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飞大法好。
近年来推出众多优秀电视剧集的Netflix,其实也涉猎了纪录片领域,并制作出《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守护者》《追逐珊瑚》等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纪录片。
而这部涉及了2015年俄罗斯体育界禁药丑闻的纪录电影,则尤其吸引了笔者的注意。
本片曾获得第33届圣丹斯电影节纪录片单元评审团特别奖,并一举拿下第90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
而正如文章标题所言及的,影片讲述的故事与“禁药”二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电影总共分为两条故事线。
第一条故事线是导演布莱恩·福格尔的实验。
作为一名业余自行车手,布莱恩·福格尔曾一度对环法自行车赛深深着迷。
几乎和他是同龄人的兰斯·阿姆斯特朗,曾是他年轻时的偶像。
当然,后来阿姆斯特朗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兴奋剂丑闻,让他跌下神坛。
6年时间里,阿姆斯特朗做过150次药物测验,在赛内赛外,在家、在比赛时,早上7点,晚上7点,但检测结果全都显示为阴性。
难道说,整个药检系统根本没用?
据奥运实验室创办人唐恩·卡特林说,他曾经为阿姆斯特朗做过多次药物测验,都没有发现他有用药的迹象。
由他创办的加大洛杉矶分校的奥运实验室至今已25年,一直致力于研发药物测试以便抓出那些使用禁药的运动员。
可以说,这里应该是全世界最专业的药检机构之一。
作为“药检界老司机”的唐恩·卡特林告诉导演布莱恩,几乎每一个运动员都可能用药,因为用药后的效果实在是太明显了。
而同时,想要逃过药物测试并不是什么难事。
只要你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一切其实so easy。
导演布莱恩·福格尔最开始拍摄本片的灵感就是由此而来。
他想要通过亲自尝试兴奋剂药物,证明这种检测运动员的制度根本就是鬼扯。
一方面,他会对比自己服用药物前后的比赛成绩。
而另一方面,他也会观察自己服药后能否被检测出来。
为了完成这一计划,他找到唐恩·卡特林帮忙。
但唐恩后来却因为害怕名誉受损而退出了项目,他把自己的一位好友格里高利·罗琴科夫介绍给了布莱恩。
罗琴科夫是莫斯科的奥运会实验室主任,从接触到他开始,布莱恩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布莱恩在罗琴科夫的指导下,开始注射性腺激素、睾酮等在内的三种兴奋剂。
之后,他需要每天注射药物,并采集尿液。
最后,还要将尿液样本、药物名称以及药物剂量等寄给罗琴科夫,后者将帮他搞定一切。
布莱恩的身体在药物的作用下一天天强壮,晋升为“中型野兽”。
虽然最终他因为意外而没能在高路单车赛上获得比之前更好的成绩,但却误打误撞成为了本世纪体育史上最大丑闻的见证者。
第二条故事线随之而来。
导演布莱恩·福格尔在与罗琴科夫的交流过程中,逐渐了解到俄罗斯体育界禁药计划的真相。
2014年,一部名为《禁药密档:俄罗斯如何制造出它的冠军们》的纪录片在德国电视台播出。
片中指出俄罗斯百分之九十九的运动员都使用过禁药,另外,俄罗斯官方还系统化地帮助运动员掩盖他们服用禁药的检测结果。
WADA(反禁药组织)对此展开了全面调查,最终发现片中所述一切属实。
之后,WADA关闭了罗琴科夫的实验室,而身为实验室主任的他本人也引咎辞职。
一时之间,罗琴科夫成为了俄罗斯体育界丑闻的代罪羔羊。
一方面,反禁药组织需要对其进行调查。
而另一方面,俄罗斯联邦调查局的人开始监视罗琴科夫,他随时都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出于安全考虑,罗琴科夫选择了跑路。
他让布莱恩帮他购买飞往洛杉矶的机票,逃到美国避难。
俄罗斯的官方开始发声,驳斥禁药事件的一切说辞。
从这里开始,罗琴科夫化身为“体育界的斯诺登”。
而这部影片的剧情走向,也越来越靠近那部揭露“棱镜门”真相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第四公民》。
只不过,本片的整体观感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悬疑大片。
越往后看,越觉得震撼。
一场对禁药丑闻的调查,竟然牵扯出了国家阴谋、政治角斗、谋杀、叛逃等一系列事件。
而本片更是在适当的契机下,引入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特别是“无知即力量”对罗琴科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面对布莱恩·福格尔的采访,罗琴科夫知无不言。
“俄罗斯是否有个全国机制让运动员使用禁药,在奥运比赛时作弊?
”“是。
”“这个欺瞒奥运的国家机制主谋是你吗?
”“是,当然了。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俄罗斯拿到73枚奖牌,其中有几个运动员是用药的?
”“30个。
”诸如此类的惊天内幕,就在这样一问一答的对话中被揭露出来。
更为关键的是,据罗琴科夫爆料,俄罗斯禁药系统的幕后主使,其实是普京和俄罗斯当局。
在2008年之前,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类固醇生产国。
由中国生产的类固醇因为无污染、品质高而得以畅销全球。
俄罗斯的兴奋剂药物的原料,就是从此而来。
早在1968年,波杜加罗夫就是俄罗斯国家队的类固醇教练。
他通过药物提高运动员水平,让他们获得奥运会奖牌。
然而,到了2008年,奥委会主席扎克罗格曾质疑了当时身为奥运会主办国的中国,居然一直在生产大量的类固醇。
他请求中国停止生产。
中方照办了,但俄罗斯却因此而失去了类固醇的来源。
于是,波杜加罗夫大胆采用一种叫作“康力龙“的药物。
但这种药物由于含有杂质,而很容易被检测出来。
罗琴科夫见状,就把这些“康力龙”丢进了垃圾桶。
他本人当时已经掌握了一条优质类固醇的渠道来源,于是便阴差阳错成了整个类固醇计划的中间人。
这自然引起了波杜加罗夫的不满。
他找来缉毒警察,将罗琴科夫抓进了监狱。
在此期间,罗琴科夫一度精神沮丧,试图自杀,后来被送往精神病院。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精神病院工作。
直到2012年奥委会的邀请,才让罗琴科夫得以出狱,重见光明。
他摇身一变成为了伦敦奥委会的主任,并有机会接触到伦敦实验室的资料。
而这一切都势必会对俄罗斯的兴奋剂计划产生巨大影响。
于是,普京亲自撤销了罗琴科夫的案子。
作为补偿,罗琴科夫继续为俄罗斯兴奋剂计划卖命,以尽犬马之劳。
在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期间,罗琴科夫借助自己的职权之便,把服用禁药的俄罗斯运动员的药检样本全部掉包。
药检样本采集自运动员的尿液,一般会被分为A瓶和B瓶。
A瓶主要用于分析,而B瓶会被放入冷冻库中保存。
样本装在一种看似不起眼的小瓶子里,但实际上它的封口很紧,密闭性很强,如果打开必然要破坏瓶身。
但即便如此,俄罗斯人还是找到了打开瓶子的巧妙方法,并最终成功掉包。
这一计划让俄罗斯在索契冬奥会上大获成功,最终拿下33枚奖牌,其中有13枚金牌。
2015年,罗琴科夫终于将自己帮助俄罗斯运动员掩盖他们使用药物的事实,向《纽约时报》和盘托出。
新闻一经报道,公众为之哗然。
俄罗斯体育部长穆特科首先站出来反驳,称这一切都是子虚乌有,强调这是在持续攻击俄罗斯体育界。
体育副部长尤利纳格·尤科也声明,根本没有什么禁药计划。
俄罗斯总统普京更是对罗琴科夫大加谴责,称他的行为是“叛徒的诽谤”。
面对政客们的狡猾手段,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与之抗衡的。
但好在,WADA在得到罗琴科夫给出的证据后,就迅速展开了调查。
2015年11月9日,WADA宣布俄罗斯体育界的确存在“有组织的”使用禁药的情况。
2015年11月3日,国际田径联宣布对身陷兴奋剂丑闻的俄罗斯田径队实行全面禁赛。
2016年6月17日,国际田径联继续维持对俄罗斯田径队的“封杀令”。
面对WADA的调查结果和各种负面舆论,普京再次发声谴责,称这是世界又一次让政治干预体育。
然而,让人感到颇为讽刺的是——就在里约奥运会开幕前的7月25日,国际奥委会还是驳回了对俄罗斯体育队的全面禁赛。
最终,政治压倒了体育。
作为“告密者”的罗琴科夫也因为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而接受了美国政府的证人保护计划。
纵观全片,导演试图通过一次对丑闻的深度揭秘,让我们得以见证一场“体制上的合谋“,整体观感触目惊心,令人咋舌。
其中那一幕幕血淋淋的事实,正如同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所写下的那句话。
“在充满谎言的世界中,说实话变成革命性的行动。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是斯诺登,还是本片中的罗琴科夫,都做了一回时代中的真正勇者。
他们的举止看似像伊卡洛斯一样荒诞,但却拥有着无穷的魄力和难能可贵的勇气。
一计划以身试法证明药检程序漏洞Bryan计划证明wada药检制度完全没用:“我请Don Catlin替我设计用药计划 可以通过世上每一种药检…阴性反应 如果我能这样做,能避过药检 那表示每个运动员都可以这样做 每个运动员都能逃过药检”
Don Catlin (加大洛杉矶分校奥运实验室创办人)开创、经营加大洛杉矶分校 奥运实验室有25年了 主要在研发药物测试 以便抓出使用禁药的运动员表示:“他们全使用禁药 每一个都有 很遗憾用药很有效 有一定的知识 你就能逃过每一次药检 很容易做到的事”回应:“就某种程度,我喜欢这个主意 这取决于你考虑到的风险……拿自己去测试这些药 但我很好奇,你要怎么进行 我也许能帮忙,给你建议…避开阳性反应 ”二Grigory出面帮助Bryan实施计划Bryan因无法将样本送到替职业运动员检测的实验室(WADA认可的实验室)向Don Catlin寻求帮助 Don Catlin:“这可能损及我努力多年的名声…我的参与…这样是不行的 但我的好朋友莫斯科的奥运实验室主任Grigory Rodchenkov可以帮你“
Grigory从莫斯科大学化学系毕业,从1985年开始在世界顶尖的实验室工作。
20年前,美国决定发展一种方法 和当时的苏联保持友好 美国会邀请苏联代表来美国 挑选他们想测试的运动员 在苏联代表的见证下 让运动员接受药检 格里戈里是第一届代表。
因此Grigory 1989年曾在加大洛杉矶分校工作。
并结识Don Catlin和wada组织。
之后莫斯科实验室表示需要新的主任 且必须是wada支持的人,Grigory顺利当选为莫斯科实验室主任。
三丑闻曝光 着手调查“俄罗斯如何成为大赢家how russia makes its winners”德国电视台纪录片 ard documentary :"在Rodchenkov先生旗下的运动员 他们不会测出阳性反应 实验室的研究是国际认可的 实验室的主管被视为杰出的科学家 Grigory Rodchenkov博士得知一切 他知道药物需要多少时间 才会从体内消失 他熟知流程,并给予指导 他是最重要的专家"
Craig reedie (WADA总裁)表示:“这是相当大胆的指控 我们会彻底调查“ 因此任命独立委员会 并雇用Richard pound来主导调查格里戈里
Richard “dick” pound ( 独立委员会成立者 wada创办总裁 担任wada主席长达15年)表示:“我们的任务是运动、田径和俄罗斯”四调查开始
Richard mclaren 教授(独立委员会成员)表示:“自己和Richard pound 没有亲自去莫斯科,我们想派遣由wada专家组成的调查小组去莫斯科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Grigory 就是作弊最后一条道,对吧?
所以我们访问了他 但他没有透露太多消息”
该项访问Grigory事后对Bryan表示:“wada严格监控我的实验室 问了一堆问题 全是废话 例如:‘你在哪里…设置药检前的地下实验室?
影子实验室在哪里?
’当然,我的实验室完全在…摄影机、电脑、条码的监控下…但他们还在找蜘丝马迹。
实验室是国家的。
“...wada独立委员会继续调查Grigory中…Grigory:"反禁药组织在乱探,问了一堆问题.Richard pound开始了解问我也很难证明什么”五调查结束Richard pound在记者会上宣布调查结果:“德国电视台在节目中 对滥用禁药的指控经过独立委员会的调查 证明一切属实。
情况比我们想的更糟 我们发现许多掩饰行为 也发现实验室的样本遭破坏 我们查到为了隐瞒禁药检测的付款…我们的结论是这些事件的发生肯定有国家当局的实质同意或默许”并表示,“建议开除实验室主任Grigory,撤销反禁药组织的认证,俄罗斯联邦应该停权禁赛。
”
tomas bach(国际奥委会主席)表示:“你会看到运动员和官方人员 你会看到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导的行动 我们绝不容许禁药!
”
Sebastian coe(国际田径组织主席):“理事会压倒性的投票通过 俄罗斯的停赛即刻生效…“
vitaly mutko (俄罗斯体育部长)表示:“俄罗斯会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来对抗禁药的问题 莫斯科的反禁药实验室最近才获得公认 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单位之一。
独立委员会的报告与pound先生的声明明显夸大其实”
Grigory:“情况真惨 他们就是一直杀人 找无辜的人背黑锅 昨天我去找mutko部长 他让我辞职 我就辞职了。
他们在追查我 我有危险 但不是坐牢…我是唯一对俄罗斯和wada都有杀伤力的人。
你知道史诺登吗?
那就是我现在的处境。
我需要逃离。
“六Grigory曝光政府阴谋Grigory逃离到Bryan家中:“我带了所有资料 我也破坏了办公室电脑 我把东西放 在安全的地方 像假人一样丢在那里“在2008年之前 中国是同化类固醇的最大生产国,品质很好。
这些类固醇销往欧洲和美国,就像俄罗斯一样。
我当时在俄罗斯身为实验室主任。
我在这个体系之中 其中有三、四个顶尖的神医 例如portugalov(俄罗斯国家代表队有名的类固醇教练)那是苏联时期,他在我之前 portugalov是运动员的输送带。
问题始于2008年 中国因举办奥运会官方停止生产同化类固醇,于是portugalov提供的药里开始有杂质,可以检测得出来 这使得portugalov突然有了许多阳性结果。
而Grigory知道一个品质较高的类固醇来源 就成了整个类固醇计划的联络人。
因此也与portugalov杠上了。
portugalov联系缉毒警察举报Grigory,Grigory自杀未遂被送到精神病院。
但可在精神病院使用电脑,所以他在精神病院做实验室主任的工作 指导整个俄罗斯国家代表队。
直到伦敦奥运会,俄罗斯国家代表队需要伦敦实验室的资料,而只有Grigory有资讯知道伦敦实验室在做什么检验。
因此普丁撤销了Grigory的案子。
Grigory从精神病院出来。
七国家是背后主使者普丁出资国安局kgb(fsb)进驻实验室。
Grigory:“普丁知道俄罗斯有一个禁药体系 他知道我的名字 他特别为此让我出狱“
Nikita kamaev (俄罗斯反禁药协会执行长)突然身亡Grigory表示:“体育部部长mutko他可能杀人的 他是国安局kgb(fsb)出身的 非常危险的人物,毫无道德可言。
”
Grigory:“我之前都向yuri nagornykh(体育部副部长)报告 他实际参与每一个过程,yuri向mutko报告,mutko再向Putin报告“八Grigory曝光作弊细节两名联邦探员找上Grigory,给他大陪审团作证传票,要求他必须依令出席大陪审团听证会 提供他的资讯。
Grigory与Bryan和《纽约时报》记者群碰面 提供他们访问和证据。
之后,Grigory接受美国司法部询问 提供俄罗斯当局赞助禁药的细节资讯 但他没有告诉他们 他已经把相同的资料 交给《纽约时报》了。
“上百联邦安全局kgb(fsb)人员为索契冬奥效力,联邦安全局官员一整天会把所有被选上接受药检的俄罗斯运动员的干净尿液带到实验室的秘密运作室,同时当天采集的运动员尿液。
转送到奥林匹克村留置到凌晨1点或2点。
然后在样本送达之前,我有时间确保没有反禁药组织或奥委会的人在实验室探头探脑。
样本一旦送进实验室 A和B瓶分别装上不同的手推车 我的助理推着B瓶进入储藏室 偷偷把俄罗斯运动员的B瓶放进他的实验室外套。
然后他推着A瓶的手推车 照程序进入分取室,为了避开监视录影 我们的房间有个小洞 然后把两个样本放入这个洞 我们立刻将A样本倒掉,然后弄干净。
B样本由联邦安全局kgb(fsb)带走 有人摸黑从垃圾出口或逃生门过来拿。
两个小时后 他们又带着打开瓶盖的B瓶来调换 因为我们事先准备了干净尿液 所以B瓶调包完成 交由联邦安全局kgb(fsb)B样本将由国际奥委会收去长期保存”九结局虽然有压倒性的证据证明国家资助诈欺和贪腐 国际奥委会摒弃反禁药组织的建议 驳回对俄罗斯运动协会的全面禁赛 俄罗斯的389名运动员有291名被允许参加里约夏季奥运
导演原本只想拍摄一部关于体育兴奋剂的个人实验纪录片,却意外揭开了俄罗斯系统性作弊的冰山一角。
就像本想拍一座浮冰,却拽出了整头深渊巨兽——从运动员集体服药到国家层面的掩盖操纵,再到普京政权将体育竞技扭曲为政治宣传工具。
影片打破了从前对俄罗斯的美好滤镜:从奥运会体制性腐败到俄乌战争,谎言与暴力如同双头鹰的两翼。
当运动员在奖牌与制裁间被反复撕扯时,当权者的笑容愈发显得虚伪——体育精神、个体尊严,终究只是强权政治的耗材。
透过这部纪录片,看到的却是帝国的阴暗角落,是政治家精致而虚伪的面孔,是冷血计算下对公平和正义的践踏。
整个事件中最可怜的莫过于俄罗斯运动员们。
在国家机器的操控下,他们像是被推上战场的棋子,既是参与者,也是牺牲品。
在系统性作弊的丑闻与接踵而至的国际制裁中,他们一次又一次被反复鞭打。
格里戈里曾是体制的一环,却最终选择揭露真相。
他的勇敢像极了伊卡洛斯逆光而飞,正义感让他燃烧羽翼,只为逼近真相的烈日。
他的揭露虽撼动体坛,但他本人却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在俄罗斯的追杀和西方的"保护"中沦为政治棋子,难得善终。
直到格里戈里对导演提出他要逃到美国的想法之前,我总有一种警醒,就是美国佬又试图要我们认同那个自由民主的亚美利加,而看清老俄依旧是专制罪恶的嘴脸。
这是事实,只不过他们用了高级的方式——1984。
还有一种无论国别的道德视野。
最初的格里戈里那样快乐、爱开玩笑说着幽默,可后来他变成了什么样子?
在Russia起起落落的遭遇塑造了后来的他,诉说真相。
而那些没有离开Russia的老朋友却匆匆死亡。
格里戈里爱聊天爱说冷幽默。
他说,在Russia写书是件危险的事。
可在结尾,格里戈里要被接保护起来,和导演告别时,导演问他有什么打算?
格里戈里说,我打算开始写书了。
当然他再也回不去Russia。
本片制作人员全面介入片子的拍摄过程,成就此片。
导演和格里戈里一定成为了难以用语言描述关系的朋友吧。
“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 见到彼此” —— George Orwell 1984
从环法自行车赛的类固醇实验的技术版禁药计划,通过俄罗斯前反禁药的大佬牵扯出索契冬奥会等的禁药丑闻,然后直指俄罗斯的政府禁药体系,反禁药组织被愚弄,竞技成为巩固政权的手段,外延是否可外推至其他行业、其他国家,都并非不可能,政治、经济利益下的面目全非,双重思维、道德下的博弈与欺骗,成为常见的品质,你需要抵制的,是一个人、一个行业、一个国家?
还是曾参与到各种组织与形式的自己?
不管谁是谁非,很多事情一摆到桌面上,大家就明白也成不了是非了。
看完《伊卡洛斯》(Icarus,2017)这部指向体育界禁药丑闻的新鲜热辣的纪录片,不知为何就想到《道德经》的这段: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这经文我没用心学过也不懂,但知道我菩提祖师有此简释:弃“尚”消争,轻“贵”灭盗,此消彼灭,无不治矣……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f367410100l8xg.html2017.8.9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10dbf17a
非常好看。
Icarus中“双重思想”被提到了好几次。
1.想在比赛中用药的Bryan和长时间帮助俄使用禁药的Grigory为了某些缘由成为了揭发者。
Grigory是个很有趣的人,很难将他和禁药推动者联想到一起。
2.从政治的角度来看,Bryan和Grigory接触的时间点以及理由结合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来看确实有点过于巧合了,很难说这背后没有什么猫腻。
我个人是认为运动员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在许多国家都存在,这次俄是在自身存在严重错误的情况下被更具话语权的美制裁。
但事情真相我是无从知晓了。
包括这个电影最后成为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也是有一定政治原因的。
3.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当禁药成为了太多运动员的选择时,对其的道德讨论就弱化了。
4.Grigory在这件事中确实很难做,Putin让你这么搞,你不能不搞,但是出了事为了怕你说出去可能都会做掉你,你逃往美,检举揭发,俄肯定不会承认,就算一切证据坐实,俄也会把帽子按在你头上。
回顾整个事件,最让我诧异的就两件事,一个是刚才提到过的名不见经传的热爱自行车运动的小导演Bryan与Grigory这场莫名其妙的邂逅,Grigory帮Bryan得付多大的风险啊,而且时间确实太巧了。
第二个就是,我怎么都想不通,俄是怎么让Grigory逃到美国去的,真的想不通。
那可是俄罗斯啊。
真的离谱。
我已经能想象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某个国家,就不太可能发生这种事。
素材实在太丰富了,感慨这都能搞到也是太幸运了…看的时候就整个被带着走了,从一开始导演自己想在镜头下搞个惊天大新闻,到最后真的搞了个惊宇宙大新闻,观众没想到,导演自己应该更没想到。
用1984这个文本来做结构、表达观点,很棒,搞得我都想去看一遍原版书了。
是不是喜欢1984的人都有一颗孤注一掷、躁动的心?
一直都知道当下体育竞技,特别是以国家名义的体育竞技,离不开政治,没想到竟然能那么大程度的左右普京的支持率…我真是tooyoungtoonaive…但我还是相信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为了喜欢自己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极限努力着…无所谓掺杂了各种东西,名、利种种,只要不触碰那些会污染那种喜欢的就好…某类固醇制造大国在强大了之后才不需要体育给自己挣面子了…当然全世界那么多国家哪个又干净呢…弱小到无法顾及体育的?
所以,以后看体育就多看看技术型、技巧型、表现型为主的项目好了…那个吃药效果不大呵呵呵呵呵呵敬佩所有以身涉险揭发黑暗的人,无论初衷是什么。
胸口被噎住,脑子被一种力量充斥,是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这不仅是纪录片,也是科普,我第一次了解到了反兴奋组织的运作,以及一些关于禁药的知识电影的铺垫有点长,但在漫长的铺垫后,每一秒都雷霆万钧,每一段故事都过于震撼… 冷静下来之后,表达一下我想说的 首先,我要为当年我不明真相地简单地归结到美利坚的栽赃和政治阴谋,以及在网络上的无脑狂喷的政治正确行为道歉…我是一个对俄罗斯有着丧失理智滤镜的人,看到这样的作品,确实让我无语凝噎… 从星期日邮报到德国的纪录片,到15年开始的调查,再到当年几乎每天都被抖露出的内幕,以及各种禁赛传闻,到这部把前面种种种种融合成120分钟的纪录片它们只是揭露真相的一双手,真正让人跌破眼睛的永远是真相本身所以真相就在这里,只不过你是否愿意相信。
无论如何,这一定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兴奋剂丑闻。
人类总是在与体制进行抗争,高集体主义的国家、前苏联的遗产…这是对抗国际反兴奋剂中心的手段,和格里格里何尝也不是对抗又一种体制的人呢…最后的高墙,蜷缩在角落的格里格里,以及本纪录片的力量——truth!
还有一个细节,最后普京对格里格里的形容是:叛逃者(我怕英语翻译带有倾向性,于是用我感人俄语水平听了这句话好多次,再去查字典,确实翻译成叛国者)… 这样诡谲的用词,或许一切不言自明…讽刺的是,我知道这是USA拍的,想用多国视角的第一手第二手资料想得到一个客观的事实。
于是我特意在百度上搜索俄罗斯兴奋剂丑闻,结果:没有官方的事件记录,只有各种网站的五花八门的新闻…俄罗斯的网站更是讳莫如深…这次,滤镜真的碎了… 政治污染体育,其实体育早就被政治搞得浑浊不堪…比的是除了技术…同样重要的嘴硬,爱国,还有肯牺牲…写完了,看着书架上1984,觉得它沉重得拿不动
第一次知道“伊卡洛斯”这个词还是在当年看《天降之物》的时候,是一个(据说很有内涵的)肉番,伊卡洛斯是里面大胸主角的名字,声优是很喜欢的早见沙织。
剧情嘛,就是后宫漫的套路,废柴男主,天上掉下来个万能天使,每集日常小剧场,隔几集跑出来个妹子填充后宫,各种让人流鼻血的杀必死,欢声笑语中打出GG。
片子没啥能记住的闪光点,不过“伊卡洛斯”这么有特点的名字倒是听说过就忘不了了,巨乳,粉红的头发,天然呆的属性,唱的还不错的角色歌,还有——那一对标志性的天使大翅膀。
后来看了下百科,才知道这对翅膀可不得了,学问都在上面。
伊卡洛斯(希腊文:Ίκαρος英文名称:Icarus)是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的儿子,与代达罗斯使用蜡和羽毛造的翼逃离克里特岛时,他因飞得太高,双翼上的蜡遭太阳融化跌落水中丧生,被埋葬在一个海岛上。
一个浪漫到死的悲剧人物。
伊卡洛斯,蜡做的翅膀,飞翔,太阳,坠落……这些都是关于求索,关于自由,关于毁灭,关于权威的绝妙的隐喻,而这个名字又是文艺盎然逼格满满,所以自然会被反复的用在各种文学,影视,二次元的作品上。
比如这部,网飞出品,今年奥斯卡的最佳纪录长片:《伊卡洛斯》。
伊卡洛斯:对运动员的“缺席评判”中学的时候走读,每天中午急急忙忙的赶在12点前狂奔回家,就为了等《体育新闻》。
虽说个人的兴趣也只是在足球,篮球,但是别的也囫囵的看一些。
于是知道了一个世界上最牛逼的自行车比赛叫环法,而这个环法呢,每年最牛逼就那么一个人,叫阿姆斯特朗,天天分站赛冠军,年年环法冠军,毫无疑问的统治力。
对中二时期的而言,算不上偶像,但是钦佩之情如滔滔江水源源不绝也是有的。
就是这样一个童年英雄,励志偶像,后来爆出了禁药丑闻,被虢夺了全部环法的冠军。
老实说,当时看到这条新闻,我是懵逼的,也是有点心痛的。
我一个路人体育迷都是这样,更不用提作为业余自行车手,视阿姆斯特朗为神的布莱恩·佛罗尔了。
自己崇拜的图腾坠落,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的受打击,多么的惊愕。
然而我的路人心痛最多持续几秒钟,之后还是该干嘛干嘛。
而作为车手和导演的布莱恩,这事可不能就这么算了。
他决定以身试药,一是看看这药到底效果如何,二是看看如何联合专业人士,突破层层的药检。
他决定把过程拍下来,因为吃药,变强,和药检机构博弈,想想就挺有趣。
这就是这部纪录片,前半部分的故事。
前40分钟,着实很有趣,抛开禁药这个沉重的主题,电影更像是在讲一个中二少年如何变强并与某个邪恶组织对抗的热血故事。
少年在一次比赛中仅得到了14名,并且意识到自己的天赋有限,再上一步几无可能。
但是听闻北国有一神药“大力丸”,可增强功力,于是遍访高人。
幸得前辈罗琴科夫相助,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是不是有种少年漫画的观感?
但是故事的关键是,“大力丸”是禁药,是作弊,是邪魔外道,是与魔鬼的交易。
然在影片对“大力丸”的态度却耐人寻味,感觉作者对运动员服用禁药的这个事实极为暧昧,与其说是谴责,鄙夷,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同情。
从运动员和禁药的关系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伊卡洛斯和蜡翅膀的隐喻。
但是作为一部纪录片,作为被评判的主体之一的运动员却是失声的,除了几段阿姆斯特朗的“认罪"采访节选,电影中完全没有运动员对整个禁药事件的观点和发言。
这也难怪,对于运动员群体来说禁药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
承认自己服药就等于否认自己过往的一切荣誉和努力,而在公众面前发声无论怎样都可能会被过度解读,一个不小心就有失去一切的风险。
即便是已经实锤的丑闻主角,他的背后牵扯的利益和团体,也不可能让他随意大放厥词。
不过没关系,找不到别人,导演就是运动员啊,操作手段和心路历程,就让导演一步步做给你看吧。
导演服药完全是个人行为,没有外力的介入,而通过观察导演,或许我们能一窥一些服药运动员的心境。
“我是14名,我与前面的那些人有着层级的差距。
”意识到自己天赋有限,是很伤人的事情。
自己把所有的青春,所有热情都耗在了一项运动上,结果走着走着突然就明白了自己的上限也就这样了,前面的那些人,感觉是触手可及,实际上却永远也追不上。
穷途末路。
有些人选择吃药,其实是因为不认命。
为了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太阳,他们选择了插上蜡做的翅膀。
不过导演参加比赛的结局更像是一种命运的嘲弄,吃了药的他虽然一开始表现良好,但是由于状况频出,后面的名次居然不断下跌,根本进不了前14名。
装上翅膀,反而飞得更低了。
这其实是电影有意无意的警告:虽然我体会到了那种追求卓越的心理,但是通过吃药这种作弊的手段,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
然而事情后面的发展,却让这个警告,显得像泡过了的泡面一样软弱无力。
伊卡洛斯:翅膀更硬,还是太阳更烈片子以导演的视角和实验切入,引出罗琴科夫这个真正主角,再以他为线索,抽丝拨茧,牵扯出俄罗斯禁药丑闻的巨大黑幕。
所以电影的前后两部分几乎是完全割裂的,前半部分还是一个中二少年的成长故事,后半部分就变成了一个充满阴谋的政治悬疑剧。
而两部分的主题虽然都是围绕禁药,但是探讨的格局已经大为不同。
前一部分的格局是:个人选择;后一部分的格局是:共谋,集体意志。
在初衷方面,两者并无本质不同,无非都是取得好成绩,个人是拿奖牌,国家是多拿奖牌。
在行动方面,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差别,无非就是协同,疏通,瞒骗。
最大的差别,也就是在人数上了。
个人选择,最多关联的就是几个人;而集体意志,贯彻下来,就是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一群一群的人。
一群一群的人,协同,疏通,瞒骗。
实现的过程并不复杂,套用《1984》的公式,学习,理解,接受,三步而已。
但是让人们乖乖的服从,背后若隐若现的,必然是巨大的权威的影子。
直到有一天,外界的力量掀开了冰山一角,揭露了这场共谋,被抛弃后逼到走投无路的人抱着一半寻求庇护一半鱼死网破的心理发声,世人才发现,亮闪闪的奖牌背后的不见五指的一点真相。
然而故事到这里,也就停止了。
没有更进一步,没有完美结局。
一个人的真话并没有传说中那般强大,博弈的牌桌上,只有力量说了算。
只能感叹,一个人的伊卡洛斯的翅膀自然一下子就会被晒化掉。
但是一群人的伊卡洛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翅膀,不惧烈日,甚至可以遮天蔽日。
所以,想想片头乔治奥威尔的那句话……又能怎么样?
有用么?
叛逃者说过,他可以毁掉两边:俄罗斯 或是WADA世界反禁药协会。所以,我们看到了美政府和FBI把他保护好,用来毁俄罗斯和普京了。那么,这样一部编剧有4名之多,舆论导向明显的纪录片,背后有美国政府和FBI扶植...奥斯卡圣丹斯能得奖,算你狠。我只想说,奥运赛事,咱能不能不扯政治嘛?
制片过程中天降大料,立意转变,从揭示反禁药系统失灵,到揭秘俄国禁药丑闻,因而变得相当政治化,于宏观是report链直指国家,将2014年克里米亚解读为普金在索契冬奥后的膨胀,于微观是罗琴科夫个人的双重思想,1984作为叙事图谱的强势介入,暗含了个人对威权体系的抗争主题,这种临近新闻的现实性(极为应景的大国博弈),与虚构般的传奇性(堪比逃离德黑兰、斯诺登),让复杂的事实如同谍战片般跌宕起伏,尤其满足邪恶俄国的想象。——我认为本片弱化了WADA和IOC在丑闻中的无能(奥运药检均由国际团队执行,如此瞒天过海不是系统失灵是什么,可参见之后美国运动员丑闻和今年冬奥俄奥花滑风波),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游戏规则终究是文明产物,而暴力掀桌能获得超额收益,你总能观察到人类博弈中的此种野蛮底色,而野蛮也是可以系统化(举国体制)的
2015年俄罗斯禁药丑闻的纪录片,和爱德华·斯诺德的那部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第四公民】一模一样,导演布莱恩·福格尔也以参与者的身份,与事件时间同步的纪录这起类似于“棱镜门事件”的告密过程,丑闻牵扯到普京总统和俄罗斯政府,最后关于体育界禁药的真相更可怕。
以蜡封翅飞向太阳,片名有着很强的暗喻。体育中用药应是俄国人(或称苏联人更为合适)的传统,已有很多的影片涉及到这个话题。这部纪录片的优点就是将一件真实之事,讲述得如此的惊心动魄,颇富悬念,且又包含了很多的意蕴,真是难得。
奥运赛事早已成了政治秀肌肉,有空为运动员们加油呐喊不如出门跑两圈。
不好看,通篇独白,缺少剧情。国际体育运动是民族种族人种的竞争,是军事竞争的和平化。大国用科技取得领先地位,超越基因的限制也是无可厚非,体育的公平不是体现在个体上,而是体现在国家民族上。体育竞技就是战争博弈
美国佬最喜欢黑别人再给自己颁个奖,我觉得你们的国家体操队可比俄精彩多了,能拍给我们看看?(ps别扯电影无国界,电影就是国家宣传手段)
这片子挑的主角身份微妙,整部片子呈现出来的感觉也比较功利。很难相信不是另一场预谋。
多重好看。导演本来只是有一个正常范畴内的点子,结果真是中彩票了。。直接成了国际爆点。而且主人物实在太有意思,让纪录片好看无数倍。而从最开始的无心插柳到后来事件一步步升级,导演肉眼可见变老好多😂 想必没少操心吧
演到一半,故事陡转。
后半段全程穿插1984有点尬,热门类固醇胆固醇不分的评论也好尬,作为纪录片好多地方也没说清楚,这个拿奥斯卡也太那啥了
冰山一角。所以外行观众看看热闹,内行(嗑药)人看偷龙转凤门道。同导演一开始的疑问:为什么格里戈里要帮你?
没有特别清晰。
老欺负俄罗斯人干什么,有种把薛荫娴的故事拍出来
体育赛事真是国家级春药,举国搞体育的也不知道有几个能经得起查呢
“全员嗑药”——针对俄罗斯体育界的指控非常震撼,而纪录片用更加震撼的证据展示俄罗斯兴奋剂服用的“举国体制”。前半部分导演以身试药、恰好遇到变节的俄罗斯禁药主管有点不可思议,后半部分《1984》三段体将矛头直指普京。 看完后我为某国感到担忧,因为这作弊的风格实在太熟悉...
George Orwell: During times of universal deceit, Telling the truth becomes a revolutionary act. 21:57 beauty lady
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看比较好
谎言世界中,说真话成了革命,革命者格里高利也就成了体育史上的斯诺登。纪录片从业余自行车导演布莱恩,想以身试法挑衅药检机构开始,意外发展到让莫斯科联络人替代自己成为大事件主角,戏剧性转变实在太强,以至让人忘了片子初衷,忘了布莱恩辛苦挨打那么多针和积攒的尿。片尾忘改俄罗斯的平昌命运。
因为跟教主脱口秀专场同名来看的… 因为对1984的引用过于刻意,很难称之为“纪录片”。而且我就好奇,一开始明明是一个西方反禁药组织的领导把导演介绍给的俄罗斯大叔,怎么就矛头只对准俄罗斯了呢?不如像川普一样反问一句“you think your country is inno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