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Where I'm Coming From

主演: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4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剧照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剧情介绍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近日,《舌尖上的中国2》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而同样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国人自古对于“家乡”都有着一种特别的眷恋,而《客从何处来》的这个题目也正式来自这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档真人秀类纪录片分七集,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菲利普船长拉杰玛·查瓦尔跳支华尔兹麦积山的呼唤小森林夏秋篇出线了,初恋风起霓裳成名机会紫外线和黑蝎子加里离婚记第二季灵异侦探社恶名寄人皮下神探任恩瞒天计划营救老爸老妈生死96小时穿越东西的小情歌如影随形我的哥哥是独生子煤油灯孤狼后来发生了什么魔法刑者篮球少年张东北五仙逗爱熊仁镇王牌贱谍:格林斯比一夜新娘第二季太空堡垒卡拉狄加:利刃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不是好作品而是好工具

客从何处来,开门见山,这是一档寻根、归根的真人秀,或称之为纪实录更贴切。

观众跟随每个故事主人公的“寻根旅途”,一遍遍重温中国近代大事,同时窥探每位公众人物的“家中秘史”。

第一季看完易中天部分以后,剩下的故事虽说让人暖上心头或为之动容,但都比不上易老师的家族往事:总理家的妈妈、公费留学的二爷爷、死亡名单……

1939年,易家253人的“死亡名单”

二爷爷留学发家后兴建的祖屋但在导演组搬出易中天父系祖上为官者的日记时,我再也无法把这档节目当做仅仅纪录片、综艺来观看;回想,几年之前举国宣传的“slogan”的还不是民族复兴,而是—家风家训……高明至极的方法,满足普罗大众窥探欲的同时,迎合主流价值观、时下思想。

客从何处来,从后期制作水平来说,不能算上顶尖好物;却是当时很“fashion”、很时髦的作品。

(简言之,好工具。

 2 ) 属于这个时代的纪录片

《客从何处来》是一套只能诞生在这个年代的片子。

“寻根”的意义是在于探寻大历史下每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命运。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段写满这些故事的历史。

今天,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达让我们这个时代有意识和精力,有那个时代的丰富视听史料可查,最重要的是尚有在世的那些历史的经历者。

口述历史,给了这部片子最大的震撼。

大时代下,人,是极卑微、极无奈的。

时代的洪流裹挟下,平凡人的命运已完全由不得自己。

马未都的先祖、阿丘的姨妈、曾宝仪的外公、谢娜的曾祖父,坠上他们后代人的名字甚至有些让人错愕,这些人原本都是世间最普通的人,但只因身处于动荡,一个偶然,命运就被完全地改变。

这个时候,骨肉分离、天人永隔、家道没落,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奈、苍凉、沉重的底色。

传奇,就上演在大历史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身上。

这远胜过任何电影或小说,因为当那些实实在在的主角真的出现在眼前,无论是不在人世者零零碎碎的资料,还是在世者欲言又止的沉默,这些跨越历史的深沉里,这些说不出的人生滋味里,才是最震撼人心的情感。

 3 ) 家族

看完了易中天老师和主持人阿丘的剧集,真正的让我明白了中国人为什么对家族,对家庭有那么深沉的爱与信仰。

易中天老师的家族,家大业大,一代一代人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每一个人都在冥冥之中完成祖宗对自己的期待;阿丘的家庭充满了血泪,阿丘的姑妈作为长女,放弃了回国的机会,将自己卖给了马来西亚的一个华人家庭作为女佣,而到最后自己被这一家人折磨出了抑郁症,但是她直到现在依然无怨无悔,她依然认为这是她这辈子做的很正确的事。

这就是家庭,这就是家族,为了自己的家族,哪怕放弃自己也要将它传承下去,将一代一代的希望传承下去,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将一切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家族,为了这个家族无私奉献。

 4 ) 客从何处来,真相何处去

直到此刻我仍感到心悸,这种生理感受构成我必须表达的驱力。

如昨天微博中所言,当Youtube向我推荐这个节目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档随大溜新出的明星真人秀。

从节目名称推断,这是一档展现明星家庭往事的节目,让我联想起《熟悉的味道》,做件微小的好事还要当着观众面儿可劲折腾,明明私下里跟对方是讲方言的面对镜头却憋起了普通话。

趁着吃饭我就看起了萧敬腾的寻根之旅。

这一期做得很平,但是我留意到一个细节,当爸爸和叔叔告诉他,爷爷晚年是遭贩毒的亲戚陷害而坐牢时,由于缺乏其他证据的支持,萧表达了对这一说法的存疑。

而我们可以合理地怀疑,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习惯了为尊者讳、美化先人的后辈编造的。

当时我就在想,嗯,这个节目的编导不错,前期试图寻找过其他证据,而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选择了最理性的表述。

换言之,如果按照国内真人秀的套路,此处大可以直接取信长辈的说法,或者,做点修辞之后情愿认为说法不虚。

不然,堂堂大明星竟然有个犯过事的爷爷,家丑哇。

接下来我陆续看了撒贝宁篇和谢娜的半篇,这才意识到了节目的尺度之大和某种雄心,然后我发现这节目其实是一年多前就播出了,而从谢娜的后半篇起遭到停播(详见昨天微博)。

这显然是个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节目,打着寻根的幌子在做口述历史。

而即便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个体的口述历史,它也不可能不与那些大历史交织。

于是乎,在一个个看似微小的历史里,整个中国近现代史里头的重大事件,一片又一片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最终足以铺陈出一个轮廓较为完整的大历史,甚至有可能重写大历史。

然而,它竟无疾而终。

我们这个民族在这一百多年来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其中许多如今竟然成了“不可描述”的。

即使出于中国人一贯的包容与隐忍,那些苦难在个体和家族层面可以得到描述,然而它们在集体和国家层面仍然失语。

是的,当一段小历史足以震撼观众心灵时,真的无法想象,由一段段小历史汇成的那段大历史,一旦揭开全部面目,将是多么地骇人。

那好咯,就索性连小历史也不要描述为妙,免得以小见大,窥斑见豹啊。

于是在我往下看到的曾宝仪篇里就出现了这样的编排:节目前半段,曾宝仪有处旁白说,外公1992年回大陆探亲,而在此之前33年,外公父亲去世;第二年,外公大哥去世。

她并没有交待死因,一般观众也不会多作停留。

直到节目最后,唯一健在的外公小弟媳平静地讲起她年轻时为了撑起全家出门讨饭。

这时我恍然大悟,哦,编导小心翼翼地绕过了与之对应的大历史,而前后一合则委婉地托出了“三年困难时期”的农村惨象。

这让我想起《甜蜜蜜》里,陈可辛借黎小军前后两次写给大陆女友的信,隐喻了某段“不可描述”的大历史。

可这样隐晦的笔法,也只能是看得懂的观众才看得懂啊。

对于那些正处在三热爱中的少年,他们从中顶多也就是读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这样的大词。

即便是对于那些真的经历过这段大历史的父辈们,他们中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把它归罪于苏联老大哥背信弃义的宣传中。

这样一种小心翼翼在阿丘篇里得到了明显的对比。

其他名人篇涉及的主要是中国近现代史,唯有阿丘篇几乎与中国史没有关联。

于是,在其他篇里往往语焉不详甚至略去不讲的大历史背景,在阿丘篇里详细到底裤都要抖出来了。

这里固然考虑到观众对马来西亚近代史的无知,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让观众有数,至于讲到那么详细的程度吗?

我想不至于。

或许,编导在这一集想示范的,就是如果中国近现代史全都是可以描述的,他们能把节目深度挖掘到何种地步。

这种处理是合适的,正如阿丘篇的观感高出以上各篇。

终于说到了让我心悸的易中天篇。

说实话,之前有在豆瓣看网友评论,大家普遍反映易中天篇做得太工整刻意,加上易先生如今的明星学者身份,我本来没对这一篇抱期待。

但看完,甚至是只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认为它是最棒的,而作为整个系列播出的第一集,不难体会编导的视野与格局、用心和期许。

易中天篇工整刻意在哪儿呢?

就是它的剧本显得太精确,易中天的寻根之旅是在一位又一位历史学者或家人的引导下完成的,整个过程有如剥丝抽茧的探案。

我甚至一度怀疑,作为主角的易中天,在其中有多少扮演的成分。

只是易中天在与每一位引路人交流过程中言语表现出的那种实时的真切,让我打消了疑虑。

这一点,从后来我找到的编导手记中得到了印证,探案设定是有意为之的,而易中天确实一无所知,他对中国大历史的了解要远多过他对家族小历史的认知。

较之于之前看过的各位名人那毫不显赫的家族史,易中天篇倒符合了我一开始看到节目名时产生的刻板印象(也是我最不想看到的):这种节目要出效果,应该得去扒那些名人背后的名门往事啊。

我家祖上阔过才有得根寻嘛,不然寻出个叫花子太爷爷或者卖国贼曾祖父是要黑我吗?

而我说这一篇最棒,第一点恰恰在于,它无意通过挖掘主角背后显赫的家族史来显摆什么,与其他各篇一样,它仍然忠于初心,通过小历史来反映大历史,只是当小历史本身更具戏剧性时,它能带给观众更大的心灵冲击。

易中天篇的体量超过其他各篇,单是从前后请到了约十位学者引路人就可以推测编导在前期做了多深的功课(编导手记显示本篇制作周期是:“调查5个月,拍摄18天,后期5个月,成片1个小时46分钟。

”)。

不仅如此,其他各篇主要是寻一个根,而易中天篇既寻了父系也寻了母系,甚至寻到了祖宗十八代(不是骂人)。

其实当节目后三分之一开始去寻祖宗十八代时,我是皱眉的,本来都夸你是个口述历史的良心节目了,这一搞,不就回到了拜炎帝黄帝那种庸俗的寻根烂梗了吗?

事实上,居然连这一茬,编导的立意也相当深刻。

我再一次要用到昨天微博提到的那个词,这是一个具备现代性的节目。

嗯,现代性,是我赞美人或事的最高级别用词。

易中天篇全面反映了编导的立意和雄心。

比如,节目揭示出这样一幅图景:由冈村宁次率领的日军正在对湖南营田进行狂轰滥炸时,不远处就有一个大户人家正在仓惶逃离此地,为首者用箩筐挑着两个娃娃,他是易中天的二爷爷,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冈村宁次应该喊他学长。

早已解甲归田的他,正是得益于当年的军事教育,敏锐地从渔民情报中判断出日军偷袭在即,旋即决定举家逃难,若不是他,整个大家庭会跟其他几百位易姓族人一同死于非命。

——这样的细节与巧合,及其叙事手法,让人如何不唏嘘?

(此处吐个槽,片子讲到这里时突然用了段《断背山》的原声音乐,好跳戏!

)比如,在讲到易中天母亲与继外祖母的故事时,编导挖出了关系图,母亲家有个亲戚是周大烈,按辈分和易中天是同辈,而周大烈和梁启超是朋友,跟陈寅恪是师生,这时,易中天兴奋地说,这么说来我应该喊梁启超“启超兄”啊,真牛逼,逼字一出口,他还不安地瞟了一眼镜头。

——老实说我不喜欢论辈分和强行扯关系这些做法,但是此处作为一个八卦和表现主角的真实反应,没毛病。

毕竟编导没去进一步把左宗棠、许地山等一众名人都拿来“贴金”。

(另外,越南语《品三国》和越南版本的三国演义这个八卦也设置得挺好。

)比如,还是在讲母系故事时,引出了抗战期间的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他的继外祖母只是其中一个保育院的院长,而母亲是院里的工作人员,平凡的小历史,但编导由此详细介绍战时儿童保育会的来龙去脉,甚至由易中天来念了理事长宋美龄发表在报纸上的一份呼吁书,言辞恳切中透露出的是一个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第一夫人形象,一如我昨天微博提到撒贝宁篇对国军抗日的正面刻画。

编导还借由当时在保育院生活的易中天小舅舅的光头老照片,点到了战时生活之不易,结合那些天真无邪战争孤儿们的老镜头,让人如何不动容?

编导还特地找到几位当年从这个保育院长大的孩子,垂垂老矣的他们对着镜头向老院长和他母亲表示感谢。

这段历史如果不讲,我们都会忘掉;他们如果不再发声,他们都会死掉。

是谁在教会我们遗忘?

比如,在讲到易中天的祖宗十八代易先时,大历史涉及明朝对越南的侵略战争。

按照如今很多人从教育和宣传中习得的对越南那种“尔等小国”的轻视心态,这个故事怎么讲得观众能听进去又不失守编导的现代性立场,不容易。

而他们做到了。

全片以易中天面对镜头的一段话结尾:“五百多年前,太初公易先是因为殉职而死的,这是一个悲剧,什么是悲剧呢?

黑格尔说,悲剧就是善的冲突。

就这场战争而言,越南方面追求独立、自由,是正义的。

就我的先祖太初公易先来说,他身为大明王朝朝廷命官,被朝廷派到了朝廷认为是自己国土的这个地方担任知府,他守土有责,他在力不能支的情况下自尽殉职,他也是正义的。

而我们全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种善的冲突的二律背反中悲剧性地往前走。

”这一语,不禁暴露了编导之所以会去挖祖宗十八代的“心机”,也暗示了整个系列的高度与态度。

如若我们真的能做到以这样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本国之一切历史,还有什么禁区和雷区是“不可描述”的呢?

可是我们做不到,不仅是这个节目停播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做不到,我们这些看得见的人很多也做不到,就如同好几位名人主角在节目中提到祖辈父辈是否愿意去自揭伤疤的顾虑。

当我被易中天篇击中心脏,想着去了解一下这个节目的编导是怎样的人物时,我读到了更多的信息。

原来节目团队就是《看见》团队。

从《南方人物周刊》所做报道和刊出的编导手记可知,关于易中天的家族故事也做了文革的部分,但是这在成片中毫无踪迹。

除了审查方面的考量,也因为一些当事人(比如易中天的小姨)拒绝公开那段历史:“跟王映潼打电话说父亲的事时,会一直往门口看,看门到底关上没,怕人听见。

她知道已经不是那个年代了,已经没事了,但她依然习惯性地不安。

”我无意指责这些个体,这首先并不是他们的问题,是谁在阻碍他们倾诉?

此外,我顺带还要赞美易中天篇的一个小点,这也是我昨天微博会讲这个节目的缘起。

在我看来,通常中国人所热衷的寻根,是一种腐朽的文化基因,其重点不在于本节目所做的,去知晓自己究竟是怎么来的,而在于知道自己祖上也阔过,在于传宗接代和光宗耀祖的双重表达。

即便是在具备现代性的本节目中,也不可能避免烧香烧纸钱跪拜磕头这些构成祖宗崇拜重要元素的场面,事实上大部分名人主角都做了这些,但是,易中天没有。

他只是在节目的最后,一个人,捧着一束菊花来到双亲的墓前,轻轻放下。

我欣赏这种现代的扫墓方式。

而且我想,这一举动,是易中天有意识的选择,不愧为历史学家。

最后,我由衷地对本节目编导表示敬意。

这样优质的严肃真人秀节目,却只播出了不到十篇就遭腰斩,它真的应该做上一百篇一千篇一万篇。

其实我们应该都来为自己做出一篇。

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像这个节目这般精细地去探寻自己的家族历史,那一定可以读到许许多多与官方教科书截然不同的叙事来。

不过,这种呼吁是虚伪的,连我自己都做不到。

父亲曾多次主动给我长谈过他那(经过自我美化和择取的)小历史,但我却一次都没能鼓起勇气,去询问他在饥荒中,在文革中,又或者是在二十八年前的那个夏天,看到过什么,做过什么,又在想什么。

我们给自己设置了很多本不应该存在的禁忌。

请允许我再一次赞美本节目编导的良心与勇气。

 5 ) 大家会在什么时候一起回忆一个人?大概是葬礼

从明星的家族史回顾那个动荡的年代,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那个时代人的生活。

除了易中天那一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和真情。

不可能每个人的家族史都有易中天那样厉害,我们只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也有自己的过去,比如曾宝仪的外公那样,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

看完了客从何处来,我恨不得立即去问我爸,我们家族谱在哪里,我们家以前是在哪里的,可是我现在一个人在外面,不在他们身边。

当大家会一起回忆一个人会是什么时候?

是葬礼的时候。

想起了年初,我外婆离世,那时候正好是大年初七。

在她的葬礼上,我见到了许许多多我从来没见过的人,他们都跟我有着某种联系。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我外婆的过去,我第一次知道我那自我记事以来就疾病缠身的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我是从表哥表姐等人那里知道的。

他们也都是平日里一点一点地听说的,知道这个几个人才会聚在一起讨论这些。

我也只听了个大概,我觉得我外婆是个很了不起的女人。

我外公的父母只有我外婆一个女儿,那是我外婆的父亲是个厨子,家里生活条件很好,还收了好几个徒弟,认作了干儿子。

我也才知道原来在外婆葬礼上出现的那几个爷爷是外婆的干哥哥。

想来我外婆家那个时候是很富足的。

听说我外婆年轻的时候还做过买卖,是个很精明干练的女人。

后来,她嫁给了我外公至于是怎么嫁的,为什么嫁我就不知道了。

外公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就去世了,没什么印象。

在外婆的葬礼我我才了解了他一些。

外公是个特别特别老实人,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

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经历了饥荒、大生产,那时候家里很穷,据说我舅舅曾经差点饿死,。

他们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一大家子都是靠着我外婆支撑,靠她左右逢源。

我从没想过我的外婆是个这样的人,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是佝偻着身子,喘着气,一到冬天身体就特别不好。

据说她这哮喘是年轻时候留下的,她靠着这样的身子撑起一个大家庭,一直到她离开。

我对她的了解也就这么多了,我的妈妈舅舅知道的肯定比我多些,而我的后辈又能记得多少?

所有的事情都随着她的离开慢慢被时光掩埋。

听上去多么无奈。

我们普通人不可能有《客从何处来》里的嘉宾那样寻根的经历,无法深扒家族的过去,没有那么多档案史料,长辈们很多时候对过去也是闭口不谈。

当我们老了,有一天忽然问自己“我是哪里来的,我们家是从哪里来的”,留下的只会是遗憾。

所以,回去向长辈们问一问我们的家族历史吧,即使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零星小事,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和留给后辈的回忆,依旧亲人之间的纽带。

知道多少是多少,然后告诉下一代,让这些历史跟随着不息的生命传承下去。

 6 ) 阿丘那期真是感人-普通真实有力量

前一段儿看了阿丘那期的《客从何处来》,比易中天那几期做的好,特别感人,下南洋的那批华人的心酸血泪都浓缩在里面,本来阿丘追寻60多年前在马来西亚惨死的外公外婆,以为外公是英雄或叛徒,反正好也好臭也好总之是历史留名的。

后来发现,两个都不是,先人就是在动荡的局势中枉死的普通底层工人。

我看到中间还纳闷,为什么当时4个孩子只有一个留在马来,其他3个被姑母接回中国,还在想,可能那时候大姐已经在当地结婚了所以没有一起回到中国来。

看到马来西亚的阿丘的表哥拿着从中国老家寄来的破祖屋照片哭得比阿丘还厉害,我还想这表哥情感好丰富啊。

后来表哥写的一封信直接让我泪奔了,表哥的妈妈也就是大姐,当时因为路费不够,把自己卖掉换路费让弟弟妹妹回到中国,她在马来卖给人家当佣人,那时候她才11岁,受到很多折磨,后来被福利机构救出,却被福利机构的人霸占继续当佣人,精神受到创伤,直到后来结婚生活才有所好转。

看到大姐年轻时候的照片,是个非常美丽温柔的女孩,这样一个女孩,用自己柔弱的双手将弟妹送回家,又用这双手改变生活,看到他们现在在马来拥有一个生活还不错的热情开朗的大家庭,也有所安慰。

易中天那几集让人感到一种家族血脉传承的历史隆重感。

可是阿丘这集让人觉得,即使先人是普通人,是底层人,那种拼命讨生活的经历那么真实,那么令人心酸,动容,肃然起敬。

你有时候觉得很累,生活是苦的,可是看见还有一些人挣扎着,留着血,顽强地活着,就不敢讲自己经历的那些叫“苦”,那只能叫生活。

 7 ) 我的战争观,我们的战争观

看完古尔齐亚写的战争观后我立刻想起了这部电视剧,想起了这前三集里易中天的起起伏伏的家族史和战争观。

第一集里,易家祖屋在抗日战争里被侵华日军的轰炸机夷为平地。

全家人在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而后赋闲在家的二爷爷易甲鹇的带领下在轰炸前夜逃离祖屋(这位二爷爷据说是电视剧《红色》男主角原型),走上同千千万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一样的流亡之路。

而第三集里,在讲完易家民国前后的历史之后,随着视角的拉远,我们也被易中天带到了越南河内。

易家十八代祖先易先在得不到朝廷撤兵的消息的前提下死守越南谅山,后城被越南独立反抗军所破,易先自缢而亡。

时间与地理的跨度,把这两段除了血缘外毫无关联的故事汇聚在了易中天身上。

彼时,他和他引领的视角是一个在战争中流离失所、侥幸存活的难民后代。

追寻的也是在轰炸中死去的先祖和二爷爷之所以能够对轰炸未仆先知的家族史。

此刻,身处越南、面对十八代先祖时,视角则转化为了镇压越南人民独立的侵略者后代。

这种视角的转换应该是导演有意为之。

从侵略者后代到战争难民,易中天的家族史正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起起伏伏的战争史;而这种转换聚焦在一个人的身上更是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即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根本无法选择你祖先参与的战争是否正义,更无法选择是否参与战争。

作为后人,你只能接纳。

接纳所有战争带来的的骂名与泪水,接纳所有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折磨。

电影《我的战争》的宣传片里,一群老人坐在一个去韩国首尔旅游的大巴上,韩国导游小姐说,欢迎你们第一次来到首尔,老家伙们说,哈哈,你错了,我们当年就来过,那时候不叫首尔,叫汉城,我们当年是胜利者,是开进城的!

是的,今天你可以在韩国人面前趾高气昂的讲你昔日开进汉城,因为长津湖冻死饿死的不是你、因为上甘岭上被炮轰的更不是你。

这种话里传递出的扭曲的战争观让我觉得胆寒,本应为和平的来之不易而珍惜生活的人却在趾高气昂的渴望战争,是真的看不到那些被战争搅碎的人与家庭么?

还是真的因为屠龙勇士在恶龙死后会化为另一条恶龙继续盘踞在龙巢?

你所能做的只是在奔跑中保护好你自己你想要感受到他爱你 愿他别去伤害你

 8 ) 为了往前走,要先向后看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首《望故乡》,作者是生于清光绪年间的诗人于右任,曾亲历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

1949年随国民党败退台湾,晚年曾说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 1964年,于右任先生病逝,葬于台北最高峰玉山顶峰,圆了遥望祖国大陆的夙愿。

原谅我们的无知 骄傲 忘却这个世界上,我最想认识的人,就是年轻时的姥姥。

让我做一个揣着感情的第三人,从第三视角看她的童年,少女时期,和她坚韧的青年时期。

尽管如此好奇她年轻时的模样和故事,但我从来没有勇气,去询问那些饥荒年代里、十年浩劫里,她见过什么,经历过什么。

如果那些苦难是我们的父辈祖辈不肯再面对的,如果我的探索与求知欲会不小心伤害到她们,那我愿意永远不知道。

我做事情喜欢计算时间成本,所以一般不太会看没有口碑的影视节目,看《客从何处来》的过程中,眼泪从来没机会停歇。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央视主持人阿丘,广东梅州人,关于他的外公外婆为何早年在马拉西亚死于非命,一直是家族讳莫如深的话题。

查阅相关史学资料,阿丘发现,马来西亚历史上记载过的两个人都有可能是自己的外公,然而这两个人,一个是遗臭万年的叛徒,一个是战争英雄。

到底哪个才是外公?

但到了马来西亚,阿丘才发现那两个人都不是外公。

外公只是当年不堪战乱,下南洋大潮中的一个底层割胶工人。

当时马来西亚正处动荡时期,外公外婆所处的橡胶林,外面是包围的英军,里面是马拉西亚游击队,被滥杀的华工像被铺在案板上开膛破肚的死鱼一样,胡乱丢弃在橡胶林。

外公外婆被杀后,三个孩子要回中国没有路费。

阿丘的姨妈就把自己当作女仆卖掉,凑够路费送弟弟妹妹回中国,姨妈服侍的那户人家处处欺凌她,后来姨妈被一个阔少救下,却又被阔少霸占,沦为另一户人家的女仆,并患上了抑郁症。

撒贝宁的爷爷撒应江,在听到逃难的消息时,根本来不及去想发生了什么,“把被褥、行李一卷,背起小孩就跑”,逃难路上辛苦,干粮又不够吃,最小的孩子没办法,只能活活扔到路边的塘里去了。

战乱年代,小人物的一切行事目的就是“活下去”,摸爬滚打刀尖舔血的讨生活。

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尚有迹可循。

但更多的,早已彻底被历史遗忘。

就算历史不记得他们,我们也要记得。

每个家族都是历史的脉络血脉是一种奇怪的无形牵绊,这种牵绊让我们即使在面对未曾谋面的亲人时,仍然会生出一种疼惜和亲切感。

由于大时代历史和小人物命运的牵连,每一个家族都是一段历史。

比如马未都的曾祖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封资修时期,不甘心家谱失传家族无处可寻,冒着生命危险,跑遍整个镆铘岛偷偷摸摸的做家谱,这份家谱的构成和流传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以及因为国共战争,许多家族也被迫深陷于这场风波中。

比如台湾导演钮承泽的父亲是满清贵族钮祜禄氏,在战乱年间,不堪家族的腐败没落,只身一人离开家族参军。

因为当时国际上承认的是国民政府,他便一直随着国民党参战,到后来被迫离开大陆,来到台湾,一生再没有机会回到大陆家乡。

还有没有办法播出的金士杰家族,金士杰的父亲是飞行员,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要感谢上苍。

寻根路上,金士杰去看他的叔叔,因为两岸分隔加上人也逐渐老迈无力,叔叔早已没有机会和他哥哥以及他的家族相聚。

见到金士杰时,叔叔当下老泪纵横,紧握金士杰的双手:“谢谢你来看我”。

我们中国人讲家,不太喜欢单纯的局限于一群人或一间祖屋,而是用东方思维由小及大,把它泛化,变成厚重的家国情怀。

这种家国情怀,是渗透在中国人血液里头的东西。

但这种宏大的概念,其实很难让人产生参与感和身份认同感。

只有把它弱化缩小回本体,回到以血脉为纽带的族谱上,我们才能看到故土之于我们中国人,到底是怎样的切肤之痛。

对于我来说,《客从何处来》这档节目的最大意义就在于通过寻根,把已失散的亲情寻回;通过寻根,把家族史完善继而延续下去;通过寻根,让我们从细小之处了解真实的历史和前人的气节风骨。

给我开口的自由但这档节目因为触及历史敏感时期,早已于2015年停播,拦腰斩断,猝不及防。

没有播出的金士杰、佟丽娅和谢娜家族的下期,被宣布永久禁播,再无可能出现在任何网络平台上。

每一种话语的发出都服务于一种权力意志。

同理,每一种话语的收回也是服务于一种权力意志。

正视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为这种教育身体力行,绝不应该是这种悄无声息的切断阻隔。

忠于民族的过去,将不时提醒民族的每个人“向后看”,并且指引他们“向前走”。

给每个人发声的自由,不要只是表面上每个人分了话筒,拿到手里却发现是话筒的开关不在自己手里。

最后引用一段约翰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的一段话与诸君共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人们不应该限制不同的思想。

因为:其一,我们永远不能完全确定我们力图压制的意见就一定是错误的;其二,即便这个意见是错误的,我们压制它也是错误的。

正如他说的那句振聋发聩的话:“如果整个人类,除一人之外,都持有一种意见,而只有那一人持有相反的意见,人类也没有更大理由不让那个人说话,正如那个人一旦大权在握,也没有理由不让人类说话一样。

 9 ) 老一辈的记忆

第一集:我看到传真的镜头时,还觉得有些矫情。

不过是知乎上偶然看到的一个问题里截图提到这部纪录片,今天无事就找来看。

后半段,整个人都哭得不能自已,我本身也是十分容易受到触动的人。

言馨堂在炮火中不复存在,一百多人的家也没了。

世事无常,当时未出生的幼童也成为了外公,更不消说上一代上上代,早就融入黄土,散入风里。

那些名人他们做了一些实事,姓名事迹都得以保存。

不是名人的呢,都在我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闲聊里。

生活烦闷匆忙,大多数人们都是偶尔想一想。

记忆一点点说出来,一点点被言语磨损,又沉淀在下一辈的同年回忆中,就这样慢慢的流传下来——这是我家的记忆方式。

 10 ) 客从何处来

2018.01.08看完《客从何处来》第一季易中天Part1。

最动人的部分,是在易中天收到堂哥易君乾的那封信之后。

易君乾三岁到此,在逃难的五车堂生活了七年,在他的信中,恬淡美好的童年历历在目。

这个家族在此开荒种地、织布染衣、研制蜡烛办企业、编写中学历史教材,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易家在战争后方有苦有乐的生活了七年。

易君乾写道:“最近深夜,我脑中时常会出现这样一副画面,在五车堂门前一口塘,塘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只翠鸟低着头,紧盯着塘中的鱼,宁静,温馨,却不屈,坚韧。

”这几句深沉朴素的白描,莫名戳中我的泪点。

即将到达生命尽头的老人,时时忆起的,并非遭受过的苦难痛苦,而是儿时简单宁静的美好,有这么多的时间可用来回忆儿时的家,他为此感到幸福。

走到最后时,满怀的是美好和知足当然幸福。

易竹漪说:“抗战八年,既有抗战前方的历史,也有战争后方的生存史。

”四十年代初期,生活在抗战烽火后方的易家一无所有,却仍然保有知识分子的坚韧与责任,在苦难之中又多了几分名士的淡然和宁静,实为大家风范了。

易君乾将太爷爷的欧米伽怀表交予易中天,让易中天带着这块表去寻找家族的源头和灵魂。

至此,寻根的意义也就这样被揭开。

(不得不说央视真的很会点题扣题诶!!!

)没时间了,只能等考完试再看了😭2018.03.06《客从何处来》易中天篇终于看完啦!

看完之后深感家学渊源,真是太重要了,易家整个家族树上几乎都刻有“气节”二字——为师,利他博爱;为儒,持平用中;为将,忠肝义胆;为官,清廉持节。

易中天之前并不太清楚祖上是如何优秀和显赫,但他成为易中天,简直是基因里就写好的;他若没成,可算辱没家门,不过还好他也算是实现了那句“蔚为名儒”的期许了。

牛逼!

最后,印象最深的是易中天得到的那份“死亡名单”,里面有他们家族不幸遇难族人的名字,真心是文儒之家取的名啊!

易竹漪,易晴薰,易海晏,易冬生,易瑞林,易燕甫,易仲庚,易璇初,易钟玉,易梓溪,易世溪,易云溪,易怡兴,易凤起,易隆周,易鸿成,易笏煌,易季修,易桐生,易怡青,易应煌,易萼秋,易琴秋,易咏棠,易近生,易庭源,易树奇,易翰鼎,易冕章,易文穆,易焕藻,易我城,易邦谟,易甲鹇,易君乾。

真的美哭😭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短评

在现今这么一个亲情寡淡的年代,这种纪录片其实还是很有意义的。不过更多的都是名人富贵命(细查易中天族谱,那也是牛逼的很,起码书香望族),难免让人感觉“富贵有命,将相有种”。易中天和陈冲那几集,摆拍的很刻意,按剧本的痕迹太重,反不如阿丘曾宝仪亲情流露来的自然,真情人性最动人。8.5

4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有'味儿'•但是未坚持

6分钟前
  • 妖鬼绿彩^_^
  • 还行

看出了编排的痕迹

8分钟前
  • Lheyhey
  • 还行

喜欢易中天老师和马未都老师才看的,就是说摆拍不尴尬吗。。。

9分钟前
  • 胖kaka
  • 还行

初衷很好,就是选的人不太行

13分钟前
  • Smilelife
  • 还行

刚开始很喜欢。看着看着就发现都一样的套路

17分钟前
  • RUN THROUGH
  • 还行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yes

18分钟前
  • 吴佬三
  • 力荐

还行

20分钟前
  • 廖统摊痰离搬
  • 较差

易中天的三集虽然历史庞大,但总感觉是端着架子在演戏。而阿丘的一集却是真情流露,当所有的疑虑和遭遇被公布时,我也和在橡胶林痛苦的表兄弟一样默默流泪了,期待后续寻根

24分钟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推荐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 (2014)

25分钟前
  • dac
  • 推荐

怎么停播了呢

27分钟前
  • 顾羽
  • 还行

易中天家真的好厉害。历史的抽丝剥茧真心让人觉得神奇!

31分钟前
  • 郁郁
  • 力荐

《客从何处来》,八集的纪录片,总导演李伦。片子做得十分流畅,尤为探寻易中天家谱的前四集,像电影,更像一部文笔结构都精妙的史书。别人的故事都当戏看,可至少也给了我看生活的另一个角度。我为什么是我,我从来哪里?不得不推荐。

34分钟前
  • 吴绛枫
  • 力荐

家国一体 无法分离

35分钟前
  • 韵外之致
  • 力荐

树没有根不能活,人没有根却活得很好

38分钟前
  • Asdfghjkl
  • 还行

只看完了易中天一个人的

43分钟前
  • 🌓
  • 还行

好题材,可惜剪辑、导演都欠佳。

44分钟前
  • 菲利普
  • 还行

很感动,不禁对自己的家族史有了兴趣,慢慢寻根吧

46分钟前
  • 博乐
  • 力荐

3.5 E3百年前教倡利他的教育跟现在的、都称之“教育”、但真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才百年不到的光景啊。E4所有的时间刻在人身上、个体身上,都有一种沉重、或沉痛的感觉...时光、时间就是那把雕刀,而人、生命就是那个被刻下的物件。E5、寡言者、善思、且思深远;又、某一种能量者(或许文贵清贵者,忌折辱冒犯,会激起其某种决绝的毁灭性质的能量...像廉贞什么的)

49分钟前
  • Christelle
  • 推荐

深挖历史,承受得了吗?

51分钟前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