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看电影哭到爆是《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
在阳光明媚的客厅,周围是暖暖的金色,泪流满面。
怎么说,这部电影,催泪点很全面。
亲情,友情,爱情,在死亡面前完全无力,无奈。
I don`t want you go. I don`t want you go. I don`t want you go.在电影里的父亲的哭泣脑海中是我的爸爸他有多么爱我。
去上大学的时候,和爸妈说再见,他们要离开了,留我一个人在学校。
转身之后,他们看不见之后,内牛满面的走回寝室。
现在放假回家,妈妈说,那天爸爸一直在揉眼睛。
这个坚强的男人,我没见他哭过,从来没有。
妈妈还说,在家里,爸爸有一次抽着烟说,真想姑娘啊。
活在当下,真的该珍惜。
知道什么才是重要的珍贵的。
现在在家,爸爸为了陪我休了年假。
我为了陪他,尽量不和朋友出去,出去了在外面吃饭回家也再吃一顿。
而片中的男主角Adam,在我的审美观里长得好残啊。
满大街写的TESSA,应该是女生都会感动的。
和一个血癌晚期患者在一起,注定会失去,还是要陪伴。
死者离去是解脱,他要面对的会是无尽的痛苦孤独想念吧。
不过这毕竟是电影,是美丽的爱情故事。
现实生活中,哪来那么多不离不弃。
哪来那么多牺牲精神。
可能男主从开始就根本不会爱上女主。
恩,就这样,写得很乱,只是我的想法。
五星的评价,能让人哭泣感动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Moments,life is a series of moments,just let them go!
Now is good。
静静的一个人在家躺在被窝里看完了这部影片,说实话原本初衷是看完这部轻松的爱情电影然后悄悄地睡去,可是没想到事与愿违,我一个大男人看完用这电影还用了一张面巾纸去擦眼泪。
一直以来我在想如果此刻知道我的生命将走到尽头,我会干些什么?
这个问题也许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想过,我想去跳一次伞,其实想要跳翼装飞行,不过如果我剩下时间不多可能难以学会或者体力难以维系;给家人做一顿饭;再回去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看看那里的迎春花;给某个女孩儿打电话告诉她曾经爱过她或者现在依然在爱着她。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我想尽可能的多去一些地方,看看埃及的日落,在威尼斯的河流中穿梭游弋,在阿尔卑斯山滑雪,或者找个金发碧眼的姑娘过一晚……我们都会面对一个时刻,那就是生死离别的一种时刻,我觉得突如其来的消息可能算是一种相对好的结果,因为你没准备好,等你反应过来它已经发生了,你只有去接受。
但是如果一件你早已经知道结果的事情摆在你的面前,你却毫无办法去改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发生,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个你挚爱的她离你而去,我们无法想象往后身边没有她的生活,这其实是人世间最为残忍的一件事,那就是这个人往后只能出现在我们的回忆里,看着曾经一起经历过的那些巷口、餐馆、游乐场……人来人往,我们自己却再也找不到曾经一起陪你度过生命里最美好时光的那个人。
有人说死亡真正的意义是让我们知道生命的可贵。
这句话我有时候信,有时候不信。
电影里Tessa的弟弟问她:你死了会变成魂跟着我么?
这个弟弟的角色他的台词也许道出了许多身陷困顿需要照顾他人的大人的心声,这个声音会自私,会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生活。
弟弟只想出去玩,但是影片到了最后弟弟告诉弥留之时的姐姐:你放心去吧,即使你变成鬼魂来跟我,我也不怕。
是啊,如果能够见到我们深爱的那个人,哪怕是她的灵魂,我们也不会畏惧,反而会倍感珍惜。
有那么一天,我们都会走,也许有的人和Tessa一样希望自己的离去能够让世界为我们默哀,能够让很多的人怀念,所以她才希望自己有名,不希望自己籍籍无名的离开,其实这个世界上最卓越的人和最混蛋的人才会被人记住,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
很遗憾,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是这两种,但是我们会被至亲的人所牢记,他们不会遗忘,记得老三对静秋说过:你不会死,你要好好地活着,只有你活着我们就都活着。
是啊,也许那个人走了,但是我带着共同记忆活着,这些美好也提醒自己并不曾失去她,可能这就是“爱”的意义。
如果有人对我说: Don't forget me Please!
那么我们应该记得她一辈子
周日。
南京。
橘园宿舍。
有点套路的励志电影。
难以苟同死前就要去偷东西之类,难道没有其他体验新生的方式吗?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另外一个人,Ta放荡不羁,肆无忌惮,渴望无限的爱。
如果一个人学会好好爱自己,其实就不需要太苛求别人的爱,那生命中是不是也少了很多牵绊?
不在意,不奢求,就是淡漠吗?
但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坦荡?
Momemts.Our life is a series of moments.Each one a journey to the end.Let them go.Let all them go.Life is too short.Now is good.tessa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片段构成的,我们要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建构自己,让自己的下一个片段更加美好,过去的片段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不能沉沦与此,改变自己,让美好在下一秒发生。
《活在当下》主要讲泰莎和亚当的故事。
泰莎被诊断出患有癌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与其说最后有一段时间自暴自弃,不如说她想尝试一些疯狂的刺激的东西,让生命不留遗憾。
在完成她愿望清单的过程中,她与邻居亚当相爱。
亚当也一直陪泰莎走到了最后。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平凡的生活,泰莎和亚当的爱不像史戴拉和威尔的那样轰轰烈烈,更多的是一份不离不弃的平平淡淡,日复一日。
让我惊讶的是泰莎能够坦率地说出她死后亚当应该怎样、父亲应该怎样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弟弟当着姐姐的面直接讨论姐姐死后的灵魂。
我顿悟,人固有一死,坦率才对,要拥有正确的生死观,缄默不是最好的办法。
泰莎问护士自己会怎样一步步走向死亡,我很心疼她的那份理性。
——从现在开始你会不想吃东西,你会很渴,而且可能会发烧,你的睡眠时间会减少,你的体力会渐渐丧失。
——会疼吗?
——不会,吗啡会让你感受不到任何疼痛。
那会让你做很多美梦。
——你觉得我会害怕吗?
——我觉得你运气好差啊,如果我是你,我肯定会害怕。
但我也相信,你会撑过最后这几天的,你会就此无憾。
——我就烦你说“剩下几天”这种话。
——很快你的意识就会模糊,有时候你连说话都困难,但你会感觉到周围的人,能听见他们说话。
最后,泰莎,你的灵魂就飘走了。
影片改编自杰妮·唐纳姆的小说《我死之前》,我没看过原著,但我肯定这本书不差。
有人正被困于病痛的漩涡,有人正陪伴家人或朋友面对疾病的凶险,也有人恰好驶在风平浪静的海面,未曾感受侵袭的忧虑甚至折磨。
健康在,就该庆幸。
你只活一次,当爱就去爱。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患了4年白血病的17岁的女生TESSA主动放弃化疗后直到弥留之际感悟出生命的意义的生活片段。
电影的开始是TESSA和她的父亲一起去电台接受采访,但是TESSA看起来非常不配合父亲,总是和父亲对着干,说一些伤害父亲的话。
看到电影快结束时,父亲得知他的女儿没有多少天能活在这个世界上时,看到TESSA墙上的愿望清单,像个孩子一样在女儿面前哭泣:这就是你的清单吗?
为什么不能告诉我呢?
有些我或许可以帮你实现在。
喔不,其实我不能……我不想让你走,我不想让你走……父亲他一直不愿意面对,一直不肯放手,一直想拼尽全力,把女儿留住,一直小心翼翼地活着。
可是谁也做不到。
TESSA放弃化疗后遇到了新搬来的卡尔一见钟情,一起去做了很多清单上想要做的事情,中间有犹豫,有退缩,有希望,有努力……卡尔在第一次TESSA血流不止送去医院急救,他没有上去帮忙,而是一整夜,在小城的大街小巷子写满了TESSA的名字,因为TESSA说过,她希望被这个世界记住。
弥留之际,痛哭着紧握着不放手,嘶声裂肺也好,但是你留不住,你留不住的。
那么做点什么吧?
TESSA得知卡尔又准备去上大学了,以为被遗弃了,不想最怕被遗弃无法面对余下生活的却是卡尔。
他害怕TESSA走后的日子,一个人不知道如何面对,所以提前去了学校参观。
你留不住的,留不住的,你应该说再见的,那么现在做点什么吧?
先点一句话,此片导演缺乏对将死之人的心态的深刻理解。
对于没病没痛的人,活在当下可以理解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对立的词语是蹉跎岁月。
对于没有时间的人,活在当下也是如此简单吗?
难道别人不明白顺其自然的道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老外明白不明白我不知道,但是这电影导演肯定不懂。
如果女主角真的明白了,不会把父亲说抛下就抛下,不会纠结于能否有性爱体验,不会纠结于能否过同居生活;她的父亲不会把原则看得比女儿快乐还重,不会翻脸像翻书。
至少本片让人觉得父亲过于生硬,缺少对女儿的无尽包容,女儿过于自我,有想法但是始终没觉悟。
至于爱情说来就来,男配角阳光帅气体贴温顺,说爱就能爱,可能吗?
这种意淫对在现实病痛折磨下的人称其为侮辱毫不为过。
在死亡的的巨大压迫下,在和尘世渐渐疏离的过程中,不是仅仅产生“念头”这样简单,而是会产生性格巨变。
这也是为什么病重的人会反省,会豁达,会向着至善前进。
行为上会忏悔,会弥补过去的错误,这时候活在当下,是去做最重要的事,都是指向去爱,一面是珍惜最质朴的情感,珍惜每次和父母吃饭的机会;一面是去成全别人,为别人细细考虑。
片中女孩始终攥着没有结局的情感不放手,可以看出编剧没有诚恳的去体验特定人群的生活,导致人物喜怒哀乐以及各种行为的动机很虚弱,笔下角色却没有人类在面对苦难时爆发的人性光辉,而我本人切实感受过晚期癌症病人身上的豁达和宽容,因此我觉得电影拍成这样对于苦难中的抗癌病人是不太公正的。
电影很平静,连哭也是那么淡淡的。
看到有一幕Adam载着Tessa还有她的朋友,Tessa看着车窗外,闪过的一幕幕街景,有一对情侣在街上拥抱互吻着;一位老人一个人静坐着在长凳上;妈妈送女儿出门,嘴里说着一句“Don't be afraid". 我觉得寂寞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每个人都会害怕寂寞,所以每个人都渴望爱。
当你一个人在街头走着,看着一对对,拥抱,交谈,互吻... ...脸上挂着的一丝幸福的样子,多希望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个人,陪伴着,就在这时刻... ....我觉得Tessa很幸运,至少她遇上了一个让她感到开心,感到安心,甚至感到重生的一个人, 看到那晚她和Adam相吻了之后,第二天Tessa脸上的笑容,那份开心,还给她爸煮了早餐。
这就是爱的力量,一切看起来并没有很糟糕。
我们只是比Tessa幸运多活几十年,但Tessa在她生命临终前遇上了爱她的,她也很爱的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彼此珍惜相爱,这样就很美好,不用有太多的时间,人就是有太多的时间,而一直在浪费。
我在想,上帝造人的时候,为什么不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期限,就像每一种食物都有它的保质期。
这样,我们就会抓住仅有的每一天,好好生活,好好享受当下每一时刻。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也希望想像Tessa一样,生命也许不用太长,我想刚刚好就正好,像Tessa那样那么幸福,不用等待,不用寻找太久,那爱就来到她身边。
即使结局还是有那么点遗憾,但是来生,希望还可以继续第二次钟情。
最后,贴上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Moments, our life is a serise of moments. Each one a journey to the end,just let them go ”接着,继续回到生活,继续等待.... ....
对弟弟一直“你死后…”的问题报以微笑,却对别人所有善意的询问揶揄抵触。
一个性格倔强的人得了不治之症,往往更多的是想不被人区别看待。
被陌生人当做天生弱者对待是一个要强的人最无法接受的。
所以只想上床的渣男并不一定反感,但如果是因为知道病情而变得细声细语一定会转身跑开。
Tessa对一切因病而带来的不同都嗤之以鼻,所以电台直播中她拒绝成为有病的弱者,也拒绝成为抗争的强者,她只想做一个普通的女孩。
这个女孩幼稚,将吸毒偷窃当做活过的证据。
这个女孩固执,烧掉自己的过往,毫不留恋,也不让家人留恋。
这个女孩自私,从不顾及别人感受,哪怕是如此爱她的父亲。
有人说这部电影矫情,其实不然,一个十六岁的孩子,一个将死的病人,无论是高大上真善美的“我要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有益的事情”,还是破罐破摔的“我就看谁都不顺眼,我就要别人跟我一起痛苦”才都是矫情。
而Tessa的时而不羁,时而温柔,才是这个年龄,这个状况的人该有的心理波动。
Tessa对Adam的好感,源于关系里她的主动。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她去他院子里烧东西,第二次是她看见他从车里搬东西主动打招呼,第三次是她去车库找他,他正在修摩托车,第四次她看见他和朋友吃饭,短信给他。
虽然是Adam扶起晕倒的她,带她去森林醒毒,带她去悬崖聊天,他骑摩托载她赶海。
但无一例外的都是Tessa主动找他。
虽然本质上被照顾的还是Tessa,但依然足够满足她不喜欢被别人要求的偏执。
流血的一场戏足够震撼,妈妈的手足无措,Adam的呆若木鸡。
王子冲入屋内不是上演英雄救美的戏码,而是呆呆的站在那里。
而妈妈能做的也只是呼叫救护车,并且无法给医生提供任何信息。
你们也爱她,但爱无法在这个时候提供任何帮助。
你们会希望爸爸在这里,他会知道怎么处理。
而这是用他全部的生活换来的。
这部电影并没有声嘶力竭,却让人感同身受。
不管最后陪着家人吃饭、抱起闺蜜孩子的长发Tessa,是现实中的她,还是飘回的灵魂。
至少我们看到的结局还算美好。
花絮:1.Jeremy Irvine因本片拒绝了扮演《饥饿游戏》主角'Peeta Mellark'的邀约。
试想如果他出演饥饿游戏最起码在身高上和Jennifer Lawrence般配的多。
2.本片根据Jenny Downham小说《Before I Die》改变。
3.Naomi Watts原先被考虑扮演本片中的妈妈,后来Olivia Williams取得了这个角色。
对于妈妈这个角色Naomi Watts还是太漂亮了些。
要让每一天都充实起来,拼尽全力做好每一件正在做的事,即使那是让你感觉疲累、困难的事,当一天结束你躺倒在床上时,会对自己说我操这才叫虚脱的感觉才叫爽。
尽力去实现梦想或是想要的东西,有时候不要不舍得或是瞻前顾后,时间终究是向前奔流的,今天迟疑了,明天也许就不会再有了。
活就要活到那个爽的境界才好。
拯救地球,因是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提名作品,整个故事节奏起伏属于荒诞戏谑的,音效配乐与电影都贴合的很棒,电影讽刺了人自私的内心与欲望,也嘲讽了了福布斯榜的知名人物,当然影片最大的亮点是石头姐奉献了全篇最为精彩的表演,上演了一场与两笨贼、两精神病患者的斡旋之下,展开了自我拯救式的智斗与谋略,令我称赞,但同时影片的节奏也是属于那种比较跳跃式的,这也是导演的风格特色所在,虽说叙事不太连贯,逻辑性不够强,但是串联起来和其导演前面的作品,在仔细鉴赏之后,总能让人回味很久,最后的镜头,当全地球人的集体死亡画面推出来,还有石头姐证实自己是外星人,这两人镜头感的鲜明对比,给我满满的窒息感与压迫感,不愧让我拍手较好,虽说还有点不足吧,但是还是挺不错的作为文艺片的角度来说,所以综上给7.5分
那个……你们三个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
和《可怜的东西》、《某种物质》(甚至《阿诺拉》)大概是同一类电影,在B级片的色香味中端上来一盘装着反思后现代某个尖锐议题的菜,近年来似乎很受电影届青睐。本片导演简直沦陷在自己的艺术中了,仿佛在遛着观众和自己玩,配乐一惊一乍得尤其让人反感。但结尾的反转个人其实很喜欢,有种自暴自弃的幽默感,拍全世界各个角落人类的各种死法也挺好玩,掐头剩尾整个短片我肯定给五星。
35mm Chineses Theater A Perfect film for Halloween!
#82nd Venezia Competition# 4.5/10 一如既往毫无变化的兰斯莫斯,一些愚蠢可笑的阶级寓言,一些剥削角色的视觉奇观。某种程度上与《爱丁顿》相似,一件意外决定/事件后走向彻底不可控的方向。结尾倒是相当讨喜。@PalaBiennale
三星半,闲着没事可以看看
Venice / 最喜欢一段是最后地球上安静的只剩下动物的感觉…. 想起疫情时期了…地球没有人类会不会更好呢
非常戏谑地解构拥有绝对权力的上层对底层的压迫剥削和强行灌注的各种逻辑,配乐吓了我一跳又一跳,看完有种mental health被污染的感觉。。
在除了片名、导演和女主演的名字之外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去看了这部电影 观影体验五星
看的时候我甚至在想有没有可能Don是外星人- -?滚字幕的时候坐在电影院,只有大自然的声音了,风声雨声雷声,鸟鸣,树叶的沙沙声,结局还是很好的!
2025.11.02澳门银河
我这被兰斯莫斯骗进电影院的毛病到底啥时候能改了。各种层面上一无所有且毫无价值的电影,结尾的gotcha姿态更是让人无语到发笑——因为真的零人在意。一星给两位演员,在如此空无一物的情境里努力表演的样子让人心疼。
蜜蜂衰亡预示灾祸临头,化学阉割将极端展露无疑,我们的世界沦为千疮百孔的蜂巢,蜂群崩溃,异端入侵。缺席的父亲导致遭遇性侵,瘾君子的母亲灌输仇恨的思想,扭曲的自我,无力的当下,于是抗拒一切声音思想,咒骂一切制度流派,拥抱虚无。抓捕外星人以期世界得以拯救,自己是救世主,实则是敲钟人,一个因为崩溃,幻想中的未来岌岌可危,遂吞枪自尽,一个因为愚蠢,亲手毒死自己母亲,本有机会面见造物主,却因为自己的炸药人头落地,地球最终得以拯救,因为人类实在无药可救,泡沫破碎,一键清除,蜜蜂再次振翅……癫狂但易懂,可惜前半部分谈话略显冗长,结尾的死亡蒙太奇很凄美:有的人心脏停跳,但流水线还在滚动,有的人死在墓前,与地下亡灵相逢,有的人死时高潮,有的人死在尘埃,恐龙骨架下,议事大厅里,欢愉时,祷告时,一切停摆,地球寂静
#ven82记者会有两位演员佩戴了🇵🇸的徽章。(多一星)普莱蒙的演技很出色让我忽略了他的长相,细节处理很好。石头姐比善良的种类表演要收敛,但是如果为了自虐而冲奖的话估计是没戏的,更像是艺术行为想冲破演员这个职业称谓艺术家(no),只希望石头姐能清醒点别再和兰斯莫斯合作了。。。。。(说自己的造型其实还不够大胆也是。。。好吧)
看完整个人都环环保保的了
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拍这么长,无法理解为什么石头姐沉迷于各种B级意味的半疯不疯的角色演绎,无法理解为什么能把现代话题变得如此cliche。不过片尾很好,然后挺喜欢Don的设置的,对话里的迷你掉书袋很到位。grammar is an Andromedan construct真是笑死我了,上个月真的说过grammar is a social construct hhhhh
导演风格依旧显著到让人瞠目结舌,被导演调教的石头姐也非常夺目。话题度完全是满分的,风格完全是独特出彩的。但是,一些本真的东西在这一系列里越来越缺少,作为观众来说其实是越来越需要的。如果还有下一部,希望没有。
拯救地球第一步是让人类灭绝!蜂巢敲瓜血溅当场以后我喜笑颜开,露出了婴儿般的笑容。配乐和aesthetics都太好了!
Yorgos Lanthimos我对你的忍耐已经接近极限Ari Aster你也一样
#Venezia82#没看过原版,但这部翻拍给人的感觉还挺浑然天成的兰斯莫斯风格的。两位主演的演技十分突出,和强烈的艺术风格共同撑起了本片。石头的角色情绪比较单一,不觉得三封有戏,但这是一个相当有趣和精彩、演了就很值的角色; 杰西的角色更有层次一点,胜在既有脱离现实的偏执和喜感但也有落到实处流露出人性的一面,是第一主角。看两人的对手戏真是过瘾。成片质量也足够好,看好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