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一直期待的题材,志愿军那种对抗世界的勇气和牺牲令无数国人敬佩,立国之战当之无愧。
可惜电影让人失望😞。
我给电影本身的分数更低,又实在不想给第一部我看到的大荧幕上的抗美援朝电影一个不及格的分数。
聊聊电影本身。
1.画面和环境没有将我拉回到那个年代,感觉上这可以是发生在任何时候,没有那种回到朝鲜战争的感觉。
2.多角度讲一件事情在本片上面意义不大,既无推动情节,又未烘托气氛。
前两段甚至很无聊,第三段是及格的,因为有人物性格的塑造,这样你对人物能够产生感情。
3.主题表达模糊,或者说没有引起共振,我能想到的主题可能是致敬那些伟大的牺牲,展示那种团结一致抵抗敌人的精神。
那敌人那一段其实给人感觉对手也极度顽强,但又不十分强大之感。
对主题反而有一定削弱。
在最后人桥部分强行烘托气氛,仿佛在对我说,你哭呀,你怎么还不哭。
4.摄影和对大场面的调度方面乏善可陈,没啥好说的,最后的英雄赞歌只能说这么唱我觉得一般吧。
5.作为大家期待已久的抗美援朝电影,然后也是大制作的商业片,这部片还有个致命弱点在于让人不够爽,大部分人是带着那种自豪感去电影院的,但是描述的事情在整个大战争中是极小的,不能让人得到情绪上的宣泄。
6.整体感觉看了一篇高中作文,在有限时间内写下来,引用各种名言,采用各种修辞,但是无真正的内涵和深度。
这就是我整体的感觉,平庸之作。
7.最后再次致敬志愿军,他们是我们今日敢于对抗强权的脊梁。
更新一波被亲爱的豆友们轮骂之后的感想:1.我就是中午吃个饭想写个短评,结果字数写超了就放长评里了,结果被豆瓣搞得手机滴滴响,打开一看,原来豆央已经决定了,让我来上热评。
我很懵逼啊,我只是个短评狗啊,不怎么写长评啊,你们另喷高明好不好。
2.改星是不可能改星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改。
不过我也很纳闷为什么豆友们都对别人打几颗星这么执着,咋了我这两颗星把电影评分拉低了三整分还是怎么回事?
我就从不拿自己当回事啊,也请各位大大别拿我当回事行不行。
3.打星本来就是个很主观的东西,尊重每个人评几星的权利都是应该的。
如果老盯着别人打星的人少一半,豆瓣的舆论环境至少会好上五十倍信不信?
以下是原文,一!
字!
不!
改!
最多两星,其中一星给志愿军。
问题1:赶工引发致命伤——将故事切成三角度,但一来没能推动剧情,二来割裂了群像的厚重感。
前两章节格外拉垮,只有第三章勉强立住了人物。
非线性的出发点,是基于线性叙事讲不好这个故事,但本片明显感觉平铺直叙会更出挑,没有玩弄叙事诡计的必要。
问题2:创作思路陈旧取巧——R级主旋律不应该成为常态,一是要照顾低龄观众,二是会让未来的创作者陷入思维定势,以为“战争残酷=断肢血浆”,进而忽视对人性阴暗面、战争遗留问题的深入挖掘。
别以为血浆多就是更敢拍了,其实那才是退步的表现。
问题3:压根没搞清楚自己想表达什么——战争片分两种:一种是无关立场,团结人类共同体,歌颂和平的反战类;另一种是突出敌我矛盾,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政宣类。
若想做前者,那就淡化意识形态;若想做后者,就没必要夹杂对敌方人性的思索。
但主创总想故作理中客,在明知前者做不到的情况下,还非要挖掘美国大兵身上的牛仔精神,所以显得第二章节特别拧巴,硬是立了一个两边都不讨好的扭曲人物。
《金刚川》这部以三个月的“中国速度”造就的命题电影,还是不免沦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豆腐渣工程”,如同电影里那条看起来不甚湍急的河流(以至于魏晨扮演的工兵连长需要向欧豪等人提醒不要渡江,河里有暗流)和那座不符合力学也不呈现任何修桥细节的木桥,声势浩大,不经推敲。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作为主旋律叙事的《金刚川》和作为历史叙事的《金刚川》。
一方面它的确彰显了主流一线创作者加入主旋律电影创作后,能够在叙事技巧、技术奇观和票房号召上为其披上新外衣的本领,成功将政治宣传话语与大众娱乐消遣捆绑,输出统一指定下的意识形态价值观。
另一方面,在这个即便有真实依据(金城战役前的造桥修桥事件)的故事里,大量的人物和情节也是虚构出来的。
当抗美援朝的真实历史进入这个戏剧性的情境里,又要在当下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节点召唤起集体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认同,它又不得不陷入了某种自我消解的境地。
《金刚川》有四个分段:士兵、对手、高炮班和桥,三个主要视角:李九霄饰演的步兵刘浩、美国空军希尔、张译饰演的炮兵张飞以及三次重复叙事——从1953年7月12日下午到隔天这一整段特定的战斗时空。
这是一种“多声部的复调结构”,既是一种在有限的创作时间里为应对完成任务,三个导演采取的讨巧式的创作方法,也在有意与无意间以多重复述达到对讴歌英雄战士、渲染爱国情怀的强调与强化效果。
“多声部复调结构”在电影的叙事结构里并不少见,特别是在悬疑类型里。
《金刚川》的这种结构在视角运用上交叉重叠,也实在不够精巧,三个章节似乎更应该各自保持一种主体性与独立性。
比如在第一章“士兵”中,李九霄的步兵视点被分散太多,他应该承担的是类似《1917》英国士兵或《索尔之子》索尔那种近乎占据绝对个体位置的角色功能。
张译、吴京组成的高炮班也可以不在第一章与第二章正面出现,甚至可以清除他们面孔的存在,第三章再登场,或许会让这种悬念与分晓的策略更有张力,在结构美学上也更干净利落。
不过通过这种结构形式达到的叙事效果在本质上是没有改变的,因为只有到最后,我们才能知晓这场战场事件的全部面貌,才能知晓所有人的命运与结局。
当李九霄通过望远镜望向桥面上的魏晨和张译,我们是难以察觉的,到了第三章,我们才得以清楚确认他们的关系身份,也才得知此刻的“关磊”吴京已经壮烈牺牲;当高炮班看到榴弹炮远程轰炸桥体,轰炸位置射偏至山林时,我们又得以再度去回忆起第一章里步兵连在山林中经历过的一切;当美军飞行员希尔遭遇炮弹的最后一击时,只有到后一章,才看到张译是如何在断手断脚的情况下拄着拐杖艰难穿过玉米地,到前方炮台向希尔射向最后一弹。
因此,“多声部复调结构”让我们观看了三次战斗的全过程,目睹了四次壮烈的高潮,交代性字幕也一次又一次显现,它看起来是如此笨拙和多此一举,但也让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与英雄战士们的壮烈形象愈加突出,愈加加深我们在观影时的心理印象,“多声部复调结构”成为了一种服务于宏大意识形态话语的强化型结构。
罗伯特·罗森斯通在《影像与文字中的历史》中指出:“每一部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单一的、线性的故事,服从一种本质上单一的阐释,从而将过去压缩进一个封闭的世界。
这种叙事策略很显然否定了历史的抉择,摒除了动机或起因的复杂性,并且消除了历史世界中所有的微妙之处。
”《金刚川》的“多声部复调结构”最终也归于一种单一、精确的叙事目的:它没有敞开更广阔的探讨空间,只有一个进入历史的视角、一条引导大众情绪反应的路径。
在面临如何阐释历史与构建认同的问题时,《金刚川》如同《我和我的祖国》的处理方式,都以集体的仪式化场景作为精神召唤的机制:《金刚川》结尾,志愿军战士一同冲过“人桥”,镜头逐渐过渡定点到一座象征性的英雄纪念碑;《我和我的祖国》的每个单元也以历史节点的重要时刻作为结尾,如开国大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阅兵仪式等,最终是为了触发集体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观认同。
从复调结构落点到集体仪式,《金刚川》利用这套叙事策略,相当成功地完成了这次影像宣传的任务。
这里的场面调度成为一种政治话语的调度,这里塑造的英雄图像也成为一幅宣传活动的绘画:镜头定格了烧焦的刘浩与张飞如英雄雕塑般的躯体,遍布硝烟的战场变成祭坛,促使我们再度去崇拜、缅怀英雄。
这两个英雄战士延续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初期电影的英雄人物脉络,但复调结构使得这两个人物厚度单薄许多,尤其是李九霄饰演的刘浩,他与通讯女兵暧昧不明的情感线索,刻意到似乎是为了补充构建完整人物所硬塞的手笔,抑或是为了呼应、平衡张译与吴京之间篇幅过重的师徒情与兄弟情。
刘浩目睹了连长与通讯员女兵的牺牲,张飞目睹了吴磊的牺牲,然后志愿军战士小胡又目睹了刘浩的牺牲,史密斯目睹了同伴希尔的死亡,并以上帝视角见证了这场战斗的全景与“人桥”的存在。
群像的视点一步步承接落点交棒到小胡和史密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成为这段“历史存在”的最终见证者与记录者,同时以现在的“画外音”出场叙述过去。
同样电影也非常粗暴地把两个美国空军飞行员拆分成两种绝对立场。
比起用“西部牛仔”、用疯狂的“施暴者”形象来脸谱化希尔,通过这场战斗对和平获得某种自省意识的史密斯其实也是更严重的脸谱化设计,这是用“我”的臆断去捏造“他者”的战场话语,去替代“他者”的战场位置,比如《敦刻尔克》就没有出现任何德军的内部视角,采取这种相当浅薄层面的平衡策略。
《南京!
南京!
》的焦点是一个不主动加害、观望屠杀而充满负罪感的日本士兵,《金陵十三钗》也聚焦一个从酒鬼转变为救助中国人的美国神父,《八佰》则要借助隔岸的观众与上空飞艇的外国人视角来补充诠释整场四行仓库战役,好像国产战争片一定都要通过一个满足自我想象的外部视角才能完成对内部历史的书写与分析。
《金刚川》也如同“我和我的”系列等新式主旋律电影,用微观史学的模式,用生动且深刻的事件案例去重述或提喻宏大历史,借用历史学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话:“在微观历史中,电影可以展示——或许,更准确地说是推测——过去如何被体验并且发生出来,以及其中重要力量和重要事件严谨的在地体验和细节。
”遗憾的是,《金刚川》最终还是无法提供确切的路径让我们进入70年前的朝鲜战地,让我们理解1953年这场战斗的深层肌理与内在意义,我们无法清晰看到历史的真正脉络与英雄的真正在场,从而体认这份胜利,思考这份胜利。
《八佰》里有面对四行仓库战役采取不同态度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从仓库内部的战士到隔岸观火的百姓,以形成不同意识形态交杂的场域与复杂人性的变奏,那些无名英雄甚至不是被一股纯粹的爱国主义所感化。
《集结号》还有对战争与人性关系的思考,还有谷子地为揭开“集结号是否吹响”这一悬念的苦苦追寻,它还是试图去厘清与探索历史真相的,不管以何种方式。
《金刚川》则以历史改编的名义,以战场的戏台魅力,让折射出来的这一场抗美援朝战争面貌愈发显得模糊 不清,在银幕上成为一种专断的、自我抑制的空洞的能指。
肯定有一部分观众在这一场虚构中得到了享受与高潮,在这一场虚构中获得了认同与感召,当战场奇观取代了思辨,当英雄神话取代了历史的完整真相,当单一的意识形态取代了复杂交错的现实,这种书写历史的方式必定无法征服所有人。
《金刚川》好比是退回到“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电影,退回到冷战思维的创作逻辑。
它就是当下特定时期的宣传产物,在官方指定的语境里,准确答题,在战争电影的范畴里,早已偏离。
原载于【深焦DeepFocus】
这是一部精彩程度还不如纪录片的电影。
全片没有展示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打美军,为什么能打败美军?
这些问题都没有回答。
既没有展示美军的邪恶残暴,也没展示志愿军的可爱可敬。
实际上美军是犯了很多战争罪行的(比如使用化武、细菌弹,比如屠杀平民和战俘)然而这在电影中看不到。
如果对比一下美国反纳粹的多数电影就可发现,美国一定会正面或侧面描写纳粹的残忍冷酷以及美国英雄的可爱可敬,然而这种细节在我们的电影中看不到。
这就是理念和水平的差距。
电影找不到任何一个可爱的志愿军战士形象。
多数主角都流里流气,爆着粗口,骂骂咧咧,对其他战友傲慢陵人,又打又骂。
这究竟是志愿军形象还是蒋匪军形象?
这样的志愿军凭什么能战胜美军?
可笑的是,电影还反复表现了美军飞行员带着十字架不惧危险反复冲入志愿军的射程,似乎美军是有信仰的。
然而历史真相是什么?
志愿军和美军究竟哪个是有信仰有理想的军队?
不仅如此,电影对战争的理解特别幼稚,片中的中美两军交锋更像是小孩子在斗气,毫无军事素养和政治素质!
他们不像组织纪律严明的军人,反而更像两伙地痞在掐架。
全片不过是表现了一群散发着荷尔蒙的汉子。
请不要为了描写战争而描写战争了!
不要消费我们的爱国情感!
不要用血肉横飞和男性荷尔蒙的低劣场面去代替反殖反帝反霸的价值内涵,后者才是一部电影应该侧重表现的,也是我们进行战争的真谛!
战争是靠志愿军严明的军纪,过硬的军事素质,优秀的战略战术,高涨的士气打赢的,不是电影里那些鲁莽行为。
糟蹋这么好的战争题材,搞几个军盲在这里瞎拍。
二战平均打下一架飞机要将近三千发炮弹,这里一手一脚能揍下一架飞机,否则一个高射炮阵地多的要十几门炮,每门炮一个班的士兵那还有啥必要,服了!!!
p51野马飞行员拉来舱盖不戴护目镜,戴个牛仔帽,微风习习吹过头发,你当是开敞篷汽车以十五迈速度逛街啊。
另外就这剪辑,这叙事,这人物冲突,还有那尴尬的英语配音,分分钟让人出戏。
两分到顶了。
1星给志愿军。
1星给演员。
看得人郁闷。
这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
志愿军如果只是敢死的莽夫,能赢抗美援朝?
1 搭人桥?
辎重能过?
那干嘛不一起造木筏,早过河了。
2 晚上偏偏把桥照得灯火通明,故意给敌机炸吗?
3 这电影把这敌人飞行员,弄得比主角还主角。
4 高炮为啥要在自己周围点火吸引敌机,你去别处放把火不是更好?
5 一个情节反反复复拍,是为了凑片长吧?
不得不说,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真是战场杀器,威力巨大,当年把纳粹德国打怕了,现在来教训美帝。
喀秋莎火箭炮装载在卡车上,和其他火箭炮相比,这样的机动性为喀秋莎带来更大优势: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并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离开。
而之所以叫喀秋莎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炮车上有一个字母K,是俄文单词共产国际的意思,但是前线官兵并不知道具体含义,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该武器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联红军里传播开来。
《金刚川》中确实是有很多重复镜头,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
为让影片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映以致敬先烈,制作人员使出浑身解数。
管虎、郭帆、路阳三名导演分别拍摄不同段落,以节省时间。
为让影片足够具有戏剧冲突性和情感渲染能力,同时也让电影有足够的时长,决定从不同视角出发,将同一个事件叙述多遍。
这是本片出现镜头重复的最初原因,同时也是苦衷。
故事被拆分为士兵、对手、高炮连、桥四个篇章,前三篇章为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第四篇章为整个故事的升华,志愿军们无惧炮火筑成人桥。
Q:金城战役发生时间段是什么?
A:1953年7月13日-7月27日,属于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第三阶段Q:金城战役统一攻击事件是什么时候?
A:1953年7月13日21时。
Q:金城战役的交战双方是谁?
A:中国志愿军+朝鲜人民军VS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PS:但是重点打击对象是以李承晚为首的南朝鲜伪军!
Q:金城战役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A:志愿军取得最终胜利,连同正面其他各军的作战,共毙伤俘敌7.8万余人,缴获坦克45辆,汽车279辆,飞机1架,各种炮423门,各种枪7400余支,收复土地192.6平方公里。
志愿军和人民军伤亡3.3万余人,敌我伤亡比为2.3∶1,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
剧情:1953 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将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
为在指定时间到达,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
有工兵连以修桥为己任的坚毅,有炮兵和美军战斗机飞行员面对面硬刚的热血。
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
桥梁被炸毁一次,就修建一次,最后更建成人桥,筑成战场奇迹。
美帝燃烧弹最可恶,把很多英雄直接烧成灰像。
大晚上灯火通明地修桥,生怕敌人发现不了目标好不容易修好了,半天不过桥,集合半天,美其名曰清理工事,不知道还以为是在等美国飞机来轰炸。
过桥慢悠悠晃,小碎步是等美国飞机来炸桥?
还是跑太快了,群演人数不够,拍不出效果?
美国飞行员打开机舱玻璃,边开飞机边喝着小酒,不知道还以为是在马路上开敞篷车。。。
喝完酒还能把酒瓶精准投到我方炮位。。。
这么准,你咋不扔手雷呢?
牛仔帽就更不用吐槽了,不关机舱玻璃,没有帽绳还能完美戴在头上,这是沾了502在头上吗题材还可以,但很多细节太容易让人出戏了,建议导演多看看以前抗美援朝的电影
一部没有人物塑造的电影昨晚强撑着胃疼看完了据说不错的管虎新作《金刚川》,撇开所谓视角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同样的素材出现过十次以上。
其实对于管虎还是有些期待的,毕竟他和张元、娄烨一样,是自己最早接触现实题材的学习对象。
电影分开了几个篇章,具体篇章已经记不住了,讲真,以自己的电影记忆,难得出现一部难以记住的。
但是无论是是哪个篇章,除了熟悉的演员之外,就角色而言,根本立不住,人物没有发展的过程,“为什么而来”“为什么而去”都很模糊,邓超生气就讲江西话难道就因为他是江西人?
高地话务兵冲到桥前冲锋枪扫射只为赴死?
魏晨只是修桥,承诺的烟草有没有前因后果,最后人去哪儿了?
飞行员希尔那顶牛仔帽是个啥意思?
关磊(吴京)为什么要和张飞(张译)换炮位,其实可以理解,但是要不是不够深刻就是过于勉强,只能强行理解?
女话务员彼此知道名字,那句对岸见有些深刻,一直等着后面的发展,可以并没有?
在结构上勉强可以看到《敦刻尔克》《1917》的影子,就视角而言,没毛病,战争没有对错、正邪之分,都是对生命的荼毒,但是同样的素材放个十遍八遍就过分了啊,切景别、机位我还舒服点。
同样是两三天的时间、同样战况紧急,高阶和低阶就一目了然了,十万火急不是反复强调命令,毕竟这是电影,而是气氛、节奏不停的渲染。
看完直接对标的就是南斯拉夫《桥》,早起国产《英雄儿女》,完全找不到对标点。
全片张译的演技那不用多说,毕竟很大篇幅给了他,也是这部电影唯一的亮点了吧。
但是、但是、但是,那个美国飞行员啥意思,战争相对视角可以的,那顶牛仔帽直接把我带进了喜剧氛围,飞行员来自西部?
还是这是飞行员的常态?
不是很明白。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她…英雄值得缅怀、记忆、信仰,毋庸置疑,但不希望他们成为消费品。
吴京在片中叫关磊,张译叫张飞,我想多少有点取关二爷和张翼德的意思。
一开始给我感觉吴京是老兵油子,并且表现出几分傲慢,张译在他面前也有几分畏缩。
第一篇,第二篇的时候都以为吴京是埋汰张译,直到第三篇炮兵篇时,才发现这两人其实是真爱,都想着法子让对方去隐蔽炮位,而自己去做炮灰,尤其是吴京在生命最后时刻对天空放出信号弹,引导张译攻击敌机时,瞬间领悟到两人的真情实感,随后泪流不止…整体来说我觉得导演无疑把一个看着简单但电影叙述并不简单的故事,在很有限时间和空间里交代清楚了,尤其是对于人的刻画,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同时,全篇的画面,构图和特效,也让我很欣慰中国的电影工业确实在不断进步。
评分:8.2 可能有部分观众会觉得4遍叙述过于冗长,这点我也承认,因为你都知道了下个镜头会发生什么。
但个人感觉这却恰到好处,其实每一段你都能有新的发现和解读,慢慢剖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事与事之间的缘由,也是我享受影片的一个美好过程。
最后,还是要向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们深深鞠上一躬,因为是你们的血肉之躯,才造就了如今的繁华和安定!
致敬!
张译还不是影帝吗?
不太喜欢这种多角度的拍摄方法,个人希望把电影进行单线叙事然后配上交叉剪辑,达到紧张的效果会更好,这部电影过多的渲染人物导致剧情没有讲多少,唯有最后的飞机战和人桥让人印象深刻。PS:最后的怀念英雄的镜头导演应该学学《拯救大兵瑞恩》,里面才是真让人感动
这剧情真的对不起志愿军烈士。
一个张译,把我从电影院出口拉了回来
不管怎样,我的生活里始终需要英雄主义……
演员的表演无可挑剔,但是剧本太烂,都2020年了,表现出的军人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对我军的智慧没有表现好,光不怕死的军队,还不如去拍义和团
首先得承认自己是有感情分的,毕竟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电影最大的缺点可能就是素材重复利用,这也许会成为未来被广为诟病的点。的确,因时间匆忙,不得不通过剪辑手法来处理,但相同素材完全可以用不同机位的镜头来复述,而不是简单复制粘贴,相当遗憾。但服化道以及武器等层面确实相当优秀,我基本没有捕捉到什么明显错误,而高效率地拍摄战争片也算对电影工业化的一个展现吧。在情感递进上,张译和吴京的译外京喜组合的兄弟情本来是可以非常动人的,但由于三种视角的重复讲述和镜头素材的简单复制导致情感积累反而被削弱了,因为观众显然在前面镜头里已经明白后续会发生什么做好心理准备了,最感人的反而是我的祖国这首歌。最后附上自己的长文,网上不少自媒体的介绍其实是错误的,明显在带歪节奏: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929868/
影片以金城战役为背景,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没有展现志愿军与美军的正面交锋,而是以部队能否顺利开进战场,即交通线的保障为入手点,分别从渡河士兵、美军飞行员、守桥高炮战士的视角,还原部队抵达战场前的一天。多视角展现故事不新奇,诺兰在《敦刻尔克》中使用过更精巧的非线性时间剪辑,然而电影《金刚川》传递出的士兵间的情谊,以及志愿兵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加令人动容。很欣慰,国产战争电影不再讲述战役战略实施、高层运筹帷幄的故事,以战场上的小人物入手,以小见大,观众更容易有代入感,也更容易得到共鸣。
把一个镜头来来回回重复三遍,是个人都会厌烦的。第一段太散乱,完全没有中心。第二段给了美国飞行员,您是要表达什么呢?表达对战争的厌恶?问题是我也看不出他厌恶战争啊,反而是美国大兵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只有第三段,把张飞这个人物立住了。至于最后结尾,模式化煽情。给个三星,主旋律及格分吧。
第一部分用力过猛 第二部分失真到想笑 把炮火连天的战争片拍得跟迪斯尼放烟花一样 导致我已经不想抬头看第三部了 精神疲软了
有够烂的,主旋律电影能不能好好拍啊?
仓促之作
战争永远是男人的游戏,那种热血上涌后的血脉偾张,不死不服的那股子牛角劲。另,多角度拍摄带来的反复画面确实败笔。补充:张译真特么是个好演员!!
效果不好,情节太少。
监制是诺兰还是盖里奇啊??
确实不行,但最后还是让我很感动
我觉得好好看!看完了觉得我真的好爱我的祖国!
电影都拍不过电视剧,也是可以的。。。
这……没法聊。电影中的中国速度,在如此时间内以如此方式呈现如此完成度,三位导演和所有工作人员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简直满分!
拍的乱七八糟的!对得起我们的志愿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