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瓦城》给人的感觉是压抑的,它直面社会冷落残酷的一面,并随着剧情的推动一步一步叫人绝望,用一种极其真实的写照描写一代人生活的缩影,毫不遮拦的展现小人物的大悲欢。
女主莲青是一个很青涩的农村女孩,她面色蜡黄,穿着洗的发白的牛仔裤,总低着头两手紧握一起,向往城市的美好生活,故不远千里偷渡到曼谷求生存,因为没有工作证可谓处处碰壁,而这,也成了全片里莲青唯一为之奋斗的东西,电影里当莲青听到公司经理的声声“不行”后,镜头还单独拍了她由憧憬到失落的面部表情。
也许,成为公司里的上班族就差一个工作证。
如果莲青是这么想的,那么接下来的洗碗、进工厂到卖身,都是为了一个身份的证明,一张想逃离解脱的绿卡,对于一个黑户来说,这或许才是最好的归宿。
只是这过程却要付出残忍的代价,甚至不惜要付出自己的处女之身,电影里用一个比喻的手法将客户当做一只巨大的蜥蜴,极其生动地描绘出莲青的内心惶恐。
而这也引来了男主阿国的不满,作为男朋友,阿国对莲青有着一种控制欲望,将莲青从餐馆拉到工厂、隐瞒莲青的电话都是控制欲的表现,当两人讨论将来计划时,阿国是想回国开店,而莲青则是一味的想离开,两人的思想不同也注定是无缘的。
只是电影用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来收尾,当阿国得知莲青有了新身份后,来到宿舍楼下抽烟思考,电影并没有拍阿国是否知道莲青用卖身的钱换来的证,但或许他自己也能猜到八九不离十,又偏偏听到两狗交配的喘息声,不禁也联想到莲青的卖身画面,对于一个控制欲强的人,怒火中烧完全刻画在了脸上。
于是一场血案发生,这段病态的感情终究以暴力终结,阿国是病态的,他不该绑架式的剥夺莲青的生命,莲青也是病态的,她没认清这段感情的不成熟,而他们的表现恰巧是大多底层人们的写照,孤立、内向、拘束在莲青这个人物身上随处可见。
电影描写的社会人情或许残酷,但却也现实,它总让我想起《天注定》里的小辉,不同的是小辉有证能到处跑,但因自身无特长、做事潦草一有问题就逃避,即使有证也逃不出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如果说《再见瓦城》做到了残酷,那我更希望它能有所呼吁,社会可以不公,但自己不可沉沦,勇于改变一定会有希望。
标题是再见瓦城广告词,某种程度上非常贴合这部电影。
对《再见瓦城》,说不上非常喜欢,但也不到觉得难看的程度。
它特意疏离了角色之间,也疏离了角色和观众之间,疏离了情节之间,以致於难以感觉到情感的流动,容易觉得情节之间并不连贯丶非常断裂丶只是布满事件。
难以觉察到更深层的东西,像是为解任务而解任务丶无止尽地去找下一个NPC。
(但大部分的人生,很多时候也真的只是为解任务而解任务。
)不过它也非常良好地营造出生活感,每个场景的摆设丶每个角色的表演,都像确实在那个时空存在着的。
以下有剧透。
莲青从最初就是想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丶想得到更高的收入丶想前往更好的地方,以此为中心思想努力着。
莲青的所有举动都紧扣着这个前提,其他事情对她来说,不过是生命中的点缀,她或许在意丶或许不在意,但无论如何,这个大前提都不能被撼动。
阿国并没有那麽多的理想,他要的或许就只是平凡丶还过得去的人生规划。
他在意莲青,又不在意莲青。
他在意莲青,想着要怎麽以他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去对莲青好;想着要怎麽把莲青握在自己的手中,呵护着,不再放开。
他又不在意莲青,不在意莲青最在意的事;不在意莲青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拥有完整的人格和思想。
但阿国或许也知道莲青的倔强,於是他不再跟莲青沟通(或许以前有过),直接来阴的,直接给他想给的(而不是莲青想要的)。
两个人从一开始所想要的就完全不同,最终走向毁灭。
莲青或许有觉察到阿国的性格,於是选择离开。
但是,有些人,却没那麽容易放弃原本的依存,没那麽容易去面对并处理内心的空缺,最终,走向毁灭。
最後场景突然跳脱整部电影前面的画面风格,不过确实非常美。
整部电影少了很多情节丶互动丶情感上的细节,少了那些足以说服观众的细节,但或许是刻意处理出异化感。
【注】:本文首发于电影烂番茄微信公众号,微信号:dylfc99。
此文为原稿。
大家还记得柯震东吗?
有时候我的脑海里会闪过那个不敢大喊“沈佳宜,我喜欢你”,却选择一个人在大雨里面压抑哭泣的大男孩,那是一个人最纯粹的年纪,最纯粹的形象,不至于不谙世事,也没有沾染太多的现实残酷。
必须承认,关于柯震东,我们是爱过的。
然而,他太不争气了,选择了自我毁灭。
毫无疑问他做到了,被曝吸毒后,他一个工作都接不到,主演的《捉妖记》戏份全部被换,《小时代》镜头剪得干干净净。
我想,沉寂的两年里,柯震东应该无数次地懊悔过、绝望过。
人犯了错就得认,这一点绝对没有什么好洗白的。
甚至一度,番茄君觉得可能再也见不到柯震东拍电影了。
没想到,《再见瓦城》横空出世。
第53届金马奖,也就是去年的金马奖,这部电影入围了六项大奖,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剧情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美术设计。
这部电影是一部很“无聊”的电影,原因在于虽然有故事的主线,但是拍摄手法和配角选择上都是类纪录片的,所以往往观影者乍一看,就像是一部东南亚缅甸华人非法移民泰国的生存纪实节目。
但是,这部电影也是一部很“深”的电影,在大段大段的枯燥剧情中,掩埋着很多有意思的事件,以及电影深层的价值观。
巧的是,电影里的柯震东,再一次走向自我毁灭,戏如人生。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试着解读这部柯震东的复出之作。
故事讲述的是女孩莲青(吴可熙 饰)遇见少年阿国(柯震东 饰),两人都是从缅甸跋涉至曼谷的偷渡客,两人在曼谷打工,餐馆、工厂、公车,小房间,阿国喜欢着莲青,一路上他都照顾着他爱的人,莲青最后也和阿国在一起了,却迟迟没有跨出最后一步。
阿国没有太大野心,他的梦想是赚到100万泰铢回缅甸开一家服装店,从中国进衣服来卖;莲青渴望拿到身份证,去大城市,去台湾,为此她不惜卖淫。
莲青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了,阿国也失去了莲青,最后的结局,阿国捅死了莲青,也割断了自己的喉咙。
从故事概要里,可以发现四个要素:性、暴力、价值观的冲突、爱。
如果说非法移民的生存环境背景是电影的骨骼,那这四个要素贯穿全片,是丰满骨骼的血肉。
先说第一个要素,性。
影片与之相关的,一个是卖淫,一个是男女主角之间被压抑的性。
关于卖淫,影片中有两次伏笔第一次是莲青刚到泰国朋友的屋子里,着急找工作时,一个朋友给了暗示:“着急找工作?
有男朋友吗?
简单轻松,钱又赚得多”。
第二次是在第一次找工作碰壁之后,还是朋友拦下了她。
第三次,女主的对前途的欲望已经非常膨胀了,这一次,她交出了处子之身,为了攒够30万办身份证。
然而,在此处,导演赵德胤用了极其怪诞的超现实的镜头来描写这场本该是充满肉欲的情节——一只巨大的蜥蜴从床上爬行,扑在了女主的身上,留下女主一脸惊恐和忍耐的表情。
《圣经》创世纪里说,撒旦化身为蛇,引诱夏娃偷食伊甸园禁果,也使得亚当受害,从此始祖不再纯洁。
蜥蜴就像是撒旦的化身,虎视眈眈地盯着猎物,妄图玷污纯洁,这种将人拟物化的手法给人一种荒诞和突兀的感觉,会给人一种极度不舒服的感觉。
但实际上,这也代表一种虚幻——女孩所经历的这一切,所追求的一切,可能也不过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场梦魇,就像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说的,梦是欲望的满足,同时因为与道德价值相冲突,梦境中所反映的欲望会经过伪装而存在。
在梦魇里,男人化身为巨蜥,为了发泄兽性;做梦的女人为了向上爬,为了金钱欲。
所以在影片中,在巨蜥的镜头之后画面切到了女主在公交车上睡着的画面,不得不说,在这种因果的爆发和爆发的戛然而止之间的巨大落差,仔细品味,是具有很高的艺术美感的。
再来谈谈男女主之间被压抑的性,这与爱这个因素是联系密切的。
从整部电影的叙述上,柯震东饰演的阿国和莲青是没有发生关系的,但你在电影里处处能看到阿国对莲青的爱——这种爱带着极强的占有欲,也就和价值观的冲突这一因素相连了。
弗洛伊德说,性是驱使人的原动力,男人努力工作,赚钱本质上是为了结婚,是为了获得女人的青睐,女人学会性感,学会打扮,本质上也是受性力驱使。
这种观念也许不被人们所察觉,但却是隐藏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的。
可以猜想,阿国是很明显受性驱使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在明明可以继续的时候,又开始压抑自己欲望,空留固执的爱。
大概是他太自卑,也太懦弱,不敢主动突破防线,甚至在影片里连一个亲吻镜头都没有。
恋爱谈得像是一场禁欲比赛,何以至此?
正是在这种压抑下,阿国的占有欲越来越强,他安于现状,一心只想攒钱回缅甸,而莲青却想努力往外跑,于是他开始阻止莲青办证,两人的关系在这里因为价值观的冲突彻底断裂。
之后压抑变态的心在毒品(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导演刻意,囧)的刺激下,再也按捺不住,开始诉诸暴力,捅死他爱的人,然后自杀。
性和暴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导演把这份人性的冲突放在了非法移民的环境背景下,让一些人性比如压抑的性、出卖身体换取前途等得到了一个解释——弱势群体的复杂和可悲。
从微观投射宏观,让非法移民群体的生活得到了最深刻的刻画,也让影片在具有艺术美感的同时,充满了现实意义。
不得不说,柯震东在这部戏里已经完全和以往不同,置之死地而后生。
为了这部电影,他被导演安排在东南亚的工厂和工人一起生活了几个月,等开始演戏时,举手投足都是那个群体的气质。
我见过太多人在网上说,吸毒面前无偶像,永远抵制柯震东。
话虽偏激,但好像也没有什么错。
但是那些曾经爱过柯景腾的人啊,我希望你们去看看这部电影,它并没有在大陆上映,也没有圈大陆的钱,也没有表达恶意的价值观。
去看看,你也许能看到,一个真心悔改的人,在艺术上正经历重生。
你是否因为柯震东,而不去看这部电影,或者因为他特意看了这部电影,前者是错过,后者是惊喜。
你会看到一个演员的蜕变。
《再见瓦城》将镜头对准了缅甸底层民众的生活,特殊的群体——偷渡客。
从缅甸偏僻的村落到泰国曼谷打工,他们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
看完影片,印象最深的是,长镜头下,灰暗的色调,空茫的神情,无言的绝望。
导演赵德胤,缅籍华侨,16岁到台湾读书,后成为侯孝贤的大弟子,用镜头去体现他的乡愁与悲悯。
(一)到更适合生存的地方生存,是人的本能。
电影的开头,莲青坐气垫,打摩的,乘黑车,别人都是结伴而行,她只孤身一人。
几经辗转,从故乡到他国,她就像一只没有恐惧,扑往光明的飞蛾。
她的家乡连自来水也没有,弟弟妹妹上学需要钱,她还怀有去往更远处的理想,到更好的地方生存,爱情几乎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
(二)偏执的爱人太可怕。
阿国在车站对莲青一见钟情。
一大群偷渡客,只有莲青一个女孩,他把座位让给她,自己钻入黑暗的车厢。
他找到莲青的住处。
他让莲青去工厂上班,被拒绝,举报了莲青上班的小餐馆。
莲青跟随他去工厂,随时等待机会办证件,以得到更好的工作。
阿国觉得办证没用,被骗办了假证件之后,他对莲青隐瞒了再次办证的机会。
他希望她跟他一起回缅甸结婚,开服装店。
他忽视莲青内心的渴望,想强行将她拉到自己的轨道上来。
莲青出卖了自己的初夜,终于办到泰国护照,离开了他。
他的爱情幻想破灭,杀死她后自杀。
(三)阿国的木然与莲青的眼泪两个主演的表演都很到位。
或许阿国,早就知道偷渡客挣扎的徒劳,柯震东的表情,全程的机械与麻木。
有三次他们坐在车后座的近景,吴可熙的表情有过失望,希望和茫然的变化。
他们之间从没有心灵的交流。
莲青的眼泪让人触动。
一次是在餐馆无证被抓,保释后,三轮车经过桥下的阴暗时,在脸上偷偷抹了一把。
二是知道被骗办了假证,换工作不成时,借着雨势,哭了个稀里哗啦。
这个努力坚韧的女孩,始终没有逃脱,命运的魔爪。
一生叹息。
霓虹灯照不到的暗黑处,爱情是一场奢望。
再见,爱情。
电影的名字《再见瓦城》,瓦城并没有在电影里出现,据说,它是缅甸到泰国的必经之路。
通往希望,还是绝望。
但愿世间再无漂泊,流离失所。
再见瓦城。
我的确是因为柯震东才来看这部电影的。
我不会写影评,这是第一次写,也不懂关于电影技巧、画面和镜头的知识。
影片的前面大部分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平实,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是真的觉得索然无味,不能给我想看下去的欲望。
大概是自身的阅历太浅,涉及的影片类型又太少的缘故吧(其实我觉得这是大多数青年的一个通病,被如今国内没多大意义的,题材除了爱情还是爱情的矫情文艺片带偏,看电影的原因多半是因为被演员阵容以及花重金砸出来的场面感吸引。
) 影片里人物对话都是用方言,以及蹩脚又生硬的普通话,却让人觉得很真实,真实地展现了一个片区人的生活。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偷渡人,拼命努力想要获得一张身份证,想在异国他乡有立足之地。
无论是当洗碗工,在成衣厂工作,还是在工厂里,甚至卖淫。
他们活得麻木,可麻木却不代表没有期望,他们是有期望的。
可于他们而言,有期望却成了一件可悲的事情。
莲青决定去卖淫,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蜥蜴出现的那个场景,我先是觉得很突兀,后来仔细一想,才明白那是莲青失贞的象征。
结局对我而言是意料之外的,影片还剩最后十分钟的时候,我还在想,故事又没有波折,导演到底要怎样来结尾,会不会是个烂尾呢。
然后就看到了暴力和血腥的一面。
我怎样也不会想到阿国会在杀了莲青之后又割颈自杀。
阿国的眼泪,莲青的挣扎和喷涌而出的鲜血让人动容。
溅在天花板上的血还在往下滴,影片至此也就结束了。
阿国和莲青的爱情很纯洁,而莲青在还没有和阿国发生关系的时候就选择了去卖淫,我想,作为一个男人,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吧。
如果我是阿国,我不知道我会怎么做。
我不知究竟是与莲青分道扬镳,各自生活,还是一同死去,在黑暗的生活里解脱。
也好,正好也是一种解脱。
关于演技,我觉得吴可熙和柯震东都是在线的,他们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很成功。
两个人的眼睛里,都是故事。
可以说电影开篇就揭示了主题——偷渡客,而且过程缓慢,在一个河面上,一个撑“船”人,一个女孩,在河面上慢慢的从这一头漂到那一头,这一头是出生的国家——缅甸,那一头是想要获得新身份的国家——泰国。
这个开篇足足用了三分钟,没有音乐,没有对话,画面是绿草绿水,但是能够感受到一种潮热,就像偷渡后的生活一般,虽然表面上迎来了希望,但实际生活中的压抑、艰苦,似乎只能通过留白让其消逝掉。
整部影片,画面很好,办证取证的路上,坐在卡车里的男女主角,面无表情,没有对话,只有风在周边吹拂,这种画面让我想起《路边野餐》,还有在工厂夜班上,拼力工作的男主,向火红的锅炉中不断添加柴火,红红的火焰像是他内心压抑的情绪,在不断的升腾,升腾,直到一个顶点,爆发,映照到了结局。
不过影片中那处鳄鱼的镜头,一种超现实的表现方式,将想表达的内容准确、贴切、到位的表达出来,但是感觉跟整部影片特别不搭调。
关于内容上想说两个小点,一是办事收钱这事,贯穿影片,从始至终,不得不说贪这事,全世界一样。
二是,男女观念不同,必然会分离。
男的只想赚钱回缅甸开个服装店,女的想赚钱拿到泰国护照再去台湾,完全不同的路,不能达成一致那只有分离,于是有了结尾惨烈的结局。
以下是金马影展对此影片的评价:画面写实、情节流畅,舍弃戏剧化的冲突,以留白和节制,激发观众的想象,堆栈至结局的爆发,令人震撼。
PS:关于瓦城,我以为瓦城是缅甸的称呼,百度了一下才知道瓦城是缅甸曼德勒城市的称呼,曼德勒是曼德勒省的省会,缅甸著名的故都,缅甸的第二大城市,是缅甸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莲青和阿国一起从缅甸偷渡到泰国打工,他们都没有身份证,阿国到表哥的工厂,这里远离城区,莲青不喜欢,到小饭馆洗碗,工资比工厂低,她却更愿意呆在城里,在一次警察的临检中,她连这份工作也失去了,因为没有工作证,找不到其它的工作,她只好和阿国一起呆在远郊的工厂,经工友介绍去办证,被骗钱,只拿到一张没有法律效力的资料表格,但她一直不愿意放弃,梦想有一天能拿到泰国的绿卡,阿国和她想法不同,他安分守己,想着攒够钱就回缅甸开服装店。
因此,他们的人生即将走上不同的岔路。
这一点,是阿国一直担心和不愿意看到的。
莲青用自己的贞洁换了30万泰铢,买了一张身份证,那一晚,那一个隐喻的镜头,那只大蜥蜴是处女之身的她恐惧的意象,经过这一晚,她获得了合法的身份,和无所披靡的勇气和前程,尽管还吞吞吐吐畏畏缩缩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她从工厂搬了出去,前路清晰,她将站在阳光下,回望来时的一路坎坷。
但所有的一切都在那天的清晨停止,阿国爬上了莲青租住房屋的窗户,在四下无人的寂静清晨,用一把锋利的匕首,插入了莲青的胸口,他的手捂住了她的嘴,没有喊出口的求救,没几下挣扎,她就停止了呼吸,血一下在雪白衣服的胸前漫开,阿国躺到莲青床旁边的地上,用同一把匕首在脖子的左侧快速划了一下,血溅到了墙上,跟在大姐家借住的那晚一样,他们没能牵手,却殊途同归。
这是柯震东全片演得最好的两个镜头。
影片中很多画面都拍得像油画一样,很美,有一处阿国和莲青办了假证坐在卡车的后座一路颠簸回来,像是刚从战壕里回来打了败仗的士兵,垂头丧气,在那风景如画的古老土地上,卑微生命的奔波挣扎恍如昨日一般,他们像是从历史中走来的人。
我在想如果阿国听从莲青的劝告,和她一起攒钱,买到身份证,他们是否有一天真的会在曼谷立足生活了下来,那或许是另一个相对美好的故事,我相信真实的生活里一定有这样的例子,但导演用一出看起来无可避免的悲剧,逼着你,正视那些苦难、残酷的现实,和无法感同身受的“在别处”,只是莲青的固执和顽强,不但令人同情,在这个世界的不同角落,那些陌生的你无所知的生命挣扎,自有其不可言说的动人之处。
女主来自异乡,偷渡后躲在车子里进入泰国,在车子里邂逅了男主,男主主动让出了前排的座位让她坐,自己甘愿躲在车后受苦。
到了泰国,男主留下联系方式离开了。
女主因为没有身份证件,一直找不到工作,最后好不容易在朋友的介绍下,在一个饭店洗碗工作,但是工作时间很长,工作很辛苦,男主就让她去工厂工作,赚钱多,还不是很辛苦。
女主一开始不愿意,后来因为没有身份证,被抓去了警察局,还是男主保释了她出来。
老板不要她了,她才不情愿地去了工厂。
但是她还是在不停存钱,准备有了钱再去办身份证。
几次受骗,但女主还是很执着。
最后因为费用太高,女主只好去出卖身体。
男主得知这个消息,异常愤怒,先是吸毒后作贱自己,拼命劳作,加材,宣泄。
最后还亲手杀了女主,并自刎身亡……艰难的生活环境里,两个人抱团取暖。
男主对女主的爱真是不遗余力,全情付出。
但是两个人不同的生活方向注定了悲情的结局。
女主一心取得身份证件,好去城里找份体面的工作,好好供养母亲和兄弟姐妹,而男主却想挣点钱回家开个服装店。
一个想扎根在这里,一个却去意已决,所以再多的表达都无济于事,只有不停的误解和伤害。
社会异常黑暗,生存就是不停用钱来供给,警察、官员、坐地起价的黑中介……压抑地几乎让人喘不上气来,这样的社会也是造成最后爱情悲剧的诱因……男主的爱意是隐忍的,不愿意伤害,一味地成全,但是女主并不领情,她有自己的计划,不希望谁来妄加干涉,就像女主的名字“莲清”,平平坦坦,清清楚楚,男主浓浓的爱意在现实的社会里变得清谈而有些愚蠢,就像清汤寡水的冰水泡面,谈而无味……最后血色让人震撼,把控不了,就在梦里相见吧,我想男主的爱太过热烈了,可惜女主不领情,她应该不会原谅他,接受他吧,这样有意义嘛……有点文艺风,不过女主的眼袋真是深得看着不舒服,还有肤色真的很农,还蛮入戏的!
“這個完全違背觀眾常理的畫外道具,徹底破壞了長鏡頭本身原有的「現在」進行中的寫實美學,反而朝向虛幻的舞台风格靠攏。
”这要给《》都看不下去的文老师看到,更要唾弃了。
确实,打着纪录片风格的名头,除了长镜头在没啥了,况且长镜头只是拖拉节奏,表现影片基调,没啥大用处,反而暴露了动作的不真实。
莲青刚来几个女的家,每个人的表演都好紧张好生硬,难道是在刻意用这种生疏稚嫩感表现尴尬吗?
阿国来家找莲青,二人说话全程沙发上的女的一动不动看电视,莲青没挡住她?
还有刚说完别吃泡面就开始举家吃泡面,是真的挺搞笑的。
用表面的视觉上的突兀紧张来触人g点,加强心理上的紧张,很低级,如莲青突然就卖淫了大蜥蜴,阿国杀人自杀大喷血。
还有阿国狂干活那段也没懂,前景铁钩阿国搬东西的时候吓尿了,而且有恐怖bgm,以为要出意外,结果啥事儿没有!
这不是故意欺骗观众吗。
倒是有好几次都想拉进度条看看后面怎么了,但为了戏剧体验,忍住了。
节奏超级奇怪,看到就剩半小时吸毒卖淫自残都还没出现,结果居然后面就都出来了……别说什么省略留白,整体架构都这么稚嫩,只觉得导演很菜。
看了导演说的阿国的心机:突然就来了莲青住处;一吵架完莲青就被抓了,出来后就如阿国所愿去了工厂(保释金也是阿国出的);不告诉莲青五姨来电,导致二人办证被骗钱,莲青知道来电后立马就办到证了(说明阿国阻碍确实有用,也说明了被骗是阿国导致的也在他预料之内);那要这么说,那个断脚回家的,女人说赚了钱就赶紧回别在这儿(正如阿国的未来设想)难道也是阿国背后操纵的?
太阴谋论了……好可怕呀,因为是柯震东所以从来没想过这个角色的阴暗面……关于结尾是爱情的纯洁而非占有,倒是很能理解。
但实在突兀。
总之整片就是个奇怪,从故事本身,到表演,节奏,叙事,镜头语言……说说好的吧,大蜥蜴的象征(有争议,但毕竟有想法,让人记住了),大环境里的人和情况都挺真实的,让人开了眼界……工厂里湿热,流汗,脏乱,仄逼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物处境,仿佛要溢出屏幕。
柯震东表演真挺好的,基本忘了他是个青春片小生时装片偶像来的。
看豆瓣简介本以为是在一次次遭遇中被逼卖淫堕落,结果令人失望……叙事不完整逻辑不清晰,此等大事没好好铺垫。
阿国这个角色在偷渡之前可能已经有了很多想象中的计划了,与其说是爱上了女主不如说是把这个模态拿来用了而已。
女主其实是很在乎关系平等的,这也是她前面拒绝阿国或者说不完全推开阿国的原因。
阿国在泰国已经有亲戚背景了,他在经济上没有那么难,而且他应该是想回缅甸的。
而女主不一样,回去缅甸等待她的应该是一种浑浑噩噩的一生,只有留下来不顾一切的留下来然后还不够还要发展才是她的想法。
阿国从让位置就开始了实行他脑中的计划所以后面的刺杀并不是戏剧性,行动是有代价的是有实实在在的体验感受的,这个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消失,一定会有爆发点的。
女主只是阿国想象中的一环,但看似只是一环一旦具体行动起来,心境会完全回到自深深处的。
如果可以这样想,阿国有外但其实是要回去,女主无外但其实要出去。
这是一个很矛盾的地方,因为哪边的价值更大,真的不好说。
外的意义是可以被符号秩序解释的,在有了外之后我们需要无意义的热爱,一种剩余。
至于内,分分钟崩塌但你要说没有内,那就没有自己了
不知道目标观众群是谁?台湾人拍给日本鬼子看的吗?不知所云,还不如侯呢。缅甸偷渡到泰国,想说明什么呢?日本人看了这片,想了想,没给奖,和过去的历史一样,热脸贴上冷屁股而已
少了些颗粒感,多了些设计,但又不精美,十分尴尬,不上不下
吴可熙不错,看看她以后的戏演得怎么样。剧本不行,看来迷笛贼还没学会怎么写剧情片。
在缅甸待了大半年,可以说这部电影是毫无剧情毫无逻辑毫无演技毫无颜值,和瓦城或者任何地方都毫无联系,白白浪费我一百分钟时间。。。
今年華語片第一部十佳。趙導延續了「冰毒」的紀錄性風格。以偷渡客的思維視角展現了在曼谷另一個緯度的模樣。蜥蜴的表現手法暗喻,隱晦的拍出小人物當下急切又無奈、恐懼的心理狀態很寫實。最後那抹血灑在佛像上,蠻震我。詭異的配樂卻是如此到位。總覺得,他有種禁片導演趨向。
以这种粗糙感来演绎社会“底层”的困苦已经非常得不新鲜了,不过我个人倒是不排斥,故事本身还是可以看看滴,并没有我以为的做作,只是赵德胤的点我有点抓不到。
乍一看以为是陈露,吴可熙好拼啊。蜥蜴恶心人的感觉怕是电影最出彩的桥段。
还是挺不错的,平淡的叙事,纪录片式的影像,两个演员完全融入当地的口音,下载的片源比较模糊,反而更增加了这份粗粝感。少男少女因偷渡堕入深渊的故事。蜥蜴的出现增加了整部电影的美感。仿佛一切苦难只是一场梦。评分:7.0/10。
Shit language
是底层关怀、国族情结和青春偶像故事的一种(不算特别自然的)黏合,拿到这么好的班底,猜Midi Z 也为了柯震东出演做了一些资源置换。嫖客变成蜥蜴,不管是不是梦,这种置换在我看来是有意义的
在异乡为客,除了言语不通,还有身份尴尬。想要获得一个认同,得付出代价。虽然来自一个地方,依然可以志向不同。最坏坏不过,一个努力想要抓紧,一个努力想要挣脱的,异梦。
剧情很跳跃,看得有点莫名其妙,特别是结局,突兀又吓人!
自然 ,简洁,有力,清凉的幽蓝,沉郁的血红。导演对两个青年演员的调教相当成功(感染力和准确度远胜侯孝贤早期电影里的钮承泽和张世),那份天真和朴素太可贵了。
补
2018-61。镜头长而且多次即使演员已走出镜头仍在持续拍摄,这不叫细腻这叫拖沓。几个配角的演技不比各地电视台情感节目的大妈群演强。情节跳跃缺少连贯性,更反衬出镜头拖沓。蜥蜴和杀人镜头相当惊悚,和全片其他段落完全脱节,但又没有足够的烘托
不错。整体节奏、细节都好,那种“肮脏感”特别到位。柯震东演得也好,大家茫然的眼神把控得挺好。可惜对女主的前期心理刻画不够,和后半段连接略有些突兀。最后一幕爬楼的柯震东还需要更多层次~
又一部忘记?标注的影片。台湾之于东南亚有主仆之感,之前看过菲佣这次是缅甸华裔,一种异乡人的疏离情绪,生活哪里都艰难
最近心情不好看到这种扁扁扁的镜头真的烦
心酸的浪漫,这个时代正在远去。
再次感叹柯震东真的是白瞎了。这个颜值和演技还是比现在几个小生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