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乌托邦电影,我最想讨论的是教育问题。
电影中的父亲的教育方式他认为是让孩子更好地进入社会,剔除没有必要接触的知识和梳理好完备的知识体系。
这的确是学校的作用,挑选知识,培训学生以便更好地接受。
但是结果呢,却逼疯了自己的妻子使之自杀,孩子们除了知识,什么都不会,没有羞耻感,不懂沟通,无法正常融入社会。
这恰恰与他的目的完全相反。
其实这位父亲虽然起到了校长的作用,违反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根据尼尔波兹曼的说法应该是通过筛选知识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从而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判断的能力。
而故事里的主人公却仅仅只是把自我的价值观、世界观施加给孩子,导致孩子大谈政治,看事物都直指本质。
因此他们学会的是如何使自己过得更好,而不是适应社会,融入集体的能力。
这使他们过早失去童年。
《童年的消逝》里谈到,童年之所以是童年,就是因为成人世界对之有所隐藏。
性,暴力,政治,阴谋种种等如果都在孩子嘴里肆无忌惮地说出,那他们根本不能称之为儿童,而是小成人。
童年的欢乐跟想象被现实与本质充斥并扼杀。
他们缺失了儿童特有的想象力与对万事万物自发的好奇心,简而言之,旁人会觉得他们的生活,很无趣。
其次,这会使他们被社会排斥。
当今社会是娱乐社会,所有话语基础围绕着电视和计算机意识形态进行,他们的娱乐方式仅存在于他们的家庭体系中,是印刷机时代的产物。
娱乐的伴生作用有一个是便于交际,很不幸的是他们做不到,以至于大儿子被野营女孩吸引,想要挽留住她,他只有靠书中提到的求婚。
诚然社会上很多娱乐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对之有所了解与人有所交流,从而获取很多信息才是其意义。
最后,通过故事里埋下的线索,如果一直持续下去没被打破,最后孩子们也只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所以他们的道路会很窄。
这有益于人类社会,但是对他们自身却是不公平的。
同时我也想批判现在不断给孩子们打扮成熟,过早给他们定型,让孩子们赚钱,或者说说是让他们在这个时代能有一门精湛技艺来过得很好的父母们,这种生活方式你是否有问过孩子喜不喜欢,这样的方式是不是只是出于你们自己的想象或者既定目的而已?
童年之所以可贵是因为没有还被定型,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所以请大家多赐予孩子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成长没有那么多拘束。
其实我想给电影打7.5分,是因为故事矛盾太少,描述性镜头太多,孩子们个性不突出。
主人公的形象也不够饱满。
但是里面的讨论性思维是足够的,适合教师或者家长去看。
在太平洋西北部的森林深处,一堆夫妇带着自己年幼的六个孩子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母亲因为身患疾病回到现代社会治疗,而父亲则留下,教给孩子们生存技能,和他所认为的真理。
夜晚时,他们在篝火旁听父亲讲述、讨论着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孩子们决定离开“家”,到城市参加“尘世葬礼”,他们想去外面的世界把母亲接回来,按照她自己的意愿火葬,而不是遵循世俗的安排。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次离开颠覆了他们的世界观,他们开始怀疑父亲所交给他们的一切。
导演用柔软的笔触过度了可能会发生的冲突,没有激烈的冲突和不可挽回的后果,即使是孩子们和父亲的选择出现了本质的差别,父亲想要阻止小儿子回到主流社会,阻止儿子去念大学,不希望孩子做出有悖自己的选择,最终还是决定将选择权还给孩子,孩子们最终也躲在父亲的车里,再次达成了和解。
我们不能拒绝这个社会所给予的东西,但我们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自由意志主义者会主张完全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强调公立教育系统的失败、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但是整个家庭生活在丛林中,完全与世隔绝、完全反物质、反资本主义的理念,又来自于彻底自由主义的嬉皮士的遐想。
当然,我们能够看出来,导演在勾画人物与情节的过程中,是刻意谨慎地试图去避开刻板印象的,既试图避免人们对避世者、嬉皮士的刻板印象或过度浪漫化,也试图避免自由主义观念持有者对传统生活模式与家庭的过度嘲讽与妖魔化。
然而他并未能如期达成这种效果,并且倾向性仍然非常明显——他通过主人公妻子的父亲这个角色来呈现他对后者的尊重,同样位于后者光谱范围内的其他人物却仍然苍白无力到如同纸片一般不存在,甚至仍然用沉迷游戏、知识匮乏、脸色苍白不健康、不开心的小孩,用言语伪饰真相的父母,还有所有其他外人的肥胖与衰弱,来强化对比。
说起来,六七年前我自己也是设想过这样的隔离式返祖生活的。
然而,正如电影试图抛弃与消除一部分人对嬉皮士的刻板印象,以及另一部分人对其的浪漫化设想,它对仅仅空想的、浪漫化的、无行动力的、或是行动为不负责任而放浪的嬉皮士,是鄙弃的。
所以,它将这套家庭教育体系的主要负责人设定为一个自律的、严谨的、诚实的、可以在行为上彻底践行平等主义的家长,虽然他所持的反物质主义、反资本、反社会体制仍然是嬉皮士的价值观——当然,事实上这样具备自由意志主义者强实践行为能力的嬉皮士在现实中是否可能存在,是值得怀疑的。
强壮、自律、天然骄傲当然是值得赞美的,然而这样的途径是否真能获得这样的结果是值得怀疑的,而且学习这件事从来不只关乎知识与见解的积累与生长,更关乎与世界联结之后的生活本身。
这个电影虽然艺术角度来说拍挺好的,但是核心酷。
个。
屁。
整个一个pretentiously condescending and yet hypocritical, and above all, phony to the fucking core. 带小孩偷东西说成free the food那里快吐了,大儿子不去ivy league随手一指去非洲更是白眼翻上天。
不否认是一种存在的生活方式,但是在自己小孩精神成熟之前宣称给予他们所谓的各种权利,实际上连基本的选择都没有给到,一手掌控所有事物,在现代社会来说这样的父亲就是人渣,异常不称职,非常地不负责任。
we do not live in a tribe anymore. 这一部和死亡诗社体现的propaganda方式类似,一边是教师一边是监护人,面对的又是未成年人,想要掌控话语权简直轻而易举,有意识的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带有倾向性的思想或意识形态的植入,无论好坏,这类行为都值得商榷。
以为自己才是宇宙真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听风就是雨,很害怕了。
过了一天想起来还是非常disturbing,想到二儿子质问为什么要把乔姆斯基的生日当成节日过而不过圣诞节,主角假模假式的说你来啊来表达你的意见啊我们欢迎不同的想法(呕吐),接着镜头转一圈看到一群小孩被洗脑的木鸡脸,然后二儿子急得什么也讲不出,主角就一脸fake god的笑容,一个中年人偷换概念驳倒一个连青春期都貌似没到的小孩真的是很有本事呢。
结果电影最后竟然还让二儿子说出i dont hate you anymore这种话然后继续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
喂喂喂这个男人可是因为自己的自私自利+偏执想法害死了你们妈同时剥夺了你们正常的日常生活环境和正常的思考思维啊喂。
两个大一点的女儿就更不用讲了,根本不具备独立人格,行尸走肉,patriarch说什么就一定是真理,导致最后摔得差点高位截瘫还说its an accident. its not your fault. 作为监护人不保护也就算了,精神控制也就不说了,还要搭上自己小孩的肉体生命。
简直恶心透顶。
太生气了,可能是这辈子看过的第一部如此恶心的电影。
(and plato is like: excuse me?!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电影讲的是一个患有精神抑郁分裂高度幻想症的母亲想要打造一个柏拉图《理想国》式的生活方式,而男主人公只是为了帮助妻子治愈这种疾病配合她一起做与世隔绝的家庭生活。
电影一开始都在讲父亲怎样训练孩子们,最后男主和孩子们一起将妻子火葬时的对话才最终揭示了电影的真实表达,剧中男主的丈母娘给男主看的一封妻子的信件也是画龙点睛之处。
"If you assume that there is no hope,then you guarantee that there will be no hope.If you assume that there is an instinct for freedom,that there are opportunities to change things.then there is a possibility that you can contribute to making a better world."影片中小男孩引用诺姆乔姆斯基这段话也许是影片最完美的表达。
《神奇队长》是一部建立在公路片结构下的乌托邦主题温情电影,浪漫且理想化的展示了一种暧昧状态下对抗主流社会的可能,电影中仍然能感受到美国上世纪嬉皮士文化所留下的基因,但是在温情核和清新牌的包裹之下,该片在精神上对抗性得到了一定的柔化,这毫无疑问反应在这部电影立意高远,最终却聚焦在较小的格局上,创作者最终没有显示出深度挖掘的野心。
不过虽然只是个浅尝即止的乌托邦温情小品,却也足够让部分向往自由的观众感到赏心悦目。
电影中森林乌托邦家庭对主流社会价值的对抗细化之后主要体现在这几个层面:首先是对生存方式上的对抗,相比浸淫在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现代主流生活方式,远离主流社会的森林家庭则过着荒野生存式的山林生活,强壮的身体,突出的野外生存能力,清教徒一般的克制与纯净,让这更像是个斯巴达家庭;其次是精神价值上的对抗,森林乌托邦家庭高度崇拜知识,父亲对孩子进行的是无政府式的精英化教育(严重左派),对抗的是现代主流的资本主义快餐文化;第三个是对宗教、习俗、阶级体系等主流社会默认价值取向的对抗,森林家庭崇尚自然哲学,崇尚思辨,质疑一切,标榜绝对的自由、人权与平等。
但是看似完美的乌托邦也有一定的瑕疵,森林家庭标榜的以自然、体魄、知识、自由、思辨等为主要内核的乌托邦世界却无法回避一些暧昧的问题。
首先是知识体系,森林家庭把对知识的崇尚抬到了很高的地步,但是在与社会主流价值对抗的时候,却不得不用大儿子集齐常青藤所有offer、小女儿对人权方案的倒背如流这些主流的评判标准来为自己反证,这点令人尴尬。
此外电影中的父亲并不是全能的知识分子,他的古典精英化教育导致了儿女们的很大的知识空白,除了书本里面的东西,儿女们对整个世界一无所知,孩子们尴尬的性教育、尴尬的待人接物不禁让人捧腹。
其次在人权和自由上,森林家庭标榜人权和自由,但是电影中的父亲本质上却是个温柔的极权主义者,他的儿女一出生便失去了选择,片中一众儿女回到主流社会去参加母亲的葬礼,路途上的所见所闻对孩子们产生了冲击,而他却利用自己的权威阻止女儿做出自己的选择,电影中体现在父亲千方百计阻止小儿子回到主流社会、阻止大儿子选择念大学等情节上,所以他的教育方式本身带有威权色彩的,带着精英嬉皮士深深的傲娇和极端。
所以在我看来,虽然这个乌托邦家庭是一次勇敢且浪漫的反叛,但却是存在矛盾的。
而电影中的父亲是如此慈爱,一系列与主流价值的冲突之后,父亲决定还给孩子们选择的自由,自己独自离去。
如果电影到此结束,那就变成乌托邦的挽歌了,索性电影选择用亲情去化解这一切,选择放逐自己的父亲最终发现孩子们全部躲在自己的车中,亲情的向心力让这次危机得到了妥善化解。
一方面维护住了理想主义者的颜面,一方面则用亲情和主流社会达成了一次一致的缄默。
亲情很好的化解了电影中最主要的戏剧矛盾,赋予了电影一个很温情的格调,但是这也阻止了电影走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电影停留在了一个较小的格局之上。
也正如电影中的种种左派言论和哲学思辨,大多只是浅尝即止的符号而已。
圣丹斯上的黑马、公路旅途、家庭关系中的矛盾、对主流社会观念的揶揄和对抗,《神奇队长》不得不让人想起多年前的《阳光小美女》,作为一个车轮上的国家,美国的公路片早已成了相当具有特色的一种文化舞台。
这个舞台上诞生的乌托邦故事给我带来了挺大的惊喜,《神奇队长》作为马特•罗斯的第二部作品,已经足够优秀。
其实本片导演马特•罗斯广为人知是在近年在热剧《硅谷》中扮演被黑成灰烬的科技巨头Gavin Belson,这之前却鲜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位导演,但凭借《神奇队长》,马特•罗斯不仅获得了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在戛纳上也小有斩获。
以理想主义但是又柔和的方式对抗着现代主流社会价值真是一剂大麻味(嬉皮士精神)的心灵鸡汤(亲情电影),对于大多数想酷但是又酷不起来的半吊子知识青年,《神奇队长》所构建的这种理想主义乌托邦家庭无异于是一面精神旗帜,它浪漫的展示了一种暧昧状态之下可能,在这种可能里,我们和我们所对抗的社会价值或许能够达成一致的缄默。
如果只以一部电影来看,可以给三星,但如果算上观点传达,我觉得这部电影只配给一星,因为逻辑上无绝对错误但刻画方式有明显的偏向性,这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不自觉的引导,以文化作品来说,未必没有误人子弟的可能。
电影里对小孩子的教育两种逻辑,一种是丛林出世式的强壮自由,另一种是社会入世式的娱乐颓废,都很极端。
人权与自由固然是一种个人主义的绝对正确,但以人类目前的文明程度,其实远不到绝对的独立自由,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这家的父与子们还是要依赖一个现代文明的产物来出行和居住,就是那台特别老的汽车,然后也毫不意外,这台车要加油,而并不是吃草喝空气就能运转,这里面就衍生了一个部分的必然,即无论野外生存能力如何,与现代文明的联系不可能轻而易举的一刀两断。
当代社会有非常多的问题令人厌烦,复杂的人际关系,廉价的问题食品,成年人的世界不乏尔虞我诈,小朋友的阶段也常见校园暴力,这里面有些问题,错误的就是错误,不会因为存在即合理就成为正确,对于三观未定型的成年人,先入为主的评价教育,其实有一种别样揠苗助长的意思。
再看另一种模式即作为反面典型的亲戚家的孩子,沉迷游戏然后身体素质平平,学校里似乎也没有学到更多的东西,似乎无所关注无所热爱,导演似乎很吝啬去展示一下常规生活状态下的同龄人有什么样的优点,只肯给一点干巴巴的惊奇。
但很侧面的,有一点观众需要思考去感知的优点,他们一张白纸,无知的同时也不怎么有畏,懂得不够多,但还有充足空间去自己认识世界。
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能说绝对的教育没有任何灌输的意味,但是合理的教育应该是引导帮助小朋友去认识世界而不是强加一种自由主义,换句话说,真正的自由并不应该是宗教徒告诉你神爱世人众生平等,而是你通过学习和生活逐步去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依照的模版也只应当是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极度的约束和放纵,都不必也不应该。
影片的结尾还是很好的,是出世和入世在某一个节点上的平衡,不脱离群体社会也不放弃自由生存,这是没问题的,只是开始的有些晚,有些错过的事情不可能像没发生一样,其他的,各得其所,倒也很好。
当代政治和君主论的视角某种程度上没有什么可区分的,因为人总要去想,生而被社会困住,如何挣脱?
但本意依旧还在,因为人作为社会本身的一部分,在进化到当代人类的生物水平的前提下,不可能绝对的脱离社会去生存。
这个世界其实不缺乏糟烂的人和事,也总有看不明白的勇和执以成就人性的真善美,看开或是看透的最终不应该是逃,而是接受面对并竭尽全力,毕竟,生活着,生存着。
这是 哈姆雷特、饥饿游戏、仲夏夜之梦、弩哥、朝天辫、幽灵公主,以及他们的爸爸希曼的故事................................对不起,朝天辫小妹妹,对你实在联想不到别人.............................(忧郁的长兄,矫健的二姐(三姐),林中精灵一般的三姐(二姐?
),愤怒的小弟,朝天辫的妹妹,和卖萌的妹妹。
父亲的金发与发型,还有刚毅的脸,刮了胡子真的让我联想到希瑞公主她哥。
)因为受一个影评帖子误导,以为这里在灌输左翼甚至极左思想,温和右翼的我不免心情惴惴。
但是很快我就把什么主义抛在脑后,彻底爱上了这一家人。
对真诚的善良人,你会以人视之,而没法再去挑剔他们的主义。
这是影片给我最深的感受。
这个父亲也许天真,太理想主义,但他对一切都真诚,对家人的爱,对他的生活哲学。
他并没有把一家之长的威mian严zi放在理智的前面——很多家长会本能地这么做,自己却浑然不觉。
(但是,做父亲的在孩子面前承认失败、几乎崩溃,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影片前半个小时简直就是尘世间一条清溪。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孩子们。
高效、有逻辑的对答。
Intetesting...不,你说这本书挺有意思,这话和没说一样,你已经在读它了嘛。
你得说出哪里有意思。
故事是...不,这是情节简述,这和你没有关系。
你得说出它为什么吸引了你。
好吧,Lolita采用中年男人的视角,让我对他有了同情,而他这样的恋童者本不该受到同情,既爱又恨...这样的书评和影评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现在漫天都是以自己的喜恶为作品水平的浑人读者,和用长篇简介包打天下的野生影评。
(如果允许离题更远,我还想提两个野生影评物种:以为所有影视剧都是达芬奇密码的解密专家,和只会段子这一种文体的吐槽成瘾者。
)然后,这一厢情愿的在家教育果然失败了。
对此我们都不会意外。
“仲夏夜之梦”的失手颇有深意——她没有失误,出错的是突然断裂的瓦片。
但是,不该坏的瓦片就是会坏的,万物都“不合理”,这就是现实世界。
我们不会像那些卑弱的灵魂一样把实然粉饰成应然,我们用梦抚慰自己,而做梦的人并不软弱,至少这部影片给所有会做梦的观众制造了希望。
“哈姆雷特”虽然不谙世事,但他兼具智慧、意志、体魄和勇气,没人会怀疑他能否完成青年冲动的非洲行。
父亲也一样能回归社会,带着其他孩子。
在尾声,即便像所有普通学童一样等待校车,这一家人也不失古灵精怪:他们采摘自家种养的食材,给废弃的起床风笛绑上毛线变成早餐前的越障玩具,校车未到,哪怕不足一刻钟也要用来认真学习,氛围轻快活泼。
突然,餐桌上不约而同地沉默下来,父亲仿佛叹息一声,一丝颓色染上晨光。
一部讲述乌托邦家庭的愚蠢左派电影。
从一开始电影就竖起反对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 liberal 大旗。
一帮小孩子像机器人一样从嘴巴里喷出一些关于法西斯,托洛斯基的无意义对话。
父亲似乎在鼓励自己的小孩进行批判型思维,却实际上完全将他们笼罩在自己的世界观之下。
这不是教育,这是灌输,这是填鸭,这跟私塾里的少年有什么区别?
Noam Chomsky 跟孔夫子又有什么区别?
全片恶心程度在 Ben 去亲戚家借宿的一晚上达到高潮。
为了显示自己教育的成功,Ben 叫 Zaja 全文背诵 Bill of Rights。
一个八岁的小女孩鹦鹉学舌一般开始讲述 Bill of Rights 赋予美国人民的权利,并且在总结的时候说如果没有 Bill of Right,美国会像 China 一样。
这简直荒谬得让人愤怒。
一家子连 nike 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知道什么 China, 知道什么 Corporation?
让我们来仔细思考一下这个场景。
Ben 说你用自己理解来描述一下 Bill of Rights 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小女孩头一歪,提出了中国的这个论点。
暂停。
这个小女孩出生在美国,成长在山林里面,从小没有见过除了家人以外的人,更不可能接触任何中国人,也不可能到过中国。
她谈论中国的内容里面,有哪些是真正自己的体会和总结?
完全没有。
这一个细节,和其他无数的细节告诉我们,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并没有想真正的进行关于教育的讨论,他们只是想展示左派理想的优越性。
甚至在展示的过程中,他们都只是在用抖机灵的方式。
影片的后半段试图对 Ben 进行一些批判,儿子们的反抗啊,老丈人的愤怒啊。
然而这些批判却像蜻蜓点水一般过去了。
全片的左派立场到后半段甚至变得荒谬起来,一边反对精英主义,一边申请的全是 Harvard, Yale 这些精英私立学校,你够 liberal 你怎么不去 Berkeley啊?
要反抗基督教传统文化,坟肯定是要掘的,但 Harvard 的学费还是得有消费主义老丈人出。
家庭里面有反抗精神的一个小儿子一个大儿子,两个大女儿从头到底一点点独立思想都没有,你够 liberal 你怎么又不女权了呢?
愚蠢荒谬的世外桃源,空洞乏味的左派思想,权威之上的父权家庭。
噢对了,电影一开始小女孩的小房间里还挂着波尔布特的海报。
这部电影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一上来就占据了一个独立思考,充分讨论的制高点,却从头到底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讨论。
整部电影的叙述都建立在虚妄的“孩子们智力和体力同时出色”的基础上,并在幻想中达到了高潮。
————————————————————————————————————下面是给一个网友的评论,顺便贴到正文里来吧。
我不认为 Ben 是空想主义,事实上我不在乎 Ben 是什么主义,我也不管 Ben 教给孩子的是什么思想。
我不喜欢的是这部电影对于教育的讨论方式。
左翼思想是和社会紧密相连的; 权利法案的诞生是和社会紧密相连的;对消费主义的控诉更是和社会紧密相连的。
一切这些思想的提出,都是由于人和人之间的碰撞和妥协,都是因为有人亲眼目睹了少数族裔被剥夺了权利,有人亲身经历了沉迷于消费带来的痛苦。
这些可贵的思想不是空想,是产生于社会现实的。
而这部电影描述了一种,这些思想是可以通过“教育”,通过读书来获得的。
孩子们是可以在不知道什么是消费,不知道消费主义追求的 nike 是什么的情况下,明白消费主义的切身之痛的。
孩子们是可以在自己的权利得到完全的满足,仅仅通过看论文,明白中国是怎样一个状况,并且进行独立的批判的。
知识不是这么获得的。
导演用讲述这样一个学识满分的家庭,传达了一个非常傲慢,非常无理的信息:知识是不用通过实践来取得的,你只要看书和跟自己的爸爸讨论就好了。
那我们还要什么田野实验,我们还要什么对照组,我们只要坐在家里生产社会学的知识就好了。
所以我讨厌这部电影,不是因为这部电影传达的哪个思想,而是因为这部电影不尊重教育,不尊重知识。
——————————————————————————————————————再贴一段回复。
如果愚蠢让你觉得不舒服的话,让我换个词语。
我觉得这部电影很无趣。
电影里讨论的问题已经出现了几十年,电影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已经出现了几十年,并且有人真的这么去干了。
以色利有类似的聚居地,美国大概也有。
有兴趣的可以看这个 http://www.vice.com/read/i-went-to-a-futuristic-hippie-commune-in-the-desert-arcosanti。
电影里所谓的闪光点,大概就是老爸鼓励小孩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公开的跟孩子解释而不是掩盖一些东西。
我觉得挺好,但是这两个小片段就能让人满意了?
看电影看到的当然是自己熟悉的东西,但拍电影也是。
并不是台词里面说了什么,这电影内在表达的东西就是什么了;并不是导演在结尾往回拉一点,就是导演在认真反思他在前面建立的那些东西了。
如果一篇几百个字的影评就展现了作者的为人,那两个小时的电影背后满满都是导演的思想。
恕我直言,这些闪亮的幻想背后展现的作者的思考,很无聊。
他对教育的绝大多数思考都建立在空想上,并没有提供什么太有意义的讨论。
不是说你鼓励孩子有独立思想,他们就能长处独立思想来。
如果你掌控着孩子看的书单,引导着讨论,有强烈的价值观倾向,独立思考是有限度的。
如果导演真的想讨论独立思想,为什么不在孩子里设置一个 conservative 的另类,让他们辩一辩呢?
至于你指出来的漏洞,本来我也没当论文写,我承认写的不理性。
《神奇队长》在豆瓣的评分没上8,我感觉很失望😞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失望一样,我的理想分数应该至少有8.5才对⋯⋯浏览了一下差评的原因,很多都关于极左思想,嬉皮士的自由倾向,甚至于连一个8岁小孩说了下中国没人权都能令国人极度抓狂到愤慨……我反正站着说话不腰疼就随便说说,只要不激进,中国还是能让老百姓言论相对自由的,你还想咋地?
就算让你言论再自由点,你说你想干啥?
就是有人权了,人家说你了,你想咋地?
关键是,你能咋滴?
你是谁?
别人还不能说你了?
你比共产党还过分?
扯远了。
我喜欢这部片子,超级爱。
我不想去谈左倾,也不想去谈嬉皮士所谓的自由,更加不想往乌托邦理想主义上凑。
我就谈谈家庭教育。
这个拥有着神奇队长的特殊家庭住在巴黎的玛莱区,挨着维克托·雨果的住宅,其实是住在远离城郊人烟绝迹的森林里。
在这个家庭里有一些被认为是带有乌托邦倾向的规则:真正尊重人人平等,言论自由。
他们可以说脏话表达情绪,在得知母亲去世消息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被允许挥舞匕首宣泄情绪,Captain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行为所代表的意义。
Captain说,美国人缺乏教育而且医院滥用药物,医院是健康人死亡的好地方,美国医药学会是贪婪的婊子⋯⋯Captain说,我们不得不听从别人的话,有些斗争你是赢不了的,弱者的人生被强者操控,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法则,不公正,也不公平,但是这他妈的太糟糕了,我们只能闭嘴然后坦然接受⋯⋯在Harper家的饭桌上,讨论母亲去世的细节上,Harper的家庭环境是说些隐晦模糊的词语隐瞒孩子关于死亡的事情,但是Captain一家每个人都知道母亲患的具体病症——神经病,并且是割腕自杀的。
大多数人认为“不让孩子接触某些对他们来讲为时过早的概念,不算说谎。
”我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有知情权,有些事实确实残忍,难以接受,但是事实就是事实,难以接受不代表可以不接受。
有些现实很无奈,但是你得知道,你得理解,并且学习接受和适应,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找到智取的方法。
又是大人认为的"为时过早",大人总是低估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不相信孩子本能的判断力,不认为他们值得拥有我们更多更多的信任,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是在保护孩子,就是在这样冠冕堂皇的保护下,孩子才变得越来越脆弱,缺乏担当和责任感。
Captain说,我们可以讨论不同观点,你要抓住机会,自圆其说,我们都很开明,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如果你的观点合理,说服了我们,我相信我们都愿意改变想法,请用语言说服我们。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每一个都是天然的辩手级人物。
我喜欢影片处处充满着仪式感。
影片开头:Bodevan的屠鹿饮血吞心成人礼就像真的部落那样,Captain会当众宣布:"今天,这个男孩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Today, the boy is dead, And in his place, Is a men)就像《情绪的语言》所表达的那样,我们的情绪不完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作为新成员得到欢迎礼遇的缺席"。
整个成人礼场面相当的血腥,Bodevan射杀了一只鹿,毫不迟疑地割断了喉咙,Captain把鹿血涂抹在Bodevan的脸上,并且掏出心脏,被Bodevan生吃掉了。
在Vespyr和Kielyr练习自由搏击的时候,Captain提醒说,要瞄准肝脏或者肾脏,刺过去才能一击致命。
8岁的Zaja说,应该把刀刺进肺里,造成气胸,或者胸骨旁边,刺穿心脏,这才会瞬间致命⋯⋯非常详细的描述了如何快速杀人的过程⋯⋯可能有人会说这些太残忍了,不利于孩子的道德发展,但是当他们需要果腹时,他们却宁可饿肚子,也下不了手射杀牧场里的羊,理由是,它们只是站在那里。
他们不会倚强凌弱,他们不和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搏斗。
仪式感可以让孩子自然养成做一件事情的习惯。
他们每天的训练从在大自然的鸟语花香中冥想开始。
我一直认为冥想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是抵达灵魂的途径,是意识到更高意识存在的途径,如果你不理解,也请保持敬畏之心。
接着是体能训练,在阳光下,丛林中冲刺跑、障碍跑、徒步、爬山、攀岩,即使不参加比赛,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真正的运动健将,他们的心血管和肌肉承受能力和杰出的运动员不相上下。
然后是生存技能,他们知道如何处理骨折,严重烧伤,如何在漆黑一片中借助星星辨别方向,如何辨别植物能不能吃,如何用动物皮做衣服,如何在森林里只靠一把刀生存。
晚饭后,大家围坐在篝火旁边读书。
结束前,Captain会问大家的进度,并且询问是否依然喜欢所读之书?
为了测试读书速度,会告知目标:还需要几天把书读完,并征求意见是否能按照计划进行?
8岁Zaja在读《米德尔马契》作者乔治·艾略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读书进度和任务,每天中饭前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用自己的理解阐述)。
接着是音乐时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乐器,随时可以即兴来一段表演,吉他,打击乐器,非洲鼓、口琴,甚至是随手拈来的木箱子,还有音效,非常的欢乐时光,每一个都可以是演奏家,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加入,随时重新起头,每一个人都懂得配合、支持跟协助。
除了这些大块的训练时间之外,每个人都轮流负责,有浇灌值日表,从小开始就会取火、做饭、泡制酱菜,有自己需要照顾的植物(Nai的树),自己缝制衣物。
每个人都可以培养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爱好。
8岁的Zaja会最精密的动物解剖,解剖过她可以抓到的几乎所有的小动物(当时是山河狸),收集了一树屋的骷髅、各种骨头和羽毛,之后骨雕装饰,排列成精致的图腾图案,叹为观止。
(在《学习之道》,Josh10岁参加成人组比赛,跟大人下棋然后完胜)(我在亚布力的时候,每个周二晚上是kids show,当天午饭前决定参加人数,午饭后一小时练习,下午一小时彩排,晚上就直接上台表演,6岁以上的小孩,每一个人都记得自己的出场顺序和表演内容,跟着舞台前面的领舞出色的完成一场精彩的表演,不是通过我自己的眼睛,我都无法想象和相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们可以这么完美的完成这些高难度任务)你永远无法想象一个孩子到底可以有多能干,是因为大人觉得自己不能,缺乏想象,所以拘泥了孩子的潜能。
攀岩和游泳是被作为生存技能的一部分在每天中练习,是攀爬真正的野岩,8岁就已经个个都是攀岩高手了。
Rellian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之后,反应比较激烈,影响发挥,从岩壁上掉下来受伤了,Captain会寻找恰当的时机反复强调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S-T-O-P(静思察计):保持冷静Stay calm思考think,观察Observe计划Plan他们之间也会互相提醒,"如果你撞到下面的岩石,你会因钝力创伤而死,或者因为大面积的骨头破裂导致内出血,或者患上大肠脾曲症。
"(8岁孩子说的话)Captain说,"救世主是不存在的,没有人会奇迹般地出现并在最后时刻拯救你,即使受伤了,手还能弯曲,就得自己完成攀岩任务。
"要不遗余力的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因为只有自己拼尽全力,付出时间得到的东西,才懂得珍惜。
不要一上来就是给予帮助,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任何事情都很容易,没有拼尽全力,也自然不会珍惜。
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要学习的功课,逐步学习复杂的事情,懂得遵守相应的规则。
在对的时间里知识总是最容易习得,跟玩一样就学会了,并且不容易忘记。
我在小学学会的跳棋、象棋、军旗、升级、麻将,即使五六年没玩,也能马上上手,而到了大学才学习的国际象棋和拱猪,每次玩以前都需要重复规则,就是记不住。
孩子在4岁的时候就能够学习比较复杂的游戏,很多外国家庭都会在孩子4岁开始教他们游泳、滑雪等一些他们认为的生存技能。
孩子在4岁时的领受力和学习能力是惊人的。
每个4岁的小孩都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学会滑雪,都不用犁式拐弯过度直接完成平行转弯,并且从那时起开始充分享受滑雪的乐趣在余下的生命中。
而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学习滑雪的过程是惨烈的,差点摔断尾骨,以致于屁股疼了超过三个月,花了好几天才算勉强学会停,因为总是不停的摔倒,几乎打算放弃的时候,被13岁的女孩天和重燃信心,她说,滑雪⛷️的时候要心静,感觉住在自己的世界里,慢慢的转弯,转大大的平行的S型的弯。
(这是一个13岁女孩说的话)对我特别的受用,这句话之后,我不仅学会了稳稳的随时停住,还能转一个漂亮的犁式弧度,成功完成中级A1雪道。
(我记得在快关村的时候,来了一个上海家庭,女孩子4岁,妈妈要求我们跟她说英文,几个来回我就败下阵来,这个4岁女孩子的英文比我好。
我对这个妈妈充满了好奇,晚间在吧台寻到她,帮她点了第二杯血腥玛丽,坐下来跟她聊她的教育理念。
她说一个小孩子的语言学习最佳时期是8岁前,她女儿的英语在4岁已经过了,她的目标是8岁前过法语。
这个孩子8岁语言关就结束了。
)(我还遇到过一个台湾家庭,跟影片中一样是home school education,妈妈是俄罗斯人,爸爸是台湾人,他们有一对12岁的龙凤胎。
我好奇问他们,没有学校的管制,你们怎么控制孩子每天的学习进度?
爸爸说,不需要控制,你只要在他们小的时候,把学习的规则建立起来,他们会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学习。
我一脸崇拜的继续问,没有学校的学习内容,他们每天都学些什么?
爸爸说,他们会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比方说女儿的方向是医学和法律, 儿子主要对科学发明比较感兴趣,他们会根据学习内容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当时的我虽然深深的觉得不可思议,但也深深的记住这段不可思议的经历,时不时地拿出来反刍一遍。
12岁就有方向了,我到现在都方向不明)他们只吃天然新鲜的食物。
一次在餐厅吃饭,他们没吃过热狗,烤奶酪,奶昔,汉堡和薯条,不知道可乐是什么,Captain说可乐是有毒的水,最后盯着菜几分钟后,决定离开,说这个菜单上没有能吃的东西。
(I like this so much!
)他们每一次活动都有任务名称,即使在超市偷东西(我对这个事件保留看法,如果非要表达观点,我个人认为在生存中我们需要灵活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偶尔出点无伤大雅的小格,可以增强生活乐趣)。
他们的mission是解救食物计划,之后还会用立场分析这次mission的优缺点以及可以提升的部分是什么?
他们是这样被教导的,他们是这么活着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和总结经验。
估计在大自然中每一次狩猎他们都会按照这个流程。
影片中有一段关键对话:Kielyr在读《洛丽塔》,一个敏感的话题,有一些尴尬和困惑。
Captain让她分享下感受。
Kielyr回答,Interesting(这是一个禁止词语)Captain说,Interesting不是一个词语,你知道你应该避开不用这个词,要说具体感受。
Kielyr说,让人心烦意乱。
Captain说,再具体。
Kielyr想要避开这个话题。
Captain不允许,必须讲出你对这本书的看法。
Kielyr说,一个老人爱上一个只有12岁的女孩。
Captain说,这是剧情。
Kielyr最后终于开始试着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是从他的角度写的,你会有点理解和同情他,神奇的地方就在这里,因为他本质上是个恋童癖,但他对她的爱很美,但这也像是上天开的玩笑,因为这份爱大错特错,你知道,他年纪很大, 而且基本上算是强奸了她,所以这让我感到⋯⋯我厌恶他,不知怎么的,同时我又同情他⋯⋯"Captain会push大家表达一些难言之忍,难以表达的道德上、情感上的东西,因为文学触及很深的地方,这些地方让我们感到困惑,难以取舍。
Captain这样的刺激在我看来至少有两点可圈可点:第一,这样培养下来,语言和词汇量会非常的丰富,每一个人都可以正确、精确、细致、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敏感的文学家,培养写文章变成信手拈来的事情,轻而易举。
第二,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些本身没有对错,但是可以激发一些本质的东西,你不需要去说教,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通过文学作品,孩子可以自己表达情感,自己去甄别更好的行为是什么,作为家长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告知。
这个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非常的关键,非常的微妙 。
接着有意思的地方来了(我不应该说这个词),"强奸"这个词引起了8岁Zaja的注意:他问,强奸是什么意思?
家里的规则之一就是必须回答问题,而且必须正确的回答问题,所以Captain开始回答,当一个人,通常是男人,强迫另一个人,通常是女人⋯⋯是否回答孩子的问题?
我在这里保留自己的意见,我坚持认为答案不重要,如何优化思维结构才重要,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直接告知。
好,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我们检验下学习成果。
影片中的大儿子Bodevan,刚完成成年礼。
如果你要问他瑜伽是什么?
他会告诉你:是调息,它会随着你的动作,也就是体式而流动,目的是连通你的思维和躯体,以达到入定状态。
如果你要问他喜欢什么音乐?
他会告诉你:主要听的音乐是巴赫,主要是哥德堡变奏曲,特别是格伦*古尔德的版本,我也喜欢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更钟爱马友友演奏的版本。
他会六国语言,精通高数和理论物理,被世界上7所精英大学录取,分别是:耶鲁(Yale)斯坦福(Stanford)普林斯顿(Princeton)哈佛(Harvard)达特茅斯(Dartmouth)麻省理工(Mit)布朗(Brown)但是他认为这样的自己是个怪物,什么都不知道,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除非它被写在哪本书上。
他精力充沛,充满着求知欲⋯⋯我不是说Captain是完美的,他有自己极端和偏执的部分。
我也不是说这种教育方式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我们有责任去思考更好的教育是什么?
我们共同承担着推动人类进化的任务。
当孩子觉得学校就那样的时候,学校教育就开始有问题了。
每一个小孩子都是一座宝藏,都能成为爱因斯坦,结果却⋯⋯三岁看老,是看家庭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不要那么诧异自己怎么养出一个怪物👹,ta只是跟你很像而已。
很多人说影片最后,Captain不是还是妥协了?!
我认为,作为父亲,他不是妥协,而是在真正的思考,他担心他的坚持和一意孤行会毁了他孩子的一生,他想要做的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得到更好的,他不是妥协,而是在进化。
影片的最后,Captain对即将前往大学的Bodevan说,when you have sex with a womanbe gentle and listen to hertreat her with respect and dignityeven if you don't love herI knowalways tell the truthalways take the high roadI knowlive each day like it could be your lastdrink it inbe adventurous, be bold, but savor itit goes fastI knowDon't Die!
I know!
你知道,在影片中,每一个小孩子,不论男女,不论年龄大小,都会切菜做饭的镜头是我认为最美丽的镜头。
my face is minemy hands are minemy mouth is minebut I am notI am yours
以一种过于极端的方式塑造一个看似特立独行的世界观,父亲在蔑视神的同时自己充当了这个角色,所谓的体系也不过是各种精华的集大成,甚至关键时刻你还是得靠你不屑的东西搭把手才能活下来。所以除了玩玩温情梗没太大意思,放飞自我终于还是要学会妥协地进入世俗。
能让观众思考辩论的电影是一部好电影,不管价值观能不能认同,至少很酷
看完了118min的电影不算真正“看完”,还得看片子延伸出来的撕逼,才能更好的享受片子。那些“恍然大悟的样子”,“气急败坏的样子”,“恶心反胃的样子”,“泰然自若的样子”,“哀其不幸的样子”……这么丰富的表情在别的类型片很难看得到。
这是邪教吧!大儿子长了一张长条寡妇脸,奇怪!
今年目前看过的拍得最用心的一部电影,充满浪漫主义又不缺理性反思。每个人都向往简单自由的乌托邦,但人类早已把自己逼上了复杂和制度化的绝路无法回头。最有故事的人还是那个没有活着出场过的妈妈,导演也一定是和她一样在两个世界间纠结徘徊的人。
可作反嬉皮宣言看。讽刺很明显:这种家教和宗教灌输无别,孩子也难逃人性诱惑。车上聊洛丽塔隐喻全片,但正如恋童不值得同情,世界也不需要哲人王,靠背条文也当不了宪法学家。而导演编剧以及其受众,终究不要反抗而要和解,所以片尾岁月静好,终归充满liberal式尴尬的犹疑
虎爸用理想主义将孩子与现实隔离,他们阅读,攀岩,演奏,过最原始的生活,带着嬉皮士式的洒脱和极端,可当孩子们诵读人权法时恰恰过着无法自主选择的人生,这令人想起了纪录片《狼群》,乌托邦的外表下是被豢养的事实,结尾父亲不得不回归人群,但其骨子里的傲慢肯定是改不掉的。
近年来看过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这部电影是一首讲乌托邦和现实社会的诗。是一首生命复始循环的赞歌。信仰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宗教却是人类的堕落。佛学不是宗教,是哲学,是一门宇宙和生命的哲学。生命是用来庆祝的,用来体验的,希望我的孩子们,看书,锻炼,同时融入社会,远离乌烟瘴气,保持诚实
片子三星吧 但是一星为了它黑的中国。狭隘还自以为是的样子,啧啧啧。我觉得她妈可能躺在坟墓里的时候在想我改变主意了 你们千万别把我冲到马桶里了🌛 我真是看不下去冲马桶的设定 我是个看重坟墓的汉人。
比预想的好,开始以为是青少年片. 一种柏拉图的教育方式..
hipster
充满了成年人视角的自以为是的傲慢和令人作呕的虚伪。还以为自己拒绝标签脱离道德束缚真就能成为乌托邦了吗?独立思考当然很重要,也认同老爹的部分教育看法和理念,但是回头想想整体还是觉得太他妈虚伪恶心了,就连批判都是隔靴搔痒的那种。
反私有制主义者的救赎之路,设定有趣大于内容。
(2.0)1、与现实世界及片中世界都极度对立的主角的价值体系从未找到合理出口 2、主角一家的原则从未得到来自内心或外部的足够挑战 3、面对人性的不完美和社会的复杂性时表现得比他们所尊崇的那些左派更加偏执,这种狂傲掩饰下的无知在任何一种艺术创作中都是极为浅薄的。
so touching!这一大家子真好啊!德智体美劳的家庭教育,优秀的孩子。品牌、游戏机、垃圾食品……的确也没什么特别需要了解的。只是不太同意关于意识形态的教育。导演用了很多细节去讽刺两边的人群,最后折中,达成了适当且合理的妥协。beautiful。
不认同这种教育方式,至少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他们都没有见过另一种生活方式,你怎么知道他们愿意这样活着呢?V剃掉胡子帅得我倒吸一口凉气
pathetic的病态理想主义傻逼爹。你选择自己的生活可以但是道德绑架自己的孩子真的是对的吗。毕竟,beautiful mistake就是mistake没错啊,对别人价值观的不尊重怎么谈哲学。还好还好结局,这点儿妥协就是不该叫妥协吧。
闷片如云的戛纳看这样轻松好笑酷劲十足的片子真是解渴啊。维果莫滕森带六个丛林中长大的孩子一同去“搅局”妈妈葬礼的公路片,探讨了乌托邦式闭合家庭系统、自给自足的极端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存在可能,以及最终对外部世界的折衷妥协。音乐好听,家庭和声&空灵又燃的BGM,苏格兰风笛都有了摇滚味
好吧两星可能有点过了,2.5吧,但是这么promising的故事和开头,结果后半段拍得这么模式化,conflict设置和解决极度理想化,缺了灵气,实在伤心。但是觉得这么home school孩子也挺好的哈。
向往的生活状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