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四月间,我还是看了不少片子,我个人评选出了最佳和最差,推荐给大家。
这个月的最差,自然要给《战国》,我认为虽然这个月刚刚过去一半,但别的影片击败《战国》的可能性并不大。
我为这部影片是贡献了很多票房的,我不光组织了五个人在首映当天观看,还勒令编辑部里所有的人都要在24个小时以内进行观影。
在这个充满了挫折的年代里,我发现我患上了烂片自虐症。
幸运的是看完这部片子以后还有《里约大冒险》这样的佳片可以缓一缓。
我认为,世界上的男人女人姑娘小伙,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一定要靠着很多次其他男人的相助,就算邓小平江泽民也不外如是,所以我对此并无偏见,我的生命里也有过很多男人的帮助提携。
但我认为,第一,对于任何人,照顾应有度,第二,对于任何事,技术要达标。
由于该女演员一出场就得升格和特写,所以影片不得不剪出 128分钟的时长来。
但是这128分钟的观影过程是有价值的,这是一部电影摄制中所有反面例子的集大成者,有重要的教参价值。
虽然影片中的特技完全停留在黑猫警长年代,但是我不认为这点值得批评,因为特技只要花钱就可以做好,而有些东西,花再多钱都做不好。
首先,做这部电影的编剧是很爽的,大权在握,而且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照顾好女主角,除此以外,影片中的人,爱就爱了,恨就恨了,死就死了,叛就叛了,悔就悔了,不需要任何逻辑的推动。
他们觉得要有断背元素,就让孙膑和庞涓暧昧;他们觉得要照顾出品人的女人,就让里面所有男人都为她花痴犯贱;他们觉得要让女人爱上孙膑,就让孙膑代替田忌赛马;他们觉得要有对战争的反思,就让演员喊,不要打了不要打了;他们觉得要有奸臣,就让田忌毫无理由的叛变了;他们觉得要表现孙膑的本事,三句话就把田忌给劝得又变回来了;他们觉得女人是在舞蹈学院学过,要表现其跳舞的本领,就让她和金喜善一起跳舞;他们觉得光跳舞有点突兀——他们居然还能觉得突兀——于是就让两个女人在跳舞的时候冒死从袖下偷偷递了一件秘物,可她们俩刚刚还在一起喝茶,还偏不给;他们觉得演员该出现在这个地方了,这个演员就出现了,他们觉得里面有人该死了,演员就自杀了;他们觉得演员要出现在齐国,就出现在齐国,要出现在魏国,就出现在魏国,出现在城里,就出现在城里,出现在宫里,就出现在宫里,出现在山里,就出现在山里,出现在草原,就出现在草原,这完全是对爱因斯坦的挑战。
片中还有三个情节让我大为震惊,第一个情节是庞涓大军临近,孙膑带兵撤退,需要为自己争取时间,逃跑的时候留下了一个赤膊吃鸡腿的士兵,庞涓大军就眼睁睁直勾勾看着他吃鸡腿楞了四个小时才想出来派几个人去探一探,结果让孙膑大军跑远了。
我觉得主创在想到这一幕的时候一定觉得自己牛逼死了,空城计。
战国要是这么拍,我觉得别打仗了,让庞涓的部队走路不会拐弯全撞山撞死得了。
第二个情节便是孙膑自杀,把自己绑在一个大鼎上淹在水池里,我想这总得死了吧,结果居然地震了,天崩地裂水流光了。
剧本是不能这么写的,比如A要杀B,大家都知道B还有戏,肯定还不能死,编剧你就要想一个符合逻辑的A没有杀成B的原因,不能让A在开枪的刹那被雷劈死了,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第三个情节让人更加无语。
战胜之后,孙膑突然厌生跳崖,当然,跳崖之前孙膑不忘要说一句,我要娶。。。
这时候女人拍马赶到,孙膑在空中缓缓落下。
我想此时主创们可能在想,有了这孙蛟龙的一幕压轴,有戏,奥斯卡有戏。
最搞笑的一幕出现了,女主角就在一米外看着孙膑落下来,镜头中同时构到了女主角的脸和坠落的孙膑,此时的拍摄当然是孙红雷吊着钢丝慢慢往下放,但关键是旁边女主角还偏偏在以正常速度眨眼睛,雪花也在以正常速度飘,连马也在以正常的速度乱动,偏偏就是孙红雷以每秒钟零点一米的速度往下掉,这是一个多么科幻的画面啊。
我以为最终电影要以挑战牛顿的姿态而结束的时候,最让人发指的一幕发生了,在刚才那一幕中,女主角明明已经以各种特写看着孙膑落地了,但是导演突然又剪了一个女主角的侧脸再次从上往下看的特写加升格,我以为是又有谁掉下来了呢,后来才弄明白,原来是有人觉得女主角太美了,素材要多用几遍。
最后,孙膑居然没死,他躺在女主角的怀里,抽抽了半天,我以为他要说什么,他又抽抽了半天,死了。
女主角哭。
拍这一幕的原因估计是投资方和主创觉得女主角还缺一场哭戏就齐活了。
虽然战国中的每一个大牌演员拿的片酬都高过了自己的市场价,现在看来,其中的一大部分原来是精神损失费。
这部片子其实根本就不值得写这么多的文字,其剪辑和过场中有很多地方在技术上是不达标的。
导演金琛还曾经执导过我第一部小说的电视剧,也有不少拍摄其他影片的经验,按理不应出这么多的技术问题。
示爱从来不是罪过,投资电影示爱更让人感动,但必须要遵循剧作学和科学。
有人觉得这部电影叫《战国》名头太大,应该有个副标题,其实我已经帮它想好了,它的全名是《战国》之《爱的代价》。
在这个四月里,我看到的最佳的一部片子是罗伯·莱纳执导的《砰然心动》,和《战国》里一样,都是主角爱上了对方的眼睛,这部片子却感我至深——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在长达数年时间里,除了《无极》我忍不住评论了以后,《战国》是我又一部实在无法忍住骂几句的所谓的“中国大片”。
原因如下:一、战国时候的题材是多好的题材啊!
而孙膑庞涓的谋略战争,更是尤为出彩。
但是《战国》不仅侮辱了观众,还侮辱了历史,更加侮辱了“战国”两个字。
二、这个故事大凡是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如此改编我怀疑编剧的险恶用心,他是想用此片故意恶心中国人的?
或者本身就是对编剧本人的侮辱。
三、景甜的确漂亮,那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美的没有特色的女人,观众无法记住其长相。
但是的确她在此剧中担当了“老鼠屎”的角色,倘若没有这个角色的存在,我想不会如此之烂吧!
四、孙红雷很二,景甜很美,编剧很傻,导演很贱吧!
把孙膑丑化,却把景甜捧得高,你也不怕摔着?
景甜的御用化妆师,我恭喜你,你可以下岗了。
没有历史厚重,没有沧桑,没有力量的一个柔弱女子,如何就能成为勇猛彪悍的女将军呢,而姜武反复的说“生女如儿”反复成了一个笑点,但是却起不到笑点的作用。
五、景甜的出镜率远远超过孙膑庞涓,的确如网友所说这不是“战国”,而是《景甜》啊!
也侧面验证了砸钱上位的言论,让那些谣言见鬼去吧,这本来就是真的啊!
和妈咪看电影战国。
孙红雷、吴镇宇、景甜主演。
看到一半,我对妈咪说,这是gay片。
妈咪不懂。
给她解释“gay指男同性恋者”。
妈咪不解。
我引导她这样看剧情:孙膑(孙红雷)和庞涓(吴镇宇)基情暗涌,无奈田夕(景甜)从天而降,潜移默化,孙膑几乎被其掰直。
庞涓因爱而恨,因恨而狠,致残孙膑,让其无法从身边离开。
孙膑被师兄残害,誓逃离报仇。
随后利用对自己痴心一片的田夕,逃回齐国,与庞涓决一高下。
后,涓败亡,膑自决。
这其实一个比悲伤还悲伤的故事。
膑骨子里其实是强攻,偏偏外在体现的是弱受,误导了师哥涓。
想必师父将涓逐出师门,是因为发现涓对膑的基情,最后叮嘱膑不为官,也是看穿涓贪恋权贵,只要膑不入官场,就可避免两师兄弟相见的情况。
而庞涓一心要攻下齐国,也是为了得到孙膑,“权倾天下”不过是他的措辞而已。
剧中:孙红雷半眯着他的眯眯眼,冲着吴镇宇,“涓,我不走”。
吴镇宇一脸无奈,“膑,走了,跟我去魏国”。
多么温情的撒娇啊。
妈咪说俺乱讲。
可是,演到膑叫涓下马的一幕,“涓,下马”,“膑,我来了”,妈咪自己忍不住笑了。
哈!
最后,膑自决坠入山谷,个人觉得配曲应该是,“今生的爱走远,来世的痛提前,谁丢失了时间,让梦冬眠”。
《战国》您牛逼,您让我看到了世界电影史发展至今最为烂的片子,我由衷感谢那些投资《战国》的制片人们,有了这部片子的出现,中国一大批对自己本无信心的电影人,今后敢去拍片了,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人有能力拍出比这个片子更烂的电影。
牛逼的导演我崇拜您,完全不懂电影语法也该去拍片子,而且还是这种投巨资的片子。
您不需要用逻辑讲故事,您不需要用电影语法来完善故事,全中国看来只有您敢东一锥子,西一棒子得把这么一段历史拍成电影。
您是不是以为,罗列些所谓的震撼镜头就是大片,我告诉您,您这个是屎,屎里也包含众多的营养元素。
牛逼的编剧我崇拜您,您教会了我一个道理,只要够二,就可以营造喜剧气氛。
是的,您是对的,不过我要告诉您,观众在笑的同时,也会异口同声得骂:“这个编剧就是个傻逼。
”牛逼的摄影我同样崇拜您,您可以把火炬下的雪景拍成冷色调,看来您大学时上得电影色彩课比我还少。
牛逼的录音我也崇拜您,您可以让马在雪地上跑的声音,录得和马在路上跑的声音一样。
不知道是您的耳朵有问题,还是您在怀疑我们观众的听觉。
牛逼的孙红雷,我要跪拜您,您真的为艺术献身了,如此烂的片子您都拍,如此二的台词您都愿意讲。
看来您对艺术的领悟境界已经非同常人了,看来您一定是发现了这部片子常人没能发现的美。
最后,我要真诚的向制片人再鞠上三躬,谢谢你们,有了这部片子的出现,我以后心态会变得更为平静,我会以淡定的心态去看任何电影了,因为你们让我知道了,不会再有任何片子会比《战国》更烂了。
实在不想浪费时间去探讨本片的剧作、表演、导演水平之类的东西了。
加油吧!
影评人们!中国电影的美好明天就靠你们吹了!
按:本文与电影《战国》有关,也无关。
一、被毁坏的材质好电影常常让人惊叹到无语,简直不知道如何夸起。
坏电影亦如此,面对漏洞百出的情节和人物,你同样会陷入无语,不知道从哪里启动批评。
看了最新上映的电影《战国》,不由想起家乡一句话:拎起来不象粽子,塌下来不象糍粑。
这句话往往形容一件事物非常不成器,简直糟透了。
整个观影过程都十分艰难,如同是旁观一个末流厨子展示手艺,用着鱼翅海参这样的珍贵食材,却又胡乱地烹了白菜豆腐,急得在一旁转圈、挠头、跺脚、咬牙切齿、七窍生烟、肝肠寸断,到底是无可奈何。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因为我完全有理由不看、不说、不写此文,但是没办法,战国时代是我特别喜欢、特别关注的一个历史阶段,始终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始终保持非常浓郁的兴趣。
有关这个时代的任意一个碎片,在我的心目中都是鱼翅海参。
这种悖论心理,热爱中国足球的人都能够知道。
二、关于主角的选角孙红雷是本片男一号,出演孙膑。
我曾经看过一些孙红雷主演的影视剧,他的演技不能算好,也不能算差,关键是他的脸长得非常黑社会,有股子凶相,有股子狠劲,有股子杀气,该表情非常符合当下弱肉强食的时代精神,满足了很多观众内心最深处那种好勇斗狠的潜在欲望。
大概是这些原因,近些年他一直很火。
然而,在我看来,孙红雷显然不适合演孙膑。
尤其他披散着长发出场时,鼓着眼泡,面部浮肿,实在有点纵欲过度的样子。
如果一定要披散长发,最好能找一个面部清癯之人。
当然,现在说这些太晚了,只是遗憾于导演的审美,难道他非常欣赏这种纵欲过度的表情?
了解孙膑与庞涓故事的人都清楚,庞涓将孙膑弄残后,孙膑为了逃脱魔掌,故意装疯卖傻。
本片的这部分情节显然是尊重了史实。
问题出在孙膑神智健全之时,应该说从影片一开始,孙红雷所扮演的孙膑就展示着又疯又傻的表情,由头至尾,他始终坚持了这样的表情不动摇。
从这个角度看,很难理解他是如何装疯的,你见过一个疯子在装疯吗?
也许可以认为,孙红雷的这种疯傻气是因为剧情需要,是被故事安排好的,与他本人演技无关。
那么,我可以告诉导演和编剧,孙膑作为战国的士阶层,在当时以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为构成的社会等级中,士的身份有点类似于后来清王朝的破落八旗子弟,所谓倒驴不倒架,他们是最特殊、最自由、最独立的一群,虽家道中落而风骨犹存,他们构成了时代最独特风景――战国士风。
战国后期,齐国孟尝君门下有一位名叫冯谖的士,穷得破衣褴缕,还要在腰间扎一根草绳,上面吊一把宝剑,常常弹剑而歌,这才是战国时代士的核心精神,是孙膑的疯傻气所能表现的吗?
另外,孙红雷那撮修剪得异常整齐的小胡子,总令人想起美国三四十年代诸如《魂断蓝桥》等电影的那些男主角。
难以想象,战国时期此种须型的来由,究竟是战国时期的剃须刀很给力,还是战国时期的美容师很给力?
三、恶俗的武侠花边本节的批评,并非单独针对本片。
有些想法,从看了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就有了,甚至可以追溯得更早。
现在的很多电影,无论何种类型,爱情片也好,伦理片也罢,但凡有了打斗,一律要加一些武侠的花边――就是用威亚将演员吊起来,勾踢连环,显得锐不可当。
这些镜头,美则美矣,让人如何取信?
本片中,屡次看到齐国大将军田忌之女夕儿,在没有助跑没有动作准备的情况下,平地跃起,突然发力,一个飞腿,便踢翻一干人,其动作之疾之美之准之狠,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这些武侠镜头是在武侠片中看到,并不奇怪,因为影片类型早就规定好的,观众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知道那些武林高手可以在空中飘来飘去,飞花摘叶,俱可伤人。
问题就出在影片类型上,你的影片既然定位了历史片,或者说战争片吧,总之,是描述了世俗的生活,而不是成人童话,那么,就必须遵循世俗的经验,你见过谁能做到平地起跳,又腾空两周半,然后横向飞行吗?
就算受过训练的人也做不到,这是科学,是规律。
请问,战国时代的夕儿,是如何克服地球重力的?
能量又是如何在瞬间聚焦与爆发的?
无论从物理还是化学的层面,都无法解释。
就算是一枚弹道导演,也需要点火、发射与升空的过程。
这个问题当然不能怪吴宇森,他尽管促进了暴力美学的重大发展,但却没有滥用。
而现在的导演们则显得用之过滥,无论何时何地何情何境,都要植入一段武侠的花边,作为炫耀的重要手段,以为通过如此处理,该场面会显得相当牛皮,却不知道观众早已经见多识广,根本不信你那一套。
所谓暴力美学,依然是遵循了美的规律。
美的实质,必将以一种恰当的形式来体现,过度即变成了虚假。
如今,我反而怀念过去的影片中一拳一脚的打斗方式,那种情状,才最接近于真实。
四、恶俗的爱情桥段本节的批评,同样不单独针对本片。
现在无论什么类型的影片,都会附带一个爱情故事,如同商场里的买一送一。
这个爱情故事要么成为影片的价值核心,要么是草绳灰线,将整个故事串缀到一起。
好像除了面向农村介绍养猪种菜的科教影片,都会这么做。
由此想起我的一位朋友,做菜特别喜欢用胡萝卜,各种菜肴里都会放几片,一次,有人对他说,某某菜里就不要放吧,他奇怪地问,那还怎么做?
所谓“戏不够,感情凑”,说到底,是导演和编剧创作力的退化与丧失。
一个有想象力与创作力的导演,决不会为影片限定某种素材。
放眼国际影坛,这方面有许多成功案例。
退一步讲,即使要在影片中穿插感情戏,也有高下之分,此方面同样有许多可循的案例,比如《乱世佳人》、《泰坦尼克》,不但有一段旷世的爱情,而且有一个浮华流动的外部世界,彼此互相演绎,终成经典。
而《战国》的爱情,则不小心走了另一个极端。
其中的人物角色凌乱、性格含糊、变化暧昧,比如前面所说的夕儿,与齐王、庞涓、孙膑似乎都有一腿,这是什么情况?
特别记得有一段夕儿与孙膑的感情戏,明明是配乐有了――那种煽情的曲调;人物有了――一男一女,准确地说是孤男寡女;道具有了――催情的泪、煽情的爱、殉情的剑;语言也有了――诸如哥哥想妹泪花流啊泪花流……什么什么的,但我就是没法感动。
我想了半天总算弄明白怎么回事。
好比一个人,五官长的都齐全,要鼻子有鼻子,要眼睛有眼睛,但是对于五官如何组合,显然需要高超技巧,组合好了会变成李冰冰,而组合得不好,那就成了凤姐。
五、一些战国历史知识的勘误孙膑之名:历史上孙膑的真实姓名不详,所谓“膑”,在古代是一种刑罚,即剔去膝盖骨,这一点在影片中已有展示,孙膑因受此刑而得名。
现代有人考证墨子之所以叫做墨子,可能也是受过面部刺字的墨刑。
因此,影片一开始就叫他为孙膑,是极不正确的,况且,吴镇宇所饰演的庞涓还亲昵地称孙膑为“膑”,每次都会叫得我心里一哆嗦,眼前忽然就浮出一块血淋淋的膝盖骨。
孙膑拜将:影片中有一节专门描述孙膑拜将,而据根据《史记》记载,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
也就是说,真实的孙膑辞将未受,显然比影片中的孙膑要低调得多,主动放弃了至少是正部级的职务。
孙膑的发型:影片中孙膑的发型经常是披散的,儒非儒,道非道,让人不解。
记得孔子在《论语·宪问》中便有一句“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披头散发(被发)好比现在的光脚穿西装,是非常不文明,很不符合八荣八耻。
而孔子时代是公元前4世纪,比孙膑早100多年,便树立了这样的荣耻观,难道到了孙膑时代,反而退化了?
另一方面,古人对帽子向来重视,成人的标志是在20岁时行冠礼,也就是正式戴上帽子。
为什么要让成年的孙膑披头散发呢?
关于火药:庞涓的妹妹婉儿自杀那场戏里,她拿着火把钻进草堆,忽然传来爆炸声,接着便是火光四溅的爆炸场景,不知道爆炸物是什么?
火药吗,而火药的发明,差不多到了公元9世纪的唐朝,当时是公元前三世纪,难道婉儿钻进的地方,还埋藏了天然气或者石油?
关于战争场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绝对少不了兵车。
一辆兵车的编制应该包括3人,一名射箭的“车左”,一名执戈(或矛)的“车右”,一名驾驭战车的“御者”,后面是几十名步兵,基本是现代坦克与步军配合的战队。
可惜,这样的场景在影片所见极少,即便有,也是孤零零一二辆兵车,甚至还有贵为将领的夕儿亲自驾车的场景。
那不是战国,说他们是唐宋元明清都行,但就不是战国。
六、结束的话尽管有很多影评家们都在赞美《战国》,但据我所知,有些所谓的“影评家”,从来都不对自己的言论负任何责任,他们在每部新片上映时都会行使赞美义务,早在赞美以前,他们就已经与发行商暗递秋波,眉来眼去。
他们或许以为,赞美不需要成本,还能有收益,这当然很好。
但他们显然搞错了,在计算成本时,没有将自己的道德廉耻计算在内。
以我的眼光看,这部影片是失败的。
细节决定成败,无数蹩脚的细节叠加到一起,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鸡不能因为身上粘了一根漂亮的翎子,就据此认定自己已经变成了凤凰。
同样的道理,你不能将一个鞋拔子竖在头顶上,弄出一个怪异发型,然后告诉大家,这就是战国。
那不是战国,那还是鞋拔子。
安放位置的不同,改变不了鞋拔子的现代分子结构。
(全文完)提示:本文为鱼战楚原创,谢绝转载引用,侵权必究。
媒体刊发请事先邮件联系
总体还可以吧,说白了就是力捧景甜的一个戏,全部的人都围绕她的角色演,景甜肯定有后台捧,她的长相决定了她不可能达到巨星级别,一个没特点的长相。
而小孙老是这么装傻可不行,而且傻的莫名其妙的,没啥内涵。
吴镇宇和金喜善等配角的发挥正常。
总体来说这个剧本因为围绕景甜写,比较的狗血,一个看上去就手无缚“鸡”之力的小个子女孩到处杀人,一开始就让我看着很不舒服,整个剧除了痴呆就是雌性荷尔蒙和乱杀人,也难为了拿王健林钱的编剧和导演,总体这个剧本还make 一点sense。
从这个剧来看,从今天看电影的人数看,这个剧收回成本可能性很小,这1亿多算是给小蜜床上贡献的回报吧。
看完《战国》,我真想砸了电影院,真想踹工作人员,真想抽拉我看这片子的同伴。
看完电影,心里堵得慌。
见过雷人的片子,没见过这么雷的;看过蛋疼的片子,没看过这么让人蛋疼的;见过装X的片子,可没看过这么装X的。
而且片子能装的直想让观者抽人,这也是一个高深的造诣加境界了。
如此类推,导演还是有才华的。
烂片看得多了,可这么折腾人的,还是第一回。
《战国》的故事,拈来都是个不错的噱头;拮取孙膑庞涓的故事来讲,孙庞斗智,想来兴趣者众啊。
可是偏有这么一帮牛X的制片人,牛X的编剧,牛X的导演,愣是将这么一个好的素材拍得这么操蛋,让观者在观影途中恨不能找把钝刀速速的自刎。
开头的剪辑,摄影掌镜,都让我怀疑是不是制片人为了省钱,随便找的蹲街头的民工代劳的。
初始时候打斗的场面一而再再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狗日的不断定格,啥年代,还来这香港九十年代的镜头语言。
幸亏电影院没枕头,否则我早撞枕头奔忙取经去了。
还好,耐着性子看下去有点进入状态了,感觉稍好。
可是,这片子就奉着折磨人而来,啥的都陆续有来。
你找民工掌镜做剪辑,也就罢了,我忍。
可是你也别做道具的也随意的在建筑工地找的泥瓦工啊。
看你那兵士铠甲(铠甲和盔甲不知一回事不?
)做的,也忒么塑料了吧,能给点技术含量加多2.5元钱加点料进去不,咱眼睛可是雪亮着哪。
后面高潮戏份的飘雪,也不知是CG合成还是用风扇吹的泡沫,反正看得我的崩溃又再蔓延全身了。
最最高潮部分,孙方兵士将石头翻滚而下时,看着那能飘起来的毫无质感的巨石了,我不崩溃了,但我蛋疼。
那个虚假、那个廉价。
这些东西,算硬件的吧。
请了民工代劳,钱是省了不少,水平不过关,也罢了。
让我想抽同伴的,是孙红雷。
你孙红雷长着一张野兽派的脸孔,可是造型师,你为毛给他披一张深闺怨妇的贞子般乌黑秀丽的长发,还飘逸着,你、你、你你还让我做人不啊。
妈的,要是耶稣能念阿弥陀佛,我早让菩萨说阿门,万福玛丽亚了。
孙红雷演的孙膑,造型是天杀的之外,这人物也被演得忒孙子。
也许孙红雷是想往大智若愚方向演,可是很遗憾,我只看到一个大智若傻的龟孙子。
我一边看一边想抽他。
孙红雷是个好演员,演黑社会老大演义气兄弟演装X的主,都挺好的,很有魅力的一个演员。
可这一次,唉,不表也罢。
还有一个丫的很操疼的选角。
导演(or制片人?
)你是傻X吗,找瘦不拉圾的景甜来演女主角。
景甜美则美矣,甜则甜矣,可这个抡大刀驭骏马、驰骋沙场的田夕,景甜你就那么跳着小绳挥着小手帕似的,然后扑闪着长睫毛的就完成了这么大量的战场戏份?
我丫的真怀疑导演当时是怎么能捂着良心让这几场戏过的。
还有拜托景甜,田夕不是花木兰,田夕也不是野蛮女友,田夕也不是就扑闪下大眼睛噘下嘴了事的,你靠谱点行不!
除了这俩丫的,其余几个主演都OK,吴镇宇今年虽然状态忽上忽下的,不过这一次都算交足工作,角色不算出彩,但也不差;中井贵一和金喜善这两韩日演员,也保持一贯水准,金喜善甚至都有点小惊艳。
为毛我一直觉得中井先生很像陈道明老师啊?
就我一个人这么想?
好像有看到黄海冰、雪村还有郭老师在里面打酱油啊,貌似是,但因戏份不多,还有造型关系,加上观影期间的蛋疼导致荷尔蒙受刺激,肾上腺素上升,干扰了我的辨识能力,不甚确定。
唯一不影像的判断结果是,这片子看了让人蛋疼,让人崩溃。
你想知道什么是“一月拉屎不出,看了这片子之后立时屎急,但蹲下去发现如何使劲也排不出,憋的慌”,建议你看这片子。
是的,这片子就是有这么神奇的功效。
还有,哪位上电影院看这片子的话,建议你还是戴个盔甲,说不定边看的时候边上的人边想抽你发泄。
PS,我是俗人,话语自然是俗的,所以大雅的主们,容不下安的文字的话,请自觉靠边吧,别给我装X来着。
在这个四月间,我还是看了不少片子,我个人评选出了最佳和最差,推荐给大家。
这个月的最差,自然要给《战国》,我认为虽然这个月刚刚过去一半,但别的影片击败《战国》的可能性并不大。
我为这部影片是贡献了很多票房的,我不光组织了五个人在首映当天观看,还勒令编辑部里所有的人都要在24个小时以内进行观影。
在这个充满了挫折的年代里,我发现我患上了烂片自虐症。
幸运的是看完这部片子以后还有《里约大冒险》这样的佳片可以缓一缓。
我认为,世界上的男人女人姑娘小伙,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一定要靠着很多次其他男人的相助,就算邓小平江泽民也不外如是,所以我对此并无偏见,我的生命里也有过很多男人的帮助提携。
但我认为,第一,对于任何人,照顾应有度,第二,对于任何事,技术要达标。
由于该女演员一出场就得升格和特写,所以影片不得不剪出128分钟的时长来。
但是这128分钟的观影过程是有价值的,这是一部电影摄制中所有反面例子的集大成者,有重要的教参价值。
虽然影片中的特技完全停留在黑猫警长年代,但是我不认为这点值得批评,因为特技只要花钱就可以做好,而有些东西,花再多钱都做不好。
首先,做这部电影的编剧是很爽的,大权在握,而且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照顾好女主角,除此以外,影片中的人,爱就爱了,恨就恨了,死就死了,叛就叛了,悔就悔了,不需要任何逻辑的推动。
他们觉得要有断背元素,就让孙膑和庞涓暧昧;他们觉得要照顾出品人的女人,就让里面所有男人都为她花痴犯贱;他们觉得要让女人爱上孙膑,就让孙膑代替田忌赛马;他们觉得要有对战争的反思,就让演员喊,不要打了不要打了;他们觉得要有奸臣,就让田忌毫无理由的叛变了;他们觉得要表现孙膑的本事,三句话就把田忌给劝得又变回来了;他们觉得女人是在舞蹈学院学过,要表现其跳舞的本领,就让她和金喜善一起跳舞;他们觉得光跳舞有点突兀——他们居然还能觉得突兀——于是就让两个女人在跳舞的时候冒死从袖下偷偷递了一件秘物,可她们俩刚刚还在一起喝茶,还偏不给;他们觉得演员该出现在这个地方了,这个演员就出现了,他们觉得里面有人该死了,演员就自杀了;他们觉得演员要出现在齐国,就出现在齐国,要出现在魏国,就出现在魏国,出现在城里,就出现在城里,出现在宫里,就出现在宫里,出现在山里,就出现在山里,出现在草原,就出现在草原,这完全是对爱因斯坦的挑战。
片中还有三个情节让我大为震惊,第一个情节是庞涓大军临近,孙膑带兵撤退,需要为自己争取时间,逃跑的时候留下了一个赤膊吃鸡腿的士兵,庞涓大军就眼睁睁直勾勾看着他吃鸡腿楞了四个小时才想出来派几个人去探一探,结果让孙膑大军跑远了。
我觉得主创在想到这一幕的时候一定觉得自己牛逼死了,空城计。
战国要是这么拍,我觉得别打仗了,让庞涓的部队走路不会拐弯全撞山撞死得了。
第二个情节便是孙膑自杀,把自己绑在一个大鼎上淹在水池里,我想这总得死了吧,结果居然地震了,天崩地裂水流光了。
剧本是不能这么写的,比如A要杀B,大家都知道B还有戏,肯定还不能死,编剧你就要想一个符合逻辑的A没有杀成B的原因,不能让A在开枪的刹那被雷劈死了,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第三个情节让人更加无语。
战胜之后,孙膑突然厌生跳崖,当然,跳崖之前孙膑不忘要说一句,我要娶。。。
这时候女人拍马赶到,孙膑在空中缓缓落下。
我想此时主创们可能在想,有了这孙蛟龙的一幕压轴,有戏,奥斯卡有戏。
最搞笑的一幕出现了,女主角就在一米外看着孙膑落下来,镜头中同时构到了女主角的脸和坠落的孙膑,此时的拍摄当然是孙红雷吊着钢丝慢慢往下放,但关键是旁边女主角还偏偏在以正常速度眨眼睛,雪花也在以正常速度飘,连马也在以正常的速度乱动,偏偏就是孙红雷以每秒钟零点一米的速度往下掉,这是一个多么科幻的画面啊。
我以为最终电影要以挑战牛顿的姿态而结束的时候,最让人发指的一幕发生了,在刚才那一幕中,女主角明明已经以各种特写看着孙膑落地了,但是导演突然又剪了一个女主角的侧脸再次从上往下看的特写加升格,我以为是又有谁掉下来了呢,后来才弄明白,原来是有人觉得女主角太美了,素材要多用几遍。
最后,孙膑居然没死,他躺在女主角的怀里,抽抽了半天,我以为他要说什么,他又抽抽了半天,死了。
女主角哭。
拍这一幕的原因估计是投资方和主创觉得女主角还缺一场哭戏就齐活了。
虽然战国中的每一个大牌演员拿的片酬都高过了自己的市场价,现在看来,其中的一大部分原来是精神损失费。
这部片子其实根本就不值得写这么多的文字,其剪辑和过场中有很多地方在技术上是不达标的。
导演金琛还曾经执导过我第一部小说的电视剧,也有不少拍摄其他影片的经验,按理不应出这么多的技术问题。
示爱从来不是罪过,投资电影示爱更让人感动,但必须要遵循剧作学和科学,否则容易造成女演员没红,出品人反而红了的局面。
有人觉得这部电影叫《战国》名头太大,应该有个副标题,其实我已经帮它想好了,它的全名是《战国》之《爱的代价》。
在这个四月里,我看到的最佳的一部片子是罗伯·莱纳执导的《怦然心动》,和《战国》里一样,都是主角爱上了对方的眼睛,这部片子却感我至深——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看罢《战国》,还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分明不是一部好片,但也绝对不能说烂,至少还没烂到骨髓,幸甚。
“过火了,过头了”,这是个人最明确的直观感觉。
孙红雷在《非诚勿扰2》中,就基本是个话唠子,但也足够朴实真挚,草根到了极致。
而今,又将执古今兵法之牛耳者孙膑,诠释成一个整天疯言疯语,为人处世不顾逻辑,个人主义思潮严重泛滥的怪诞人士。
好与不好,倒不能轻言臆断,正如这个人物一般,始终处于一种异常纠结而游离的状态。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引起各方争议的焦点,不论是交口称赞,还是嗤之以鼻,都只能归结为电影作品宣传撒播的一种最为普遍的手段。
只不过,考虑到四月份国内电影市场四面楚歌的排片档期,《战国》的前途显然是令人堪忧的。
《战国》的纰漏与软肋异常明显,就算是没多少观影经验,抑或是抱着纯粹娱乐的姿态来审视的观众,都能像模像样地道出。
剧情编排上,导演没下多少功夫,基本按照史实来按图索骥,难度不大。
这也使得没有大起大落的感情流线,平淡而清澈,好似涓涓的流水。
开头字幕兴奋地昭告天下,这是部谋略大片。
只是细究一探,何来谋略,又何来大片。
连最基础的特效都漏洞百出,着实看不出诚意所在。
两军兵刃相接,浴血沙场的正面戏码,断断续续,丝毫没有流畅之快感,后期制作拼接的痕迹委实过于浓厚。
结尾处毕其功于一役,落石处理得像动画一般。
虽说国内的特技水准的确有待提高,但远不止能呈现成这样。
几年前,同样是金喜善参演的《神话》,落石固然是少了点,但看上去真实感却极为强劲。
就算是中途耍诈的那缕缕烹食产生的青烟,也假到无与伦比,这只能使观众默默地怆然涕下了。
孙红雷的“傻”笑,尤使人印象深刻。
起初还能感慨其兢兢业业,演技如有神助。
但好比狼来了,一次两次忍忍就过去了,三次四次叫观众情何以堪。
故事的开端、发展,疯疯癫癫,智商看不出太高,而情商低地不堪入目,倒也罢了;中途、高潮,将装疯卖傻继续到底,并愈演愈烈,也能够接受;但自打“髌刑”过后,总该多多少少来个转折的标准性变化,一直到最终匹马上阵,挂将统领雄狮,还是最初的那般模样,这又是设的哪门子隐喻——沛公舞剑,意在项庄?
难道不就是“忽悠”么?
好在有个景甜耍耍花枪,要不然真觉得整场就看孙膑一个人自娱自乐在了。
不知道这是在忽悠自己,还是在忽悠观众。
其实,最失败的地方还当属所谓的“谋略”。
原本合计着田忌赛马会是场好戏,虽家喻户晓,但也有空间可以挖掘。
怎料,古文中孙膑的三句话计策,还当真是三句话,多一个字都没有。
而且,还是孙红雷用没吃过饭的腔调提出来的。
更莫名其妙的是,唯一的听众田夕的反应,居然如此淡定。
分明是学过小学时候的课文了,一点悬念都没有的样子。
说句“先生果然才智超群,名不虚传”云云的,有伤自尊么?
最终的马陵道战役,重在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而不在计。
再则,影片的原声插曲是有大师风范的架势,但导演为何要在一开始就将猛料一股脑地下完了,还一直贯穿始终。
这让观众的感情何以来宣泄,即便能有共鸣,也早无力感动掉泪了。
好比音乐的本身,强调抑扬顿挫,收缩自如,同一个调调直铺下来,好似“太平公主”,没有波涛汹涌的起伏感,怎能让人心动。
一连串笔伐而下,极具一无是处的潜力。
只是回忆结尾,忍不住再火上浇油一番。
国产片向来对悲剧情有独钟,这一点倒不能诟病。
谁让国人自古以来就多愁善感,忧患意识强烈。
《战国》完全可以由孙膑那为爱痴情而纵身一跃直接收尾,漫天的雪花同田夕血红的战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没有比将爱情埋葬于洁白的雪地更浪漫凄凉的了,一经封印,永不变质而世代传为佳话。
何苦还让孙膑露最后一次本应该残缺而却完好无损的脸呢。
台词对白都化作了景甜的眼泪。
果然是为景甜量身订造的影片,不想八卦都按耐不住。
俗是俗了点,但绝没有刨根究底的意味。
这种拿演员丑闻炒作的案例繁星点点,早已习惯成自然了。
别笑,还真有人好这口。
而这,或许就是影片最大的卖点。
要我说什么好呢...连标签里都有“烂片”的选项啧啧╮(╯▽╰)╭
这个孙膑够猥琐的
星星都是给雷点的,这战国时期点娘草咋还爆炸了呢?
挺好的一部喜剧
是不是只要在影院看,就不会给差评?我觉得故事还是可以的,就是好多小细节没看懂。孙红雷演技派,但稍有些过。景甜还是挺可爱的。
深思熟虑后还是给了四星,场景选角其实都狠下功夫,小到小女孩、刺客、公公、路人士兵,大到齐王、庞涓,演员真心挑的好啊。看上去也花了不少钱,挺用心,希望景甜把钱花在刀刃上。不过也许内地市场就这水平了。中井贵一演中国人毫无违和感啊!多少好演员给姑娘配戏啊!!!下回换个好编剧啊!!!
挺喜欢孙红雷的
三气外漏
太棒了!
2011年上半年最佳烂片!
妞挺美的~太冲明真悲剧~
就当是爱情片吧……
我觉得还行啊 孙红雷的表演真实精彩 另外景田真好看
其实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孙红雷演的孙膑装蠢,傻傻的,大智若愚,是个阿背哥和大情圣,但很可爱。有四角恋,有大场面,有爱恨情仇,不错啦,除了剧情搞得有点复杂之外。
郭德纲 何云伟联手⋯⋯⋯⋯多给你丫一颗星
没读过什么史书,胡言乱语。觉得对历史的解读可以有多种可能,甚至只有有多种可能才会让历史更好玩,可是电影的解读总不在我意料之内。墨者革离有女人了,隐士段兰泉有女人了,孔子有女人了,孙膑也有女人了,下一个会是谁,下一个会是谁,会是谁,会是谁?老子必须有女人啊!!!!!!
虽然有些剧情如结尾都很狗血,但是对于国产电影真的该支持,尤其是古装剧(注意是古装剧,不是历史剧,木有历史!!是穿越),当作放松时的消遣也不错,不要总是那文艺片的眼光看,看米国商业大片时怎么不挑呢
为了悬赏来打分,本来说不去看了,结果人家10W悬赏!来举报我!
豆瓣上这部片子被评得惨不忍睹呀,虽说非常具有和谐气息,但孙红雷呆呆的样子也别有风味,景甜的话,看久了感觉也不错。N多人人说结局狗血,狗血固然狗血,只是我对这盆狗血还算偏爱。
为什么很搞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