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是世界尽头?
世界尽头是踏进家门那一刻的局促,世界尽头是我始终都无法鼓起勇气,世界尽头是我在你们面前却无法说出“我爱你”,世界尽头是“我有一个会议”……你要真的面对面问我“世界尽头是什么”,我或许并不回答得上来,只是当那一刻降临——我迫切地想要离开、我开始手足无措、我变得拙于表达,我意识到:这,就是世界尽头了吧。
离开家十二年的路易斯回家了,他带着自己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消息,试图重新回归家庭。
这一天,他过得很糟。
他坐了一夜的飞机,早上在机场打发时间,到了中午才回到他阔别已久的家。
初次见面的嫂子、女大十八变的妹妹、情绪高涨的妈妈,以及忿忿不平的哥哥。
路易斯怀揣着巨大的心事,一整个下午,他都在酝酿如何道出他的来意。
他在寻找机会,然而家人却像害怕听到“这是我最后一次回家”一样对路易斯回家的理由避之不及。
他像这个家的闯入者一样,点燃了得过且过日常里的那根刺。
那是他离开了十二年的地方,一个小地方,或许还有点偏僻,与他长期生活的地方判然两样。
他已经是个很著名的作家了,除了哥哥,大家似乎都对他极力讨好。
妈妈盛装打扮,一反常态化了妖艳浓妆;本来是“女汉子”的妹妹擦着粉色眼影、穿着花布裙子,努力给哥哥留下一个好印象;嫂子试图用孩子展开话题,拉近关系。
可是一切都是无用的,所有的装扮都在这个下午碎裂开来。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大家像是半熟不熟的陌生人一样,为了演示各自心中的紧张不安,避免冷场,不断制造一些令人尴尬且难以继续的话题。
然后便是争吵、互怼、互撕。
妹妹讨厌妈妈浓妆艳抹,妈妈抱怨妹妹打扮时间太长,哥哥嫌弃妈妈总编故事,妹妹大骂哥哥蛮横无理,哥哥指责妹妹没大没小。
就这样,一个美好的夏日午后变成了家人间厮杀的角斗场。
每个人内心的压抑都因为路易斯的出现而被释放。
而路易斯只能陷入回忆当中,和爸爸在一起的小时候,和初恋缠绵的青春期……残酷的现实面前,只有往昔是安慰的。
路易斯和嫂子、妹妹、妈妈、哥哥各自都有一对一的长谈,里面透露着每个人对自己生活的看法、期待,以及对路易斯的“要求”。
妈妈强调路易斯的话语权,让他多鼓励妹妹和哥哥。
妈妈觉得路易斯对家人总是淡淡的,言语也好、明信片上的文字也好,总是不超过三个字,或者总是一个微笑就回应了。
——“如果我只是没话回答呢?
如果我也有千言万语呢?
”——“如果我也有千言万语呢?!
”你们希望我说些什么呢?
如果你们都没有准备好聆听,如果你们想说出的比想听到的多,如果你们对我的期待多过对我的认同……妈妈说:“我不了解你,但我爱你。
我爱你,谁也不能夺走我对你的爱。
”你的爱比海更深吗?
可以包容我做我自己吗?
可以安静地倾听我吗?
《我杀了我妈妈》里面,多兰说:“如果能再投一次胎该有多好,那我就能跟她坐在一起好好地聊天了,就好像从来没遇见过一样。
然后我们就会变成陌路,但我知道,最后我们还是爱着彼此。
”剧烈的发泄之后,哥哥对路易斯说:“人们总认为安静的是好的倾听者,而我不说话是想人们远离我。
”他不是不想,他是害怕倾听。
他既不想重温和路易斯共同度过的时光,也不想面对路易斯离开之后自己对家庭的承担。
因为这里面也有他的挣扎,他不想把一切摊在眼前再清楚看见。
他不想听的不是路易斯在清早的机场经历了什么,他不想听的是路易斯这十二年在完成怎样的自己,他不想听的是自己始终没有完成过的自己。
就像路易斯在开片时的独白一样“从始至终,我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他的归来亦是如此,他看清了家人,更看清了自己。
只是家人们都没有给自己机会看清路易斯,这份隔阂像他们心里对自己的不满一样厚重。
他终究是没能说出口的,我甚至觉得他的每次犹豫思索其实都是在告诉自己“还是不要说了吧”。
在看过哥哥飞车发疯之后,他整个人都汗涔涔的,不再是刚进门时那个干净整齐的样子了,他抽着烟、流着泪,惊愕于看过、听过的这一切。
也许是那一刻,他彻底改变主意了。
夜行飞机的机舱里,孩子的手轻轻蒙住路易斯的双眼,仿佛童年路易斯对即将步入人生尽头的路易斯的一种保护,“不让你的眼睛,再看见人世的伤心”。
这次家庭聚会,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其实是一个家庭成员各自面对内心恐惧的故事。
十二年的疏离、同性恋孩子与家庭、缺乏了解的彼此,每个人都在面对一种未知的、不可控的状况。
有人静默、有人温柔相待、有人好斗、有人无能为力……然而,我却总能在多兰的镜头里感受到一种慈悲。
十二年前的分离没有交代,每个人经历了什么我们也一无所知。
路易斯曾经将家人抛在身后,而归来打破了大家表面的宁静。
即使最暴躁的哥哥,我们也能看到他最后握住妻子手时脸上流露出的欣慰之情。
在家庭里,他们每个人都是缺失的、乏爱的,伤痕累累的不只是路易斯,是他们家的每一个人。
ps. 只是观影零碎感受的记录85,有点沉重。
全片就落泪了两次,第一次落泪开头的第一首歌,第二次落泪母亲喷香水与男主拥抱。
接下来的时长里都沉浸在男主与家庭里的每个人之间的矛盾。
苏珊和安东爱路易,却不知道用何种方式去表达,怕自己太卑微,不够格与路易说话,怕路易讨厌自己过分热情过分亲昵。
拧巴式的爱,明明很在意却非说自己不在意。
路易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对于这个家而言原来是很重要的,那么就准许每个人有表达自己的思念的权利,像这个家庭里缺位的父亲一般,给予他的哥哥他的妹妹某种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们放心地去表达自己对路易的爱。
最后的结局,似乎安东的妻子在问出“多久”亦或是对路易说“不要和我说”的时候就已经猜到路易回来是为了什么。
在全家人因即将与路易分开,安东疯狂式地想要帮路易想要让自己赶紧与路易分开,因为他怕自己会越来越想念这个弟弟。
🤫,我走了,像那只在房间里横飞的鸟儿一样,在不断的挣扎中无声无息地躺落在地,慢慢地死去。
本人不是什么专家,只是聊聊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悟,如果和你不同那也没什么,每个人有不同的领悟才是一部好的作品嘛!
影片开头男主Louis坐在回家的飞机上,昏暗的画面,低沉旁白,奠定了影片阴郁的基调。
开始三分钟的旁白可以说是影片最关键的背景介绍,没看懂这三分钟的观众将无法理解整部影片。
Louis回家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家人,他的死期将至。
带着这末日般的视角,影片中每个人的行为将不在那么难懂。
先说画面,我不是电影专业,也不是绘画专业,但是我也看出来导演在画面上的用心。
整部电影的画面基本保持了一种阴郁的感觉,昏暗低沉。
而且每个特写必有光影的对比,有时让我产生了一种看油画的幻觉。
再说音乐,我也不是音乐专业,这么一部文艺片对我这种普通观众来说应该很难找到音乐的槽点了。
我要说的是开头旁白结束后的那歌,"Home is not a harbour"似乎暗示着Louis最后在远离家的地方孤独死去的结局。
然后是人物,主角Louis当然是很出彩的,当他看着自己家人时,那种悲伤和珍惜从眼睛中流露而出,最后对于到底要不要告诉母亲和妹妹噩耗的纠结,仿佛要脱口而出最后又生生忍住的感觉,可以说都非常鲜活了。
但是,我觉得另一个出彩的角色,或者说更出彩的角色是主角的哥哥Antoine。
很多人或许会疑惑为何Antoine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像一个bitch,处处为难一家人。
我们来这样设想一下,男主一家没有父亲,Antoine扮演者一个类似父亲的角色,而且从小和Antoine感情不错。
大家想想如果你突然离家出走十二年,十二年间只寄明信片回家还只有两三个字。
当你突然回到家,你爸是先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还是先胖揍你一顿?
所以Antoine在整部影片中的刻薄,还有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对Louis爱的需求难道不是恰到好处?
最难理解的大概是Antoine最后突然对Louis扫地出门,但是如果我们设想Antoine已经知道Louis死期将至,为了保护妹妹和母亲,不希望Louis在离别的时候说出来。
这样是不是就说得通了?
为什么说Antoine已经知道了,注意几个细节:1.Luois和Antoine开车回来后,Louis背和头发是湿的,明显流了很多汗。
2.Antoine要打Louis的时候有个拳头的特写,上面有新的伤口。
3.Antoine回来后对妹妹说,这一切很快要结束了。
4.Antoine最后和妹妹吵架的时候说漏嘴"我们不能像载???
一样载Louis",像什么他没有说出来。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设想,Luois在车上告诉了Antoine他将死,情绪激动的Antoine悲伤和气愤至极,拳头用力锤车或者树留下伤口,Louis为了阻止Antoine和他角力流下了一身的汗。
最后Antoine想说的是"我们不能像载尸体一样载Louis"。
而且我相信Antoine一定交代过Louis不能告诉母亲和妹妹真相,所以在母亲和妹妹逼问Louis为什么一定要走,Louis说"我有一个Rendez–vous"(这是法语"约会"的意思,,并不是什么格老子会议)的时候Antoine说了一句"Merci"(谢谢)。
还有,男主的嫂子应该也是知道真相的,虽然不知道是何时知道的,但是从在Antoine将Louis扫地出门的时候她没有阻止并且贴心的准备点心,还有男主最后对他做得禁声的动作,我推测她是知道的。
还有Antoine最后的爆发,作为一家之主,家里所有悲剧的责任都得由他来背负,可能Louis出走他也一直在责怪自己,最后情绪的爆发也不难理解了。
其实我觉得影片中每个人仿佛都知道再见即是永别,否则母亲和妹妹在离别时不会如此绝望!
最后我想夸一夸最后那只小鸟,小鸟几乎代表了男主的命运。
在第一声铃声想起时,小鸟从钟的方向飞过男主的头顶,仿佛飞出了家(钟),最后它再次从男主头顶飞过要回到家,可惜没有成功最后孤独的死在了外面。
这难道不是对开头旁白的对应,男主顺着离开的路径回到家,最后却孤独的死在了外面?
影片的中心思想有点难把握,大概是要表现家人之间的爱和情亲?
任性的二弟总能觉悟并且得到原谅,一直保护着家庭的大哥,对二哥崇拜的小妹,不靠谱的母亲,还有善良的嫂子。
虽然深切爱着彼此,但总是免不了吵架拌嘴,大概就是亲情本该有的样子?
说实话,哪怕现在我总觉得自己和电影之间还有一层迷雾,希望未来有一天自己可以真正看透!
第69届戛纳电影节闭幕式多兰获奖感言视频(中法双语字幕@XD字幕组):http://weibo.com/3853333257/DyfMjDwzX?type=comment《只是世界尽头》是伟大的剧作家Jean-Luc Lagarce创作的无数印象深刻的作品中的其中一部,无论他现在身在何处,我希望我的这部作品都没有让他失望。
通过这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我努力尝试去挖掘电影本身,给大家展现剧情的发展以及还原各色人物的情绪。
这些人时而可恶,时而尖叫,却总是深受伤害。
他们活在我们当中,正如千千万万活在害怕、卑微和怀疑爱情中的母亲和兄弟姐妹们。
碌碌一生人事繁杂,终究还是为了相爱。
我,也是如此。
我多么希望能够被人所爱和接受。
巧妙地创造了这些角色,他们在加斯帕德·尤利尔,纳塔莉·贝伊,蕾雅·赛杜,文森特·卡索和玛丽昂·歌迪亚如此形象和完美的演绎下,也无法避免这个最基本的人生诉求。
越长大,我才越了解,被理解是多么不容易;才知道,要看清自我,更是困难得令人难以置信。
现在,我终于明白自己到底是谁。
今晚,你们的见证、理解以及爱,让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创作与我们回声的电影,仍带着一颗向现实永不妥协、向粗制滥造永不低头的决心。
即使在各种情感里漫游是一场时而迷失方向的冒险,但是这场冒险终会到岸。
……两年前我曾经站在这里,当时我经历了人生的转折点,今天将是另一个改变我生命的重要时刻。
然而战斗仍然继续,我的一生都将贡献给电影,无论它是否被人们接受和喜爱。
正如法郎士所说的:与冷漠的睿智相比,我钟爱热情的疯狂。
重要内容的英文(闭幕式现场同传):I hope I won’t have disappointed anyone. I tried to make a film of this to talk about a story and emotions to convey characters that are sometimes loud and nasty but who are in fact hurt. They live like us, like many mothers, brothers, sisters. They live in fear, lack of trust, lack of certainty. Everything we do in life, we do it to be loved. That’s what I do in the event, to be accepted.My characters are like us, so human, beautifully played by Gaspard Ulliel, Nathalie Baye, Léa Seydoux, Vincent Cassel and Marion Cotillard. The older I get, the more I realize it’s difficult to be understood, and strangely enough, I understand myself better now. I know who I am. Your testimony, your love encourages me to make films that resemble me, without any compromise solution, without giving in to what is easy. Even if the emotion is something that’s hard to convey to others, it always reaches its destination in the end.…….I prefer the maximum of emotion to the minimum of indifference.
或许有人认为煽情,可是大音量金曲➕演员表演造成的情感洪流就是铺天盖地地迎面而来呼啸而过,把人淋成落汤鸡,不留一点情面,最后却还留一点余地让你发疯。
这他妈的,离家的打工人看得真的无限共情,眼泪一滴一滴地使劲流。
时间在亲人之间造成的疏离与误解,爱的渴望,不理解的无奈无助,永远被动的无力,深深隐藏起来的愤怒,太恐怖了,把家庭与游子的关系表现到这个地步,或许是大部分这种题材都很随意地认为家人只有正面情绪吧。
而对游子,曾经快乐玩耍的知心大哥现在暴躁愤怒无礼,很大代沟的妹妹,没见过的嫂子,自己的怀旧老家其实是家人努力了二十年才搬走的糟糕记忆,他们吵吵吵但他们才是一家人,他们和自己之间总是隔着什么。
很喜欢最后借大哥之口把大家的愤怒都表达出来。
而且注意力被抓死,98分钟完全没看够,不想故事就这么结束,还想看他们几个吵架,还想接着哭。
唯一一点不理解的,最后那个毫无预兆的大暖光是怎么回事啊???
虽然很有氛围,但是但是我不理解,没有那片光不可以吗?
文森卡索帅死,蕾雅塞度白眼斜笑美死,找到了路易加瑞尔最帅的那个角度,几个蓝眼睛的眼妆也是美到极致,仿佛一滴蓝墨水点在水中渐渐散开。
表白下多兰,总是用情感轰击炮,但是真的看得很爽!!!
《只是世界尽头》剧照前两天,我总算把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看了。
看完激动,发动态把“世界“打成“时间”。
后来想想也没什么不对。
对于每个人来说,世界尽头,也无异于是生命的终端,时间的结点 。
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点观看本片,无疑是一场重大的考验和洗礼。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看完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家//本片讲述一位同性恋作家,在独自离家12年后,再次重回故乡,打算告诉家人自己即将离世的故事。
在这十二年的时间里,主角路易斯没有和任何一位亲人见面,没有电话联络,只有在重大节日和生日上,他们会陆续收到他那短短的三两字亦或是一个微笑表情的明信片。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落叶归根”,人之将死,即使无法做到真正的归根,但主人公也想要在自己患上癌症以后,回到这个自己生活近二十多年的地方看看。
每个人对家的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解,在观影过程中,我脑子里不止一次想到一个朋友圈的女孩,她曾多次形容生养自己的土地:她唾弃这个地方,她厌恶十八线以外的小县城,她恨这里的人们所拥有的劣根性。
她偶尔会发动态嘲讽自己的所在地,以及发着再也不愿回去的誓言。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往前冲的动力,只希望在她冲往理想生活的大都市以后,能回过头看看身后那片事实上不那么讨人厌的地方。
最近看《软埋》,末章有段话让我十分动容:所有的历史,最核心的部分,都是不为人知的。
而所有的推测,又是那么不可靠。
世上很多事情,我们都无须知道。
因为你以为你知道,但实际上你所知的或许根本不是原来的样子。
某天,我在翻刷社交动态时,看见这样一条信息:一个电影从业者,他自曝自己的父亲把他当作提款机,母亲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自己曾抑郁快到自杀。
最终和世界妥协的办法是,拒绝回家,以及痛恨地接受这样一个原生家庭。
无数句抱怨,简单的百来字,彷佛就已经能看见了他前几十年生活的不快。
家,一个看似温馨柔软的字眼,却总是藏着无数不为外人所知道的故事。
多兰此次跳出了母亲与儿子的单线关系,而是以一对多,来展现整个家庭的全貌。
//你了解我吗?
//电影开初,在主人公路易斯回家后和与家人短短相处的一个小时内,便发生了无数场可大可小的争吵。
女儿与母亲的争吵——为了迎接儿子/哥哥,两人在房间悉心打扮,女儿不满意母亲的浓妆艳抹,母亲厌烦女儿打扮时间过长。
哥哥和嫂子的争吵——嫂子和这位素未谋面的弟弟聊孩子,遭到了丈夫的反对。
以及单方面认为没人对“孩子”的话题产生兴趣。
哥哥和妹妹的争吵——妹妹认为哥哥行事无理,哥哥则为妹妹一反常态的抱怨和教训感到生气。
母亲和哥哥的争吵——在母亲眼中,哥哥是无理的、莽撞的,而哥哥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揭穿母亲,认为她总是无聊地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
母亲对儿子的表白在这个充满戏剧化的电影中,所有人的情绪都被无限放大,每个人心中的恶魔都从身体里跑了出来,在不断叫嚣、发狂,甚至于带着毁灭性的冲击在对待身边的一切。
所有的矛盾都不是没有由来的,大家的异常也正是由于路易斯的突然回归。
没人知道这位熟悉的陌生人此次归来的缘由,大家依旧不敢过问下次见面的时间。
而这十二年的猜测、妒忌、憎恨、埋怨,以及所有的不理解,都在看见真人的那一刻,统统爆发。
全片中我最喜欢母亲和儿子单独在房间聊天的部分。
作为一家之主,她保留了所有的情绪宣泄,而是一种迂回无奈的方式与儿子沟通。
她请求路易斯对家人的原谅,希望他能鼓励每一个人,鼓励每一个人拥有自由的权利。
像路易斯本人一样,做他自己。
即使哥哥把弟弟当“陌生人”,即使他错过了妹妹的成长期,只能在电话这边摇头说“我不了她”,即使在嫂子说哥哥“几乎从来不曾提起你”时,路易斯依旧能清楚感受到,这种“谁也不能夺走的爱”,又让真正的了解与否,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
//同性恋//提到多兰电影,就不得不把视线聚焦在“同性恋”和“母亲”身上。
很多人说,由于导演本人是同性恋兼单亲家庭孩子的缘故,所以他的拍摄题材是离不开这两样东西的。
不管是像《我杀了我妈妈》和《妈咪》这样强烈打上“母亲”标签的电影,还是像《汤姆的农场旅行》这样同性恋题材鲜明的作品,甚至在他后来出演的我本人十分喜欢但依旧不被大众叫好的《大象之歌》里面,也同样能感受到,多兰在对待女性时候的特殊处理。
这部《只是世界尽头》,作为导演兼编剧的他依旧着眼于同性恋主角,并将“母亲”的话题探讨扩大到“家庭”以及“亲人”。
该片在去年戛纳电影节放映后,很多媒体人及影迷纷纷给恶评:电影试听不行、大量特写处理及mv拍摄风各让人不知所云,更有言辞犀利者,认为《只是世界尽头》的故事结构混乱,只是一场大型的集体狂飙。
当然原话我忘了,也根本没想去记住。
多兰在回答某记者的采访时说,这是我电影中我觉得拍得最完整的。
所有因素都到位了。
我同意“完整”这样一种说法。
家庭话题本自是一项经久不衰的讨论题材,而有关于同性恋的表现手法,多兰则在不断尝试用新的视角与家庭结合。
最近在豆瓣看见一个因教科书污名同性恋而三诉教育部的大学生的故事,所有人都清楚正名同性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难道不是每条路走的人多了,才渐渐形成路的吗。
生而为人,势必需要在紧张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找一个活下去的平衡点和支撑。
《只是世界尽头》是一次很好的与自我对话的电影,我喜欢多兰在这部电影里的表达,喜欢那些混乱而繁杂的情绪,喜欢压抑覆盖全身到最后终于能大舒一口气的快感。
甚至我开始庆幸,选择在这样一个特殊时间观影。
大年初一晚,偷偷更了一条微博:这话我已经不止说一年,每年春节我都想哭一场,外加再次肯定,春节是狗屎。
我真的不适合过春节,平常日子比春节开心。
春节让人变得焦躁、烦闷、不能自己。
我知道,很多人对春节的感受比我还糟糕,对于家庭、亲人、朋友,甚至对任何“旧”字有关的人事都无比厌恶。
事实上,看完电影我的状态已经好很多了。
《只是世界尽头》(Juste la fin du Monde)是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Xavier Dolan)推出的第六部电影,由法国当代剧作家让-卢克·拉卡尔斯(Jean-Luc Lagarce)的同名戏剧改编,获得今年69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讲述了家庭成员之间无法有效沟通的尴尬关系。
当时评论毁誉参半,有人说这是27岁多兰的成熟之作,也有人给他戴上“自恋狂”的帽子,这位在戛纳成名的“天才少年”甚至赌气放出狠话说以后不会再来电影节。
影片内外,都有不少误解,无形中或成就其作品个人化和普世性的完美结合。
梦幻感的慢镜头轻轻滑过,法国一线男女演员悉数登场,镜头聚焦在每个人的脸上,仿佛可以真切地听到他们的呼吸声,看到每一条细纹,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表情,O-Zone乐队的音乐响起,华丽丽地填满各种转换场景的过渡片段……如果视觉语言可以用味觉体验来形容,看完《只是世界尽头》,如同吃了一片上好法国鹅肝,后又咂一口意大利高浓咖啡。
醇郁感极度浓缩,个人体验太过强烈,还未入肚,便已经饱了。
影片演员阵容豪华,包括加斯帕德·尤利尔、纳塔莉·贝伊 、蕾雅·赛杜 、 文森特·卡索和玛丽昂·歌迪亚五个法国影坛重量级大咖,不少人批评多兰矫揉造作,不够自然,但影片注重形式之余,未忽略内容,为追求整体效果而用力过度不足为过。
多兰延续以前艳丽饱满的画风,在一个几乎封闭的空间内,讲述了一个看上去没多少情节但实则暗流涌动的家庭故事——路易三十四岁,是个剧作家,他离乡十几年后,决定回老家告诉自己的亲人:他得了重病,即将死去。
“这是一个周日发生的事,但仿佛持续了整整一年”,拉卡尔斯在剧本开头这么写道。
跟随飞机舱内窗帘细缝,镜头缓缓拉开,人物一个个出来,各种情感在特写镜头里表现得真真切切,家人的关系如同拨洋葱般铺展开来,过去的怨念和对未来的焦虑交织在一起,有时压抑地令人难以喘息。
母亲玛蒂尔不服老,画了个大浓妆,身着深色绸缎衣裳,迎接自己的儿子,她没心没肺,絮絮叨叨,害怕儿子陪自己的时间太短,不经意间指责起他多年的缺席;妹妹苏珊二十多岁,大大咧咧,有些叛逆,崇拜当了作家的哥哥,但又觉他太过疏远;弟弟安托万是个工人,脾气暴躁,有些自卑,嫉妒路易现在的生活;弟媳克里斯蒂娜老实内向,欣赏他的才华,无趣的谈话中还是可以听得出她抱怨路易对家人的无视。
电影是靠对话串起来的,有些话唠,大家说来说去,天南海北瞎扯,讲一些不怎么有趣的老段子,弟弟安托万歇斯底里,看谁都不顺眼,特别爱损人,大家就这样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来吵去,消磨时间和精力。
唯有路易特别沉静,他是倾听者,或唯一的“局外人”。
“你为什么回来?
”每个人都问过他,但都没给他时间回答,或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回答。
他本来想跟安托万好好聊聊,讲他为什么下午到,讲他在机场喝着咖啡,透过玻璃看日出,但安托万大发雷霆,说自己根本不想听这些不着边际的话,指责路易太过自我。
这一幕把亲人之间交流的无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人如同两座城堡,相互防备,各自为营。
母亲说,“我不懂你,但我爱你”;弟弟说,“没有你,家人会肯定会更爱我的”。
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既亲密又疏离,既热烈又残酷,他们无所不谈,却又没说出什么重要的东西,有很多微妙之处,如同电影名字“只是世界尽头”,有种故作轻松的沉重,充满矛盾,让人无法捉摸。
原剧本其实有些自传性质,“只是世界尽头”,也是拉卡尔斯安慰自己的一句话。
1990年他在柏林创作出这部剧时正好34岁,已经得知自己身患艾滋病,过世时年仅38岁。
路易或许便是他的影子,经历过同样的孤独、脆弱、沉默和小心翼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故事,不管是欢乐或悲苦,总会深刻影响到自己的成长,很多人成年之后在心理上依旧无法和家庭达成和解。
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多兰,不止一次把子与母的关系搬上荧幕,上部电影《妈咪》和处女座《我杀了我妈妈》都以不同的视角讲了多动症儿子和单亲母亲如何相处的故事。
这次不同,他拍了一部别人的故事,并称这是自己的第一部“成年后”电影。
2008年,多兰的御用女演员——安妮·杜尔瓦勒(Anne Dorval)向他推荐《只是世界尽头》,称这几乎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剧本,他觉得书很无聊,没有在意,但几年后重读时却被里面人物的语言、情感、沉默、犹豫、神经质和不完美打动。
人和作品也会有误解,幸好时间可以把它打败。
影片所展现的内容其实很简单,虽然很多人都爱用官方发布的这样一段剧情简介“一个同性恋的作家路易斯在漂泊12年后重返故乡,准备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的消息”,但实际上影片剧情完全没有触及男主角向家人宣布自己将死这一内容,他的同性恋身份也没什么实际意义。
影片主要还是展现男主角离家12年之后突然回家,老妈、哥哥、妹妹面对他所产生的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
如果说帅哥导演多兰在本片中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的话,那就是剧本中表现一家人的不同性格以及亲情关系的部分写得还算细腻吧,一家人上一分钟还在争吵,下一分钟就风平浪静,然后再爆发矛盾、再回复平静,直到最后一家人眼看要达成和解,但男主角告知家人他要“离开”的决定瞬间将矛盾引爆到不可挽回的境地,影片最后以悲剧收场。
导演多兰在用生活化的情节营造剧情波折和矛盾冲突的手法十分自然,展现角色间爱恨交织的亲情细致入微。
片中几位明星主演的表演都值得称赞,镜头总用特写也可以理解,因为整部影片就是要靠主演们细腻表演所营造的情感氛围撑起来的,演员们对于角色塑造和情感把控都很棒!
Gaspard今天去世了。
得知消息的时候,心狠狠紧了一下。
我喜欢很多他出演的电影,也很喜欢他半明暗的脸。
雨夜,一个人,把电影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
标题就很让人心疼,对louis来说,与家人的复杂感情比起来,自己的世界尽头,也不过如此。
他是爱自己的家人的,以至于在最后的日子里,想回来告诉他们自己的情况,然后告别。
但是他们有着无法理解和交流的隔阂,或者一开始是他的性取向,然后延伸到性格和人生阅历,12年的分离,让louis和家人们走入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那两种人生,是互相看不见的,也许,他的人生是他的家人无法理解的,所以,他和家人之间有一道墙。
这道主要由他家人铸的墙,这种陌生与不理解,这种可以埋没观察力的情绪。
在电影里面非常暴力地展现着,一次又一次把louis的话挡了回去,内敛的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去说出来。
每个家人都埋没在自己的事情里面,自己的情绪里面,只看到了路易眼中的自己,而看不到活生生的路易。
也许这也是一种爱,因为爱,所以太在意在彼此眼中的形象。
而路易,最后还是决定不说,因为并没有必要,因为他们的世界,并不需要他,他也并不想打扰这个世界。
所以,他选择安静的离开。
带着家人最后的爱,悄悄地离开这个世界。
每次看到路易欲言又止,会很压抑,家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会站在他的立场上思考一下。
但是其实现实中很多家庭也都这样,忽略了一个人会改变,会成长,认为他就是他,是我之前认识的那样。
但这并不妨碍我爱你。
就像电影里面她母亲说的:我不理解你,但我爱你。
愿天下所有爱,都能够顺利传达到对方心里,愿天下无墙。
愿我爱的Gaspard,在天国安好。。。
(表示本人不是专业影评只是自己的一些个人感想,思路很混乱,各位凑合看吧)刚从电影院出来深吸了一口烟,多兰这次太沉重。
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到多兰的电影刚开始好激动,终于能在大屏幕欣赏他镜头美学,好后悔之前mommy上映的时候没去看,看完 只是世界尽头 之后有些担心自己错过了在电影院看多兰的巅峰之作的机会...只是世界尽头的主角角度太过沉重,沉重的可能多兰有点操控不了了,之前的影片都是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或者是从母亲,对于大多人来讲都比较好理解,但这一部从一个12年没回过家的34中年男人,没漂流在外的人是不会懂的。
男主恐惧回到家,看到妈妈哥哥妹妹还有哥哥的媳妇,一家矛盾不完但彼此相爱的家庭,感觉自己已经融入不进去了。
听到身边最亲的人讲诉他不在时的事情和童年的故事觉得自己像个外人。
不知道有没有人有那种感觉,自己爱自己的家人自己出生的地方,但就是回不去,因为那里不属于自己。
我自己也是选择出国留学,妈妈盼望着上完学赶紧回去,但自己并不想回去,觉得自己在外面受了再大的委屈再大的苦也不想和他们讲,我爱他们父母还有从小一起长的表弟妹们,每次回去就好像赶紧出来觉得呆不下去,出机场的瞬间也表现不出来见到他们接机的兴奋感反而第一句是“让我先抽根烟”,从来没跟他们讲过我想家,也从来表达过自己的爱。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说不出口,在外面和在家完全是两个人,我过我的,你过你们的,我们的生活没有交集除了血缘关系。
总感觉说完这句话要被骂了哈哈哈。
多兰用主角跟每个人的大长短的对话讲剧情推向了最后爆发的要离开的高潮,lea和vincent这段演的还是不错的,好多人表示很讨厌vincent演的哥哥这个角色,我觉得他是又爱又恨他吧,爱他是为他是他弟弟,恨他是为他就这样一下子离开12年抛开家庭把妈妈和妹妹都留给自己远在天边没有生活的消息。
哥哥在车里和妹妹在房间里的那些对话就是问一件事:我们不了解你,不了解你的生活,好像一切都和我们无关,你也不曾来关心我们,为什么?
直到最后男主也没能说出自己要死了的消息。
就好像这次夏天回国和我妈拌嘴,我妈说:对,反正你什么事情也不跟我们说,你怎么想的我们也不知道,我连你现在是不是处男都不知道。
最后我想说,多兰,我爱你,但是少用的人物近镜头吧,太压抑了,希望下一部英语片会好。
所有人多数时刻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绷着弦喋喋不休,只有偶尔一点细节:中场的一个拥抱、她问他还有多少时间、尾段的面部特写、最后振落的飞鸟——能打动到我。依旧喜欢多兰坚持个人化风格的任性美学和炫眼的卡司阵容。
“家不是港湾 家是伤痕累累的地方”所谓血缘的牵绊 就是无论靠近时的摩擦 离远后的牵挂 终究还是会顺应来时的路重归故里 虽然那句“我以后可能不会再回来看你们了 因为我快死了”最终都难以启齿没能说出口 所有的误解会消除么
过于迷信友邻评分的我,把这部片作为“随便看看”的类型,打算留在学校再看,因为今晚时间原因,遂找来这部只90分钟的电影,期间还总被我的猫骚扰。片尾音乐响起时突然意识到,观影是如此私人化的事情,看过1700部电影,竟然才想通。Théodore Pellerin扮演青年Antoine,正脸都没有,愣是通过嘴唇认出来
最远的疏离莫过于“我爱你”。 #2272#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青春期自恋文本 能get到多兰要说的那种爱无能的境遇 不过这种小情绪自己消化缅怀下得了 拍出来很没意思
我爱你,但是无法靠近你,于是你成了世界的尽头。
镜头语言很美 不过家人吵吵闹闹时常让人出戏到男主俊美的脸庞上233
确实不像电影该有的起承转合的节奏,看到最后一口气就那样死死堵在那里,可这就是男主角,或者说这部电影应有的感觉啊。玛丽昂.歌迪亚演技太厉害了,最后男主角对她以手抵唇,而她回以眼神那里真正叫人难过。#多兰的配乐太抢戏了,不能每首都是主题歌啊!有点期待他拍一部音乐剧了。#
「一直重複說同樣的事有什麼意義? → 過日子本來就是這樣.」「我還會回來的, 我會經常回來. 還有寫信, 我會多寫一點, 更常寫, 寫長一點. 因為... 我很後悔, 後悔我們失去的時光. 」「下次我們會準備的好一點.」
好无聊哦,不如我们吵吵架玩吧~
期待过高 略微失望
今天怎么不开心?
法式沉悶
阵容太牛逼了。可是我真的看着累啊啊啊~~~
Cassel一如既往的超越期待。妈妈演的也不错,Seydoux感觉一般花臂不知为啥有点ruby rose的即视感。音乐和无声切换制造tension赞爆了。想看关于最后小鸟scene的讨论。回去补男主的片子。
故事不俗,卡司豪华,但多兰这次真的是个很lame的story teller,真不能怪好莱坞恶评如潮,摊手
加拿大郭敬明
情绪性mv镜头过多也是腻味。相当drama的自恋自我自以为是的gay如看戏一样地放大家庭普通琐事争执。每个角色都overreact歇斯底里,却又不如《八月:奥色治郡》那么有情绪张力,so gay 哈哈哈
焦灼得如同盛夏的烈日,如同每一次欲言又止。亲人间疏离后的所有刻意,粉饰不了一片歌舞升平下的暗流涌动。哥哥执意撕开了这层画皮,十二年的不告而别,如今妄图用回归还这个破碎家庭以尊严,想都别想。东西方文化的鸿沟下,每一次争吵都更难以忍受。多兰用光影画了个笼子,养了一只扑棱着翅膀的假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