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常和另一个世界的怪异
How to Be Normal and the Oddness of the Other World
导演:弗洛里安·波赫拉特科
主演:路易莎-塞利娜·加弗龙,科内利乌斯·奥博尼亚,埃尔克·温肯斯,Oliver Rosskopf,里昂·塔兹伯,Wesley Joseph Byrne,Felix Pöchhacker,David Scheid
类型:电影地区:奥地利语言:德语,英语年份:2025
简介:刚刚从精神病院出院的皮娅搬回父母家住,试图重建自己的生活。在一个如同她自己一样不稳定的世界上,皮娅在工作、失恋、药物治疗和社会偏见之间努力寻找平衡,以期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点。详细 >
在心理“热”(不知道是否有在热)的现在,脱离了反复探讨心理困境的成因,从出院后的故事,给大家看“走后怎样”,看医院以外还有更大的断裂,更深刻的困难。你我无法切身体会的痛苦,也许是偶然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变异?结尾吓到,但还好没有结束,幸好有这个结局。 #BJIFF15
不好看,完全是无病呻吟的炫技之作,看得出来导演拍摄水平很高 但咋就拍了个这么矫情的主题😓。。。画面比例的变化、分镜和台词很像瞬息全宇宙,导演是不是想模仿eeaao,自作聪明地添加了虚无主义元素,有些台词像ds流水线上加工出来的,感觉故弄玄虚,观感挺呵呵的。
看过之后回味的一些细节: 妈妈看到“电视”里的故事,其实是解离症状,自己的生活仿佛是别人的故事。遇到的“Ned”和床头的➗专辑海报,幻想出来是Ed。从电影整体观感上来说,很心疼一家人受到的各种压力,好像把人一直推一直推,因为女儿看起来在出院前并没有固定的工作/社会角色,更会感觉是,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世界的荒诞,崩溃。而貌似已经融入世界运转规则的成年人,也总会面对新的压力,全球化对公司的冲击,博人眼球和工作ethics的冲突
不要擅自停药。
它有关创伤、导致创伤的系统、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的界限,以及 "治愈 "创伤是否是一个悖论。 一个人永远无法治愈自己,无论是靠自己还是通过他人。 与疾病和解的方法之一就是像孩子一样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里,我选择了生病"。 生病并非不正常,它有时只是抵达世界现实另一部分的一个视角。 即使身体衰败破碎至此,我仍旧想用最切肤的方式粗糙地与自己达成和解。
30分钟退...
z时代拼贴感很重
北影节和琳看的 没看懂哈哈哈哈
7.3 荒诞的欧式抽象和煎熬,看的过程一直在想,这么痛苦又耗费心力的人生,下辈子投胎是不是得加分啊。坐在西单电影院里,左右和后排一直传来吸鼻子声,虽然到目前为止没经历过谵妄,但是那种痛苦和无人理解的时刻,确实需要一场绚烂烟花
25BJIFF③:两星给自己,开局三部全是精神病,绝绝子~(;´༎ຶД༎ຶ`)
答应我,思维受限的人不要思考人生,受够这种最欧幻想了。不要擅自信某种全能神又因为它不全能而破防好吗。
看了一百分钟的都市人发癫大合集
当时出场评价说导演本人未必有双向经验,但必然有近距离观察精神病的经验。很喜欢最后的meta设计,影片的细节和选曲也很惊喜
放映后Q&A上有双相观众表示这片子简直是她的日常缩影。主演和导演很难站着不动,多少都有点ADHD😂两人都是激进⬅️派,跟波兰观众狠狠共鸣了日渐➡️转的欧洲Z坛。
睡着了
1.自伤自毁的欲望2.父母的二次冲突与伤害3.在性爱中放纵与麻痹自己4.幻觉和真实的难以分辨
你们只是遇见了我人生中最混乱的章节…
如果说这部电影是“如果你不理解,那恭喜你是正常人”,那就失败到家了。。所以?是想拍给精神类疾病患者的狂欢?我不认为这会让他们感到宽慰。而我,一个不至于到生病的所谓正常人,就不配当这部电影的观众了吗?我的直观感受是不适,生理心理兼具。我能感受到,导演用一些“高超”的技巧(画面快闪、音乐调节、画幅改变等等吧)来渲染精神疾病类患者的崩溃,非常优秀地表达了我对本来就有的认知,或者说是刻板印象。。。甚至会让人觉得更想远离生病的人,会让人在觉得自己有问题时更想远离医院和药物,这种停留在传统与表层的剧情堆砌有什么意思呢?故事单薄、表达无力、节奏拖沓、故弄玄虚,消耗精神疾病的感觉好吗我请问了。
250427#BJIFF15#|视听有亮点,全程在学德语(这个翻译真是看得我…译者ego太大有些地方非常kitsch…特别是片尾歌词
标题像在说:你的正常会是另一个世界的怪异,我的怪异也是另一个世界的正常。可我们在同一片天空下,这种轻巧的话抹平不了任何问题,更何况电影连这句话都没讲清楚(视觉也没有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