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好好,其实没有血缘可以爱,有血缘是亲,所以这个电影的题目亲和爱之间家里一个符号。
雪泥的养母不是亲但就产生了爱,而雪泥后来认识的亲母(在发现是假的之前),因为血缘的关系(亲),所以很快双方就产生了爱。
所以这部电影阐述了世界上两样最重要的东西 “亲与爱“;然而电影表达的不是这些,雪泥的养母是日本人,来到中国后,长期生活在这,后来回到日本呆了2年后,又强烈的想回到哈尔滨。
因为她养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
日本是他养母的血缘,但是她却长期在中国生活,有他丈夫的墓地等,所以对中国产生了爱,所以她也分不清自己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雪妮随着养母去了日本呆许多年,在那成长,后来又回到中国,在上海工作,但是偶然的机会,当日本公司派她回日本时,她当场答应了,但是后来回到家后几天又拒绝了,因为中国是她的血缘,是她的亲。
又阐述了亲与爱的融合,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可辨别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部片子的母女之间的感情,养母和亲母对雪妮之间的不同感情。
养母的旁白很感人,特别是当诉说:怕被苏联人发现,母女请求军官赐予自杀。
人世间的最伟大的两样东西,亲与爱,这两样我们永远也分不清哪个对我们更重要,因为他们是融合的,在一起的,永远不要给自己出这样的问题,珍惜亲与爱。
明明很好的片子,却都没有人看,我一直以为我没有开弹幕。
耐心看下去,真的蛮好的。
雪妮的养母在中国生活了40年,“中国人说她是日本人,日本人觉得她是中国人”日语也已经忘的差不多了。
整部影片都是以她的日记为路线,用回忆录的方式告诉你在过去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和她经历过怎样的磨难。
这是第二次看余男的戏,觉得她的演技真的很好,想要在一段整块的时间里,好好的看看她的电影。
很喜欢她。
雪妮送奶娘回到哈尔滨,在告别后坐上返回上海的车,因为天气太冷,她透过泛着雾气的车窗,看到了窗外一前一后的狼与黄狗,虽没有血缘,甚至不同物种,也可以很好的生活在一起。
她好像想起了什么,想起了奶奶在不不同学生日会上表演的手影小故事。
她奔下了长途汽车,她要去找她的妈妈…… 喜欢里面安静地场景以及简短的语言对话,还有最后在哈尔冰冰地上的那段手风琴背景音乐。
喜欢手风琴,是今年三月,在上海许嵩的演唱会上,第一次被手风琴迷醉到了,震撼到了。
总之,是一个很特别的故事。
令人意外的是片子居然很不错,因为仅凭名字就可以把这种影片划为毫无看点一类的。
但是如果它票房很惨淡我肯定不会意外。
看看档期选择,《钢铁侠》和《致青春》势头正猛,后有阿汤哥带着《遗落战境》围追堵截,加上老派头的《星际迷航》和强势归来的《姜戈》,这部小成本国产文艺片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希望突围的。
再看排片,今天是上映首日,去的那家影院一共只给排了四场,全部错开了黄金档。
再加一点个人感受,进去小放映厅只有连我一起5个人,以至于我可以把脚翘在其他座位上躺着看都没有人管,看完以后前面一个女的还在给旁边两个人讲剧情是怎么回事……然后你就可以彻底对它的票房不抱任何希望了。
但是这些都不能阻碍我认为它是一部好电影。
整个影片一条主线和一条辅线,两者穿插进行,辅线完全是靠旁白完成的。
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话,美智子随着参军的父亲从日本让你来到哈尔滨,父亲在战争中失去了消息,美智子踏上逃回日本的旅程。
在途中见到了雪妮,并从无力抚养她的生母那里收养了她。
两个人一起生活在哈尔滨,受尽了周围人的白眼和冷遇。
美智子在死前托人找到了雪妮的生母并将她带回了他们在上海的家,雪妮在于这个是自己亲人的陌生人相处中逐渐接受了她。
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个人分别通过不同的渠道知道了两人并无血缘关系,假生母执意回到老家。
其实故事还有很简单,对于前排那几个片尾还在表示看不懂的观众,我只能说你们不适合文艺片,《钢铁侠》的稀里哗啦砰砰bang比较适合你们!
个人很喜欢旁白的叙述方式,不仅讲述了另一个故事,而且是主线的极好补充。
朗诵者声音平静舒缓,很多人受不了这种基调觉得太过于矫情,我却认为很符合那位历经沧桑最后归于平静的老妇人的语调。
整个影片的音响效果做到很好,两端大的钢琴伴奏,声音都较之其他部分有提高,全程下来一气呵成行云流水,配合演员的内心戏,渲染的非常到位。
另外就是有每次回忆过去时候的尖锐声响配上快速剪接和喧闹场面的无声处理,都不是什么很新的技巧,但基本上用的也都恰到好处。
有一个小细节印象很深,就是王玉芬那个关于大黄狗与小狼崽的故事。
整个故事情节是分两次讲完的,每次都是辅以手影表演。
第一次故事的开始是老人为了哄被雷惊倒了的孩子,后一次是在孩子同学的生日会上表演。
第一次出现这个桥段的时候完全没有概念,第二次出现故事完整以后觉得是一个点题而已。
直到第三次,雪妮坐在从哈尔滨回上海的车上发现窗外一只大黄狗带着小狼游荡的时候,这个细节再一次出现,就必须要赞叹一下导演的构思了。
导演的整个作品实际上就是在问一个问题:爱到底和血缘有没有关系?
女主人公为了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挣扎,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但是当狗和狼这个的内容反映的就是导演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没有。
女主也正是看到狼和狗之后想起了美智子第一次帮助她的往事,并将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错认的生母重新接回了上海。
这个小故事在两条线之外进行了一个隐喻串联,做的还是非常漂亮的。
最后来矫情一下主题。
片子的名字叫《亲.爱》英文翻译是Beloved,这个翻译只表明了片名的一个意思,要注意到片名中有一个间隔符。
何为亲?
何为爱?
两者有什么联系?
这才是影片真正要探讨的问题。
两个故事,三个城市,四个家庭,围绕女主陆雪妮展开的故事人物基本上都与之没有血缘关系,但并不妨碍他们相亲相爱。
当然影片难得可贵的就是将这种挣扎很细致的表达了出来。
雪妮因为早年的经历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并不是狭隘的,她只是需要时间去适应出现在自己身边的陌生人是自己的亲人这个突然的事实,为之辞去了对她极为重要的工作。
而当他们相处熟悉之后,她甚至一度想将这个完完全全的陌生人留在身边,这点从她收起那张体检单的小动作就可以看出。
我一直认为任何人之间只有一种关系——社会关系。
亲戚关系,恋人关系都只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所以在本质上他们是安全一致的没有任何区别。
这些关系都需要用心用时间去维系和增进,没有什么其他的要素能代替。
所以我很不理解一些北方人的豪爽,半辈子没打过交道的亲戚,即便是很近的亲戚,我知道你是谁啊,我就跟你血浓于水了?
从来不认识的老乡,我认识你吗,就因为是一个地方就泪汪汪了?
亲戚关系或是什么其他的关系,顶多是给我们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入口,让大家在交流的时候有更多的话题,但这决不是什么无条件付出甚至登堂入室的理由。
生命那么短,赶快珍惜身边熟知的人,携手共度人生。
很多东西想想其实没那么重要,不是吗?
PS:看到有吐槽说导演眼中的文艺片就是虚化背景,摇晃镜头,缓慢的旁边,矫揉造作。
而我却自得其乐,我果然是中文艺的毒太深了!
这个影片看起来很自然。
主人公内心的活动很多。
姥姥的表演很朴实。
电影是往事和现实穿插进行的,不认真看的话会看不太明白哦。
姥姥和不不的相处场景很温情。
那个小狼崽和大黄狗的故事与本片有很大的关联。
雪妮的日本母亲也是给中国妈妈收养的。
当我听到撤退时,母亲和孩子们一起选择自杀的时候我哭了。
整片的音乐效果也很不错。
片子中有很多白描和结尾处不不的笑脸都很让人回味。
看了某评价,说是影片结尾处不知道是怎样导演的。
我倒觉得妈妈给女儿饭团的那段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再次复苏。
我觉得那段处理得非常的棒。
比较让我惊奇的是,不不学会了姥姥讲的那个故事而且用英文讲给他的朋友们听。
女主:陆雪妮女主日本养母:高岛美智子(李千华)女主生母:王玉芬女主错认生母:姥姥————————————————开始串联OS—————————————OS声音主人:高岛美智子日本长野县人,1941年随父、兄,以开拓民身份落户中国东北。
1944年,美智子父、兄,相继前线参战(推测战死)。
(Bug2)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日本宣布投降,只剩妇女儿童的千余日本开拓民开始返乡或逃亡。
逃亡路线:方正县-哈尔滨-日本。
日本开拓者逃亡至松花江途中,因为幼小孩子拖后腿原因,集体自杀了一部分日本妇女和儿童,美智子母亲在冰冻的河面把饭团给美智子,让美智子活了下来。
中国妇女路过,收养了美智子。
(Bug1、3)在中国母亲抚养长大后的美智子与雪妮父亲(中国人)在青年俱乐部一次华尔兹舞会上认识,雪妮父亲追求美智子并在一起,美智子在副食店上班。
1970年,不能生育的美智子从中国农妇王玉芬处收养一女,在大雪夜带到丈夫身边,丈夫命名此女:雪妮。
美智子,丈夫,雪妮一家三口住在哈尔滨俄式老房子内。
可能是教职工大院儿,邻里对这特殊的一家总是议论纷纷。
一次雪妮旷课闲逛至美智子工作的副食店门口,美智子责问雪妮为何不上学,雪妮答:同学说她是日本鬼子。
但仍然有跨越政治的人情在,从不讲话的朝鲜女人会偷偷塞给雪妮核桃,粮店的面条爷爷会经常给雪妮家很多碎面条。
雪妮一家的条件十分不好。
在政治运动中,雪妮一家被批斗,雪妮父亲被摔死,美智子头发被剪光,他们一家生活在唾弃和白眼儿里。
(所以雪妮把父亲的坟迁出哈尔滨,痛恨东北的童年。
)中日建交后,美智子哥哥因美智子母亲去世,找寻美智子,美智子带着雪妮返回日本,并呆了两年半。
雪妮跟随美智子回日本,雪妮在日本学习,成绩优异。
美智子哥哥劝其留下,但已经在中国生活四十载的美智子,已全然不会日语。
被日本人认为是中国人的美智子,认为埋着丈夫遗骨的中国才是不得不返回的家乡。
后,美智子携雪妮返回中国,旁人对日本母女好奇侧目,少女雪妮反感中国,向美智子表达了希望再次回到日本。
(为后来解散上海分部,上司请雪妮回日本,雪妮爽快答应作伏)雪妮工作出色,结婚生子,并支付起美智子美容社交的贵妇式生活,而美智子也乐在其中。
(所以后来雪妮同样方式对待错认生母:姥姥,并认为姥姥也会像美智子一样享受物质的一切)美智子逝世,美智子哥哥返回中国,按照美智子意愿把一半骨灰带回日本高岛家墓地。
————————————————一点附加————————————————另:郁郁葱葱的大树下吹口琴的是美智子,拽吹口琴者裙摆者是雪妮。
冰冻河面穿和服者是美智子日本母亲,接受饭团者为儿时美智子。
不得不说的BUG(无恶意,捋故事发现逻辑衔接不上):Bug1:OS中 美智子说自己是随父、兄来中国,不知为何后面授予饭团出来了日本母亲。
Bug2:OS中 美智子说父、兄上前线后失去联系,一般很大程度上是战死,但是后面居然兄返回了日本。
Bug3:OS中 美智子有中国养母 但在冰河给予饭团的却是身穿和服的妇女个人美化Bug后:其实本故事想表达,爱和血缘之间未必有联系。
亲是血亲,爱是人情。
有血亲自然有爱,但有爱呢?
会变成亲人吗?
母狗养狼,美智子的中国养母与美智子,美智子与雪妮,雪妮与姥姥。
雪妮一开始不懂这种关系,她只认为有亲才爱,所以准备放弃无血亲的姥姥。
直到,雪妮到东北看见母狗和狼崽,看到郁郁葱葱的树下的美智子与自己,才懂得有爱也可以变成亲人,接回姥姥。
(完成爱哒传递→_→)因此推断,冰冻河面上的那个日本妇女最好是理解成身穿和服的中国妇女,递给逃亡中掉队的美智子救命之饭,并抚养其成人。
这样一来,所有的4对,母女,全部非亲,却全部挚爱。
这才完美切合主题。
————————————————分割————————————————————不过,一部处女作导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挺文艺的。
看的时候总会想到《小姨多鹤》,还有雪妮要是换成李冰冰演总觉得更合适,总有这种替代感。
以上都是按照OS推断,欢迎讨论。
囧,本意是想看赵薇的那部,差了个字机缘巧合把这当成亲爱的来看了,听人介绍备好纸巾准备哭成狗呢,还以为泪点变高了不是抱着那种准备哭成狗的期望来看的话,也是不错的电影,干练冷漠的白骨精被一起认亲的乌龙事件中的老太太慢慢软化的故事电影里某个时刻好像真的能理解那种压力与孤独,人到中年,离异,一直以为是生母的人去世,凭空出现的亲生母亲身居要位,高度有压力的工作,职场上没有人因为你遭遇不幸而同情你,同事的冷漠,上司的压迫,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而孩子还小,会无理取闹 任性撒泼,心力交瘁。。。
生活好像在一个死胡同里,怎么都走出去的无力感,女强人真的不是那么好当的,好在还有钱作为支撑可以不用为花钱而窘迫,吃任何高档餐馆完全可以不考虑钱的因素,只因不合胃口而换一家,旅行只为自己喜好而穷逼只有好自为之了。。。
没有钱好歹不要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境遇里。。。。
说不清是种怎样的状态,不要让自己被现实绑架?
让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吧。。。
但是像电影中那样的情景,除去小老太那样戏剧的出场,哪里是个突破口呢。。
辞掉工作?
好像不大现实,经济来源全靠它了,虽然电影里后面辞掉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
孩子?
这种时候就是个小恶魔,跟你犟,你说什么偏反着来,不能打不能骂。。。
真的是无力。。。
想太多了。。。
好可怕。。。
突然想到可能有个好的同伴可能会减轻很多。。。
所以,问题回到,论找一个好伴侣的重要性,没有爱情也至少要是个好搭档。。。
又是一部关于战争遗孤的片子,前面那个《又见奈良》刚好了解过了。
这又是一部按照导演风格来的一部片子。
虽然我看过导演其他的片子,但是能感觉到。
片子节奏非常慢,我真的看不下去。
由于是余男在,我快进、快进、快进的看,然后。
终于看完了。
片子老是有一种莫名的感伤:血缘不代表爱,我的女儿,我们没有血缘,但我却如此爱你。
………………煽情点全在那个日本母亲旁白上。
——————————最有意思的还是那个旁白那个过世的日本妈妈,轻轻慢慢的把往事一点点倒出来。
通过女主的回忆展现。
就是觉着这种情感结合的很好。
别的真没啥看点了。
桃姐胜在于,画面安排紧凑流畅,人物活动完全自然,即便是刘德华这么个公众人物,观众也不觉得冲出戏份,尽管情节、音乐、摄影比较简单,但正因此演戏才不飙的离谱,演绎的有真实力度,假戏才成真!
反观之,此影音乐。
摄影、画面人物分隔开都似乎精致,大家睁眼就看到了导演的用心,臆想,构思。
导演处处浮现于影片的各个角落。
败笔由此显露,导演的主观构思在客观的观众视野里就成了狗杂碎,吃起每一块都够味儿,但就是美感过于轻薄,欢笑悲苦都停留在导演那里,观众这里面对的完全是木偶般的人物、画面、音乐。
影片里的乡下老妈跟女主人公一起的几个画面里都完全是各说各话,眼神交流都没有,低级错误完全是!!
即便是彼此有情感隔膜,但是这里的情况是两个不搭边的木偶对着导演讲话。
其次,木偶倒是呈现出典型性,但却像是数学老师举例子,乡村的太低俗,像是书本上的,城市的太高雅,国际的完全是海外的,跟片子没任何交流。
老太太和女主教的变化也没认真用心体现出来,而这才是考验真功夫的地方。
导演真应该看看桃姐里的情感渐进深入是如何自然地通过画面的转换实现出内在情感价值的外化。
、总结一个字,木!
就像余男一样。。
说不上恶心,就像贾宝玉眼里的死鱼珠子般的女人。
没多少灵性可言,浮于外景构造,没有精神。
啰嗦了这么多。
就是因为片子的主题的确独特,有创意,有可造性。
但被糟蹋了。。。
这是一部音画不同步的文艺片,影片在后现代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中透视文革及之前战争留下的支离破碎而又沉重的回忆。
导演说之前想将影片命名为红蜻蜓,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改成了亲爱,其中的“见”和“心”倒反而与影片更为贴切。
影片重重地表现主人公对母亲的思念和依恋之情,追溯她们共同穿过的幽暗岁月,那些一路经受的苦难,异国思乡,相依为命,这像是厚重天寒地冻里傲立的红梅,触目惊心却给人希望。
女主角在无数个被噩梦惊醒的夜晚,也反复透过岁月看到昔日的母亲虔诚得身穿和服跪立在雪地里,模糊的印象是周遭荒芜的林木,和那缓缓传递过来的一个馒头。
起初这些镜头都让我以为是主角从小所经历的事儿,只是回忆起来变得模糊……亲,亲近亲密未必一定有血缘的牵连;爱,大爱厚爱可以超越血缘的限制。
这是我对影片的理解。
和余男相依为命的“母亲”却不是真正的母亲,其中有一个镜头经导演解说才发现是演的那么好,余男潜台词是:你为什么不是我的母亲!
但后来她也对此释然,特别是结局设计得巧妙……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艋舺》的结局,假如画面定格在慢动作飞溅的血滴在赵又廷眼前氤氲成樱花,岂不更为漂亮又意味深长……后来余男找到了“真正”的母亲,但她无法真正接受母亲的生活方式,而她的儿子起到了她们的纽带作用。
情节又一次变化,这位找到的母亲是一场乌龙,她们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老太太回老家的车子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停了,余男上车,但并未带走老太太,而是选择和她一起“回家”,之后又独自一人返回了。
但是在路途中她停下了,奇迹般得她跋涉千里,穿越时间的记忆,回到了当年生死攸关时外婆给“母亲”传递那一个馒头的时空里,原来如此,无论亲或爱,活下去才是她们代代相传的东西。
最后的结局从不不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爱超越了亲情和血缘,在时空的延续下也不断传递,厚重的历史从此变得暖和和轻盈。
它也在告诉我们,我们要不断向前看,无论时空的转变和人世的变化……
在又哭又笑的抽风下,看完了这部电影,今天刚好是不二神探上映的日子,因为要准备期末考试所以没有去看,在学校图书馆的海报墙上看见了这部电影,起初没有看名字,看了看导演,不认识,看看主演也不熟悉。
看看剧情吧。
母女亲情戏是我一直不敢看的戏,因为我怕会哭,可是不知为什么,看了这部剧的剧情,被吸引了,不知道是哪里,总之心里有个声音就一定要去看看。
片中的女一号是个纯正白领,整部剧我觉得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女主人公的生活线,当然,包括自己的母亲美智子的去世,丈夫的离开,儿子的不懂事,工作的辛苦。
另外一条就是寻亲线,当然这么说也不太妥当,其中是以为农村的母亲寻找以前送走的孩子,而切好契合点就出在了这里,美智子的离开对女主人公是个致命的打击,母亲对自己的爱一点一滴让女主几近崩溃,好像眼泪已经不能代替任何东西了。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片子里有着恰如其分的旁白,声音懒懒传来,陪着画面在合适不过,这是我看过的旁白配合的最好的一部了。
这里的演员也很不错,长得不漂亮,但是一看就是有故事的人。
眼神、姿态、说话的语气活脱脱塑造了一个个性强硬、坚强、看似理性的白领。
可是,母亲这个词语总有能让人一击即碎的可能。
这部片子不仅告诉人们母爱有多伟大,更有女人有多伟大的内涵。
狼和大黄狗可以生活在一起,并且母子相伴,看起来那么不可思议。
美智子是日本人,女主是中国人,两个没有血缘的生灵在一起,在当时抗战的大背景下,一段快乐的母子生活就上演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母亲去世了,她的话就留在了片子里。
农村来的老妇人,说着东北特有的方言,把我弄得乐不可支,淳朴、善良、聪慧都无法形容质朴的老百姓,而大上海奢华、庄重的生活更是与之格格不入,然而就是这个强烈的反差才具有了戏剧化的效果。
我好像仿佛看见了哈尔滨城传统的建筑和一条条小巷,以及那一匹狼和一只大黄狗在荒野漫步。
这部片子还挺大胆的 敢完全将画面与声音分为两条平行线 分别叙说事前和现在 但是会对观影人造成一些理解上的混乱或困难
无敌大闷片 20130626
张力不够。可以理解为不是一部戏,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最后有点假
情感主线用独白替代 人物的设定留于表面 挺受不了这种散文体的叙事风格 余男不错
雪妮这个角色很入戏,一个很冷的角色,然后突然之间的显现出来了柔和,但是王玉芬这个角色,就完全是游离了,一点没有入戏,所以就成了明显的对比,设置的反差也太过于之大,最终片子就不伦不类,想讲一个温情的故事,但是演员却始终在温情之外徘徊。
导演太过于炫技以至于片子异常做作,温情的题材楞整成了悬疑惊悚片。不过老太太是亮点。
实在是...........
余男的长相太挑战我的审美了。真是丑的。。。。。。。。。。。。。。让人看不下去了。。。。。。
原来于男演电影是这风格
三星半.微微有些感同身受.从此我对余男黑转路人.
余男实在是丑的令人发指,嘴唇永远像是被人打肿了一样……另外影片里的独白能用正常的语气么,永远都是朗诵一样的口吻太奇怪了,另外血字要不然就读“写”的音要不然就读第四声没有第二声的好不好
太细了,表达得太多,都不知要表达什么。
这是我来北京看到的最棒的一部电影,但它注定是一个票房悲剧。那又能怎么样呢?怀才不遇?太常见,认了吧
余男这阵子缺钱吧
不炫技、不造作、不煽情,但是我有被这部温情的片子惊艳到,只是因为现在愿意老老实实讲圆一个故事的电影太少了
欣赏不来,这真的是电影么,竟然还能有7分?为此还去查了大阪电影节是不是野鸡电影节。
文艺片,国产的
旁白听起来略作 可是旁白辅线画面感其实很赞啊 感觉这条线做剧本应该会不错
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