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啊,你真是旷古的人才,彻彻底底打败了面瘫这种演技,你用自己那天下第一的一张臭脸,前前后后两个小时,诠释了什么叫令人窝火四个字,算下来,整部片子,我估计有15分钟花在男主嗯,嗯,哦哦,啊,啊,嗯,嗯上面,15分钟花在结结巴巴的说话上面,还有10分钟花在特写镜头刻画那张臭脸上面!!!
这是一张怎样的脸啊?!!
哭起来想笑,笑起来像哭,不哭不笑的时候,就是完完全全一张毫无表情的脸,笑的时候太敷衍,哭的时候太勉强,再加上嗯嗯哦啊含糊不清的语句,还有那异乎常人的白痴式的冷漠单纯,看得我肠子都打了结!!!
我以为这是日本一种普遍的病态式表演,谁知道!!!
松田龙平!!!
就是演编舟记的那个混蛋!!!
这种木头式的表演,我只想说,顶你个肺啊!!!!!!!!!!!
作为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日本导演,冲田修一以其自然不做作的叙事方式博得了大批影迷的好感,其中又以2013年的《横道世之介》成功圈粉无数,之后《去见瀑布》启用素人演员颇具胆量,直至本片似乎风格上又回到了导演之前的那部《啄木鸟和雨》,柄本明和松田龙平的组合形式也可以看做是役所广司和小栗旬这一对儿的延续。
有趣的是两部电影里都有明显的艺术元素,《啄木鸟和雨》是电影,本片是音乐。
这么一联想的话,导演2009年的《南极料理人》也是有“料理”这个基础元素起到贯穿全片的作用,这种主题的选择同时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从叙事方式来看的话,冲田修一的风格更像是一种生活流,这和山下敦弘的百无聊赖还不太一样,后者是想表现年轻一代的精神状态,而冲田修一更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本片中父子共处的镜头一样,只是普通地在天台上抽抽烟,去山上扫扫墓,但能看出人物在为彼此的沟通做的尝试。
由此本片的主题也显而易见,通过父子关系的修复进而传递出回归传统家庭的渴求,就像结尾阿永说的“等我出人头地就会回来”,这无疑是个美好的回归信号,即便它有个“出人头地”的前提。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进了大城市,这种两地格局已成为定势,早在小津的《东京物语》里就描绘过这一现象,家庭成员间的疏离成了城市现代化的产物,小津在片中安插了儿媳的角色为这悲观的世界注入一丝善意,而这也是冲田修一借本片想表达的思想,在传统家庭的变形过程中保留下人与人相处的善意。
其实本片的主线相当俗套,在东京混不下去的儿子带着怀孕的女友回乡探亲,不巧老父身患癌症,儿子逐渐卸下冷漠与父亲修复了关系。
冲田修一这个原创故事在新鲜度上确实欠奉,照之前《横道世之介》的娓娓道来要差上一些,好在导演在人设上制造了一些冲突,留着莫西干头的儿子与闭塞小岛间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折射出大城市与边缘城镇的文化隔阂。
松田龙平的造型也是颇具喜感,尤其在婚礼上莫西干头配西装有着说不出的违和感,除了提供笑料外,儿子的朋克Look自动营造出了叛逆与冷漠的印象,其实私下里不过是个种种香菜的颓废青年,这种内外之间的反差在时下很多年轻人身上都能窥见到,表面不羁实则没什么主心骨,一如片中老父问儿子靠什么生活时,儿子承认是靠女友赚钱养家,老父听完大为光火与儿子厮打起来。
导演借儿子这个角色表达了对部分年轻人怒其不争的情绪,但对追求梦想连医保都缴不起的他们来说又保留了一份宽容,究其背后的症结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阿永这样的年轻人更像是时代洪流下的牺牲品。
跳到父亲这个角色,柄本明演绎的顽固老头十分出彩,甚至是抢了儿子的风头。
与传统印象里固守陈规的老爹不同,剧本里安排父亲是个摇滚乐迷,空闲时间还会指挥中学交响乐队演奏,从他们家杂货店里挂满摇滚明星的海报就可见其痴迷程度所非一般了,甚至在其弥留之际的愿望还是见偶像矢泽永吉一面,儿子为了满足其心愿假扮矢泽这又是后话了,但这个小桥段的确承载了满满的温情,尤其儿子也被取名为永吉,父亲对儿子的希冀以这样巧妙的方式实现了重叠,同时这种音乐血脉的传承也令人感动。
不得不提的还有交响乐队这条线索,我本以为片子会发展成儿子代替父亲指挥交响乐队并取得优异成绩这样的励志路数,但显然冲田修一并不想做成热血式的亲情,再说同类型题材矢口史靖也拍过了《摇摆少女》,所以这个乐队梗只是被有限地利用了几次。
最为动人的一段要属父亲在医院天台隔空指挥学校里的乐队演奏,不顾孱弱的身体纵情指挥的样子很痴迷,至于儿子带班指挥那段则是年轻人的个性彰显,老少两代喜好的音乐类型不同,但都投入其中自得其乐也算是一种音乐基因的延续。
在经过一场啼笑皆非的婚礼后,老父离世,儿子也带女友返回东京,生活仿佛没什么改变,小人物的走走停停因为有了亲情作为后盾有了别样的意义。
主线无非是两代人的差异,两个世界的碰撞,两种文化的冲突。
父与子,小城与东京,内敛与张扬,以二元对立开场,以相互理解收尾。
从微观层面去看,这讲述的就是一个家庭内部的关系,叛逆儿子尝试回到俗常,倔强父亲突然发现自己身患绝症,二人在各自巨大的生活转折点上的一次交互,但如果能抽离、俯视去看,就会发现,这写的几乎是一个时代的横截面,或者说是普遍意义上的所有人必经之路的微缩隐喻。
不过,这造型有点太辣眼睛了。
真的好多次都要弃了。
这个感官问题也要得到重视好吧。
【莫西干回到故乡】(モヒカン故郷に帰る)各有热爱的平淡生活。
冲田修一正如杨昌德一样,在行影风格上用长时间的镜头语言,不减趣味地拼凑著自己的电影。
电影中仍是从芸芸大众入手,独闯东京的朋克摇滚歌手、随和的美甲师妻子、热爱摇滚乐的偏执父亲、棒球迷和蔼母亲。
平凡,又怎样?
从横道世之介到南极料理人再到莫西干回到故乡,一脉相承的漂亮叙事,将每个人物性格特点挖掘得淋漓尽致,平凡里也见得到感动,实在给人一种,“有梦想那就了不起”的暗示。
摇滚浪子携女友回乡慢慢重新思考人生规划,而突然患癌的父亲,临时起意想吃当年吃过的披萨。
不羁浪子的孝顺与父亲妥协的成全,这样的细微情节每天都在出现,导演淡化掉故事主线这一概念,从种种生活细节来完成影片,这确实是很少见的。
几乎不在在电影中留下具有激励意味的含义的冲田修一导演,在本部电影中用了三次的“出人头地”。
这既包含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期望,也有浪子在多年生活中摸滚打爬后的梦想,或许是导演对生活的新理念的融入。
《颓败与重生》的书封上写着“这个世界很有趣,年轻人颓靡于喧嚣”。
老年人渤发于缄默。
在这里不知道为什么我体验到更加确切的老年人的生之渴望,老爸的碎碎话语还有指导学生吹奏以及想看到儿子的婚礼前那一夜看到偶像的哭吼,都带着自己不愿离去的生。
松田龙平花哨的朋克莫西干头却带着不多的话语,吻合了喧嚣中的颓靡。
可能是我个人因为看过《颓败与重生》后的自我强行缝合,但是真的恰到好处的类似。
病房结婚里前天墩子的婚纱和旁边领路阿姨的日式穿着成了一个经典的画面结构对比,也带着欧美和东方审美的融合。
前面类似的镜头在松田龙平领导吹奏部排练就有,吹奏部本身属于父亲旧时代向往回忆的产物,但是龙平的指挥是独自一体朋克乐队的节奏,新时代的冲击到来融合旧时代的回忆诞生了最后不同双方模式的美妙大融合。
看后半段的时候脑海中一直浮现着“生与死的大融合”“生死之间模糊的界限”,明明父亲即将死去可是龙平却淡然让父亲写下想做的事,周围的亲人护工却在一旁抒发自己对向往事情的美妙想法。
在濒死之人旁道出的“我想恋爱”“您多少岁了”“五十岁了”,这一幕的喧嚣带给我的喜悦尤为明显。
父亲在医院躺着濒死无反应,儿子为了满足父亲愿望举办的婚礼父亲却无法唱诵赞词;外面瓢泼大雨へや里面却是传统日服和西装革履的人一同唱诵耶稣的祝福乐章……美妙和戏谑在这部电影里面都有体现,踏往彼岸之途前对生的美妙喜悦的吼叫真是,真是太好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躺在医院病床上的父亲,在得知自己患癌晚期时,沉默而僵硬地把被单拉着盖住了脸。
那一刻,他像是命运的外来者,被遗弃,被孤立,不再受宠。
那个晚上,母亲如往常一般在厨房张罗,切去竹萊鱼的头、去掉内脏与骨头,却突然间像切洋葱般触动泪腺,闻了半辈子的鱼腥味,原来也会让她过敏,她像个生活的外来者,触不及防。
离家整整七年,前途却越发迷茫的摇滚乐手永吉,带着已经怀孕的女友由佳回到家乡户鼻岛,举手投足之间,已然故乡的外来者。
当一个人,被曾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所拒之门外时,那种感觉就像是去到一个熟悉的餐馆里,发现换了一个新的厨师,再怎么折腾,也回不到原来的味道,五味杂陈却无可奈何。
这一生,我们都逃不过某一天,会沦为外来者的事实,只是每个人所需要对付的遭遇、所被为难的困境不同而已。
永吉拿着纸张让父亲写下“最想见的人”,尽管父亲呢喃着“写了又能怎样”,但他还是写下了一个名字:“矢泽永吉”,一位老牌的日本摇滚天王。
作为学校乐队指挥的父亲,常常对训练的学生炫耀一段几十年前的往事。
1977年,矢泽永吉在武道馆举行了演唱会,而他们的视线在某一瞬间竟然对上了。
尽管每每提起,学生总会泼冷水,“关我们什么事”,可这段回忆整整支撑着他之后几十年的指挥生涯。
在医院挂着点滴时,父亲都会想方设法偷跑到阳台,固执地要学生乐队到对面楼的天台,与他一起排练。
父亲躺在病床上,电话那头是永吉替换他指挥着学生乐队演奏,听到尽兴时,他如孩子一般手舞足蹈起来,大喊着“就是这种感觉!
”海边,坐着轮椅的父亲突然对永吉说道:“你还是回东京吧,等你出人头地时再回来,要不然,你这个名字就白取了。
”(儿子的名字是田村永吉,偶像的名字是矢泽永吉)某个夜里,儿子模仿着矢泽永吉的造型穿上白色西装,他喝了口酒壮胆,来到睡得昏昏沉沉的父亲面前,握住他的手说:“我是矢泽,我来见你了。
”父亲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追问道:“那个,在武道馆,我们视线对到了,是吧?
”儿子肯定地点点头时,父亲几乎咆哮起来,开心尖叫。
这之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
或许在他生命的最后关头,命运、生活、故乡都已然无法改变,但他最在意的,便是努力地让自己不成为回忆的外来者,只要确认了这点,他便无怨无悔了。
“等我出人头地之后,我会回来的!
”片尾,永吉乘着轮船离开户鼻岛回东京,他对岸上的妈妈大喊道。
“好好工作!
”妈妈回答说。
其实我们都很努力了,我们也够努力了。
只是有些事情,并非努力就可以完成的。
那么先试着,不成为自己的外来者。
至少,别把自己,拒之门外。
至少,接受自己,会失败。
作者:凤凰街58号公众号:小电影大人生 可戳添加:https://www.douban.com/photos/photo/2436425308/
《莫西干回到故乡》讲了一个简单到甚至可以说俗套的故事。
在东京坚持摇滚乐梦想的永吉,因为女朋友怀孕了,回到故乡小岛的父母家,准备结婚。
却发现父亲已经癌症晚期。
永吉在照料父亲的过程中,父子俩逐渐解开心结,重新认识与接纳了彼此。
这样一部文艺又舒缓,还带着悲伤基调的电影中,并没有一丝沉重,而是处处充满欢笑。
导演把关于这部电影的所有的笔触,都化作了温暖的阳光,让电影中所有可能冰冷、压抑的地方都破了冰,还原了生活中最本源的美好。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好像一个人在对着你微笑,让你耳畔带着清风,忘却一切烦恼。
像是永吉知道了父亲为自己取名为永吉是因为对摇滚乐手失泽永吉的崇拜后,半夜扮成失泽,感动的父亲激动而泣,惹得母亲赶紧来看是不是出了什么状况。
还像是这部电影的高潮戏,在父亲病重之时永吉决定举办婚礼满足父亲最后的心愿。
父亲激动的从病床中坐起身来,却因为太过激动而重新倒下。
众人手忙脚乱的丢下了婚礼,让现场一片大乱。
本该是泪点的地方,电影用一场场闹剧,乱哄哄又热热闹闹地让你畅快地笑,笑完之后眼泪停留在眼眶,不会落下这些,便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冲田修一的风格。
他拍出了属于日本最温暖动人的那些喜剧,拍出了最美好的生活。
日本是一个矛盾的民族,他们的电影中有着数不清的校园欺凌和黑社会,这样或冷或热的暴力,又有着很大比例关于宅男性幻想这种看似色情,实际带着深深对于现实嘲讽的作品。
但同时,日本人也拍着世界上最清新寡淡,也最温情动人的文艺片。
像是小津安二郎和山田洋次,电影中始终洋溢着一股温暖的力量。
但冲田修一始终是别具一格的,因为他内心带着一种属于日本人的独特幽默感,一种轻快,他能轻松愉悦笑着看待所有的现实。
不同于其他日本导演骨子里的颜色,冲田修一的感动,从来都不沉重,而是能让人会心一笑。
在日本这样一个以文艺片著称的国家,冲田修一始终独树一帜,让自己的电影风格无法替代,大抵是因为他温柔地看待世界的方式。
《莫西干回到故乡》其实并不是冲田修一第一部谈及死亡的电影。
他的上一部电影《横道世之介》,相信很多朋友都很熟悉。
世之介就像你我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最闪亮的青春,人生却戛然而止。
但人们回忆起世之介,都不会觉得悲伤,而是扬起嘴角露出淡淡的笑容,然后觉得认识他真好。
可能很少有这样一部电影,在看完之后你能真切的觉得你和故事中的主角成为了朋友,像故事里的人们一样,觉得能认识他真好。
冲田修一这种对悲伤的消解,其实还原了人本性中的善良。
没有人希望因为自己而让其他人悲伤,又何况是最爱的人。
但活着的人又怎么能轻易对于再也无法交谈的离别一笑置之呢……于是他在电影里告诉我们,别难过,我们之间曾经有过的那些欢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天堂。
每个人都知道,电影不仅仅是生活。
电影加工了生活,让里面的一切更美好,让人在一天的现实的疲惫后,还愿意坐在电影院中。
但冲田修一的电影,我宁愿相信,它没有对生活做任何加工,它只是滤掉了那些现实中的坏事,只保留了我们最爱的那些美好。
通过他的电影,我们看到,原来这些美好是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一点一滴在我们身边汇成溪流。
这些电影让我们学着用自己的眼睛取代他的摄影机,让我们把现实活着这一幕幕喜剧。
恐怕这就是我们如此热爱着这位77年日本年轻导演的原因吧。
从《南极料理人》、《啄木鸟和雨》到《去看瀑布》和《莫西干回到故乡》,他从未变过。
小金很难做到,看过这部电影之后,就真的笑着面对至亲的离世,因为生活中除了电影的美好之外,还有太多的无奈与现实。
学着只看到生活中的美丽与奇妙,需要真正发自内心的强大。
但冲田修一的电影,还是会赋予我一种力量。
让我至少希望,我能笑着面对自己的死亡。
像永吉的父亲,他告诉永吉,不要对我太好,让我像个行将就木的老人。
但他又接受了全部来自儿子的好意,在这个穷乡僻壤,吃上了儿子为他定来的披萨。
在儿子指挥他指导的少女交响乐团演奏出摇滚的篇章时,热泪盈眶。
他从未畏惧过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只希望永吉过的幸福。
事实上,你我即是世之介,也是永吉。
但同时,你我也是世之介的朋友,和永吉的父亲。
希望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笑着面对生活中的悲伤与死亡。
04/02/2017 伦敦ICA The Japan Foundation Touring Film Programme导演冲田修一本人亦到场参加Q&A环节Japan Foundation的staff为观众介绍冲田修一的时候说,我差点以为他来不了了,不过你总算是来了。
没错,导演竟然弄混了成田和羽田机场、因此错过了预定的班机,幸好赞助商日航很快就安排了最近的航班,才让他赶上今天的交流环节。
冲田边说边不好意思地笑、又抓了抓头,旁边的翻译话音刚落,就听到全场观众的一阵哈哈哈哈。
观众:为什么最后结婚式选择用基督教婚礼的形式来表现,没有选择日式婚礼呢?
冲田:啊哈哈,其实这种婚礼形式日本最流行的,虽然的确是有很多别的形式...观众:您的很多电影也在国外展映了,那么在制作电影的时候会考虑到文化差异吗?
是有考虑海外观众还是只考虑了日本观众呢?
冲田:并没有特地考虑海外观众呢。
电影里面的确有很多大概只有日本人才能理解的幽默吧。
之前这部电影也在意大利展映了,结果在那里根本没有披萨外送这种服务。
(笑)那么英国是怎么样呢,有披萨外卖吗?
观众:这部电影是以小地方为舞台,您对这种地方会有特别的关注吗?
冲田:哈哈,这倒不是,我只是想要讲一些关于普通人平常生活的故事。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生活在大都会里面的人就不正常。
嗯...要不然我的下一部电影就以东京为舞台吧。
(笑)观众:那个,其实我是AKB的粉丝来着...想问您为什么会选择元AKB的前田敦子来担任女主角呢?
冲田:在选角的阶段看到杂志上的前田桑,觉得她很符合女主角的形象,虽然有点傻傻的、但却是一个非常温柔的人。
又看见她手上的美甲,觉得这和女主角作为美甲师的设定莫名相符,所以就拜托前田桑来出演了。
提问环节我没有特地去记录,结果回家发现有印象的片段剩得不多了,很可惜。
但是整个问答时间里观众笑声不断,导演用日语回答结束、一群人笑起来,英文翻译结束、剩下的人也笑了。
果然语言并不是传递幽默感的障碍呢。
观影过程中同样是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笑声,但在某些触动人心的情节也听到了抽鼻子和掏纸巾的声音。
果然语言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不是交流好电影的障碍呀。
冲田修一在《莫西干回到故乡》还是以细节的温暖来打动人,就像他另外的精彩作品一样。
记得田村永吉带着怀孕的由佳回岛那晚,老爹呼朋唤友在家一起唱音头庆祝,永吉被一群不认识的长辈架起来喝酒。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近些年自己最喜欢的日剧《最完美的离婚》中的某个片段:光生和结夏回到老家,却在晚宴里被一群不认识的亲戚起哄唱歌。
这种最平凡生活里的点滴,却总存在着无形的感动。
导演说主人公对于故乡的人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被看做一个“hero”的(说到这里旁边的staff突然插话:他才不是hero呢,我看起来就是一个没有用的儿子,全场又笑了)。
这突然让我想起冲田执导的《南极料理人》和《横道世之介》,堺雅人扮演的西村淳和高良健吾扮演的横道世之介,对于南极科考队员们和横道的朋友而言,也许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同样被看做是“hero”吧。
冲田写这个故事的起源就是一次葬礼,当大家忙了一天之后讨论吃什么时,不知怎么的突然想起了披萨。
后来他就有了把这一幕写成故事的想法。
最后突然想到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存在于田村治记忆中披萨的味道,到底属于三家披萨店里面的哪一间?
整部电影其实乍一看上去像一部闹剧,但是笑过之后,眼泪就止不住了。
拍家庭关系的电影电视剧太多太多,莫西干从剧情上也算是另辟蹊径。
其实电影本身不算是有多么精彩,但是贵在能勾起很多人的回忆。
看过电影之后,也会想起自己家里的老爸,可能离家已久我们的父子关系并没有像电影中这样不和,但是对一些问题的眼光差异越来越大,很想回去陪陪他了
作为一部“亲情”的电影,一般都得把人弄哭,而这部真的是一直非常努力地把所有本来应该是会哭的情节,都处理的太好笑了,这份努力好笑得更让人想哭。
首先作为一个岛民,这部剧里面有太多熟悉的元素。
船: 坐船回家,坐船离家。
现在已经有大桥通车了,最开始的十多年里一直是坐船。
此处出现了老爸几个电话叫来了隔壁岛上的亲朋好友,蹭蹭蹭几艘快艇开向他们家来聚会,这段岛民日常笑死了。
经常会因为天气原因,无法通船,比如电影最后大暴雨牧师没法坐船过来。
还有因为隔绝,初期很多快递无法送达或免邮,同片中起初不愿意送快递的外卖(此处真的笑cry,此处真的笑cry,此处真的笑cry)。
看病:岛内医疗相对较不发达,通常有大病,都会坐船去大城市看,就算其实没有什么差别,通常大家也会觉得,去了大城市看心里多少舒服一些,不然总觉得没有尽力。
剖鱼:有一段剖鱼情节看着太真实了,岛民真的是天天做饭都在解剖鱼啊,可是我自从离开家自己做饭后因为懒从来买剖好的。
日常对话: 用吼的。
去年看了一部日剧《所以去荒野》,也是面向老龄化的题材,日剧日影就是一直在对日前的社会现状写开放式答卷,而从独生子女政策跨向二胎时代的天朝也正在面向这个现状啊。
我的外公老年痴呆多年,起初只外婆一人照顾,今年外公开始有些其他症状,外婆一人吃不消,刚刚退休的妈妈和其他姐妹开始轮流照看。
因此看这部剧就好像看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一样。
暂时记录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没有时间顺序):- 老爸自顾自去扫墓,永吉跟在后面,走累了,停下来休息一会,不说话,休息好了,继续走。
现实中我外公也是虽然脑子不清楚,但体力精力旺盛,每天都要出去绕着熟悉的一片走个几圈。
因为担心走失,家人就得每天跟着一起走,走在路上,熟人看到他了跟他打招呼,他也哈哈哈回应,然后继续走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记得。
- 在海边,老爸跟永吉坐在沙滩上闲聊,这一段两人怒飙演技。
每一句不咸不淡的话之间的停顿和每一个表情,都有故事,这段大概是全片唯一一次没有搞笑的情感高潮戏。
- 医院里,老爷子问蠢萌的儿子儿媳妇,是不是癌症,儿子点头,儿媳妇摇头,老头子又问:到底是不是癌症,儿子转头去看儿媳企图达成一致,然后对面另一个病人按了一下铃 ”叮“!
笑cry,结尾不给那个没露面的隔壁病人大叔署名我都不乐意。
- 外卖pizza那段无需赘述笑点太多了,基本上每一帧都在搞笑。
蠢萌龙平第一次好man,全程又蠢萌又man,又一次演技高峰,龙平演技真心太赞了,因为《编舟记》才获了第一次最佳男演员,这一部演技更佳。
2017目前最佳。
冲田修一编导(《横道世之介》、《南极料理人》)。淡淡的岛国渔村味儿,没有过多夸张冗余的情节和情感,轻松欢乐的送终故事(喜欢这种态度,极度反感某厉害文化苦大仇深的戏精表演),前田敦子演得自然生活,比同年在《咕咕是一只猫2》里用心多了。
通篇笑点很奇怪,可就是能噗的就笑出来;哭点更奇怪,可是笑着笑着就有点想哭。或者说,通篇都是闹点,奇怪的一家人,居然搭起来那么和谐。
浮云游子意,归雁故乡情;父母还是希望儿女能回来的。
老爸演员的演技很好。但是影片中三次,三次老爸因病卧倒或咳嗽的时候旁边的人都像傻逼一样呆滞地手足无措地慢吞吞地问怎么了怎么了真心无语。
豆瓣对日本电影的宽容近乎骄纵了,这种片子怎么也到不了这个分数吧?
日式温情剧处处细节的精致 + 莫西干死亡摇滚葬礼变喜剧的粗线条
挺失望的。笑点泪点完全都不在节奏上,明明有几个不错的桥段设计但拍得节奏和感染力全无。敦子的撒娇戏好可怕…
平静中带着泪点与笑点,父母多次对永吉说“回东京去吧”,有这样可以理解孩子,并一直支持他们的父母真好 让孩子觉得不会孤独 不是在孤军奋斗
松田龙平本人
哈哈哈好有意思!谜一样的荒诞又深情,燥起来的乡下生活,永不妥协的莫西干父子。
迷妹看龍平~跟橫道世之介一樣,淡化了死別的悲傷。能陪伴在旁邊就是最好的禮物,嗯,有點想打電話回家,雖然不知道該說些啥→_→
节奏有点慢,故事有点散,加入的喜剧元素尤其是爱鬼吼鬼叫的父亲是一大败笔。前田敦子可爱死了~
柄本明演的太好了!简直想要站起来为他鼓掌,松田龙平的气质现在已可以融入任何类型的电影,上一秒还是安静如鸡的词典编辑,这里就立马成了嘶吼的摇滚歌手,且丝毫不违和。相比之下,前田敦子某些段落真心尴尬。非常典型的日式描述死亡的方式,清淡不煽情。但却是冲田修一的片里算是目前最无感的一部。
生离与死别,真是人世间永恒的命题。这种闹腾的电影不是我的款。
原来是关于矢泽永吉的电影啊!
冲田修一也是关注小人物,喜欢做群像。
生老病死也不过日常。
哈哈哈哈哈哈哈笑得感人 不需要横道世之介那样的另类故事也可以做喜剧 其中医院楼顶指挥对面学校楼顶的乐队 妈妈因为儿子和敦子意外回家难抑情感 给老爸叫了三家pizza外卖以老爸得癌症要死了威胁最后变成正能量 趁老爸神志不清假扮其偶像和他见面 最后老爸在婚礼上一个诈尸回到片头完成一个循环
好无聊…
沿袭了自己喜剧包装人生故事风格。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