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曼:沙漠之旅
Ingeborg Bachmann – Reise in die Wüste,女诗人情忘沙漠(港),英格博格·巴赫曼:沙漠之旅,巴赫曼的沙漠之旅,Bachmann & Frisch,Ingeborg Bachmann – Journey into the Desert
导演: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主演:薇姬·克里普斯,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巴兹尔·伊登贝茨,卢娜·韦德勒,雷纳托·卡朋特理,马克·林帕赫,托拜厄斯·雷施,凯瑟琳娜`施马伦贝格,尼克尔·博森
类型:电影地区:奥地利,卢森堡,瑞士,德国语言:德语,意大利语,法语年份:2023
简介:奥地利诗人英格褒·巴赫曼与瑞士文豪马克斯·弗里施坠入爱河而又分手,为情所伤的她开启了前往沙漠的避世之旅。本片通过对巴赫曼与弗里施、德国作曲家汉斯·亨策、奥地利剧作家阿道夫·欧佩尔之间故事的交叉叙述,刻画了这位诗人从“为情所伤”到“追求意志独立”的女性自我觉醒过程。曾以《德国姐妹》拿下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导演玛加蕾..详细 >
和《时时刻刻》有诸多相似:受精神疾病困扰的女作家、英年早逝、三段情节平行交叉、困境都与男性/性别相关。像是把时时刻刻三人合成一人。但最终效果较差。女主的三个阶段/状态之间差别太小,平行交叉又很密集,直接观感是混乱。三个段落人物造型、拍法、视觉等没太大差异,从而让所有的跳跃显得都突兀。时时刻刻的魅力在于虽然是三人,但精神是连为一体的。这个片正好相反,实际是一个人,但三段比较分裂。其次是三段分别都写的不好,不仅缺乏必要的连贯性,表达也不够凝练,剧力分散、精神涣散、言之无物。给人感觉反而是女主面对感情不太成熟,没有真正表达出她的内心困境。最后,缺乏动人的诗意。偏写实的视角却没有抓住多少细节。大部分叙事通过对话完成严重缩窄了表意空间。整体视听调度也非常平庸,没什么特色。@Berlinale 2023
很缺少这样的女性叙事,在其中女性是主体,男性仅是女性处境的反应,因为局限在性缘关系中,因此是对主流男性视角电影的对抗与逆转。但就其关于女性自我的探讨来说,并没有深刻到给人以启发。女主爱上猪这点真的莫名其妙,感觉纯粹是从叙事出发而非从人物出发,代入到我早就想给他两拳了。那个缓慢的4p镜头,女主处于画面中央接受爱抚,挺有神性的。“一个有工作,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是不适合婚姻制度的。”很少见的大家在电影中途不约而同鼓掌。
“我的沙漠,我的唯一。我温柔的地狱边缘,我的救赎。”吟诗自有它的优美。服装、城市、地貌都好美。但原谅我愚昧,不了解巴赫曼看完了仍然不了解,走不进编织的交叉叙事之中。以前我会怀疑是自己的问题,现在我不这样认为。#BJIFF13 红剧场
三星半,中规中矩的叙事和剪辑,刻意模糊了时间和空间的缝隙,加上一些文学引文以保证传记特色。服装的转换让人流连于花团锦簇的表象(容易分散我对其语言本身的注意力),不过Bachmann最终还是回归了纯粹的身体。很可惜,并没有真正表现她在性爱之外的生活与其创作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历史话语的缺乏就更不用说了,对观影门槛还是有所要求。光展示和Frisch的故事似乎是为了戏剧冲突,但其他的(不入流但47社?)作家并没有姓名,感觉到了一些Hierachie。有些德式幽默非常有趣,比如巴黎的朋友在得知Bachmann恋情的时候,吐槽Frisch是Don Juan和Biedermann(跟作品互文),比如4P的时候关上房门正好是4号房。但这些Witze仅仅是调味料,由于频次过于偶发而显得尤为珍贵。
13th北影节11@小西天。过于谄媚观众又努力找补的作品,勉强及格。看似是探讨两性问题亲密关系,却处处结论言之凿凿,这与片中男主被诟病的“命令”并无二致。人物塑造和艺术探讨都比较狭窄表面,激化矛盾夯实壁垒,所谓深刻是在一味追求爽感,实则否认了人与人情感共振的可能。艺术作品的价值很大程度在于联结,联结起不同时空里一个个孤独彷徨的个体,点亮许多暗淡的生命旅程,获得一些新的理解和表达。把有工作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想象的太空洞。所有的裙子都好看,是本片最大亮点。
【香港电影节】拍得真美啊,女主的礼裙、口红的颜色、齐肩的短发……对比许鞍华《黄金时代》,一样是女导演,一样是文学家,一个拍出了女人迷惘-思考-觉醒的过程,孤独但优雅,而另一个就是文艺地卖惨与作死。
有工作的女性,特别是作家这样一个身份的一些觉醒与挣扎,双线叙事的沙漠之旅是一种释放
不挂巴赫曼的名也能拍
BJIFF2023-27对婚姻制度的观点,让观影中出现了掌声而异域俊朗小伙们被带进房间的一瞬间,又是一阵笑
5.0。用過時的語調和老舊的故事重複講述著「女人想要寫小說,她就必須有錢,還得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
#13thBJIFF 保利国际影城(天安门店)。8/10 电影以交叉叙述的故事结构,将不同时空下的人物情感故事交织一处,串联起巴赫曼追寻自由独立和自我救赎的沙漠旅程。日记作为男性对女性无意识审视评判规训的象征物。荒芜的沙漠,是痛苦情感经历的象征,也是被压抑被摧残被埋藏的女性自我的化身。时空的错乱反映人物内心的波动,梦魇以及打字机噪音成为创伤的具象。冷暖色调转变反衬压抑到自由的情感状态,成为无意识自我在现实中的投射。而沙漠中的多人场面,更像是一种超现实的表达,以性解放成为自我意识觉醒和独立的象征,被黑色梦魇和绝望无助包围着的巴赫曼,在广袤无垠的沙漠绽放出动人的笑容,这一幕非常有力。“婚姻制度不适合有工作、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此番话落,观众席响起阵阵掌声。
挺失望的,就……什么时候可以多拍女诗人写作,少拍女诗人私生活,尤其像这种通篇爱情纠葛仿佛除了爱情就没别的了,实在是没法看……或者是我对这位女诗人有什么误解?
认真精致的拍了一个俗套的故事。是的,诗人也是人,知道了……然而她的人生就这么点儿值得一提的么?
………
#BJIFF No.30# 除了《小世界》,本届其他几部柏林片是真喜欢不起来,且大多属于一个风格路子。这部还算有些表达,却又被稀释在不明所以的敏感莫测与难以自洽之中,脸谱化的“女性电影式男主”、频繁随意的时空跳跃也是减分项。排片也有点...《堕落天使》后紧接着,从观感上是真接不住啊。
这个世界上的成功男性即使有稳定的伴侣,也从来不把自己视为个人的所有物。同样的,我鼓励更多的女性也应有此自觉。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范例,它充分展现了一个优秀的成功女性没有固定伴侣才会活得更好。
有PUA的影片应该打上trigger warning
Ich weiß kein besseres Wort als Klischee
#25TH SIFF# 文艺青年版婚姻故事 但沙漠太美,背景乐又太棒。我们人类终其一生,不断向外寻找和他人的连接,但无法摆脱本质上的孤独。因为,我们的情感太多,能翻译的太少。
看了首映场,晚了二十分钟开始就因为红毯来了各种VIP…抱着汉娜阿伦特的期待来看这部,真的是有一点失望。开头跟结尾不对位,显得开头非常游离。一个很简单的女性觉醒故事非要拆成三段,在前半段用了非常密集的剪辑并且没有任何能区分时间线的标志。服装比化妆用心多了,一套套裙子把戏都抢完了…大家可以数数看换了多少套服装…不过u1s1裙子是真好看😂演员都很用心,马克斯弗里施又胖又丑又大男子又嫉妒心强让人看了就想扇耳光;女主的艺术家系恋爱脑也是让人印象深刻;小鲜肉台词可爱人也贼好看,可惜演员档期冲突来不了首映。总之三分都给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