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微博上网友提问康导个人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他回答 《民工》 、《青衣》。
他这样回答,可能很多人接受不了,我一点都不意外。
因为这部剧也是康导作品里我最喜欢的,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
康洪雷成名于《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士兵突击》播出后才真正在电视圈成功突击,自那以后康导在电视剧行业上有了一把交椅。
然更多观众喜欢的还是团长和士兵 ,因为很少有人了解他的铁三角时期。
拍央视水浒传时 ,康导与纪实导演陈枰 制片主任孟凡耀结缘 ,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保持着稳定合作。
陈枰其实是一名编剧,写的剧本最能调动感情,拍摄完水浒传的时候,陈枰读了《父亲进城》便一直“骚扰”大胡子张纪中,大胡子实数无奈,说没时间,你写个故事梗概给我看看吧,剧本雏形就马上出来了,大胡子真的被打动了,买下了拍摄版权。
与陈枰一起怂恿大胡子的,就是好友康洪雷。
后来投资商对没有一点点名气的康洪雷不信任,想用别的导演,又是大胡子力排众议,换了多家投资方,最终从西安影视公司拿到了投资。
《激情燃烧的岁月》成就了康导 ,也成就了剧组里的其他人。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几乎都是陈枰编剧、 康洪雷导演、 孟凡耀制片为框架的整套班子在前进。
孟凡耀是一位非常低调又有品味的制片人,水浒传拍摄艰苦 ,大部分用西北人。
一是能吃苦, 二是省钱。
孟凡耀就是凭水浒传的任劳任怨表现得了十佳制片人。
央视水浒传剧组出来的人现在基本都是电视业的顶尖人物,此三人形成的圈子在制片人大胡子那里逐渐演变成现代剧的一支劲旅,与胡子的武侠戏并行前进。
大胡子因为武侠得了“骂名” ,也没有因为现代剧得到美名。
康导很多作品拍摄的都是现代,人又很低调,低调的有些不温不火的感觉,甚至拿过奖了,他后来的那些士兵和团长粉丝也不知道。
他们眼里也只有士兵和团长。
当然, 班子里其他人也是当时大胡子分拨过来的, 例如化妆 黄桦 美术杜长顺 宋洪荣 录音 灯光 和大家都比较熟悉演员 等等。
这些人才都是从水浒到武侠剧起家,拍起现代戏更不在话下。
民工这部剧 ,光影 ,镜头的运用已经到了一定水平 ,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工地和麦田都是一幅幅美丽的油画。
土味的农村也可以唯美烂漫。
可能康导在央视笑傲江湖剧组没有拍过瘾 ,拍摄了一部现代题材的美工片。
演员方面 这部戏主角几乎都是新人,甚至可以说他们不是在表演, 而是在真正的体验 。
提到的民工剧 很多人更熟悉的 《生存,民工》, 而这部《民工》同样表达了 农民工与城市的矛盾 与纠结 ,又更具有艺术性的发力在人物性格与时代的宿命感,显然更胜了一筹。
开篇是农民工鞠广大打工 , 在家种地的父亲不理解他,同时鞠广大又寄望自己的儿子念书考学,不希望儿子继续走他的打工路。
子孙三代,都有着一股子犟劲。
农民因贫穷而不甘于现状 ,想走出去, 去赚钱。
这有什么错?
这个时代的城市发展的黄金期, 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本就自惭形秽的农民到城市后发现所面对的冷眼 、讨薪难 、生存难等问题 ,甚至连一个暂住证能吓到的农民工是何等悲凉,他们真的没钱。
入城的女人对城市有憧憬 、向往。
实际得到更多的是欺骗 ,回到村里又受到他人道德上的指责与非议。
这一幕幕都是整个时代血淋淋的悲剧。
作为一个农村人 ,贫穷、辍学、打工、欠薪、讨薪、歧视、暴力等等等等 ,在十年 十几年前我也曾亲身经历过。
这究竟是谁的错?
因为偏见产生阶级 ,因阶级制造冲突 。
像林家铺子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桥段,这个时代又一次次的完美展现。
同时农村出现的问题也很多,例如官僚主义的村主任大头 ,喜欢占女人便宜 ,不交钱就私下报复,红白事善于走过场,眼泪收放自如。
打工外出的人回到村里还是有些羡慕嫉妒恨的成分 ,会被边缘化。
当时大部分农民的观念并没有现在这么开放, 一面是乡土守旧派与外出务工的世界观时时产生矛盾 ,也难免有的人会眼气。
像火化问题, 我的家乡直至今日,老一辈人也是入土为安的观念 , 本着能过且过,你好我好大家好, 除非得罪太多的人, 有人去举报,之后强行破土 再折腾出来去火化。
鞠广大与主任这种矛盾, 还真说得过去,并不像戏剧创作 。
该剧有鞠氏父子对命运的挣扎,不愿在农村一辈子碌碌无为的活下去,在城里又找不到该有的归属。
有李平在城市所受到的伤害,又无法逃回农村的无奈。
又有双元妈的从城市归来后,对自己命运的怀疑与出轨越位。
所有人都走不出与生俱来的宿命,除非结束生命。
结尾处加了一段话,我没有听出来是哪位演员的旁白,应该出自广电的神来之笔。
一片片高楼拔地而起 如今楼市如何?
最终买楼的主流群体又寄望着谁呢?
现在工地越来越少, 时代也快画上了残忍的句号。
感谢有这么一部剧存在过 ,记录着农民工的辛酸苦辣。
这部剧不是单纯的记录农民工本身或民工的某个行业, 是记录了整个时代农民的艰辛。
泪目!
片中有两个梗 1 鞠双元奶奶夸自己家什么都好, 长的虱子都是双眼皮的。
这句话是总制片张纪中少年时他母亲对他说过的话 ,说他什么都想追求完美。
2 李平的第二任男友是在省城读进修班的导演,一直想拍戏。
听到歇马山庄的地名后,拿着笔就记了下来 ,说这个地名好听, 以后自己混出名了就要拍民工 ,拍摄民工的艰辛 。
本剧是根据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改编,这个对李平始乱终弃的导演原型是康洪雷还是该剧组哪位副导演吗?
本人属于文盲,影评皆属自嗨型记录,发现有人观看回复,承蒙错爱,不免自己又走了一遍,发现了很多错字和病句,抓紧修改了一下。
再次感谢!
无意中发现这部剧,根本停不下来,登峰造极的作品。
民工这题目,看似直白无内涵,其实正是编剧和导演以小见大、切入主题的巧妙。
有观众反映,片中情情爱爱,家长里短,似乎讲的不是“民工”,跑题了吗?
不是。
片子大背景,是新千年之初,经济大发展,富的人越富,穷的人越穷,实际造成了城市的发展与农村的落后,两者行走在不同轨道上。
社会环境悬殊,引发各种矛盾问题,农村和城市成了对立体。
城市人看不起农村人,甚至玩弄欺负农村人。
农村人也对城市陌生和不信任,但为了赚钱,还是源源不断涌入农村,成为民工。
他们既是城市的建设者,却也被社会排挤,在夹缝中求生。
片子把对准这一特殊群体,可见导演对国家发展的宏观形势和底层民众的微观情感,都有观察和思考,这是优秀作品产生的基础。
一方面是聚焦真实的民工,双元和广大,以及工友,另一方面,对准民工的家人和社会关系,他们也都是底层人民,也是广义上为生存奔波的民工,歇马山村所有人都是。
他们面对城市的种种向往、恐惧和猜测,是过去人们思想认知的缩影。
民工是一个恰到好处的载体,他们连接着农村和城市,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在这载体上爆发。
双元和李平的爱情是一条主线,城市人嫁到农村,多元化与封建思想的交锋,振东和潘桃的爱情线对比展开;广大和艳梅和的夫妻生活是另一条主线,长义和翠英的夫妻生活对比展开,爱情在农村是天方夜谭,更多是迫不得已过日子。
农村人说城市人可怕,但农村却也并不安全。
三人成虎、人言可畏,艳梅就是死在长嘴妇人的流言之下,双元和李平的决裂,也少不了农村妇女的功劳。
缺乏自我检查和反思精神,是社会关系的天敌,在农村体现更加明显。
农村不乏翠英这样心直口快、骂骂咧咧、贪小便宜的人,看似无害,甚至今天骂完,明天又和好,实则这就是最短视的人群。
今天犯的错,哭着承认了,明天又犯,长此往复,农村的所有悲剧大概都源自他们的嘴和偏见。
观影小笔记,一同分享了:民工第一集就被深深吸引,北方农村的土里土气淋漓尽致,真是自然。
观影感觉,如《士兵突击》纯粹。
第二集,真实的滴血,复读机、拖拉机…,捕捉现在,就是留存历史。
第三集,我在城里这么多年了,罪是没少遭,从来没人帮过我。
第五集,生活细节真实细腻,相亲第七集,双元相思中的矛盾、踌躇和期望,和潘桃情感的冲突和复合,浓郁的生活气息,迷一样的精彩第八集,旅行结婚,年轻人冲破世俗的努力,年轻就是一种生命力。
第十一集,双元结婚,潘桃为代表的争风吃醋,小人物的狭隘自我心理,拍得生动。
第十二集,结婚后生活,谈情说爱,过分腻歪,看不下去,开启倍速。
十六集,双元奶奶和振东他妈关系近了,因为有了共同的敌人,跟生活很真实。
十九集,艳梅在舆论压力下,内心崩溃猝死,封建阴影下的农村害死人。
工地通知广大老婆死了,和第一集通知他母亲死了,时空呼应,强烈的讽刺和黑色幽默效果。
和上次来城里打工一样,这一次又是白干,民工的生活!
生个人不容易,死个人也不容易。
命运折腾啊。
久久不能让人忘怀,李平一个真性情的女人,一个热爱生活的女人,一个有着初心的女人,也是一个天真的女人,更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女人,原来我们即使付出一切,原来我们即使全心全意,原来即使我们不顾后果,我们依然要与想要的生活说着再见,后来我们想明白了,可是我们好像没有真的明白,在面对新的情况,在对待新的生活环境,在遇到新的人儿,即使想到我们当初警惕自己的话还是忍不住要一头的扎进去,我们的生活是大杂烩,你以为现阶段和你搭配的是最合适的佐料,翻炒的是最合适的力度,烹饪你的是最合适的火候,你以为你可以成就为最理想的色香味……,迎接你的却是夹糅着生活气息的冷酷现实。
你的气质,你的观念,你的生活状态在歇马山庄这样一个农村旮沓里面是注定了不能长存的,它实在太小了,小到每一个人的一口吐沫就可以淹死你,小到一个祖宗的脸面就可以摧毁你,小到为之坚守的爱情和友情同样可以背叛你,你心中的乐观,你骨子里面的温柔,你那对世界的热情和态度早早的为你装上了离开那个小地方的翅膀,走吧,李平,飞吧,在吼出最后一句不甘的怒吼之后离开吧,你所拥有的闪耀温暖,耀眼光辉,说明了你的前途不在于此,用你精明干练的能力,用你充实无比的性情,再去和生活的浪涛搏斗吧,是船就该搏击风浪,是浆就该荡出华丽的人生啊……
谈不上很深的感受,但是看着真的很真实。
我没当过民工,所以没办法说民工是什么样的,我也没当过农村人,也算不上是城里人,在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可这个尴尬却像剧里的每个人的挣扎一样让人感同身受,看着他们每个人的挣扎,就像戳在自己生活的每个角落。
剧里的每个人好像都在挣扎出一个人形,可最后不知道他们挣扎出的那个到底是不是他们想要的人形。
如果说全剧谁没有挣扎过,可能是振东,可能也就他有一个最好的结局,可能是最不好的结局。
要说好电视剧,这不算是最好的,要说真实,这也不是最真实的,偏偏我就喜欢这样的。
他不深奥,没有那么难懂,他又可以深奥,可以很难懂。
我看得到每个人的悲剧和戏剧,看得到教育不是念书,教育是思想,是观念,是道德,是做人。
城里人,乡下人,民工,打工种地,每个人都是人,每个工作都是工作,是哪儿出了问题所以才不一样。
是思想,是钱。
是教育,是经济。
我只有这么多的内涵,只能看到这么多。
看到最后,父子俩在新建的大路上越走越远,真心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希望,他们掂量了自己的好坏对错,他们知道自己怎么走,所以路越来越宽。
最后,其实是冲着张译才来看的,向来都不是很喜欢看电视剧,没耐心所以觉得太长。
可是看完以后觉得好评应该是给参与电视剧的所有人的,所以才能看到这样的一部电视剧,好看又良心的剧。
张译笑起来很暖。
李平经历丰富,善解人意且为人豁达。
如果能真心接受她的过去,生活会很轻松自在。
李平为了跨越阶级,勇敢的献身于两场身份悬殊的爱情。
她敢爱敢恨情感真挚,自然不能说她不干净。
潘桃代是绝对的冰清玉洁,无复杂情史,无婚前性行为。
但是潘桃们,那种小女人的作,各种作 花式作 变着法的作。
尤其在微信洗脑文的加成以后,更是会无限作。
家务不该女王干,生气了老公必须哄,不迁就我 不哄我 就是不爱我。
剧里的李平 潘桃,放在现实生活里,都是难能可贵的好女人。
其实,看这个片子还是因为张译。
有时候心里有一个小小的挣扎,我一年轻人怎么老是看或是战争年代,或是文革年代,或是建国初期,或是像民工这种反映时下与“年轻与时尚”完全不着边际的片子,挣扎完了,长呼一口气,管他呢,连回家的诱惑这等从头烂到脚、从心烂到肝、从里烂到外的无耻狗屎片子,都有那么高的收视率,我又何苦为难自己呢。
越来越酸了嘿。
回归正题。
本来为看个热闹,以为全剧主旨无非就是描述民工的艰辛生活,一群底层人士虽然悲情却会仍旧努力挣生活的不屈不挠。
看完,我心凉了,根本就是绝望,彻彻底底的一部现实批判主义作品,怪不得没什么名气,这种片子,能火才怪,跟回家的诱惑,差距太远。
片名叫民工,可是描写的不仅仅是民工,而是涵盖了农村和城市的人们各为背景,传统与现代各为背景,在这个大环境下生活的每一个人。
一个农村人,在村里逃不过的不只是穷和苦,逃不过传统思想的束缚,逃不过贪官权贵的压榨,逃不过中国人世世代代积攒下来的丑陋习性,逃到城里,依然逃不过穷与富带来的活生生的刺痛,逃不过吃苦受累,逃不过真诚付出换不来温暖人心的一点点关怀,逃不过赤裸裸的剥削。
剧中大多数的场景都和吃饭有关,炕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给爷爷过寿,蹲在路边的双元拿着像脸盆一样的饭盆狂刨,请主任喝酒吃饭,鞠广大一干人算计着怎么吃有肉有菜又有面,小旅馆里一斤猪头肉和两瓶啤酒,李平家那个小小的桌子上摆着的精致碗筷,一家人都称赞的一顿拉面花了三十六块钱,振东带潘桃去吃的汉堡。。。。
都印证着,生活归于平淡和真实,就是为了一日三餐,这是最主要的。
另外一点,穿衣在其中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两个新媳妇儿都热衷于穿衣打扮,这是年轻女人的天性,潘桃更甚,花钱如流水,郭长义媳妇也在闹离婚大战中胜利之后要求三身新衣服三双皮鞋一件呢子大衣告终,也只是为了证明一点,“我人老了丑了照样值钱!
”。
穿衣,俨然是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标杆。
第三样重要的,脸皮。
七十大寿怎么操办,全村人可都看着呢;女孩儿相亲可不能第一次就答应,要百里挑一;这么好的闺女,答应嫁到这小山村里来,肯定身上有事儿;广大媳妇堪称完美道德的女人,在最后一道道德防线突破之后,生命也就终结了;郭长义为离婚妥协,同样也因为顾忌广大媳妇的颜面;你以前有什么事,我都可以受着,我一个人受着就可以了,但是你为什么要带到歇马庄来,你这就是把我的祖宗们拉出来一人给了一耳光;广大不信自己媳妇儿胡来,最后让郭长义帮忙下葬以示清白,不知道他是真的不信,还是想给媳妇儿留个颜面。
可以为了挣生活干脏累苦的活,可以为了少花几百块而不办暂住证整天胆战心惊,可以为了挣钱看城里人的脸色,可以几十个人挤在通铺上还能睡的踏踏实实,可是媳妇儿不守妇道,这就是天理不容的丑事,是无论如何不可承受的丑,不可承受的罪。
看到这些,我开始想到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烟酒糖茶,四个字,演尽生活的真谛。
说说郭振东。
他算是一个可爱的人,为人老实,积极上进,聪明又肯干,通过劳动生活也算富裕,也许他的存在是农村人的希望,是进城务工者的希望,整个剧中,能看得出,作者还是留给大家了一丝希望,也有一丝启示。
赞一个张译。
剧终之后,我开始觉得,以前看到民工,总是心中泛起一丝恐惧,穿的脏嗓门大没文化,现在开始觉得,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挣生活,我跟他们没有任何区别,我们每个人都是民工,我们都在朝着心中的理想生活迈进,我不知道能不能真正扫除自己心中的偏见,但我想,以后见到他们,态度会改变。
最后,向编剧和导演致敬。
民工很好看。
初次接触这部剧是因为一个名场面,一个人拿着喇叭高喊:“鞠广大,你妈s了”,乍看有点搞笑的台词勾起了观看这部剧的兴趣。
这部电视剧是由两部小说改编而成,《民工》和《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故事也是由这两部分主要组成,电视剧里刻画的民工生活和农村生活极其真实,我们可以看到世纪初民工进城打工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那个时代民工的生活情况,他们的精神生活极其匮乏,面对漂亮的女人经过工地他们会吹口哨来引起注意。
在城市里,他们像是一群勤劳的蜜蜂虽然为这个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始终没有被这个城市所接纳,甚至连暂住证都证明着城市并不欢迎他们的到来,只是暂住的人罢了。
对于民工来说,家里的孩子如果能够考上大学,这将是他一生的荣耀,因为他清楚社会的底层生活的辛苦,不想在这样循环往复下去了,所以在剧中双元的辍学给鞠广大造成了巨大的伤感,生活中的希望破灭了,让鞠广大也没了什么心思再继续奋斗。
故事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这两个女人我自认为可以理解为双元妈和振东妈,也可以理解为李平和潘桃,其实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双元妈和李平代表的是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而振东妈和潘桃则代表了农村妇女丑恶的一面。
电视据也从振东妈和潘桃来反映农村存在的嚼舌头,贪小便宜,婆媳之间的争斗,与人攀比严重等恶习,剧情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振东妈对于自己婚姻的态度,振东爸常年在外打工也不愿意回家面对,这段婚姻其实早已经名存实亡了,在振东结婚后提出离婚,振东妈通过大肆宣扬离婚和威胁振东爸的做法来保留住这段关系,这一段是最典型的农村家庭关系了,男人无法忍受农村女人的性格,常年在外打工,面对离婚,女人很多是采取威胁的方式,上上下下都充满了悲剧。
两代人的性格在这两对婆媳之间得到了传承,也验证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道理。
这部剧看到最后其实还是绝望,对农村生活的绝望和无穷无尽的苦难的绝望。
这剧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李平,一开始看她被两个男人伤,真的心酸。
后来看到她和双元在一起结婚的画面,她用心干活的场景,当时我就想这么一个女人,就好像是从天上下凡来的,长得好看又能干,一心一意的对自己爱的人。
双元如果不珍惜她,真的是天打五雷轰。
直到李平跟蟠桃说出自己过往经历的时候,我知道了,李平和双元必定分开了。
有的人看结尾双元有那么大的反应觉得不理解,其实大家扪心自问一下,如果你们的妻子,跟你的邻居说她以前的感情史,还是那种不太光彩的,然后被邻居传的到处都是,你心里不会有芥蒂吗?
更何况是在一个信息闭塞的农村里,周围人的闲话会把你压死的。
自己知道,和所有人知道是两回事。
如果你真的有一个秘密不想让人知道,那就永远不要把它说出去。
只有自己知道的才叫秘密。
比生存之民工要逊色一点,这个可以叫民工的媳妇们~广大总是心疼钱,每次媳妇给打电话,他都说浪费钱,也许广大心里并不是真的计较,但是广大每次都说这话,真的很伤人。
蟠桃真的很做作,总把自己跟李平比,非要比个高低。
也许应该活出自己的特色,专注自己,暗暗跟自己较劲,争取明天的我都比昨天的我更优秀就行了……双元最后让李平走,我觉得很情理之中,一口吐沫一口吐沫的真的能砸死人。
但李平好像也没错,一个人生活在村里也没有人交流,遇到年龄相仿的蟠桃,就吐露了自己的一切……所有的人好像都没有错,但事情就这样一件件出错了。
一开始有个片段我记忆很深刻,民工去城里打工,其实累的要命,环境也很糟糕,但是他们回乡的时候却总是搞得光鲜亮丽还带很多钱回来,这就给村里的孩子一种错觉,那就是做民工很好,以至于不愿花时间读书,或者成绩差了也不怕,反正当民工不需要好成绩。
以此,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孩子走上民工之路。
不好的都放心里,好的都表露出来,人的自尊心在作祟。
不能直面现实就会让别人产生误解。
对待历史也是,如果我们总是粉饰太平,不去直面历史中的问题,总报喜不报忧,那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我们的小朋友,就会产生深深的误解,并且因为误解而走上一些并不是很舒适的路。
唉,还能说些什么呢?
就像另一位豆友的标题那样:看的很难过,很想大哭一场,可又不知道该恨谁,该发泄到谁身上。
换上了新的电视直播软件,刚好正在循环播出这部剧,于是和父母一起看了起来。
毕竟,按时间推算,双元的年纪与父母差不了太多,于是自然而然的,片中大大小小的细节便引来了父母的共鸣与连声赞叹:人家拍的就是很真实,那个时候确实是这样的。
于是连带着,诉说了一番那个年代的故事。
其实,我本不想写这部片子的评论,毕竟它太苦了,就算是我这个从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觉得苦的要命,黑的可怕。
可最近莫言被骂,被起诉的新闻却让我不胜害怕。
我开始读莫言大概是高一,那时候左邻右舍里“偷孩子”,老一辈提留款农业税,父亲在工地灰头土脸、母亲在工厂累的大发脾气,我家在城里立足所需的暂住证,我上学时所需缴纳借读费的种种故事还耳熟能详,那些记忆还未曾远去。
于是,对于年幼的我来说,阅读他的作品是那么的害怕,他用魔幻的文字隐晦的提及了那个我曾经听父辈的亲历者当做吓唬故事提起过或是切身经历过的那些过去,那些让我不寒而栗的过去。
在同为租住者的叔叔阿姨们的口中,在祖辈第一个离开农村来打县城务工的父母口中,我真切的了解到78以后,他们这几十年所经历的非人的苦痛。
也渐渐的明白了长辈们为什么对于江先生如此痛恨,对于胡先生反而有好感的多。
当然,也许写到这里你开始觉得我该恨了,可我又恨不起来,纵向来看,三代当年做的事情正是于国有利,否则今天不知道会如何,横向来比,又有哪个国家在一开始发展的时候不是以压榨本国底层劳动人民为动力的呢?
雾都、圈地运动、摘棉花、淘金热等等等等,哪一次,哪个国家的“我们”不是或主动或被动的奉献出所有的血肉?
你说她不行,可他们又何曾好到哪里去呢?
不过是他们现在已经洗干净了罢了。
可每每看到这样的故事总是忍不住涕泗横流,心有戚戚焉,为什么偏偏是我们呢?
难道真的如那句话所说:你不是痛恨特权,你只是痛恨特权没有在你自己身上罢了。
可为什么一定要那么苦呢?
为什么现在连提也没有人提也不能提了呢?
电视里的大家永远衣着光鲜,仇凤仙在一席的演讲更是多次被下架。
于是,这样的一句从小背到大的话渐渐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一句歌词也复现在我的脑海: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什么神仙皇帝。
于是,似乎一切都说的通了,于是似乎大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于是开篇的那个问题也便有了解答:还能恨谁呢?
恨我的爷爷没有爬过雪山草地,只会死守黄土;恨我的父亲没有学会坑蒙拐骗,只会凭力气赚钱;恨我自己没有学会做一分吹九分,没有学会拉关系找人情,只会按照按照既定的路线求一个稳妥,求一个上岸罢了。
于是,我渐渐领悟到莫言怎么能不该被骂呢?
怎么能不该被吊路灯呢?
毕竟,虽然那些都是事实,但你就不应该写出来,应该多学学现在的编剧嘛,多搞一点富人的情情爱爱,多搞一点高楼大厦。
至于底层人民?
怎么可能!
哪里还有底层人民?
明明大家都活的很幸福嘛!
最后的最后一声叹息突兀的闯进我的脑海:我告诫大家啊!
有钱呀,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完全配不上这么高的评分
生活的本质就是不断的痛苦和不断的忍受,就像余华老师的《活着》,看完电视剧不会有任何悲悯之心,更多的是去体会芸芸众生的痛苦,广大和双元在经历的生活,繁重体力劳动下对生活的坚持,漂泊在外对家乡的思念,离不开也回不去的故土,其实我们都是。剧中通过民工这样的题材角度讲述了其他更深层次的内容,自我意识,同性题材,爱情,乡村等,不一定共同经历才有共鸣,可能同样的痛苦和无力感就可以了。
不止是在讲广大民工的生活,还展现了农村女性的困境。根深蒂固的腐朽思想能把人压垮,而生活其中的女性浑然不知。李平一定程度上的觉醒注定她不可能相安无事地生活在那种环境,为李平最后回到城市松了口气。(这剧的b站弹幕太恶心了,满屏遗老遗少。
可供后人回顾观察的时代切片,虽然难免有些单薄和偏光,但就某些问题的表现还是清晰的,力度也是足够的。
结局不完美
标题党啊,完全跟生存之民工不是一个档次的作品,而且差了太多个档次。完全跟民工不搭边啊,冲着民工和好评来看的,完全被骗了,就应该叫歇马山庄的女人们,范明的好演技浪费了地方,家长里短两性关系文化冲击什么的,现在看来完全过时了ps鞠广大,nmsl!
多年前电视上看过两个民工漂亮媳妇那段,对潘雨辰的表演印象深刻。
为了看小太爷~
这真的是部好片子,在这些演员还没红的时候,拍出的片子诚意又思考社会问题。结局那个画面很美,很无奈,很想哭。 另外有一句台词记了很久,是鞠双元说的,说这个高楼大厦都是我们建的,但是当别人都住进去以后,这个楼和我们又没什么关系了。 最苦的农民阶级。
一星给农村质感的塑造,一星给可爱爷爷,一星给幽默感。但剩下的真是答辩。李平勤劳能干有智慧但极端恋爱脑,潘桃爱思考但又被安上典型“小仙女”式的依赖男人付出的人设,给潘桃造人设的样子和现实里v子抹黑女权一模一样。鞠广大暴力的封建大家长余孽,鞠双元读了书和没读一样0.5个他爹。配上b站童男的弹幕简直是血压升高器。整体也不知道在讲什么,讲民工的苦难好像讲了又没讲,讲农村思想和城市文化的碰撞好像讲了又没讲。啥都想表达,最后什么也没表达好。
土包子
T﹏T 农民好苦啊!
底层百态浮世绘
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 真的很赞 长大之后才知道妈啊是陈思诚。。。。!
本身被推荐的另一部,结果看错看了这部。跟民工关系一点都不大,主故事线明明是李平潘桃和陈思诚他妈,范明和陈思诚的角色换成任何职业都不影响剧情,甚至不出场都不影响。搜了一下,果然原小说就叫歇马山的两个女人,真是笑死人
打这分数的真的看到最后了吗?这部剧最好看的就是第一集,越往后越像言情剧,鞠双元和李平那条感情线完全是降智剧情,强行制造戏剧冲突。李平所谓的什么农村城市、前清遗老的辫子什么的,太扯淡了……核心不是什么文化冲突、观念陈腐,而是真没这么做人的……其实就是部披着乡村色彩的家庭伦理剧,难怪现在没人拍这种剧了,不是没人爱看,而是拍的真不好看。生活苦不苦,不用去农村里找,上几天班赚点钱啥都懂了。
与片名不搭,真实的台词和扎实的演技还算有点看头。
真不错!拍出了中国民工的艰苦和奋斗
这个剧所描述的人和人的情感,是我见过的所有电影电视里面实在少有的真诚和真实。完全不需要快进
康洪雷士兵突击之前的作品。演技到位,两个剧本勉强拼接,偏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