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豆瓣评分不高,但实际上是一部非常牛逼的电影。
故事讲在越战期间一个美国父亲用爱如何找回丢失的女儿。
当时反战高潮,马克思主义者借机搞邪教式洗脑,女儿被卷入政治谋杀。
通过一个家庭,串起美国一段历史。
我猜豆瓣评分低的原因是这部电影稍稍有点散,节奏较为舒缓吧,反正这个分数不能反映这部电影价值。
看了别人的影评,忽然觉得自己看的角度确实很不一样。
在普通工人家庭长大的我来看这部剧,只觉得这个父亲做得很悲哀。
爱,不是这样病态的。
片子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母亲在白天跟女儿的争执后(女儿言语侮辱并且朝母亲吐了一口带着汉堡残渣的口水),这位“伟大”的父亲安慰妻子,母亲说,你知道在我小时候要是我敢这样对我妈妈我父亲会怎么做吗?
结果男主竟然开玩笑一样逗她并把这个事儿就这么盖过去了!
我想,问题就是从这样的家庭关系产生的,父亲跟女儿永远统一战线,母亲是父女关系的入侵者。
然后,这个家庭过早的给年幼的女儿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即使是无意的),在女儿还没有任何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家庭里面谈论政治的氛围也很浓郁,尤其是女孩儿的爷爷,作为犹太人对这方面过于关注了。
种种吧,在青春期的时候,这一切像是不断累积的加法法则一样,等于了后来女儿的作为。
这是我在一片影评下的留言,我想基本上就是我最初看片最直接最直白的感觉了:这样的父亲活该得到这样的结局,宠爱女儿甚至在女儿言语侮辱妈妈的时候也没站出来管教,这种毫无边际的爱造成了女儿更加的偏激狂傲,觉得自己能成就一切事情,说白了,范宁演的女儿就是一点家教都没有,这怨谁呢?
当然是父母。
这对父母在女儿的炸弹事件后还在说自己可怜的LITTLE GIRL咋样咋样的,都能制造炸弹了还小女孩儿呢,可见这种无节制的宠爱多么病态!
父母处理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改变了原来那么爱牛的女儿,后来甚至还侮辱母亲就知道牛牛牛的,因为父亲没有及时管教,使这种心理偏激越来越放大。
父亲是罪有应得,母亲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嫁错人的平凡女人,丈夫在教育上不站在自己这边,只会居中调解,后来丈夫沉迷于寻找女儿,完全忽视了她,使得她最终也患上了精神抑郁。
后来通过整形进行了自我精神救赎,放下过去,并在丈夫的持续无视中出轨了(丈夫沉迷于寻找女儿,我想在他心里,女儿比妻子要重很多吧?
)。
其实看到男主一脸不可置信的看到自己妻子出轨的时候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快感,觉得编剧应该加诸更多的苦难在男主身上才对,这种所谓的善良,所谓的父爱真是让我恶心,这种父爱不仅坑害了自己一家,并且为更多的家庭带来了悲哀。
因为你们的教育失败,就让别的家庭买单吗?
这种爱,就算这位父亲等待女儿回家等到地老天荒,我也感到无比恶心,也不觉深沉。
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记录了一起案件:1967年,一个名叫琳达的18岁少女,茶叶进口商人的女儿,拒绝回马里兰的贵族学校,转而去纽约学艺术。
搬到东村之后,她将家里寄来的钱全部用来买毒品,并沉迷于滥交。
当年10月,她在一个遍地狗屎、蟑螂和垃圾的锅炉房里与一个流浪汉约会时,遇到四个黑人毒贩。
琳达在被强暴四次后,与炮友一起遇害。
和不知所措的“瑞典仔”一样,琳达的父母永远搞不清楚,他们的女儿为什么要这样做。
她从小性格腼腆,喜欢到俱乐部骑马。
那一年,仅旧金山一地就有1.5万青少年离家出走,加入了嬉皮士的流浪队伍。
那当然是一种在循规蹈矩的生活轨迹下不可能有的人生体验。
然而那些做父母的收获的只有噩梦。
他们给警察局寄去了数以万计的照片和寻人启事,有些孩子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菲利普·罗斯的原著对这场世代更迭引起的动荡写得更加深刻细腻,但电影不得不砍掉了大部分的絮絮叨叨。
60年代的美国,半数人口在25岁以下。
战后经济的繁荣使他们成为可以“随意去哪里,随意干什么”的一代人。
与连岳所说的“中产阶层容易制造娘炮”正相反,那一代中产的孩子比钢炮更钢炮。
他们真的做了莫洛托夫鸡尾酒,也真的炸了学校。
佛罗里达大学校园在15个月内被纵火120起,最后发现是一群女生在比赛,看点着哪一侧楼能引来更多的消防车。
西蒙和多恩对此毫无预见。
他们送梅丽学芭蕾,为她矫正牙齿和口吃,定期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后者竟然认为是他们过于美丽和成功,给孩子造成了压力,这又该怎么办呢?
女儿对父亲索的那一吻,确实充满了暧昧的恋父情结,但为父的做法并无内心戏所纠结的那么糟糕。
真正的失控还是发生在青春期。
口吃造成的心理压抑,借着反战的话题全面爆发。
从小锦衣玉食的孩子,开始指责父母是剥削者。
而父母已经不能像上一代人那样,对出言不逊的女儿抡起巴掌。
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场叛逆顺流而下,直至抛弃并嘲弄一切道德和社会规范,其标志就是丽塔张开的两腿:她以玩弄这个寻女心切的父亲为乐,利用他的忧心似焚,逼迫他越过人伦底线,以证明中产道德的虚伪和“洛丽塔”的潜意识原罪。
在原著中,她得逞了。
反正伊万自己是导演,实在睡不下去,就干脆改了吧。
只是如此一来,人物精神上所受的伤害程度难免避重就轻。
另外的一半压力,由妻子多恩的崩溃来补全。
作为中产主妇,她应对这种灾难的资源更加贫乏,无非是歇斯底里、住院、整容和出轨。
那是一条常见的自欺欺人的道路:把头藏在各种消遣的沙子底下,就成了所谓的重生。
而“瑞典仔”做了件要被如今的大号们喷死的事情——跟那个变化的时代争夺他的女儿。
这是一个男人本能的保护机制:捍卫他的家庭、家人和注定过时的三观。
他的父亲从雇佣那不勒斯匠人手工缝制再沿街叫卖起家,办起了手套厂。
超市的老板一生兢兢业业地经营,直到飞来横祸。
那一代中产的梦想,就是这样日积月累、小心翼翼地建造起来,却不料前面等着一个激进的60年代,把他们在幸福和呵护中长大成人的子女变成了炸弹客和不洗澡的印度教徒。
这是历史的无情玩笑。
它足以摧毁一个家庭,将昔日的金童玉女直接扔进支离破碎的中年。
且不说,还有各种关于“原生家庭”的分析和罪名在等着他们。
由此看来,类似一套房子就能买断好几辈子保险的这种想法,近乎封建迷信。
毕竟现在根本没人能知道,到那时谁家的韩少会死活不想读大学,只想做赛车手和流浪画家;或者谁家的露丝就是要嫁给邮轮上认识的杰克,而不是门当户对的威廉。
无常和偶然性总自有方法,让那些严丝合缝的自我设定变成一个笑话。
Time is changing,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无论欲望和野心,还是唯意志论的鸡汤,最终都将被这规律归于尘土。
1967年,写了《The times they are changing》的Bob Dylan因车祸退隐,在纳什维尔,远离声名和喧嚣,开始尝试做一个“不变”的民谣歌手。
多年后,那些狂欢年代的孩子也会人到中年,回到再度平凡的人生中,回到被他们抛弃的父辈的棺木前。
只有时光,仍然在变。
《美国牧歌》的牛逼之处在于,面对成熟或不成熟的各类型政治,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愤世嫉俗,而只是将生活中因政治因素导致的悲剧视为阴晴圆缺般的旦夕祸福,谁碰上谁倒霉,将它紧紧压抑在背景层面,剩下主要就是聚焦于这位倒霉的父亲,如何通过他,让观众认识到父爱的平凡、永恒与伟大。
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还在于,有意无意表现出了人的“符号困境”:我们用符号定义自己和世界,然后在满是例外的世界中重新定义符号,混乱中彼此一直被符号遮蔽,终其一生也无法挣脱符号。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本片在为“小资”洗白,不如说它“洗白”了一切,将符号的复杂性还原,这反倒让符号简单起来。
当代西方电影与文学的高级,我观察,大多都反映在这个层面。
本片根据菲利普罗斯的《美国三部曲》《美国牧歌》改编。
《美国三部曲》是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包括《美国牧歌》(1997)、《我嫁给了一个共产党人》(1998)和《人性的污秽》(2000)。
三部小说均以祖克曼的视角展开叙述,在主题上保持了一定的连贯性,描写了战后美国人的生活和战争对美国几代人的影响。
如果排除七十年代反越战和歧视以及为了自由平等闹暴动的政治混乱背景来说,本片就是讲述了一个本是人生赢家的爸爸遭遇了青春期女儿严重的叛逆行为,最后老婆发疯出轨,女儿落魄街头的悲剧。
感慨一下做父母的真的太不容易了。
面对女儿的极端行为,妻子选择忘记和重新开始,而丈夫永远沉迷在寻找女儿的痛苦深渊之中。
政治是任何时代都撇不开的话题,任何人的人生都无法脱离属于他的时代背景。
有人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
二战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颓废和冲动,这种阴影直到今天也没有被完全治愈。
二战后,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但直到今天,小范围的战争仍旧没有停止。
我们仍旧在呼唤平等,呼唤人权,宣扬人道主义。
处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很难不会被时代的风洗脑,毕竟我们的价值观就是在特定时代的框架家中构建的。
相信很多美国人是反战的,但他们反战,反对剥削,反对不平等的方式又是暴力的。
年轻人总是政治活动的主力军,因为他们怀有梦想,因为他们纯真,因为他们足够愚蠢。
女孩恨透了自己的幸福家庭,完美的爸爸妈妈,而外面还有很多人在受苦。
所以她被煽动,去搞事情,宣扬自己对社会的不满。
女儿的青春期叛逆可以说是非常极端的。
造成的伤害也是无法描述的。
后来,她选择独自受苦,或许是被强暴后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罪有应得,她永远都有重新开始的机会,但可惜她并不想被拯救。
身心都坏掉了。
可怜的父亲,丢失了女儿,死不瞑目。
如果撇开这样特定的大政治背景来说,这不过就是一个叛逆行为非常极端的女孩毁了幸福人生的故事。
影片中非常有趣的是,当她拥有幸福家庭的时候结巴,落魄后却好了,这其实就是心理问题。
她年幼时就经常喜欢挑战老师,后来自然接受了改革的春风,叛逆,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说得难听点就是,人家黑人被奴役几百年饱受折磨可以愤怒可以搞事情,你一个千金小姐就是吃饱了撑得,与其说想改变世界,不如说因为父母太过优秀,看到渺小平凡的自己产生了严重的自卑,障碍性结巴,加深了这种反差。
女孩因叛逆做出恐怖分子的行为,也不过是为了发声,想让自己显得了不起。
再长大,经历多了,才知道自己的可笑和卑微。
最后落寞地惩罚自己。
对于一个人来说,心理不健康才是最可怕的。
而自卑原来可以夸张成这样。
从电影中很难看出父母到底做错了什么。
虽然我认为所有孩子的心理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父母的错误。
或许,仅仅是妈妈太漂亮,爸爸太爱妈妈,因此她觉得自己被忽略了。
童年缺失的东西,会耗费后面的一生去补足。
而青春期犯罪,是一个长久的课题。
还好我,算是安然无恙的长大了。
2020-02-03 00:44 华沙
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 美国三部曲 美国牧歌 改编的,从题目看,讲的是美国的故事,而内容也是讲述一位父亲和自己的家庭尤其是和女儿关系。
这似乎在说一个家庭的故事,但它却以小见大的反映了那个时期美国的社会的发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影片中瑞典哥的女儿的偏执是由于口吃导致的吗?
她父母给她的安全感还不够多吗?
他父母给她的这些爱似乎不足以支撑她通过叛逆的青春期,导致了这个家庭持续的紧张进而分裂的状态。
他们的这个女儿,从小就憎恨战争,看到新闻中和尚自焚深受刺激,长大后这个乖乖女变得叛逆,再加上越南战争,自己社会上的反政府行动和过分的暴力,让这个本来神经脆弱的孩子变得疯狂,她做出了爆炸的恐怖行径并且离家出走,令多个家庭受到严重伤害,也让自己的父母几乎陷入绝境。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他们的中产家庭堪称完美,但他们的孩子却憎恨他们,憎恨这个中产家庭,这很难理解。
也许电影在后面给出了答案。
瑞典哥的妻子,在女儿出走后,经受不住压力,终于崩溃而展现出她的另一面。
她开始恨瑞典哥,恨他追求自己,恨他让自己参加选美,跟他娶了自己,总之,她恨自己的丈夫,恨他给自己带来不幸,她陷入偏执之中,最后通过整容总算是稳定,但没完,她很快有了婚外情抛弃了自己的丈夫,也不再想自己的女儿。
这一切和她女儿的青春期的偏执和狠毒如出一辙。
也许这就是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女。
在这期间,相对于母亲,父爱的伟大就显示出来!
瑞典哥没有放弃,他抓住每次机会,找到自己女儿,表达了对她的爱,他相信自己的女儿,相信她即使犯错也会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又在女儿绝望的情况下年复一年的给他的女儿精神上的支持,最终,他的去世将他的女儿从精神废墟中拉回到正常社会。
这是一个伟大父爱的杰作。
没有这位父亲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守候在她破烂的门口给她以召唤,她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
最终,在父亲的葬礼上,她,这个女儿回来了,直奔父亲的灵柩,没有理会任何其他的人,包括自己的母亲,所有的人都呆在那里,看着她。
她曾经是罪人,现在她回来了。
电影中有一段,但他的女儿炸死了加油站员工,这位父亲第一个动作就是为女儿隐瞒,包辟她的犯罪行为,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孔子的一个故事,孔子曾经说,如果父亲犯罪儿子包庇,儿子犯罪父亲包庇,他都是赞成的,反之不赞成。
这大概就是所谓虎毒不食子,又所谓亲亲相隐吧。
人性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爱都是自私的!
进一步,瑞典哥家庭的变化,对应了美国社会的变化。
瑞典哥和自己深爱的妻子生下了心爱的宝贝女儿,美国人在共同目标的激励下汇聚在一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这个女儿是善良的,厌恶一切暴力,但又是偏执的,愿意用一切暴力摧毁她看到的不公。
这是美国人的民族性格,骨子里的东西,就像瑞典哥的女儿梅乐,善良,敏感,又充满暴力。
这是一个年轻民族的典型的表现。
这个国家,相对那些有着漫长历史的国家来讲,还很年轻,充满活力,他们正在成长,发育,遇见了很多自己不曾遇见但其他有着漫长历史的国家司空见惯的事情,她要建立自己的秩序,她年轻,充满力量,摧毁一切拦路虎,就像梅乐,和其他反战极端分子,他们用炸弹摧毁一切阻挡他们意志的人和物,毫不留情,然而在这暴力的背后,美国人的内心中的那一点点人类本性中的善良,也在不间断的发生着作用,就像瑞典哥,他的父爱,在年轻强大的暴力面前显得那样弱小,好像不堪一击,随时会崩溃,但他坚持了下来,他坚信自己女儿是正义的,是善良的,就像美国人坚信上帝是正义的善良的,不会抛弃他们一样。
他最终也没有抛弃自己的女儿,而美国社会最终也没有抛弃这些年轻人。
同样,他们,这些年轻人的信念没有摧毁美国,正相反,他们为美国注入了新的思想,新的动力,让这个国家继续年轻。
瑞典哥没有抛弃自己的女儿,即使遭遇了妻子的误解和背叛,家庭分崩离析,但他坚强的维持着,最终,就如同美国社会一样,迎来了新的生命 - 梅乐回来了。
美国社会也以有着更多情感,有着更加进取的精神的状态回归了,更有力量,更有人性(当然这是作者的理想)。
影片结尾并没有刻意描写瑞典哥的死亡,就如同老的美国的死亡一样,当新的生命开始正视自己,正视这个世界的时候,上一辈人的使命就光荣的完成了,世界是年轻人的,永远是他们的。
再回到子女教育,父母需要做的的不是教导,恰恰是像瑞典哥那样,自信的,默默的爱,在等待中,努力让下一代在执着的爱的影响下,回归到充满人性的道路上。
这爱并非物质,而是一种信任和坚持。
1.Swede:Basketball was never like this,skip.众人压.2.Merry:Life is just a short sapce of time in which you were alive.3.Detective:You've done everything wrong you possibly could've.能想得到的事你都做错了.Swede:Since when?Detective:Excuse me?Swede:I've done everything wrong since when?Detective:That's a question you've gonna have to answer to yourself,Mr.Levov.4.Dawn:I just wanted to teach music.That's what I wanted.To teach kids music in the school system and be left alone by boys.That's it.I never wanted to be Miss Union County,Miss crazy New Jersey,Miss America.I wanted a scholarship.I wanted a degree,a job.5.Merry:The world is not a place on which I have any influence or wish to have any.不影响.As to what constitutes a coinsidence,you and I.6.Swede:Leave you?You think I could leave you?After everything I've.Merry:You must.That's exactly what you must do,is go.7.Merry:Those are the five vows.I renounce all killing of living beings,whether subtle or fross,moveable or immovable.我戒绝杀害所有生命. I renounce all vices of lying speech arising from anger.我戒绝所有源于愤怒的谎言.I renounce all sexual pleasure with either Gods or men.All taking of anything not giving.我戒绝收取所有非我之物.8.Merry:I relinquish all cruelty,I relinquish all control,all influence over the world.我戒绝所有残酷行为,控制力,与对外部的影响.9.Merry:I renounce all the attachments whether little or much,small or great,living or lifeless.我戒绝所有恋暮,依附.10.Merry:Why have you brought these things?Does it mean that you aren't coming back?这表示你不会再来了吗?Because if it does,maybe that's the best.11.Merry:You see me.Please go now.If you love me,you let me be.12.Writer:These days I'm asleep on my feet after 9:00.13.Writer:You come at people with an open mind,and yet you never fail to get them wrong.总是误解别人.You get them wrong while you're with them,or you tell someone about them and get them wrong again.That's how we know we're alive.We are wong.14.Writer:About the Swede.How life was going to open its arms and shower blessing upon him?I was never more wong about anyone in my life.我对他误读最大.父Seymour 母Dawnie女Merry爷爷Lou
不谈演员 不谈镜头 就说这部剧本子有多烂。
作为没看过原著的电影党表示,二万你还是好好的当演员吧,导演真的不适合你。
这部剧的本子对本剧的影响减分到没分可减。
首先视角混乱,开篇二十分钟还停留在NPC视角,作为一部电视剧,已经浪费了最佳开篇时间。
然后就切入了Seymour视角。
我能理解导演想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尽量多的内容。
既想表现尼克松时期越南问题和黑人歧视社会矛盾,有想表现merry激进主义对身边的人和她本人的伤害,并且想把片子拍成男主一生的伪纪录片。
贪多嚼不烂,结果就是没有一点表现清楚。
从表面来看片子主要讲的是Seymour的一生,其实是merry成长中产生的不正确价值观对家庭毁灭性的伤害。
也就是说,虽然主视角在Seymour,但是主导是merry。
但片中merry性格的养成,和母亲的矛盾,对父亲扭曲的感情,在片中都只是一言带过。
从细枝末节可以看出,merry的悲剧甚至可以追溯到母亲参加选美。
又选美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才是这个家庭的悲剧所在。
可惜片中虽然告诉了观众这些细节,但是要么是不充分的,要么是时间不对。
前故事没有交代清楚,整个故事都处在一种高屋建瓴的状态。
而且为了努力证明这是Mr Seymour的一生,merry中间下线很长时间。
家庭为主的片子,家庭成员和成员关系是主要组成。
然而这部片子里,merry和父亲,父亲和母亲,merry和母亲的互动似乎都是两两之间,没能构成稳定三角关系。
对应merry和父亲这条清晰的主线,merry和母亲的关系是影响merry初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竟然完全没有提及。
导演想用Seymour控制全剧,现在看来只是做了一个穿线的作用,可惜变成了大事件的堆集。
一部人物传记,人物没有丰满用大事件堆剧情,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全片情节靠大事件组成,但导演又极其在意演员演技,台词,表演和戏剧冲突中想要表现隐忍和压抑,在成品中的表现就是,莎士比亚式的念白,和缓慢的演技,所有人演的都不紧不慢。
片子失去了很多本应有的戏剧冲突。
剧本烂成这样,无心关心镜头语言和剪辑。
二万答应我回去当你的演员好么(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
看完American Pastoral 这部电影,我大致记住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如何被一个问题孩子逐渐瓦解。
一个思想偏激的女儿如何一步步的走向极端的不归路。
一个伟大的父亲如何穷极一生竭尽所能的要救回这个女儿,至死方休。
吾家有女初长成原是一件赏心乐事,可是长成像电影里头哪个那样——活活把母亲逼成了疯子婊子,又把父亲折磨得半死……那就真是大吉利是了~啧啧这样的一个女儿,我不知道身为父母的观众作何感想,而我比较衰,我只想到八个字:生女如此,不如掐死!
可是华丽丽贯穿整部电影的父爱光辉简直叫我这个衰老母惭愧得睁不开眼睛——我是你的父亲,你是我的女儿,你是我制造出来的,所以不管再坏再烂再邪恶,我始终爱你,我绝不会放弃你,我一定要把你带回家,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这个伟大的父亲果然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他的女儿。
他漫漫的人生仿佛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女儿带回家。
然而,这样一个好父亲,终究还是挽救不了这个孩子。
于是,问题来了。
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女儿始终不肯回头?
为什么她要离弃父母?
而且离弃得如此彻底?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她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小时侯那样天真善良,长大后却变得如此扭曲偏激?
是父母爱的偏差?
是错交了一群坏朋友误入邪道?
还是此女天生自带崩坏因子?
我甚至在想,此女要不是那么恰好赶上了反战浪潮的风口浪尖,会不会是另一番局面?
不知道。
人生有太多的问题找不到答案。
好吧,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就算了,但至少该多多少少让我们知道,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吧?
哦Sorry,一部好电影只负责讲故事,至于答案,自己慢慢琢磨吧~这部电影有人骂到不行,可我觉它适合象我这样头脑简单的人,因为它简单的呈现了复杂的人性在动荡不安的局势里彼此纠缠不清的关系——很多时候怪来怪去恨来恨去,到头来都不知怪谁恨谁好~追根究底,也许人生的许多问题,都是源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某道缺口的关系吧?
我总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缺口,无时无刻不等待着一个出口。
那个出口也许像电影里的母亲一样,决堤崩溃后从此一泻千里一去不回头。
又或许像那个伟大的父亲一样,竭尽所能的拼命修堵填补最后依然无法叫女儿回头。
因为心里的那道缺口,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在寻求出口。
因为想找一个出口,许多人事都成了无意识的借口。
电影里的父亲是女儿内心深处的一道缺口,所以母亲成了女儿的出口。
电影里的夫妻关系是隐藏在婚姻生活里的缺口,所以孩子成了夫妻的出口。
电影里的青少年问题和种族冲突是深埋在社会底下的缺口,所以反战和各种社会运动成了他们的出口。
性格乖张叛逆又无处宣泄是青少年的缺口,所以潮流趋势成了他们的出口。
而我们的人生,大概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不同的缺口形成的吧?
否则何以总是在寻求圆满?
以此类推,是不是人生越急于寻求出口,就会越加大缺口?
这样一个循环往复又环环相扣的复杂关系,你要如何定义?
又该如何破解?
影片中的女儿从小深爱父亲,但选美小姐出身的母亲构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她最先是失落,而后是叛逆,她一定要证明父母是失败的,至少母亲不值得父亲爱,这一点她大致上成功了,由于她的堕落,后期父亲的注意力都在她身上,母亲则出轨了,变成了不值得男人付出真情的“臭婊子”,这在家庭观念浓重的犹太家庭如同灾难,女儿证明了父亲爱的错误,她自己固然不值得父亲爱,但母亲一样不值得。
其实父亲对女儿的爱恰恰是无条件的,她结巴也好,坠落也好,父亲一直把她捧在心上,父亲最痛苦的时侯莫过于听到她被强奸的时侯,自己小心爱护的珍宝,却被别人摔得粉碎,她怎么对得起父亲的爱护?
男人对妻子或女友的爱,既可以选择对象,也是有条件的,比如忠诚温柔之类,但对女儿的爱是天然的,所以所有的女儿都不必嫉妒父母的亲近,他们都是你的守护。
但影片中的女儿,她对父亲的爱太强烈了,形成了独占欲,由此形成了毁灭性的叛逆,她的心理医生太失职了!
这种问题不是哪个时代特有的,从古至今,或多或少都有。
坑爹坑妈坑自己
看得憋屈死了啊啊啊!心疼伊万啊全片唯一一个正常人!圣母婊、激进分子、神教、吃饱了撑的通通去死!!
冲着伊万自导自演给个两星
没看过原著,不清楚也没办法评论。但单说这部电影,拍出来的效果既像是什么都说了,又像是什么都没说,空织了一张大网,茫茫罩开,却缺乏织体,徒留一口上不来下不去的气。
有纸牌屋里的大长腿哭格儿.卷毛大眼睛真可爱 丧尸为嘛爱凑热闹.因为丧尸空虚.
飞机上看的 没有字幕 所以有些地方不是太理解 但是说不上来的 就觉得好看
比我爸还要苦逼的爸爸 there he is!
伊万·麦克格雷格自编自演,三位明星组成的一家三口很养眼,片子有一点平淡。
左翼极端主义害人啊,无论是在哪片大陆上。当然女儿本身性格也有缺陷,让她在遇到这种群体狂热时更容易陷落。女儿多年后饱受摧残的脸,和童年时结结巴巴且天真无邪的回忆拼接在一起的画面令人心碎。看完后迅速入手了原作小说,暂时还没看
父爱如山。当你这个资本家的独生女中了马克思主义的毒,像打了鸡血的红卫兵一样杀人放火,之后流落街头加入印度不洗脸不刷牙教派,你会不会像电影里的母亲一样放弃自己的孩子,尝试把生活过下去?还是,你会如电影中的父亲始终困在原地,守望着早已面目全非的爱女?
总体没什么大毛病,不过也没什么亮点,父女还是拍得挺感人的,不过处女作选了这个剧本真是作死。
They don’t believe in peace or war or the Vietnamese people, they just wanted to blow a hole in the world. 最好笑的是,现在有很多人又开始渴望成为Merry和Rita,却连blow a hole都做不到,只会在网络上耍耍嘴皮🤣这也好意思叫自己激进派吗?世界一定会因为你讽刺谩骂陌生人而变得更美好~
癫狂又暴力的年轻人总是成为政治斗争的出头鸟和主力军,相似的情景在历史上发生过,也正在发生。
節奏死氣沉沉 故事說的又不引人入勝 那些老妝也很可笑
American Pastoral冲原著作者菲利普罗斯看的。I mean,How can I miss his work?😂和人性的污秽一样隐晦昏暗的叙事。另想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Hannah Nordberg的时候甚至以为演员本人是口吃,Fanning相比之下逊色很多。
伊万的首导,有核心有内涵。但缺少叙事手段,没有《大鱼》做的出色。既然是电影中的人物在讲述核心故事,在叙事的中间也应该有中断吧,但电影却一口气不停顿下来,显得有些急了。多点时长不妨碍一部电影的闪光。
沉重的故事结束后,找不到电影想表达的主题与意义。Ewan在电影Act 1的表现真是叫我看的尴尬。没看过原著,但电影故事的转变太突然,没有说服力。给两星觉得太残忍了,毕竟喜爱Ewan永不变(哭哭。。。
这种女儿丢哪个家庭都是毁灭的一代,无解。故事不错,但这种故事不好拍,构思、剪辑、深度,一样都不能缺。Ewan自导自演弄这么艺术的剧本,何苦为难自己,还是好好当演员一年多拍两部戏好伐
好意外豆瓣才给不到7分,刷了一些比较评论,给分不高主要还是觉得电影不如书吧,但我个人觉得不应该把两种不同的载体放在同一平面比较。一万奎哥还是拍出了自己那种很像一篇散文小说的味道,没有很多的惊涛骇浪,但是深陷其中的绝望却一步一步的进逼,使人窒息,女主回春还是巨大的恐怖。看完戏之后一直在想,男主角这样的境遇,心理医师真能帮得上忙吗?当人生走到了这一步,看着你所爱的人,不是你所想象中的那个样子,思索着自己是哪里做错了,又该如何活下去?最后葬礼上出现的那一幕,可有可无,看Merry轻轻走来,那是一种讽刺的脚步,踩着这个时代的绝望,但是对于躺在棺材的父亲来说,又何尝不是对他终其一生的追寻,最后的温柔致敬呢?
这是一个不值得讲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