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大部分内容很精彩,后面剧情有点崩,既然前面反映的内容是注重写实的,为什么后面突然插了很多写意的那么不真实不合理的情节安排呢?
(我并没有否认写意的优美,问题是得编排得当)而且明明道具、场景、校长等设计都很真实,粉提老师的“有教无类”观念没毛病,也很感人,但是因为巴王超过是“坏学生”就对他特别好,好的对其他学生已经不太平等了,这一点很不合理,电影并没有通过其他人表现这个教学观点,就很不合理。
另外,看了弹幕跟评论很多人把巴王超过跟粉提老师(这个演员形象上很合适,但演技就。。。
)组CP,有磕CP的幻想,但导演自己说二者并不是那种关系,以下是网上找到的导演在接受采访时的原话:“粉提老师的男友始终没有正脸,因为一有正脸,他就有情敌的意思了。
其实他就是故事的一个转折点。
巴王超过渴望得到认同,粉提老师是巴王超过的精神寄托,而不是情感寄托,可能现在很多观众把巴王超过的情感寄托和性朦胧过度放大了。
我们作为剧作者,有最基本的道德基准和电影审美,不可能往三俗和低趣味方向做。
我们要做得很高级,观众知道点到了青春期的性朦胧,看完之后会觉得真美好啊,真怀恋。
”看电影的时候我自己对这对的CP感感觉也是很强烈,看到导演的话之后很惭愧,认为导演是从小孩子天真的角度去拍摄的,然而我们却以成年人的、过度解读的角度去看待,有点“腐眼看人基”的意思了。
但是细想又不对头,明明就是导演自己的镜头有意营造安排这种情侣的情感(比如:粉提老师的男朋友跟粉提老师午睡后,巴王超过去粉提老师的房间拿书,男朋友是光着身子的。
这不就明摆着有强烈的性暗示了吗,这个画面跟角度,很难不让人把“巴王超过的情感寄托和性朦胧过度放大”。
不然,男朋友完全可以是穿着上衣出镜的。
)。
导演还把这感情说的那么单纯,而且那个男朋友还是导演自己出镜,这就恶心到我了。
但客观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可以的,所以给了3分。
不合理的剧情扣1分、男朋友的情节扣1分。
一开头就是一群小学生声嘶力竭的在那儿背书,啊,想想童年的时候嗓子没少这么吼,李阳的疯狂英语不也是这个样子?
不过显然小男主是个特立独行的淘气鬼。
光开头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导演是个致力于儿童文艺事业的80后导演,他自己也出生在儿童节,好像真的有命定的缘分。
其实很多的细节都牵扯到各种教育理念的碰撞,比如娃娃书,在小男主朴素的认知里,这明明是老师让自己捐献出来给大家交流看的,结果老师直接锁起来,还要求考试考双百才还给。
其实这些老师们也绝非坏人,看看这基层小学的条件,女老师挺着肚子坚持上课,能坚守在这里,没有情怀和奉献是做不到的,只是人太容易用“为你好”来绑架孩子了。
当穿着白裙子,年轻漂亮的粉提老师出现时,我一下子就想到杨红缨老师的《漂亮老师和坏小子》了。
小男主的名字“巴王超过”,其实在90后的一波孩子中,把父母姓氏拼在一起,起名显得比较独特的习惯,也比较容易找到,叫孩子“超过”,无疑也寄托了父母的期望,希望能多多超过其他人,只是这孩子这年纪,想到超过的地方,无非就是吃得超过或者玩得超过。
所以天天被爸爸和老师滴溜溜地教训,只有爬上那棵大树上,什么也不想,才能感到片刻的松快。
从影片也能一窥乡村教育的冰山一角,以殷神仙为代表的乡村教师们,他们当然不是什么恶人,哪怕对学生的严厉,往往也是因为相对传统的教育理念,也知道这些乡村娃娃们要靠着读书,才能真正走出去,虽然最后在全县统考的时候,跟那些好学生们透风,暗示作弊,看起来感觉很不好,但是像这种乡村小学本身处境就比较艰难,必须要尽全力将成绩提上去,才能尽可能地争取扶持,就连国家大力宣传的巾帼榜样张桂梅老师,也只能靠填鸭式教育,把这些云南大山里的女孩子先送出大山,毕竟连第1步都迈不出去,那就没有更多的可能性了。
粉提老师无疑是代表了一种更加理想主义的,未经世俗侵染的教育理念,所以她坚决反对巴王超过去作弊来换取及格,但是,如果异位而处,像她表姐一样再多做些年乡村教育,难保她不会改变想法。
当然,就像大闹天宫的孙大圣也终究要带上紧箍咒,走上西行之路,小淘气包也要一天天长大。
当他看到喜爱的粉提老师和男朋友亲热,当最喜欢的娃娃书也无法抹平心头的失落,等他把藏在大树上的宝贝盒子扔掉,当他把秋千绳子磨损害粉提老师摔跤,当他爸爸把大树锯断,巴王超过不得不成长了。
成长后的他,更稳重了,更成熟了,他当上了班干部,会主动地背课文。
当他收到粉提老师的来信,也不会那般激动了,他把自己的藏宝盒埋在了那棵大树的树根下,包括了粉提老师的信和给的地址,因为他知道他和那位可爱的女老师不会再有交集了,就像粉提老师就要大学毕业,迈向更广宽广的天地,像她的男朋友一样深造,而巴王超过也有自己的路要走,他的童年已经结束了,他要逐渐成为一个男子汉,肩负起父母老师的期望,每个男人都是这么走过,就像粉提老师那个文质彬彬的高材生男友,小的时候也一样玩过链条枪。
影片最唏嘘的话无疑是粉提老师来信的最后一句,“愿我们都做最真实的自己”,可究竟什么是真实的?
巴王超过告别童年,不再淘气,走向成熟稳重,这也是真实,至尊宝主动带上紧箍咒,西天取经,这也是真实,谁不怀念自己童年时无忧无虑,但这一切是因为有别人为我们付出代价,社会关系从来都是相互的,没有谁享受权利的时候不承担义务。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世上也没有不散的朋友。
粉提老师从“秋千”上摔下,她总会离开孩子们,“好地方”亦终将烟消云散,仅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整个体制...以上点点,合乎情理,亦在预料之中。
影片中大量的细节,神还原了那一代人的学生时代情景。
尽管全片似乎没有高潮,可就是这么“平平无奇”地触动每个人的内心,因为这是最真实的,每个人心中的理想老师就是粉提老师那般模样。
我有幸参与过大学生三下乡的乡村支教志愿活动,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兼班主任,小朋友们与我创造了许多美好的共同回忆。
我遇到了影片中的“巴王超过”,同学老师们眼中的调皮霸王、“制度”的破坏者...诚然,一开始得知班内有这号人物时我内心是忐忑的,但作为一名“外来者”,我没有带着“标签”去看待他,并不会因为大家都说他是那样的人,所以用所谓的“相对应的方式”去对待他。
短暂几天相处下来,你会发现他只不过是缺少关爱和关注罢了。
他是勇敢和自由的象征,只要用对方法,他也能做到认真听课、努力学习。
这次支教之旅唯一遗憾的是,属于我的“秋千”比我预料中更早的断裂,不过回想一下,我也获得了成长不是吗?
我有遗憾,但不后悔。
学校是培育儿童的地方,但儿童教育单从校方而言很难做到全面,就像影片中的粉提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特殊待遇'”都留给巴王,父母是关键中的关键。
你以为你砍掉的只是一棵树,其实是孩子的童年。
孩子需要的是鼓励,哪怕是一张没有公章的进步奖状,用对方式永远比做对事情更重要。
2020年,我毕业了,曾经的五年一班也毕业了......祝我们学业进步,前程似锦 最后,感谢我的高中班主任,何其有幸能做您的“巴王超过”;感谢那位胡姓小朋友,何其有幸能做您的“粉提老师”!
如果整部影片只能截取一张图,那么这张便是我的最爱!
光的洗礼
电影《树上有个好地方》讲述了一个关于逃避和做自己的故事。
电影海报和片名都有很直接的体现:在大树之上没有任何约束完全裸露的小男孩把树当作自己的秘密基地。
关于逃避的原因,男主角巴王超过的名字最是直接。
其实我们来到这个世上,都是带着父母亲的期望的,而这份期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我们的名字了。
就像巴王超过父亲姓巴母亲姓王:他们自己又没多少文化,但他们希望儿子超过父母超过其他人,所以直白的取名——超过。
一个带着任务带着压力的名字。
但小孩子才不想被压迫呢,所以现实是他们的儿子事不隧人愿,只有吃和玩能超过人。
除了名字之外,巴王超过还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生活环境下: 家里,巴父言行不一,和我们小时候目睹的家长行为到是差不多,巴五峰一面教育巴王超过吃饭不能翘着腿,一面却把自己的腿翘的老高。
学校,殷校长为了给上级交差,骗取巴王超过的小人书为校阅览室充数,但并不按承诺给学生们看;为了学校联考的结果第一,他停掉音乐、体育、美术课,并在考试时用西瓜让监考老师多上厕所为学生作弊创造条件。
被封为“灭绝师太”的孕妇班主任只会以自己为出发点不由分说把他巴王超过赶到教室最后面与垃圾堆为伍。
代课的粉提老师出现,终于让巴王超过眼里出现了一个言行一致不装模作样的正常大人。
这个新来的代课老师不同于传统的老师,她会在操场和学生一起跳绳、打沙包,只是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领导的口中是“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老师。
”粉提老师对不受待见的巴王超过很友善,会给巴王超过香甜的黄桃水喝,也会给他穿自己的拖鞋,甚至见他午休从桌上掉到地上后让他睡到她的床上,这一切待遇是之前巴王超过想都不敢想的。
巴王超过开心地把自己避世的“树上好地方”介绍给粉提老师。
他们一起上树、一起去田野玩耍、一起来烤鸟蛋...。
从此,巴王超过所有藏在心底的乐趣都有了分享的对象。
巴王超过午休睡过头,被校长抓到教室后面罚站时学生们朗读着出自叶挺将军被国民党囚禁时写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喊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其实这应试教育的学校又何尝不是囚笼?
这里囚禁着你的本性,因为在这里只看成绩,不看其他!
虽然下了很大功夫备考,但巴王超过并没有自信考好,为了考试结果好看,巴王超过到自己的“好地方”,往身上写满考点,粉提老师发现后,告诉他“你不能做一个不诚实的人”,让他去河里洗掉了。
巴王超过最终凭借真正实力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校长并不肯设置进步奖给巴王超过。
为了不打击他的积极性,粉提老师在白纸上用口红给他画了一幅奖状,回到家里,父亲巴五峰对这没有公章证明的另类奖状嗤之以鼻,还好母亲肯为他贴到墙上。
粉提老师的男朋友来学校后,巴王超过躲在床底下,看见老师踮着脚,他默默把原本用来垫床脚的木块垫到老师脚后跟下,或许小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纯粹吧。
后来老师的床上睡了她的男朋友,原本会给他穿的拖鞋也穿在了老师男朋友的腿上,巴王超过怅然若失,他知道粉提老师不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了,和老师同学一起玩游戏时他充满戾气变得攻击性十足,只能被请出局。
而当他在窗外听到粉提老师说男朋友穿西装把头发用发胶弄起来好看,他回家后用胶水把头发捯饬成粉提老师说的那样后去见老师,可最终也只是笑话一场!
巴王超过的好地方被粉提老师分享给了她男朋友,看着荡在秋千上的老师男友,巴王超过气不过,原来他以为的例外和独有的偏爱不过是自欺欺人,他恼怒的割坏了秋千绳却意外摔伤粉提老师导致她住院而提前离校,父亲巴五峰去锯断了巴王超过的大树,摧毁了巴王超过的“好地方”。
故事尾声,巴王超过成绩越来越好也从教室的最后一排坐到了前排。
而粉提老师为了和高学历男朋友靠齐,大学后疑似陆续考了博士硕士之类。
而巴王超过在已是树桩的“好地方”前埋葬了自己的宝贝,告别了童年。
电影最后,定格在树桩上新发的小苗。
这就是人的成长,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成长中逐渐强大,变成有一定话语权的人,却也开始失去真我,为了饭碗、为了生存,去超过他人、去超过自己,在追名逐利中却也没了真我,凡事都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失去了原本的纯粹,殷校长如是、编制老师如是…… 或许殷勤校长和孕妇班主任最初也是代课的粉提老师那样纯粹的园丁吧?
或许所有学生要看齐的模范生“贾(假)苗红”最初是“真苗红”吧?
谁知道呢 或许巴王超过是不会失去真我,不会变成那般伪善的大人谁又知道呢
树上有个好地方,然后,这个好地方没了。
因为在现实中,像巴王这样的“差生”很多,像粉提这样的“老师”很少。
寒假在机构教过一个四年级男生,很像巴王,调皮捣蛋,“臭名昭著”,但我还是发现了他身上的很多闪光点。
于是,当他来到我身边,我帮他梳理身上的一个个优点,还有浮躁不自信的缺点,告诉他怎样变得优秀,告诉他你可以变得优秀。
上第二节课,我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每个人都是从小孩子长大的,所以要关心小孩子,每个人最终也都会老去……老师将来也会老去的。
突然他说,老师那我养你。
我的泪水立刻冲出了眼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也离开了那家机构。
慢慢发现,巴王和粉提的命运可能是相类似的,巴王是“差生”,粉提是非主流“老师”,都要克服很多困难,才能往前走。
回到电影故事,巴王在粉提离开后,依然认真学习,立志考上大学,有了人生方向,不再调皮捣蛋,说明粉提老师教的很好,爱的教育比批评指责要好。
就像卢安克的学生说的那样:我愿意为你做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不可能的事情,是卢安克们先做出来的。
树下有个好地方,因为教育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这颗种子刚好埋在了树下。
从《小兵张嘎》到《小鬼当家》,优秀儿童影片以为数不多的产量离我们越来越远,它区别于动画由真人演员出演,区别于复杂的故事片蕴含着浓郁的童真童趣。
在去年有这样一部电影,它台词全部运用当地方言本土气息十足,它拍摄有巧思,还有致敬《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地方,故事流畅,人物鲜活。
这部《树上有个好地方》讲述发生在陕西农村关于“巴王超过”的童年故事。
父亲的轻视、校长的鄙夷、班主任的苛责、同班学霸的嘲讽,让巴王超过找不到真正能听他倾诉的人,一棵隐蔽的大树成为了他自己的“世界”,于是将所有“好玩”的东西都藏在了那棵大树上,大树构成了他独有的乐园。
之后的校园生活也因为年轻支教老师粉提的到来而变得五彩斑斓。
粉提老师漂亮、温柔、保有童趣,她用身为师长、朋友的爱,抚慰着他幼小的心,巴王超过的秘密基地也变成二人共同的秘密。
整个故事以树上的“好地方”为线索,巴王超过因树上的“好地方”暂时逃离了不如意的童年时光,也因这个“好地方”与粉提老师成为好朋友,开始告别颓废不堪的校园生活,变得积极正能量。
其实,在每个人的童年世界里都会有这么一颗“大树”,那些年少时光里得不到的温柔,以及难以排解的忧愁,都可以自己一个人悄悄的埋藏在专属自己的圣地。
“大树”寓意着童年时光的稚嫩和童趣,当结尾“好地方”不再,并不意味着童年的消逝和陨灭,而是寓意着一个人新的成长。
《河边有个好地方》是张忠华导演继《树上有个好地方》的又一力作。
看到这个片子的第一反应就是,粉提老师你好,幸好还是你!
从第一部开始我就很喜欢粉提老师,她让我看到了我童年时代许许多多老师的缩影,也是我小时候最喜欢且以后希望能成为的那种老师。
她并不完美,有着自己的小缺点和脾气,也并不是国产剧主角一味的假大空的圣母。
从第一部到第二部,她一直是一个平等的帮助者。
粉提老师的帮助并不是成年人高高在上的“救赎”,只是平等的一个人发现了另一个人。
她能看到毛叶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极具绘画和写作的天赋。
也会勇敢打破传统应试教育带来的有色眼镜,去鼓励学生战胜心理问题,找到自己真正喜欢且热爱的事情。
粉提老师串联起了一二部,也串联起了我记忆中童年的老师,希望第三部仍旧是她。
不知道会不会第三部对准班长这种三好学生,总之期待张导的下一步作品!
好剧邦独家专访《树上有个好地方》张忠华导演《树上有个好地方》为国产儿童片指明了一条出路:真挚细腻地表达,必然会赢得累累硕果。
截至发稿日,其抖音话题播放量破8亿,创现代写实题材网络电影抖音话题播放量最高纪录,同时在爱奇艺电影热搜榜上持续排名NO.1。
除了网络上好评如潮,该片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提名。
好剧邦特别邀请到导演张忠华先生,一起探寻《树上有个好地方》成功的奥秘。
初心与坚守采访过程十分愉悦,张导侃侃而谈,声音清脆向上,像极了他电影作品给人们的感觉: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树上有个好地方》没有骇人的特效,没有夸张的演员阵容,却能打动无数网友,纷纷直呼“爷青回”。
对于电影的创作灵感来源,张忠华导演说道:“在我大学时期,拍摄了一个叫《紫陀螺》的作品,一直在被关注,最开始是在土豆网上,之后被网友剪成小段子放在短视频平台上,网上的数据特别漂亮。
《紫陀螺》让我意识到淳朴的西部农村儿童片,它其实很有市场。
当时是用DV拍摄的,设备简陋也没有充足的制片费,虽然最终口碑很好,但还是留有遗憾,这是我做《树上有个好地方》的渊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树上有个好地方》就是《紫陀螺2》,我做儿童片十八年,它是一个一脉相承的东西,这部影片蕴含了我的童年回忆。
我是一个八零后,平时生活在农村里,感觉到这三四十年农村变化真的很大,人也是越老越怀旧。
各种的情怀,加上我对儿童片、对儿童的关注,特别是做了教师之后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是各方面的原因让我要回来,有了创作冲动,我要把这个东西拍下来。
”
04年的暑假,张忠华导演还是西北大学的一个普通大学生。
他的长篇电影处女作《霸王年代》是手持DV“玩”出来的,“每天一包方便面,带着七八个孩子,成群结队地去拍片子,其实孩子们就是跟我玩,我也是拿着DV跟他们玩。
”青涩稚嫩的处女作,透露出最真实的温热,张忠华导演得到了从未预料到的成绩,“第二年的时候,《霸王年代》在北京大学电影节学生单元,拿了最佳长篇奖。
和我一块领奖的都是北影、中戏这些专业学电影的人,颁奖的也全是知名导演,一下子就感到儿童片这条路适合我走。
之后的连续两三年,只要我一拍儿童片就拿奖。
最后我发现一个问题,儿童片让我在电影这行生存了下去。
其他有好多学电影的人,包括我们西北大学很多影视专业的人,都没有走通,反倒是我一个学艺术设计的人,因为儿童电影存活了下来。
”
对于儿童片的喜爱,张导近乎是狂热的,大学四年拍了九部长篇电影,拍了十几部短片电影,都是儿童片,“07年的时候,因为我大学四年拍的电影太多了,也拿了很多奖,所以学校还把我当‘特殊人才’留校当了老师。
是因为拍儿童片,让我慢慢被接纳,被认同,让我感觉自己找到了一个立足的地方,所以就把它坚持下来。
”“《树上有个好地方》也是我的童年,比如小孩子们玩的那些玩具,玻璃球和沙包,都是我小时候玩过的。
然后特别是夏天的时候,我们会在桌子上睡觉,当时的桌子都是晃晃悠悠的,有些都睡到地上,或摔到凳子上。
”《树上有个好地方》蕴含了张导最真实的童年,所以才能掀起观众们的怀旧热潮,这是导演内心最纯净的水滴,所扩散出来的涟漪。
“我把《树上有个好地方》定义为中国式合家欢电影,这个片子更适合70后、80后、90后,带着他们的孩子去回味,30年前爸爸妈妈那一代人的童年。
其实儿童电影里,孩子是很容易被满足的,因为孩子对笑点和故事的要求,不像成人那么复杂。
有时候像摔个跤,碰到脑袋,放个屁,孩子都会发笑。
所以对我来说,最难的是怎么让成人去喜欢这个片子。
我做过一个统计,现在的70后,80后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农村人或者有过农村生活学习的经历,随着年龄和记忆的成长,人会怀旧,《树上有个好地方》提供了一个这样干净纯粹的旧日校园空间,虽然故事性不是那么强,但它的场景足够真实感人,就像一张一去不复返的老照片。
”家乡是修道场一谈到自己的家乡,张导有诉不完的情,临潼既是生育他的故土,也是创作灵感的源泉:“我这个人很奇怪,就算不出我的村子,我这一辈子都有拍不完的电影话题。
我一直待在临潼,也很喜欢去观察生活,每天看着周围的人发生的事情我就觉得特别有意思。
这片土壤滋养着我的创作,看啥东西都特别有灵感。
人一旦有了情感,他就有了创作冲动。
有了创作冲动,你什么东西都能写好,你只有去陶醉,才可能拍出好电影去陶醉别人。
”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树上有个好地方》很多场景都出自导演的家乡临潼,张导感慨道:“《树上有个好地方》已经翻译成瑞典语,在瑞典上映了。
它走上了世界大舞台,但电影里的大部分家长、老师、孩子都是临潼人,包括学校拍摄的主场景也在临潼。
如果说电影是一场修行,那临潼就是我的道场。
”有观众说:“虽然影片台词是陕西话,但让山东省95年的我回忆起了上小学的前景。
”一部好的电影能让人共情,也能让人共有一个家乡,张忠华导演对电影里的方言符号做出了回应,“以前有很多人质疑我,为什么一拍电影就是陕西话,南方人怎么听得懂?
我就一句话,你看好莱坞的片子,从来都不看国语配音版,主要还是味道。
这就和吃美食一样,我到武汉去了,想吃热干面,你非得给我来个陕西臊子。
我们到武汉吃热干面,就要用人家的臊子,人家的料才正宗。
所以同样的故事,与什么语言是没有关系的,‘味道’对了就是对了。
我用陕西话去叙述,这就是我的风格,我没有必要让百分之百的观众都喜欢我,百分之十我认为就够了。
”
童真美学流派张导笑称自己只是从事儿童电影创作的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对儿童教育和儿童电影市场的关注体现在方方面面。
如小演员们要参加中考,于是剧组一齐推挡,“不能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拍戏只是他们成长中的一条线索。
”电影制作团队里也配有专业的教育顾问,对电影进行教育审查“我们自己审查非常严格,因为我们背后全是一些教育专家,对于不同阶段的孩子,把握不同的教育制度,如果教育上出了问题,我们自己都不会拍。
”
除了对孩子们的照料,张导在选角和导戏上有自己独家方法,“杜旭光是我在临潼小学三千个学生里,反复对比挑出来的。
好演员很多,我们要大量去选,不断找感觉,不要等着副导演给你推荐,我更愿意自己去学校观察孩子们上课,孩子们的生活。
我会先选好主角,然后再让主角推荐自己的朋友,因为拍电影的时候大家都很怕生不能融洽。
以主角为中心找他范围的人,他不会陌生。
另外,拍儿童电影的时候,你不能让孩子按你的思路来,我从不让他们背台词,是我们剧组带着孩子们一起玩。
有时候我直接把剧本甩开,往往孩子们表演的东西比我剧本还要精彩。
”关于现在儿童电影市场,从业了十五年的张导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十年前就说儿童电影其实是电影文化消费的刚需,它不但是中国电影,也是世界电影很重要的一个构成单元,并且儿童电影更容易走出国门,因为全世界的孩子叫爸爸妈妈,发音都是一样的。
现在的孩子除了看书外,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在看视频,孩子小时候特别容易受这些观念影响,这些信念将来会成为他的信仰。
中国有三亿七千万的青少年,儿童电影不仅是刚需,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战略资源,它就像种子一样,埋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
“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童真电影美学流派,以后像《树上有个好地方》这样的片子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希望大家说,喔那是一种风格,是一个中国儿童电影风格。
”有韧性又不安分,张忠华导演通过《树上有个好地方》证明了自己,也指明了儿童电影市场的前景。
“我相信《树上有个好地方》这样的片子出来后,有很多人可能会模仿它,这个无所谓。
我希望更多的人都来拍这样的儿童片,因为其实儿童电影市场很大。
做儿童电影这十五年,我也很孤独,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下,才可以让我有新的想法,且保持亢奋状态。
我反倒是喜欢逆水行舟,太顺了我还不舒服。
”真善美是永恒的主题张导说自己电影想传递的内核是真善美,“人都是为了希望而活,生活会有苦楚,世界也会灰暗,但真善美就好像突破黑夜的第一道霞光,让人每天都带着希望。
就像电影结尾的那棵树,虽然被砍掉了很残酷,但是不砍孩子就没办法成长。
最后树发了一个小芽,这就是希望,也是一个轮回。
其实里面还有一层教育意义,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都会用松柏这些挺直高耸的东西去比喻。
我希望告诉孩子们在一片荒凉的沙漠里,一棵歪脖子柳树也能作为风景,也能让人看到希望。
我们所有人不该有阶级之分,而只有工种之分,马路工人和工程师一样需要被尊重。
所以我们需要沙漠里的一棵树,需要奋斗在各个平凡岗位上的每一个人。
”
部分观众不太能理解《树上有个好地方》中粉提老师男友这一角色的加入,张导就此说到:“粉提老师的男友始终没有正脸,因为一有正脸,他就有情敌的意思了。
其实他就是故事的一个转折点。
巴王超过渴望得到认同,粉提老师是巴王超过的精神寄托,而不是情感寄托,可能现在很多观众把巴王超过的情感寄托和性朦胧过度放大了。
我们作为剧作者,有最基本的道德基准和电影审美,不可能往三俗和低趣味方向做。
我们要做得很高级,观众知道点到了青春期的性朦胧,看完之后会觉得真美好啊,真怀恋。
”
“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个相声演员,特别享受站在舞台上给观众带来快乐。
亚里士多德说喜剧就是为了净化人心,我不喜欢那些污浊的东西,我希望电影不仅能让观众乐了,乐完后还能有审美、道德、认知方面的提升。
”张忠华导演做到了自己期望的层面,《树上有个好地方》叫好又叫座,它带给观众纯真美好的体验,是近年网络电影中难能可贵的佳片。
目前,《树上有个好地方》正在爱奇艺电影频道独家热播中,快来一起重温最真实淳朴的校园生活。
27年前,你走进我们的教室,虽然只是实习老师,却带给我们无尽的欢乐。
何尝不是我的粉提老师?
今天,我依然保存着我们春游去烈士公园的合影。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
我们和我们的粉提老师发黄的照片,模糊的记忆,冲不淡对你的想念。
短短的两个月,每天的朝夕相处,你如同电影中的粉提,让我们明白,成绩不是一切,好学生不一定成绩优秀,却一定有自己的个性和梦想,诚实、独立、勇敢才是一个好男儿。
一部关于师生的电影,导演给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在大树之上不仅仅有孩子的童真,更有对于自己人格的思考和对于未来的憧憬。
孩子的世界总是给人几分纯洁,更是对老师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树上有个好地方》将其一一刻画描写,给予观众对于师生的最美向往。
整部影片以暖色调为主体,在学生的笑容之中和整体背景上都有着若隐若现的体现着。
在巴王超过与别人理论争吵之时,导演总会运用合适的暖光,将他脸上的笑容突现出来,憨厚的模样给人几分纯真无暇感。
导演在使用长镜头之时,总会将农村的景色生动的刻画出来,并且在温柔的暖光之下,景物自身覆盖上一层朦胧的美感,以及对于在整体布局之中的美感都生动的展示了出来。
师生之间本该就有一种独特的情感,在电影的渲染之下,将这份情感推向了高潮,给予人们对于师生真情之间的一种思考。
殷神仙长得和毕赣好像啊,笑死我了
心疼那棵树。
小孩和女老师的关系,借鉴了《阳关灿烂的日子》,这种纯粹而又朦胧的关系,很戳中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记得我曾迷恋过我的美术老师,有段时间,她老公总是开着车接她上下班,我就莫名地特别来气,哈哈哈。
论一个漂亮的好老师的重要性!剧情很简单,女主有点像赵丽颖。
巴王超过躲在床下却悄悄给踮起脚尖接吻的老师垫平脚后跟的画面 是我看过的儿童片里最纯洁最美好的一幕了那是1996啊 可却几乎就是我的小学和童年巴王身上看到了太多熟悉的面孔意外发现 老师男朋友“棋童”就是导演的名字?
半部好戏。女老师的男朋友一出来,故事就朝着奇怪的方向发展了。前面那些写实有趣生动的段落被冲击得一塌糊涂。殷神仙这个校长演得极好,女主角外形适合,演戏太拘谨了。事实证明,没有老师是一碗水端平的,喜欢谁不喜欢谁,都是价值观决定的。这也是教育的一大问题,你在鼓励什么?
不出名的导演,演员,硬生生甩《花木兰》八百条街
80后的童年
如果枉顾真实性 还是可以看完这本学生习作 干净可能是唯一优点
故事很完整,而且很多细节会让人莞尔,这不就是我的童年吗?一面是嘴里说着成绩至上却暗示同学作弊的校长,一面是只想你诚实,做自己的美女老师,最后男孩都会面临的落寞收场,国内难得的儿童教育片。
鸟∶我惹你了吗
我的童年重现,九十年代末,时间点完全重合。我曾经那个好地方已经过去二十年了,不过我庆幸它依然在心中常青。
挺好
电影表现得很美好,年轻老师用热情感化“坏学生”进步的理想教育。我们都喜欢过年轻班主任,感化不能说没用,但这个热情是有时效的,这种事应该都有自知之明。读书跟玩耍像鸡蛋跟土坷垃,谁都会选吃鸡蛋,你灌输再多土坷垃营养好,将来有用对都是无效的。所以这部电影并没有让我认可其理想,只认可它的现实关注。至于巴王超过对老师的“情感”,这也很正常,少年我们都会对老师有情欲的,因此正常老师都不会让学生太过亲密。这点上,电影的“理想”主义也是失分的,唯一亮点是人格塑造,金色池塘边的训话:巴王超过你就是不及格也没关系,但是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我认可,启蒙育德对我一生极有影响。后天我吃亏在这里也无怨无悔。
拍得太干净了,生活细节的味道不足,主题先行,但不失为一部好片子,方音太加分
除了巴王超过演技自然 成年演员演了个啥……剪辑也真是服气
前段故事打三分,后面一段直接垮掉!
后段拉垮!!后段剧情直接垮掉!!!前半部分五分的话后段只能两分,加男朋友剧情实在是太多余,可能为了结尾的铺垫加入这个角色让主角心理情感的历程更丰富一些,但是导演叙事还是不太成熟,粉提老师最后都邮寄给巴王超过照片了难道她没发现相机里被他拍坏的那些照片吗?信里没提。就……看完有种割裂感很不舒服。
遇上一个好老师对我们的生命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我可能比许多孩子更有体会
影片最唏嘘的话无疑是粉提老师来信的最后一句,“愿我们都做最真实的自己”,可究竟什么是真实的?巴王超过告别童年,不再淘气,走向成熟稳重,这也是真实,至尊宝主动带上紧箍咒,西天取经,这也是真实,谁不怀念自己童年时无忧无虑,但这一切是因为有别人为我们付出代价,社会关系从来都是相互的,没有谁享受权利的时候不承担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