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嘎和央宗玉麦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面积3644平方公里,1964年至1996年的34年间,桑杰曲巴家是这片土地上仅有的一户人家。
一个爸爸,两个女儿,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
父亲桑杰曲巴是个老民兵,放牧守边34年,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卓嘎、央宗姐妹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来,父女三人以放牧为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
父亲桑杰曲巴常对卓嘎和央宗说:“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
”这句话,两个女儿记了一辈子。
他们知道,守护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颁奖词:日出高原,牛满山坡;家在玉麦,国是中国。
中国是老阿爸手中缝过的五星红旗,中国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
高原隔不断深情,冰雪锁不断春风。
河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
推荐大家去看看这个揭开西藏公务员的神秘面纱https://zhuanlan.zhihu.com/p/42481680
真实。
外景,日常,建筑都是记忆中的模样。
难忘的有用的牛粪,第一次见到用雪,烧热的石头和干草做出高温蒸汽急救,杂乱的房间,主席的海报,土黑的墙面和焦黑的家具,因为人少跟动物絮絮叨叨,佝偻着腰捡柴抱柴,平静的湖面在山谷间蔓延。
剧情流畅不生硬。
视角很好,拍出了建设者的初心和付出。
为什么赞颂这个陌生人?
因人历经艰险而伟大,要赞颂这伟大。
大女儿在山间受伤,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挣扎,煎熬。
结尾三人为了留下居民,主动选择去更边远地区,吃更多的苦。
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它的危险和艰难。
虽是主旋律,没有强行吹捧,看完能理解。
比起金钱,自由,远方,为什么守护家乡不能是一个人归宿和命运呢,不管家乡有多偏远贫困。
热爱和建设家乡,这责任需要很多人的付出,青春,生命,艰苦环境里的咬牙坚持。
责任很重,只有负重前行
电影以“时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父女两代人爱国守边的先进事迹为题材,由中宣部电影局、电影频道、区党委宣传部联合打造,导演张馨执导。
曾经在西藏玉麦乡只有桑杰曲巴一户人家。
他们抵抗住环境恶劣、外敌骚扰、亲人病逝等艰难困境放牧戍边34年,如同格桑花一般扎根祖国雪域边陲,为祖国守住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
从2017年10月策划,历时两年时间筹划制作。
为汲取真实力量,《我的喜马拉雅》编剧团队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协助下,在2017年冬季克服冰雪封山的恶劣路况,艰难深入玉麦乡实地考察并收集采访素材。
在行程长达近2000公里的实地采风后,摄制组确定了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巴宜区、波密县等地拍摄场景,并于去年冬季开机拍摄,取景地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最高达到5100米。
最终,120余名剧组成员克服高原缺氧和大雪严寒天气,以严肃敬业的创作态度圆满完成拍摄工作。
10月6日《我的喜马拉雅》正式在CCTV6上映,这是看的国庆节第二部以西藏为题材的电影。
与《攀登者》不同的是,老乡长和他的女儿们默默的付出,没有多大的惊醒动魄大场面,没有明星演员,只有一丝情感被无私隐藏在背后,责任大于一切。
“咱们玉堆难得有那么多人,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们过好冬,还有那些坏人,我们要想办法。
”“查无此人,这个人要不然没了,要不然就拒收了”“扎西一毕业就申请修玉堆道路,由于不是公派,我们也是领抚恤金的时候,才知道的”我们搬到离边境更近的地方,爸爸说这是我们的责任,离别三人乡
看完电影迫及不待的去时代楷模看当时的真人记录,看完更感动了,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不做作,不操作,不小鲜肉,这样的电影直击内心,从心底里生出敬畏和感动,让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祖国,每一寸土地都在有人坚守,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这部影片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让人们更热爱生活,积极阳光的活着!
片尾曲是真的好听,天籁之音,只是怎么找都找不到歌名叫什么……
主旋律是影片必不可少的风骨,“玉麦精神”渗透在每一帧画面里。
但颇为难得的是,《我的喜马拉雅》并没有呈现一套刻板、脸谱化的爱国程式,仁青、格桑、卓玛父女三人首先是鲜活的角色,是带有足够爱憎情仇的生命个体。
妻子没能挺过重病,倒在了苍茫风雪之中。
影片最大的戏剧冲突点就在那一刻埋下,一直在酝酿着爆发。
在人烟罕至、环境艰苦、信息闭塞的高原上守边,无疑是种执拗到近乎疯狂的行为,片中的仁青也经历过动摇,尤其是当两个女儿逐渐长大,拥有了各自的独立想法,开始质疑“为什么要死守而非离开”的时候。
两位健在的女儿被评为201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电影《我的喜马拉雅》正是根据“玉麦三人乡”的故事改编而来。
影片将在10月6日黄金时间于CCTV-6电影频道首播,并在爱奇艺与1905电影网同步网络上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庄严献礼。
主旋律是影片必不可少的风骨,“玉麦精神”渗透在每一帧画面里。
但颇为难得的是,《我的喜马拉雅》并没有呈现一套刻板、脸谱化的爱国程式,仁青、格桑、卓玛父女三人首先是鲜活的角色,是带有足够爱憎情仇的生命个体。
尽管作品体量有限,但是思想和艺术高度超出同类题材的《守岛人》。
《守岛人》只是直接表现了人物守护国土的各种感人事迹,而没有挖掘出更多东西。
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人物事迹只是朴素爱国情怀与诸种偶然因素所共同促成的缺乏深厚土壤的“盆景”。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不存在超越阶级的国家也不存在超越阶级的爱国。
在本片中,爱国的阶级性被体现出来。
父亲在女儿经历九死一生后谈到他一直随身保存的铁钩的来历:农奴主曾用这把铁钩插进他的锁骨。
而康米和PLA的到来使他过上了“人”的生活。
对于一个没读过书的边民,他其实没有太多朴素爱国情怀,并没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高尚觉悟。
对他来说,国家、国旗是代表的毛和康米,是代表的解放和保护他的阶级的力量,而他维护国土和国旗则是在维护自身的阶级解放。
真人真事改编,父女、姐妹之情表现得还行,不是传统的主旋律流水账,但说教的味道依然太浓。
突兀的是电影采用藏语对白,却让女主用汉语旁白叙事。
另外,国产片爱滥用旁白,而这是导演编剧无能的表现。
国旗这个情节显得突然而生硬,且不说他们那么困顿的一家如何来颜料(或者油漆),他们又是如何把国旗画得那么工整的?
要你前面有铺垫其中一个女孩从小爱画画还好。
不然你让一个没有接触过画画的孩子在石头等上面画一幅国旗看看出来是什么效果。
这家人很厉害了,还识字读报,那个年代,西藏玉堆这么偏远的地方,基本都是文盲吧?
卓玛的汉语说得那么好,汉语歌唱得那么纯正,谁教的啊?
想我们乡下小学以致初中都没有推行普通话教学的年代,很多人到了大学普通话还是烂得不行。
藏族歌曲是真的好听,天籁之音。
编剧吴孟璋,名字很熟悉,因为当年参加华语电影青年论坛接触过,那时候他是组委会人员,类似编辑(初期的审稿者)。
总监制唐科,央六的,曾经在八一厂见过。
#电影频道吐啵正能量
很感人
地名是虚构,害我在地图上搜了好久不得,看到最后才知道是玉麦。影片基本没啥剧情,就是一个以西藏大美风景为舞台的三人剧(一父二女),男主爱国情怀值得赞赏,但对家庭却未免太不负责任了。
政治色彩有点,高分给予纯朴,爱国的人们!
主旋律,用心十分险恶,歌颂个人牺牲。
电影频道播的。不敢看这种,太难了,太不容易了,为什么要过的这么苦。
7分
致敬~
7.1
看完了这片的感受是,嗯…感觉啥也没讲,太混杂了,讲了很多又啥也没讲,90分钟的内容就9分钟的事,给添了这么多没用的东西,高开低走,开头说的多么伟大这份荣耀属于阿爸但过程很平淡,最后还是合家欢美好的结局。后面看不下去了,我没有一丝感动而是尴尬,趁着寒假有空看了这个电影,我觉得唯一出色的地方就是环境不错风景不错,摄影技术挺好的都是情怀分,不想多说了,细说每一分钟都是毛病都是多余的没用的
伟大的中国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ω⊙
典型爱国主义电影 很漂亮的西藏 能让我想到很多以前在西藏的日子
4/10。
三十多年的三人乡,物资匮乏,几乎零社交,然而他们就这样守着1987平方千米三十余年。敬畏!
故事是好故事,可就是没可可西里来得震撼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2024.11.27 国家事国家不作为 推给手无寸铁的群众
有感动,西藏是个迷一样的地方
有些事总会有人去做,有些地方总会有人去守护,有些信仰总会有人在坚持。感谢所有守护边疆的的同胞们,对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