听哭,(颜色)好看哭,蠢萌哭。这样简单的动画总有一种特别的,浅入深出的本领,把透彻的大道理讲得很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