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比福尔摩斯更适合做这个故事的主角。
全世界都知道他是个绝顶聪明绝顶自负的人,所以不需要任何的伏笔渲染,你就知道这人风光无限。
可是人总是会老吧,你赖以生存的聪慧将会随时间而去,你只能在袖口写下要记得的名字,你只能遍寻自己也不确定是否存在的仙草。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只是,天地不仁。
如此公平,哪管你当年如何英明神武,总有迟暮的时候。
所有关于你的故事,都是别人的添油加醋。
你坐在电影院里看自己的故事,是个陌生的笑话,而因为你没有戴那顶招牌帽子,所以周围你的粉丝们都对你的存在无动于衷。
你想回首往事,可是你记不得。
你的生命,是活在他人笔下的,是活在另一种阐述中的虚构。
而你想了解你自己。
可是你记不得。
当你引以为豪并且肆意挥霍的智慧正在远离你的时候,你想要考虑,“你是谁”这个无解的问题。
曾经有智慧护持的那些软弱都排山倒海而来,你也终究不是神。
这是老年的福尔摩斯。
我一点儿都不觉得这电影推理的稀松如何是不得了的失误,它甚至不需要推理,这是对于福尔摩斯最信手拈来最不值钱的东西。
我想要看到,当他终于不可逆的在孤独里走向死亡的时候,他怎样抵销他的恐惧,他怎样在最后认识自己从来没有被了解过的一生。
当智慧被上帝拿走的时候,与之具来的骄傲还能存在吗?
电影最后给发了一颗糖,老福尔摩斯开始编织善意的谎言,开始明白无用的倾听也许比一针见血的剖刺更能救人。
所以,他跟他不屑去看的那些软弱,误会,人类的弱点和解了。
可是我觉得,编剧手还不够狠。
你知道,人生到此,思维习惯已成惯性,哪怕你心里知道,嘴里也是不肯妥协的。
更何况扑地痛哭。
对于福尔摩斯来说,承认自己有常人的软弱是他走下神坛归于宁静的台阶。
可是我觉得他做不到。
当然,我们看得都是华生笔下的福尔摩斯,并没有谁真正知道福尔摩斯是个怎样的人。
在fancy的故事都结束,也没有人关心他怎么老去,怎么死去。
我呢,只是忽然想起来一个人,跟他一样敏锐直白,但是我知道,他沉迷于自己的敏锐,已经永远不能走下那级台阶。
题记:观影过半,联想到下午才玩的游戏Journey(风之旅人),我突然觉得,或许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其形式,都是能够让读者可以体验到更细腻和丰富的感情,从而慢慢走向对人性中最美好部分的理解和向往的。
补:关于华生的讨论,评论里豆友RockNRuo提出了很棒的不同观点,大家可以看完本文以后,稍微下拉一点继续看Rock的说法。
至于辩论哪种观点正确,就不用了=)文无完文,让我们求同存异,各持己见吧。
补2:关于写给日本的信,是编造还是想起来了,直接在本页面搜索“生命片段重现”,这位豆友给了很详尽的解释和补充信息^^多谢--虽然这部影片里,主角福尔摩斯即是一个虚构人物,挖掘一个“真实的”福尔摩斯,本来就是一个故事衍生出来的故事;而片子里还套了多个更小的故事,可谓层层虚构。
但是导演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整部影片层次丰富而不凌乱,每一个小故事都从不同的角度支撑了想要被讲述的,立体而动人。
几乎让人信以为真。
(以下开始是剧透).......Ann的故事:Ann的故事让人觉得非常忧伤。
非常敏感而孤独的一位女性,在连续的丧子之痛以及生育无望的情况下,转向对音乐的依赖。
然而相濡以沫的丈夫却不能理解这样的情绪,反而用各种手段加以限制,甚至到了因为怀疑和猜忌,而请出私人侦探跟踪的地步。
Ann的聪慧让她得以和能够洞悉和体察这样情绪的福尔摩斯相识,并进一步提出两个寂寞的人互相慰籍的请求。
福尔摩斯却从理性出发拒绝了Ann,导致Ann最终选择了死亡。
福尔摩斯的内疚由此而起,整部影片也由此而起。
Ann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些小细节:其一是,在巨大的悲伤和不被理解之后,她依旧在为丈夫洗着衣服,继续操持日常家务,履行自己作为妻子的责任;其二是,她当着福尔摩斯的面,倒掉了毒药,连玻璃瓶都留给了侦探——这是不让福尔摩斯为她的死承担心理上和客观上的责任,可谓极其善良;而在福尔摩斯跟踪她的时候,设下局中局,更是反映了她极其敏锐的心智。
我甚至疑心福尔摩斯的伤痛不仅仅是因为Ann的早逝是他间接所致,或许在那交谈的一刻里,也有被这样的美好所吸引吧。
虽然Ann最终死亡让故事变得超过了日常生活的界限,这种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孤独却并非罕见。
每一个人都渴求自己的痛苦被最亲近的人看到,求而不的,家庭就变成了束缚甚至折磨。
福尔摩斯如果去帮助这样的一个人,或许跨越的是道德的界限。
越界便会有社会声誉等等丧失的风险,亦有可能卷入感情纠葛,丧失基于完全逻辑的优雅而冷静的生活状态,故需要很多基于勇气的善良。
Ann的故事叩问的是,你是更爱惜自己的羽毛,还是愿意施助于人,即是你需要面对和承担自己的损失?
Roger的故事:如果说Ann的故事是痛苦的发生和起点,Roger的故事就是痛苦得到救赎。
Roger,一个出身于平庸家庭的小男孩,需要面对的痛苦是单亲妈妈看到他的才华,却无力也不愿意让他走一条更加能满足他才华施展的道路。
他的母亲芒罗夫人虽然爱护Roger,却选择不去理解他的想法,也不愿意他和福尔摩斯这样的怪人有过多纠葛,即使这个怪人也许有可能让这个孩子多得到一些他极其渴望的教育和知识。
福尔摩斯和小男孩友情的起点,是男孩的才华。
然后在其后的过程里,福尔摩斯看到了小男孩谴责母亲时,正确的逻辑对人也能产生巨大的伤害(即是福尔摩斯先生自己也说了类似的话);看到了芒罗夫人因为自身资质和家境限制,无力做出更好的选择这一事实。
最后当热情、善良而又机智的Roger差点因为发现真相并且想要保护蜜蜂而差点丧命的时候,福尔摩斯的内心城堡终于被打破。
当他决定要把自己的遗产留给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俩时,便是在付出自己所拥有的财产以及自己所遵循的人生标准,来保护小男孩可能有的未来,也保护了母子之间的关系。
以自己的丧失换取他人的美好,我相信这是人性中最温暖的一部分。
华生的故事:华生在整部影片里,并没有出场。
除了那些零零散散的线索,暗示这个华生并未真正用写作来如实反映这个伴随一生的老友,最令人感伤的,是福尔摩斯自己所说,华生从来没有真正了解我。
华生为了结婚而搬出贝克街的时候,那张用于写作老伙伴传奇生涯的桌子并未搬走,反而最后是跟着福尔摩斯到了侦探自己的乡间旧宅。
一个细节体现出来的情谊的深浅,令人不得有些唏嘘。
过于理智而热爱逻辑的人,很多都是用这样的方式筑起冰墙来保护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即是他们与此同时也在默默等待,有一天会有另外一个人会用暖心的温暖来融化这道冰墙。
陪伴却不愿意去理解,敬爱有加却不想要看到真实的对方,就像是隔着玻璃的握手,即是福尔摩斯如此珍惜,却依然没有在他心灵上产生足够的温度。
日本人的故事:这一个故事,是对福尔摩斯转变那条线的支撑。
如果说Roger母子俩的事情,因为是身边之人所以才对侦探有那样的触动,那么最后当热爱事实的侦探为了一个曾经把他千里迢迢骗到远东加以指责的陌生人,开始编造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完全已经发生了转变。
为了维护那堆母子几十年生活下来的精神支柱,放弃自己的原则。
这一幕体现出来人性的柔软和温度,让荧幕之外冰冷空调间里的我觉得异常温暖。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福尔摩斯自己的。
因为年纪的衰老,精明如福尔摩斯这样的不世天才,会在调制皮下注册针剂的时候晕倒,每天会忘记不胜枚举的名字和地址,甚至居然会忘记引发自己退隐的最后一案的案情。
我们看到年迈的侦探虽然洞察力一如既往地犀利,却会在阅读的时候打起了瞌睡,为了拾取一枚装饰品而摔下床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自己的痛苦,才更容易直视他人的痛苦,从而慢慢生出怜惜同情之心。
但如福尔摩斯在影片最后所说,只有当一个人没有遗憾,才会死去。
让一个只遵循硬邦邦的逻辑和事实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最后在老迈之时懂得了人心的温柔,我非常喜欢导演所安排的这一出圆满。
更帅、更流行、更酷、更基情,作为虚拟的文学人物,福尔摩斯登上大小银幕,可以有一千种变换的姿势,但回到有血有肉的人类,他只有一种变换的结局,那就是变老。
伊恩麦克莱恩版的老年《福尔摩斯先生》,大概是最不福尔摩斯的一部福尔摩斯电影,却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至少是之一。
这部由比尔康顿执导的电影改编自作家米契科林2006年的小说《心灵轨迹》,讲述了93岁的福尔摩斯,隐居在英国萨西科斯乡间以养蜂度日。
因为不满华生生前为自己创作的形象,尤其是对导致自己隐退的最后一案充满疑异,垂垂暮年的福尔摩斯动笔自传,企图纠正这个“错误”。
女仆管家的幼子Roger是他手稿的最初读者,也是福尔摩斯找到真相的钥匙。
福尔摩斯不仅还原了案件真相,而且直视了自己内心——现实真相有据可依,内心真相唯己可辩。
英雄迟暮,这样的故事总是揪心。
自古美人良将,不许白头。
再是才思敏捷、心细如发,也奈何不了时间侵蚀。
93岁的福尔摩斯观察力、判断力依然凌厉,但体力、记忆力均大不如前,衰老伴随病痛如期而至。
因为捡拾一块物品,卧病在床的福尔摩斯翻身跌落无助求援,为了记住交谈对象的名字,福尔摩斯不得不把对方名字写在袖口上。
但在所有关于衰老的细节描写中,让人最难释怀的是他努力回忆Ann案件时在Roger面前的失态:我耿耿于怀的是——我忘记了什么让我如此耿耿于怀。
但恐怕老也有老的好处,年轻时人因充满未知而多欲念,因多欲念而多杂思。
才华不够的,都敢梦想下一秒征服全世界,何况柯南道尔笔下成为“智慧”代言的福尔摩斯呢?
福尔摩斯当然不屑征服世界了,他只是迷信逻辑的力量,沉迷智者的孤独,冷傲自爱而藐视众人,是个完美绅士版的“奥丽芙基特里奇”罢了。
把福尔摩斯和庸众拉平的唯有“时间”,比“老”更公平的只剩“死亡”,来日无多所谓“其言也善“,检讨得失,都是箴言。
在《心灵轨迹》和这部电影里,作者和导演借还原玻璃琴琴师案让福尔摩斯实现了与自己的和解,案中寡居的Ann因为丧子之痛移情音乐,而更令她悲伤的是绝望的婚姻生活,福尔摩斯应Ann丈夫的要求接手调查Ann的外遇,不料遇上了旗鼓相当惺惺相惜的对手,福尔摩斯照例洞察了真相,却败给了自己的“原则“,他没让任务失手,也没能挽救Ann的命运,而只有当他暮年充满悔恨地回首时,才知道失去的还有更多。
和对Ann的念念不忘想比,这版电影里福尔摩斯对华生的主仆情则充满娇嗔的“质疑”,于Ann是千里失知己的悔恨,和华生倒像是一错再错的误解。
福尔摩斯责怪华生虚构杜撰自己的形象,害得他为了做自己,不知道是不是得刻意地与银幕形象反着来,他哀叹华生“一辈子从未真正理解过自己”,轻描淡写地描述:他们的最后的关系是“渐渐转淡”,华生去世之前甚至也来不及有个告别。
福尔摩斯对华生的友情是细腻的,华生写作的书桌在他搬离贝克街221号时并没有带走,倒是福尔摩斯敝帚自珍地搬到了乡间陪伴到老。
片中有个细节我想也是作者特意的安排,那就是强调了福尔摩斯接手Ann的最后一案,恰好是华生因为成婚离开福尔摩斯。
华生和Ann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映射关系,用句鸡汤点的话来形容的话,大概可以说:“理解是多么奢侈的偶遇,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不过,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也难免想福尔摩斯说华生一辈子都没能理解他,他不也是花了一辈子才顿悟华生“伪饰虚构”的初衷么?
所谓逻辑,讲究的是对错:飞鸟掠过亦有痕迹,是非曲直总有明证。
可中国人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章乃在学问之上。
“事情本该如此,我却偏偏喜欢”,生而为人,凭规尺戒律做事,更靠爱恨情仇做人。
以此为要,就不难体会导演为何不疾不徐的穿插福尔摩斯与Roger的忘年交,以及日本人梅崎的故事了。
福尔摩斯给梅崎寄去的那封信,彻底表明福尔摩斯从对“逻辑与真相”重新定义的态度。
至于Roger,分明是个翻版的福尔摩斯,与他的“惺惺相惜”是福尔摩斯自省之匙。
不过相比小说,电影从大众考虑已经善意地美化了结局,据说梅崎的父亲真的是Gay,而Roger也并没有得救,米契科林大概想让福尔摩斯在更深的自责中去反思“逻辑”的意义吧。
如果更理性点去看这部福尔摩斯电影,似乎仍有许多地方可以挑剔,仅有的悬疑太过小儿科不能满足福尔摩斯迷就不必提了,节奏似乎也可更好些,Ann的部分也稍显狗血违和。
但这些年来,对包括英国电影在内的英国文化迷恋起来,我喜欢影片沉稳古典的画风,也喜欢“万磁王”张弛有度的表演,年纪越大越觉得慢和收的好:法意文化多情浪漫,非死不足以表达情深,而英国人古板克制,铁石心肠稍稍锈蚀就能打动人心了。
福尔摩斯本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人物,《心灵轨迹》在虚构的人物上再去解构重塑,其实有点沙中之塔的虚无。
那就用福尔摩斯“自己的话”来解构吧,他说过的所有名言里,以下这句算是最出名的一句: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 whatever remains,however improbable, must be the truth.把不可能的东西剔除之后剩下的,即是难以令人相信,但那就是真理。
如果严密的逻辑也是不可能的东西呐?
剩下的大概只有“然并卵”了吧,即使难以令人相信,但那也许就是生活的真理。
福尔摩斯在一些改编作品和同人中被扣了一个“高智商没人性”的人设。
人设就是要极端,有记忆点,这样才能爆。
《神探夏洛克》里的福尔摩斯就有类似的人设,但与原作可以认为是平行时空,还可以接受,也足够有趣,已经是个新的福尔摩斯了。
然而《福尔摩斯先生》中的却是个基于平行时空人设的老年福尔摩斯,用一个故事去讲他老年迟暮的唏嘘。
问题是,这很容易给观众造成“这就是原著中的福尔摩斯可能有的结局”的印象,让人对原著的福尔摩斯产生误解。
原著中的福尔摩斯没有那么夸张的冷酷没人性。
读完原著,我对福尔摩斯留下的印象更多是对真相的执着,对正义的热情,以及不惧危险的勇气。
他在可怕的案件里保护过很多人,受过很多伤,也曾经放过过值得同情的凶手,他在和莫里亚蒂的决斗里也讲过他为什么而战。
他清楚爱情会给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所以他主动放弃了去拥有爱情。
他并不是什么都不懂,他只是觉得大脑容量有限,一些小事不必记得而已,比如新闻里有什么最新八卦。
但并不是不近人情,恰恰相反,他是极具人情的,才能持续坚持做他在做的事情。
这部电影,真的令人生气😡
无论在那个方面天赋异禀都有极大的可能在某个对应的领域感到孤独,所谓曲高和寡。
Ann案件会成为福尔摩斯的最后一个案件与其说是因为所谓的失败,不如说让福尔摩斯真正感受到了孤独作为情感的一种对人的不合逻辑的力量,以后的日子里出现的梅琦,管家太太,roger都是福尔摩斯在非理性之感性道路上的遭遇,各有特点,也充分体现了人和世在逻辑世界外的丰富和不可预测性。
我倒不觉得年老的福尔摩斯是这个故事的主题,只能说老年让福尔摩斯的高度逻辑思维松了下来,感性终于亮了起来。
片尾福尔摩斯跳出了孤独,其实只要不再自我高歌,自然会发现身边一直陪伴左右的同路人。
本片改编自一本叫《心灵诡计》(A Slight Trick of the Mind)的小说,而不是《福尔摩斯探案集》里的任何一个故事。
但本片和《福尔摩斯探案集》有着穿越时光的联系,还和我曾经的阅读体验有紧密联系,所以我个人看完这部片子是很有感触的。
一头雾水?
听我慢慢道来。
小时候阅读福尔摩斯,往往醉心于故事的中段,因为那是最紧张、最刺激的部分,揭开真相的过程让少年人的好奇心得到极大满足,而开篇福尔摩斯先生和华生医生在房间里吞云吐雾、论证古今(也只有在求助者慌忙闯入之前才有此闲情逸致),以及故事的结尾,在真相面前当事人放下执念,温情释放,这些部分的描写,我往往不耐烦,快速跳过,现在想来,一是因为当时自己心浮气躁,二是发自本能的拒绝接受这种感性的成分(类似于一个严谨拘束的人抗拒真情流露,认为那是一种肉麻),从而忽略了小说中这些很值得回味的部分。
那时的我不知道,如果把整部小说比作一碗外婆红烧肉,那这些部分就是勾的芡,润了肉色,添了香味,是这道菜不可或缺的组成。
而这部电影,便让我这样的读者充分意识到了“勾芡”的动人之处。
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福尔摩斯先生往往作为一个极其犀利的人物而存在,他话多,固执,喜欢一个人办案,并且在案情大白之前喜欢将所有人都蒙在鼓里,总的来说,以往的福尔摩斯先生都是纯正的老派绅士的形象(虽然原著中他对拳击、击剑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造诣)。
到了盖里奇的镜头下,福尔摩斯先生成为一个身材敦实的格斗高手,并且像成龙一样爬高爬低,在漫天火光中闪跃腾挪,揍得坏人满地找牙,真是书生会武术,流氓挡不住,相形之下华生医生就沦为了陪衬,靠和福尔摩斯产生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来维持存在感。
英剧里的福尔摩斯成了一个引人宠爱的大男孩形象,和谢耳朵有颇多相似之处,并且他比较多的被称之为夏洛克,而不是福尔摩斯先生。
这部剧给这个经典的角色贴上了时尚和孩子气两大新标签,这有点肤浅,不过卷福的英伦范儿也让这个角色多少回复了几分书卷气,相比之下唐尼版本的福尔摩斯就太市侩气了。
这些形形色色的福尔摩斯各有特色,但和本片比起来,则都显得流于表面和商品化。
本片着眼于福尔摩斯先生的晚景辰光,通过生活的细节和他对最后一案的回顾,将福尔摩斯先生从偶像拉回到真实状态,简言之,如果史上真有福尔摩斯先生其人,本片让我相信便是片中展示的这般模样。
要做到这一点,细节至关重要,这便回到上文所说的原著中的“温情”时刻。
本片给我的感觉是聚合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当然,不是内容,而是那种温暖的感觉。
它不是简单的组合细节,而是通过老头(福尔摩斯)对过往点点滴滴的怀疑和反感(如对华生医生在小说中将他包装成一个戴着大帽子、叼着大烟斗的偶像),来唤起我心中对小说细枝末节的感性回忆,而片中的小男孩(罗杰)和日本人(真田广之)以及从老头迷雾一般的记忆中渐渐走到眼前、渐渐变得清晰的安女士(最后一案的女主人公),慢慢消融了他的怀疑和反感,最后让他感悟,那些在他漫长的探案生涯里常驻或短暂停留的人们,都曾经以各自的方式或多或少地给予了他友情和关爱,他曾经有很多次机会卸下自己高冷的逼格,和普通人一样开心大笑、促膝倾诉,但他没有,导致年老之后陪伴他的只有孤独——如果小男孩罗杰不治而亡的话。
所以最后看到他用石头代表每个人摆成一圈,他在中间跪拜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感动,那不仅是福尔摩斯先生自己找回了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我也仿佛站在了一片光亮中,这些光由很久以前我阅读的原著里那些吉光片羽的温情瞬间组合而成。
这是本片的价值所在。
他丰富了福尔摩斯的人物内核,说人话就是“走心”了。
在此基础上,导演以高明的手法将三个故事组合在一起,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慢慢延展,仿佛杂花生树一般迷而不乱,使这部文艺气息浓郁的影片仍然保留了一丝探案的氛围,虽然不多(基本感觉不到原著中的那种紧迫感),也具备了足够的可看性,所以即便是对文艺片不感冒的观众也会发现,这部最文艺的福尔摩斯电影一点都不枯燥、不乏味,而伊恩迈凯伦爵士精彩绝伦的演技更是让影迷叹为观止。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文艺版“福尔摩斯”,所有读过《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人在观看完本片之后,或许都会发现福尔摩斯先生从而如此贴近自己。
欢迎V信关注[野评人]。
看到结尾,这个老人跪地向天祈祷…而如果将这个老人与福尔摩斯这个名字重合时,顿时一阵尴尬涌起。
我想说,我们应该面对衰老,失忆,迟钝…但没必要用心中那个代表着聪明、勇敢、无所不能的生命形象为代价。
想起同是英伦偶像的丘吉尔,在垂垂老矣之时,只要看到有相机镜头对准他便会于瞬间回复强悍的神彩。
真实世界的人物尚且如此,艺术创作中的人物又何必衰弱至此。
我相信,丘吉尔的镜头感并非仅为出于私心坚持自己的伟岸形象,他知道自己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形象,并且可能是永远的。
就像电影中所说,人生真的很孤独(仅认同这一点)。
所以,有一些精神形象是不会老去的,他们应该永远年轻在那些并不惧怕孤单的时光中。
真的没必要说破我们都知道真相的谎言,那是毫无意义的行为。
三星给福尔摩斯这个名字,一星给甘道夫,剧本不给星。
在评价电影之前,想起两个一句话段子,在高达圈流传甚广,分别是“这TM根本不是高达!
”以及“我比富野懂高达”。
一个个官方冠名的系列作都能引起关于作品内涵和精髓的争议,以至于形成各种段子和笑话,更何况一部可以说是同人作品拍出来的影视作品,自然会给不同的粉丝带来不同的感受,所以完全可以想象“这TM根本不是福尔摩斯!
”的炸毛式观影评价。
评价剧本自然是评价一部电影的一部分,个人认为,这个由三条线构成的故事是一个可以算成功的安排方式,对于电影来说尤其如此。
在本片优雅而舒缓的格调下,故事如果单薄而无趣,造成的观影效果,很可能就是让观众在赏心悦目的画面中进入半睡半醒的状态。
虽然主要演员的魅力完全作为并且完美承担了这部电影的卖相,但一部冠以福尔摩斯名号的电影(故事)如果单单只以艺术展品的形式来呈现,而没有任何破解奇案的核心要素,未免有些偏题。
当然,本片显然并不是想要描述一个福尔摩斯老而弥坚的故事,如果把最后一案、日本之行和蜜蜂与黄蜂三个故事单独拉出来看,都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老福小故事,因为事件本身可以说相当平白。
(这里我要赞一下作者,电影里有一段老福在电影院观看最后一案电影版的情节,那里告诉了我们在花生笔下的案子是怎样写的,可以说那才是一个福尔摩斯式的案子,是我们熟知的花生笔下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这种对比,比之于猎鹿帽或者烟斗这样的符号式表达更具匠心,也说明作者本身并非写不出“真的”福尔摩斯故事)。
不过当三个故事以记忆穿插在一起时,凑成了恰到好处的篇幅,将迟暮、烦恼和领悟等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这部电影、或者说这个故事,虽然并不像我所熟悉的福尔摩斯式故事一样充满令人拜服的智慧和戏剧性的展开,但它成功营造了出了一种能够让观众愿意静心等待结局的诗意化的氛围。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你可能不再会特别兴奋特别焦急地想知道大侦探如何华丽而巧妙地避开了迷惑和陷阱找到了答案,反而会耐心地等待他慢慢地去寻找关于自己心灵的答案。
毕竟,他都已经那么衰老而蹒跚,让你都不忍心催促他加快自己的脚步。
因此,只要把心态融入这部电影的节奏中,观众是完全可以让自己享受一段惆怅而怀念的旅程。
你看着93岁的福尔摩斯走路颤颤巍巍还想不起一些琐事,同时也在自己心中寻找着那个兼具着智慧、行动力和神秘感的英伦绅士,这种感觉更让福尔摩斯像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
可以说,无论看电影的时候你脑海里冒出的是“这tm才不是福尔摩斯!
”,是“福尔摩斯也会老啊”,还是“福尔摩斯真的会变吗?
”这样的怀疑或不舍,都让他显得是一个真正活着、或者说活过的人,正因为你好像亲眼看见他屡破奇案、亲眼目睹他和花生搅基(大雾),才会在这样的故事里感受到更真切的难过、怀疑、欣慰等各式各样复杂的情感。
我认为,这是一个虚拟角色最强大的魅力,福尔摩斯当之无愧有这样的魅力。
这也是这样一部节奏舒缓的电影能够带给观众的特别的体验。
同时还是要说一句,虽然电影里花生正脸都没露,但少许的语句和安排中仍然展现了一个最佳拍档的高大全形象!!
不懂的自己多看看体会去!
无论对剧本的评价是喜欢或不喜欢,我相信应该没有观众会对伊恩老爷的演技抱持不满。
只要还记得电影最开始火车上和小男孩及母亲关于蜜蜂和黄蜂的对话情节,你就不会怀疑,他用那刻薄的语气和严厉的眉眼,以及最后一案中与人对话时的自信神态,完全可以演一个“虽然身体是93岁但内心还是39岁!
”(万年眼镜小学生借你台词一用)的福尔摩斯老先生,当然,他在剩下的一个多小时里演出了一个让你见之不忍的疲惫而健忘的老人,使你随时担心他的健康状态是否能撑得住剩下的进度条,这种功力我只有给跪了。
小男孩的表演也值得赞扬,活生生一个即将从活泼小娃长成敏感刻薄小青年的形象,老人和少年的组合总能给人一种令人欣喜又充满希望的感受,加上故事冲突时两个角色的焦躁和不安,能和老爷爷演好这样的对手戏可谓十分成功了。
而母亲的角色,在大部分时间都恰到好处地担当了两人中间的芒刺作用,并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一个虽有冲突但完全不令人讨厌的形象,这也让最后她与老福的和解显得非常自然而然。
电影的三个时空营造了三种不同的环境,最后一案的明亮色调,让福尔摩斯保持了一份他黄金时代尾声的潇洒;日本之行以黯淡为主的场景,让这个本身看起来摸不着头脑的部分始终怀着一种神秘的色彩;主线的环境则散发着一种美丽的真实感,配合着始终清流一般的音乐,将三个短暂的故事联系成一部似乎绵长的回忆录,在一晃而过的100分钟里,好像慢慢看过了一个迟暮之人从遗憾走向释怀。
第一次看见Ian爵士饰演福尔摩斯先生海报的时候还是蛮期待的,如果原著版福尔摩斯老年是如此风貌我会欣然接受,可能是正片与我想象的相差太多,整体有些失望。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感动点太高,电影二十分钟案情之外的孤独年老福没有触动我,所以老老福摔倒病晕等情节我看着却有些刺眼。
最后的结局镜头我看得无语又莫名......好吧,故事并不算糟糕编导很用力只是没有打动我,人物塑造没什么让原著党诟病的只是还不够令人印象深刻。
当然,以上完全是个人观感。
说说这部影片的“感情线”吧——太有强加之感。
倒让我想起早年福吧福迷的一首诗,描写米尔奥顿女仆丈夫去世后在苏塞克斯照顾逐渐老去的福的故事,福认出她却不说破,觉得那首诗比这部电影更加鲜活,我至今还记得那首诗里描述福由最初翻墙入室到年迈只能走正门,后来需要阿吉为他阅读的情节。
电影前半部分的几个小点还是挺有意思的——将福的真实住址设在作者华生站在房间可见的221B对面很巧妙,也就是莫兰上校伏击福的建筑,所以说“空屋”才是不空的那一间跳剧到新俄版《福尔摩斯》 眼镜福抱怨华生干嘛要写真是住址......还有爵士版福尔摩斯没有猎鹿帽,让我想起新俄版福尔摩斯抱怨怎么会有人穿斗篷......
也许只有英国人自己,才会忍心,把大名鼎鼎的福尔摩斯侦探拍得如此让人心酸。
舒缓、沉静、哀伤,这些本不可能与一部侦探电影所匹配的气质,却满满地填充在这部电影里。
福尔摩斯先生老了。
这个93岁的老人,一生破解过无数的疑难案件,到最后,对手变成了自然法则。
他努力地对抗衰老,记忆如同狂风中飞舞的碎片,四散消失。
他搬离贝克街,远离伦敦,住到了靠近大海的乡村,与蜜蜂为伴,一过十几年。
他的观察力依然敏锐,演绎推理精准犀利,可是却会忘记身边人的名字,或者不记得第二天要做的事情。
他偷偷把委托对象的名字写在袖口,努力遮掩记忆衰退的事实;他跑去战后的日本,寻找岩山椒,以希望通过传说中的东方草药,延缓衰老,重获青春。
如同每一个老去的人,开始恐惧衰老与死亡。
年纪大了,人就喜欢回忆。
他对华生为他所打造的那个经典侦探形象嗤之以鼻,对媒体上的那个大英雄不屑一顾,总希望让人看到更真实的自己。
麦考夫的遗物中,有关于福尔摩斯的故事。
他读到里面所写的最后一件委托,感觉熟悉,却从结局中察觉到了蹊跷。
然而,关于案件的真相,竟然完全记不清了,只有莫名的内疚感与悲伤困扰着他。
于是,福尔摩斯决定自己动笔,沿着记忆的线索寻找真相,去解开困扰自己的心结。
这是福尔摩斯先生的最后一案。
帮助他的,不再是华生医生,而变成了寡居女管家充满灵气的孩子。
没有谋杀与追逐,并不惊心动魄,然而精神与身体的衰老却让获取真相的过程变得前所未有的曲折。
老人一次次停笔,在记忆的断裂处赫然止步,面对着混沌不知所措,这是天才侦探从未有过的狼狈。
身体的状况也在不断恶化,岩山椒并没有带来奇迹。
健忘的情况越来越频繁,他甚至突然晕倒,只能卧病在床。
就连女管家,也想带着孩子摆脱这个刻薄又麻烦的老人,一切实在不能再糟糕了。
而关于那件委托的真相,则成为了支撑福尔摩斯生存的动力。
因为,还有个聪明的孩子,想要知道故事的结局。
一点点,他终于把破碎的记忆拼凑起来,事件的真相逐渐清晰。
在福尔摩斯的一生中,这实在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委托。
没有阴谋,没有凶手,没有诡计。
有的,只是两个备受孤独折磨的灵魂的对话,不到一个小时的短暂相处,福尔摩斯的精神世界被滴下了毒药。
福尔摩斯当然是天才。
他的一生,总是与聪明、机敏、博学相伴,习惯了高人一等地看待这个世界与其他人,客观与逻辑支撑着世界观,他崇尚理性,觉得真相可以解决一切。
然而这一切,却被一个普通的妇女完全颠覆了。
他开始意识到,真相或许并不能挽救所有,而感性、人情,甚至谎言,或许有时就是让生活继续,让这个世界前行最适当的方式。
意识到这一点,他用了一辈子的时间。
他才明白华生之所以在故事中改变了真相,把福尔摩斯打造成一个英雄,也只是为了让好友可以摆脱阴影,继续生活。
而倔强的福尔摩斯,却选择与好友疏远,直到华生离世,也没有再见。
他开始悔悟。
华生、麦考夫、哈德森太太,甚至连一生的宿敌莫利亚蒂,全都离开了这个世界。
福尔摩斯开始想念和珍惜这些在他生命中无比重要的人。
这原来不是一个推理案件,而是一个治愈故事。
93岁的福尔摩斯,卸下了英雄与天才的光环,开始还原成为一个更加真实的人。
喜怒哀乐,脆弱恐惧,寂寞孤独,复杂的人生滋味,让他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活力,也让他重新回归了平静。
分数都得在甘道夫的表演上,心疼老爷子之外也可以不管OOC了。时间线其实没有评论说得那么神出鬼没,典型是左岸派的回忆-梦境手法嘛。日本段落确实是有点硬,而且二战后也似无必要。但最大败笔还是福尔摩斯因为一个案子就自我放逐三十年……跟原典的关系:[狮鬃毛][戴面纱的女人]。亮点是影院那场戏。
sir ian非常屌
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
总是自负而嚣张的他垂垂老去,记忆滑走,心有余而力不足,唯有智慧仍在闪烁,以及逃不开的孤独——人因为孤独可以舍弃生命,而孤独本身是否是陪伴的起点。 英国电影每一帧都是画面,融入了日本的元素,又渗透着禅意。只是,清冷的感觉时时伴随,让人喘不过气来。
平平淡淡没有起伏。小男生出众。
不被理解的人,由内而生的孤单感,将伴随他们一生,直至死去。
广岛,伦敦和郊外三条不同的时间线,被处理地很流畅。几乎没有推理剧情,关于福尔摩斯的的最后一个案件,福尔摩斯晚期对人生的反省和思考。惊喜出现在贵妇的音乐老师。给三个词:蜜蜂,玻璃,罗杰,你也可以写一个自己的故事。
散文诗风格的电影,节奏和叙事简直是糟糕,故事也没有这么好,高智商战胜不了年龄这基本上就是一部废话,也没看出什么感动,就是一部企图挖掘福尔摩斯内心世界,最后其实啥也没解决的平庸文艺片。
当福尔摩斯坐在花生的桌子上写下那封照原来的他看来是本不足道的虚构之信时,三组叙事线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当他把石头置于身旁构成圆形并逐一念出它们所代表的名字时,承认了逝去之人的不可替代并始终在记忆占有一席之地。真相浮出之后,只有善意能削去锋利。
绕了好大一个圈子,慢慢腾腾墨墨迹迹地,结局却让人失望,前面营造的悬疑变成了故弄玄虚。一个阅人无数的侦探却把别人的过错算在了自己头上并因此遁世,如此拙劣的逻辑实在支撑不了片子想表达的基调,尽管导演很想搞出些高大上的人生感悟来却反而显得很矫情。小演员很有天份,看好他的演艺之路。
剧情太跳跃了,好悲哀
不从侦探角度入手的福尔摩斯也很好看,人性的闪光不是用逻辑思维可以推理的,或许感情很脆弱,但真的很美好:)
偶像的迟暮。衰老是一种疾病。小男孩真灵。Let us be alone together.
太温情文艺,跟推理悬疑无关。不愿看福尔摩斯老去。
3.5星都给sir ian
故事性很薄弱,三条线的穿插基本靠爷爷的睡梦和苏醒之间的交替硬联系起来。几乎没有悬念设置,推理也显得牵强。舒缓、沉静、哀伤,也只有英国人才能拍的如此心酸。 福尔摩斯93岁了,一生破案无数,到最后却输给了了自然法则。 他努力地对抗衰老,记忆如同狂风中飞舞的碎片,四散消失。
九十多的老年痴呆,无论是不是福尔摩斯,每天都过得很悬疑……为唤醒记忆差点搞成OD吗?可解释来去,真田广之他爹为了做国际间谍还是抛弃妻子了嘛…
电视在放,没看。就觉得老很可怕
Ian和小朋友的演技很棒,但是剧情太太太太雷了,不说少的可怜的推理内容,简直不看片名根本看不出是Holmes. 几条剧情都过于简单,最后收尾也简直是天雷。拜天拜地的福尔摩斯是谁,我不认识。。。。
电影拍得一点问题没有,然而我恨这部电影,真的,日子已经够难过了,不需要再多一部电影把我们爱的偶像拉下神坛,看着他迟钝,衰老,无能为力,我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