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视频网站上偶然看到了这部独特的影片,后悔为什么没有在2012年上映时就观看。
看到片名本以为会是个良驹救主或是在战场跟随主人奋勇杀敌的故事。
然而随着剧情展开看到的竟是透露着文艺气息的战争片,没有过多的杀戮和血腥,却让观众看到战争中普通百姓、士兵、敌军的众生相,懂得战争是什么,斯皮尔伯格做到了。
影片中很喜欢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与德军交火片段。
当骑兵列出阵型手里拿着长刀,几百匹战马穿过芦苇荡,冲向德军军营与德军拼杀,结果中了德军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
骑兵营低估了德军的实力,与德军展开了一场冷兵器与热兵器的较量,结果不言而喻,士兵惨死,少校被俘虏,少尉也射杀。
在这场战役中导演没有使用子弹横飞,血肉模糊的画面,只是通过少尉的眼睛来表现了本应惨烈的射杀场景。
血肉模糊的战役被表现的有点唯美了,但同样震撼人心。
在乔伊逃出德军军营被铁丝荆棘缠绕时无助的嘶鸣,敲打着英、德军士的心,有英国士兵打白旗冒死相救,因为没有带工具而懊悔时,从德军壕沟里飞出了七、八钳子的画面,让人不禁笑了起来。
此时本是敌对的双方,因为乔伊被拉到了一起,这时没有战争,没有流血,大家都是普通人。
这部影片没有绝对的主角,一匹战马像一根线把身处战争中的平民、英军、德军、战俘串联起来,让人们看到这些小人物在战争来临之时的境遇,看到战争的无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一匹受伤的马犹如戴着荆棘冠的耶稣,站在笼罩着烟尘的战场中,而在这一刻,英德各有一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走出战壕,帮它脱困,一边聊着对方战壕里的情况,一边帮助那匹战马剪断缠绕在身上的铁丝,多么不可思议又戏谑的一幕,这是斯皮尔伯格在国内新上映的电影《战马》中的一幕,尖刻地说表达手段并无太多新意,但是很奏效,真的很美,一部电影从画面.镜头的角度上来说可以做到几乎每一秒都很漂亮,就已经很足够了。
尤其最后一幕,像《马背上的Godiva夫人》一样安静唯美,青年士兵在马上缓缓回家,旁边是夕阳,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幕,既不刺眼又不造作,镜头的精致光影的配合,不得不让人感叹斯导的严谨。
正如影片结构,非常的工整,开头的拍卖会,结尾的拍卖会,哪怕是中间段落也让人从技术层面上无可挑剔以战争为题材,而且最后结局大圆满,算得上一出喜剧,当然这里的喜剧不是扎克和小罗伯特唐尼的《预产期》或者憨豆先生什么的,关于喜剧的定义,忘记是谁说的了“喜剧就是悲剧加上时间”。
时间段和角度不同都会使看法转变。
但事实并没有变,毕竟时间会冲淡一切,就像很多电视剧一样,你也许刚开始并能很投入这部电视剧,但是,伴随着人物在几十集里经历空间转换,时代变革,我们的观看时间可能只能用分钟计算,但是我们的心似乎已经伴随人物沧海桑田,而在这过程中产生的感情和被动的情绪,将决定着对我们对影片的观感。
作为一部引进片,难免要与国产片做对比,例如影片后面,老人让马的一段,突然让人想到了张艺谋。
那种刻意营造的场景和戏剧化的氛围,同样对光线和色彩的迷恋,但是两者之间似乎还差着些什么……想起某个朋友抱怨过的,说现在的某些年轻观众群对于某些影片的评价,只要片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男人的友情戏,稍为默契点儿的,稍为形影不离点儿的,就是“搅基”,要么“群P”,若是描写人与动物的情感与依恋,就是“人兽”,于是乎这部《战马》理所当然就成了“人兽纯爱基情大片”。
好吧,我out了,时代是你们的,最终、且永远是你们的。
也许正是在如此腐女腐男基友横行的世界里越是有斯皮尔伯格,马丁西格赛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等等这帮老头子们在这里维护着传统学院派的大旗,有他们在,学院派风格似乎就不会被时代所遗忘。
相对于《奔腾年代》《恋马狂》等同以马为题材的电影,《战马》似乎更注重于这匹马本身,而不是以人为主角,马为道具,影片中多处对马的特写镜头,也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对马的喜爱,而作为犹太裔的美国人,斯导的电影里似乎永远离不开“战争”这个字眼,于是这两个最爱,再次融为一体,气贯长虹。
忽略你所知道的资料和信息,单纯的看这个电影,你会怀疑这是否是一部2011年的电影,厚重深沉,扎实的镜头,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怀疑这是否是一部80年代的片子,然而在这个年代这种厚重而扎实的影片太难能可贵了,正如今年奥斯卡大打怀旧牌一样,马丁西克塞斯的《雨果》,还有来自与法国的《艺术家》,浓浓的思旧情怀。
是的,如此传统的一部电影,可能并不会满足所有人兴趣和需求,而且可能并不会有多少人相信真的有一匹马经历了如此的辗转,最终回到了主人的怀抱,这正如童话故事一般,重点只在于你是否相信,而相信会让你的心里永远保存着那么一块美好纯净的世界。
在圣埃克苏佩里所著的《小王子》里,狐狸对小王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对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
我不需要你。
你也同样用不着我。
对你来说,我也不过是一只狐狸,和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
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
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
”这段话的中心词是“驯养“,关于这个词,小狐狸后来还给出了最贴切的解释:“你看,看到那边的麦田了吗?
我不吃面包,麦子对我来说一点意义也没有,麦田无法让我产生联想,这实在可悲。
但是,你有一头金发,如果你驯养了我,那该有多美好啊!
金黄色的麦子会让我想起你,我也会喜欢听风在麦穗见间吹拂的声音。
”在1914年英国德文郡的一个农场里,一个名叫艾尔伯特的少年和一匹刚出生,未来将会被唤作乔伊的小马驹也演绎了这样一场类似的,关于“驯养”的故事。
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艾尔伯特一直站在农场围栏的外面欣赏乔伊,事实上在此之前,艾尔伯特已经目睹了乔伊的出生经过,我猜他从那个时候起就已经打定主意想要“驯养”乔伊。
乔伊当然不知道这些,但他同样对这个围栏外的少年产生了兴趣,他慢慢靠近围栏,站在艾尔伯特面前,他们大概对视了三秒钟,可还没来得及做出进一步的举动,乔伊的妈妈就已经催他回家了。
第二次见面时,艾尔伯特带了礼物,他从兜里掏出一颗红苹果,想要喂给乔伊吃,可又怕自己的莽撞冒犯了这只有着一半高贵血统的小家伙。
他轻轻唤他,他半推半就,终于乔伊发出一声欢快的嘶鸣声,艾尔伯特手中的苹果少了一半,就这样他“驯养”了他!
之后的事情,更是传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艾尔伯特和乔伊上演乱世佳人马情未了,辗转走马颠沛流离,乔伊从小马驹长成真正的“战马”,而值得一提的是,每次乔伊面临生死关头,真正拯救他的不是那些战马的技能,反而是当初艾尔伯特“驯养”他时教会他的犁地本领。
在这场与平民无关的战争灾难中,所有心中有爱的参与者都对乔伊产生了莫名的好感,风华正茂的英国军官,未成年的德国小兵,父母死于战争的少女,以及千千万万困在泥泞中的参战士兵。
也许说他们的好感是莫名的只是因为坐在影院里的我们无法体会那种绝望里对生机的渴望,乔伊是富有生机的,他简直是生命力的化身,即使是在生命可能走到尽头的那个夜晚,他也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他在炮火和布满铁蒺藜的战壕间狂奔,闪电一样!
飓风一样!
他的生命力让战争机器黯然失色!
如同欢乐总是伴随苦难,所有分离终将迎来聚首。
于是,在黎明前最后的黑夜里,在战争后方短暂安宁的小镇上,被毒气害瞎眼睛的艾尔伯特和伤痕累累的乔伊终于重逢。
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曾彼此“驯养”过,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当年约定的“暗号”(这暗号如此独特,全战壕的士兵无一猜对),他们可能咫尺千里,但就是因了当初的一个苹果,我们有了一个如此圆满的故事。
在1918年11月的一个黄昏里,在艾尔伯特家贫瘠的农场上,乔伊安静的站着,艾尔伯特则和他的酒鬼父亲以及漂亮又坚强的母亲紧紧拥抱在一起,四年,一场战争,跨越英吉利海峡,以及生死之隔。
【战马】在艺术性和观赏性上太成功了。
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约翰威廉姆斯的配乐,摄影与音乐都太美太美,不在大银幕上看绝对是损失!
还有这匹战马的好运,人类角色倒是变得次要了,最后夕阳那场景的构图宛如乱世佳人再现。
虽然有点琼瑶,但还是很感人的。
Joey像极了Beautygirl,走到哪被爱到哪,不过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骑着Joey和想骑着Joey的男人,都是好男人。
由于本人智商低于70每次看完电影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讲了些啥,所以只能利用我们智障福利院的唯一一台电脑上豆瓣来看影评。
每次看完之后都觉得自己智商可能也就50左右,各位大神分析的头头是道,那架势和小学时候分析中心思想,划分段落差不多啊,因此我对豆瓣上各位大神奉若神明,终于,刚才在电影院看完这片,我感觉豆瓣上的影评实在是弱爆了,真正的高手绝对在电影院!
下面就记录一下观影过程中各位高手的现场评论,绝对是边看边评的1,女预言家:做我后面,牛逼之处就是 能预测片子里所有人的死亡。
比如开始的军官在战马上被德国机枪手瞄准的时候,女帝就用上海话喊,伊要希特勒,医伊要希特勒,结果没过10秒钟,军官应声倒地。
后面哥俩逃兵被抓以后,绑了之后,女帝又叫完结,希特勒。
然后哥俩挂了以后,女帝又跟旁边的男仆补充,看,我说死了吧。
不过最后马冲到铁丝网时候,女帝失手了,他说马要死了,还 嘴里啧啧啧的说可惜啊可惜,但后来马被救活了,女帝只能自言自语说一句,咦,这样都没死啊。
2.剧情解读大拿:坐我前面,猥琐大叔,不知道是不是和菜头,进来自带了个保温杯喝水,一看就是常看电影的人。
对剧情解读的相当到位,一直给他旁边的弱智女解释剧情,而且嗓门特大,后三排听得一清二楚。
A,战马从无人区中被救认主那段,他们给战马擦拭身体,露出他的标志的时候。
大叔兴奋的叫:马会激励他们获得胜利,获得胜利!
B, 结尾拍卖结束后,法国爷爷拿出骑士旗以后,大叔淡定的说,我早知道他也是骑士团的了和主角他爸是战友C:法国爷爷说自己的孙子叫艾米丽之后,大叔恍然大悟道,哦 原来最开始坐在汽车上那个女的叫艾米丽啊不过最后我被大叔给鄙视了,结尾我觉得挺感动的2B呵呵的鼓掌了,因为就我一个人鼓掌,所以大叔扭头回来瞪了我一眼,给我吓坏了。
看了2个多小时的电影,真心感觉周围这些个牛逼人们的现场解读太牛逼了,我太弱智了,豆瓣太不入流了。
看了战马之后,终于明白为什么西方媒体不买张艺谋的帐了以防被喷不爱国,首先十三钗确实是部不错的国产电影,具体来说应该是部“不错的”“血淋淋”的纪录片。
但过程的惨烈不时让我恶心,对于一部爱国教育片来说真实陈述是必要的,但是过多渲染就会有种累赘之感,原来个艺术品,过多控诉敌方的丑恶和一味的上纲上线只能让电影走向庸俗。
总体来说张艺谋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无论在剧本创作还是特效还是美术上还是跟史导有很大的距离。
一部好的战争片不需要刻意描写血腥残酷来唤醒观众的爱国之情,爱不爱国不是看一部电影就能决定的。
一部战争片,如果只是用残酷的一面来博取观众的怜悯那只能说是肤浅。
我不明白很多中国观众很爱追求战争片里面热血沸腾的“大片感”,每天都需要生活在大起大落中不累吗?
一匹生来不平凡的马作为主角,贯穿整个故事,以自己的勇气和忠诚感动了生命中遇到的所有人。
也正是这种为了某个信念而活下去的精神让它坚持到最后。
一战中从战马变成俘虏再被收留又再回到军队,无论处境有多艰巨,每每都在生命的路上向前努力,见证战争里的那些生离死别和那些人性的美。
战争场面悲壮却不乏美感,无需刻意描写某方的善恶却能给人一种深刻的教育,那就是战争带给人类的只有家破人亡,无所谓爱国精神无所谓种族之分,那些国的形象在爱与人性面前只能算是浮云。
谁愿意战争呢?
到头来还不只是为了国家。
记得有一幕为了解救主角joey,一个英国兵和一个德国兵冒着危险走到一起,那时候什么战争什么杀戮都不再重要了。
人作为一个个体那么渺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可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却能在那么悲壮的环境下被放大成无限倍,这才是这部片子真正要教育世人的意图,反战不需要用战争的残酷来大肆渲染,平淡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足够让人心灵震撼了。
Be Brave!黄瓜君在此片里只是个龙套军官,但是一句话却概括了整部戏要表达的中心,那就是要怀着大爱勇敢活下去。
无需华丽的特效强大的卡司,只要有一个掌握剧本灵魂的导演,和一个大师级配乐好基友,就足以造就一件艺术品了。
我喜欢这部电影。
因为我看到不一样的视角和表达方式。
有人觉得故事也许太过松散,然而以马为线索,电影完美地串联了在战争中各个不同的人命运和战争带给他们的伤害。
没有民族主义,没有敌我之分,没有政治说教,也没有英雄鼓吹。
甚至没有仇恨。
但与此同时,它又完美地表现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珍贵,什么是生命。
为什么这匹马是神奇之马,因为它就像一个聪明的小朋友,懂得绕过那些不愿意做的事情,懂得体谅他人,懂得保护同伴,它的勇敢并不是建立在那些在战争中很容易被鼓动起来的盲目的奉献精神,恰恰相反,它的勇敢是因为它的畏惧,对战争和死亡的畏惧。
在颠肺流离之中,无论如何回到故乡。
求生的信念让它勇敢。
所以当它从军队里逃出来,穿越两军之间的无人区时,所用的音乐如此激昂——这匹马一直都那么温驯,努力做到其他人想要它做的事,这是它唯一一次失控,剧烈地失控——它想要回到它的那一边去,它的家所在的那一边。
然后出现了影片中最精彩的一段,这匹马在两军之间的无人区被倒刺勾住,两边的士兵都对它心生恻隐,这时候,对于马的同情战胜了战胜了战争、战胜了隔阂、甚至战胜了这也许只是一个陷阱的恐惧,一位英国士兵从战壕里走出来,不害怕也许自己会被射杀,为了把这匹马从这种被倒刺缠身的痛苦中就出来。
然后,他得到了另一位德国士兵的帮助。
没错,他们在打战,但是他们一边小心地解救这匹马,害怕自己的判断错误弄疼了它,一边愉快地聊天,聊聊彼此阵营的情况,聊聊姑娘,交换了彼此的名字,最后互相祝福。
这才是人。
温柔、善良,对苦难同情、对同伴关怀。
而不是被贴上标签的战争机器。
每一个生命得以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种福泽。
没有一种生命应该为另一种生命而牺牲。
只因为它不如另一种生命强大。
进化论的观念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这也许是现在的一种事实,但我认为之所以现在的人类这么认为,只是因为人还没有完全进化好。
真正完整的进化论应该是这样的:当你变得足够强大的时候,你懂得去尊重每一个比你弱小的人,你的强大并不是用来欺凌和掠夺,而是用来保护。
这才是进化。
《战马》的票房、外媒评论、得益于奥斯卡新评审规则进入提名、最后却又颗粒无收的事实无一例外地证明了:相较于斯皮尔伯格之前的作品,这确实是部不被待见的影片。
如果说战马已经不再作为工具出现在当下或未来的战争中,那么这部片子完全印证了斯皮尔伯格的江郎才尽。
情节生硬做作、情感支离破碎、几场有象征寓意的戏毫无铺垫、说人说马两者得不偿失。
电影中有一场马被钢丝缠在战场中央的戏,这是一段毫无铺垫、立意高于叙事本身的失败案例。
对战的双方士兵在战场到处弥散的烟雾中发现一匹从来没有见过的马,而后既然不畏生死、冒着危险前去解救,而双方士兵在这一短暂的突发事件中居然通力合作、停火歇战,握手唠嗑。
这就像《金陵十三钗》中被人诟病的歌女取耳环段落一样,娇柔和匠气。
虽然力图表现人性中的善,但是我相信,对于任何一个置身于那样环境中,情商和智商正常的人,是断断不会也没有必要做出这样的举动。
动物和儿童题材的故事最难拍,如何表现与人的互动都直接关系到电影的成败。
这一次,斯皮尔伯格依靠大特写(马的脸部乃至眼神)和马的动作来赋予其通人灵性,而非通过客观记录马的行为、用前后剪辑让观众对其行为产生自己的认同(比如美版《忠犬八公》)。
这一点很俗,也很做作,成了它最失败的地方。
它无一不体现人类理性中的夜郎自大,那种到处泛滥的人道主义精神已经被用来肆意地去揣测其它物种,仿佛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自负。
难怪有人说只有养过动物的人才会喜欢这部影片。
人物的情感是需要叙事一点点积累、然后产生代入。
《战马》在前半段的方向很对,但战争一旦爆发,这种叙事便完全失控。
首先人物主线断了:时而这个人、时而那个人,没有主次,而这些人的故事间又缺乏必要的内在连贯、前后彼此独立,只有战争这个大背景相同。
第一男主对战马的思念,本可以作为贯穿始末的主线,然而也没有被从头拎到尾、或是用主线支线彼此穿插的手法进行,只是很生硬地安排在故事的前后作为开场和收尾。
更何况男主不到参军年龄、英国又非第一战场、家里更面临着失去田地、无家可归的悲惨命运,他是如何抛弃一切奔赴战场的?
这一切的结果都不会有让观众产生战争浮世绘的感觉,带来的只有割裂。
而近期以一个长镜头带出所有人物的《Love》和香港下层浮世绘的《夺命金》,都很好地示范了众多人物如何在有限的片长内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但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这一点都比《战马》做得好,你可以拿战争和大地域面积做借口,但参考下明格拉的《冷山》是如何拍摄被战争分隔的人们彼此思念、并以此保持内在连贯的。
《战马》的马作为串起各种人的视角,它仅仅只起到了一个道具、一面镜子的作用,保持独立、仿佛在却又不在地游离于各个支线外;除了和第一男主的故事外,他没有与任何其他角色发生互动,在他们的故事里,它退化为单纯的道具,人物的故事是人物的故事,马的故事又是马自己的故事,说人说马得不偿失。
或许很多人认为这样已经足够优秀了,但要想获得小金人,显然它的支离破碎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最后说说摄影。
广角、摇镜、色彩浓郁,一切都这么的熟悉,让人想起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商业大片,而最后一场团圆戏的影调和构图,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对1939年《乱世佳人》的抄袭。
或许,复古是对《战马》的委婉批评,它既不够感人,又不符合影迷的预期。
毕竟,当一个人开始怀旧时,他生命中的无力将渐渐取代所有的能动和创造力。
英国士兵科林前往对阵双方之间的无人区时背诵的是《圣经•诗篇》的如下篇章:“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糟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毫无疑问,那个静静的黎明是《战马》这部片子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整部片子已经讲到1918年,正好是《西线无战事》中德国士兵保尔为了抓一只蝴蝶被击中向前扑倒的那一年。
那一年德俄签约停战,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无数工人、学生、地主儿子无差别的死在战场上,而这里这匹叫做“乔伊”的马尽然以不死之身驰骋火线,然后英国兵科林和德国兵皮特来自不同的国家敌对的阵营战场的两端,穿过残破的掩体和积水的弹坑,为了救回这个大家伙。
当德国兵回头说“我们需要更多剪刀”,立刻从战壕后飞出五六把落进水坑里的时候,整个观众席的人都笑了。
看到这里我才明白,这是该死的治愈系的惯用技。
比起前面大段的美丽风光和隔靴搔痒的战争描写,比起被反复强调的“战争夺走所有人的一切”,希望才是这部片子真正表达的东西。
绝处逢生时人类表现出的共同的温情在两位士兵身上得到体现,他们聊到战壕里的业余生活,还有漂亮姑娘,决定把获救的马牵到哪一边的时候他们抛硬币,临走前相互报上名字并彼此祝福,好像我们真的能够看到英国兵有朝一日会在南部乡村的田园生活中悠哉悠哉的举着来自杜塞多夫的帅气朋友赠送的那把德国剪刀,好像我们真的能够相信战火熄灭之后他们的生活会恢复原貌,一如战争从未发生。
同为一战背景的反战题材,观影中我的脑子里不时出现《西线无战事》的场面,我一直想象着19岁的保尔在漆黑的河里游泳的情节,虽然无法相提并论,不过听说《战马》原著是儿童读物,能让一匹马儿与那么多人建立起感情纽带,又在高纬度的美丽夕阳下和最初的主人返回故里,用不可思议的故事给形形色色的观影人一剂相同的治愈,这也就足够了。
期待着另一部拯救大兵瑞恩或黑鹰坠落的观众可能会失望,儿童小说的原著,PG的电影分级,注定不可能展现绞肉机式的一战的惨烈。
然而习惯于斯皮尔伯格式主流的影迷们会认可这部典型的温情优秀之作。
那所谓的人文关怀,说是陈词滥调也罢,说是虚伪面纱也罢,却的确是斯皮尔伯格立身的电影哲学。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在想如果要拍以马为主题的战争片,那么冷兵器年代最适合,才能显现战马的英雄之色。
可是我错了,这片子从未想要成为让人热血沸腾英雄传奇,而是大时代悲剧中弱者的无言反抗,正如拯救大兵瑞恩不是巴顿将军,所以我们看到了骑兵对抗机关枪,骏马对抗坦克,正是这样一匹在冷兵器时代会成为马中赤兔的一代骄马,哪怕在乡间还能和发明不久的汽车比酷,可是在世界大战的前线只能作为拉大炮的牲口而受尽折磨,这又何尝不是在那个机械时代日渐渺小的个人的真实写照呢?
它在战争中的第一个主人,那个骑兵军官,优雅而早逝,如同被雨打风吹去的华丽年代,但尚且抱有尊严。
第二个主人,为了拯救自己弟弟的逃兵,耻辱的死去,没有荣誉只有同情。
第三个主人,爷爷和孙女,父母在抗争士兵的掠夺时被杀,只有爷爷面对孙女的懦夫的斥责而缓缓道出“活下来,才是真正的勇敢”。
至于那段英德士兵联手救马,不过更说明了战争的荒谬。
这里的战争,不像黑鹰坠落一样是身边同伴落难的血仇,而只是原本可以成为朋友的人们之间命运的玩笑。
由于PG的电影划分,某些段落不能够展现血腥,却不乏动人之处。
比如那段机关枪对骑兵,当然不可能如“最后的武士”里那么惨烈,只能前一个镜头拍骑兵突进,后一个镜头只剩下空马奔驰。
倒有几分黑泽明“影武者”拍长篠之战的神韵。
再比如逃兵兄弟被枪决,恰恰被缓慢落下的风车页挡住,平添几分诗意。
这样训练有素的镜头现在越来越少见了,新一代的导演们以碎镜头或摇晃自拍风格为酷,实在是破坏了电影的艺术感。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最近的大热的那部国产战争片。
以这样的动物为主线表现战争显然更能赢得大多数人的共鸣,无论国籍文化;而以烟花女子为主线表现战争,除了奇情的引人注目之外,终难登主流的殿堂,无论国籍文化。
即便是羊脂球和茶花女,也终差了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更何况这两个还没有下半身情节的卖弄。
片子我还没看,或许的确很好,只是可惜中国的抗战就此又少了一个绝好的在世界上宣传的机会。
槽点太多了。。。吐不完啊!!!结构松散,感情弱智,好一部乱世佳马啊
从头到脚透露着甜蜜的虚假氛围,不过德国跟英国士兵一起救马那段还是很可爱的,作为夏洛克脑残粉表示作为观看此片唯一理由的二表哥在五十分钟左右才出现,然后耍帅不到十分钟就挂了实在是太¥…&%&*&*%了!!
养只白鹅看大门
老斯,你和威廉姆斯都过时了,再这样下去就成国师了好不好?
高大全=没诚意好吗
有点压抑
恰到好处。哀而不伤。被TomHiddleston的绿眼睛杀得魂飞魄散。
雾都孤儿的开场+飘的结尾+张艺谋的摄影+马景涛俯身的男主,整体人设太琼瑶,总是让我恍惚错以为是还珠格格在草上奔跑,德国军官说着最正常的台词,战争夺走一切谁也无法例外。这匹误入战场的独角兽,最终带着逝者童话般的希望离开。二缺和裸基的戏份让我不停笑场,基情无处不在,马也不例外。三星半。
由马作为主线穿插出来的剧情未免有点勉强。
几个细节确实被感动。总体故事不容易让人信服。整体不错。
虽然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真的有好几次不想看下去了
中央八套那种家庭片 总觉得很零碎 完全击不到我的泪点
虽说知道马是通人性,但是这么拍法我还是觉得有点奇怪,,,
很普通很平庸很史诗很主旋律
因为一匹马而改变一切这个故事几乎是太不可能了。可有可无的人物可有可无的故事带上点不痛不痒的事件,黑马再好但也不能抹去故事情节松散拖沓这么一个血淋淋的事实。风景浓、美、艳,最后夕阳那场景的构图宛如乱世佳人再现。去年的“一代神马”今年的“乱世黑马”都毫无新意啊ps:Benedict越看越招烦
果然更适合孩子,完全是个童话故事。
乔伊 小马王 还有我的小白
《太平洋战争》之后,对战争片的兴致彻底败坏。然而剑走偏锋的《战马》带来了另一种雄浑希望所萌生出的感动。大浪淘沙后,一匹马串起的人性善恶,屡屡勾起人的恻隐。纵然一切皆与巧合为谋,但要是缘悭一面,恐怕编剧也于心不忍。
这部片是 爱马仕的由来咩···················爱马士啊!!!!!!!!!!!!!!!!!!!!!可能是我太老了 我真感动不起来,这么假的剧情···················
可能是史上最温柔的战争片了吧。每一个人都温柔得要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