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sex education4回来看瘦版Asa,却意外被一些东西打动。
男主Nathan是个阿斯伯格,这部影片纵然有槽点,但围绕男主的爱极其打动人心。
影片开头,男主肚子在雨中独自前行,自白“我跟别人沟通有困难。
因为我寡言,别人以为我没有意见,或以为我蠢,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有很多想法,只是怕开口。
我知道我异于常人,我看世界有另一套方法。
”这让我们初步了解到一个阿斯伯格的内心。
之后镜头转到小时候,Nathan的父母带他看医生。
医生问他是不是害怕恐龙吃了你,Nathan答曰剑龙吃草不吃肉,哈哈哈哈哈。
Nathan说自己喜欢结构图形。
镜头一闪,Nathan爸爸开车载着Nathan,爸爸说“虽然大家未必能明白你,但你有些特别的能力,就像魔法师,我们只是麻瓜,不懂你的咒语。
”温馨而善解人意,温柔的表达,一下子击中我的心灵。
“你是个正常人Nathan”,Nathan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正常却又独特,有着自己的接受表达信息的不同。
Nathan爸爸会把薯条塞到鼻子里,会给Nathan唱“1、2系鞋带,3、4……”的数字版歌谣;Nathan妈妈为了Nathan学数学,买7个虾丸,用Nathan能接受/明白的方式说话。
妈妈的情感是充沛的,而Nathan难以像其他人一样理解和接受很多情感,而是有他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
Nathan和女主的剧情虽然有点一言难尽,女主的人设其实不讨喜,但真没必要攻击女主,女主形象很学霸,这个角色就算刘亦菲演也很尬。
别扭的口音很尬,尤其女主舅舅口音,找个日本人演中国人,太尬了。。。
但Nathan与女主的相处,更多的是他的成长,一向抵触与人拉手的他,和女主拉手了,而且Nathan笑了,是Nathan在体会到爱情之后,自我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是男主妈妈期待的,欣慰的,比起一个imo牌子,nathon能哭与笑,去感知,理解,表达一些情感,这是更重要的。
很多人质疑说,nathon因为女主imo牌子都不要了,很愤慨。
但我觉得女主只是推动nathon变化的一个诱因。
nathon学数学,更多的是顺着Nathan自己对数学的喜爱。
男主妈妈的出发点,就完全不是为了让他拿imo牌子而学数学。
妈妈更在意的是Nathan本身,男主的老师最后堵住门,不让英国队领队去追nathon,说明男主最亲近的人对他的理解。
最后nathon自己表达出对父亲去世的痛苦,理解了爱,这对妈妈和nathon而言,这比多少数学成就都重要。
nathon妈妈爱的是Nathan本身,而不是nathon的数学天赋。
最纯粹的爱就是这样,爱的是你,而非你的优秀。
nathom能去哭去表达,这比一百个imo金牌都重要
nathon和妈妈去追张梅的时候,nathon主动握起妈妈的手,我想,妈妈心中的感动已超乎所有。
女生不是不能主动;作为一部英国(还是美国?
)方拍摄的电影,既然你要联系中国的背景,那肯定得选择一个传统的中国适龄段的女生性格啊。
作为女生确实可以成为任何她想成为的人,做任何她想做的事,可是放在这里就会失去背景的真实性。
不然观众得到的女主角就是一个生硬的亚裔角色,毫无生机也毫无底蕴;倘若这个时候的观众还认为他是中国女生,那婊这个形容就很贴切了
2017年的第一部电影,我选择了BBC的这部《X+Y》。
导演Morgan Matthews在2007年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名为《Beautiful Young Minds》,记录英国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比赛的故事。
五年之后,Morgan将这部纪录片改编为了电影。
我的泪点很低,所以观影过程中我的眼泪基本就没有停止过。
电影故事的主人翁Nathan,是一位患有阿思伯格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的数学天才。
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与周遭格格不入。
从小到大最理解他的爸爸意外车祸去世以后,他的世界坍塌了,唯有数字相伴。
电影中的妈妈,似乎一直都不知道如何与儿子相处,丈夫在的时候,还有丈夫从中调剂,丈夫的离开,对于她来说,如何与儿子相处让她的内心世界很崩溃。
儿子不会让她碰触自己,不会与自己交流,觉得妈妈连买一份自己需要的质数中餐都搞不定,做什么事情都是错的。
这位妈妈会在很伤心难过的时候,回到车库,回忆曾经丈夫在的时候,丈夫是怎么做的。
她会在觉得绝望和无助的时候,默默忍下泪水,生活还在继续。
她了解孩子的天分,于是提前为孩子找到了天才老师,这位天才老师,将数学的大门完全打开在儿子的面前。
原来他可以去征服那座叫奥林匹克的山。
一个只知道数学的人,在集训的时候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台北女孩,情窦初开的爱情,让他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中途放弃考试,老师支持他,妈妈支持他,爱情似乎打开了他的情感世界,他重新接受了妈妈,人与人的感情,有时候只是需要一个点,冰山终会融化。
当妈妈,每个母亲都是第一次,我们看书学习,请教前辈,可是总会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手足无措。
孩子的那个世界,有着他们特有的语言,父母该如何去沟通呢?
Nathan的妈妈,她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语言交流方式,她会每天早上把早餐切成四份等边三角形,她会去给孩子专门买质数的中餐,她会尊重孩子,隔着门与孩子说话,孩子不愿意打电话回来,她也会忍着不去打扰孩子的世界。
她可能的确缺乏丈夫的幽默,可是她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一个好妈妈。
现在我和宝宝的交流,有时候他会回答你的问题,有时候也会和你讨价还价。
两岁多的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
他不开心的时候,也会哭闹发脾气。
而我也会忍不住自己的脾气,对孩子发火,比如他不好好吃饭的时候。
之前听了樊登读书会的一期内容——《不吼不叫》,彼时正是遇到孩子不好好吃饭的时候,那段时间经常对孩子发火。
其实我发火之后,孩子一般也没有好好吃饭,有时候会哭,有时候会嘟起小嘴巴,表达不满。
而我也没有舒心地吃好饭。
后来,我和先生一起,彼此监督,会在对方要发火的时候给予提醒。
很多时候心平气和和冷静,取得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为人父母,我们真正陪伴孩子的时间无非就是18岁之前的时间。
我希望自己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爱,让他能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
孩子在成长,我也在成长,我可能不是最好的妈妈,但是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一位还不错的妈妈,陪他走过这一段路。
深夜,关上电脑,熄掉台灯,亲吻了下熟睡中的宝宝,满怀感恩,幸福不过如此。
p.s.网上可以搜到电影原型和现任女友在知乎上对这部电影的感想以及其他问题的回答,有兴趣的可以搜一搜。
本片在烂番茄上是100%Fresh。
多么难得。
流畅自然,张弛有度,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短。
鉴于我有与亚斯伯格症障碍的Zack同学长期相处的感悟经历与影片中许多地方重叠,故有此文。
1. 什么是亚斯伯格症片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Nathan与Luke有亚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但对于所有对自闭症及其谱系中的障碍症(这个是我根据英文Spectrum of Autism翻译的,也称泛自闭症障碍)中症状有所了解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个讲的就是Asperger。
其实很多高智商的人都有Asperger:本片原型Daniel Lightwing(不仅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奖,人家还普通话流利,娶了中国姑娘——多么重要的天才证据),《雨人》中可以精确计算保证牌桌永胜的汤姆汉克斯,朱德庸(据中文维基)。
至于根据人物性格表现疑似的则有更多家喻户晓的名人:牛顿,爱因斯坦[注1],特斯拉,当代的扎克伯格(参见影片《社交网络》),还有Sheldon同学也很明显。
亚斯伯格也被称为高功能自闭障碍,因为时不时有高智商人物出现。
中文维基亚斯伯格词条下饮用某学者说:“亞斯伯格基因所攜帶的各種能力,屢次在人類演化和文明發展帶來卓越貢獻。
”我知道并深入了解Asperger完全是因为认识了Zack。
本来我真的没有听说过。
只约略知道自闭症。
Zack小学时被诊断出亚斯伯格障碍,片中Asperger孩子所经历的一切特殊的经历和感受,Zack都深有体会。
典型的情景引起Zack深刻共鸣(出乎他的意料)以致于他再三跟我说创作者一定有Asperger的亲身体验。
Asperger最早是被当成自闭症孩子处理的。
而这种症状之所以叫Asperger Syndromes(亦简作AS)是因为一位奥地利研究者在接触了无数被认为是自闭症的孩子后,发现很多孩子其实和别的自闭症孩子不太一样。
他观察并记录了这一类孩子的共性,和自闭症的区别,从而提出对AS干预的方法也应与自闭症有重大区别。
这一发现得到普遍认可后,AS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为Asperger。
同样社交障碍,难以与人产生链接,但Asperger与自闭症的孩子却有重要区别:智力、语言、和认知能力上Asperger与普通孩子一样,甚至出现高智商的概率还稍高(暂无确凿数据及文献了,但本片显然也偏向这种理论)。
人们慢慢发现,对AS的孩子及时干预,方法正确,他们是完全可以自理的,甚至在功能社交上看上去与常人无异(注意,是别人看不出来,不是说他们就真的和普通人的感受一样了)。
自闭症的孩子除了同样具有社交障碍,情感障碍外,大多数情况下智商低于平均水平,语言理解能力差,认知能力发展较晚(甚至不能发展到平均水平),即使及时干预可能也难以看上去像普通孩子。
所以Asperger也被称为高功能自闭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
Zack就是干预的很成功大AS例子(至少我觉得,也问过我很多美国朋友的意见)。
最初认识的时候,我才到美国不到半年,还未摸到美国人基本性格的脉门,所以相处中虽然有时觉得他有点怪,但想到他是HomeSchool的,看上去跟十七八岁的少年差不多,与不同人群接触的经验较少,没有集中体验过同龄人的压力,情感和社交能力发展得晚也不奇怪。
何况他还是美国人,我觉得奇怪的地方还可能是美国人的共性。
总之,没想过他会被诊断为AS。
以至于我知道他几年前货真价实的有严重障碍时非常震惊,非得大家给我举了无数个绝对不会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例子才行。
Zack的小弟弟更严重,小时候动不动就癫痫发作。
AS主要特点及例子如下(我总结的,非官方,但我觉得易于理解——因为有体验,必须理论指导实践!
):拒绝肢体接触——片中Nathan不肯拉着妈妈的手(葬礼上不顾母亲的恳求跑开一个是因为肢体接触反射,同时也体现了他无法和普通人的情绪同步/共情)。
相应的,Zack刚生下来就不要人抱。
无法读懂人的表情,尤其捕捉不到细微情感变化、各种非语言暗示——体现在片中就是Nathan跟人社交中表情一直茫然,焦虑时还会有点紧张,但没有普通人常有的微笑、悲痛、惊讶、担心(尤其是目睹坐在身旁驾驶座的父亲车祸重伤,Nathan的空白的表情和母亲的爆发式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等复杂而细致的表情。
兴趣狭窄以至偏执痴迷——Nathan对数学:我对任何事物的喜爱都不会超过数学。
Zack则是小时候超级喜欢火车(和Sheldon一样吧),每次家门口有火车经过都必须要去看,如果他不去家里人就必须得有人替他去看。
不喜欢改变,喜欢重复——这个Nathan在影片中说出来了。
一切都要按着预先设立的程序来。
最好不要有意外,很少心血来潮,对你心血来潮的提议第一反应倾向于反对。
比如影片中Nathan一定要吃质数的虾丸。
Zack小时候喜欢什么歌就会无限单曲循环直到彻底受不了为止,喜欢一种颜色就只有这个颜色的衣服。
凡此种种。
这些现象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自制力,而是他们的感受异于常人。
每个Asperger的人可能有区别,但总体来说,对我们来说很明显的(表情变化体现的情绪变化,微妙的暗示)体验,对他们来说冲击太小,无法进入处理系统。
直接忽略掉。
Nathan小时候可以跟爸爸交流,因为爸爸的表达方式更有逻辑性,更偏重于头脑中的理解而不是情感上的理解。
即是说Nathan可以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来学习,而不必依靠我们所说的“直觉”。
一个Asperger的孩子不能通过“直觉”理解父母无缘无故摔东西是因为生气了,或者某人说话声调微微提高是紧张或者恐惧的体现等。
若要让他们对这些细微的变化做出和常人相似的反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逻辑性的语言(像写程序一样)告诉他们。
他们通常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很强。
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大脑运作方式和电脑很像:所以Nathan喜欢数学,扎克伯格写程序那么厉害,Zack会沉浸在原子物理的原理中。
第一次去他家里过圣诞节的时候,他妈妈跟我讲,自闭症的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Asperger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我们的世界里。
Zack跟我说小时候跟他弟弟(他家孩子中唯一一个正常的)一起玩儿,他弟弟生气了打了他一拳他都不知道为什么。
现在对人的情绪识别是因为小时候父母一个一个教给他的(我总联想到微表情识别)。
另一方面,一旦事情进入他们的系统,比如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他们觉得有趣的事物上,其他的一切感官体验都成为背景音,而焦点中体验无比放大。
比如Nathan在厨房被金鱼吸引,完全忘记了原来的任务,也听不见妈妈的叫喊。
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特征,一般只要有电视等媒介可以提供更加集中的感官体验,对他们来说周围生活中的声音则十分容易被忽略。
用我们能理解的方式类比,就是电视在冲你大喊,而旁边的人跟你说话的声音则是从房间的另一头微弱的飘过来。
如果我们与AS孩子的自制力一样,同样的受到喜爱的游戏的诱惑,他们的感觉可能强于我们数倍。
他们时时刻刻都经历着这种冲击,所以我们真的很难真正体会到“和大家一样”对他们来说有多么困难。
2. Nathan和Luke,同样系统,不一样的人生说到片中主要人物Nathan,Zack几乎认为主演本人就有亚斯伯格症(说明演的是真好)。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贡献,是它探讨了两种不同境遇和选择的Asperger孩子的成长体验:Nathan和Luke。
这是影片非常精炼和深刻的地方。
如果你深入了解一个Asperger的孩子,你会知道他们的孤独,彷徨,渴望融入群体却不能而产生的抗拒和(表现出来的)冷漠(例如片中Nathan在最后真正理解体验爱之前,只有负面情绪,没有细微的表情,只笑过几次)。
Zack和Nathan的人生经历有很大不同。
但是与Luke相比,Zack和Nathan都是幸运的那一类AS孩子——在无数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他们终于不再抗拒,而是与世界和解,用自己的方式与别人的情感理解和链接。
Luke的故事则令人扼腕,他被限制在了自己的世界——一个逻辑的、实用主义的,没有情感的孤独世界中。
《X+Y》表现得如此真实丰满,因取材于BBC之前的纪录片改编的。
而这个纪录片(好像叫Brilliant Young Mind),就是跟踪记录英国参加奥数的孩子们从进入训练,到最终比赛的全部过程。
其中好多孩子都有Asperger。
本片原型Daniel Lightwing 本人就是数学专业,还有一个Oriental Studies(我也不知道怎么翻译),反正他普通话流利。
参赛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中国女孩,现在俩人已经是夫妻了。
有原型,演员也好,自然值得一看。
片中有一幕是天之骄子Isaac(各方面正常的天才,考试第一,智商碾压一众天才,又受大家欢迎。
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没天理)一幕中极为自然的对Nathan解释Luke说——Luke有社交障碍(socially awkward)又偏执痴迷(obsessive)。
就跟我们安慰朋友,别理他,那人脑子有问题一样的语气。
Nathan当时的心理活动一定很复杂——他很清楚他也如此。
但因为不同的成长经历,两人对世界对他们的冲击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先说Luke吧虽然片中几乎没有怎么提到他的成长经历,除了说他父母从小一直告诉他他非常聪明,好好学习数学一定能出人头地(大概这么个意思,我懒得再看一遍去找)。
根据我的推测(以及为了本文论述清晰,Luke同学就算不是也得是了),Luke摆在明面上的傲慢(也可以理解为Sheldon的正剧版),自我为中心,非要用自己的理论把别人逼到无路可走才停手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其实放在普通人身上,自我保护也是这样——不肯打扮。
这样一来,就可以说不是因为没人喜欢我我才没对象的,而是因为我不打扮。
强势傲慢难相处——不是因为大家不喜欢我我才没朋友,而是我不要朋友!
归根结底,是他选择只用自己的天赋来碾压别人,以期赢得别人的尊重——Luke自我的价值全部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所以他觉得,只有他是最聪明的时候他才是有价值的。
既然是最聪明的,那么他的缺陷,他的无助和格格不入,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前面也提到Luke自己说他父母从小就一直告诉他:他很聪明,要好好用自己的聪明。
简单说(就是忽略很多其他因素,粗略的归纳),我把这种意识形态称为功利主义,或者实用主义。
什么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呢?
我听Luke独白说自己一直很聪明的时候觉得好耳熟。
从小到大,学校的主旨是什么呢:好好学习,好好努力,才能去好的中学——才能去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一切就会好了。
能力+努力=结果=你的价值=幸福生活。
等你发现这个不成立的时候,新的公式出现了:能力+拼命=钱=房子车子=好伴侣好生活。
没有好生活因为你不够努力,能力不足(各种能力,应酬能力,喝酒能力?
)。
再比如,学习好的孩子要学理科——因为好找工作。
选专业——当老师有什么用?
能赚钱吗?
凡是“有什么用”这种问题,基本都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下的问题。
这种语境下,自然而然的,人就把自己的价值等同于自己的成就——一旦失利,成就上建立的自我价值就会整体崩塌。
Nathan其实也是有这种倾向的。
对AS孩子来说,实用主义规则清晰,逻辑明确,直截了当效率高,因而很容易就把这种功利、实用的意识内化。
结果就是把自己物化,无限逼自己,也无法承受失败。
影片最后各国代表队进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剑桥考场的时候,Nathan妈妈说祝你好运。
Nathan说,根本就没有运气这回事儿。
不承认运气,那得把自己逼到什么程度?
是不是挺吓人的?
所以Luke虽然被所有人排斥,他仍然相信自己有价值,他对自己的解释是——我本来就没有想让你们成为我的朋友,我的价值是我的天赋。
他紧紧抓住他是天才这个标签。
看上去他说这话的时候傲慢自我,可换个角度看,也是他在说服自己:不要动摇,你是有价值的,你不需要朋友,不需要理解,不需要爱。
所以没有也不要紧。
于是得知没有入选最终的6人团队时,Luke崩溃了。
Luke和Nathan选拔赛中成绩的差距微小,怎么能说不是运气?
可是对Luke来说,既然没有胜利的果实,那么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最后的体现自己价值的支柱也倒下了,他的整个自我都崩溃了。
有一小段比赛前大家都是如何应对压力的段落很有意思,其他人不说了(张梅就是非常正常的,去找情感依靠,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但Luke在看喜剧视频。
他没有笑。
但他反复的看。
这是他缓解压力的方法,逃离现实世界,沉浸在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世界中。
后来Luke失败后,也在机房看同样的视频。
第二天大家在一起钓鱼吃饭,他一个人被孤立,吃饭时他主动走过来向大家说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话——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他在视频中找到的好笑的段落,他在努力想要逗大家笑,融入集体。
可是大家都觉得非常突兀,莫名其妙。
不是Luke不努力,是真的起点不一样,频率不一样。
Luke的故事对Zack的冲击很大,他对Luke的孤独悲伤和崩溃深有体会,想一想若不是那么多爱他的人的不懈努力,这也有可能是他的故事。
可是,Luke的这个尝试也失败了。
要知道,这是他从前绝对不会尝试的,因为他极端惧怕失败。
AS孩子不会处理情绪,因为情绪没有逻辑性,不能被理性理解,不能被分析无法推演。
所以Luke独自承受着巨大的情绪冲击无法排遣无人可说,就自残以转移痛苦。
这个地方也引申一下,不要武断的说别人软弱,如Luke这样承受的痛苦,普通人可能永远不会感受到的。
(所以现在看做普通人过小日子是不是挺好的?
能力越强,风险越大)[终于写完Luke了。
伤神伤心。
这样的孩子是一定有的。
]Nathan (同Zack一起说)Luke经受的很多Nathan也是有的:无法和人链接,感受不到母亲努力的去爱他。
不快乐。
除了数学一无所有。
抛开可能的性格差异(Nathan可能性格中强势的攻击的倾向不明显,更倾向于逃避)不说,因素一多了就太难讨论了,本文的主旨也不是这个。
Nathan能够建立一个有感情的自我价值的关键就是他身边的这些人。
片中详细讲了Nathan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他的关系:他的父亲——虽然在本片开始的10分钟就因车祸(Nathan也在车中)故去,但Nathan对车祸场景的回忆,和父亲在一起的片段的回忆,对他的情感成长贯穿始终,对他最终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情感意义,非常关键。
他的母亲——Julie无法像Nathan爸爸一样用Nathan理解的语言跟他沟通,但她非常爱Nathan,一直一直非常努力的想要靠近他,要与他建立情感上的链接,最后还为了Nathan去学数学。
第三个人是他的辅导老师Humphrey。
Humphrey本人同样极有天赋,但有肌肉硬化症(我没太细究,大致跟霍金的病差不多,身体慢慢僵化失去机能)。
从发展天赋上来说,Humphery无论自己的境遇多么糟糕,始终坚持辅导Nathan,理解他。
Nathan虽然没有了爸爸,但得此(非传统意义的)良师益友真的是十分幸运。
Humphrey对自己的病十分恐惧,绝望。
这些表现出来就是很愤青,用药物、酒精麻醉自己。
同时他也害怕尝试,不肯试着好起来(大家都有这毛病,越是怕越是不敢尝试)。
但他的这种不理世俗观点的态度,刚好对Nathan的颇为管用(他的方式和Julie的方式也是个对比,涉及如何干预的问题,本文先不讨论)。
显然Humphery也非常关爱Nathan。
第四个人,就是中国女孩儿张梅(写了快六千字才写到她)。
虽然着墨不多,但两个少年的互相喜欢让Nathan有了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对Nathan最终突破自己的完全理性逻辑的世界非常重要(强调一下,不突破就是Luke那种或者一辈子迷茫)。
AS不是没有情感,而是阈值不同,感受方式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
只有能够处理情感了,AS才会有普通人的幸福(比如Zack啊!
)。
为什么AS孩子不愿意去理解情感呢?
跟我不参加奥数的原因一样,那么难那么费劲,我不去也一样挺好的啊……于是,我就(非常愿意)找理由觉得奥数不重要。。。
同理,AS孩子也不会主动去追求情感——即使他们非常孤独,非常渴望爱,渴望理解(要知道理解他们还非常非常非常难,需要不断的努力)。
Nathan身边的这4个人,却不离不弃的主动给予情感。
主动,持续,即使没有回应也依然给予爱。
很重要。
为什么Nathan最后能理解爱,理解情感,和妈妈和解,勇敢去追张梅呢?
与这4个人给予的他主动的、无条件的爱和安全感非常重要。
Zack的妈妈就是这样,你不让我抱我也非要抱,你的情绪先那么着吧我不管必须适应;你不理我我也要告诉你我爱你。
而非血亲的爱,则首先需要正常的一方非常持久的努力,即使没有回应。
他们是不会主动的。
一开始即便有回应也很消极。
比如Nathan和张梅的最初几次接触,非常被动。
比如Zack的几个很重要的朋友,都是比他大,主动接近他,无条件的爱他,反复告诉他:不能每天穿绿色的衣服(他喜欢绿色),你要买新衣服,要用点香水,衬衫要扎进裤子里还是外面……别的我暂时想不起来了。
总之,如果没人教他,他一辈子也不会自己去看时尚杂志,追求搭配,或者是跟人学的。
含蓄提醒对他也是没用的。
Nathan还有很特殊的一个经历,就是车祸。
这件事显然对他冲击巨大。
但由于Asperger,他没有普通孩子应有的反应——没哭也看不出来悲伤。
但是他一直一直在回想这件事。
这就强迫他去面对情感,面对一件只能用情感解释的重要事件。
故事的最后,因为上述所有因素同时作用,因为张梅离开而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对数学的感受(他理解的喜爱,实际上是比较理性的一种选择)对比,而努力了许久的妈妈终于用数学语言给他解释了感情,他一下子理解了自己最重要的情感——对至爱的父亲故去的巨大哀痛,对张梅的喜欢,失去张梅的痛心。
若是没有这些巨大的决定性的情感,只用理性,如何解释撕心裂肺的悲剧和创伤?
于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爸爸去世后的Nathan哭泣,笑,握妈妈的手,茫然的表情被生动取代。
离开火锅店(英国某城的中餐厅,他还特喜欢),去追张梅。
整个故事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故弄玄虚装腔作势。
是一个特殊孩子的特殊的成长,与自己,与世界的和解。
Zack的成长也是一样,浸透了无数人不求回报的爱和不断的努力,以至于她妈妈对他独立离开家的态度是一半是悲伤,一半是喜悦——终于独立了(也终于不是她的责任了)。
写了六千字,我要说的,同样的设定,不一样的结果,关键的变量就是爱。
不是自私的,为了你爱我,为了你养我,为了你有成就我与有荣焉的爱,而是无论如何,我爱你,我努力理解你,靠近你的世界,给你看我的世界。
注1: 关于爱因斯坦我们还讨论了一下,Zack说没人给他诊断,但是他那么天才,就算性格奇怪不愿意搭理人大家也就当成是天才的怪癖就过去了--------正文结束文后再说两句:亚斯伯格也有很多好的地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一开始我总研究Zack 是怎么想问题的我觉得特别好玩(可能也就是这样才写了这么多)。
然后我觉得跟我很像啊,我就跟他说我也有Asperger。
他懒得理我。
最近发现,我觉得最珍贵的性格可能就是Asperger带来的。
因为他们天然不擅社交,也就不容易受环境影响(所以能专注出神坚持莫名其妙的习惯无数年什么的),更加没有意愿去研究如何利用关系,如何逢场作戏。
对他们来说运行程序进行社交是不得已。
于是,保留了很多孩子一样的纯真和坚持。
常常让我自叹弗如。
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或无力面对的障碍,只是可能我们“演”饰的比较好吧,没错,以演盖掩。
而那些不善于表演的人,其实比我们活得更简单,更纯粹,在他们的眼中我们才是异类也说不定呵呵。
正由于他们不善表演,活得简单纯粹,他们才保持了专注的敏感,天资禀赋。
父亲只是用全然的爱,接纳,理解和陪伴,融入了男主的世界,畅通无碍。
而妈妈的爱,不得不通过学习数学,进入孩子的世界,只因爱中还有恐惧。
我理解中妈妈的焦虑,还体现在为儿子买餐时面对新来的服务生提供的正常的菜单,必须解释和纠正回作为老顾客多年来的购买标准。
而当男主和张梅在一起,打开张梅带来的非质数的虾仁,张梅拿起一颗虾仁塞进嘴里,轻松而且成功地解决了男主非质数无法进餐的问题!
我能理解妈妈的爱和恐惧,就和所有的妈妈一样。
譬如她担心儿子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伴侣,事实上他却虏获了两位姑娘的芳心,而其中那位来自遥远的中国的姑娘,更是活生生地睡在了儿子的房间。
真是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儿孙自有儿孙福”。
”男主的世界似乎一切都是数学程序,直到爱改变了方程式。
因为爱无法计算无法测量。
本来我还担心,领队的老师劝导男主,不要因为张梅分心影响他的才华,会不会将他引导向数学至上的狭隘境遇。
幸运地是,大概是因为懂得了爱,男主的老师将拐杖别在了考试的大门上,成功放走了男主。
而妈妈,反倒没有了失去比赛的担心,和儿子坐在一起用数学语言告诉儿子喜欢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感受,支持儿子做出自己的选择。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跟随自己的心吧其实我想说,自私,狭隘的大人们,何尝又不是另一种自闭症群体呢。
当你突然有了一个两岁的孩子,因为你加班好几天没有陪他,在这个不是周末的早上6点他就拉着你起床陪他出去玩,你会不会感动?
这里说的不是一个怪胎儿子跟他的爸爸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怪胎爸爸和他儿子的故事。
当有点怪胎的你突然被需要的时候,你会不会变得正常了?
国外往往会匆匆忙忙把孩子定义为自闭症,多动症,等等症,国内也开始有这个趋势,但实际上大多数还是因为父母的原因或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我们不是那么匆忙把孩子定义到怪胎那一类,认真引导和倾听,也许孩子都会象影片男主角一样变的正常而普通。
男主碰到的老师,两个女孩,妈妈,爸爸,让他学会爱,与被爱,爱是被需要,当你被需要的时候,你就变的正常而又普通了。
说到看这部电影的起缘,是因为听老梁的节目,知道中国在今年的奥数大赛中丢失了第一名的新闻。
由此而对奥数稍感兴趣,而搜索到了这一题材电影。
这是一部英国人拍的电影。
我是电影小白,为什么会如此说呢?
因为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我还在做着太监为皇上担忧的杞人之忧。
哈哈,我想,英国在奥数上没拿什么好成绩,这电影后续情节怎么拍啊?
而后续的情节呢,主人公竟然在奥数比赛没完成的情况下,就为爱私奔了。
这深深地打了洒家的脸啊!
看完电影,写点儿东西回顾一下,这不失为一个好习惯。
但对略有完美性拖延症的我来说,这需要被强迫。
越想越多,越难下笔,再加上一想到我这破水平,写出来给别人看,万一别人门牙笑掉了,我岂不是要赔偿!
这不,几天过去了,我才被逼的落笔。
影评,涉及到影评逻辑分析的部分,在大豆瓣等网站上是不缺大神的。
那么,我自问,为什么我还要写呢?
答案是,因为写的人是我啊!
如果,我在里面加入了我个人的情感、加入了我的自我分析,这不就是我的文儿了嘛影片主人公是个有数学天赋的自闭症帅小伙儿。
请原谅我这么武断的判定一个人,因为这就是导演要塑造的。
这样性格的人,应该如何成长呢?
这是一个问题!
有才华,这是好事儿。
但如果某一方面特别有才华,又是一件特别渗人的事儿,作为父母的看到自己孩子这样,说不定得担心了。
我自己呢,也常常自我告诫,“别走极端,别走极端,即使被别人批评自己博而不精,也别走极端。
”这种碎碎念,现在看来似乎蛮管用的,*罒▽罒*这两天我也刚刚了解了一个朋友的事儿。
朋友名叫大勇,事儿则是他干姐姐昨天告诉我的。
大勇是92年的人,对87年的我来说,这绝对是年轻人了。
而且他给我的印象是很有才能,比我强:自学3D打印技术,可以花费积蓄购买3D打印机;学习咖啡品调,则直接到一家咖啡学校打工;学习嵌入式电子技术,则直接购买了学习模板;学习英语,则是给一位大学外教做汉语翻译;学习日语,则自费去咖啡馆旁边的日语培训班上课;还有摩托车、机械加工技术……更重要的是,他父母有故,所以早早辍学离家,一直都是靠自己一个人生活。
我和大勇的初始接触,给我的印象也很不错。
周末去他家里,在一楼厨房煮咖啡,我尝到了人生中第一次自己煮的咖啡;去他家楼上,3D打印,我钥匙上现在还放着打印的那个小试件;聊工作和人生观,聊如何于社会中自处,我看到了他对领导苛责的容忍;聊英文学习,我现在还在听着他推荐的那首歌儿《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即《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歌儿讲述的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回到家的故事……那是今年五月份的事情吧,我本想之后再带瓶红酒去他家喝咖啡的,可是之后再联系他就没有回应了,不论是微信还是电话。
我知道他有点儿高人的孤僻,也就听之任之了。
昨天,12月3日,他姐(认的干姐姐)告诉我了另一个不同的故事。
大勇租的房子,房东不同意续租了。
因为他作息完全不规律,晚上六点起,早晨六点睡,晚上听歌、唱歌毫无顾忌,倒腾自己的机械加工碰碰作响。
那种隔音非常差的民房里,周围邻居有上了年纪的、有孕妇、有刚做完手术的,为此经常吵架甚至上升为动手。
他还会兴之所至在院子里烧烤,没有木炭了,就出去找木头。
木头是废旧建材,上面带着的油漆,飘出的怪味让邻居又找上门来理论。
而他的回应态度则是:这群low man,他们都是不正常的,他们都是非人类、低等的。
他心中有暴戾之气。
小狗已经掐死了三只,而且掐死之后,还将小狗以耶稣受难的姿势帮到了自己的摩托车架上。
细节没必要多说,不过有一点是,这是在他姐的儿子在场的情况下做的事情。
后来他手指受伤了,断了三根。
虽然伤势可以恢复,但他却觉得天崩地陷,生无可恋,几次表现出要自杀。
现在,他离开青岛了,周围人都联系不上他。
为什么会如此呢?
如此的反差。
这应该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
之后我了解到,大勇是被领养的,养父有严重的家暴,在他养母虚弱至死前几天还在殴打养母。
这可能是他暴戾之气的由来。
在这种环境下,看到这样的世界,如何解释给自己才能让自己理解这个世界的恶?
大勇做的是,这么想:周围这些普通人都是低级的,都是不正常的,他们所谓的感情是烦不胜烦的、是靠不住的。
他通过否定他人与世界,来给自己肯定;他通过所谓的理性与逻辑思维,来逃避感情对自己的困扰。
在《数造天才/X+Y爱的方程式》这部电影中,自闭症主人公也是这样的一位,他认为别人太笨,认为世界是逻辑的。
而在遇到女主角的追求、遇到情感问题时,他的反应是——找遍资料,查找是否有爱的方程式。
理性与感性是这个世界的两个面,诸多杰出的天才一直想要用理性来驾驭这个世界带给自己的困扰。
上面提到的大勇,他是通过否定周围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行我素,不考虑其他人的所谓“感受”。
在电影中,主人公碰到周围人带给自己的困扰,态度是不理会。
他的想法应该是“我是正确的,你们全错了,我不理你们,我自己玩。
”这是一种消极反抗。
在电影中,还有一位角色不得不提,他和主人公一样,也是奥数比赛的成员,也是极有天分的自闭者。
面对周围世界的困扰,他的表现则是积极的抵抗。
他否定别人的一切观点,无时无刻不在标榜自己的能力。
他对男主角说,“想必你父母在发现你异于常人的时候,也给你解释过吧?
他们是怎么说的?
我父母告诉我,只要我有天赋能力,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应该被接受的。
”影片中有一个桥段,当他被周围人严重抵制,最终失败要离开奥数培训营时,他拿着餐桌上的一只大虾,在那里大声的喊“对,这是一只死虾,他不存在”。
这是他在模仿喜剧片中的桥段,这是他在争取取悦别人,这是他的妥协。
可是,他失败了,他仍然是一个怪人。
生活在自己构建的理性世界中的人,是很难摆脱的。
理性逻辑帮他们解释了世界,而想要融入感性的世界,则碰到的是伤害、各种打击自信的伤害。
这种不安全感,这种难于把握的感觉,导致非大勇气大毅力的人无法强迫自己完成这一蜕变。
话又说回来,仅仅凭自己毅力完成这个蜕变的人真的有吗?
我不抱希望。
那还有什么条件,才能完成蜕变呢?
那就是周围环境,环境中和谐的爱的氛围。
影片主角,有爱他的父亲、母亲、老师,还有那位中国姑娘,幸运的,他成功了,成功的完成了对世界的妥协与蜕变。
影片中,上文提到的那位成员,周围人一直在强化他的异于常人的观念。
而他对周围世界的略带暴力的抵抗态度,也间接导致很难有人接近他。
最终,他败了。
上文中提到的大勇,这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而非电影中虚拟的人。
现实世界有无限种可能,希望他能够成功的摆脱自己的执拗,对世界作出一种妥协;或者能够有一个保护他这类人的环境,让他发挥才能。
我自己,也是一个逻辑世界里的人。
起先,不关心周围的种种,认为不重要的事情不感兴趣。
三年前,必须接触社会了,则是查阅中西古今哲学宗教,只为构建一整套自己能解释得通的逻辑体系。
这有点儿像影片中那位主角兄去查阅爱的方程式的桥段。
最近,比较之下则不知是自己消极了,还是升华了,似乎更敢于把自己放在毫无把握的情感里了。
虽然所谓的双子座的纠结,在我身上仍tmd在体现着。
嗯,再想,方式与态度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仍有进步吧。
有一个说法,是哲学家弗洛姆提出来的。
他说,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而不得不被驱逐出伊甸园。
伊甸园就是自然界的象征,而人类之所以称之为人类,就是在摆脱了自然界,产生自我意识的那一刻。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意识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与隔阂,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与隔阂,所以亚当与夏娃才会找一片树叶来遮羞。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可以诸般享受、诸般追求,而且理所当然的想,做这些的都是我,是我。
临死之前也可以告诉自己,我tmd没白来这世界走一遭了。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也是不幸的,不仅因为我们吃穿住用都得自己劳动才能获得,更重要的是,因为与世界的隔阂而产生的不安全感深深地困扰着我们。
对此,有的人选择喝酒、吸毒来摆脱不安全感,可众所周知,这只是短暂的摆脱,清醒过来一切如旧。
有的人选择通过宗教、组织,或者心甘情愿的被人奴役,来摆脱不安全感。
但这也已经不属于完整的自我人格了。
有的人选择通过艺术创造,比如陶艺制作等,来摆脱。
但毕竟面对的是死物,权且当做自我安慰吧。
有的人则是选择通过爱融入世界。
这条路虽然艰难,但既保留了完整的自我意识,又能融入世界,才是正途。
为什么说这些呢?
说给自己,告诉自己不得不做。
哈哈。
喜欢背双肩包,那种带子上下都有两个扣子的。
还喜欢捏两只手的手指,特别是在很多人面前。
眉眼间总是自然的表现出一个“川”字。
一道数学题前,一面美丽的风景图画前,一个前来讨好的人前。
对的,他们全都是来讨好的。
会有什么目的吧!
那个“川”字,便是对这个疑惑的最好研究。
这个研究总是一个每每必须证明的等式。
有的时候显而易见,有的时候需要稍加琢磨,有的时候答案好像有很多种。
而更有趣的是,事后总有更好的,之前没有想到的例证来反驳已经做好的证明。
纵观之下,更多的时间分配在研究没有确定性答案的题目,一个关于爱的方程式的解答。
让他忽略了过程,遮蔽了本心说,他更擅长于把自己逼入绝境中,苦苦的思考。
那么他是自闭了。
但他在这个他擅长的领域里,却无法在大众面前滔滔不绝,也不会是慢吞吞的给出一个正解。
有时,在羞愧的比较下,沉默是必要的。
也有春风得意的,不强调别人非得要鼓励和赞扬。
乌龟会是更好的形容。
大多数,他喜欢藏在龟壳里,但也愿意探出来窥视这个世界。
好的电影总是会让人思考很多,给你不一样的思维角度。
每个人出生时,就是一座孤岛,什么时候都是。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美的自我平衡系统,如果系统与系统需要接触,那就需要裂缝。
从很多的电影里,我看到了被困在身体里的灵魂,被污染了的灵魂,美好的灵魂,还有阿斯伯格症候群,一个感知情感、表达情感与普通人稍显不同的灵魂。
有人说他们是天才,例如很多“星星的孩子”被称为富有天赋的孩子一样;有人说他们是奇怪的,因为他们的行为模式、讲出来的话总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一样的。
电影里的 Nathan 头脑里一直有小时候父亲陪伴的影像、车祸的影像。
不断闪回不断重复,我想他不是不难过,只是他不懂那是难过,他不懂如何表达他的难过。
当他懂得了的时候,他就感受到了痛。
因为无法轻易感知普通人的感知,所以他们可以专注的做事情,他们可以执着地重复做一件事,他们可以单纯的表达想法,他们可以更容易的到达天才的神坛。
看了电影后看了其他人的影评,然后看到了原型现女友的影评,了解了更真实的他们,知道了高智商可以拉高情商(有点像AI可以用数据的模式与人无障碍沟通一般),看到了一个更加活生生会思考,有自己事业感情,懂得学习做菜旅游爱考古的忠诚的有血有肉的人,很奇妙的感觉,好像身边人一样。
谁能说一般人的表达方式就一定是对的,而他们的表达方式就一定是“错”的呢?
(看了love deach robots里面有一集就描写了机器人们认为人类的表达等等的低等与无趣) 找到了网上的自测题,做了下,证明自己的确是凡人,哈哈哈哈哈。
其实也是想看看如何评判为阿斯伯格,一般是是否难以与其他人建立流畅的表达沟通、行为举止是不是不会让人有异,与他人相处有否共情的能力,是否不会觉得难受,对于声音和图像是不是没有特别的感觉等等。
我想到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以前的我内向、不懂表达、不会沟通,遇到了问题喜欢逃避,也喜欢逃避人群。
不懂别人的话外之音,不懂为什么说的和做的会不一样。
但是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去学习的技巧,虽然费了很多功夫,但随着经历的丰富,自然而然就变得“合群”又普通了。
看了电影,突然觉得,除了天才和奇怪之外的第三种就是“普通”,普通把你淹没在人海里,变得谁也看不到你了。
也许专注在某一方面,如今普通的自己会变得更加闪闪发光了吧,这到底是浪费了时间还是成熟了呢?
数学的美,和音乐、绘画、哲学等等是一样的。
数学的简洁、工整、变化万千又可找到规律,其实它是很可爱的、纯真的。
美丽是共通的,追寻美丽是很正常的。
不同的是,金字塔尖的位置,总是少的可怜。
《证人》里可以把所有看到的听到的完美背诵计数的善良女孩,《X+Y》里那些数学界的神童们,同样应该得到欣赏。
那些说可惜没拿金牌的,也许这正是我们中国教育下的思维模式。
人生远比金牌重要的事有很多很多,更何况,天才不会因为没拿到金牌就变成凡人的。
演绎过《水形物语》的 莎莉·霍金斯 ,演绎起母亲也是如此的演技满满,母爱的光彩闪闪发光。
ASA的演技依然很好,很难想象这么小的年纪演绎了那么多个性鲜明的角色,很会挑剧本,很有灵性的演员。
很多人说张梅很绿茶,这是别人的故事,匆匆几笔,你又怎么能了解她的所思所想呢?
我只庆幸Nathan在如此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真好。
X+Y,可以是男和女,可以是数学代码,可以是一种未知加上另一种未知,谁知道呢。
PS:1.说到“中国”和“台湾”字眼,我想我们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
2.谢谢Nathan那么喜欢中国
电影《数造天才/X+Y爱的方程式》观后感小小脚色0082015年11月30日 说到看这部电影的起缘,是因为听老梁的节目,知道中国在今年的奥数大赛中丢失了第一名的新闻。
由此而对奥数稍感兴趣,而搜索到了这一题材电影。
这是一部英国人拍的电影。
我是电影小白,为什么会如此说呢?
因为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我还在做着太监为皇上担忧的杞人之忧。
哈哈,我想,英国在奥数上没拿什么好成绩,这电影后续情节怎么拍啊?
而后续的情节呢,主人公竟然在奥数比赛没完成的情况下,就为爱私奔了。
这深深地打了洒家的脸啊!
看完电影,写点儿东西回顾一下,这不失为一个好习惯。
但对略有完美性拖延症的我来说,这需要被强迫。
越想越多,越难下笔,再加上一想到我这破水平,写出来给别人看,万一别人门牙笑掉了,我岂不是要赔偿!
这不,几天过去了,我才被逼的落笔。
影评,涉及到影评逻辑分析的部分,在大豆瓣等网站上是不缺大神的。
那么,我自问,为什么我还要写呢?
答案是,因为写的人是我啊!
如果,我在里面加入了我个人的情感、加入了我的自我分析,这不就是我的文儿了嘛 影片主人公是个有数学天赋的自闭症帅小伙儿。
请原谅我这么武断的判定一个人,因为这就是导演要塑造的。
这样性格的人,应该如何成长呢?
这是一个问题!
有才华,这是好事儿。
但如果某一方面特别有才华,又是一件特别渗人的事儿,作为父母的看到自己孩子这样,说不定得担心了。
我自己呢,也常常自我告诫,“别走极端,别走极端,即使被别人批评自己博而不精,也别走极端。
”这种碎碎念,现在看来似乎蛮管用的,*罒▽罒* 这两天我也刚刚了解了一个朋友的事儿。
朋友名叫大勇,事儿则是他干姐姐昨天告诉我的。
大勇是92年的人,对87年的我来说,这绝对是年轻人了。
而且他给我的印象是很有才能,比我强:自学3D打印技术,可以花费积蓄购买3D打印机;学习咖啡品调,则直接到一家咖啡学校打工;学习嵌入式电子技术,则直接购买了学习模板;学习英语,则是给一位大学外教做汉语翻译;学习日语,则自费去咖啡馆旁边的日语培训班上课;还有摩托车、机械加工技术……更重要的是,他父母有故,所以早早辍学离家,一直都是靠自己一个人生活。
我和大勇的初始接触,给我的印象也很不错。
周末去他家里,在一楼厨房煮咖啡,我尝到了人生中第一次自己煮的咖啡;去他家楼上,3D打印,我钥匙上现在还放着打印的那个小试件;聊工作和人生观,聊如何于社会中自处,我看到了他对领导苛责的容忍;聊英文学习,我现在还在听着他推荐的那首歌儿《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即《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歌儿讲述的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回到家的故事…… 那是今年五月份的事情吧,我本想之后再带瓶红酒去他家喝咖啡的,可是之后再联系他就没有回应了,不论是微信还是电话。
我知道他有点儿高人的孤僻,也就听之任之了。
昨天,12月3日,他姐(认的干姐姐)告诉我了另一个不同的故事。
大勇租的房子,房东不同意续租了。
因为他作息完全不规律,晚上六点起,早晨六点睡,晚上听歌、唱歌毫无顾忌,倒腾自己的机械加工碰碰作响。
那种隔音非常差的民房里,周围邻居有上了年纪的、有孕妇、有刚做完手术的,为此经常吵架甚至上升为动手。
他还会兴之所至在院子里烧烤,没有木炭了,就出去找木头。
木头是废旧建材,上面带着的油漆,飘出的怪味让邻居又找上门来理论。
而他的回应态度则是:这群low man,他们都是不正常的,他们都是非人类、低等的。
他心中有暴戾之气。
小狗已经掐死了三只,而且掐死之后,还将小狗以耶稣受难的姿势帮到了自己的摩托车架上。
细节没必要多说,不过有一点是,这是在他姐的儿子在场的情况下做的事情。
后来他手指受伤了,断了三根。
虽然伤势可以恢复,但他却觉得天崩地陷,生无可恋,几次表现出要自杀。
现在,他离开青岛了,周围人都联系不上他。
为什么会如此呢?
如此的反差。
这应该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
之后我了解到,大勇是被领养的,养父有严重的家暴,在他养母虚弱至死前几天还在殴打养母。
这可能是他暴戾之气的由来。
在这种环境下,看到这样的世界,如何解释给自己才能让自己理解这个世界的恶?
大勇做的是,这么想:周围这些普通人都是低级的,都是不正常的,他们所谓的感情是烦不胜烦的、是靠不住的。
他通过否定他人与世界,来给自己肯定;他通过所谓的理性与逻辑思维,来逃避感情对自己的困扰。
在《数造天才/X+Y爱的方程式》这部电影中,自闭症主人公也是这样的一位,他认为别人太笨,认为世界是逻辑的。
而在遇到女主角的追求、遇到情感问题时,他的反应是——找遍资料,查找是否有爱的方程式。
理性与感性是这个世界的两个面,诸多杰出的天才一直想要用理性来驾驭这个世界带给自己的困扰。
上面提到的大勇,他是通过否定周围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行我素,不考虑其他人的所谓“感受”。
在电影中,主人公碰到周围人带给自己的困扰,态度是不理会。
他的想法应该是“我是正确的,你们全错了,我不理你们,我自己玩。
”这是一种消极反抗。
在电影中,还有一位角色不得不提,他和主人公一样,也是奥数比赛的成员,也是极有天分的自闭者。
面对周围世界的困扰,他的表现则是积极的抵抗。
他否定别人的一切观点,无时无刻不在标榜自己的能力。
他对男主角说,“想必你父母在发现你异于常人的时候,也给你解释过吧?
他们是怎么说的?
我父母告诉我,只要我有天赋能力,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应该被接受的。
”影片中有一个桥段,当他被周围人严重抵制,最终失败要离开奥数培训营时,他拿着餐桌上的一只大虾,在那里大声的喊“对,这是一只死虾,他不存在”。
这是他在模仿喜剧片中的桥段,这是他在争取取悦别人,这是他的妥协。
可是,他失败了,他仍然是一个怪人。
生活在自己构建的理性世界中的人,是很难摆脱的。
理性逻辑帮他们解释了世界,而想要融入感性的世界,则碰到的是伤害、各种打击自信的伤害。
这种不安全感,这种难于把握的感觉,导致非大勇气大毅力的人无法强迫自己完成这一蜕变。
话又说回来,仅仅凭自己毅力完成这个蜕变的人真的有吗?
我不抱希望。
那还有什么条件,才能完成蜕变呢?
那就是周围环境,环境中和谐的爱的氛围。
影片主角,有爱他的父亲、母亲、老师,还有那位中国姑娘,幸运的,他成功了,成功的完成了对世界的妥协与蜕变。
影片中,上文提到的那位成员,周围人一直在强化他的异于常人的观念。
而他对周围世界的略带暴力的抵抗态度,也间接导致很难有人接近他。
最终,他败了。
上文中提到的大勇,这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而非电影中虚拟的人。
现实世界有无限种可能,希望他能够成功的摆脱自己的执拗,对世界作出一种妥协;或者能够有一个保护他这类人的环境,让他发挥才能。
我自己,也是一个逻辑世界里的人。
起先,不关心周围的种种,认为不重要的事情不感兴趣。
三年前,必须接触社会了,则是查阅中西古今哲学宗教,只为构建一整套自己能解释得通的逻辑体系。
这有点儿像影片中那位主角兄去查阅爱的方程式的桥段。
最近,比较之下则不知是自己消极了,还是升华了,似乎更敢于把自己放在毫无把握的情感里了。
虽然所谓的双子座的纠结,在我身上仍tmd在体现着。
嗯,再想,方式与态度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仍有进步吧。
有一个说法,是哲学家弗洛姆提出来的。
他说,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而不得不被驱逐出伊甸园。
伊甸园就是自然界的象征,而人类之所以称之为人类,就是在摆脱了自然界,产生自我意识的那一刻。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意识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与隔阂,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与隔阂,所以亚当与夏娃才会找一片树叶来遮羞。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可以诸般享受、诸般追求,而且理所当然的想,做这些的都是我,是我。
临死之前也可以告诉自己,我tmd没白来这世界走一遭了。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也是不幸的,不仅因为我们吃穿住用都得自己劳动才能获得,更重要的是,因为与世界的隔阂而产生的不安全感深深地困扰着我们。
对此,有的人选择喝酒、吸毒来摆脱不安全感,可众所周知,这只是短暂的摆脱,清醒过来一切如旧。
有的人选择通过宗教、组织,或者心甘情愿的被人奴役,来摆脱不安全感。
但这也已经不属于完整的自我人格了。
有的人选择通过艺术创造,比如陶艺制作等,来摆脱。
但毕竟面对的是死物,权且当做自我安慰吧。
有的人则是选择通过爱融入世界。
这条路虽然艰难,但既保留了完整的自我意识,又能融入世界,才是正途。
为什么说这些呢?
说给自己,告诉自己不得不做。
哈哈。
顺着阿沙爬过来……
薯条塞鼻子治愈系。嬉皮/精英两老师,辛酸老妈,奥数边缘人群,描写得都很好,只可惜华人演员段落彻底崩坏,拉低了整体观感
女主怎么回事儿?
so awkward......不忍直视
爱就是实数集.你的有理.无理.我全部包容.
脸谱化
太失望了。导演就是这也想说那也想说,自闭症啦母子关系啦父亲去世啦天才少年的苦恼啦成长啦爱情啦,咱能就好好说一样么。看到最后也不知道这部电影想干嘛,而且这算什么结尾啊!!!那个中国女孩婊里婊气的,分分钟想去把她踹下来。Asa转眼都这么大了,看Hugo的时候明明还是个小孩子,继续加油。
70%我也想跟阿傻睡一张床。还有那个张梅你别亲他!你不准亲他!呜呜呜,我的阿傻你别哭
在Asa成年之际观看此片。配乐过分美妙!Asa真男神,首讲中文,献银幕初吻令我忍俊不禁(我看还是他的初吻),百般少年姿态帅得我口水狂流,但他样子实在和女主擦不出火花,片中女主可谓有点不知羞耻地主动。不知何故就是钟情这种暧昧朦胧温甜的校园青春爱情片,因为和我实在太有共鸣了。[4.4看的]
不知怎的觉得这片子拍的不差。很奇怪我国竟然都没给奥数拍个电影
结局的突然也许可以解释为对无法改变本质的自我安慰/救赎?由于观片的私心,全片一直在注意Asa和Alex,导演对Alex很偏心啊/ 最后吐槽一下B站弹幕一直在刷中国和女主的事情...很多地方对中国的揭露其实都还蛮切中要害,女主英文不错,脸其实也是耐看型的,不知道有什么槽可以吐那么久...
在台湾的部分总是有种违和感,中国老师和中国女生的中文让我好出戏。只是为了看看Asa😂
蛮无聊的,忘了剧情了(´・_・`)
IMO Mary Sue
类似《美丽心灵》的故事基础被活生生拍砸,通篇的气氛都不对,一会励志一会沉重一会小温馨,各种擦边球找不到调,最后结尾还莫名其妙。阿沙等一众小演员表现不错,特别是细节处理,给他们两星。(然而在莫名其妙的情节安排面前都没什么卵用~)
一个小故事,男主角终于能感受自己的感受。
2.5
太~~~~~~~難看啦!!!整個都很差,刻意的劇情,sally把茹苦的母母演的不賴,加一星。女孩長的好像蔡依林唷,
也就小鲜肉阿萨 来演还有这么多人气,否则.........男主真是令人想要欺负或疼爱啊,女二也可爱,为啥国外找来演中国人的都一般,审美不同吗
因为结尾少给一颗星吧,我还是希望天才始终是孤独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