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也能依样画葫芦写个“反战”电影剧本了,题目就叫《魔法浴室》,讲一个奥斯威辛的德国小孩,看见很多人去了一间“浴室”没出来,以为是“魔法”,于是想尽办法去探查究竟,不过每次都被一个“帅气和蔼”的制服军官捉住送回了家。
那个军官的“礼貌博学”打动了小孩的姐姐,所以小孩总能得到一些亮晶晶的礼物:镜片啊、金牙啊什么的,小孩以为是“帅气的叔叔”会魔法。
--重点是要极力刻画一下德国乡间的美好风光和居民的淳朴以及生活的富足。
过了两年,姐姐的情人“忧郁”地说“我要像飞蛾一样一去不回了”,然后再也没有看见他了,姐姐忧伤病倒了,小孩也失去了富足的生活,然后画外音说:“都是战争使这样的家庭遇到了不幸。
”你看,这个剧本多么反战啊,多么歌颂“美好的人性啊”,奥斯卡妥妥的。
你说是在美化集中营?
我呸,艺术你懂么?
我又没有否认屠 杀,我只是说那时在集中营外有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已,我还把战争(失败)狠狠批驳了一番呢,你看如果德国胜利了,小孩不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
就像0式战机的飞行员,要是战争胜利了,不就能回到爱人身边了么?
当然,这话不能明着说,和历史不符么,所以要用暗喻来阐述。
说妻子多么渴望丈夫回来啊,这是人性呐,至于要如何让丈夫回来,我也不说前提是战争胜利也不说前提是不进行战争,反正你猜吧,我不承认,我是反战的。
【补充】到最后高潮阶段一定要演出凶残的毛子冲进奥斯维辛当着小孩的面枪杀他姐夫,枪杀完姐夫那个俄国兵背着莫辛纳干走到小孩面前摸摸头给了一块巧克力。
最后穿插柏林沦陷后,粮食危机导致姐姐出卖肉体来换取饱腹的口粮,你看多么和谐反战,如果没有战争,小男孩一定会和美丽的姐姐,英俊绅士的姐夫一起快快乐乐的生活吧?
看到豆瓣的评分,本以为是部二战题材的对战争反思的大片,可是看完以后五味杂陈。
心里说不出的纠结。
这是部反战题材电影吗?
好像是,但又感觉别扭没理顺前,就去看了下评论。
有三种声音一种是,这是部人文关怀的反战电影,主人公为了活下去见妻儿不惜背上懦夫胆小鬼的骂名,在战争中努力求生存。
反映的是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光辉。
第二种是,这是为日本军国主义洗白的电影,日本人不懂得反思自己在战争中犯下的错误,日本的民族性让他们就是这样,和平年代温和,战争年代癫狂。
第三种是,这既不是反战电影,也不是洗白电影,只是反映了一个小人物在时代大车轮里身不由己,还有悲欢离合。
看了那些评论,我感觉。。。。。。
更混乱了,好像都有道理。。。
可是我就是谁的观点都不完全赞同。
说是反战,男主貌似是不惜背上胆小鬼骂名也要努力活下去见妻女的好丈夫,(不认为二战的日本是正确的正义的,好像是我唯一认同的算反战的点)但是后面那个从头到尾抽烟却没得肺癌的老头透露的情况是,尼玛,为什么他飞机上见不到弹孔,因为别人根本打不着他。
什么脱离战局,是因为那些技术不好的战友太笨老被人追着打的满身是洞,看到他优雅完好无损的机身,小心眼诋毁他罢了。
男主低调谦虚不解释,彪悍的技术不需要解释,高尚的品格不屑解释。
他到底有没有打下过飞机,电影里没交代,也许是为了保证他的光辉形象,毕竟双手染满鲜血的英雄,再光辉也会带着恐怖主义色彩。
抽烟老头后来觉得没必要为了已经注定失败的日本白白牺牲性命了,我突然想,这也许就是这部电影想传达的另一种反思,日本就是因为你们这些只图一时杀戮而热血沸腾,一到失败就想着保全自己,不能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人而失败的。
真正的特攻队精神是为了战友牺牲自己,为了大义牺牲自己的无畏精神。
抽烟老头最后也是醉了,为了保护战友决心拼死也要护送男主去特攻。
也就是想到这里,我知道我为什么纠结了。
为战友,为兄弟拼死保护,这没错,很感人,反过来,拼死也要送战友去特攻,自杀式攻击。
这是什么道理?
如果是保卫自己的国家,无可厚非,抽烟老头都知道日本必败的大局已定,男主不可能不知道,他为了保护学生这一点说的通,但是电影里交代的是,男主发现自己的飞机引擎有问题,才和学生交换的,那也就是说,逻辑上,如果没发现那个飞机引擎有问题,他还是会去特攻,那他再报名特攻的时候,他就没考虑谁去照顾她的妻女?
他那时候是放弃不管怎么样都要回到妻女身边的承诺了吗?
这个逻辑上说不通啊。
OK,我突然又想起来,电影里那个叫大石的小哥握着照片说,那个把娘儿俩从黑社会里救出来的人是谁呢?
我脑补的情景是,导演哈哈大笑的说,我早知道你们会这么想,所以来这么个神秘人我就可以解释,他是男主一早找好的可以照顾他妻女的好朋友,大石小哥是意外的双保险。
这样逻辑就通了吧。
恩,好像是通了诶,但是,导演啊导演,你这样绕晕我有意思么?
那OK,以此为前提,我们再理一遍,男主找好了可以托妻献子的朋友好在他死后照顾他家人,大石小哥是意外,但算是双料保险。
所以,男主还是要去像回家了一样跳上飞机去自杀,是为了什么?
就是看不了学生一个个死,精神崩溃了,想一死了之?
那他为了家人要努力活下去的精神呢?
男主到底是为什么要去死啊?
导演肯定又笑了,这就是我的英明之处。
就因为怎么都说的通,我谁都不得罪。
喜欢人文关怀的,男主可以是看到太多学生的死,精神崩溃,想要一死解脱,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说我军国主义复燃,我就用这套逻辑来反驳。
军国主义的人会认为男主在宣扬他们的神风精神,为了国家战友大义不惜牺牲的武士道精神。
右派不会觉得我给日本抹黑。
安倍甚至会看到抹眼泪。
导演OR编剧,你太厉害了!!!
你照顾了所有人的需求。
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棉里藏针,细思恐极。。。。。。。
直到清晨松乃送男主出门的时候我都觉得这是部温情电影,可是到外孙跟同学为了关于特攻是不洗脑后的恐怖袭击翻脸,我突然觉得味道不对了。
接下来仿佛就是为了找反驳现在日本年轻人“错误”认识的证据。
(将认为二战期间的日本认为是被洗脑的一代的年轻人拍成只懂享乐的蠢货这样真的好吗?
)男主是真善美的化身,就是太过完美,反而让我觉得逻辑不通。
对了,本人不是愤青,我相信日本不是人人都是极端右派。
我只就电影来说,我是单纯的看电影,本不想扯上政治目的关系什么的,但是,这部电影让我感觉他想传达某种和政治有关的东西,让我很不舒服,不吐不快。
先不说神风特攻精神带不带政治目的,他是恐怖自杀袭击还是武士道精神,单说导演拿亲情牌,兄弟牌是为一种杀人方式做装饰,我表示接受不了。
这不是一句恐怖袭击是针对贫民,而特攻是针对杀人武器能解释的通的。
作为近年少见的日本战争电影,《永远的0》在中国观众眼中的评价可以说两级分化。
一些人认为,该片在对人性的颂扬和对战争的鞭笞上十分到位;另一方则认为该电影是给二战日军招魂,毫无应有的反思。
实际上,中国观众对日本二战电影的观感注定是复杂的,很难期待有更好的结果。
但是在批评声中,有一种声音是十分有趣的。
这种看法认为:《永远的0》即使披着反战的外皮,也毫无反战的诚意。
因为片中所描写的都是日本军人及平民,在战争逆境中和投降后蒙受的苦难,这不是反战而只能算“反战败”;同时,片中完全没有描述二战受害国人民的苦难,可以说毫无反思。
怎样判断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我们恐怕首先要厘清,何为反战电影。
反战电影的大部头,当然是在美国。
美国60年代的反战运动正是近代最重要的反战文化源流。
反战电影中的代表作,如《野战排》《现代启示录》,都是这场运动的直接衍生物。
即使在一些更通俗和商业化的美国电影中,反战元素也是一种常用的砖石。
在《第一滴血》(1982),《拯救大兵瑞恩》(1998)甚至是《神奇女侠》(2017)中,我们都能看到反战元素的运用。
那么先来审视第一个问题:反战电影可以聚焦于描写己方的苦难吗?
《第一滴血》中,主角的战友A,在越战中受落叶剂影响,战后死于癌症;主角的战友B,在其面前被越南人的手雷炸碎;主角自己,退伍即失业,还被小镇警察肆意欺凌。
《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上尉曾经是和善的家乡教师,现在强忍着厌恶亲手杀人,在结局时中弹身亡;主角瑞恩,家中的挚爱兄长全部战死沙场;其他队友,基本都痛苦或无尊严地死去。
《神奇女侠》中,一个情节是进入战区前的特写,英法军的伤残士兵表情木然地被运走;另一个是在战区里的无名法国小村,最终被实验性毒气弹一炮夷平。
很明显,以上这些,全部都是描写己方苦难的。
再看第二个问题,反战电影必须要描述敌国或受害国的苦难吗?
上面三部电影,后两部自不用说,描写受害国也只会讲友方,没有描写敌方。
而就说《第一滴血》,基本对越军或平民的苦难未置笔墨,但并不妨碍其鲜明的反越战主题。
所以有人提出上面两条要求,来当作反战电影的标准,可见他自己是不太了解反战电影的。
诚然,如果日本战争片中加入《紫日》那样刺刀刺杀中国平民,或者《南京南京》那样当街强暴女性的情节,可能会让这些中国观众表示满意。
但是值得怀疑的是,这样并不会增进影片的反战效果,而只是满足他们的主旋律审美习惯而已。
一个典型的反例,就是《那年那兔那些事》漫画中对越战争的描写。
其中绘声绘色地叙述了越南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平民财产损失惨重,越军在中方炮火下死伤枕藉等场景。
然而当我看到这一段时,下面的网友评论没有一条是对战争的厌恶。
实际上大家可以想象到,都是一些“干得漂亮、越南猴子活该、我兔威武”等反应。
那么,如果一部日本作品里专注描写中国人的苦难,对日本观众能起到多少反战教育,可想而知了。
要传达反战思想,首先要描述“你视为同胞的人是战争的受害者”,这才是教育的正道。
所以说,如果一部日本电影诚心表现反战主题,那它很可能就是用《永远的0》这种方式来呈现。
至于某些想看到反法西斯电影的观众,我只能提醒一句:反战是白左的一种小众爱好,跟你们反法西斯的道德高地是不能比的。
请不要把两种德性不同的文化混为一谈,谢谢了。
看完电影,思考了很多关于人生的事情,习惯性的来到豆瓣看看评论,除了充斥着仇恨的言语,就是隔靴搔痒的赞美,很失望,打算自己写一次影评。
首先关于电影本身的定性,这是一部战争片,不是反战的战争片,仅仅是站在日本立场上的战争片,并不鼓励战争,也不反对战争。
现在很多人都习惯性的贬低鼓励战争的作品,吹赞反战的作品,甚至认为好看的战争片一定是反战的,还去拼命寻找电影的细节佐证反战来满足自己。
看完电影后,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先说说这些,算是对电影细节的补充,让这部电影可以被人们(或者说是无知的人)理解的更加丰满。
从一战过后小编队作战已经是航空作战的标准形式。
二战比较标准的形式是双机小组,较有经验的编队飞行时在前,空战时主动调动战术,称为长机;较为菜鸟的称为僚机,主要起战术协同,护卫的作用并且在过程中学习。
日本采用比较特殊的3机编队,同时相比其他国家僚机在空战中更自由,不太使用紧随长机的战术。
一方面是日本缺乏无线电设备,通信基本靠机翼动作和手势沟通,导致飞行员之间联系困难;另一方面是日本尤其在太平洋战争早期对自己的飞行员训练水平十分有自信,而且也确实至少在39-41年日本海航的飞行员小时数都高得可怕,所以战术上更希望3架飞机去单杀,来获得更好的战绩.。
电影初期主角询问的战友都不是宫部的僚机,所以就有清一色认为他是懦夫的评论。
对于一切都需要手动控制的零式来说,飞机的油门桨距配平这些细节做得好就是会在爬升率,巡航性这些东西上要好那么一些。
所以就井崎说宫部“刚起飞就爬到云里去了”。
而且越是好的飞行员会越擅长利用自己战机的高度势能和动能,不会在空战中随便丢失高度和速度或者轻易陷入长时间缠斗,而是待机会合适俯冲一击脱离。
而且越是去缠斗的飞行员越容易陷入紧盯自己的对手而不注意观察周围的情况,那么在他们看来宫部总是挂在高处(占位和找机会)和正在B或者Z( BZ,Boom & Zoom,一种空战战术,即找机会俯冲下来击毁敌机(boom),然后立即拉回高空待机(zoom,俩词都是象声词),需要耐心和经验,但十分有效 )就实在是太正常了。
二战的战斗机飞行员是很残酷的兵种,菜鸡互啄往往谁都打不到谁,老鸟打菜鸟不要太容易,老鸟又很难击落另一只老鸟,所以很容易两极分化。
二战日本就是典型的打到最后剩下几只超级王牌的老鸟和一大堆菜鸡。
而活到战后的大部分都是44年才刚上天的菜鸡,让他们理解宫部似乎也有点强人所难了。
返航迫降的小山 电影后面讲到了突袭瓜岛,注意看水上迫降后从飞机里脱出的小山的装备,日军二战几乎都没配备降落伞,而且作为海航也并没给飞行员配发防鲨剂和求生装备。
虽然二战时代的这些东西也不是特别管用,但是不配备也真的体现出了草菅人命的态度和整个日军高层在人力资源这件事情上的短视。
基友景浦 在攻略景浦中, 宫部蹬着舵侧滑,让飞机看起来飞直线实际在转弯,骗景浦打偏。
这个技巧是很有用的,尤其躲防空炮的时候,带着不确定方向的侧滑,让炮手错估提前量是基本。
后面宫部在不断训练自杀飞行员并且看着自己学生去送死的循环中逐渐彻底崩溃。
电影也用一次特攻任务向我们描述了特攻的疯狂,残酷。
景浦也从自己王牌飞行员的角度评价了特攻的愚蠢,“如果是九死一生的作战,我们必然欣然赴死去赢得胜利,但特攻是十死零生,成功本身意味着死亡。
” 历史上参与有组织特攻任务的飞行员的训练都是严重不足的,电影里每一位特攻学员所使用的突防方式都烂得可怕,甚至称不上是自杀“攻击”,仅仅是纯粹的自杀。
即使是从完成攻击任务的角度上讲,这些牺牲也是完全没意义的。
而参与护航的宫部和景浦,也深深明白这一点。
彻底压倒宫部的,是他们即使连“护航”这个任务都不能算完成。
为了节省有经验的飞行员,日军从马里亚纳射火鸡大赛之后就规定护航机往往在30-50公里之外就撤退或返航,加上日本战机性能开始变得甚至比中国拿到的军援战机都坑爹,导致大量飞机(包括正常执行任务的轰炸机)轻易被美军的舰载机外围防空圈击落。
宫部的三句台词,非常准确的描述了作为执行护航任务的飞行员面对连续的这种任务的心情。
“护航机的任务就是保护特攻机啊” “即使自己成为盾牌也要保护他们啊” “可是…可是我却脱逃了
逃过一死的宫部 在宫部最后一次特攻前, 宫部听出了自己零式52型的发动机声音不对 ,他长舒一口气 (可以不用死了)。
但是此时他看到了同样要出征特攻的大石。
电影没有告诉我们宫部当时心里所想,也许他看到了大石眼中比他自己更多的对这个世界的留恋,也许他只是想把这个活下去的可能性还给曾经舍命救了他的大石纯一郎,于是他就说了个理由,和大石换了飞机,并留下一封短戋把妻女托孤给大石照顾。
不知道是不是日本战争末期零式质量严重下降的讽刺,不仅换给大石的52型坏了,立誓至少这次要护航宫部到最后的基友的52型也坏了,宫部自己那架搞不好是1939年产的21型反而正常运转到了最后。
面对死亡一脸惆怅的大石 电影的最后,是宫部在众生相后进攻航母,和影片开头相呼应,结合来看就是标准的一套高速战斗机低空炸船动作。
超低空掠海突防,蹬着舵侧滑,以及座舱里几乎0高度的高度表 , 急跃升接大角度俯冲 ,这一套动作的难度极大,所需的反应力和高速下控制飞机的臂力要求极高(参考电影中因为臂力不够没掰动控制杆而坠机的宫部学生), 尽管在这样突防中水面舰艇的防空炮很难打到你,但是一旦被击中留给调整的时间几乎没有,更不要说跳伞了。
低空突破被击中后调整准备大角度俯冲的宫部
被击中后开始上爬 之后说一下故事原型,原型是“击沉”企业号的飞行员。
企业号象征着美国海军的战斗精神 , 有美国最优秀的指挥官,诞生了大批空战英豪。
而那个神风飞行员,是通过自杀撞毁战斗机电梯的方式,使企业号航母失去起降飞机的能力,变成运输船,达到逐出战场的目的。
企业号之后由于受伤太重,丧失起落功能回到美国本土修理,日本投降了还没修好,1956年10月2日从海军舰艇名册中除籍, 1958年7月1日以561333美元的价格出售解体。
从战果上看这与被击沉几乎一样,永远的0就是根据这位神秘的飞行员反推写成的。
电影内涵也很明显, 以宫部为主线,讲了继承了宫部精神的人们的故事。
接下来我要说说电影对我个人的启发。
宫部是个优秀的飞行员,但是他无论死活都不能左右整个二战的胜负,他只是一颗螺丝钉,和其他人的差别也就是他是颗好用的螺丝钉。
但是他的眼界是十分出色的,或者说他是少数活得明白的人。
他知道自己所处的是什么时代,他清楚这个时代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他清楚他在这个时代的个人定位和职责,他也清楚要保护住其他的螺丝钉(其实这也算入他的自我定位的职责中),他不仅想要自己这颗螺丝钉发挥出最大价值,他也想让他能影响到的尽可能多的螺丝钉们发挥出他们的价值。
具体来说,宫部清楚他们现在在打仗,需要取得胜利,而个人能做的就是完成任务,只有活下来完成任务才能把价值坚持发挥到战争最后。
宫部也清楚战争结束需要建设,他和他们这些有高级技能的螺丝钉们需要参与建设,为了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历史上留名的有很多富豪(没留下名的就更多了),外国古代有名的就是罗马的克拉苏了。
看看现在的美国,富豪也很多,但目前来看这些活着的富豪中能在主流历史中留名的估计只有特朗普,比尔盖茨了。
当然,提起富豪是想和现在金钱为王的主流风气相联系。
想想几十年前还是和提高生产力相关的风气,时代变化真是迅速。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一辈子也将会从专门做一个工作变成被迫随着行业的兴起与衰亡从事两到三份职业。
认清自己的时代,认清有生之年中将来的时代,想明白在这两个时代下自己现在和未来该做什么,在发挥价值中享受人生的痛苦和快乐以及平淡,人类这个生物过的最好的一辈子也就只能这样了。
我佩服寫故事的原作兼編劇之一百田尚樹。
你以為他猜不到,這部電影上映後勢必被酸說支持軍國主義嗎?
他早料到了!
所以他未雨綢繆。
百田尚樹太知道甚麼可以明寫甚麼不能明寫,在他選擇了「二戰日美對峙」與「神風自殺特攻隊」這麼敏感的雙重選材上處處留心,擦盡邊球,既引起話題,卻又不讓輿論有機可趁。
百田尚樹的佈局有兩招:佈局一:雙主角的價值觀配置觀眾得到的兩位主角,一個是衷心求生,不惜被海軍同袍唾棄為懦夫的二戰神風宮部久藏;一個是同情特工,不惜被大學同學恥笑為過時的現代青年佐伯健太郎。
宮部與佐伯兩個皆在當代抱持著逆俗價值觀的人物,活似穿越劇的主角,觀眾很難不在這部看似主打生命可貴,珍惜妻兒的親情之劇情主軸中,反反覆覆聽到宮部與佐伯永遠在替觀眾找答案。
透過宮部久藏的故事,劇情很聰明的只拍出特工人員的壯士不歸,看到他們面對被選上特工既神氣又不安的愁情。
卻聰明避開了藉此譴責「誰發起了神風這個計畫」的空間,免去了批判日本整個二戰皆是侵略方的道德責任,當然更不會提到發起神風計畫的軍方高層在二戰投降後安然無事退休。
透過佐伯艦太郎的故事,劇情也很聰明的只拍出現代青年不關心往日歷史,把恐怖份子與神風特工的目的(恐怖分子主平民,神風特工主敵軍)搞混以至於誤會祖先的無知樣貌。
卻聰明避開了放入一個讓角色反思道「自殺攻擊的手段不對」的人道觀點,當然更不會提到神風計畫是政府強制從民間徵兵的粗暴前提。
這招相當厲害。
細究下去,想必會鬧出神風特工根本不值得,或是日本高層怎麼不代替這些青年去死的激進路線。
故意不深究,就等同止住了這波爭議。
沒把話說死,不等於沒話可說,但就是死都不說。
沒有否定,也沒有肯定。
夠高招。
佈局二:讓故事主題巧妙的從戰爭中易位。
日本軍人的果敢與技術,在零式戰機落伍以後也隨之告一段落,再無鋪陳;餘下的,是宮部以藏愛惜生命卻選擇特工的心路轉折。
多年的作戰之中,勝利的定義為何?
神風特攻隊的勝利是戰勝敵人,宮部以藏的勝利卻是活著回去。
神風作戰是最極端的戰術,當士兵出擊之際即是死亡,這種完全捨去活命的勝利最終逼使宮部選擇了特攻一路。
他究竟是不是歷史上撞沉美艦的那一位特工並不重要,因為宮部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勝利了。
太聰明了,這個故事處處拍神風特工,還拍得過長過冗(140分鐘!
),觀眾卻很難挑剔本片的立場到底是有多少美化戰爭的嫌疑。
光是宮部以藏在戰爭中不停自省日本海軍戰術的愚蠢,以及譴責想出自殺作戰的荒謬,無論如何都替《永遠的o》鋪下了最好的故事辯解空間。
歌頌生命,歌頌親情,反對自殺.....選擇如此「正能量」的主角居中,輔上一個調查宮部事蹟而大受感動的現代青年,戲劇如此編排,莫不就是正正要令針對神風特工題材有鼓吹軍國主義聲浪的觀眾噤聲之用嗎?
不刻意美化,也不刻意醜化。
夠高招。
這兩招佈局一出,劇情上基本就成了個表面上反戰的調性。
有意見的觀眾,頂多是把零戰拍成翱翔英勇的戰機,轟炸美軍珍珠港的幾幕太勇太帥,會被人說是粉飾了戰爭對峙本身的殘暴不仁。
然而藝術本就追求聲色與感官的最大表現指數,能做到「鼓十勸一」便已仁至義盡。
所以我說百田尚樹是聰明人。
帥氣英雄永遠不過時,剝除殺人兇手的標籤後,觀眾仍舊樂於買帳民族英雄的影像事跡。
《永遠的o》本質上還是雷同多數的戰爭故事,在勸事情節的包裝下,淌流著形塑英雄商品的野心。
話題性夠了,商品齊了,就該要賣座了。
要說《永遠的o》為什麼如此小心謹慎處理神風題材,卻還是在海外引起一小陣子爭議,不脫是因為年初安倍晉三跳出來說自己覺得這部片很感人,連帶被酸了吧?
安倍,你怎麼不去順便說一下宮崎駿的《風起》很感人,炒炒作?
人家工作室都要解散了呢。
从哪讲起。
144分钟的片子够冗长,也足够让人想起一些相似的记忆。
1948年的6月,长春这座北国春城迎来了春夏之交。
闷热的天气和明晃晃的太阳把焦躁的士兵几乎点燃。
城内的粮价一直飞速上涨,围城才没多久,就开始出现了饿死人的状况。
林文华是国民军一名普通士兵,他心里惦记着离驻军不远的家人,而他自己却也好几天吃不上饭了。
开会的时候上头说,不久就会有援军到达,不用担心粮草的问题。
进入到7月,太阳烧灼的火辣辣的疼,城内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死尸,野狗们吃的肥头大耳,又被捉去宰杀。
城中能吃的树皮、沥青都成为了人类消化系统的一部分。
林开始慌乱,最小的妹妹已经死去了,他却不敢从军中拿一点米给家里。
上头提出口号:人人种地,日日练兵。
兵还好,有粮,一定优先他们吃。
民呢,林家已经只剩下母亲和二弟了。
论城内,哀鸿遍野,却也不准出城;城外,敌军铁丝网严密把手,切断一切供应。
林只是一个小兵啊,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当初当兵也是稀里糊涂被抓了壮丁,但是他不想和中国人打仗,他说,他每打一枪,都像是对着自己的兄弟开枪一样疼。
于是在这座弥漫着尸臭的城,林做了逃兵,带着他的母亲和弟弟,奔赴上了逃亡之路。
现在耄耋之年的外公并没有对我详细说起他逃亡的细节。
只是,那种“要活下去“的眼神,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中。
今天看这部电影,那个躺在病床上的老人说,要不是宫部先生对我说”要活下去“这句话,可能我不会有女儿。
镜头转换,那个年轻的女儿泣不成声。
我突然觉得命运之巧妙,如果外公没有活下去,就不会有妈妈,就不会有我。
而这一切,在那个战火频仍的年代,那些被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热血冲昏的人,他们懂吗?
这不是一部军国主义片。
这是一部反战片。
在现在的日本,年轻人面对过去那些把生命交付国家的行为,都会像片中年轻人那么想:被洗脑的自爆行为,和恐怖主义有什么区别?
他们不再关心国家,民族,而更多地关心起自己。
这是现在的日本,崇尚人,比崇尚国家更重要。
然而,在那个年代,把“家庭”的责任凌驾于对“国家”的义务之上,无疑是“懦夫”。
这样一个懦夫,却最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外孙问外公,“他不是无论如何都想活着回去么?
”,老人说,“我也不清楚,这也不是靠语言就能讲清的,他并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妻儿的生活被破坏。
”他不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他爱惜每一个生命。
他们说,最后一次作战时看见宫部,他却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胡子拉碴,眼神涣散。
我猜,那是见惯了生死之后心灵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他怀疑做着一切的意义,却无法改变——战争的发起者高高在上的鼓吹对国家的仁义道德,却对于他们这些普通士兵的命运‘、家人的命运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在我们战争的那些年,会不会也存在宫部这样的人,他们不愿意战争,只希望在家人身边过完平安的一生。
然而,战争是命运最残酷的绞肉机,情感和肉体无不消失在齿轮中。
1948年,外公满脸血污的钻出铁丝网,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年幼的弟弟,还有这座城逾60万的无辜生灵,他们为了什么而死?
《二战对于日本,可能真的永远=0》故事切入角度选择得巧妙而暧昧。
双线结构的设置中,除了主要线索零式战机的驾驶员宫部久藏(冈田准一饰)之外,还加入了60年后孙子探访战友还原祖辈经历的寻根故事。
两条线索穿插讲述,相互呼应,一方面拉近与当下观众的心理距离,让普通日本人隐隐觉得“这事与我有关”,借此强挤观众眼泪;另一方面强调血脉延续的历史传承,让孙子佐伯健太郎(三浦春马饰)代表无知的日本年轻一代,用祖辈在战场上努力活下去的顽强事迹给他们上上课。
电影中的价值观被包装得十分精巧,避免了对集体罪恶和战争责任进行讨论,而是突出个体士兵的无奈、无辜,将宫部久藏这个角色的身份从战争参与者转变为受害者。
之后更进一步,描述他如何挣扎地找到了一个继续战斗的理由—— 珍惜生命,活着回去——以爱的名义。
“我的生死于战局无关轻重,但是对于家人来说则是一切。
”宫部顶着胆小鬼和懦夫的骂名,也坚定信念要“活下去”,还把这种观念传递给下属。
当年因此而免于一死的战友,对这位小队长心怀感激,躺在病榻上眼含热泪地向年轻人讲述这段故事——演到这里,感觉电影已经给观众准备好一盒纸巾,就等着你掉眼泪了。
正是这种巧妙和暧昧让《永远的0》有了票房大卖的可能性。
以“珍视生命”的普世价值观作为主题立意,让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更容易接受。
同时采取选择性遗忘策略,好像早就准备好了如何应对电影上映后可能会发生的口水战,故意绕开了敏感地带,显得有些鸡贼。
本片至少有两个泪点,如果看进去的话,自然而然就会热泪盈眶,这是人性光辉的一方面,男主的演技也是一流,刀刻般的面庞,直接把思想砸到人的心理的,说得对,为了活着的人才最难,不怕死并不是勇敢的。
而整个影片在另外方面更加让人深思,日本人能够拍出这样的电影,而不被相关部门封杀,这是整个日本民众的胜利吧,不但可以平稳的从战争中走出来,更加可以直面历史,可以冷静的对待军国主义和洗脑式的填鸭教育,这样的文化、社会氛围,恐怕要领先100年以上,科技的落后没什么,甚至经济的落后也没什么,文化和思想、体制的落后才是日本战败的原因,能够用泯灭人性的特攻方式作战的人,这样的zf只能以死亡告终,别无他路。
如《公民凯恩》一般透过一个个的采访,追述,导演给年轻的观众讲述了一个遥远的故事。
一个在英雄主义至上的残酷战争时代中,一个勇于爱着家人,爱着年轻生命的王牌飞行员的故事。
在这段追忆中,导演高超的视听语言与叙事组织能力,给观众勾勒出一个“萤火虫”般的人,在漆黑的战争地狱中,照亮着每一个人。
这不是一部极端的反战电影,也不是为神风特攻队的队员进行洗白的故事。
这是在描述灾战争时代的普通人的求生的故事。
“我的祖父是怎么样的人?
”在跟“祖父”一样的年龄,“我”展开了关于我先辈的探访之旅。
在一众懦夫的骂名中,“祖父”身边,受其感染的幸存者,给“我”讲述着一个真正的勇敢者的故事。
在为国献身是政治正确的时代,木有被热血与个人英雄主义冲昏头脑,勇于为最珍重的人保存自己性命。
他以高超的技术、强壮的身躯只求保存自己。
因为他有爱着的家人。
“他”在作为教官,除了给年轻学生进行飞行教学外,尊重每个年轻人的作为士兵的荣誉,也尽力阻止那些被送死的学生,尽力保存空中的的每个年轻学生。
同样被他保护的学生们,也报以同样的爱与尊重对待“他”。
但是,这样的“他”,为什么还是参加特攻,并明明可以存活,却无法活着回到真爱的家人身边。
特攻是什么?
就是现在的国际恐怖主义吗?
特攻攻击的是人,还是杀人的武器航母?
还是单纯的被英雄主义冲昏头脑的狂热爱国者?
在这个时代还有人反思、回望这段历史中的特殊的他们吗?
曾经无比享受空战的“武士”的嘴里,告诉“我”,他所听闻,真实所见的“祖父”是怎么的人。
为什么宿敌般的“她”放弃了生的机会。
在对决中,不仅仅输了给“他”,还激励我不战胜“他”之前,绝对不能死。
武士对特攻的这种十死0生的作战方式,进行批判。
而这时候的“他”与曾经所认识的“他”,完全不一样了。
“他”一次又一次的在战场上,亲眼目睹自己培养的学生们战死。
“他”质疑着这种送死的行为,质疑未能为保护这些孩子的自己。
“我的存活是建立在他们的死亡之上。
”“我应该如何做?
”“他”究竟多少次,手握家人的照片,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产生提问。
但那一天,“他”蜕变了,浑身散发出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气息。
但是作为坚定的勇士,尽管被招募,也绝对不参加特攻。
最可能成为特攻的个人主义者拒绝了特攻,最不可能的“他”,却主动参加。
武士决定要守护这样的宿敌,但是却在战场上,追丢了“他”。
我明明决定要追着它到最后,但是他却消失在我眼视线之中。
“他”在出击前,坚持要旧式的战机。
那以后特攻也再也没有进行。
(这一段的调度,与表演,充满了戏剧性,两位演员的表演,台词功力都好厉害。
武士魂燃烧)“他”坐上飞机的眼神,并不是求死的表情,而是要回到家人身边的眼神。
最后访问的是“我”的外公,原来守护了“祖父”的是爺ちゃん 。
爺ちゃん伤愈后,再次见到“祖父”的时候,“他”已经不一样了。
因为爺ちゃん的同期,“祖父”的学生们已经一个个地永远地失去了生命。
爺ちゃん最后被选中成为特攻的同时,也有“祖父”的名字。
在此刻,爺ちゃん才开始认真的思考生命,国家的未来,以及未来的孩子们如何讨论这场战争。
而未来的国家又将如何。
这是多少在战场上挣扎的人的所思所想。
在踏上飞机前,“祖父”发现引擎故障,跟爺ちゃん提出更换战机,刚刚出航没多久,爺ちゃん的飞机出现故障,“祖父”让他回去,结果并没有回来。
爺ちゃん根据“祖父”的遗愿,寻找到生活困苦的祖母与母亲,并跟她们一同活着。
“活着的人,应该做的是,不愧待逝去的人,好好活着。
”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故事,只是深藏心底,不曾提及。
这就是在战争中活过来。
还有十年,大家可能都会忘记这件事,借此,告诉大家。
这是导演要拍这部电影,要向当代的年轻人说这个故事。
那个以染血的刀,拯救这对母女,丢下一袋钱喊着“活下去”的“武士”,究竟是谁,“他”是真正的浴血武士。
时隔十年再次看这部电影,感慨万千,不仅是我的电影阅历有了不同,日本人对二战的态度也有了不同的想法。
10年前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明显的反战电影。
现在,我的想法有了不同。
很多人都提到日本人是反战败而非反战的想法。
确实。
从日本大多数二战的相关的影视内容来看,表达对二战反思最多的着眼点就是我们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家庭离散,吃不饱穿不暖,炮火轰炸,被上层当蝼蚁一样消耗,战后又被美军欺负等等之类都是受害者立场。
对中国人,真正的受害者来说这种表达的观感太奇怪了。
你们这些不都是自找的吗?
日本人苦,中国人不更惨?
如果德国人拍的尽是这类电影,欧美舆论估计也是愤然难平。
说到底日本人在文艺作品中真正反思过自己二战中的所作所为吗(当然一部分日本人还是有的,比如nhk拍过不少纪录片,但不是日本主流作品和大众思想,大众是逃避这些反思)?
日本将东亚变成了怎么样的人间炼狱?
你们为何发动二战?
国家机器怎么将全国人绑上战场?
为何日本人陷入狂热?
大屠杀,人体实验下日本人的心态?
二战后右翼势力怎么死灰复燃,美国怎么影响日本,太多太多值得表达。
这些反思在主流文艺作品里,无论中国,还是日本这些表达都太少了。
战争下都是受害者确实也是个角度,但在上面表达欠缺的情况下,作为中国人自然会对日本人表达自己也是受害者的内容反感。
牺牲与守护,战争无论胜利失败都没有赢家,何况无谓牺牲
?右翼电影
据说,知道家族史有助于个人找到人生方向,这就是“根基”?
活着就要拜靖国神社是吗?所以老天把你收走了
抛去政治成见,这无疑是部佳作,叙事节奏感情刻画心理描绘都很出彩,导演会煽情,毕竟拍过三丁目。不过本片并不右,主角全片几乎与军国主义精神背道而驰,也不美化战争。理智看片,理智评分。
没有人应该为战争而死 但却没有不死人的战争
敍事索然無味...
这也会被认为是右翼影片???绝逼是反战电影啊!最后0式从天空划过真是画蛇添足~估计霓虹国也有政治正确,不加最后一段没票房
这是一部反反战电影啊!睡梦中的同胞们⋯
很敏感的话题不能算是反战,在模糊那个界线能感受到导演的民族自豪感
国家,家庭,生命,这些有冲突的时候如何抉择,要搁在以前,这好像根本不用抉择。对于普通百姓,战争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是悲剧。宫部一开始就明白的吧,对他来说保住自己的生命是为了爱人和家,保住战友的生命是为战后祖国留住人才,无论结果如何,战争本身就是悲剧。虽然这是日本人拍的,主角是
看的我眼睛都哭肿了~~~准一好帅演技大手,老大你是来搞笑的嘛~~那个走路的姿势好出戏,酱油打的太业余了点,还好没多久就便当~~~无论身处哪个年代或是哪个国家,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都是一样的。
安倍说好 就不好了?这他妈的什么观念?别扯那些政治,看看那些人
日本二战片水平一向很高。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立意高大坚毅。展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男人的大和》及本片都是如此。回忆体的多重视角。男主角坚信战死很容易,但为妻儿活下去更重要。所以最后更显悲壮。片尾略狗血拉低了电影的档次与震撼效果。特效不错。四星半//有幸已当面向山崎贵表达对电影的喜爱!
很惭愧,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谢谢大家。
电影本身一般般。内容和结构都很平庸,炸珍珠港的游戏画面也是醉醉的。还没有美日合拍的《虎虎虎》来的爽。题外话是:我都不知道这电影还引起了国内这么大的反应,内地官方还下场批评了一番。连同《起风了》两部戏一起惹了点争议出来。想想,官媒一番话说的还是有一点道理的。偏右翼的编剧能说出什么好话来,还被安倍亲自观看了,那妥妥军国主义没跑了。这么细细想来,日本二战戏真的拍起来难度蛮大的。既不能表示对自己的悲伤,否则就是回避问题博取同情。也不太流露一点民族主义和个人英雄气息,那简直非常不正确了。说起来还是拍成检讨比较好,通篇就“对不起”,比较讨周围国家喜欢。或者干脆就闭嘴,别拍,拍就是错。
永远的日本鬼子
太长 太假
生きぬば。
日本只是反战败,不是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