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打官词》一样,漫长平凡。
无聊的活着,没多大意思。
影片最后,人们贫苦,单调乏味的生活与电视机中火箭的成功发射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顺便间接讽刺了前苏联只玩军事,不顾百姓生活的观念。
老邮差,游艇马达被偷,然后去找当军官的战友,看到那巨大无比的毫无意义的军备竞赛产物火钳屁股后面装着N个发动机,敢怒不敢言。
一个军事上那么浪费的装着N多个发动机,他这个老邮差寻找个民用船发动机都困难重重,真是极大讽刺军事帝国只顾枪炮,不顾人的死活。
其实,作者对前苏联是比较愤怒的。
老邮差站在童年时期的三层木屋学校回忆儿时唱歌,玩耍,嬉闹的场景这是唯一打动我的地方,也是第三颗星存在的意义。
电影里首先看到的是平静,美丽的景色,但是自然之中却是衰败之象。
一群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乡村的上了年纪的人,生活单调重复,状态低落。
没有网络,没有电话,没有与外界联系的渠道——除了邮差,时代的进步与变化在这里完全体现不出。
而作为邮差的主角生活同样单调,每天早上低头看地板,提水,喝茶,还经常出现的幻觉——一只黑猫。
这里几乎没有年轻,朝阳的那种面孔,总是灰暗衰败,人们都逐渐的搬离偏僻的这里,比如主角的姐姐,主角的喜欢对象等。
当我们看下去时,便逐渐感受到电影所透露出的回忆,几个主要角色似乎一直处在回忆与怀念之中,絮叨旧事,酗酒,听着音乐,看着电视流泪,明明生活很差,却不离开,看报,听电台,写信,单调重复的生活。
还有极具象征意义的幻觉中的黑猫,这黑猫恰与小男孩的玩具类似,黑猫与孩子,孩子与主角的过去可以说是替代的,所以我觉得主角频繁出现黑猫的幻觉其实是对过去的怀念,主角也明确描述过过去。
而当与外界对比时就可以看出两地生活状态的巨大差距,特别是当主角身处超市和火箭发射场时,这一对比尤其显得突出。
所以我们可以说时代在发展,但一群人没有跟上时代,被远远隔绝在了过去。
但感觉电影说的不止于此。
一群人无法融入发展的时代,然后我们就要问为什么?
其实我觉得有很多点是可以看出,物价很高,禁止捕鱼,将军,最明显最诡异以及象征意义的是电影中频频出现的音乐声,虽然听不懂,但感觉很有红色宣传歌曲的味道,再结合历史的某一刻。
似乎我们可以说,是时代玩弄了他们,又把他们抛弃,过去他们过于融于时代,当时代改变,他们就成了时代的后遗症。
电影画面很美,有种纯天然的融合感。
也谈不上剧情,大概就是记录了一个邮差的日常生活,他被这块土地禁锢的生活。
这种禁锢是双向的,他适应这块土地,忍耐这块土地。
他每天早起,生活圈子里仅有的几个交流对象,他们彼此抱怨,说着对方听不懂的话。
偶尔交流一些深刻却无解的话题,做一些无聊的事,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他们满足又厌烦。
然后有一天,从城市里归来的女同学,点燃了他的欲望。
他窥视,他试探,他讨好,他被拒绝。
这个女同学身上带着外面世界沾染的气息,她不讲人情,重视工作。
即便暂时回归到了这里,她也依然保留着她的骄傲,不肯妥协。
她无时无刻不在渴望回到外面的世界,而最后,她成功了。
她走了,走的时候甚至热情地亲吻了邮差。
邮差满足的笑了,又带着点惆怅。
生活继续回归到无聊当中,而这个时候发生了另一个刺激到他的事情,他赖以为生的工具被人偷走了。
他愤怒不已,他发现生活尽是如此的操蛋。
他似乎再也无法忍受,在爆发过后,他带着行李在夜色中拜访了他居住在城市里的妹妹。
城市里的夜如此嘈杂,妹妹说,离开是对的。
他点点头,却在这城市的夜彻夜无眠。
第二天一早,他又带着行李,回到了这里。
像是从没有离开一样。
跟清晨睡不着的邻居聊聊天。
邻居问:政府每个月给我们钱,商店里应有尽有,为什么我们还这么焦虑不安?
为什么?
他们聊天的时候,背后有巨大的航空器飞升。
他们没有回头看,似乎根本不在意。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他们活着,忍耐着。
外面的世界急剧变化着 ,而他们一无所知。
也不感兴趣。
电影里,邮差和邻居的讨论,让人思考。
而邮差和女同学之间的互动,是电影当中的亮点,也是邮差生活的亮点。
没有剧情。
只是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人这样生活,很多人这样生活。
日复一日的庸常,作家有书和笔,音乐家有乐器,普通人如何对抗,普通人有酒和足够忍耐的内心。
故事围绕中年邮差的寡淡人生,俄罗斯北部小岛,康查洛夫斯基的电影还是头一次看,在本片中,他启用了大量素人演员,这样的选择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质感,导演塑造出了人到中年的寡淡和孤味。
片中多次出现一个固定镜头,邮差的主观视角,单身的邮差醒来,坐在床边,看鞋子,看单调的地板,一如他枯燥人生,日复一日。
邮差是如此的普通,他在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同时,葆有着一颗童心,他关心独居的酒鬼,就如同关心他自己,他关心寡妇艾瑞娜,对她有企图心,但当寡妇和孩子搬走之后,他对小岛似乎也失去了留恋。
理解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导演为本片起名邮差的白夜的用意,这样的生活,即使白天,也好像黑夜一样漫长和寂寥。
真的是应了那句名言,好山好水好无聊。
结合时代背景,苏联解体,俄罗斯也经历了村庄的迅速缩减和萧条,这样的村庄,这样的人群在这个星球上大量存在。
他们逐渐被遗忘,被淹没,但是他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如果村子没了,还需要邮递员吗”“村子不会一瞬间消失的。
”人们永远需要邮递员的。
邮递员不仅仅是送信……“当所有的人都不再写信,你可以在网上投递面包吗?
”火箭的新科技与村落里人们的原始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更让火箭不断升空富有深刻的隐喻。
邮差也是连接城市与村落两个世界的桥梁,相当于提供了一种俯瞰众生的视角。
整片平静而忧郁的气氛——那个说灵魂中总是感到疼痛的人,又与“有时躺在床上就突然感到痛苦”却日复一日过着平淡而满怀善意和爱的邮差形成鲜明对比。
平日如此热心肠的邮差,稍一怀疑水手朋友偷了发动机,就被群起而攻之,被打倒在地的他望着天空的眼神,深邃而让人心疼……我一度以为酒鬼在自家门前自言自语那段话就是结尾了,而真正的结尾是:“这音乐源自何方?
是空气还是大地?
让乐声不再。
” ——威廉·莎士比亚《暴风雨》
一个被孤立的岛屿,一个每天自己开船往返的邮差。
互相抱怨的邻居们,药店的售货员,从城里回来的寡妇同学和他的可爱儿子,对抗的管理者都是他生活的参与者。
每天早起听着爆炸音乐送信好像一切都一成不变。
对女同学的暗恋和试探似乎让他的生活产生了很多新鲜的感觉。
马达被偷了,借了船带着女同学的儿子找水怪,探访破败的学校,露营看火箭,最后回到原点。
这对母子会离开,而邮差却无法脱离这片禁锢他的土地。
片子没有专业的演员,所表演的也都是真实的生活中的琐碎,碎片化的展示着这片远离世界的土地上的生活。
自然的,原始的,封闭的,简单的。
而电影用无数的自然和生活的碎片想要传达的就是这种被隔离的感受:无助,孤立,欲说还休。
邮差无法表达的爱慕,对生活的冲突的无力,面对伏特加选择冰淇淋时瞬间的抗争,对生活莫名的担忧,都让他远离了其他人正在拥有的生活。
被隔离的不只是一个岛屿,也是一群人,一种生活,甚至一个国家。
电影里所展示的淡淡的忧伤和无奈和很多俄罗斯电影所展示的都相似。
一些不满,无奈,和叹息。
同时这部电影精彩的是很多超现实的表现和意向。
那只俄罗斯蓝猫就像是代表着男主自己,等着大眼睛在观察审视;充满着吵闹声的破败学校里男主在回忆在找寻;看过的火箭就在身后发射,而男主和朋友坐在湖边抽烟,仿佛一切与他们无关。
这些有点魔幻有点超现实的符号下所映射出的内心和矛盾,让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和故事又增加了一层灰色的滤镜,无奈又荒诞。
自然风景画面很美,碎片叙事很考验观众。
细品很有意思,我喜欢结尾那上天的火箭。
以为又是《那人,那山,那狗》没想到完全不同。
蓝猫,火箭,军装,准备外出工作的女人,全片几乎就可以用这几个元素给概括。
看了许多煞有介事的分析制度问题的评论,都觉得滑稽可笑。
蓝猫象征着什么需要三点,第一点:蓝猫第一次出现是在镜子前,这么鲜明经典的符号“镜子”与“猫”竟然完全被影评人给抛在了脑海,第二点:蓝猫只出现在村庄的男人家中,当男人去姐姐家睡觉时镜头明显交代了蓝猫消失了。
而姐姐家位于小镇之外,一个满是繁忙火车的一个地方。
第三点:结合剧情。
所以综上,猫我更愿意把他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的反应,他不出现在其他任何地方,只出现在这个有一点与世隔绝的村庄里,再结合剧情,可以说蓝猫就是村庄的集体观念,但是这种构成看似平静祥和,实则摇摇欲坠。
火箭升空。
这让人不禁想起《三峡好人》和《山河故人》里的UFO。
但是这里火箭的意义更为明确,在一个充满火箭模型,就连钓鱼也会遇见火箭发射场里将军的一个乡村里,那硕大的火箭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邮差以为自己会得到将军的保护将其作为犯错的说辞,丢了发动机也去找他帮忙,可不料当他真正去找将军的时候,连一句话也搭不上,只好默默离开。
还有当邮差去城里寻求补贴的时候,填个申请表也只能到旁边的秘书桌上。
所以种种的事情让邮差让小镇的人们无法融入,虽然她们个个都穿着军装,可永远也不会现代体制给注意到。
于是当火箭在不远处升空时,他们没有回头,继续谈论着自己的琐事。
外出的女人遇到多数类似影片一样,邮差爱着这个女人,对她无微不至,当邮差上门有事找这个女人时,不小心看见女人在自卫,他悄悄的坐在门口,然后把想要闯入家门的儿子给拦了下来…邮差本以为和这个女人的关系已经到位了,可衣服脱到一半被拒了(卧槽,这也太尴尬了吧)。
这是个姿色不错的女人,当他要离开小镇时,她打扮的“花枝招展”好像要奔向了美好似的,可她离开时那句“没有授权书”预示着女人的进城之旅可能会非常困难。
这个半乌托邦的小镇,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看相同的电视,喝相同的酒,领相同的钱。
一切似乎都像那平静的湖面,但这种结构竟被一个酒鬼的一句话打破,淡淡的忧愁笼罩在村子的上空,死亡就像奇奇莫拉一样随时都有可能出现。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邮差的白夜》为导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赢得了第七十一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本片更为誉为该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意外惊喜,顶着如此耀眼光芒的电影于4月17日在台北上映,在联系起北京电影节的参展观影票动辄秒光的状况,根本冇不去看的理由!
但事实上本片相较前日《金橘》更为质朴收敛的气质给予我的观影体验可谓“昏昏欲睡”,导演不厌其烦的展示身为邮差的男主角在给岛上居民送物品时的琐碎对话和生活碎片,几乎构不成戏剧冲突的联系,但随着日复一日的展示,邮差及岛上居民们的性格、单调乏味生活、某种与世隔绝的被放逐被抛弃的荒凉气氛逐渐浮现眼前,他们毫无作为,只想自给自足,即便要求如此之低,却也慢慢遭受到政策的欺压和外来者的入侵,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更击碎了彼此的心,孤岛代表着人们出世的渴望,但在这个世界,即使已毫无用处,只要你想活下去,就必然逃不开互相伤害,出世的愿望便永不可能达成。
本片大量启用素人演员,却在导演的调教下个个交出影帝级的表演,导演的控制与启发能力令人佩服,虽稍显沉闷,但几处情节的设计,仍引人发笑,在临近片尾处,火箭升空的激动荣耀与岛上居民死水一滩的睡前镜头组接,传达出浓浓的无所适从感。
在心上人离去、与居民朋友发生冲突、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等问题之下,邮差面无表情的与岛上居民坐在船上,不知道前往什么地方茫然的看着远方,回忆已然荒凉的校园传来昔日的嬉笑声,戛然而止。
城市化进程加快、科技文明发达、交通工具的便利究竟给人的心灵上带来更体贴的关怀,还是越发冷漠的疏离呢?
另一座孤岛文_唱唱反调 俄罗斯的克洛泽罗湖,已经跨入极北地区,冬天这里可以看见彩色的极光,夏天则是不会再天黑的白夜,灰蒙蒙的天空,日子漫长又无聊。
在这里,存在着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在那儿呆了八个月,北极静谧的风光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康查洛夫斯基往日浮躁的心平静了下来,凡俗已抛在脑后。
这一次他要拍一部属于俄罗斯平民的电影,他尽量克制住自己的情感,把一切交给从村民中挑选出来的素人演员。
于是,有了万籁俱静的白夜,也有了在白夜里辗转反侧的邮差。
消失的村庄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的亲弟弟是拍[烈日灼人]、[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他们俩一个负责艺术,一个负责政治。
说起也是有趣,去年米哈尔科夫的[中暑]教人莫忘历史,而[邮差的白夜]则想给被过去禁锢住的普通人解开镣铐。
前者拍给年轻人,后者拍给年长者。
但同样是谈论痛苦,[中暑]将美好的爱情与残忍的杀戮并置,[邮差的白夜]的苦却没有那么残暴。
正如康查洛夫斯基自己所说:“我只是一个观察者,不负责阐述观点”。
同样的风景,同样的事,在不同生活经验的人看来是不一样的。
已成为年长者的康查洛夫斯基把自己在克洛泽罗湖看到的,通过白描的手法呈现给观众。
这部沉甸甸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已经超越了康查洛夫斯基之前最负盛名的史诗级巨作[西伯利亚之歌]。
俄罗斯地域辽阔,存在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
极北以及西伯利亚地区人烟稀少,条件艰苦,生活在那里的人群被城市与繁华遗忘。
直到斯大林大清洗时期,有人想起了它们,此类贫瘠之地正好作为劳改营与监狱之用,以消灭政治异见分子,它们被记在了历史里,有了“荣耀”的一笔。
再后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喧嚣的社会主义浪漫理想时期已经远去,那里的村庄依然存在,但却一下子被抛出了历史与现实,被双重遗忘在布满尘埃的角落,没有人再去想这些物尽废退的“伤心之地”。
孤岛上的村庄便是这个时代的孤儿,它与世隔绝,自给自足,它越是静美就越是凸显出它的孤独。
早年从师于塔科夫斯基的康查洛夫斯基透过[邮差的白夜]对其给予了一种淡淡的乡愁,它像一块冰,砸过来有些疼,融化了又会变成水。
影像承载着言语的作用,康查洛夫斯基没有给村庄一个类似于大远景一样的整体观照,却用一艘划开湖面的小船构建了一座孤岛的形象。
这是影片的海报,也是最为诗意与哀愁的一幅画。
夏天的极北地区温差大,一片雾蒙蒙笼罩在白桦林之上,微风轻轻吹过湖面泛起涟漪,小船缓缓划至湖中央停了下来,留给观众的是邮差的背影。
他把被工业文明侵扰的小镇留在身后,村民们看不见,却时常想起。
理想的邮差 孤岛上的村庄正在人们记忆中消亡,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怎么办,他们在备受关注后又被抛下,今后的人生是怎样一种延续。
康查洛夫斯基在50多位村民中挑中了阿历克塞·特亚皮特森饰演邮差里欧卡一角。
特亚皮特森长相有点滑稽,那张似笑非笑的脸很像杂技演员,与此同时又带着一股无以名状的忧愁感。
这张脸的确很适合这样一个角色,传递信件的邮差,一个曾经的乐观主义者,里欧卡的乐观于当今时代却是一种尴尬,他的身份也是。
与这座孤岛的命运类似,他的工作于村民而言不可缺少,却也只能服务于他们,与孤岛一样被踩在时代前进的车轮脚下。
里欧卡不是自甘孤立于时代的乡间骑士,他与特亚皮特森本人一样是个普通的村民。
但这个人身上却保留着苏联社会主义狂热时代才有的那种精神,经历了集体农庄、社会大生产运动,对人类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出了名的勤奋、诚实、无私、质朴。
一个固守理想的人在全民集体狂热之后,总还是会剩下一点念想,这点念想体现在他的怀旧情怀中。
在影片开头,他的声音先于他的脸出现了,手里是一张张旧照。
这些照片记述了他以往的人生,自愿参军、搬屋、参加集体农庄建设、离异、好朋友喝醉酒溺亡、戒酒,之后他平淡地加了一句“都是好久以前的事了”。
他也曾“回访”早已废弃的校舍,站在一片废墟中想象听见激昂的红歌表情呆滞。
理想时代留给他的,除了念旧情怀,还有以往提倡的那种待人接物的习惯。
他从来不像岛上的公职人员一样板着脸,也不穿制服,成天穿着一件破迷彩服。
里欧卡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每天开着快艇来往于小镇与村庄之间,与邮局大妈调调情。
给全村人送信件、年金、报纸,为他们捎带镇上的食物以及来自外界的消息,是一个成天想着别人的老好人,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个旧时代人们理想中的邮差。
他对他的朋友阿邦说:“纵使人们都用互联网了,可总有人需要收到面包和报纸吧”,醉醺醺的阿邦问:“可如果我们都死了呢?
还需要邮差吗?
”。
这时他们已经走远,我们看不到他们的表情,却听到里欧卡一句坚定的回答:“我们不会全部死掉的”,多么“理想化”的句子。
里欧卡爱上伊莉娜的举动,无非也带有一种坚守理想的成分。
伊莉娜是曾经的积极分子,中学时期的班长,现在仍是一位公职人员。
伊莉娜的丈夫于一年前去世,她看似与里欧卡同病相怜,两人的精神追求却相差很大。
里欧卡不愿离开故土,他仍坚守着农业文明,教伊莉娜的孩子提姆卡犁地,为过冬的土地翻滚土豆。
而伊莉娜却向往着湖对面的繁华,这位单身母亲压根瞧不上贫穷的里欧卡,最后她乘上去往大城市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汽车,根本没有回头看哪怕一眼曾给予她许多帮助的里欧卡。
孤独的白夜 孤岛进入了夜晚,但天色只是变灰,里欧卡睡不着,他的朋友阿邦也在自家的木屋里把毯子拉到头顶辗转反侧,住得不远的水手尤拉亦是一夜未眠,这漫长又孤寂的白夜真是难熬。
开头康查洛夫斯基借里欧卡送年金一事,带观众大致拜访了村里仅有的四五户人家。
村里的其他人虽不似里欧卡那般固守旧时的理想,却也时常感叹着今不如昔。
他们也能接受流行文化的入侵,屋里时常播放着流行音乐。
但他们更还安于传统,只有搞拉手风琴跳踢踏舞的文娱活动时,才表现出真正的欢愉。
里欧卡的好友阿邦是个典型的俄罗斯老汉,嗜酒如命,把领来的年金全花在买伏特加上。
他平日里还有小偷小摸的习惯,相当不受村民待见,里欧卡的马达失窃一事,很可能是阿邦所为。
但在这个人身上,康查洛夫斯基依然找到了残存的道德感。
电视中育幼院男孩对着观众说出自己的梦想——成为“正直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时,阿邦这个自小也是孤儿的嗜酒者突然老泪纵横。
曾经口号一般的豪言壮语,于这个从小受这种教育,却如今这样为生的老人来说,大概是一次迟到的打击。
康查洛夫斯基在片中几处设置了几个魔幻现实主义效果的象征性事物,有几分贾科长作品即视感。
里欧卡带着男孩提姆卡滑向一个不同于孤岛色调的神秘之境,去寻找多年前藏于水中的怪物,气氛达到了极致,怪物却没出现,但这一探险却令新时代诞生的这个孩子吓得哽咽。
白夜里游荡在里欧卡房间里的灰猫,模样吓人,像是万恶的旧社会,又像是时时出现在岛上的公权力,屡次出现挥之不去。
但符号的使用需要配合语境,[电子云层下]坐在列宁雕像上的人虽然也给人一种不舒适之感,但至少是搭配画面整体效果的。
但[邮差的白夜]结尾,象征机械时代幻梦的火箭,突然出现在纪录片风格白描的孤岛,确实让人出戏。
尽管如此,突兀的火箭升空只能算是一个小失误,其整体寓意依旧意味深长。
从小镇归来的里欧卡遇上坐在湖边抽烟的水手尤拉,两个人感叹着世事变迁,这时火箭升空发出了巨大的声响,但他们都没有回头张望。
刊于《看电影 午夜场》2015年12月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芷宁写于2015年6月4日)正如希腊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所言:“拍电影的本质就是向社会提问”。
俄罗斯影片《邮差的白夜(Belye nochi pochtalona Alekseya Tryapitsyna)》,便向当今社会提出了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该如何安置那些被现代社会的发展遗忘了的角落,该如何安放那些不符合“时代进步”游戏法则的区域?
影片的导演是大名鼎鼎的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粗略算来,安德烈和他那个才华横溢的弟弟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分别为俄罗斯(含前苏)影坛奉献了不少佳作,有些作品还具有影史里程碑的意味。
不过,比之米哈尔科夫在成为经典的路上的“顺理成章”,他光影世界的引路人、大他八岁的哥哥康查洛夫斯基则显得有那么点不走寻常路,当看到康查洛夫斯基终以《邮差的白夜》这样一部精彩凝练的作品回归俄罗斯本土时,不由得欣然不已。
可以说,这部《邮差的白夜》饱含着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对时代变迁的观察和忧戚,或许这种忧戚来得太过深沉凝重,以致于在片中反而以看似淡泊的基调来处理,只是在很多地方,设置了富含深刻寓意的影像符号来暗喻,来类比。
如,一只俄罗斯蓝猫的时常入镜,特别当它“蜷伏”在入睡的邮差胸口的时候,如,一些当地的古老传说,再如,一位旧时代女生产能手的阖然长逝,还如,毗邻偏远的湖区,火箭发射时的冉冉等等。
此番,康查洛夫斯基启用了当地居民作为演员,让他们原生态地再现了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表现手法质朴内敛,叙事节奏舒缓悠长,平实自如地讲述着俄罗斯北部、克洛泽罗湖区居民那与世隔绝的生活,有着纪录片与故事片兼顾的特点。
这里地理独特,湖区绵延,交通不畅,条件简陋,设施匮乏,房屋年久失修,人口流失严重,显然已被现代社会遗忘,更主要的是这里缺乏支柱型产业,没法离开的人们依靠救济金过活,而那个有点傻气的邮差则是日益稀少的湖区居民和外界连接的唯一桥梁。
在这里,时间仿佛是静止的,人们每天过着重复而单调的生活,一天天地缺乏改变,然而此种重复又好像也不会持续太久,外界的改变迟早会影响到这个区域,但这种影响可能是更糟的。
就像片中那所破败的被遗弃的校舍,当邮差旧地重游时,只看到一栋年久失修、一地碎片、满目疮痍的老建筑,其日益的变化只有苍凉和腐朽。
年少时的邮差曾在这里读书受教育,或许还暗恋着什么人,当曾经的国歌咏唱,回响叠加在衰败的画面里时,过去的愉悦便如回光返照,一种无望的忧戚便迎面而来,事实上,这种无望几乎贯穿着全片,而片中邮差快艇的马达被盗,似乎也寓意着什么。
影片的很多画面深邃而静谧,令人难忘,如,邮差带着同学的孩子前去传说中的女巫密地,当船过水面至接近最神秘处时,光线的变化及水面的静止,都仿佛将孩子的心跳声透过有感染力的画面传递出来似的。
再如,快艇划过平滑的湖面,水面上的波纹像被默默地剪开般向周围悠悠地荡去,而这个镜头出现了不止一次,有一次是长镜头的俯拍,如此精心而凄丽的画面构图,即彰显着影片的表达技巧,又似倾诉着诸多的画外音。
在听觉方面,康查洛夫斯基举贤不避亲地采用了他诗人兼作家的父亲所做的著名歌曲、前苏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后来应普京之邀这首歌换了歌词,继而成为俄罗斯国歌《我们神圣的祖国》),而片中的配乐则出自配乐大师爱德华·阿尔捷米耶夫之手,配合寂美寥落的湖光山色,曲调也似乎带着股子忧戚的愁绪。
这个被繁华世界遗忘的角落,也同样被爱情遗忘着,邮差的意中人最终也在获得一份外地的工作后,带着孩子欣然前往了,孤单的生活终将继续孤单,无望的生活终将继续无望。
在这个位置偏远、日趋寂寥的角落里,人口在减少,人们在老去,屋舍在倾颓,村落在消失,仿佛在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而下一个时代似乎还不知该如何做出适宜的措施。
对于这些即将不复存在的印记,或许只有光影可以记录一二,此时,难免想起贾樟柯的话:“人有的时候是善于遗忘的族群,我们太容易遗忘了,所以我们需要电影”。
(杂志约稿)
景色很美
这音乐来自何方,是天空吗?是大地吗?让乐声不再
他需要再三确认自己生活的世界是他所熟悉的世界,可突如其来的事那么多,多到他终于明白恐怕突如其来才是生活真正的常态。从描摹到叙述,举重若轻,不留痕迹。
这样的电影可以被一万个人吹毛求疵,可以挑出一千个“毛病”,可以被一部分人唾弃一百年,但是,它必须存在,就如在现代社会夹缝中艰难求生的邮差一样,即使终究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但它所承载的那层看似浅薄实则厚重的意义却又万万不可替代。
影博
欣赏不来😔
典型的为表现而表现,不能更形式主义了。蓝猫,火箭,河流,发动机,失落的人,堆在一起就拍成好电影了?白夜里的人,需要带眼罩
#siff影城#大树和父子,湖面和小舟,生活的疾苦反差,世态的蝇营狗苟,如水平淡无波澜。
emmmm……get不到
《邮差的白夜》选用的演员都是当地的真人,也就是由非职业演员出演。影片的风格可以说是散文化的、实录式的,表现的社会环境是在俄罗斯北方肯诺塞洛湖畔的一个小岛上,通过描写一位当地邮差里欧卡的工作与生活,将其他人物的故事分头展现与辐射开来。
@CFA百子湾 后苏联时代边缘地区人民的生活现状,本片虽然有许多大全景展现自然风貌,但内容几乎指涉人的社会意义层面,甚至借由素人演员之口来暗讽政府政策此类。大量监控/窥视镜头的使用给这部剧情片很强的写实感,再配合一众素人演员,有着一种纪录片的神似。影片最后,女人带着孩子离开了乡村,而乡村里原有的老人孩子也并排坐在一艘船上,但不知是离去还是返程,莎士比亚的一句诗词搭配俄罗斯也别有韵味。
7.2单调重复的奔波送信,湖水倒映着死气沉沉的生活印记,远方火箭升空时代的进程不可逆,爱和被爱的都已远去,每日睁眼面对干裂的地板和脚掌何以维系?纯镜头记录真实可信,叙事的缓慢难以入戏。
“有时候你就那么躺着,忽然觉得悲从中来。”有时电影是一幅画,你站在画前驻足,久久凝望过去。
四星半。关键词:长镜头,张力,诗意的宁静,独立村落,关于后工业化社会的迷失。今年电影节比较喜欢的一场,看看有没有时间写影评。
我庸俗的审美还是不能接受素人演员,风景如此优美,更是衬不起我内心对人类的幻觉。纪录片式的拍摄,实在有点缺乏起伏。
影片中,包括邮差在内的绝大多数角色都是由村庄里的真实人物原生态出演。不存在任何表演,导演的镜头仅仅捕捉他们最自然的生存状态和最真实发生的故事。
出色的摄影让镜头下的小村庄有“世外桃源”的美感。影片的最大看点是导演曾经作为艺术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御用摄影师。影片呈现出写实般的诗意,却也包含对乡村失落的无奈。看似随意的镜头,以及男主“邮差”最终的回归,都更像是对传统正在进行的缅怀。
邮差的一生都在这个美丽的村子里,他离不开这里,而那位寡妇虽然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确是迫不及待地要离开,去过城市生活。两种观念都没有错,只要适合自己就好。即使以后到了比火箭科技高亿万倍的科技时代,还是会有人喜欢在风景如画的乡村里生活。乡村会越来越少,但不会彻底消亡。而且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越来越发达,乡村生活也会越来越舒适。只是对于感情问题,科技似乎无能为力,或许以后科技水平到了不可思议的时代,就能解决吧。
8.24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风景真的很好看,很多镜头都很自然,很生动,很美,但是除了这些其他的就见仁见智了。首先我还是认为剧情太平淡了,但都使用俗人的情况下,剧本也没有更出色,反而依托着俗人演员一起,想展现出生活的一层不变的感觉。主角每天起来同样地盯着拖鞋,每天由于划破平静的湖面而泛起的涟漪,每天和村民的交流,揩油,每天的睡眠,这些类纪录片的情节形成了这部电影。同时还依托了男主与村民们的关系,对女主的暗恋,以及对自己类似存在主义(猫)的思考等,是一种在平淡的生活当中仍然暗含着不平凡的,神圣的本真的感觉,最终一行人在船上,背景是火箭发射的场景,正式呼应了全篇自然与人文的感觉。
4.5 被升天而起的火箭遗忘在壮阔湖水另一边的村落,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邮差却在争取被记住的旅途中处处受挫;房顶一角架起的摄像机冷漠的俯视着被遗忘者日复一日同样的生活痕迹,房舍外壮丽山湖丛林景色似乎有着独立于时间之外的动人魔力;架艇探寻水怪,梦中身边逡巡的灰猫,废墟间回荡的过去,幸福之源