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血色年代。
既有浪漫也有疯狂,这部剧里的很多台词真实地让人害怕,荒凉而澄澈的北大荒,土地与土地上人的故事动人又悱恻,雪和夏天。
很想谈谈齐勇,眉毛没有好好修还留着小胡茬面色黝黑的“老高二”,他的个性冲动,有深入骨子的温柔和仗义,虽然作为配角剧情着墨不多,但是每一次出现都十分稳妥出彩,作为一个演员遇到这样一个坚毅大气的角色其实是那时候的王凯先生的幸运,这个角色让他沉淀下来扎根现实,也给了他机会。
在广袤的土地上,播撒青春,实现理想,背井离乡。
青年人的活力洋溢在剧中,却没有一丝一毫地矫情,或重墨或轻描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立体,极具代表性地展现了特殊年代中一群特殊人群的悲欢离合。
作为一部背景为特殊年代的正剧,它的台词深度和剧情展现其实有不少已经到了违禁的边缘,但是这样坦诚而深刻的讨论恰恰是影视文学作品缺乏的精神内核,编剧导演藉由演员说出的不少言论放到现在,同样有针砭时弊的效果。
创作是严肃的,情感却是软性的,唯心的。
齐勇和孙曼玲大胆也甜蜜的恋爱也许比诸多偶像剧中所展现的浮夸而虚伪的爱情要更让人动容,是两种人格的互相倾慕,是两个灵魂的互相支撑。
真诚地向大家推荐《知青》。
椿木(致敬齐勇)野途生大椿,岁岁复吐新。
灼灼紫叶华,巍巍枝入云。
寥寂无人顾,且结芳草邻。
玄鸟轻啼绕,金蝉恣欢吟。
久旱甘霖短,他年荫更深。
愿为长青木,守得明月心。
(大椿,太古神木﹐以三万二千岁为一年。
后亦用以喻指父亲。
以此致敬在恶劣条件下,依然野蛮生长,心向暖阳,支援上山下乡的父辈知青们)
很明显的删减痕迹,片头在灭火后的树林里小黄浦跪在地上痛哭。
不见赵天亮 周萍 谢菲。
小说里周萍 谢菲等人却是大圆满的结局,听说是先有的剧本,拍成电视剧之后才有的小说。
那么就是说,原本作者真的安排的是她们救火死掉了,难道一定要有人死亡才能表现那个动荡的年代么、作者另一部翻拍成电视剧的《人世间》主角却都有圆满的结局。
看完这部剧、小说,过了一周仍沉浸在结局悲伤的情绪里,我真的没看懂。
还有就是网上是否可以看到未删减的全集呢,听说是删了14集,有没有懂的。。
知青,是那个时代里最鲜明的字眼。
这两年,越来越多反映知青生活的电影和电视剧被拍摄出来,我对于这些流金岁月的了解,也是断续的、跳跃式的,前后十几年里,我最早看的是《血色浪漫》,然后是《芳华》,再到这部《知青》,下一部将要看的是《兵团岁月》,……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过,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也是一个很难评说的时期。
不少人说,因为上山下乡,导致了人才的断层,这一点不好评述,但知青在插队岁月中真的收获就比求学少吗?
答案可能真的因人而异。
或许文化知识上他们是缺失了一些,但在精神上、在思想上甚至灵魂上,可能收获的却更多。
现如今的一些所谓高学历人才,头衔真的蛮多蛮高,小事有抢座位、堵车门,大事有身居高位贪婪腐败,让人既慨叹也发怒。
那会儿的人虽然穷,但知道坚持本分,知道坚守初心,那种朴实无华、那份奉献勤勉,是金子般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知青,还有最美的,便是爱情收获。
那会儿很苦,什么都没有,或许正是因为什么都没有,爱情才显得那么珍贵,显得那么美好。
那一年我二十一岁,是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我爱吃,爱玩,我想恋爱,还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忽明忽暗的云。
他们的身体在劳作,可灵魂却在追求。
手抄诗和各种书籍,他们如同至宝,贪婪地允吸知识的甘露,相比于现在知识大爆炸时代,人们甚至不能主动来选择学习什么,只能被动地选择接受什么。
话题回到电视剧本身,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特别是男主,赵天亮的成长。
也是以赵天亮的成长为主线,或许不少人在心里对他很吐槽,觉得他太耿直、太装,他其实代表的是一类人,在邪恶面前决不妥协,斗争到底的人。
作者通过他的事迹,或许是在告诉那个时代,如同他一样耿直的人,出路在哪里。
周萍,代表的是另外一类人,那便是自己无法决定的出身,也不能限定你的发展,只要你有坚定地理想信念,有付出有奉献,你想要的都会给你。
赵曙光,代表的是投身农村火热建设,与农民兄弟同心共苦的一类人,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去迎接美好生活,纵然遇到一些挫折也从没有停下脚步,如同《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
冯晓兰,代表的是勇于正视不幸命运,看透世事的另外一群人,她们把最好的留在心里,也为最好的他们付出。
写着写着,一个个可爱的脸庞跳出来,齐勇、孙曼玲、小地包、小黄浦、君婷、红兵、刘江等等,甚至连杜主任、吴敏这些某些时候让你觉得可恨但又说不出滋味的人的面孔,也会跃然眼前。
每一个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尽相同的,一部电视剧也很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
因此,我们不要在乎的是,里面的人到底怎么样,而是应该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你有什么成长?
你做出的抉择就一定比他高尚和正确吗?
这部《知青》,或许要打磨的地方也有,但不会掩盖它如同原石般的无暇,它闪着光,等待真正能看到光华的人走向它、走进它。
这部剧是跟着我妈看的,她说看了特别有感觉。
又是拍的我们东北。
所以特别有感触。
冬天那些场景,下大雪,真的是那样走在没膝盖的雪地里。
老费劲了。
还有雪盲症!
热炕头!
马拉车走的那些路上。
场景真实感太加分了。
齐勇,小弟包,小黄浦。
很风趣!
黑黝黑的齐勇哥哥印象深刻,倔强又热心。
还有欺负小弟包时候。
这些场景是我们八零后看到的点。
所以很适合一家人一起看。
一般都不敢轻易接触电视剧,因为一旦着迷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最近就是这种状态,逛完智联招聘投过几份简历后就非常安心的开始看电视剧了。
真觉得大学以前我对小说或者与学习之外的事关心的少之又少,那个十年是怎样的,那个十年的一个名词:知青,都不知道代表的是什么意思,还记得初中时候的一件小事,班上的一个大大咧咧的男孩子Z兴冲冲的对老师说班上另外一个同学Y的爷爷就是知青,同学Y脸上出现的那抹红晕,以及老师当时对男孩子Z的一脸鄙夷,训斥也就少不了了。
从那时起就很想知道知青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知青于我,一直都只是个朦胧的概念。
进了大学,时不时去图书馆淘些关于那个十年的书籍来看。
图书馆借的最多的恐怕就是这类小说了,专业书也借过几次吧,但都不会一股脑儿的从头看到尾,小说却是从头看到尾的。
倘若实在没找到另外一本值得一看的小说就会再看一遍,《血色浪漫》差不多就看了三遍了,嘿嘿,从那时开始对都梁的小说有种狂热,《亮剑》也好看,都是真性情的人,真好。
了解知青也差不多是从《血色浪漫》里边了解了那么一点。
很喜欢看关于那个十年发生的故事,电脑里也存了那么一部电视剧,知青,那个下午加晚上就在知青中度过了,甚至有熬夜通宵看完的想法,无奈,眼皮实在是不争气,好吧,好的电视剧也得有好的精力去看的。
看了那么一半,感觉那时候的知青才是真正的知识青年,扎根于心底的忧患意识,无意识的表现出对国家的关心,深藏在内心的才气与对生活的感悟,让自己对现在这个思潮开放的社会觉得虚幻,那时,确实,不能拥有什么那个时代所提倡以外的思想,你不能说你有思想,有思想就说明你是反动的。
生活除了工作赚工分外,实在是过于单一,过于死板,过于单调。
然而现在这个社会的乱七八糟的思想也不见得就好到了哪里去。
一直所说的言论自由是怎样,是可以让之胡说八道,一吐为快么?
总是会有些这样的人唯恐天下不乱,在一些事件面前添乱子。
喜欢赵光亮这样的汉子,敢爱敢恨,打抱不平,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中或许有些许迷茫感,未知的前途,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些一直都是没有答案的。
只能边走着边寻求。
一直追求着能寻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弥足珍贵,是一辈子的。
毕竟在一句话就可能被认为是反动的年代,有谁敢真心真意的掏出心窝子说话,除了患难见真情的那些人那些友谊那些真性情,做一件这样的事儿都太难了,真的会寂寞空虚冷吧。。
心里会为周萍心疼,多乖巧的妹子却因为被反动派打倒成为家庭成份不好的人家子女,于是,最正常的结局就是去山东屯做插队知青,尽管老站长是如此的推荐她,尽管她在连队表现的很不错,一个出身就把她带到了原点!
一个人无法选择她的出身,但她可以掌握她的生活状态,她所想要的生活,放弃那些包袱,做自己想做的,或许,生活也就来得更容易些!
山东屯的支书她的想法真的纯粹得只是要号召响应,不知不觉就联想到了朝鲜,现在他们还是这样么?
她跟周萍说的那些掏心窝子话让我气愤不已,她还以为做对了,她还以为她是把周萍扯上正道了!!
哦,是的,按当时的政策方针来说可不是么,她的目的也就是想教育出一个可教育好的典型,周萍恰好撞在了枪口上,多顺手的事儿,自己又尽职了!!
啊呸,当时真恨不得一巴掌摔出去!
恨得牙咬咬的。
只不过,后来,果真刀子嘴豆腐心,心地是好但就是思想就是那样没法改,再怎么对周萍好也还是掺杂了恼人的思想,好感有那么一点,恨意也有那么几分!
后来,支书其实心地还是好的,只是处于那个时代,那些思想是必须拥有的。
也许都是这么一种心态吧,你对我好一分,我必把所有的好都留给你!
也许于此,对那个女支书又渐渐生出一股喜爱之情,果真是女人心那个千回百转呐!
我看到的只是电视剧给我呈现出来的知青生活,当然,现实显然要残酷的多,看过豆瓣上的许多评论,电视显然是夸大了许多,但它所表现出的那些人性美,那些尽善尽美的感觉却是现在这个社会所缺少的。
有点吃惊,当时的坡底村怎么会有这么善良的人们,当真是无小我,心中都只有大我的。
有点疑问,当时真是这样的么,我无从得知,但想必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那时的信仰应该是一直都在的。
豆瓣评分8.5,分不低,值得一看。
滴滴答答看到第8集了,没有一气呵成,似乎抱着一种期待完成任务去看。
能够感觉到导演想表达点什么,也能看到特定历史元素的设计,但还是感觉形神差点,还不能带观众进入状态,总之,看得还挺累。
突出两个问题,一是情节推进没有矛盾点,有的矛盾点观众看来不是矛盾点。
比如齐勇和小地包的纠葛,这个噱头神神叨叨、越滚越大,最后解开似乎没啥意思,并不是期待的东西。
我知道导演想通过这事来交代文革那段斗争的背景,内容是有意思的,但被拍到这里反正品不出意思。
二是演员还只是演员,不够自然,相对生硬。
希望往下看,有惊喜。
知青。
一部没看之前嗤之以鼻的剧。
自我检讨来说,我很容易在心中将事物留下或好或坏的第一印象,人事物皆是如此。
明知不好,也有在认真克服。
因为家人的原因,对那个时代有一定的灰暗印记,从他的口中我得知那个时代的暗色与不谐,所以对剧中能够直观体现的欣欣向荣的青春年代多少带着质疑。
没看剧之前我以为是刻板的歌功颂德,对一切肉眼可见的问题一笔带过或者避而不谈。
但是真正看过之后,确实是高明的编剧,不愧是梁晓声。
一面用兵团那个多多少少有一丝能够幸免于难的理想世界来摹写着那个年代激昂的青春,一面在面对问题的时候用反讽述说着他的观点,让人能够悄无声息地赞同,真是高。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冯晓兰去西藏的时候,革委会的牛主任来找茬,最后开会批斗的时候大喊口号,可笑的是没有一个人附和, 旁边人揣手坐着翻个白眼,那尴尬的样子真是让人想笑。
所以世界上没有傻子。
又想了想,我喜欢的是什么呢?
我想,是那个场景里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善良和真诚的热爱吧。
周萍在探望天亮的过程中与一班的人也结下深厚的友谊;在防卫边境的时候,一班的人与小白,与苏联的那条娜嘉,都让人感动。
特别是娜嘉过河的那一段,我想起了忠犬八公,想起一句话,它在你的生命中或许就是短短十数年,但你在它的生命中便是它的一生,这样的深情厚谊让人动容。
还有便是陕北的春梅与晓兰。
春梅说她知道晓兰的心中会记挂着她们,但这样友谊没有亲情的支撑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格外脆弱。
这样的话,让人不得不认同,时间地点是剥离感情的一大利器。
我们理想中的状态是情感可以永久维持,但事实往往让人难以说出具体走向,所以或许说一切都不必言及长短,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结果。
灵魂人物应该是齐勇,他永远清醒疏离骄傲又有些微感性,应该是人理想中的性格特征。
他可以因为想养马放弃当班长,但是弹幕也都说他应该是最适合当班长的人了,我也认同;可以在曼玲拿到高考名额时不因为传统的偏见而恼恨于人而是尊重她自由的思想,鼓励她迎接未来的生活。
这样一说,好像他的人格特征更为完美,但是,确实是这样。
他是一个生活在理想世界中的人。
有人说,这部剧过于美化那个年代,也顺带着说山影(或者正午阳光)拍的剧都一贯伟光正。
之前,也同样有这样的疑问和质疑,我们的世界中有那么多问题,并不只有一片和谐。
这世界会有禁止不了的恶性事件,会有打破和谐的只言片语,会有难以言表的龌龊思想,我们的世界不是只有爱与美,真与善,但是爱与美真与善永远能够绝对击中出我们心底里最柔软的地方,而正是一刻的动容会让迷途知返和放弃破坏的几率多上一些。
我们并不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人呐喊着造就一个理想世界,该是生活之幸。
我看完电视就急着闯进豆瓣看影评,看了几篇发现我和很多人关注的点不太一样,这其实无可厚非,见仁见智,很正常。
因为我是80后,对于文革常常是老人嘴里说的,电影里的,电视剧里的,多少了解一些,粗线的认为文革是当时错误的决策,直到看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我整个人在听到文革两字有些胆战心惊,我能想到在很大一部分人心里关于文革的回忆是沉重痛苦的,这和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知青》这部电视剧也可能是作者根据自己身边的故事为素材展开的,是不是美化文革我无法判断,毕竟我没有经历过。
但是吸引我的地方很多,那个年代的知青很有追求,也有信仰,他们很多人都在履行一个错误,但谁也无法拒绝,因为那是伟大祖国的政策。
就像母亲也有犯错的时候,但不能因为犯了错就抛弃自己的母亲,很多人后来都意识到了,可是谁也没有退缩,因为他们爱国,也在用行动去爱。
那时候的知青命运不可预测,每个人活的小心翼翼,一句话,一点思想,一些微不足道的行为有能就被像(吴敏)那样的人扣上各种帽子借题发挥,(笔者实在想不通她到底哪来那么多歪风邪气),辜负他们所谓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真是无语。
我想说的是那一带人有单纯的友谊和纯粹的爱情,大背景那么糟糕他们内心依然坚定,相信的东西可以一直相信,相信一百年,想做的事情那样执着,可以执着很多年,因为有了信仰,在那样的情况下生命力依旧旺盛,这让我想起现在,太平盛世我的笑容没有他们那样纯粹,虽然也有单纯的友谊,但是想做个单纯的好人在如今这个社会如此艰难。
我知道我们这代人大部分生命中少了一些东西,致使我们处世为人变得复杂起来,交友广泛却鲜有知己,爱人不下一二却鲜有真爱。
对,我羡慕那个年代里单纯的友谊和纯粹的爱情。
我以巨大的耐心,看完了<<知青>>全剧。
心情难以平息,梁晓声笔下的知青,是一部美化文革,掩盖真相,歪曲事实的电视剧。
因为那场给千百万家庭和青年带来深重苦难的运动,最后是以4个不满意,即国家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收场的。
梁晓声笔下的几个人物,就像文革中革命样板戏中的角色:高大全。
全然不见当年实际知青的身境,贫苦的生活,渺茫的前途。
以至孩子问我你们那时是这样的嘛,而我却不知如何回答。
(不禁想起某一次在医院时,某位病友嫁到日本的侄女所说的一番话:她的日本丈夫对侵华战争毫不知情,还认为当年是帮助了中国。
)影视剧的结尾是,此片献给一千七百万知青,他们在那个年代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得到了锻炼,做出了贡献……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希望类似这种水平的作者好自为之,如果自己经历过那个岁月,所出的作品扪心自问,对得起历史和千百万知青即可;如若凭空臆想,不免有哗众取宠,贻笑大方之嫌。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BJIFF 240425 党史馆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