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点在于对这个中年男人觉得生活了无生趣的表达,每个人同样的声音同样的轮廓。
这一点还真是真人电影做不到的。
他也处在犹豫的虚无状态?
所谓幸福美满的生活,却无聊透顶,畅销书作家,人人艳羡,自己的书里在讲乐观积极,自己都做不到,当他遇到那个女孩419的时候,真是个老流氓的表现,小女孩就是好骗。
电影真的挺大尺度的,床戏漏点一个没少。
做动画的脸上的线没有处理,应该是要表现那个人都像带着面具一样生活吧!
就在他的梦里。
第二天那个与众不同的,可爱的,昨晚才和他共度良宵的女孩就变得其他人一样无趣。
这就是生活,什么都有保质期吧。
(刪節版原載於《時代論壇》1493期,2016年4月10日)[劇透]你追求卓越嗎?
你希望受歡迎嗎?
卓越的人,理應鶴立雞群,與眾不同,但當人人皆追求卓越時,這追求卻是庸俗的。
一個大受歡迎的卓越者,卻可以同時是寂寞的,受愛戴,卻不感被愛。
《不正常麗莎》就是講這些矛盾的現象,荒誕卻普及;以人偶定格動畫來講人性,也有這矛盾的特性,結果卻證明創作者Charlie Kaufman是卓越的。
人偶這個獨特媒介對《不正常麗莎》故事很關鍵,即使費時、難度又高,卻不是用電腦動畫或真人演出能替代的。
戲裡的人偶比例較真人矮,動作也不算十分流暢,但藝術家對其臉部表情的刻劃卻十分細膩,讓觀眾投入角色的情感活動。
不過,人偶的臉部分為上下兩部份,在雙眼位置水平分開,兩部份之間的隙縫很明顯,因此也在提醒觀眾這些皆是人偶,讓他們情感的投入和疏離的效果並存。
雖然佈景造得很細緻,營造了一個寫實氛圍,但故事卻是超現實的,完全由男主角Stone的主觀視角出發,觀眾會感到越看越詭異。
詭異之處是,別人都有同一幅面孔和同一把聲音。
客戶服務專家Stone是個典型的「成功人士」,既寫了暢銷書,也四出演講,知名度不低。
但他卻要吃抗抑鬱藥。
他眼中所有他人都有同一幅好看但不突出的男性臉孔,有同一把缺乏感情的男性聲線--包括他的妻子和兒子。
千人一面之使人孤單,因為連最親密的人也跟陌生人同貌同聲,皆是面具。
這手法是象徵而非寫實的,以最具體明確的方式所表達出來,但之於主角的感受,卻是十分真實的。
寂寞的Stone出差住在酒店,約了一個被他傷害過的舊情人出來,既想和解,也可能想一夕風流,結果不歡而散。
他在街外逛到一個性用品店,看見一個古舊的日本機械人偶,又回去了。
他就寢前洗澡,驚覺一把女子聲音--他一直都只聽到同一把男聲的啊!
結果他去尋找聲音的主人,尋到了Lisa,驚為天人,不因她貌若天仙(甚至有點缺憾),而是因為她的樣子與別不同。
Lisa是Stone的擁躉,來這城市就是為了聽他的演講。
結果Stone把她邀到自己的房間,自卑的Lisa受寵若驚,因為她一直感到自己比其他人都差勁。
Stone卻告訴她,她眼中那些缺點都使她與別不同,所以吸引著他。
一夜情過後,Stone卻在吃早餐時開始挑剔Lisa的小毛病,後者卻漸漸變得跟其他人一樣--同一臉孔、同一聲線。
失望的Stone仍是要演講,但這次他的內在壓力卻到了臨界點,在一邊高談濶論「把你的客戶當成朋友」之時,一邊忍不住訴說自己的困惑和孤寂,分裂之勢彷如兩個人在輪流「搶咪」說話。
最後Stone帶著那個日本人偶回家,雖然家人和朋友在家裡準備了一個派對迎接他,他卻回以掃興的回應,因為他們都是那個樣子、那把聲音。
最後給他慰藉的,是那個內藏歌曲裝置的日本人偶的歌聲,雖然日語內容不明,卻是一把與別不同的女聲。
寂寞顯然是電影的主題,但鑽進去之前,須先處理一個蠻有爭議性的內容:Lisa是真實存在,還是那個日本人偶,只是在Stone的幻想中成了一個人?
觀眾之間沒有共識,主張「Lisa是日本人偶」的理據包括:一)兩者在右邊眼角都有缺憾;二)日本人偶在性商店內出現,是性用品;Lisa出場時人偶沒有出現;Stone把人偶帶回家時,其妻卻說人偶流出了懷疑是精液的東西,那麼人偶是Stone用來自慰的工具,在其幻想中成了人;三)獨特而「不正常」的Lisa跟Stone戲稱自己可以喚作「Anomalisa」(即是原戲名),而這名字在日語中有「女神」的意思,那也是她等同於日本人偶的暗示;四)兩者的配音員是同一人。
若Lisa只是一個性玩具,那麼Stone就是連那「很快便幻滅的希望」 根本從來都沒有的一個極級「毒男」了!
對此持異議者認為,「Lisa即人偶」論並不能解釋Lisa出現的最後一幕,當中不單她有自己的容貌和聲線,連她身旁的朋友都有自己的臉容(之前出場時只有標準臉)。
Lisa和人偶只有象徵或比喻的關係,而非同一。
因而那一幕是戲裡最客觀的,因為其他「千人一面」的場面皆源自Stone那病態的主觀視角。
那麼,世界並沒有那麼絕望,只是Stone仍未走出心靈困境。
Stone看自己的臉是與其他人不同的,但人偶的臉是可以裝卸的,意味著Stone也是有可能跟其他人換上一模一樣的臉容。
但正因為他見自己是唯一與別不同的,才感到孤單。
另一方面,看來他也有失去「自己的臉」的危機。
在他首次聽到Lisa聲音之前的一刻,他的臉部突然不受控地抽搐郁動,發出機械零件活動的聲音;後來他在夢中則整塊臉的下半部丟落在地上,讓觀眾看見人偶頭部的內部構造。
這也是一種間離效果,既提示了觀眾Stone其實不是一個人,更進一步刺激他們思考「自己會否也像一個人偶?
」Kaufman在《不正常麗莎》裡作出了精彩的辯證,既在人與人偶之間,也在真誠與虛假之間。
Stone教客戶服務員想像電話筒另一端的客戶也是一個有成長經歷、有喜有樂的人,要視之為朋友。
這些話說來動聽,也不無合理之處,因為那令客戶有親切的感覺,得到更好的服務。
待人以誠是對的,對別人表示體諒和同理心也是對的,但這些「真」的事情被安放在標準化的商業情境時,便顯得虛假--客戶始終不是朋友,成功的指標始終是公司業績。
一般說謊是把假話說成真,Stone的「待人以誠」卻先把真的變成是假,再去裝扮成「真」,加倍虛假。
很多人都說現代社會科技發達,把人貶損為機器,就像安裝了同樣面具的人偶;諷刺的是,機器反而越來越似人,例如人工智能和那些能模仿人類表情的人偶。
那麼臉孔會掉下來的Stone是人還是人偶?
觀眾也會反思,自己會否也越來越像人偶?
客戶服務熱線的職員只是商業系統中的一個齒輪,作為卓越指標的Stone卻要他們提供「人性化」服務,可以說把小職員從小齒輪升級為人工智能,卻更貶損人性。
一個「不專業」的客戶服務專線職員,雖然在工作場所是冷淡和不客氣的--又或許像我們時常聽到那句沒有感情的「歡迎光臨」--因為那些職員把真摯的感情都留給真正的家人與朋友了。
那句虛假的「歡迎光臨」其實是小職員保持自我真誠內心的保障,倘若一個職員把客戶也當成朋友,就是把僅餘的真誠也拿出來賣,不但是更深一層的欺騙,更會連私密的領域也會失守。
把陌生人當朋友的代價,就是朋友變成了陌生人。
Stone把內心最真誠的個領域都出賣以後,真與假的界線便坍塌了,他的心智也崩潰了,所以才看所有人都有同一樣子和同一聲線。
他住的酒店名Fregoli也提示了「佛列哥利妄想症」這種「把所有他人都視為同一個人」的精神病症(不過Kaufman倒置了病徵,因「佛列哥利妄想症」是「一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
Stone心靈既已陷入混沌,那麼Lisa是真人還是人偶就是分不清的了。
Lisa縱是真人,也被Stone如人偶般對待;反過來,最後只有日本人偶在他眼中有與別不同的人性特質--但其實Stone本身也是人偶,全齣戲的角色都是--那你呢?
你有沒有試過,有時候臉部活動有點不受控制……?
中年危机的老男人啊,一夜情只不过是一场重燃希望的幻梦。
几个有趣的地方——1、开头和结尾的噪杂的人声。
不由让人想逃离恶心的人群。
2、梦境中的酒店经理、办公室的职员长一样,都是老婆的尊容。
3、照镜子想摘掉脸,梦境中哐当掉地。
4、次日清晨,斯通和丽莎一起吃早餐,丽莎说着话,阳光透过窗户投射进来,丽莎变得朦胧虚幻,一切都变得不真实起来。
5、成人用品店的日本歌姬玩偶快结尾唱出曲儿来。
6、城市灰暗的夜景。
约旧情人碰面。
寂寞的看黄片自慰的青年。
逛成人用品店。
都折射出主人公内心极度空虚寂寞的内心世界。
7、除了男主和丽莎,其它都是男人的配音,相同的声音出现多次。
突出两人的相遇。
又是精神疾病的体现。
8、Fregoli是酒店的名字。
Fregoli妄想综合症(中文:弗雷格利妄想综合症),又名人身变换症 ,由Courbon和Fail(1927)首次报导。
和卡普格拉妄想症(Capgras delusion)相反, 这类患者认为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的伪装,以上都属于错觉认知综合症的一种。
麻木的感觉,像一张被自己腻烦的脸,恐惧是它的注脚,难道要承认我并未有何与众不同吗?
成功人士男主角的忧虑,在于根本无法认同自己宣扬的成功价值。
他想卸下这身皮囊,却又避不开周遭目光。
迈克尔·斯通擦擦镜子,人要靠他人的评价来认知和建构自己。
当他人的评价千篇一律,他人的面孔也趋同一致。
没人真正理解自己的结果,让自己也失去对自己的准确评估。
过去的爱人贝拉或许是特别的,因为他在她的心中曾经与众不同。
可惜时过境迁即是大梦一场,更无怪自己眼里的缪斯,也会随日常琐碎而沦为庸常。
被所有人爱慕追求得无处可逃,使得死去或者反倒是最好的梦。
区别是有的梦会醒来,而有的梦不会。
电影《失常》处处具备梦的特质,定格动画令仿真人物的行动显得笨拙而夸张,声音的处理触及心理惊悚,叙事在模糊的片段间随意跳跃,影片或如它所说的生活本身,都仿佛一场永远无法醒来的梦魇。
造型:他人之颜与无脸之眼 提名奥斯卡最佳动画片的《失常》,是因《纽约提喻法》、《改编剧本》、《暖暖内含光》闻名遐迩的影人查理·考夫曼的首部定格动画作品,也是奥斯卡动画奖历史上首部R级电影。
被划为R级,大概主要由于影片中一览无余的露点和床戏。
但与一般真人演绎的情色意味不同,粘土的质感、动画的处理让欲望的成分减弱了。
真人被捏成粘土,而粘土的动作一如真人,又仿佛人被物化的隐喻。
此处的裸体或性爱段落显得荒诞不堪,带给人黑色幽默般的不适感。
这段床戏也实在太长太完整,固然不是中年危机的男人持久能力好,事实也不是。
而是不同的摄影角度,让每一个动作细节都被陈述和放大。
联合导演杜克·约翰逊提到,这样做是为了让这个场景尽可能写实,不显得可笑,加之一些技术问题,这十来分钟的床戏拍了六个月之久。
动画的确可能让严肃行为变成笑话,想想乐高能不能合理地完成这些事,就知道它有多难。
尽管《失常》的制作已经极尽流畅精细,但粘土动画仍然区别真人,时时出现卡顿、滞涩、缓慢的感觉。
人物像是用旧的机械,或者快没电的播放器,可能存在灵魂和生命,但死气沉沉。
在造型上,本片稍做扁化处理,角色呈现出五头身的比例,尴尬的滑稽取代了捧腹,就如不可嘲笑残疾人的道德审判。
相似的对身体和空间极其敏感的不安元素,出现在邪典形象的日本玩偶身上,以及地下仓库里,为什么要驾驶高尔夫车的荒谬问题。
令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所有人脸上的那道裂痕,从眼角蔓延至脑后。
在制作上它完全是可以规避的,因为丰富的人物表情很快告诉观众,这条裂缝并非作面部动作之用。
它从一开始就诞生一种忧虑,一种机械感,让这张脸仿佛变得可以拆卸。
人是不是一直被某种面具遮蔽,影片在后面的段落里恶狠狠地揭穿了这个谜底。
也因如此,丽莎脸上恐惧见光的伤疤,却有了独特不凡的意义,使她在声线以外,进一步区别于所有他人。
声音:他人即地狱 除了丽莎和男主角斯通,《失常》中所有角色的声音都是一样的,这是影片最为人称道的处理之一。
这比所有其他人的脸都是一样的更令人不安,因为毕竟他们还有头发和装束的不同。
尤其是妻子、小孩子等角色都以成年男人的声线张口讲话时,奇诡的体验,在影片不愠不火的叙述中见怪不怪,失常才是常态。
男女主角的配音演员分别是《哈利波特》中“狼人卢平”的扮演者大卫·休里斯,和刚刚上映的《八恶人》中的女囚犯扮演者詹妮弗·杰森·李,剩下其他所有人的配音则由汤姆·诺南完成。
三位亦是《失常》最初版本的有声独幕剧的演员,2005年查理·考夫曼就创作出这一剧本并在洛杉矶上演,电影版几乎完全延续了院线剧中的台词。
片名Anomalisa,由异常Anomaly和丽莎Lisa两词拼合而成,在片中被女主角解释为“上帝的天使”,究竟有没有这个说法尚待考证。
但正如两词融合而生出新意义,依靠不同声音的混杂营造氛围,是此片弗一开场就奠定的基调。
在飞机上、在办公室、在演讲现场、在家庭聚会中,无论梦境内外,《失常》提取出城市人群习以为常的各类公共场合,给它们贴上荒谬的标签。
每个独立人的语言变得不再重要,群体性的接受更近似于催眠,主角斯通作为一位布道者,自然深陷喧哗与骚动的乌合之众中。
“可是这些人我并不认识。
”在一片表面祥和的气氛里他说。
陌生是失常的前奏,现代科技让人接触到了本不该接触的太多人,似乎变宽的人生却仿佛不着边际的大海。
影片多次表现陌生感,来自口音不通的异地人,来自各类职业的工作者。
究竟去动物园和吃辣椒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斯通的无奈却是出租车司机的慷慨。
为此《失常》不遗余力地向观众展示着此类莫名的细节,众多打酱油的配角只出现一次,比如男主角在窗口无意看到对楼正在自渎的小白领,又如梦中上楼梯撞到的举着餐盘的服务员。
这些似乎不重要的人,他们的头脑里同样装着一个世界,同样有着无数历史,每天目睹这些隐藏在面具后面的世界和历史,不得不让人对自我的种种价值产生怀疑。
因此尽管主人公所患的是替身妄想症,但就旁观者观众来讲,能够见证这些被同质化的人原本的多样性,才是被害者心理惊悚成立的前提。
最惊悚的一段当然是清晨的咖啡桌旁,斯通对丽莎的凝望,镜头配合以正反打主观视点,将观众视线缝合其间,眼睁睁看着美好消逝、痛苦蔓延。
在配乐方面,影片主要使用钢琴乐和弦乐,结合一些电子乐元素在其中。
在高潮时刻突如其来的啸叫,也像听了指甲划黑板、铁铲刮砂锅一样不和谐。
令人心头发麻,《失常》的目的就达到了。
叙事:真作假时假亦真 尽管有套层结构的引入,《失常》的叙事还是相当简化,故事主体就发生在一个夜晚到清晨,讲述一个并不离奇的出差猎艳故事。
但在这之间,人们已经看到主角斯通的全部过去和未来。
借由回忆中的贝拉之口,观众得知斯通年轻时是怎样背信弃义,成为今天的模样。
伴随丽莎来自远方的祝福,以及斯通回到家中的见闻,如此的生活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改变。
不足一日的集中叙事,却产生了代表过去和未来与两个女人的瓜葛。
最离奇的是在此前心心念念的过去,竟然可以忽然就被取代。
《失常》这一做法,简直有了安东尼奥尼《奇遇》的神韵,丽莎是在斯通寻找贝拉的时候偶遇的。
转眼,寻找贝拉的任务就被抛之脑后,回忆的影子也不再出现。
或者可以想见,如果不是来到辛辛那提,他又怎会念及贝拉的旧情。
往事只不过被困在辛辛那提,并没有随着男主角环游世界。
最初这部作品被设计成40分钟的短片,因此在最终的版本中,似乎有些不够过瘾,影片就结束了,尾声段落也略显匆促,令人意犹未尽。
但这样的戛然而止,却恰恰回到了《失常》梦境的本性。
闹钟响了,刚刚惊心动魄的故事都不再记得,生活还是这样,保持微笑继续过。
入围最佳动画片,自然是本届奥斯卡的一大亮点。
但《失常》想要获奖,或许不太容易。
它最有竞争力的对手《头脑特工队》,也是一部探讨精神的动画电影。
要是进入《失常》主角斯通的头脑里,大概那五个主导情绪的小人,都已经死掉了吧。
以下为【德】韩炳哲《他者的消失》原文摘录,是对电影的评价。
标记一下,晚点看电影。
———————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n)的木偶动画片《失常》(Anomalisa)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如今同质化的地狱。
这部电影也可以被命名为“追寻他者”或者“爱的礼赞”。
在同质化的地狱里,追寻他者是不可能的。
主人公迈克尔·斯通是一位成功的励志演讲人和作家。
他的代表作品名为“我该如何帮你去帮助他人?
”是新自由主义世界中典型的人生指南。
他的作品广受赞誉,因为它使生产率得到显著提升。
然而,尽管此书大获成功,他仍然陷入了生存危机。
在空洞、单调而昏钝的消费与功利型社会中,他显得孤独、迷茫、百无聊赖。
他失去幻想,他毫无方向。
在这里,所有的人都长着同样的脸,说着同样的话。
出租车司机、餐厅服务员或酒店经理所说的话与其太太、其前女友一模一样。
孩子的脸孔也与成年人别无二致。
克隆人遍布整个世界,而矛盾的是,每个人又都想与众不同。
迈克尔来到辛辛那提做演讲。
在酒店里,他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非常与众不同。
他猜想,她定是在那个房间里,于是前去敲门。
他找到了她。
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女人竟然认出了他。
她来辛辛那提就是为了听他的演讲。
她叫丽莎。
她不仅声音特别,容貌也与人相异。
她觉得自己很丑陋,因为她长了一张不太符合大众审美的面孔。
此外,她还有点胖,脸上有一道疤痕,她一直想用头发来遮住这道疤痕。
但是迈克尔爱上了她,爱上她别样的声音,爱上她的独特,爱上她的不同寻常。
沉醉于爱情的迈克尔称她为“特别的丽莎”(Anomalisa)。
于是,两人共度春宵。
夜里,迈克尔做了一场噩梦,在梦中,他被多个长得一模一样的酒店女服务员跟踪,她们都想和他上床。
他在同质化的地狱里穿行。
在和丽莎吃早餐的时候,她的声音越来越趋同于那种千篇一律的声音,这吓坏了迈克尔。
他回到家乡。
到处都是同质化的荒漠。
家人和朋友来迎接他,他却无法分辨他们,所有人长得都一样。
他困惑地坐在一个陈旧的日本性玩具娃娃对面,这个玩具娃娃还是他在一家成人用品商店里为他的儿子购买的。
她的嘴巴张得很大,以便提供口交服务。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丽莎仿佛于另一个世界里再度宣示她对迈克尔的爱。
这个世界似乎从同质化的魔咒中解脱出来,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重新获得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脸孔。
丽莎还顺便解释了,Anomalisa在日语中的意思是“天上的仙女”。
Anomalisa完全就是将我们从同质化的地狱中拯救出来的他者。
她是作为爱欲而存在的他者。
在那个同质化的地狱中,人类无异于被遥控的玩偶。
因此,用人偶而非真人来扮演剧中角色就十分顺理成章。
脸上明显的接缝让迈克尔知道,他仅仅是一尊木偶。
电影中有一幕,他脸上的一部分掉了下来。
他将掉下来的嘴巴拿在手里,而它还在兀自喋喋不休。
他吓坏了,自己竟然是木偶。
用比希纳(Büchner)的话来做这部电影的注脚,真是恰如其分:“我们就是被不知名的力量操纵的牵线木偶,没有一丝一毫是我们自己!
”
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n)的木偶动画片《失常》(Anomalisa)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如今同质化的地狱。
这部电影也可以被命名为“追寻他者”或者“爱的礼赞”。
用比希纳(Büchner)的话来做这部电影的注脚,真是恰如其分:“我们就是被不知名的力量操纵的牵线木偶,没有一丝一毫是我们自己!
”(韩炳哲《他者的消失》)影片中主角下榻在Fregoli酒店。
而Fregoli在医学上是一种妄想综合症的名字,即弗雷格利妄想综合症,这类患者认为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的伪装。
而男主人公正巧是这一症状。
除了男女主角之外,影片中出现的所有角色,无论男女,都是由汤姆·洛南一个人配音完成的。
意乱情迷的一夜,一场婚外情,试图开启一段新的感情,让糟透了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换个新跑道,发生人生新改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回到家后,一切回归如常,千篇一律的面孔——扑克脸不仅出现在梦里,已充斥满家满屋。
影片中主人公在旅馆里观看的电影是1936年的好莱坞神经喜剧《我的高德弗里》,主演为卡洛·朗白和威廉·鲍威尔;这部老电影也被用动画的方式复制。
影片中艺妓玩偶唱的是一首日本儿歌,名叫《桃太郎》。
该片是奥斯卡历史上首部获得最佳动画长片提名的R级别动画片。
联合导演杜克·约翰逊透露,为了完成片中那场床戏,总共花去6个月的时间,主要是由于一些技术原因以及让这场戏竟可能地“写实”。
这大概也是我首次在动画片看到毫无违和感的极其写实及真实的性爱场景了。
脸部有疤的丽拉更真实且唯一,男主毫不犹豫选择了她共度良宵,然而激情过后促膝长谈时猛然发现其言谈举止套路化与片头出租车司机的谈话如出一辙。
第一次看到少儿不宜的定格动画,讨论的话题也一样少儿不宜。
Lisa 说8年没有恋爱过了,唯一一次恋爱对象是60岁的已婚上司。
她是社会底层,脸上有疤,连服务员的工作都找不到。
Michael是成功人士,知名作家,走到哪来大家都能叫出他的名字。
他突然离开前女友,10年以后仍然对她还是念念不忘,看得出他并非滥情。
他说自己有精神疾病才离开她,这对于前女友来说不算一个诚恳的离开的理由。
当他听到一个女声,Lisa有别于所有人的声音,他失控了。
10年以后他又一次找到了那个与众不同,可以“治好”他的病的人,那个对他来说独一无二的存在。
他是如此害怕失去她,为此噩梦连连。
而他还是失去她了,因为他想要的那个完美的,独一无二的她其实是不存在的。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完美的独一无二的伴侣。
对于Lisa来说,她喜欢Michael是她长期得不到温柔的对待,像一个饥饿很久的人遇到了一桌大餐。
她认为自己遇到了一个懂她的人,也就允许他走进她的内心。
然而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
即使Lisa的声音让他觉得特别,但是当他习惯了她的声音,她其它的行为让他不满时,Lisa对他来说不再有任何吸引力。
而处于两人关系弱势的一方,她除了为自己并没有做错的行为道歉,什么也做不了。
她问他,“我不聪明,不好看,你为什么喜欢我?
” 没有什么经验的她把遇到Michael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她将一辈子不能忘记他。
而他,把所有生命中重要的人,爱他,和他爱的人,都记成了一张脸。
虽然我很想说,不好好学习工作就只能留在社会底层被“渣男”欺骗还念人家一辈子的好,对男性的满意的阙值像指数一样拉高,一辈子都找不到好对象。
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社会底层并不是不努力,成为社会上层也未必事事如意开心快乐。
这是一部悲观阴冷到让人恐惧的动画电影。
影片内容很平淡无奇,一个畅销作家受邀去另外一个城市为自己的畅销书进行演讲,途中经历与老情人撕逼、邂逅新女人后出轨,最终回归家庭的故事。
但它的表现形式让人看着难受。
男主角是一个极度孤独和痛苦的“成功人士”。
从他的眼睛去看整个世界,所有人都是一个模样,他们甚至分享一样的声音。
于是他接到妻女的电话,只能靠语气判断谁是妻子,谁是儿子。
参加家庭派对,整个人崩溃地看着一堆长相一模一样的人向他露出微笑,还必须强撑着去回应每一声问好。
影片里最大的戏剧性来自于那段来之不易的邂逅。
男主角洗澡时偶然听见走廊居然传来了一个女人的声音,他慌乱地穿好衣服挨个敲门,直到遇见这个害羞自卑的女孩,他用各种真心的情话去赞美这个女孩,鼓励她说话唱歌,到最后共度良宵(人偶演出的床戏之真实度,看得我也是尴尬够了)。
可第二天,当他决定离婚和女孩在一起时,他发现女孩的脸和声音开始发生变化,直到最后,又变成了让人恐惧的那张熟悉的脸和嗓音。
影片最后,当男主角做演讲时,面对台下千篇一律的脸庞,特别是前一天还鲜活如今却无法分辨的爱人的脸,他终于精神崩溃。
“身而为人意味着什么?
痛苦又是什么?
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他在讲台上如此发问。
最后当他清醒过来,也只能叹一口气,强撑着照着稿子完成这场心灵鸡汤狗屁不如的演讲。
身而为人意味着什么?
痛苦又是什么?
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这部电影借中年危机发出的提问简直振聋发聩。
如同有位豆友所评论的,人生而孤独,生活不过是无聊痛苦的重复,而爱情,只是荷尔蒙作用的一次“失常”反应。
不看预告和影评先有时候是会被骗到的,当这部动画里男主的前配偶以男声并和一张雌雄莫辨的脸出现时我一度以为这是不是部GAY动画啊,直到一半才意识到这种诡异设计的目的。
有人说这是中年危机,我倒觉得这是很多人的现实状态,跟年龄,甚至跟性别都没有太大关系,就如 同男主的那个多年前的前任配偶,我相信她当初也是万绿丛中的那一点红,只是激情过去,现实盖过了一切梦幻,于是她变得和其他人一样千篇一律,就如同男主的一夜情,那一刻他都相信这就是此生真爱,她是那么特别,那么与众不同,别的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因为世上唯一两个不同的你我遇到了,可惜梦还是醒了,那个与众不同终究变成了另一个千篇一律,而且是那么迅速。
男主依然迷茫,依然活在一个自己痛苦万分的世界里,他孤独,因为他永远不知道如何看清自己,如何欣赏他人,他要的是不一样的刺激,就像那个诡异的日本娃娃,虽然诡异,但是不一样啊醒醒吧,愚蠢滴男人,愚蠢滴人类娃娃如是说。
虽然这是木偶定格动画,但细节真的很有趣,那张疑似面具一样的脸,其他人一模一样的脸孔,其实最后那个镜头,主叙人变成了lisa,大家发现Emily换了一张脸孔了吗,不再是男主眼中那个千篇一律了。
这也是我头一会看到定格动画的OOXX场景,这定格起来是有多么有趣啊,把OOXX的动作分割成无数份,再一个一个摆,极致的强迫症啊
“世界上所有人对我而言都是其他人,除了你。
”看完这部又污又美的电影之后,我对影片海报上的那句“这是今年最具人性的电影”深感认同,虽然这部电影里连一个真人也没有。
《失常》是一部定格动画电影,导演是美国大名鼎鼎的编剧查理·考夫曼,他的上一部电影是7年前的《纽约提喻法》。
相较之前的作品,无论是《傀儡人生》、《暖暖内含光》还是《改编剧本》,《失常》都有着查理·考夫曼鲜明的个人烙印:一方面,他的作品充满了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另一方面,他的故事都能深刻地揭示出生活和人性的本质。
查理·考夫曼无疑是一个勤奋的电影天才,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能让人在脑洞大开的同时又心悦诚服,这一切都根源于他坦诚的创作态度——他的电影就像一面面镜子,通过这些镜子,观众能看到那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自己。
虽然《失常》是一部充满着各种十八禁的动画片,但却颇具深度和力度,去年本片获得了诸多电影节的最佳提名就是明证。
对于考夫曼而言,也许操控真人演员已经完全无法满足他超强的控制欲,所以这次他选择用人偶来演绎这个故事。
影片开始,在银幕还是黑的时候,各种巴拉巴拉巴拉的嘈杂噪音就出现了。
注意听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些谈笑声竟然全都是男士的声音。
我们的男主角叫迈克尔,他是一位鸡汤畅销书作家,此刻他正乘坐着一架飞往辛辛那提(Cincinnati)的飞机,在那儿有一场演讲等待着他。
迈克尔是一个爱好安静的人,可他在旅途中遇上的却全是一些患了话唠癌的乘客、出租车司机、大堂服务生和前台接待员。
细心的话你还会发现,所有这些人物竟然都长着同一张脸。
对于他不关心的人,人人都刮噪的要命,而对于他真正关心的人,例如他的儿子,跟他说的话则少得可怜。
“爸爸记得给我买玩具,我爱你,保重,再见!
”,儿子说完就挂上了电话,词语之间都不带停顿。
和大多数中年人一样,此时的迈克尔忧郁而烦躁。
点上一根烟,迈克尔踱到酒店的窗边准备看风景放松一下,结果,透过玻璃他竟然看到对面大厦的一间房里一个男子正对着电脑屏幕打飞机。
WTF!?
算了,赶紧练习练习明天要演讲的内容吧,迈克尔拿出了手稿,“谢谢大家,今天我很荣幸来到这里和大家谈一谈客户服务……”在面无表情地念了几个段落之后,他嘴里吐出的一句“Fuck!
”为这个练习画上了一个失败的句号。
喝杯酒提提神吧,这样应该会有帮助。
迈克尔走出房间去取冰块,路上有一对情侣正在激烈地互相对骂着,其间的各种“Fuck”、“Shit”、“Bitch”交相辉映而又相映成趣,真是还没喝酒就醉了!
取完冰块回来,喝完酒的迈克尔试图继续练习明天的演讲内容,但还没讲上两句,这个练习就又以一句“Fuck”完美收官了。
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吧?
或者,做点让自己高兴的事情?
例如,给住在辛辛那提的贝拉打个电话?
贝拉是迈克尔昔日的情人。
在打电话给贝拉前,迈克尔竟然用不同的语气练习了好几遍开场白。
真是讽刺,迈克尔可是一位电话营销专家!
打电话是他的强项好不好?
电话接通了,说起两人有多长时间没有见面,迈克尔说“大概有十年了吧”,话音未落,贝拉就冷静而快速地修正了他,“十一年”。
迈克尔窘迫地试图岔开了话题,他说“我结婚了”,对方回答“噢”,他欠抽地说“还有了一个孩子”,对方继续回答“噢”,迈克尔关心地问道“你呢?
”对方的回答简短而干脆,“没有。
”在贝拉正努力地将对话内容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时,迈克尔却极其欠抽地说了句“我很想你”。
毫无疑问,迈克尔此刻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可是说这样的话除了撕开对方的疮疤让对方痛苦还能有什么卵用呢?
孤独而痛苦的迈克尔约贝拉见面。
在酒吧里,贝拉问起当初他为什么那么决绝地和她分手,迈克尔痛苦地一口气喝光了他面前的酒。
贝拉惊讶于他的酒量和喝酒的速度,迈克尔解释说“这些年练出来了……”啊,多么痛的领悟。
现在的迈克尔无疑是孤独寂寞冷的,他试图和贝拉重新找回往日幸福的时光,甚至幻想着约个炮:“你愿意到我的房间去再喝一杯吗?
也许我们可以更私密地聊一聊”,深受震惊的贝拉情绪突然失控,“你的意思是和你滚床单吗,混蛋?
”贝拉气愤离场。
带着醉意,迈克尔踉跄着独自来到街边的一家玩具店,他突然想起要给儿子带个玩具。
于是,他走进了这间不是普通玩具店的-玩-具-店!
接下来的一幕非常地戏剧化:迈克尔站在一根硕大的电动假阳具面前跟售货员一本正经的问道,“我想给我儿子亨利买个玩具……”WTF!?
想必店员此刻的内心是无比崩溃的。
生活要是糟糕起来那可真叫要命。
回到酒店洗个澡吧,Fuck!
水怎么这么烫!
调一调吧,Fuck!
水怎么这么冷!
Fuck!
Fuck!!
Fuck!!!
一部动画片能冒出这么多的不文明用语!
上一部有这么多脏话的电影我有印象的还是《南方公园》呢,看来《失常》和它有的一拼。
虽然我非常欣赏坦诚的创作态度和表达,但洗完澡走出来的迈克尔还是让我大吃了一惊——三点全露了啊大叔!!!
这是一部动画片啊大叔!!!
小盆友看到怎么办啊大叔!!!
WTF!?
抹了抹镜子上的水雾,迈克尔发现自己的嘴竟然失控地开始自言自语!
WTF!?
镜子里的那个我是我吗?
我的精神病又犯了吗?
惊慌失措的迈克尔赶紧穿上衣服跑出了房间。
找人?
找自己?
不知道!
反正要找个人!
生活尽管乏味,但它也会时不时地给你来点惊喜。
这不,在他敲开了一间房门后就意外地发现了两个他的女粉丝。
其中一个妹子的手里还使劲挥舞着他的那本畅销鸡汤著作,《让我帮助你更好地帮助别人》。
只不过,这次需要别人帮助的不是别人,而是迈克尔自己。
粉丝的热情和真诚感染了他,他决定邀请这两位女士喝一杯。
细心的观众此时会惊喜地发现,女粉丝之一的丽莎竟然有着全片中唯一的女声配音!
怪不得她如此地迷人!
真是物以稀为贵啊。
从点东西就可以看出这两个女粉丝过的日子并不宽裕,她们两人点的是苹果莫吉托,一种廉价饮料,而迈克尔点的则是马提尼加什么什么再加什么什么(你看,我的日子也过的并不宽裕,哈)。
在点东西喝的时候,语气熟练而迅速的迈克尔像极了詹姆士·邦德。
有酒有音乐又有美女,大家毫无意外地相谈甚欢。
即将分手前,迈克尔鼓起勇气邀请丽莎到他的房间去再喝一杯。
在西方,大家都知道这个邀请意味着什么。
但丽莎还是答应了。
在迈克尔的房间里,丽莎敏感而自卑地问道,“人人都喜欢美丽大方的艾米丽,为什么你会单独请丑陋的我喝酒呢?
” 迈克尔看着她的眼睛,“因为你身上有种独特的气质”。
丽莎的右眼角受过伤,她时常有意无意地会用手去拉头发以遮住那个伤口。
迈克尔大概是喝醉了,“我能亲吻你的那个伤口吗?
”这着实吓坏了丽莎,丽莎警觉地退到了门边,“你该不会是变态吧?
就是专门喜欢那些丑陋、肥胖的类型……为什么?
” 迈克尔真诚地回答,“因为我喜欢你。
”迈克尔觉得丽莎的声音有一种魔力,这让他觉得无比地舒服和愉悦。
丽莎解释说可能是她做接线员久了,声音变得有亲和力和正能量。
事实上,只有迈克尔和观众们才知道,她是影片里唯一的女声。
迈克尔邀请丽莎唱一首歌,丽莎唱了,歌词大意是,“女孩想走在阳光下,女孩只想要一点快乐……”结果迈克尔听哭了,丽莎深受感染。
“好不容易,好不容易我才找到你!
”面对着让你心动的那个人时,你就会知道这句话的份量。
然后他们,是的,接吻了。
他们躺在床上,迈克尔听着丽莎说着她的一切……天哪,这是整部电影截至目前我看到最温情的一个段落。
其实,岂止是在电影中,在我们的漫长而枯燥的生活里,这样浪漫而温馨的场景也仅只是屈指可数而已!
这个段落是如此深刻地反映出了人类的本质:终其一生,我们都生活在孤独和痛苦之中,须臾不能抽离。
因为孤独,我们彼此需要;因为孤独,我们需要彼此的眼睛,需要彼此的嘴唇,需要彼此的身体;因为孤独,我们需要爱,需要温暖,需要阳光,需要快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鼓起勇气去自不量力地对抗那操蛋而又惨淡的人生。
后面的画面说实话很污,但在观看的时候,我的心情却平静而美好。
再没有什么能比两个独孤的人在一起更让人温暖了,不是吗?
这么污,却那么美!
在他们做爱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少的小意外,例如迈克尔压到丽莎的头发,丽莎的头撞到了床头……这些小意外让人莞尔,生活正是因为真实才让人觉得美好!
虽然经历了糟糕的一天,但老天待迈克尔并不薄,它给了他,以及她,一个美妙的夜晚。
可惜幸福和快乐总是短暂的,生活第二天就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
第二天清晨,一个诡异的电话叫醒了沉睡中的迈克尔。
电话是一个叫劳伦斯的家伙打来的,他自称是酒店管理处,需要迈克尔到他的地下办公室聊聊。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非常骇人!
出于对大家观影乐趣的考虑,这里就不做过多剧透了。
影片后面的段落一度看得我瞠目结舌、心惊胆战、脑洞大开!
后来,迈克尔还是出席了那个演讲,只是,他的整个演讲过程就像一场灾难。
他放弃无聊的演讲内容并选择讲出真心话,“……我找不到人跟我说话,我不知道痛苦是什么,我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世上也许毫无真理可言,虽然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记住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个特殊的人存在,她值得你去爱。
记住,和你交谈的每一个人都是需要爱的……”结束工作之后,迈克尔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家里。
为了欢迎他回家,妻子邀请了很多朋友来家里开Party。
迈克尔惊讶地发现,生活恢复了它的本来面貌:他身边的所有人都有着同样的面孔,都说着同样的声音。
这时,他的儿子扑过来问给他买了什么礼物,迈克尔拿出了一个玩具……没错!
正是他在那-家-玩-具-店买的那个日本机器玩偶。
令人尴尬无比的一幕出现了,他的儿子玩了一会就叫了起来,“爸爸,为什么这个玩具小人的嘴里流出了一些白色的液体!
”“……大概是精液吧?
”“爸爸,什么是精液?
”WTF!?
脑洞不能这样开吧!
难道那些充满着真情的对白是假的?
难道那晚的缠绵绯恻是假的?
难道那个美丽动人的丽莎也是假的?
WTF!?
妻子和儿子都愤怒离去,朋友们开始无聊而刮噪的互相说笑,可怜的迈克尔独自瘫坐在楼梯上。
在他的面前,那个机器玩偶正欢乐地唱着《桃太郎之歌》,一张一合的嘴里还有不明液体在流淌……也许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吧,它会时不时地给你一些片刻的美好,让你觉得人生好像并没那么糟,然后再恢复它的本来面貌。
《失常》让我想起了另外两部优秀的电影,《迷失东京》以及《她》。
看过的观众就知道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是的,孤独。
“……我需要爱,我需要感觉被爱;我想要被需要,我想要被重视;我想做爱,我想有人想和我做爱;我想要快乐,我想带给别人快乐……”如果说孤独是一种病,那么这种病注定无药可救。
《失常》,“今年最人性的电影”,果然!
“你写的东西将会成为时代的记录…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对自己诚实,你也会减轻他人的孤独感,因为他们在你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希望。
”——查理·考夫曼谨以本文像查理·考夫曼致敬。
PS: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源自网络,首发自微信公众号 2j的花果山 ,欢迎留言、分享及转发,谢绝不打招呼的转载。
<图片1>
韩炳哲的《他者的消失》提到
做的好逼真
小水柱。。。水柱没了。。。布什躺枪
男猪的表现非常欠揍
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所有中年危机的片子,全是以男性为主角的。难道中年危机这个词本身就是阳性的?
感觉一般 天亮以后所有anomaly 都变得normal
编剧不错
为了炮制一个理想的梦中情人而玩起了文字游戏。女主角留于符号化,最后私奔不成功遭厌倦已经预见,令人可憎的是为了抛弃这个“包袱”故意很拙劣地制造了一个变声的戏法,甚至还一厢情愿以为对方会多么从容,而自己则成为受伤者。用人偶以假乱真令人作呕,面具上的缝隙像是技术上的原因而不是故意为之。
有意思!可以看成对出轨的赤果果讽刺,也可以看成中年男人对生活窒息感的反应。当然,这片其实是说你就是个戴着面具活着的伪君子,你以为的所谓真爱,其实只是自作多情罢了。用动画片来拍这么一部人性反讽剧,并且种种小细节的处理(情节上的)还是一如既往的精心,查理考夫曼,城会玩。
也许是不能感同身受吧
很中二的中年危机
男主上lisa那段还真是。。
这种风格的动画片真心看着难受。
get不到脆弱的约炮男精神世界 额
主线故事非常非常简单,但是不无趣,由一个构想撑起,讲一个简单的事,却现现人性挣扎,男人为什么会出轨,男生也在迷茫与挣扎之中
考夫曼的剧本依然将绝妙的呈现方式与几近残酷的精准和悲观结合,深深潜入心碎、孤独与恐惧之中。以为特别的人能为乏味沉闷的日常赋予某种意义,她却在一场噩梦后渐渐溶解在千人一面的灰暗世界中。毕竟孤注一掷地想从他人身上寻找幸福,是多么不可能的一件事。
失常,看完了。恶趣味集大成之作。这个结尾不理解,为什么最后她又变回去了?离开他,她就变的不一样了的原因是什么?我第一反应是婚姻让人变得一模一样,于是没结婚就又不一样了,但想了下这前提不成立啊,这个片子里很多人压根没结婚也一模一样啊,或者理解为一模一样是男主眼中的世界,不寻常的女生是一次意外,当再次要走向婚姻,这种意外的感受也就消失了,女主的声音也变得一样了。但还是解释不了为什么最后女主又变得不一样了呢…就是没结婚所以又能重燃激情了?另外这样一个突然之间遇到一个不一样的人的设定也是很烂俗b级的…考夫曼所有片子都是这样,设定极其随意,世界观支离破碎。感觉就停在听娃娃唱歌那里更好。4.5分。
现在最不缺的就是别人变着方地告诉我,这个世界多让人失望,每个人有多孤独。看完就删了
蕴意太深,想去理解消化感觉会相当消耗脑力,同时会觉得就算理解了,也是不同世界下的观点,对我来说很远,所以作罢。抑郁容易的片子。
7.6 第一次在定格动画里面看到ooxx“大卫正酣”。渴望遇到最特别的一个人带自己走出平凡,一夜情后还是变成了一样普通的声音和有自己最讨厌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