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好多过坏,确确实实有一部分是因为阶级仇视和宗教问题使得工作不好找,有了工作又无法持续是因为他人的排斥与嘲笑,父亲除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沟通没有见到与谁成为好兄弟,而持续的失业持续的压力唯有靠酒精麻痹形成上瘾,原本妻子期待着他去英国可以得到好的工作改善家庭,但是……结果我们也看到了。
这使得妻子逐渐的失去对他的爱与信任,常常冷语相向是能够被理解的。
母亲的努力和无奈…不知在那个时代里可以怎么做,女人通常被认为适合待家里照顾孩子,我知道她一定是这么教育大的,学校里也没有一位女孩子,可想而知。
救济与乞讨,是唯一能马上帮助她和自己孩子的简单方法,失去尊严的生活不是罪大恶极,而是忘记了爱自己。
每个人都知道看自己妹妹的裸体是罪恶的,花钱买妓是更罪恶的罪,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考虑到你不看自己的妹妹却看别人的妹妹,每个人都如此,世界依然没有好下去。
上帝确实创造了世界,但是如何游戏世界由每个人决定,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感受与生活里时刻转变着。
爱有多少种形象,自由有多少种方式,超乎大部分人的判断。
《安琪拉的灰烬》以孩子的视角,将贫穷表现的深入骨髓!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不会体会到舔食报纸上薯条残渣时的饥饿;不会体会到没有鞋子穿,被伙伴嘲笑的心酸;不会体会醉酒父亲大喊大叫回家时的恐惧与无奈…但我从中却找到自己幼时的害怕与心酸…
在这个世界上,最无法改变的就是原生家庭以及父母。
每个人对自身原生家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比较亦或抱怨!
在这个“拼爹的时代”,总有人含着金汤匙出生,物质无忧;总有人赢在起跑线,地位尊贵;总有人天生乐天,有父母无限的爱❤️!
而曾经年幼的你羡慕、无奈、亦或埋怨…可是,爱和崇拜亦是相同的。
妈妈曾经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圆满的…有钱的有钱人的烦恼,没钱的又没钱人的忧愁!
从小讨厌老爸喝酒,喝了酒的他撒酒疯,摔东西,可怕至极!
从小讨厌妈妈的严苛,她总要求我做得最好,哪里不好或者不听话就“家法伺候”;从小害怕贫穷,害怕家里没钱交学费,被别的小伙伴看不起!
这些,都是小时候的痛苦回忆…现在的我读完研究生,已经成为一名高中教师。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觉得也很有趣。
小时候可以跟着哥哥一群人去河沿抓蝎子,当然,我只找蜗牛;小时候妈妈会把我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在六一儿童节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小时候会抱着一摞奖品和奖状,在小朋友羡慕的眼神中,蹦蹦跳跳的回家(虽然每次交学费都会是一场家庭金融危机,但是都能按时交上!
)…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但是他们的爱是相同的…电影中表现了母亲安琪拉的坚韧,父亲的懦弱与虚荣,但是,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
曾经看到对“为什么要读大学?
”的回答中,最喜欢的一个就是:“读大学,让你有脱离原生家庭,塑造自己价值观的可能!
”对于自己的家庭多些理解与包容,对父母多些感恩。
我们不“拼爹”,照样活得精彩!
弗兰基的童年是如此的悲惨,但是,我们也看到,那颗历经磨难的生命,非但没有枯萎、失去光泽,反而更加熠熠生辉。
磨难就象磨刀石,把生命之刀打磨得闪闪发亮。
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也许是荒原,也许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但无论是荒原还是田野,都会因这刀的锋利,而成为可收获的土地。
只要我们的心中还有着希望,并向着希望不断努力,我们就可以取得成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影片中,荧幕上展现出来的人物越来越趋于固化,好多人物都是非常光鲜亮丽的角色,似乎这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主流。
而那些原本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平凡普通的人物却如同销声匿迹了一般,再也没有从各种各样的媒体形式中得到充分展现。
这样一来,作为一个充满着影响力的媒介形式,电影从某种程度上逐渐的教化众人,现实生活就是像电影中展现出来的那个样子一样,我们看不到穷人是因为穷人不需要进步的媒体形式去展现他们。
我们看到光鲜亮丽的群体大概率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确实是这么多光鲜亮丽的群体组成的。
他们才是重点,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他们才是真实存在的。
然而穷人,普通人就这样被遗忘了。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是具有普遍影响力的,虽然很多人都不承认这一点,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总是脱口而出电影中,电视剧中的那些都是假的等等语言搪塞过去。
但人们依旧是改变不了电影已经深入彻底的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且在方方面面都影响到了这一事实。
我们常说的电影是假的,大概率在说里面的故事是虚构的,仅此而已。
然而一部电影展现出来的可不止一个故事。
电影在展现故事的时候,少不了对于这个故事中的人物的角色塑造,环境塑造以及社会关系塑造等等,这些被塑造出来的元素也属于电影本身,我们在谈论某一个故事虚假的时候,无意识之中就接受了这个虚假故事中的其它“真实”部分。
我们接受故事中人物的价值观,我们接受故事中人物的设定,即使不接受故事本身,这些次要元素也会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
这就是电影无形的影响力。
而这种影响力随着塑造的故事元素的固化,原来在荧幕中应该出现的那些人逐渐没了踪影,比如说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中的这些人。
《安琪拉的灰烬》是一部讲述平民甚至是底层民众生活的电影,该电影诞生在20世纪最后一年,而后,基本上在人们踏入新世界之后,荧幕上这样的人物越来越少,这样普通的角色也渐渐地淡去,剩下的就只有我们喜闻乐见的光鲜亮丽的角色了。
本片聚焦的是底层民众的底层生活,他们也曾有过希望,他们也曾为了梦想打拼等等,然而艰难的生活并没有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苦苦挣扎的生活一直在延续,但他们的苦痛却没有办法向着更多人诉说。
这就是悲伤的源头,也是本片着重想要阐述的核心。
本片说的是一个有这几个孩子的母亲的伟大,然而电影却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为我们呈现这种伟大。
这样的视角一度会让人认为这个家庭是不幸的,然而这个孩子是坚强的。
但当所有人都看完了之后,却能从中体会到,这个面对生活不幸的母亲的坚韧。
甚至于说这个孩子的坚强更加凸显出来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润物无声。
部分人总是认为穷人的困窘来源于自己的懒惰,然而这仅仅是因为少数的富裕者并没有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穷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穷人要想要成就自己,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改善自己的生活,往往没有太多更加便利的条件以及更加多样的选择。
因为贫困,所以自己的选择只有这么多,因为没有太多选择,所以只能在手头的非常低效的选择上耗费大量的精力才能艰难地活下去。
这种没有同理心便不能体会的情感逻辑,本片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小男孩的成长之路是坎坷的,然而在这样的坎坷生活中,他最终让自己的生活上升了一个台阶,最终实现了自己信誓旦旦的愿望,这样的结果是让人高兴的,最后一幕,当站在月亮下,看着自己的曾经这一幕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动容。
从来历经坎坷都被认为是会有所收获,然而有人就是为了这小小的收获,几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才能。
当这个家庭苦苦挣扎求生存的时候,没有得到上帝的眷顾,万能的上帝此时此刻也好像忘记了他们。
好在还有母亲,还有一位坚韧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下去,苦苦求生,不惜出卖自己的尊严委曲求全。
当自己孩子不理解的巴掌打在自己的脸上,她是万般痛苦的,然而当自己看着孩子终于实现了愿望之后,她却比谁都高兴。
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母亲,都有伟大的母爱傍身。
这就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母亲不像上帝般光芒万丈,然而却能准确的照耀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上,即使上帝遗忘了他们,电影人也将他们忘掉,但是还有母亲,总有人为他们动容。
……你好,再见
影片讲述的是Angela一家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用不同的态度的去结局。
母亲Emily Watson 饰演的Angela起初和丈夫的婚姻并没有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
而现在他们已经有了几个孩子,虽然生活并不如意,再加上刚不久过世的丧子之痛,但这并没有打败他们生活的勇气。
他们决定搬回家乡Ireland,希望在那里能生活得稍微富裕一点。
然而事与愿违,他们依然遭受身边人的冷眼旁观。
每次当丈夫对生活丧失信心再没有勇气扛起家庭重担的责任时,Angela总是会义无反顾的背起来这个艰巨的责任。
但命运无情的给Angela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的一对双胞胎孩子也相继去世。
此时,丈夫决定远赴英国谋生,最终却没有改善贫困的家境。
而Angela则一直为了孩子Joe Breen饰演的Frank寻求帮助,并教会孩子对生存的渴望和尊严。
Frank辍学后开始挣钱,当他挣到第一笔钱时,他感到异常兴奋。
他感觉自己能为家庭做出贡献而欣喜,同时也理解父亲酗酒的心情。
本片值得学习的是Angela对生活不屈,对生存的渴望。
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经济萧条,失业率急速上升。
影片也借此批评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黑暗。
然而贫穷不能阻碍你前行的脚步,奋斗才是生命永恒的韵律。
个人认为本片结尾有些不足,主人公踏上轮船迈向希望和成功的美利坚合众国是唯一的败笔。
在充满着破屋、污水、湿冷的小镇,最具人情味的就是那个清朗的月全食之夜,贫穷而虔诚的人们等待着月光洒下、湮灭、又洒下,好似大家都向圣神敞开过自己的肮脏,忏悔之后又获满血,之后继续躲进霉臭的瓦砾之下。
而Frankee回望自己,受着来自于天使十几年来的庇护以至于他可以活下来甚至前往自由女神之国追求那一口白牙和属于自己的马桶。
很佩服这位爱孩子爱家庭的母亲,当学校坚持让Frankee留级重读,孩子无法面对奔跑下楼的同学时,她用有力温暖的臂腕搂着儿子直面挫折。
也很喜欢Aggie婶婶,除了给Frankee一套恰似成年礼的衣着,告诉他不是boots而是shoes,还让他在心中更加肯定自己,更有信心通过努力工作存钱回去美国。
看过几部反映爱尔兰人与英格兰人世仇历史的电影,宗教的力量是无穷之大的,忏悔是自省,洗涤心灵的一条途径。
父亲在圣诞节那天离开,今后任何一天想念起来总是哀伤和心痛的。
不由地让人对那个时代的爱尔兰贫穷家庭和社会唏嘘,追溯这段历史,网上查得了以下资料:和犹太人一样,爱尔兰人大规模移民美国,也是因为受到了迫害。
在历史上,爱尔兰与英格兰曾是并列的两个岛国。
12世纪末时,英王亨利二世利用爱尔兰内讧的机会,率军登陆爱尔兰,以武力强迫各路诸侯向他宣誓效忠。
在英国的不断武装打击下,爱尔兰人非但没有屈服,反而还完好的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16世纪,英格兰人改信基督教,而爱尔兰人则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因宗教信仰不同,彼此之间的矛盾就更加难以调和了。
1603年,斯图亚特王朝入主英国,随即加快了殖民爱尔兰的脚步。
大批新教徒来到爱尔兰北部的厄尔斯特省,用了十年的时间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但同时也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新教徒们肆无忌惮地掠夺土地,到了18世纪末,爱尔兰90%的土地掌握在英国人手中,爱尔兰人不得不向英国地主租种土地。
另外,英国地主通常不生活在爱尔兰,土地经过层层转包后,最终的租金高的令人发指。
这样一种情况下,爱尔兰人大量破产,甚至沦为乞丐。
雪上加霜的是,1845年至1849年间, 欧洲又爆发了严重的马铃薯病虫害,爱尔兰人赖以为生的马铃薯大幅度减产,著名的“爱尔兰大饥荒”由此爆发。
生活难以为继,留在爱尔兰只有死路一条,还不如去英属北美殖民地搏一把,于是才出现了美国的爱尔兰人十倍于祖国的奇特现象。
1949年,在无数爱尔兰人的努力下,爱尔兰共和国终于成立。
然而受英国殖民最早的北方六个郡,因为新教徒占大多数,最终被留在了英国。
这是爱尔兰人绝对无法接受的,“北爱尔兰问题”因此也成为两国政治的一股麻筋。
长期奋战而不得果,又加之极度的宗教仇恨,一些激进的爱尔兰人成了欧洲恐怖主义的鼻祖。
他们在英国制造了一系列的暗杀和爆炸等活动,以至于伦敦至今不敢在街边放置垃圾桶,即便放也用得是透明的。
因此爱尔兰人可以说是美国的开拓者之一,这是历史渊源。
爱尔兰国内人口不过区区四百万,但生活在美国的爱尔兰人至少有四千五,是仅次于德裔的美国第二大族群。
爱尔兰人对于政治有着极高的热忱,美国45任总统中至少有14位具有爱尔兰血统。
比如家喻户晓的肯尼迪、尼克松等。
大家绝对想不到的是,别看奥巴马是黑人,他也有爱尔兰血统。
2011年时,奥巴马专门跑到爱尔兰寻根,去看看他曾曾曾外祖父的生活过的地方。
自传电影。
富有文学性的电影,从头到尾的自述,是电影形式的自传。
自传中,某些记忆被美化了,如酗酒的父亲,竟是如此温和,某些记忆被凸显,如母亲被迫与一个丑陋的大胖子发生关系,很快就和富家小姐发生性关系。
影片似乎也展现爱尔兰人悲惨的历史、不同宗教的冲突和矛盾,但我并不处于相同的文化氛围中,无法理解和共情他们。
影片开头,就是新生伴随着死亡,其后的几分钟又是接连的孩童生命的逝去,死亡如风而至,主角的幸运存活让他成为了故事的讲述者,也让我们看到悲惨的循环。
贫穷的家庭却在不断生育、微薄的收入还被拿去酗酒,影片展现的是家庭有无数摆脱贫困而不愿去做的方式,但我更相信的是他们在时代背景下的无可奈何。
此外,又有另一循环的再现,儿子酒后同父亲一样荒唐,儿子对父亲的复归,儿子回到美国,是生命体验的复归,儿子似乎还会像父亲一样继续苦难的历程,但我愿未来是更加美好的。
如今已经不是那个能吃饱就可以的时代,生养孩子不要说吃饱穿暖就可以,如果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足够强的责任心,真的,不生养后代就是极大的一份善良。
我觉得父亲这个角色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有梦想、有奋斗精神的人,不然也不会拖家带口远跨大洋从爱尔兰移民到美国,可惜他是个能力不够强、自尊心却极大的理想主义者。
即便冒着让孩子冷死的危险也不放下尊严去捡煤球,对有家庭的中年人来说,真正的尊严并不是在人前趾高气昂,而是让全家人吃饱穿暖。
没有能力就要放下虚无缥缈的尊严,让孩子冷死、热死就能给自己带来尊严吗?
用救命的救助金和孩子的奶粉钱去给狐朋狗友买酒喝就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吗?
绝对不可能,相反,这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笑话。
我们一直被教育要活的有尊严,然而,尊严也可能是我们贫穷或者过得不好的原因。
孔乙己脱不下长衫,宁愿饿死也不愿意降低身份去为了生存而努力,就像如今的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样子,工资少不愿意干,工资多又卷不过同辈,于是就出现啃老族、御宅族,又何尝不是现代版的孔乙己们呢?
父亲情愿挨冻也不愿意去捡煤球,情愿挨饿也不愿意去乞讨,这样的尊严有何用呢?
活的有尊严只是父亲的借口而已,他并不想承担家庭的责任,短暂的酒精麻醉就能让他罔顾家庭,这样的人真的知道什么是有尊严吗?
不,他并不懂,他只是固执,他只是狭隘,他只是懒惰。
千辛万苦找到的工作可以因为喝酒就丢弃,懒惰,自私,麻木,是他的底色。
谈恋爱可以不顾家人的反对,但是结婚一定要听从家人的意见,你可以质疑他们对婚姻的理解,但千万不要小看他们比你多活几十年的生活经验,看人他们大概率比你看的准。
安琪拉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不同信仰的男人,跟着这个男人到处漂泊,在外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在内也得不到家人的认可,这样的困境是安琪拉自己选的。
她逃不脱这样的人间地狱,社会环境那个包容力,自己也没有强大的精神内核和生存技能,她有的只是苦命人所拥有的能力-忍。
女人,千万不要把自己逼到那样的绝境,往下走容易,往上走每一步都很难。
我不理解弗兰克为什么那么渴望去美国,毕竟自己跟着父母从里逃离回到故乡,那里于他而言是苦难的开始。
我也不能明白他明明是个很心疼弟弟、很照顾家的人,为什么他得到第一份工作不是接济家人,而是存钱去一个曾经离开的地方。
大概,这就是自由意志吧。
公众号:三横兰
总有一些电影,在看的时候会牵扯出过去经历中的蛛丝马迹,让原本渐渐遥远的回忆点点滴滴地温暖现实的心灵。
然而,等到电影落幕了以后,却已经无法整理出千头万绪的心情,恍如激情的尾巴过后,喘息就在不知不觉间平复,转瞬之前的“刚才已经成为过去。
心情中现实的部分,竟比感动之前,更加的真切。
回想出来的永远只能是不完整的东西。
所以,已经没有办法准确的描述当时在看《天使的孩子》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情。
只能清楚地记得,在看完了整部电影以后,又一次完全的说不出话来,只想能点起一支香烟,让升腾的烟雾淹没自己的脸,静静地等待内心的澎湃席卷过去,留下没有痕迹的沙滩。
在这以后,曾经很多次在喝茶吃饭的时候,向喜欢电影的朋友推荐这部电影。
在不断的重复当中,留意到自己不断的强调电影里阴冷潮湿的蓝黑色调,不断的讲述一个敏感的男孩看着自己可爱的双胞胎妹妹因为贫穷而死去,不断的诉说那个小男孩在自己的家乡却象异乡人一样的被排斥和苦苦挣扎——每一次,都不会忘记背诵男孩写的那篇叫做《耶稣和天气》的作文,几乎可以一字不差地背下来,然后开心的等待坐在对面的朋友说,“这电影听起来不错,找来看看吧”。
然后,还可以故做深沉状地说,《ANGELA’S ASHES》不应该翻译成《天使的孩子》,因为ANGELA是男孩妈妈的名字。
继续微笑。
于是,这电影弥漫着的苦涩的味道里,开始渗透着餐厅的灯火辉煌,渗透着茶水的温暖甜香,渗透着不紧不慢的悠闲和相视一笑的默契。
遥远的年代和别人的故事,只不过是这个世界最尽头的一盏昏黄的灯光,一转身就可以遗忘。
只有在某些一样阴冷的天气,自己的心情走到边缘,才会看清楚那盏灯光下面,有一个男孩踩着用自行车轮胎皮补过的套鞋,穿过昏暗的弄堂,冲进自己那个什么也没有的家。
他兴奋地踢着家里的积水,弄出很大的水花。
而楼上,他的母亲正因为无望的贫穷,和他的父亲争吵。
贫穷,只会让成年人感到绝望,孩子是不会因此而烦恼的。
就好象在记忆中的童年,家乡的秋天也总是阴雨连绵,打落了一地梧桐树的花蕊,踩上去软软的,很舒服。
拒绝穿着套鞋走过秋天,因为再好看的套鞋也太笨重,配不上新买的美丽衣裙。
在宠爱和纵容里,即使是家里的经济条件最不好的时候,记忆中也完全没有贫穷的滋味。
只是因为太高的期待而痛苦着,一心想要离开那个南方的小城镇,寻找繁华和自由。
——那个时候,永远梦想着辉煌的将来,相比之下,家只是一个太平凡的地方。
也许,在平凡的生活里总有一天会出现奇迹,所以,我们总可以到达那个期待已久的地方。
长大了的男孩,终于可以迎着自由女神像露出笑容,满心的欢喜和更多的期待,一点一点靠近。
那个时候,所有的挣扎和苦难都在灿烂的阳光下被蒸发——他不会回头,更不会看到那个苦难的母亲因为抚养那么多的孩子而燃烧了全部的生命,连做人最起码的尊严也焚烧成了灰烬。
那个出场次数不多的母亲,早就淹没在闪亮的孩子背后的阴影里。
ANGELA’S ASHES,ASHES TO ASHES。
电影里,没有“然后”。
生活却有。
只知道家乡守望的父母,仍然因为舍不得车钱,撑着旧雨伞走过这个雨季。
不管给他们钱还是苦心的劝说,都无法改变他们的节俭;就好象他们节俭的生活,也不能改变孩子对于舒适的要求。
然而,那守望的天使仍然尽力地煽动着疲劳的翅膀,只想让自己飞到尽可能高的地方,用昏花的老眼看看远处灯火辉煌的地方,想念着最爱的孩子,生活的好吗?
他们无法看到,那个孩子正架着腿,吐出一口烟,漫不经心的抱怨:父母教会我人生就是向高处飞翔,可是他们自己那么不懂得享受生活,那么需要照顾——背着这样沉重的东西,叫我怎么飞翔?
幸好,他们看不到。
#安琪拉的灰烬 #如果没有能力去养育他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生出来呢?
短暂的睁开眼看看这个世界,就被上帝带走,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对那些可怜的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为什么安吉拉和丈夫要不断地让这些无辜的生命出现又消失呢。
尊严很重要,可是在生存面前不低头,是不是一种假清高,伪装的高贵呢。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的话,我无比赞同。
人首先得活着,活着才有可能,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为什么不能低下头颅,弯下腰身去捡散落的煤块呢?
为什么要自甘堕落呢,拿了钱就去喝酒,不顾妻子,不顾她怀里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们需要钱生活,酒吧里买醉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痛苦,外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有些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但我很欣赏,羡慕父母,尤其是父亲浪漫主义的做派,在最穷困的时候,仍然可以和儿子说很多俏皮的话,分享故事。
母亲更多的凸显了母爱的伟大,纵然也有那些令人难以启齿的,令人羞愧的行为,或许这因此显得母爱的圣洁伟大。
现在来续这篇写了一半的观后感,无话可说了,因为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虽然时间还不到一个月。
影片中,爱尔兰从未停止过下雨,我无法想象如何在这样的雨天生活,喜欢温带海洋性气候,但是糟糕的家庭,糟糕的生活,那不停的雨,只会让我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让我难受,这加剧了生活的困难,但是这雨也能掩饰某些人的伤心的眼泪。
忘记了结局,从影片中穿插的旁白来推测,主人公长大后应该活的还不错,这部影片也来自他对往事的回忆,哦,对了,主人公攒够了钱,买了一张去美国的船票,不知未来如何,反正他摆脱了这多雨的爱尔兰,这心酸的童年少年生活。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懦弱得无法面对生活,就沉溺在酒精里,幻想者的故事要由幸存的孩子来讲。
无他,感人至深。还有我喜爱的Emily Watson.
记得很感人。永远要觉得幸福。
6.5
改编自弗兰克麦考特的同名回忆录,他的弟弟小马拉奇后来也当了演员。从麦考特一家离开美国回到爱尔兰开始(「我们可能是唯一看着自由女神像越来越远的爱尔兰人」)到弗兰克重回美国结束。可以说是爱尔兰版《活着》,疾病与贫穷在似乎一年四季都是冬季,每天都是阴天的爱尔兰(对阴冷环境的渲染是本作的重要叙事元素)接连夺走弗兰克的兄弟姐妹,而弗兰克则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辗转煤矿工人,邮差,讨债代理等多份工作中。贯穿全片是浓郁的宗教元素,作为天主教家庭成员(生这么多孩子可能也是因为教义不允许避孕),弗兰克接受的也是典型的天主教教育,忏悔的频率连神父都觉得厌烦,就连海报都选了弗兰克在教堂上领圣体的场景,但宗教式的苦修与自省显然无法挽救他的命运。艾米丽·沃森天生长了一张刻满了无数痛苦与牺牲的脸,简直是量身定做的角色
很真实,但不喜欢
尊严对穷人来说就是奢侈品,一个养不起妻儿的人,还酗酒,还谈尊严?!
2星加
这么高分?流水账,废物一样的父亲还有看似不那么废物的宗教……
“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 ,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童年。”
多年前,凤凰卫视看的,其余已经记不得,只记得,十年后,哥俩,看到月光下,街道上,十年前手牵着手的小哥俩,那种震撼,甚至一种莫名的恐惧,至今难以遗忘,弹指间,十年过去了。。。
每当丈夫没有勇气干些琐碎活扛起家庭重担时,是安吉拉义无反顾的担负起一切又脏又累又卑微的活儿
我的童年,就在读这本书中长大,时间暂留,就是这儿。
他从贫穷中走来,一家人都从贫穷中走来,没有富裕的希望。天气永远灰暗,
名字叫安吉拉的灰烬或者是天使的孩子是因为母亲吗?但是感觉对母亲的描写并没有像题目中那么多。虽然是自传形式的电影,但是还是看得我难受得不行,看到这种父亲真的是受不了,酗酒不工作,没有责任心,只有童年的故事给予他爱孩子的滤镜,甚至到最后还是还是更能共情父亲的“尊严”而不是母亲的努力生活,还有,永远不理解在苦难中还要一直生孩子是什么心理,特别是在孩子们接连死去的情况下。还有主角,前面确实都是生活的苦难和自己的努力,但是最后他选择回到童年中那个有厕所的美国,那安吉拉怎么办?弟弟们怎么办?毕竟是豆瓣八分加的电影,优点自然也是不少,虽然父亲很过分,但是不像其他的影视作品一样只是接受甚至歌颂,而是通过母亲的反应进行了批判;各种细节真的做得很好,可以透过电影看到当时的生活、环境、人与人的关系。
恋爱脑是要不得的,美利坚合众国也不是啥好出路……
3.5,结尾扣分。一路跌跌撞撞的成长,童年到少年到青年的阴雨连绵,从孩子的角度展现了生活的窘迫…额,母亲为了养家得到了儿子的一巴掌,父亲酗酒,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彻底缺失也能回归家庭…最后少年离开了成长的地方,与过去告别,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如何,可生活仍在继续…
一个男孩在苦难中成长故事,爱尔兰对男主来说就是一个地狱,永远都是阴冷潮湿,下不完的雨,永远的污水横流,所幸男主最终有幸离开了这个国家,踏上了新的土地,过上了新的生活。母亲安琪拉生了7个孩子,死了3个,这样情况在我们过去的一个时期许多家庭都曾发生过,只是我们没有人写出这样的作品,或者是写了,我们却读不到。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不是想剥离就剥离的,就像男主角一样,哪怕寒门贵子,哪怕再狠那个不顾家人生死拿孩子奶粉钱甚至棺材钱醉生梦死的父亲,却最终也和那个废物一样,喝醉了酒打了母亲,所以,对于破碎的原生家庭,只有逃离阴影一条道路,不管自己是受害者,还是阴影本身……
影片多处展现了对比和讽刺,描绘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