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 most of the former English movies, The Iron Lady speaks excellent English in wording and phrasing, however every single person who ever see the bloody movie would have to speak out with all due execration, "WTF is the movie trying to say?"
刚刚惊闻撒切尔夫人去世,突然想起了这篇稿子,和那些没能寄出的明信片。。。。。
果然是永不妥协的铁娘子,唯有时间,击败了她——————————时间分割线————————————■斯特里普所扮演的撒切尔夫人挥舞着手臂力挽狂澜的模样有可能成为今年奥斯卡最为出彩的画面,但现实中的女主角,生活却并没有这么风光。
■以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为主角,无怪乎《铁娘子》会收到褒贬不一的评价。
虽然右派报纸赞扬该片“无与伦比”,但左派报纸毫不留情地抨击它“无聊得要死”。
---电影《铁娘子》要到1月6日才会在伦敦卖出第一张电影票,但英国人早早就在报纸上读到影评了。
有趣的是,撰写者大多是英国数一数二的时政评论家们。
但他们依然惴惴不安,英国《卫报》时评家马丁·凯特尔甚至将此列为自己2012年的新年愿望:“要在评论中避免简单标签化,即便是对撒切尔夫人这样早已有了刻板形象的人。
”要定义撒切尔并不容易。
1979年,她当选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连任两届,执政11年。
期间她以“绝不妥协”的强硬态度将英国推向时代的前端。
撒切尔成了20世纪历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专有名词——撒切尔主义、撒切尔政策、撒切尔时代。
英国媒体评论说,“尽管撒切尔执政只有11年,但她的影响会一直持续数十年。
”- 褒贬不一的《铁娘子》,褒贬不一的撒切尔然而,拍摄这部充满政治寓意电影的女导演菲利达·劳埃德却并没有此类政治片的拍摄经验,在此之前,她只拍摄过根据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改编的电影《妈妈咪呀!
》。
当她打电话给老搭档梅丽尔·斯特里普,邀请这位奥斯卡影后出演女主角时,斯特里普也犹豫不决。
因为她很确定,作为一个美国人,扮演一个在英国历史上如此经典的形象,一定会引起英国人的批评。
“但我的优势恰恰在于,我是一个局外人。
正如撒切尔夫人一样,在她的世界里,她永远是一个局外人,不管是她的个人生活还是政党工作,她总是出现在她并不属于的地方。
”斯特里普说。
在英国人心中,撒切尔夫人是一个分裂的形象。
在右派看来,她是个备受追捧的英雄,带领英国走出了经济困境,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但是左派人士的眼中,她是一个心狠手辣的独裁恶魔,在任期间镇压工人抗议,几乎毁掉了英国的福利制度,直到今天还有英国人念念不忘地抱怨,就是这个女人,结束了英国小学生的免费牛奶供应。
英国人对她爱恨交加。
在BBC评选的“100名最伟大的英国人”中,撒切尔夫人排名16,是目前在世的提名者中的第一名。
而在另一份关于“你最痛恨的100个坏英国人”的评选中,她又位列第3,排在她前面的是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和英国艳星乔丹。
以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为主角,无怪乎《铁娘子》会收到褒贬不一的评价。
虽然右派报纸赞扬该片“无与伦比”,但左派报纸毫不留情地抨击它“无聊得要死”,他们甚至连印有撒切尔夫人头像的海报都不放过:“这应该是本周最差劲的海报了,哦不,这肯定是本年度最差!
”不过似乎批评者的矛头并不是指向电影本身。
在观看了电影对媒体的提前放映后,英国《每日邮报》时评人苏珊·摩尔写道:“因为电影里全是对于撒切尔夫人的同情,真是难以入目,当时只想偷偷溜出去吃比萨饼。
人们真得感激斯特里普的精湛演技,她把这个角色演出了人情味,虽然在我看来,撒切尔依然是个魔鬼一样的人。
”英国《卫报》为这部即将上映的电影组织了一个网上投票——甭管梅丽尔·斯特里普演得好不好,你喜不喜欢现实中的撒切尔夫人?
结果,88%的人投票给“不”。
--“不带撒切尔主义的撒切尔”2011年11月,在《铁娘子》北京首映后的交流会上,一位英国观众站起来说,他年轻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还在执政,那时候他也曾经围住过她的车子,愤怒地朝她扔鸡蛋,高喊“撒切尔滚蛋”。
虽然现在他仍然不赞同撒切尔夫人的政策,但看完这部电影后,他对昔日首相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卫报》评论说,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不带撒切尔主义的撒切尔”。
这位女首相执政期间的坎坷大事——大规模抗议、人头税暴动、矿工罢工、爱尔兰共和军爆炸——统统轻描淡写地略过,甚至对于中英关于香港主权的谈判,都只字未提。
影片用浓重的笔墨,勾勒了一个在男人世界里打拼的女人背后的心酸。
影片还原了撒切尔夫人的工作处境:在满是灰黑色男性西装的议会里,只有一个穿着亮蓝色裙装的她,孤零零地坐着。
为了能够适应在清一色男性的政坛立足,撒切尔还专门接受过培训,改变发型、整形牙齿、练习说话腔调。
女儿卡罗尔曾提到,母亲的衣橱里面没有一件女性休闲款的衣服,齐刷刷地挂满了适合在正式场合穿着的套装。
虽然生活在男人帮里,撒切尔依然保有很多女性特质。
像不少女性一样,她也随身不离手提包,但是除了梳子、口红和手帕,包里还有应对断电的手电筒、防止反对者朝她脸上泼硫酸而毁容的解毒剂。
据说,撒切尔夫人会把手提包放在会议桌中央,在辩论中随时从中取出文件应对。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年轻时曾质问撒切尔夫人是否读过凯恩斯,撒切尔夫人从容地从手提包里拿出这位英国经济学家的文章,反驳布莱尔。
如今,“手提包”在牛津词典里,多了一层“抨击或者威吓”的意思。
--永不妥协的铁娘子,唯有时间击败了她-熟悉撒切尔夫人铁腕形象的人,恐怕会认不出电影《铁娘子》片头那个步履蹒跚的老妇人。
她行动迟缓,语无伦次,眼神里充满了怯懦。
这正是如今的撒切尔夫人。
“母亲一生的最爱只有两个:一是唐宁街10号,二是父亲丹尼斯。
她的最爱都被剥夺了。
”女儿卡罗尔说。
2003年,丈夫丹尼斯去世,可撒切尔迟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据女儿卡罗尔介绍,如今,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她会在餐厅里挂上丈夫的画像,一边吃饭,一边跟“丈夫”说话,有时候还会跟女儿解释:“看,爸爸并没有离开我们!
”与撒切尔夫人结识30多年的琳达·麦克多戈感叹道:“我曾经是那么羡慕她身上所拥有的那股常人鲜有的自信,而现在,我只能从她的眼神中看到胆怯和犹豫。
她自己也感觉到了这些变化,她感到恐惧,因为她想要阻止这些变化却又无能为力。
”即将上映的《铁娘子》掀起了英国国内的评论热潮,有影评人认为该片将会成为今年奥斯卡金像奖的夺冠热门,斯特里普所扮演的撒切尔夫人挥舞着手臂力挽狂澜的模样有可能成为今年奥斯卡最为出彩的画面,但现实中的女主角,生活却并没有这么风光。
如今,86岁高龄的撒切尔平时既不看电视,也不读报纸,一个人住在伦敦的家里。
每天早上醒来,她会坐在窗边,盯着不远处的海德公园里游玩的人们发呆。
由于年轻时专注工作,和家人接触少,她跟儿女的关系并不密切,他们平均6个月来看望她一次。
虽然在任期间交友广泛,但当她过77岁生日的时候,本以为至少能收到几十张贺卡,最后只收到了4张卡片。
它们被精心摆放在壁炉台上,闲下来的时候,撒切尔夫人就会出神地盯着它们。
为了跟即将上映的电影相呼应,《每日邮报》记者特地在圣诞节的时候跑去她家门口蹲点,捕捉昔日铁娘子的风采。
可是,他既没有拍到儿女来欢聚,也没有政客来寒暄,只有替她开门的警卫和搀她走路的护士。
镜头里的撒切尔夫人风光不再,她左手扶着门框,艰难地向前迈步。
刊于2012年1月4日原文地址:http://qnck.cyol.com/html/2012-01/04/nw.D110000qnck_20120104_1-35.htm
作为一个有强硬手段的领袖,她的女人身份可能是实行这一性格及行事作风的一大阻碍。
男权社会中的女人,总是被冠以一些特定模式的。
电影中也多次提到了,那些议员们的讽刺之语,'be a mother',对于女权主义者来说,这足以激起她们朝这些沙文猪们吐口水了。
像我这样的极端者,简直想冲上去暴打一顿了。
——好吧其实我写这篇影评其实也没有去做关于这位伟大女士的功课,不考证这部电影的立场或者与真实的差距,不过以我浅显的了解写点非常个人的感受。
撒切尔夫人确实是铁血风范的,她一往无前一路杀到首相这个位置上,跟她一向的强硬作风不无关联。
如果她曾经有一点儿表现的像个温和的女性——如周遭环境所想让她妥协、安稳、老实做个家庭妇女的那样,那么她也不会在那个年代的英国政坛上走那么远。
就是因为自己非常Push的性格,所以才能开辟一片女性执政的天地。
马岛战争,她赢了,民众情绪高涨支持上升,仿佛一瞬间她真的是每一个公民的的代表,她为他们说话,代表他们的利益,她是他们信赖的首相。
经济一团糟的时候,罢工、游行、示威,于是所有人又都把责任推给她,都是政府的错,都是她的错。
——所以利用完了,就抛弃了,毫不思考。
正如电影中撒切尔说的那样:我们只会感觉,而不会思考了。
我们只记得我们的感受,纯直觉的,不加处理跟思考的,就要据此作出行为和反应。
民众从来不会想,这里面我有没有责任,我有没有什么没有做好的地方;政客们也从来不会想,这是不是我的问题,是不是我们政策的问题。
所有人都可以推诿,那么一个女首相,又是从来都不示弱的一个女人,责任就都被推到她身上——因为她不妥协,不退缩,她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一个女人或者一个母亲;她太强势,太特殊,群体就都不容纳她。
——这算是一个对抗普世价值观的牺牲品。
她有野心,也有成就野心的意志力,但野心往往是有攻击性和侵略性的,这会招致非常多的敌对者。
——所以最后,她被同一群人,成功的推上台,成功的拉下去。
PS: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如果英国民众真的多一些这样push性格的人,也许现在的英国经济不会这么长久的处于一种疲软的萧条衰退状态。
再PS:电影本身拍摄的非常碎,唔,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就是零零碎碎的,线条不明朗的感觉导演功力有待提高,对人物和背景的挖掘还可以深入——这片子像是故意要把撒切尔拍成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什么女首相。
导演像是想说,这不是名人传记片,这是一个性格强硬的女人的回忆录,甚或,晚年日记。
不过像每个人评论的那样,为了梅姨精湛的表演,这片子还是非常值得一看。
【一】求婚 (是我本人觉得很有共鸣的点,择偶要求之一)——Margaret, will you marry me? ——Yes, yes. I love you so much ,but I will never be one of those women, who stays silent and pretty on the arm of her husband, or remote and alone in the kitchen doing washing up for the matter. One's life must matter. Beyond the cooking and the cleaning and the children, one's life must more than that. I can not die washing up a tea cup. I mean it , Denis. Say you understand. ——That's why I want to marry you, my dear.【二】听讲演 (再次共鸣,老一辈应该有这样的思想,不要再扼杀年轻人的个性,不要再试图把每一个人塑造成如同他们一样世故的翻版!
)We Conservatives believe in giving people the freedom and opportunity to fulfil their own potential, especially the young. There is no good in pretending we are all equal, we are not all the same, never have been, never will be. We should encourage our children to aspire to achive more than we have, for our children today will be the leaders of tomorrow.【三】艾利的忠告(勉励自己)If you want to change this party, lead it.If you want to change the country, lead it.What's crucial, is that you hold your course, and stay true to who you are.Never be anything other than yourself. 【四】入驻唐宁街10号前的祝祷词Where there is discord may we bring harmony. Where there is error may we bring truth.Where there is doubt may we bring faith.Where there is despair may we bring hope.By St Francis of Assisi【五】与医生的对话Do you know, one of the great problems of our age is that we are governed by people who care more about feelings than thoughts and ideas. Now thoughts and ideas. That interests me.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 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s. Watch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habits. 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character. And watch your character, for it becomes your destiny. What we think, we become. 【六】与美国国务卿的谈话We will stand on principle or we shall not stand at all. I have done battle every single day of my life, and many men have underestimated me before. This lot seem bound to do the same, but they will rue the day.
A man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stand on his own two feet.I love you so much but I will never be one of thoes women who stay silent and pretty on the arm of her husband or remote and alone in the kitchen doing the washing uo for that matter. One's life must matter beyond all cooking and cleaning and children.One's life must mean more than that.I can not die washing up tea cupSomeone has to say the unsayable. None of those man have the guts.People dont think any more. They feel. "How are you feeling?" Do you know one of the great problems of our age is that we are governed bypeople who care more about feelings than they do about thoughts and ideas... 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 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 Wacth your action for they become habits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character. 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destiny. What we think we become
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女性。
她是英国第一任女首相,也是英国20世纪连续任期最长的首相。
美国人眼里她是里根的忠实密友,苏联人眼里她是难缠的铁娘子,中国人眼里她是同意香港回归的功臣,而英国人自己则对她的“撒切尔主义”又爱又恨。
她一方面压缩公共开支、减少经济干预、推动国企私有化,使英国摆脱了长期滞涨的负担;但另一方面她打压公会、减少福利、收“人头税”,又使得贫富分化加剧民怨迭起。
她的果敢给英国带来了马岛战争的胜利,她的固执也常令身边的助手们不堪忍受。
终于,她在第三次连任中间被保守党内部质疑,并在第一轮投票中以2票之差未能直接获胜。
她旋即辞职,结束了自己长达11年半的执政(1979-1990)。
影片以老年撒切尔夫人平静的生活为主线,不断闪回她初出茅庐、坠入爱河、平步青云、当上首相、面临危机、遭遇炸弹、马岛大捷、一意孤行、黯然辞职等一系列人生重要经历。
正如导演所说,影片非常忠于史实,当然对材料的取舍是为其政治观点和中心思想服务的。
大概是女性导演和编剧的关系,片中着力表现了撒切尔对丈夫的深挚感情;两人相濡以沫50多年,以致在丈夫去世后她时常精神恍惚自言自语。
取材和叙事结构都无可厚非,导演的思路是要表现一生独立强硬、铁腕治国的撒切尔夫人,其实也有温柔贤惠、敏感脆弱的一面,尤其到了晚年,她又做回了一名普通的妻子和母亲,一切名利是非都如过眼云烟。
但本片最大的问题是片段太散,给人支离感;很多事件无疾而终,让不熟悉历史的观众摸不着头脑。
或许导演只是想摆事实,不想讲道理,毕竟纪录片风格最不会得罪人;但她忘记了贪多嚼不烂的道理,这么多信息在这么短时间内灌输给观众,大概只有右翼的铁杆粉丝们能消受了。
另外,我觉得老年时代的比重稍多了些,那个碎碎念的幻觉老公就是为搞笑的么?
去年乔治六世大红大紫,今年撒切尔夫人再掀波澜,英国执政者这两年很风光啊。
咱啥时候能拍部国际上拿奖的毛泽多或邓小平呢?
梅姨的表演依旧登峰造极,中年版母仪天下,老年版英雄迟暮,可以说凭一己之力就把影片提升了一个档次。
众望所归的,这位奥斯卡史上提名最多的演员在时隔30年后再次捧得小金人,也首次横扫了金球奖和英国BAFTA奖。
这部影片按照类型分类该是政治人物专记,看完后感觉更像一部爱情片.1.这是一部很明显的女性视角的影片.导演没有将重心放在研究撒切尔的政治思路上,倒是对她的情感挖掘很深.尤其是她的爱情生活.全片弥漫着追忆怀念和对丈夫的深刻感情.如果主人公不是撒切尔,这只是一部很三流的怀念老公的感伤剧.没有政治穿透力.算是一部披着女权政治外衣的三流爱情片.2.真实性.传记片最可以看出导演的理性思维和深刻思想性.它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表达出导演的思维是否犀利深刻.一个政治人物的晚年情感状态不大可能是如片中所渲染的伤感和情绪化状态.如果那么脆弱还是回家带孩子吧,撒切尔的政治生涯显示出她的性格更应该是强硬的理智和现实,片中描写的状态很像一个职场女性老年化,不像一个政治人物老年化.
三颗星都给了梅姨 不是她的忠粉 所以不会一味夸赞 也认真看过很多对她的演技中肯的评价 总体说来就是投入度高但是稍显用力过度 不过也许是因为大家对她要求高才会进一步挑剔 这部铁娘子里面梅姨的水准保持得相当好 尤其是老年(这点大家观点都高度一致吧)眼神连同眼神光都那么精准 至于中年时期 我特意找了撒切尔的国会辩论录像来看 感觉还是哪里少了一丁点味道 可能是导演太过追求表现“女人”撒切尔而不是“首相”撒切尔,导致全篇对她的铁腕和强硬到没有什么渲染。
不熟悉她的人看过片子,可能会用独立勇敢(青年时期毅然参政)有魄力(国会辩论)事业心过重(很少照顾儿女)等等词来形容这位女首相 但是应该很少有人会用“铁娘子”来形容她吧(至少我不会,也可能是因为我是政治盲==)anyway, 最佳女主目前我还是看好梅姨的;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看过,个人觉得女主的表现其实也还好,但是跟梅姨比还是差了很多,本来这部片给女主的发挥空间也不够大;The Help大爱,但是女主的奖项也基本没戏,搞不好像去年的Precious报个女配还更有机会;梦露还没看,一开始就不看好==再说导演 穿插影片其中的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的蒙太奇让人很难不联想到伊斯特伍德今年的参赛片J Edgar 两篇有几处剪辑方式简直一模一样 不同的是 J Edgar的重心太过放在政治生涯上 对胡佛的私人生活表述暧昧潦草 两部传记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编剧的问题 这样一看倒确实是跟去年的King's Speech难以比较 都说传记片容易拿奖 可也远不是那么容易的
虽然我真的哭得眼睛又肿了。
挺煽情的不是。
我在写这篇影评之前看了其他的评轮,大约和我要说的没什么两样。
而由于我对英国的各种政治问题毫无研究,于是就只能通过一个天朝人士的眼光去看这位曾经被称作铁娘子的女人。
话说我小学的时候,香港回归了。
然后当时很多报道称赞小平同志的强硬手腕。
以及撒切尔夫人摔的一跤。
我觉得这一个事件才是最能体现她身为一个女性领导人的矛盾。
没办法呀,必须穿的高跟鞋,要是这事换男人了,一个恍惚倒还不至于要摔跤(-"-) 废话打住回到片子。
一开始真的好飙泪啊,我也是知道她和丈夫之间的感情真的不是一般的深厚,所以一开始就没忍住……可是越看越觉得不是味儿,泪点依然很足梅丽尔大妈的表演也很是老练……但是人家比较想看她怎么把那些男人杀得片甲不留啊!
片名是铁娘子!
我要看一个铁娘子!
不是一个现在已垂垂老矣的女人啊!
她并不是普通的女人啊英国人!
她是你们的前首相啊!
尼玛写她柔情就是等于把她大力把国民福利都砍掉的屠夫般的生猛形象的玷污啊!!
她怎么奋斗的啊!!
没说啊!!
只说了她要去竞选然后老公跑啦!
女儿怒啦!!
不上驾驶课啦!!
然后不知道怎么的镜头切来切去就当选啦!
马岛战役不想吐槽啊!!
明明连女王的小儿子也差点在那边挂了啊!!
这么淡定不可能啊!!
再看一遍后糟糕的感觉简直超出了我的预想啊!!!!!
从我第一次看开头的时候就想按照顺序写好不好啊!!
尼玛出来的是倒叙啊!!
还是断断续续的倒叙啊!!
多想在本剧高潮的时候看到她在三届任期里面做的那些“下地狱”的事情啊!!
搬出唐宁街10号有那么浪漫吗!!
还玫瑰花瓣!!
人家叫撒切尔不是叫玛丽苏啊!!
看现在欧元区一片混乱啊!!
英国人偷笑啊!!
这又是谁的功劳啊!!
怎么都没说啊!!
要是她是希腊领导人,希腊根本不存在经济危机啊擦!!!!!!!!!!!
没有说她有多么讨人厌就直接说晚景凄凉,因果都失控了好吗!!
绝不原谅那些赶她下台的人也没错啊!!
反正圣人都会犯错啊!!
失业率都这么高了不是吗!!
后来的哪一个男首相不是做美国的小跟班啊??
美国是你们英国一手带大的好吗!!
而只有她老年痴呆她才变成一个女人【编剧们的自以为是】,才有了煽情的材料。
【不禁要问一句,是这样吗?
】毕竟老公去世了她还是会脆弱的。
【这个才是真的!
】所以剩下的都是编剧的错!!
只有男人【最懂她的男人已经去了】才知道她在想什么啊!!
你们两个女人在瞎搅和什么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听过没有啊!!
她老了但是心没老啊!!
而不争气的儿子似乎就是特意为了加重她的病情存在的——又有谁敢说她儿子一度变成全球通缉犯和她早年专心往上爬一点关系都没有咩!
老说住在南非住在南非!
他再婚了你也不知道啊!!
现在连自己都已经只成为一个符号而已啊!!
名字不仅代表她自己啊!!
还代表一个时代啊!!
真是又光荣又骄傲啊!!
亲爱的你看了记录自己一生传奇的片子不要觉得太陌生!!
因为那个女人是你但又不是你啊!!!!!
据说现在英国已经考虑了给她安排国葬了,即使是恨她的人也觉得她很伟大【恶魔般的伟大?
】,即使她完全不像个女人,不煽情,是个女权主义者,强得像鬼一样,被时间一点一点地蚕食着。
但是TM的她依然是那个号称铁娘子的、强硬不屈的、真实又充满智慧的撒切尔夫人!
ps.诶,不如发起个“我给撒切尔夫人写张生日卡”活动……就是不知道这算是调戏还是致敬。
==========================================过了很久再回来看看这个影评,百般滋味涌向心头。
当初写这个的时候我年轻,想法多。
现在看来,对于英国来讲,她做的其实根本没错。
如今老人家早已仙去,若她还在,看到现在的欧盟不知道要讲什么呢?
2015.10.06
电影过多闪回叙事太乱,靠梅姨撑起了大半边天,但毫不影响它感动到我并且勾起我了解撒切尔夫妇生平的愿望。
wiki了一下下撒切尔先生,整理如下:Denis Thatcher和Margaret Robert于1951年底结婚,彼时他已经是个百万富翁成功的商人。
Denis是二婚,前妻也叫Margaret,因为他工作太忙聚少离多两人结婚6年后离婚。
对这段婚姻他从不愿提起。
1987年Margaret刚第三次竞选首相成功,Denis就预言她一年内会被民众厌倦。
Thatcher said quietly to his daughter Carol, "In a year's time she will be so unpopular you won't believe it". 事实上这个时间是12--18个月。
1990年Denis Thatcher被授予男爵头衔,他是英国最后一个被授予世袭爵位的非皇室成员。
对于这样的片子实在是没兴趣
她作为杂货店的女儿,因为出身贫寒,时常饱受世人的白眼。然而,在聆听了保守党的演讲后,她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牛津大学,虽然在一次议员选举中落败,但是她却收获了真挚的爱情与他相伴,坚定了自己从政的人生道路。
传统叙事,却拍得很不流畅,混乱的回忆穿插看得人很累,给我感觉就是一部把首相的人生重大事件东拼西凑出来的电影。梅姨的表演成了影片唯一的亮点,两个时期的撒切尔夫人形象都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之前我还懊恼怎么影后又是她,看完此片后真心觉得她的确是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不二人选。
再度说明全景式展现政治人物生平,即便再如何平易近人,也依然是传奇戏说与政治流水账的综合体。
铁娘子也需要被爱的人支持
开头是生活片,发展是传记片,高潮是政治片,结尾是爱情片。尼玛,编剧神经错乱了。神经错乱不重要,搞定奥斯卡是王道。梅太后又影后了
梅姨成功地把“演得好好哦”和“不知道她在演什么”完美地结合了在一起,多谢导演和编剧。
Where there is discord may we bring harmony,Where there is error may we bring truth,Where there is doubt may we bring faith,Where there is despair may we bring hope.
跟维基百科没法比
非常诡异的叙事模式
大把音乐,琐碎剪切,频繁过渡转场,我知道这必然被大多数人诟病,但我喜欢。更不用提梅姨非人类级的演技。不用跟我说这片遭撒切尔家人嘲笑,传记片绝少有让原型满意的。吕克贝松拍的昂山素季她本人连看都不想看。但这俩片共同的缺点是感情戏有点过头
片名应该叫并非铁娘子,着力从另一个侧面丰满撒切尔夫人,给予她性格更多女性的的内容,包括她的脆弱、爱情与幻觉。完全第一人称的讲述方法让影片非常意识化,以情绪带动回忆和情节,琐碎的故事看起来很心烦,除非特别喜欢这个角色,否则看起来会很累。改变声音成为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又一种表演法。
要不是梅姨,真心看不下去~~
铁娘子,梅姨演技真是精湛
今年奥斯卡的传记片弱爆了,咦,奥斯卡有过好的传记片吗,哦,阿甘正传!
梅姐也挽救不了左派的意淫。五星是给梅姐的,与电影无关。
本来也只对梅姨抱有兴趣,就不用去考虑片子本身的烂了。
我怎么觉得拍的像灰姑娘政治版
梅姨的电影
爱尔兰共和军由于是反对英国的武装组织,被许多国家视为恐怖组织。1980年代,爱尔兰共和军曾遭撒切尔夫人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