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著沒事做,加上媽媽最近一直抱怨tbb沒好戲看了。
一直有點期待這部電視劇的,皆因有龔慈恩的緣故。
是的,我是一阿姨粉 🥰所以下了這部劇給我媽看,我一開始也沒打算認真看,心想只看有龔慈恩的part就好了。
結果坐下來一看就停不下來,因爲這部劇就僅僅只有12集,對於我這種偶爾懶惰追劇的來說,簡直就是天堂。
老實説,不看我真的不知道原來香港買樓那麽難,當然 以前以爲都是電視劇裏才有,於是我忍不住問了一香港朋友,“你們那買樓真的那麽難嗎?
” 她是這樣答我的 “是啊,這裏買個樓都要400k-600k起跳了,而且還不大那種。
所以存錢買樓,倒不如存錢搞移民。
”印象很深刻的是第10集裏,男主和女主因爲買樓觀念不一樣起了爭執,“如果我們買了樓,每天都搞得不開心有什麽意思呢?
以前我們沒家,每天都要在街上閑逛,但是每次出來都很開心,現在之從結婚搬出來后,見面時間比以前更少,難得可以見,不是在算按揭就是在算房價。
你不覺得很諷刺嗎?
” 男主想讓女主從新考慮買樓的事,因爲如果真打算買了,未來幾年男主可能換不了工作(皆因當下這份工作十分難頂)會因爲工作一直加班,而女主不認爲這是問題,“可是未來30年我們都要是這樣嗎?
” 男主這時忍不住反問。
女主認爲男主不夠成熟,他一心想著要開開心心和老婆一起,和女主覺得自己比其他人落後了很多。
我看的時候也一直忍不住問我媽,“幹嘛一定要結婚后買樓?
沒錢幹嘛硬要結婚,硬要買樓?
” 我媽說在香港遲買樓只會讓樓價越來越高,所以一定要趁早買,可是趁早買,就又要像劇裏這對年輕夫婦,拼死拼活的爲了買樓,甚至不惜問親朋好友借錢。
短短幾分鐘的戲,就完完全全讓熒幕外的觀衆感受到了,現今香港人買樓的痛苦。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爸爸媽媽這對怨偶,除了男女主,最喜歡的也是這對的詮釋了, 從以前的恩愛,到現在的怨偶。
隔在他們之間的不是一道牆,是兩顆心越走越遠的距離。
一直很喜歡這部劇裏的插曲《哭墻 - 谷婭溦》,裏面有一句歌詞我覺得很適合這對老夫老妻 “跟你分離,竟不知怎會分離。
” 所謂 相愛容易相守難。
有的人會像劇裏的媽媽一樣在5、60嵗這段時間選擇了離婚,丈夫沒外遇,沒不良嗜好,也沒什麽爭執,就是突然的離婚,也許忍夠了,也許覺得這些年因爲丈夫孩子都失去了自我,也許覺得是時候從新回到一個人生活了?
太多的也許了。
我曾經和一位遇到同樣情況的友人說過,男朋友和劇裏的丈夫一樣,我就讓她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大家交流,就不用爭吵。
我們之所以可以說出這樣理智的話,因為我們身為旁觀者,總是可以很理智,一有事就是讓他們去溝通。
可是往往當自己說出來感受,而得來的反而是對方覺得溝通來幹嘛?
這不是好好的嗎?
不覺得有問題,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我這朋友也試過把感受說出來讓另一半知道了,而另一半的反應就像劇裡的丈夫一樣,覺得沒問題,不用溝通 ,繼續理所當然的覺得自己工作回家,自己負責賺錢,外頭受了委屈,回家就理所當然的可以拿家人來出氣,而也理所當然的覺得自己沒問題。
有些東西,不是溝通就能解決,溝通完,要改變才是真正的能夠解決問題。
如果對方在溝通後,也是選擇不改變,那等同於跟沒溝通一樣。
像劇裡,丈夫選擇了改變,因為他明白了,這些年他都覺得妻子孩子是必須忍受他覺得理所當然的脾氣,而妻子呢,也是承認了這些年來,造成這樣的局面,她也未必沒有錯,她也覺得自己有一定的責任。
然後大家相互改變了自己的心態,這就是這部劇要帶出的信息 😉 很久沒看過這麽接地氣的港劇了。
真的很好的題材。
很喜欢,很细腻。
60岁女性从家庭中出走后终于得到自由和快乐,之前在家里是觉得压抑喘不上气,为自己勇敢出走很棒,不应该一直做牺牲隐忍的一方。
还有她出去住女生宿舍后遇到的那个中年女性案例,垃圾老公家暴,后来自己出来生活,一开始也会怕,面对新环境,但是慢慢就适应了。
还有她说的,修电饭煲和抽水马桶并不难,看几遍视频就会了。
是这样的。
有些垃圾男的就喜欢搞修理然后转头说你不懂这个,以给自己贴金,好像自己多厉害。
不要被唬到,没有啥是学不会的,尤其是这种多看几遍就懂的生活技能,不要被吓住,也别听别人说的,自己动手就知道难易,靠自己最轻松。
喜欢女摄影师,她好好看,很独很真实。
也喜欢那个男摄影师,他是真心对她好的,可能也是真的喜欢,但他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
有人最需要爱,也有人最需要的是被等待的安心,需要那种安抚和安稳来保持平衡。
喜欢女摄影师的朋友,她是个懂得珍惜的人。
女大学生有规划也喜欢玩。
她的体育生男友爱玩多一点了,不想想太多以后,现在快乐就好,负债也没什么,大家都负债,这是他的脑回路。
那个金融男,认为时间是金,时刻push自己,不断进步是他的价值观。
那个兼职做保安的男大学生,他知道自己很普通,只想不违背自己的普通活着就好,我自己也是这么想。
喜欢那个兼职女朋友,很可爱很坦荡很轻松很勇敢,她说的是对的,反正都是想,就想想如果行呢。
喜欢她的态度。
那段中年男和年轻女人印象深刻,一个为了不孤单,一个为了给儿子好的生活,各取所需,但也是有感情的,不是只有爱情才叫感情,感情分很多种,无论原因为何,给的时候是真心的,我个人觉得已经很珍贵了。
当然这个男的之前对妻子冷暴力,这一点是很讨厌且不对的。
还有那个有钱的女上司说的,她知道软件上没真感情,但她只是想用钱换陪伴,就当做是买服务了。
最后,房子真的是年轻人的枷锁啊,一声叹息。
睇左大家既评论...有个朋友话卖惨,其实剧里面既故事,都系大家身边既故事。
就算系我地大陆呢边都唔系每个人都有个安乐窝。
第6集既结尾,看看自己吵架几十年既父母,第8集为左赚多d供搂钱而转工作既设计狗(很不幸我生活中都系咁既一只设计狗)。
有个朋友评论话大陆拍唔出咁既剧,我觉得迟早会有既,前排隐秘的角落虽然类型唔同,不过小而精。
对生活敏感而且唔算太年轻既朋友应该都会好有感受,呢不剧。
有个槽点就系大妹同闵东呢条线,演得有d尴尬,特别闵东的造型....有个朋友话戏里面d人丑...生活唔系本来就系咁咩...
暂时看到第十集,感觉就是:为什么可以这么真实???
用粤语说就是:套剧点解可以感real??
就陈家三兄妹来说大哥 香港青年人初次置业(港称上车)或者是中年都还未能初次置业真的是香港超级大的社会问题。
香港楼价真的好贵。
就算首期可以给最低一成,按揭九成,对于工作几年的年轻人都是很重的负担。
尤其是银行不一定可以做9成按揭,像子朗凯琪遇到的情况,突然要多给120万,借都借不回来。
而且子朗和凯琪都已经是有份挺好的工作认真打拼的年轻人,两个人一起工作几年努力攒钱,都要千挑万选而且是离市中心比较远的地方才找到价钱相对合适的小面积单位。
而买房衍生出来的问题,就算工作不喜欢但因为人工多一点只能顶硬上,工作太忙没时间相处,大家目标步调不一致引发的争吵。
让我真的切实感受到只有爱还真的不行,现实的生活问题一个都没有放过我们。
二妹 纪家希这个角色编剧太会写了。
首先他想拯救二妹,但他不是圣人般救赎那种只会给你讲道理。
这样就不够贴地了,而且二妹的性格也不会听得进去。
他用深层次的身体“救赎”切入,一步一步引导二妹要直面自己的内心与过去。
二妹找到方向了(找到方向的表达方式是跟另一个女摄影师商量好了一个想法?
这里我觉得有点奇怪,主要是比较突然)转头纪家希就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再见”。
哇真是又真实又符合逻辑。
又能吃又能救,果然是“艺术家” 而且我看了这么多年电视剧,第一次见到在女友准备发烂渣的时候,竟然可以来一句:“你沉淀下先,我再call你”
其实意思不就是“你冷静一下,不要嘈!
” 但沉淀这个词用得多好!
文化逼格立马就上来了!
让人一时之间竟有种我可能真的需要沉淀一下的错觉而都不能立马发火!
又一次,果然是“艺术家”而且我觉得剧里轻轻的想暗示二妹和糖妹(二妹经纪人)是女同的关系或曾经是。
起码糖妹感觉对二妹不是单纯的同事关系,糖妹的眼神和很多段对话都有表现。
三妹三妹的感情线相对比较简单明了。
篮球队长高大风趣幽默疼她,但没钱没上进心。
新加坡学霸有钱有理想,但人比较严格霸道无聊。
两个男都不适合他,她贪慕虚荣又不想承认,想要篮球队长的有趣疼她,又想要学霸的有钱有知识。
Well最后两集估计就是要看清楚内心跟学霸分手了至于备胎废青能不能上位呢?
我估计悬了有一幕我觉得伏笔表达超好的。
越南女小芬之前想跳舞,但她老公不想去。
后来小芬儿子在学校被叫家长,她老公超级man地站出来指出校长的不是。
回家小芬看着天桥下跳舞的老人家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她最想要的是个可靠又照顾到她们两母子的男人。
所以不再纠结开心跑向她老公儿子。
简单几个镜头,观众容易理解意义又深刻。
正!
还有一个位置展现出编剧的用心。
大龄优质女上司Sophia网恋被骗钱,如果直接拍出来就是单一事件,略微突兀没有链接上下文的感觉。
但编剧用了凯琪问她借钱来引出。
女上司网恋埋了这么多集的线最后用凯琪买楼借钱来揭发。
两个故事完美交叉在一起。
又正!
今天看预告原来这剧只有12集,短小精悍,真心爽!!
感觉到这剧表达着TVB尝试着去改变。
据闻这剧是第一套TVB尝试10:30播出的剧集。
而且以往TVB剧集里面的房子都超级大,这剧在真实的公屋拍摄,真的很贴地。
总的来说这剧我觉得很成功,而且感觉成本应该不会太高(因为二妹真的没有怎么换过衣服好吗?
)又可以试试这种短剧,一集一主题模式。
编剧埋的梗逻辑通顺而且真的反映了很多很多香港社会现在的问题:1)年轻人置业。
2)中老年离婚/再婚。
3)中老年离婚重新适应社会。
4)大学生喜欢搞抗E(学校饭堂)。
5)娶外地新娘(越南,内地等)。
6)家庭(冷)暴力。
7)大龄女青年爱情骗局。
8)废青宅男。
9)一脚踏两船和悲情备胎。
10)选喜欢的工作还是攒钱的工作。
11)APP交友租女友?
等等等等所以,这剧真心贴地真心real。
看第五集时很生气,很气陈爸,儿子媳妇选好酒店,他却对菜单酒店挑挑捡捡,含沙带刺,心里骂了一万句你会不会做人老爸啊?
第六集反转来了,开头是一段非常简朴甚至是寒酸的婚礼,年轻时的陈爸霞姐结婚摆酒在漏风大排档,陈爸的爸爸烂赌不管家,他一个人撑着家还要管两个弟弟,艰辛自不必说,婚礼上爸爸对他出言讥讽,嫌弃婚礼寒酸,和他30多年后讥讽自己儿子一模一样。
陈爸没有感受到爱,也没有学会如何表达感情,甚至在婚礼上好好照顾霞姐的承诺也在日常鸡零狗碎的琐碎生活中消磨了,尽管他还记得霞姐最爱吃芝麻糕,却大男子主义从不改掉身上小毛病。
第六集后半段是小陈的婚礼,并不奢华却满是爱意,虽然不知道这对没钱的小夫妻最后能走多远,但婚礼上爱意满满的气氛非常感人,也让陈哥霞姐回想起自己年轻时代,众人纷纷祝福他们当人公公婆婆了,可是无法说出口,我们要离婚了。
时间都去哪里了?
当初那么穷都熬过来了,现在却坚持不下去了,婚姻需要的是共同进步,时时反思,而不是自以为是啊。
虽然是12集小品,但一点没有以往TVB这种家庭剧的胶味,尤其是在TVB那种大力宣扬家庭气氛的惯有台词下“你饿不饿,我煮个面给你吃”“一家人最紧要齐齐整整”,第一集已经光速打破表面和谐,年满60的家庭主妇莫少霞想离婚,说会申请公屋搬出去住。
陈汉声VS莫少霞
真实的香港蜗居,老年夫妻间的隔阂,画面构图极有心思白彪+龚慈恩,这对演得真好。
尤其是龚慈恩,衣着素淡戴无框眼镜,不高声喧哗,但是就凭微妙的表情以肢体语言就把一个备受压抑的家庭主妇演得非常立体。
在幽暗仄逼的屋子里坐下来佝偻下身子,半夜睡不着睁开的眼睛伴随丈夫的鼾声,空洞失焦的眼睛——因为空间太小人会有压迫感,生日宴想一家人去某酒店吃七折自助餐也作罢,结果在家里准备几个菜简单庆祝,一张台打开坐满七人客厅就挤得只能侧身而过,在生日这天一切不尽人意,受够丈夫的冷嘲热讽莫姐终于表明了要离婚搬出去住的心声。
最后镜头不忘转向两个貌合神离的老年夫妻,厨房水池边还剩半个蛋糕,莫姐拿起来默默吃着,客厅里坐着老公,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大年龄还要离婚,大家都这样过下去凭什么你不能。
一道转角分割开两人,人与人对情感的认知有极大分别,即使活了这么久依旧不能产生合理的共情。
然而香港正式离婚需要一年分局期,去律师楼咨询一段也耐人寻味,律师觉得“不开心就离,开心就又再一起,要不要再想想”,不主张离婚,但实在离两人同住屋檐下就要具备实质性分局条件:费用分摊、无实质关系等。
女方再申请公屋,对于年长单身的家庭主妇等待期有较长年限,而且对方还问“你老公有何不良嗜好?
酗酒、家暴、赌博、还是嫖娼?
”“都没有,为什么离婚”。
莫姐的丈夫陈汉声是一个水电工,算不上坏男人,但婚姻不是靠“他人不坏”就可以维系的,不烟不酒赌马也不至于搞得倾家荡产,玩女人也没有,但长此以往地贬低和漠视,令人感觉不到在婚姻中有何必须维系的价值,莫姐提到为什么离婚——她冷静地自述“不知道从何时起,觉得他吃饭、睡觉乃至站在一边都无法忍受,感觉屋子太挤自己无法呼吸”,冷静地像在陈述别人的生活,那种令人窒息的关系又因空间的狭窄变得更压迫人,就像三毛说到她的母亲腿上绑了无形的绳子只够在家这么小的地方盘桓,主妇是电视剧中“永远存在却又一直被忽略”的形象:小女儿会劝父母不要闹脾气,如果你离开了我们吃不到住家饭;大女儿追求自由不喜欢一家吵闹,觉得事不关己主张劝离;丈夫则觉得自己辛苦工作养家糊口而妻子是“蛀米虫”(对应 金智英里喝杯咖啡的主妇也是被叫“妈虫”)。
在思考成熟以后莫姐推心置腹的是相对解自己的儿子,儿子要结婚,女儿们渐渐长大,都会离开家,她则希望自此以后是自己的生活。
对比以往的师奶形象,在努力渲染她们的辛苦勤劳俭省的那方面,关注于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把她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思想的个体,为自己再活一次的个体,是不是更重要一些。
(菜市场漫无目的地游走那段,拍得真的有点像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
平淡而苍茫的感觉,龚慈恩这种生活化的演技,至少值得一座电视剧最佳女配,虽然我觉得这个戏几个女主戏份是平摊的)陈子朗VS邱凯琦
小小的太空舱都不够做一个完整的梦的时间罗天宇+龚嘉欣,罗一直给我感觉是肌肉港男的形象,但这次去油,身材高大健硕外貌也帅气,只要不刻意用力,演茶餐厅平面设计师还不错;龚嘉欣摆脱了柔弱苦情,而且本次的服装化妆都比较清淡,凸显了外貌的秀丽。
香港的居住环境仄逼,陈家华富村的屋子,一家几口上下铺,但邱家因为有越南新娘和孩子的加入就更不可以逗留,住酒店贵,最后这对情侣需要去“太空舱”住,香港的住宅已经由笼屋、劏房到太空舱貌似先进(内有USB插头、拍卡入住、led灯)但不是“心里有梦哪里都是马尔代夫”,二人想要进入和谐大宇宙进了太空舱都挪不开身子,在太空舱亲热被罚了千元,认真应了“无楼无高潮”。
最终还是要回到和父母同住的老路,但还因此要受到公公的各种刁难,女的就要洗碗煮饭这是你的本分,甚至进一步干预到结婚酒宴的菜式,想要节俭点办个8台宴席,用粉丝代替鱼翅都不行,老头表明“xxx在香格里拉摆酒席威得不得了”,凯琦不得不反讽“我都知道有人在商场摆足百席三天三夜吃不停”,“谁怎么威风?
”“赌王三房的女儿咯”。
成功靠父干,没有享受到父荫的普通一代只能拼命节省居无定所,对比之下他们的小头头,那位名牌加身说话不接地气的港女还表示,年轻人不要懒惰,只要勤奋工作,不旅游不消费,当你筹到第一层楼,赚到第一桶金你就发啦——说时容易做时难,她能够指点江山也不过是“赢在起跑线”有个富爸爸呀。
至于后面两人还是要找劏房居住,不足10平米(港剧中一直沿用英制的“百尺”兑换下,所以说起的千尺豪宅也就是近百平米)“中间可以将双手平伸的宽”,蜗居倒是啥都有,可以容纳一张床,床头小柜立个咖啡机伸手可取;厕所厨房二合一为了节省地方;你的饮食、睡觉、排泄就在这样一间屋里,让你觉得一辈子就要困在这样的环境里,再无希望。
再回头看看国内的悬浮偶像剧,宽敞的豪宅随时壁咚床咚,大概这个剧就是来摇醒大家的:要么拼死买个蜗居,要么继续租房,然而碰上蛋壳 那样的悲剧,大冬天跑出来何处容身何以为家?
我们终其一生拼命奔跑还是脱不出生之牢笼。
其实好剧真的需要的是贴近生活一些,在没有样板间大豪宅展示各类精英的生活的港剧里,踏实而有烟火气的这类小品更得观众的共鸣。
n年没看港剧了,这个真的是无意点开就爱上了,台词演技运镜都很好,有几个场景转化特别妙。
我觉得男女主男帅女美,长相很舒服,全剧的几个女生都挺好看的,各有各的风格。
最喜欢的还是主角这对,他俩真的一直都很爱对方互相体谅,印证了采访里说“七年没吵过架”。
不像很多狗血剧那样争吵不休闹分手,全剧只有最后有一次矛盾也很快就和好了,你会感慨“啊真的还是有真爱的”。
全剧基本围绕物质展开,香港年轻人的买房压力真的大到令人窒息。
好像在这样一个压抑的环境下,有什么选择和举动都是可以理解的。
即使我不处于这样的气氛下,也会随着剧情而情绪波动、崩溃、释怀。
还好最后是大团圆结局。
睇着十几日 同妈咪一起 今晚睇完十一十二集 两个人一起哭到不能自己 大结局真的太好哭了 好不夸张的说 这应该是我这辈子最喜欢的港剧集了 从第一集开始每一集都看得入迷 每一次都好像可以掉进剧里的世界 大声公 妈咪同大妹 香大小妹的学习生活 shay同heyman 所有人噶角色性格都如此饱满丰盈 台词句句戳人 又有港式幽默段子加持 每一个镜头都是这么的有味道 好像真实地发生在我的身边 一家人最紧要就系团团圆圆开开心心 恋爱都要好好咁谈 也许爱很难 也许两个人要的都不一样 性格不一样 也许理想和现实相差很远 也许有一天我找到了喜欢的爱的人可终究不会有结果 也许我们只需要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地生活 我们需要妥协更需要珍视我们视为重要的人重要的事 是啊 大家都不是李泽楷 我们没有李嘉诚这样的老豆 我们活的都不容易 开心真的很难 所以更加要好好努力 更加要加倍珍惜眼前人 我喜欢剧里面的每一个人 他们会一直陪伴我前行的
好久没看到这么接地气的都市剧了,没有大大的精装房,没有动辄上亿生意的行业精英,把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拍得这么好看,就是这部剧最大的成功。
之前看三十而已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前期钟晓芹和陈养鱼的婚姻故事线,特别真实又不枯燥,虽然后面崩掉了。
曾几何时我是多么爱看中产阶级生活破碎的故事,美国丽人,革命之路,婚姻故事……现在当然还是很喜欢,但如果是电视剧,那还是普通人的日常更解压。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社畜,竟然能从香港社畜的生活中得到极大的安慰,这是看前几集最大的感受。
但在爱情被极度物质化的今天,还能有这么甜的情侣互动,简直是一股清流。
btw,我真的很吃女主的颜,身材也很火辣,性格又那么好,难怪弹幕一直都觉得女生可以找到更好的结婚对象。
但我也没觉得男主有多差,颜值在线的时候,可以说是,低配李易峰吧。
家庭线,在同一个家里长大,三个孩子性格截然不同,大哥温顺博爱,二姐遗世独立,小妹鬼马精灵,竟然都很合理说得通,可见性格这东西,真的是天生的,丢进同一个染缸,也是出不同的色彩。
老年夫妻线,可以说是最最常见的夫妻关系了吧,恨不得对方死,但是离婚呢,又需要极大的勇气。
因为习惯的禁锢力量是很可怕的,哪怕这个人再糟糕,似乎也没办法想象自己离开围城后怎么生活。
好在,编剧第一集就带着妈妈脱离苦海,艰难地把这条线走了下去,中间穿插着年轻时二人相处的片段,看得更让人唏嘘。
同时也为大结局的happy ending算是铺垫了一下吧(因为事实上男人改变的几率极低,或者就是,三天热度)本剧还有一个蛮有水平的地方在,几乎每个人都能从大大小小的角色中看到自己,或者说,几乎将当代社会问题有点一网打尽的意思。
社畜夫妇不必说,废柴又舔狗的弟弟,遭遇杀猪盘的女上司,完全不在乎道德同时又被抑郁症困扰的大妹,艺术家渣男,校园贷沙雕校草,精致奋斗逼,还有力图按照最完美规则生存的小妹(ins、直播这些真的让本90后觉得自己太落伍了,现在的大学生与五年前完全是另一种社交模式)最惊喜的角色是有女团梦的临时女友,可爱又灵光。
虽然能看出来是小成本制作的电视剧,但是镜头运用、BGM都真的非常用心,是一部完全舍不得倍速播放的好剧。
最后,女主真美,期待第二季,无论和男主是分是和,我都支持你哦(东亚女性面临的艰难生活选择,怕还是终将逃不过。。。
)
最近追《心居》的童鞋,有没有被狗血扯淡的剧情气到呢?
有没有被追剧时老是弹出的“XX和XX谁更让你上火”激到上火?
反正八先生早就弃剧了,毕竟这种剧对观众身心健康实在不友好,如果实在想知道后面剧情,看热搜就行了。
剧荒的八先生,这几天追了一部TVB一年多以前出品的短剧,也是一样围绕买房这个话题展开的《香港爱情故事》(豆瓣8.6),追完后有种耳目一新、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是八先生这几年来唯一没开倍速追完的剧。
窃以为,这部体量只有《心居》三分之一的剧,至少比《心居》好看几倍。
《香爱》讲的是畸形楼市下香港两代人的爱情故事,围绕男主阿朗和女主阿琪这两个家庭展开,虽然只有12集,但总共讲了5条感情线,每一条感情线都呈现得很完整,而且每一条感情线的风格和境况截然不同。
男主阿朗和女主阿琪是普通上班族,为买房省吃俭用、绞尽脑汁,但不缺浪漫和甜蜜。
阿朗爸妈,花甲之年,两看相厌,婚姻遭遇了危机;阿朗的大妹受家庭影响,不相信爱情,是个“情场浪女”,感情线却拍得很文艺;阿朗的二妹长得漂亮,还是学霸,在大学里不缺人追,上演的是偶像剧;阿琪老爸一年前丧妻,娶了来自越南的娇妻,老夫少妻各取所需。
只看故事简介,其实这5条感情线都不新鲜,为何《香爱》能让人耳目一新呢?
首先,《香爱》是一部很写实的爱情片,呈现的困境和喜怒哀乐都是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会遭遇的,让人更有代入感。
阿朗一家五口,“蜗居”在十几平米的公屋里二三十年,二妹的“房间”,更像是在墙上挖出来的一个柜子,这样看起来很荒诞的境况,在香港绝非少数。
阿朗跟阿琪奋斗好几年,30岁了,为存够首付省吃俭用、精打细算。
阿琪跟老爸闹矛盾被赶出家门,为了省钱,还得厚着脸皮住进阿朗早已拥挤不堪的家里。
后来阿琪实在忍受不了阿朗老爸的颐指气使,只能到外面睡胶囊宾馆。
阿朗跟阿琪的存款也有上百万了,但想买房,高不成低不就。
两人为了过“两人世界”,临时租了一间十几平米的隔断间,灶台旁边就是马桶,吵个架隔壁都听得清清楚楚。
为了能供得起楼,阿朗跳槽到一家工资高30%的公司,换来的却是没日没夜地加班。
一次回到家,难得见到阿琪还没睡,提出要“那个那个”,结果等到阿琪穿好“情趣衣服”出来,他已进入梦乡。
阿朗妈嫌弃阿朗爸,老夫老妻闹离婚,受理人员问她为什么离婚,她却说不上来,毕竟阿朗爸在生活中就是所谓的“好男人”,不抽烟不喝酒不嫖不赌更不会打老婆……
但在家庭会议上,阿朗妈的每一条吐槽,都说到了点上,这也是有真正生活经验的编剧,才写得出这么贴切的台词。
阿朗妈终于分到便宜的四人宿舍,搬出去住,当家庭主妇多年的她,想在社会上找回自我价值,这在内地都市剧里,她肯定要开金手指了,成功创业,不缺人追。
但在《香爱》里,她去茶餐厅打杂都被嫌弃,并没什么逆袭的故事,更不会有中年玛丽苏的遭遇。
就算是二妹这条偶像剧感情线,也让人看到很多现实,因为她的设定并不是傻白甜,而是一个算计得失的穷家拜金女,还是撒谎精。
其次,《香爱》虽然很现实,但拍出来爱情剧里该有的浪漫、温情,很多情节还很新颖,还比较搞笑。
阿朗跟阿琪排队开房、公交求婚、公车当婚车……还有想“那个那个”时遭遇的各种尴尬,情节都挺新颖的,搞笑又呈现了现实的无奈。
二妹的校园偶像剧,一点都不俗套,为追“假富二代”假装会打球、在黑暗料理大赛上当众表白、跟真富二代相遇时拿着吃剩的柠檬糖当礼物还临时编出一个“柠檬效应”……这些桥段都很有意思。
阿朗和阿琪在公司杂物房聊天被上司误会,在办公室玩公仔被保安调侃,女上司网恋P图,二妹在恋爱时脑部的各种小剧场……这些情节都挺搞笑的。
所以,这虽然是一部很现实的电视剧,但它趣味性十足,追剧体验very good。
此外,《香爱》的创作理念八先生觉得是很酷、很高级的。
买房这个话题,很多剧都很容易拍得狗血、沉重、俗套,但《香爱》其实是一部有很多搞笑、夸张情节的剧,八先生是带着笑追完的。
《香爱》为了喜剧效果,很多情节做了夸张处理,夸张手法运用得当,非但不会像闹剧,反而能让主角们的喜怒哀乐得到了200%地呈现。
很多不走心的剧,配角只是工具人,而《香爱》的几个小配角,都给八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女上司和房产中介这两个角色,提供了太多笑点了。
房产中介这个角色虽然有些浮夸,但他说的所有台词都非常真实,真正让观众感受到他的专业能力,他卖房时的种种说辞,让人真的相信他能把一间破房卖出去,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普通人在香港买房的心酸。
酷,则主要体现在感情线的安排上。
戏里无论主角还是配角,人设都像普普通通的人,不会像很多内地都市剧那样追求完美、高大上。
大妹和二妹的人设,在内地都市剧里恐怕是最遭观众讨厌的:大妹是“情场浪女”,一觉醒来身边睡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认识的陌生男人,她毫不羞愧地介入别人的感情,她爱上的男人,在内地剧里就是典型的渣男。
二妹是拜金女,说谎是家常便饭,还脚踏两只船……这样的设定,在绝大多数都市剧、家庭剧里是“狗血担当”,但《香爱》并没有俗套地去呈现狗血,而是尊重每一种情感,认真地探讨角色的动机和背后最真实的人性,让观众见到了爱情背后其实还夹杂很多不纯粹的东西。
这两条感情线的结局,八先生也很喜欢,一点都不俗套,这里就不剧透了。
综上所述,《香爱》虽然有很多夸张、搞笑的情节,但它每个角色身上体现的人性都是非常真实的,都会权衡利弊得失,都有七情六欲。
反观最近整天霸屏热搜榜的《心居》,它连爱情剧都算不上,充其量只是一部中年偶像剧,因为每个角色都太假了,一个个恋爱脑、大圣人,要么就是毫无理由地坏:展翔一言不合就答应借冯晓琴上百万;富婆顾清俞跟负债一百多万的施源闪婚,连婚前财产公证都不想做……
所以,看腻了都市剧里的各种霸总、精英、出轨、撕逼、伪穷人,看腻了各种为了买热搜和融合社会热点而编的剧情,看腻了明明不好笑还放俏皮BGM假装自己是轻喜剧的桥段,看腻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壁咚、转圈圈和磁吸式接吻……八先生追完《香港爱情故事》,真觉得耳目一新、意犹未尽。
最后想说:八先生并非借这部剧来diss内地都市剧、家庭剧,其实这样的剧,在TVB剧里也是罕有的。
就还挺脸谱化的,不过龚嘉欣和王敏奕越来越漂亮了。
夜以继日的工作 四处筹钱付首付 最后还是落得一场空很真实了 但受篇幅所限 第11集开始集体转性还是不太自然
最近看的片都没打分,这剧超过7分都觉得高了,居然8.6分,豆瓣可还行?
太空舱那幕真是浪漫又现实
贫贱夫妻百事哀,不哀是因为还没生孩子。
人设做得不够极致,供楼套餐cp还不错
生理不适,没新意
一集都看不下去,除了选材还行,人物基本就是漫画式的展现。还有被你们吹到天上的半小时钟点房。半小时还没进正题,是硬不起来么?
第二集弃
“没有房子的爱情就像一盘散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就都散了。”
幸好結尾沒努力往回圓。不過男主他爸的轉變太生硬了,估計編劇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吧,搞得這一對的結尾好像是在發夢。
这剧很不tvb,但很香港,无论是题材还是手法都很新奇,演员方面没什么大牌,老戏骨配年青一代,尤其是引入了很多年轻演员。保持这个势头分数保八上九不是难事,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几条感情线会不会太过分散,分摊戏剧张力(十二集能不能把好几组人的故事讲圆满),就前两集的观感来看可打五星*****看到第八集,真是越来越喜欢这部剧了,很多时候都有一种冰冷现实中自我调侃的乐观,小情侣的甜蜜互动、小妹的内心小剧场、女上司和中介的浮夸言行,女主老弟和临时女友的吐槽互动。。。。也许香港的狮子山下精神从未消失,只是换了另一个方式存在而已
刚看完暖男爸爸再看这个,觉得看不下眼。
TVB最近的趋势是,越是小成本制作,越好看!看来资本就是一把双刃剑,我建议还是扔掉吧!
好看的 演员们的演技也都清新自然
4星。故事线头很多,但是都讲得很完整,交织也很好,不存在顾此失彼的情况。节奏虽然很慢,但是这样平淡的感觉,更显得真实接地气。在几个情感故事里,个人更喜欢老年的一对,父辈们就是这样啊,吵吵闹闹一辈子,但是谁也舍不得谁。
比較貼地的故事,裡面的愛情也是很“黏糊”,事實上很多東西沒有這麼多黑白分明的。倒是越南老婆和爸爸有點出乎意外,不是那麼地壞,有「愛」真好
还挺港式的老味道。子妮演子仁妈妈了哈哈哈,奇妙搭配。不过不过他们能不靠父母,自己买房也真的很厉害啊。女方爸爸也不是没钱,也关心女儿,竟然一分钱不给也是挺牛的。男女主立场还挺真实挺励志的。
神烦王敏奕的角色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想要的时候我会想到它。谁不会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没有它,饥渴难耐的时候只能去开房。我好羡慕他,想爱爱可以回家,而我只能尴尬地去排队开钟点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