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媚俗到骨子里的中国影坛,能够始终“坚持自我”的电影人实属凤毛菱角,姜文是一个,杜琪峰是另一个。
影片主题还是在杜琪峰作品中常见的——将主人公们的生存状态摆放到一个极端状况下,来拷问他们(也是我们观众)的灵魂。
以黄秋生为首的“杀手小集团”在明知自己的老板已经失去记忆(不可能再付给他们酬劳),明知即将以弱敌强,还要信守对这位“失忆老板”的承诺,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所谓“江湖道义”。
(“盗亦有道”,在香港本土电影中从来就是传统主题)。
从各个方面来说(演员表演,影片结构,叙事方式……),除却那个略显仓促的结尾,这几乎就是一部完美到无可指摘的电影。
在此,只想单独谈谈影片主题配乐(罗大佑所作),无限悲凉中透露出难言的落寞与压抑不住的愤怒。
负责任的影迷是不是该“欣赏之深吐槽之切”?
参照盖里奇的『RocknRolla』!
国际化的钢产气质黑帮片,哪一条是出路?
是吴宇森的『face off』,还是Chow Yun-fat的『血仍未冷』,又或是鬼佬版的『枪火』『放逐』?
如果杜琪峰请阿兰德龙爷爷扮男主,会否更具吸引力,尤其对亚洲观众,来次对荣耀经典黑帮形象的穿越,为啥不呢,老杜不可能没从六七十年代的法国杀手片中汲取过灵感。
因为豆瓣上褒贬不一的评价,在看与不看《复仇》之间纠结了好久。
看过了韦家辉的《再生号》、郑保瑞的《意外》,感觉港产片真的是江河日下,银河映像亦不复从前了。
抱着这样的心态,终于看了《复仇》。
忽然发现,原来杜琪峰还是杜琪峰,原来这么多年的尝试后,他依然有能力拍出《枪火》的感觉,即便只是种感觉,也足够令我感动了。
影片前2/3的感觉都超好,特别是自行车的那一段,简直浪漫到极致!
奇怪,我怎么会用“浪漫”这个词呢?
应该是“酷”才对吧?
那好吧,既酷又浪漫着。
黄秋生还是那么帅,奇怪,我怎么会觉得黄秋生帅。
但只要他已成为杜琪峰镜头前的“阿鬼”,一切感觉都变得不一样了。
影片从雨夜那场开始变味,《文雀》的矫情再次重现;垃圾场的枪战,我完全被那翻滚的垃圾块雷倒了!
影片的阵容,除了失忆的法国大叔,其他都无可挑剔,连许久未见的黄日华都演得很出彩,可是,法国大叔啊,生生得把《复仇》拖累的半残了。
虽然不够完美,《复仇》依然让我忆起了《枪火》、《放逐》,一直一厢情愿的认为,男人就该看这样的电影。
太爱这个杜琪峰营造出的电影江湖,虽然在这里,英雄总是末路,但冷酷背后的那股的义气与豪情却始终令人无法忘怀。
http://axinlove.com/2010/01/vengeance/《复仇[Vengeance]》有形式没内容by @xinl.ve 100108要破茧成蝶十分辛苦,杜琪峰和韦家辉要把银河映像的影响力扩大到世界范围,看样子还要走很长很长的路。
《神探[Mad Detective]》请外籍女编剧帮忙写剧本是一种尝试,异国人士Johnny Hallyday[约翰尼•哈里戴]在《复仇[Vengeance]》担当主角也是一种尝试,不过《复仇》还只是具有华丽丽的电影形式,没有关于选择和人性的太多内容。
杜琪峰、韦家辉的支持者一样还是可以在电影里挖掘很多表象的内容,如在《放·逐[Exile]》里数交战时的枪响一样,去讨论叶璇饰演的女人收养的小孩来源,但是《复仇》还只是一部香港电影,看时很有趣,很快也就忘了,缺少成为一部经典作品的深刻。
数月之前,听说杜琪峰为了北上,准备放弃拍摄有关黑帮题材的电影。
《复仇》肯定不是要北上的作品,真要北上那也只能是下一部。
《复仇》所传递的“主流”的一面,依然是地下世界的道义与行规——受雇于人的杀手需要履约,即使雇主已经记不起约定,即使要自己付出生命为代价。
践行履约,在光明世界是堂堂正正的理所应为,但在杜的黑社会里,黑帮分子也并不排斥此褒义的品德。
而为了保护自己,行动中出现了差错,不伤害小孩和女人的不成文规定也还是可以随机应变。
抽掉杜琪峰创造的黑社会的生存行走法则,电影《复仇》也就只剩下形式了。
三场风格突出的枪战场面,突出了银河映像班底的表演,反而主人公Mr.Costello要干掉任达华的那场就显得暗淡了许多,而且在空间形式上的利用各不相同。
月亮穿行在云层之间,两伙匪帮在忽明忽暗的光影中交战,利用的是银幕的左右/横向。
阿鬼等人要从楼房上逃脱的时候,则是银幕的上下/竖向。
最后一场,从视觉感受上而言,是垓下之围,以圆圈的方式表现。
还有比较短促的一场:当Mr.Costello在雨夜和阿鬼几人走散,迷失在一层一层雨伞中。
记忆力不太好,只能大概估计这几个场面都应该曾经见过,《复仇》借金牌配角的华彩演出,非常夺人眼球。
不过,对比场面调度的娴熟和华丽,突显了剧本格局太小,深度不够的缺点。
《复仇》挖掘Mr.Costello的内心还是太少。
曾经是一名杀手,能将情绪和情感深深压抑而又不乏温情,在意平凡生活却不得不要陷入仇杀的困境。
Costello这样的一个人物,他的内心故事完全可以般配本片的形式,但杜琪峰与银河映像只用Costello的间或失忆作为电影叙事的关键。
如此一来,就有点奇技淫巧的味道,卖弄了有关某些奇闻异事的想象——香港商业电影一贯的弊病——不愿也不能够皓首穷经地折腾出一部人生大戏,《复仇》也就流于了形式,成为一部普通银河映像出品。
Vengeance.2009.720p.BluRay.x264-MELiTE
当杜女郎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在一大堆男猪里面脱颖而出,除了本身精湛的演技之外,还需要有强大的气场,不然只可能沦为像林熙蕾这样的花瓶。
说实在的,当年叶璇选择离开TVB绝对是明智之举,老人台的江河日下以及剧集的过于套路化,早已无法吸引观众。
而香港电影在这些年青黄不接,尤以女演员的欠缺最为明显,张柏芝之外已经难以找到一个稍微年轻一点的演员了,连续四年的金像影后落入内地女星手中可见一斑。
叶璇能否抓住这次机会,从而晋升香港电影圈新一代女星,我想除了她本身强大的语言优势,更多的是她那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复仇里面那惊艳的转身,实在不得不佩服。。。
“没有了记忆,还会有仇恨吗?
”黄秋生嘴里蹦出来的这句台词多少有些突兀,却如同鬼魅一般穿起了整部[复仇]。
厨师兼前杀手Costello为报女儿一家的仇,不远万里地来到了澳门。
从城市、人到语言,他面对的都是全然未知的世界,具体情况堪比在东京拍三得利广告的比尔·墨瑞老头。
半是威逼,半是利诱,他得以跟黄sir、林家栋、林雪组成的铁三角成了“兄弟”。
因为过去,他将要在未来失掉记忆,由此“兄弟”更加重要,他们既是帮手,又是希望。
当Costello真的失忆时,铁三角面对着抉择,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吞掉他的财产远走高飞,但是这样一来他们就绝不能成为杜琪峰的“义士”。
所以,看着傻呵呵跟孩子玩耍的法国老头,黄 sir问了这么一句。
复仇的责任如接力棒一般来回倒手,而复仇的目的也随着对象的而偏移。
最后,在记忆不复存在的情况下,情义顺理成章地成为维系复仇的关键。
整部影片充溢着浪漫。
虽然加入了异国元素,月光影翳之下的战场却暗藏着十面埋伏(字面意义上,而非那部恐怖电影)式的紧张,仿佛侠客决战的悠远传说。
明暗交错时,枪手们寻找着一枪致命的机会。
铁三角的最后一战,硕大无比的废纸叠成的方块掩体,杀手们和风推动着它们,杀机暗藏。
“兄弟” 们在悲怆的超现实原野中魂归天国。
相遇不久,他们比试枪法。
在罗大佑的配乐中,子弹给破旧的自行车注入了生命力,渐行渐远。
那个场景,不知道混杂着何种感情,很难确定,那究竟是快意恩仇的兄弟之情,还是早已尘封的童年记忆……其后,已无记忆的Costello,凭藉来自月光的启示,重上复仇之路。
除了一个外国人,很难说[复仇]比老杜先前的电影多了些什么,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城市和黑暗。
浪漫情怀在影片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展演,影片的节奏让位于对细节的展示。
当凌厉快速成为战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时,[复仇]反道行之,“子弹时间”美好且冗长。
幽默则似乎是杜琪峰的黑色世界中的常态,足以制造些善意和自然的笑场。
影片最终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处就是没有出人意料,这点倒是走回了“平常路”。
那里,最后一人茕茕孑立,掩不住的还有孤独。
附:老杜的Q&AQ这是你第一部以法国人作主角的电影。
你是如何做出融汇东西方的决定呢?
A若干年前我就有一这个愿望——制作一部不只有港人的电影,因为我感觉这样的交流对我有好处。
同样,我也希望让更多人去香港片电影。
我想这很有意思。
这个计划来自法国,给了我想法成真的机会。
Q你的电影总是关注匪徒和刺客的生活,有些角色还会重章复唱。
是什么教你继续这个素材?
A我想这跟我的成长有关。
作为小孩,我真是喜欢看动作片(martial arts movies)。
比如,我实在喜欢西部片,甚至关于古罗马角斗士的电影。
做电视导演时,我拍的节目有许多是剑侠的和动作的剧集(swordplay and martial arts series)。
所以我以为这个世界已经成为我血液的一部分,而那是我觉得最适合去拍的一个世界。
Q尽管这部电影首先是惊险刺激的情节剧(action thriller),却还有不少的幽默。
你能谈谈把幽默注入作品的兴趣吗?
A我想这是我人生哲学的一部分,那就是生活仿佛一场游戏。
幽默的瞬间在生活中发生,所以应该出现在电影世界当中。
比如,你在电影里有个英雄人物,英雄吃不吃饭呢?
英雄洗不洗澡呢?
他是个人,跟我们一样,所以我愿意采撷这些可以博我们一笑的瞬间。
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非常真实的东东。
Q在美国看您的电影挺难,您愿意在那边多些上映吗?
A从美国之外看,我们有美国观众非常关注美国电影的感觉,而且外国电影上映的机会比较少。
在欧洲,他们好像对外国电影更开放。
所以,我知道我的电影在美国的邀约非常有限(a very limited engagement)。
不过我已经参加纽约电影节两次,还跟那儿的观众见面,他们对我们这种电影倒也非常热情。
http://www.mtime.com/my/underground1984/blog/2511167/
⭐ ◀ ▶ ⭐ ⭐ ⭐一個飽經風霜的「獨行殺手」造型的「老家活兒」雇傭來三個「殺手」,誓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為他慘遭殺害的女婿和外孫而復仇;面對一個意義漸漸消隱的「復仇」承諾,面對一個逐步踏入失憶沙海而遺忘復仇初衷的「雇主」,拿錢辦事兒,是「行規」,是「道義」,是身為「殺手」骨子裏置生死於世外的使命和義務;對於「老家夥兒」而言,他則依賴以「照相」、「郵票」和「手槍上的名字」來作為自己日漸遺失記憶的載體,以具象的物件來象征他內心「復仇」意誌的外化延伸;極盡浪漫主義來塑造「兄弟情誼」和其「反英雄」特質,高度風格化的表演和場景調度,大量憂郁的吉他伴奏,「自行車打靶場景」頗有「西部電影」的余韻和荒涼感;「空間運動」是【杜琪峰】電影的一個顯象特征,其不僅體現於精心編排的「鏡頭語言敘事」,也指「角色」效忠關系裏「命運」的跌宕和跳躍,以「巧合」來編織一種強烈的「宿命論」色彩;我喜歡「野林槍火之戰」前雙方因「孩子」而共同默許的對峙;隨著月光的漸隱漸現,尤為風格化和純粹抒情的場面表現賦予其一種超現實的美學意味;「殺手」如同置身於一條無盡的自我犧牲和毀滅的「莫比烏斯環」,沒有孰黑孰白,沒有希望和退路,兩端唯有「死亡」的共同歸宿!
杜琪峰 ★ 男 🔥 54 R 🔴 2009 🔵 中國 X 香港 🟣 2024 ▲ 7月 🟣 ➊ 🟣 24🟣 線上 觀影 🟣 網絡資源下載 🟢 55 inch🟣 Ⅱ ≈ 109分鐘🟣 原聲音軌 ★ 中文字幕 🍁 ★ ★ ★ 6 9 🍁【杜琪峰】槍火 X 三部曲 第3部 作品
电影看完了,几点感想1.即使是干杀手这一行,也得讲究职业道德,滥杀无辜不是一个杀手该做的事,买一送一就更不必要了2.杀手也是讲感情的。
杀人这件事不止是一盘生意,有时候也是可以建立在感情之上的。
当然了,讲感情,还是要付钱嘀3.事情要善始善终,既然答应了就不要食言4.复仇这件事有时候不但是仇恨,更是责任。
做人不能忘了责任
杜琪峰这不是第一次把自己招牌给砸了,不知道他这么状态不稳定的原因是和编剧有关还是他本身完全靠编剧……当然后一种不太可能,这太伤我们粉丝的心了。
这部《复仇》当初参加了戛纳影展,似乎风评还不错。
但是结果真的看了之后,发现我靠又被杜琪峰的金子招牌给耍了。
不过这倒算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我也没有太怪杜爷耍酷,耍酷是对的,但你至少要真的酷啊。
大黑天的戴墨镜就不说了,国内的配音版本还这么的难听,真是无奈加无奈。
电影中的演员们倒是都没的说,只是那个外国演员那双似乎是白内障的眼睛让我欲哭无泪,欲哭无泪啊!
嘻嘻。
2009年12月19日
当年,一部《枪火》简直引爆了港产动作片的新境界。
小编个人感觉,这简直完全抓住了古龙武侠小说的精髓。
此后,出了《放·逐》。
这样的类型,想要精准把握,绝对考验导演功力。
《复仇》是三部曲里头的最后一部,加入了老外,自然也就加入了一些国际元素。
但其实说起来,故事情节依然不是主要部分。
故事开场,老外的儿子女婿和外孙全死了,只有女儿侥幸逃过一劫。
老外决定报复。
依靠警方?
在港片里头,如果依靠警方,那会相当的没面子的。
老外虽然在澳门两眼一抹黑,但这点“潜规则”还是明白的。
此时,黄秋生领导的团队,正在接任务。
任达华演反派,那完全是游刃有余。
当众调戏自己的马子,你以为任达华是疯了,其实完全不是。
一回头,就告诉黄秋生,自己的马子和自己的头马搞在一起了,做掉。
接到任务的“三叉戟”当然得干活儿。
别说,这马子和头马干事儿还是很小心的,酒店房门是反锁着的。
此时,林胖子给大家展示了一下,酒店的“安保系统”是多么的脆弱,建议经常“开房”的,心里头有点数。
这一幕,被老外看在眼里。
但老外没准备替警方认人。
于是,雇佣关系达成。
“三叉戟”是专业的,拿钱办事儿。
故事不走探案路线。
很快,黄秋生就在老表那里查到了杀手下落。
一帮人准备去香港拿人。
老头也不是盖的,当年也算是“三叉戟”的同行,既然雇主强烈要求参与,“三叉戟”当然不会说什么。
不过,这黄秋生的老表,虽然只是在澳门捡破烂,但其实是个隐形富豪。
能在香港买得起房子,咋就选择在澳门捡破烂呢。
凶手,是以黄日华为代表的“三叉戟”。
黄日华演反派,总是让人感觉还是郭靖郭大侠。
人家也是杀手,很讲职业道德,雇主是谁死活不说。
于是双方开打。
这番枪战下来,谁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当调查陷入死胡同时,送人头的来了。
任达华打电话,说自己的手下出了点事,对方是三个中国人和一个外国人。
黄秋生接到电话时,差点没笑出声来,这不就是我么。
好么,时间地点人物都交代了。
“三叉戟”直接杀到据点。
大侠以为等到了援兵,结果等到了死神。
可是,这算是和昔日的老板彻底掰扯了。
“三叉戟”还没想着怎么和任达华掰扯呢,任达华的团队已经杀到。
三人一路逃命,但即便是逃命,造型还是得保持住的。
黄秋生学成龙跳楼,可惜失败了。
尴尬之余,只能用扶眼镜来遮掩。
要论如何耍帅,墨镜必须是最佳道具,纵观三部曲,谁还没个墨镜呢。
三人杀回澳门。
老外此时已经失去记忆了。
这是故事的终极问题。
但是,此时“三叉戟”已经无暇理会这个问题了,买卖变成了私人恩怨,没有转圜的余地。
垃圾场这场戏,还是蛮有味道的。
不过,有一个细节,黄秋生在老表那儿到处找家伙的时候,现场飘过来的纸屑,看起来都是碎纸机里头出来的干净纸条。
在这个垃圾场,“三叉戟”被任达华的人海战术压垮。
最后复仇的任务,落到了丢失记忆的老外身上,这,个人感觉有点遗憾。
但是,电影是瞄准的海外市场,这样的设定,看起来好像也无可奈何。
故事结局其实不难预料。
三部曲算是港产动作片中的另类,这样的另类,大概量产不来。
只能期待。
英雄本色2009哇~~~,这样的现代童话不好看还有什么好看?狗屁豆瓣评分。
在《复仇》中,残酷的影像总是与家庭日常并置,与此同时,高德勒脑中的子弹对记忆的侵蚀形成了一个倒数计时,将澳门,香港,乃至隐身的大陆地缘空间转化为一种技术东方主义的神经—影像。《复仇》具有一种还原主义意识,恩仇这一香港电影/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剧情装置/宗教意识还原为“记忆”,随着这一脑科学功能构成物的重构而重构,影片的后半部分和Atom Egoyan类似,诉诸技术媒介的外部持存。也因此,影片发生了一次范式转换,由杜琪峰的squad game转变为梅尔维尔《独行杀手》般的lone ranger。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杜琪峰在影片中极尽某种形式感,但是影片的结尾,无论是大陆版本的自首还是国际版本的好莱坞般的Happy Ending都并不尽如人意,如果在冯死后的镜头上升中戛然而止,反而效果更佳。
熟面孔。。。。演员的搭配让我想起了意外。。。。
Hallyday的脸有Bronson的味道
我被国语版的配音华丽丽的雷到了
老外真不仗义,替他复仇他还忘了! 杀手就是无论白天晚上、打多大雷下多大雨都要穿黑风衣戴墨镜,要的就是这个劲儿! 杜能维持一贯水准,还不错。 用枪打自行车那段好看,后面在垃圾场那段有点装了!
四人站在回收站打自行车简直帅瞎了。大银幕重看加分,阿兰·德龙当年没能出演实在是太遗憾了,因为杜sir在本片真正做到了对《独行杀手》的继承与颠覆:杀手依然有型但不再孤独;哪怕记忆也会失去,承诺依然是承诺;而那些与手足一同出生入死的经历也将成为杀手最后的慰藉
国产片子能拍成这样,不错了。要是少一些血雾形式、黑伞俗套和同行杀手公平决斗的浪漫,多一些真实感会更好。杀手就是杀手,注定要保命赚钱,这样表现杀手的牛仔式决斗未免太……,杜琪峰还是不能走出传统香港电影的影响。不过,这部片子有尝试,有朝向好莱坞片走的想法,鼓励。
情节老套,加个老外不伦不类。唯有部分场景的处理和依旧火爆的枪战场面可见是出自老杜的手笔,其他乏善可余。老杜真老了?!林雪为什么总是这么爱吃。汗~
难看到极点
中心思想是什么?表达了什么?ps:想到了我脑海中的橡皮擦;又ps:枪战中打中会有红色的大面积的血雾,也太夸张了吧?
典型杜式氛围和节奏。但是故事也太弱了点儿。。
在合拍片大潮中难得的坚持传统味道的港片
给六星对不起良心~~
4.0 怎么這么浪漫啊...太浪漫了....太浪漫了...音樂極好的,那場鴿子廣場,有點《控制的極限》的味道,黃秋生跟林家棟真是越看越好看
配音太难听了
說實話,香港電影沒落了,要想重振江湖,得拓寬路子,這部電影算不錯了。
偏爱杜琪峰这种将影片风格像TVGAME一样升级导演——我要的不是放逐续集,而是枪火三代。
记性不好真麻烦。PS:海报上的老外神似张学友 囧~
也不算多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